哈喽,我是小芳。
在认知课学员中有一位妈妈让我印象深刻,也是她让我真正知道在孩子眼中的“好妈妈”是什么样的。
从第一次咨询起,她说怀疑自己的孩子有自闭症,因为孩子2岁前身体不好再加上疫情原因,几乎没有出过门。
到了2岁半左右孩子一出门就很容易被吓哭,害怕小朋友跟自己说话,遇到一点小事就望向妈妈,不知所措。
在第17次咨询后,她说孩子让她看见了希望,她也从没想过自己的孩子可以跟着这一批3岁的孩子一同进入幼儿园。
因为她看见孩子会求助了,会社交了,也更会表达了。
如果你也想带着孩子一同改变,可以点击预约我的直播间,获得一次免费的1v1咨询机会,领取0-6岁育儿大礼包。
其实这样的妈妈才是孩子眼中的“好妈妈”。
1. 妈妈不用帮我解决问题,但需要接纳我的情绪
很多妈妈看见孩子爱哭,爱闹,不听话,都会不自觉地说:
“别哭,别闹,要听话···”
孩子的情绪在妈妈眼里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让妈妈感觉到危险。
而实际上,情绪没有好坏,存在即合理。
只要孩子不伤害自己,不打扰别人,不破坏环境,他完全有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权利。
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利。
看见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抢玩具,抢输了,孩子哭了。
你是说:
“妈妈帮你把玩具拿回来哈,不哭哈!”
还是说:
“哦,宝宝的玩具被抢走了,心里很难受,宝宝哭一会儿吧。
我们休息一下再一起讨论怎么解决这件事更好?”
长期跳过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不仅会让孩子的情绪无处释放,还会让孩子无法长出各种能力,比如规则力、情绪力、社交力等等。
2. 妈妈不用会一套一套的话术,但需要学会使用积极的语言
“妈妈,我朋友说我的裙子很丑!”
“妈妈,老师说班上就我最调皮!”
“妈妈,这不公平啊,凭什么都犯错了,这个奶奶只说我一个人?”
90%的父母想学习一种话术,回答孩子的问题。
但只有10%的父母会去看孩子问题背后的消极情绪。
当孩子被否定时,与其教孩子回怼回去,不如让孩子看到“外在评价”不会影响到我们对自我认可。
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评价我,都不会影响我对我自己的信任。
当孩子觉得不公平时,与其教孩子去讨一个相对的公平,不如让孩子客观判断一下这种不公平评判的可靠程度,是否需要在意。
学习话术只会让父母和孩子一时觉得暗爽,但并不会让孩子获得更高级别的情绪体验,长期这样反而会让孩子变得矫情,庸人自扰。
3. 妈妈不用有钱有颜有实力,但妈妈一定要做自己
上面所说的这位妈妈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对孩子有亏欠,每天都在自我责备和埋怨的情绪下带孩子。
而当这位妈妈慢慢改变后,她发现真实地做自己的妈妈才是孩子最想要的。
她开始向孩子承认自己“不知道”;
开始向孩子求助;
开始向孩子一致性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开始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体验。
当她发生了这些变化之后,她发现,原来孩子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妈妈,而是一个真实的妈妈。
4. 妈妈不用情绪稳定不发火,但妈妈要会用合适的方式释放情绪
强压住自己的情绪就等于情绪稳定吗?
当然不是。
情绪没有对错,作为妈妈,我们当然可以释放自己的情绪,但这个释放方式最好不要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破坏环境。
你可以选择在生气时对孩子怒吼,你也可以选择在生气时慢慢向孩子描述出自己的感受,甚至深呼吸,哭泣,听歌,练字……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而是一个学会用合理的方式释放情绪的妈妈。
一个真实的,有能量流动的妈妈。
她常常能够觉察到自己好的状态和不好的状态,也能积极地帮助自己面对这些状态,并且愿意信任周围的人,让自己的情绪流动起来。
一个愿意爱自己的妈妈,才能更好的爱孩子。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