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最快的方法,只需3步,家长别不信


哈喽,我是小芳。
养育一个自信阳光、活泼开朗 、社牛、自律性与自驱力都很强的孩子十分不容易,但毁掉一个孩子就十分简单,仅需3步,即可达标。

1. 打击、贬低孩子,让他自卑
“你看你们班的小朋友,刚上幼儿园就能认识上千个汉字了,还能背好几首古诗,你看你,什么都不会!”
“你看别的同学数学都能考90分以上,你和他都长了一个头、一样的脑子,为啥你就只能考70分?”
“你自控力太差了,每天上学、写作业都很磨蹭,还脾气特别大,真是无可救药!”
“小小年纪哪来的虚荣心,你不是有衣服穿吗?同学买了新裙子你就要,这样就是盲目跟风、虚荣!”

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大多数来源于父母的评价。
当一个个负面标签强行压过来,孩子想跑又跑不掉,只能变得麻木。
要么被迫接受身上的标签,不相信自己、不认可自己,要么直接走向叛逆。
打击、贬低孩子是有毒的语言模式,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2. 恐吓、威胁孩子,让他没有安全感
“你赶紧睡觉,不睡觉警察就来抓你!”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扫大街。”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干家务,到了亲戚家就不招人喜欢。”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我给你说医生最喜欢给你这种不听话的小孩子打针了。”

恐吓式教育虽然立竿见影,但后遗症往往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首先是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与战战兢兢、谨小慎微连线。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低温烫伤,指的是父母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他会让孩子的内心失去安全感,陷入一种迷茫无助的心理僵局。
接着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想法。

孩子刚开始对某一事物有好感,而家长会因为一时的成效给予孩子打击性的威胁,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原本的喜爱,忘却了喜欢的感觉。
最后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孩子越长大,越能展现出这种状况。
3. 无视孩子的想法,忽视孩子的努力
“妈妈你看我做的手工。”
“你弄这个有什么用?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妈妈你看我画的怎么样?我想以后当画家。”
“画画多浪费时间,当画家是最没出息的,你应该去当医生!”

“你能进实验班还不是因为我去找你们老师送礼了,要不是我送礼了,你怎么可能考的进去?”
“看我给你教的办法好吧,是不是听妈妈的话最有用?”
“我看你就知道吹牛,你每次都说很好,但是一个都做不到!”
“妈妈在忙,你自己玩,题不会别问我,你去问老师。”

一个孩子的情感与想法如果长期被忽视,长大后他很可能会经常性感觉很空虚。
这个感觉既不像焦虑症或抑郁症,大多数人也没有觉得这些不适会干扰他们的生活。
这种空虚让人感到与世隔绝,好像你本应该更加享受生活,但是却没有,就你没法投入地享受生活。
你不像别人那么没心没肺地高兴,你就总是觉得有一种淡淡的无聊空虚,经常会自我询问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所以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而是是麻木。
一个孩子的情感与想法如果长期被忽视,长大后他很可能会有独自长大的感觉。
就是遇到什么事儿都不求人,有时候明明去找个朋友问问也不行。
当跟周围的人进入到了一种亲密关系,称兄道弟的时候,总会觉得怪怪的。
不喜欢,也不愿意跟别人交流,就喜欢一个人自己待着。

一个孩子的情感与想法如果长期被忽视,长大后他很可能会喜欢贬低自己。
明明挺好的对吧?
但是拼命地就要减肥,拼命地觉得我不好看、不够努力。
很难说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问吃什么总是回答无所谓都行。

很难与自己产生链接,很难爱自己,总是用别人的评价规范自身的行为与想法,常常感到被什么东西锁死的无奈。
时常会感觉自己像一颗卡在圆孔中的方钉,格格不入……
如果你也正因教育孩子而烦恼,欢迎预约我的直播间,一起来讨论你在育儿之路上踩过的坑。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