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起兵造反经过一个小镇,给它改了个霸气名字,现成国际大都市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加★星标★不迷路】 
一个城市的建立、发展,都有它的历史机缘,可能因为一场战争、一个决策就会彻底改变命运。
历史上的很多城市,具体的建立时间早就淹没于历史烟云,而有这么一个城市,却有着详细的建城时间和命名经过。

它原本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却因为明成祖朱棣而获得飞速发展的机遇,现在已经成了国际大都市。

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在“嫡长继承制”下是轮不到他来继承皇位的。
洪武三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后来被打发去北平就藩。
朱元璋想得好,让自己的嫡长子朱标继承皇位坐镇中央,其他的儿子们就分封到各地去替皇帝守护老朱家的江山。

历史上藩王造反的事层出不穷,朱元璋怎么还非要搞分封呢?
因为从一介布衣爬上皇帝宝座的朱元璋,非常忧心功臣武将夺了他的天下,他还是觉得自己家的亲人更可靠。
而能征善战的朱棣就被分到了与北元势力作战的前线地区,以此来加强边防。
后来朱元璋的接班人计划因为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而被打乱了。

本来大哥威望很高,其他弟弟还动不了抢皇位的念头,可是现在朱标死了,弟弟们的心思也动了:皇位会不会轮到我?
尤其是朱棣,因为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战功卓越,声望也越来越高。
但朱元璋给了儿子们否定的答案,他还是认准了嫡长继位,既然嫡长子没了,那就嫡长孙,其他人还是靠边站吧。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

这侄子当了皇帝,叔叔们心里其实不太服气,而叔叔们手握兵权盘踞在各地,当侄子的也心里很没安全感。
于是,朱允炆当上皇帝没多久,就听信身边大臣的撺掇,雷厉风行地搞“削藩”,一年之内就撤掉了五个藩王,害得叔叔们很惨,湘王不愿受辱直接自焚身亡。
这让燕王朱棣看得心惊肉跳:先把这些势力弱的叔叔干掉,下一个就轮到我了呗。
朱棣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人,一边装疯卖傻搞缓兵之计,一边暗中厉兵秣马,待到时机成熟,就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向都城南京进发。

这场“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最后以朱棣成功打进南京城,夺取帝位而告终,而朱棣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大一统时期造反成功的藩王。‌
我们回看历史,总觉得朱棣武力值强,赢得很轻松,而建文帝昏招频出,输得必然。
其实哪有那么容易呢,一个藩王对抗整个中央朝廷,最后朱棣能赢,也算险中求胜。
在靖难之初,形势对朱棣是很不利的。他从北京出发向南进军,要穿越一道道朝廷“正统”拥护者组成的防线,可以说举步维艰。
好几次,朱棣都差点战死或被俘。

到了靖难之役第二年,朱棣的部队打了败仗,而朝廷官军却气势大盛,准备大举北进。
朱棣不愿坐以待毙,他要挥师南进,但又不想跟朝廷军队正面硬刚,那怎么办呢?
最后,他选择从侧路直达沧州,而这个侧路就是今天的天津,虽是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但在当时还只是一个叫“海津镇”的小镇,人烟稀少,处于待开发阶段。

朱棣在这里带领部队渡过白河,一昼夜急行军三百里,直抵沧州城下,打了官军一个措手不及,然后一直打到山东。
这场大胜之后攻守易势,朱棣的部队获得了战场主动权。
从此后,燕王大军乘胜南下,最后终于夺得天下。
对朱棣来说,当初奇兵渡白河的地方可算一个福地啊,于是就把那里重新命名为“天津”,意思是“天子渡河之地”。

随后又增设了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后来大明王朝迁都北京,天津三卫更成了京师北京的门户和屏障。
从此后,这个地方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的四大直辖市之一,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
这件事还有历史记载:“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卤之区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筑城凿池,而三卫立焉。”

其实,朱棣在天津筑城设卫,不光是为了纪念当年的战绩,也是因为认识到了天津的地理位置实在重要。
它地处大运河漕运重要转运基地,又是首都的门户。
而天津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以及运河沿线城市的大发展,这一切,大概连当初朱棣都没有想到吧。
 -End-

他是一人举起城门的猛将,66岁娶15岁少女,生下一子成千古圣人,影响中国2千年!
孝庄太后病逝,康熙痛哭,可转身却下旨:拆了祖母的寝殿,棺椁也不要下葬
你若喜欢,点个关注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