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谈]社会不教,精英不讲,坎儿还得自己过(揭秘人才成长规律)

  社会上有种说法,没有结婚的女人都前途无量,意思大抵就是,丑小鸭都存在与豪门结亲而得以一步登天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男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名女老乡,有句非常经典的口头禅,“嫁的晚,未必嫁的差”。各方面都非常普通,成为剩女的她,多少年一直不找对象,以特立独行的姿态践行着自己的名言,最后终于嫁给某位钻石王老五,成功跻身于上流社会。如果你是一名少年才俊,想让自己发展到令人艳羡的高度,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婚姻结盟途径,站在比别人更高的起点上,朝着魂牵梦绕的珠峰挺进。

  ——
  up
  (007)
  ——警惕垃圾工作和陷阱工作

  铁律之七:不管由于何种原因,垃圾和陷阱工作做多了,你在别人眼里也会渐渐地垃圾起来,自身价值也会被严重低估。在职场当中,要尽量不要被人利用去做这些事情,如果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避免,可能离开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绝大多数公司,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垃圾工作和陷阱工作。它们或者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干得再多再久也积累不到任何经验和客户资源,与职业发展没有多少益处;或者是期间存在着不少陷阱,无论你干好干坏,都对自己非常不利,要不你能力再强,干好的可能性都非常低。前一类工作,比如发放传单、送餐饮外卖、家政保洁,还包括公司里各种打杂性质的岗位。后一类工作,诸如领导表面上重用你,实际是安排你充当办公室斗争的炮灰,或者是让你扮演处理棘手问题探路石的角色,一般情况肯定是九死一生。
  薛仁贵,是民间评书演义中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唐太宗东征高丽的过程中,由于张士贵嫉贤妒能,就一度扮演过火头军的角色,后又被安排探地穴,这就是两项比较典型的垃圾和陷阱工作。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薛仁贵一直充当火头军,哪里会有效命沙场和建功立业的机会,所谓的探地穴根本就是有人想置他于死地。
  经常有不少公司表面上求贤若渴,高薪空降销售总监,实际上其职责也就是改造销售组织,大面积清洗部门老员工。这种情况往往有两种结果,其一是清洗目的没有达到,激起了太强烈的反应,部门团队有随时彻底崩溃之可能,公司为了整体利益,把“罪状”全部推到空降兵身上,说其能力不足,名不副实,勒令走人;其二是清洗目的虽然达到了,空降者也得罪了太多人,侵犯了一些派系的利益,公司为了安抚派系中的核心人物,最终也会被牺牲掉,就如武则天手下那些“酷吏”。
  站在公司或者领导角度来讲,也许并不是特别跟某个人过不去,组织里确实有很多垃圾和陷阱工作,总得有人去做,差别只在于由谁来担当其中的角色,谁更适合当枪使。因此一旦遭遇这种情况,不要太多抱怨,不要把责任推到领导身上,认为人家太不厚道,而更需要从自身认真进行反省,为什么不是别人,偏偏是自己。
  人们从事垃圾和陷阱工作,往往有很多种原因。其一是没心没肺,缺乏相关意识;其二是能力严重欠缺,不敢接受挑战;其三是缺乏必要经验,误判形势,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误导,一些职场新人往往会犯此错误;其四是虽然自己知道其中利害关系,但受制于人,身不由己,比如你刚到新的环境,被领导安排去碰某些敏感关系。一旦你经手了不少垃圾和陷阱工作,不但不会为自己积累到什么经验和资源,还可能在履历上增添很多失败案例。事后你可以找一万种理由来解释当时的情况,但是又有多少人会顾及和相信呢?!只要此类事情做得多了,大家只会由果推因,直接断定你能力有缺陷,华而不实,实践能力太差劲。长此以往,无论你之前有多优秀,潜质如何好,都慢慢会被人贴上“垃圾”的标签,打入另册。在相关领导的评判体系中,价值非但体现不出来,甚至还会被列为负值。你可以四处喊冤,然而现实非常残酷,又能有多少人能像包文正与狄仁杰那样明察秋毫?!即便是人家有那个能耐,也懒得理你。
  也许由于种种原因,你不幸从事了垃圾和陷阱工作。这时就要明确一点,此类工作不是长久之计,可能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尚可作为一种过渡和体验。但时间一长,肯定会成为影响自己职业发展的硬伤,甚至导致前途尽毁,必须想办法加以改变。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想规避和破解垃圾与陷阱工作带来的危害,逐步摆脱被边缘化的境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增强自信,树立远大志向,在选择工作过程中,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积累经验附加值较高、且可以积累相关资源的岗位,为自己获得进一步发展准备条件。比如,在一个商贸企业中,送货人员要比内勤助理更容易沉淀资源,客服人员比发单员更方便积累经验。工业品领域公司的销售人员,日后自立门户并获得成功的概率更高。在中小企业有3~5年良好工作经验的人士,更加适合创业。
  在选择新的岗位或者跳槽之前,一定要对意向平台,做一个全面与系统的评估。比如行业发展前景,现有竞争格局,项目自身可行性和发展阶段,平台以往运行状态及所存在的问题,相关负责人经营思路和管理风格,该职位在整个组织中所要扮演的角色,等等。譬如享有盛誉的某特大企业正在上马一个新项目,正在四处招兵买马,开出的条件都很优厚,对于处于职业瓶颈期的一些精英来说,无论从职位还是待遇考虑,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你去之前起码应该对项目负责人的框架性经营思路,以及他们的资源匹配条件,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估,判断其发展前景。如果其中存在非常明显的硬伤,真正运行起来肯定会异常艰难曲折,你跳过去恐怕也呆不了多久,白白的为自己增添了失败案例。
  那些已经深陷其中的人士,也一定要冷静。首先明确自己要从什么方向寻求突破,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优势、不足和差距都在哪里,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怎样的方式和路径来弥补缺憾,当各种准备工作已经相对停当的情况,就要毫无犹豫地选择快速离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特别是对于陷阱工作而言,更应该如此。比如你现在是一家中等规模民营企业的行政助理,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干了整整三年时间,由于个人以外的原因没有任何升职之可能,就应该为自己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规划,利用半年到一年时间做准备,选择快速离开。当然,假如三年来时间已经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那你随时都可以离开。

  ——
  @简朴年华 2012-04-10 18:18:32
  回复第223楼(作者:@e路狂飙 于 2012-04-10 08:14)
  在选择新的岗位或者跳槽之前,一定要对意向平台,做一个全面与系统的评估。比如行业发展前景,现有竞争……
  ==========
  请刘老师评论下这个故事,我不是太认同!有两个西班牙人,一个叫布兰科,一个叫奥特加。虽然他们同龄,又是邻居,但家境却相差很远。布兰科的父亲是一个富商,住别墅,开豪车。而奥特加的父亲却是一个...........
  -----------------------------
  这个案例当中的隐含着太多的原因和关键点,但在解读的时候,过于简单化,也会形成很多误导。如果结合我全书的内容,再去解读这个案例,恐怕就是另一番感觉。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和事业最终的高度,是由很多变量组成的,而选择机会的多寡,只是一个因素 ,而他解读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将变量简化到“选择机会的多少”。
  (008)
  ——自我挑战事业才会更精彩

  铁律之八:要敢于接受适度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挑战。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将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处理,你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能力和职位才有可能快速成长,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真正做到年轻有为,并实现财富梦想。

  在职场当中,无论你如何计划、积累和储备,总会有很多事情超出你现有的经验和能力范围。遇到这种情况,是勇于接受挑战,还是直接选择放弃,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造成伤害。倘若你接受挑战之后,连续做砸了三件事情,别人就会认为你不太稳重、非常浮躁,承担不了重任。假如你四平八稳,不愿接受挑战,连续推辞了三四次,也会给人留下过分保守、不敢承担责任的印象,以后的锻炼机会可能再也没有你的份儿了。假使你老是存在这种的心态,不敢接受任何挑战,此生注定是非常平庸的,不但难有发展空间,而且可能随时丢掉饭碗。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面对挑战的征途,只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越在风险中磨炼,生命才越可能精彩。
  面对摆在面前的挑战,我们要视具体情况而决定自己态度。假使虽然超出自己现有能力范围,但通过努力,多想一些办法,还是有可能做成的,就应该接受这个挑战,这对于增加锻炼机会、丰富经历和提高能力,有着非常大帮助。如果远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无论怎样都是以卵击石,毫无成功可能,就应该想方设法避开,不要为自己平白增加失败案例。
  朋友J,多年前曾在一家行业报社工作。有一回,部门领导让他以行业协会秘书长的名义,对某重大问题发表评论,说白了就是给专家代笔。这位朋友刚到报社不久,虽然有很强的写作能力,但毕竟对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现在要站在行业制高点上行文,不但要符合秘书长身份,还得顾及国家产业政策及行业内部各方利益,其难度和挑战性显而易见。J仔仔细细想了想,担心这件事情会办砸,就面带难色向领导推辞,并解释了心中一大堆顾虑。领导先是一声不吭,听J将话讲完,然后语重心长地对这位朋友说,此事挑战肯定是有的,但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在社会上混,好的锻炼机会都不是很多,如果连续拒绝几次,以后人家再有好的锻炼机会,可能都不会考虑你。如果一直这种心态,无论走到哪里,最后你都会非常被动地处于边缘化位置。很多机会别人想争都争不来,如果你直接放弃将来会非常遗憾。这位朋友在沉思中点了点头,紧咬了一下牙,硬着头皮,把这个任务接了下来,在一个星期内,四处搜寻资料恶补相关知识,终于交差。部门领导看了之后,就把稿子留下,没有说什么。搞得这位朋友心中没底,忐忑不安,不知道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协会秘书长审稿之后相当满意,只改了两个字,就直接全文刊发。
  up
  J后来遇到我,将这个事例分享之后,总结到,他从中受到两个很重要的启发。一个是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平时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关注圈子内的各种情况,如果将自己职业生涯定位于某个行业,对很多情况的日常性积累非常重要,这样可以避免在一些挑战面前惊慌失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少东西短期也许很难用得上,但从长期来看,肯定对你的发展有利,而且这种好处显现出来的周期很长,大致上是三到五年的时间。另一个是必须敢于接受适度超出能力范围的挑战,只要这样你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优化能力结构,实现快速成长,与竞争对手建立有效区隔,将陪练者不断甩在身后。许多年过去了,这位朋友也慢慢地由当年的菜鸟成长为专家,他在内心中还是非常感激那个领导的,能遇到那样的好顶头上司也确实不易。
  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描述了很多职场中人的理想,“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这个说法虽然有些调侃,但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反应出了许多上班族的心声。别的暂且不说,在任何平台上,待遇和级别可能远离责任,身居高位、担任闲职并拿着很优厚俸禄的,并不难见。但权跟责永远都是对应的,只是对应程度稍微有些差别而已。权力越大,也意味着自由度越大,所承受的风险越大,也就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倘若职位赋予的权力很大,但由于你害怕风险,在重要问题上老是不作为,逐渐地或者失去了权重的意义,或者导致大权旁落,最后沦为一种摆设,表面上职位和待遇都非常好,但根本算不上什么“权重”。退一步来讲,即使你长期逃避风险、不作为,并没有导致权力旁落,能力也会因为缺乏相应的锻炼,而没有提高或者出现倒退,当你想认真行使权力的时候,会发现应对能力明显不足,当你没有退路必须做某些事情之时,摆在面前的已经不再是风险,而是万丈悬崖。
  作为普通人,我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能够万事如意、顺风顺水和波澜不惊度过自己的人生。也正是因为在现实当中,总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而且并不是每一次都能顺利过关,这样的愿望才显得弥足珍贵。如果事情真如你所愿,当一份没有风险、没有压力、没有挫折的工作呈现在眼前之时,你会接受吗?!也许有人说会,并急切地问这样的工作在哪里。实际上,这种相对“三无”的工作真的到处都是。几乎所有单位都有辅助部门和辅助岗位,辅助部门当中的辅助岗位,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工作。比如长年累月端茶倒水,大公司文印室复印材料,出版社校对文稿,监控室盯显示器屏幕。如果让你一辈子从事这样的工作,你愿意吗,我估计绝大多数人还是不太愿意的。然而,终其一生干类似工作的人非常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未能接受风险与挑战,哪怕是适度超出能力范围的,最终在职业生涯中丧失了大量的锻炼和成长机会。

  ——
  (009)
  ——思路上的先军主义

  铁律之九:很多企业的领导都比较好学,在他们的思维当中,有些方面落后,有些方面超前,而且还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你比他们超前,会受到批评,你跟不上思路,同样会受批。这就需要下属储备很多思路,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表达。

  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这些年管理层的变化都非常大,注重学习和与时俱进,已经内化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品质。但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个人关注和擅长的方向都不相同。在领导们的思维结构中,某些方面落后,某些方面超前,某些方面的意识今天还较为落后,明天就突然超前,出现这种情况都是非常正常的,而且这种结构实际上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当在某方面的理念比领导超前,他不太认同之时,你受批评是很自然的事情;当领导的很多思路一再超前,而你又跟不上去的时候,领导当然也会对你大发脾气,认为你工作敷衍了事,不太上进,甚至可能是愚不可教。
  @hausa_lee 2012-04-13 18:26:11
  什么事情都有章可循的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会有统计学上相对集中的特征和结果。
  G先生,2000年前后从北京某重点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现在某央企执掌企划部工作。这位朋友基本算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在校期间曾任学生会主席,参加工作之后,先是在一个省级区域做销售代表,仅仅两年时间,就升任为大区经理,一年之后又开始全面负责公司新成立的企划部。也许是由于发展太顺利的缘故,个性也显得比较张扬,他在公司调度会上,对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总是跟公司领导据理力争,很多时候甚至会到了面红耳赤的地步。他们部门经常负责起草一些重要的方案,由于公司缺乏相应模板,所以G先生自行创造,选用市场营销策划领域常用的一些范式,并根据行业和公司实际情况相应做了一些改良。公司老总对他们所起草的不少方案明显不太满意,很多次在调度会上指责方案写的太死板、书呆子气、是在抄教科书。这位朋友事后也在反思,前前后后又找了一些名企的策划方案看,仔细琢磨、深刻领悟,还是觉得自己跟抄书不搭界,虽然不乏诸多细节性问题,整体上仍属于合理的规范性范围,事实上这些东西比同行业全球老大的模板更为切合实际,之所以会屡受指责,是由大领导规范化、模板化的意识不强造成的。
  他所在公司的老总,长G先生20多岁,技术专家出身,也相当好学,对很多问题有自己非常独到的看法,在他的带领下,这些年来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经营业绩得到了业界一致认可。上世纪90年代初,还在他担任部门经理的时候,就一直利用晚上和星期天的时间,骑着自行车到一些高校去听专家和教授们的讲座,还自修了财务、营销、管理、品牌和战略等方面的很多课程,有一段时间还专门去研习演讲技巧。时至今日,这位老总还依旧保留着睡觉之前必看一个小时书的习惯,持续跟踪一些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动态。但再好学再优秀的老总也是人,尤其是这种坚持思维独立,不迷信、不盲从的领导,难免会有某些方面由于自己的理解与领悟跟别人不同,固执己见。这位老总很多时候都会毫不客气去批评下属,甚至争来吵去,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有雅量,多数事情仅限于工作层面,事后不会太多计较。因此,尽管在调度会上G先生与其争吵过好多次,但许多年来G还是一直牢固地保留着自己的位置,这种现象放在很多外企都难以想象。
  受教育和工作背景影响,G先生的思维重点放在了渠道市场上,对大客户市场认同度不高,认为只有渠道才能真正体现出企业竞争力,而大客户是靠国家赋予的资源去争取,与企业竞争力无关。但实际上,即使能够利用国家赋予的资源,圈子内央企也不光你一家,还有很多财大气粗的外企成天虎视眈眈,如果不去下一番苦功,市场份额还是与你无缘,优质的销量结构更是想都不用想。
  up
  他们公司老总恰恰相反,是一位企业战略高手,不但在企业重组和品牌整合方面留下了大手笔,而且于大客户开发方面奇招迭出,并充分利用了国家经济政策、有关行业迅猛发展结构升级、中资企业集中走向海外所带来的机会,从横向上最大限度扩充客户数量,在纵向上努力挖掘现有客户潜力。数年下来,他们公司在国内大型客户开发领域,由原来的不愠不火,迅速做到了傲视群雄的地步,就连那些国际大佬们都私下连连佩服。其独创的一些合作模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更多的国有企业当中进行推广。而同行的跨国公司为了应付这种强大的攻势,也不得不放下傲慢的姿态,在中国市场加强大客户营销和技术服务团队的建设力度,并将其策略当作新型模式来重点研究。
  欢迎点评
  由于企业老总在大客户开发领域思路的绝对超前,搞得下属们只有当学生的份儿,被他拉着往前跑。G先生当然也不例外,每次开会说到大客户开发领域的事情,思路总是要比老总慢几拍,方案上的思路整体上老是被老总拖着跑,因而在此领域也受了领导不少批评。G先生后来也不断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但他更是倾向于从老总在国家面前搞政绩工程,削尖脑袋想到政府部门任职的角度去理解此事。站在独立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能排除他们公司老总的确有此想法。但无论主观意图如何,我们都难以抹煞其在大客户开发模式及市场拓展上创造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不能完全归结于只是靠央企的独特地位而获得的。
  实际上,对于现在公司当中的一些下属而言,你平时不断学习和思考一些问题,进行相应储备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所属专业领域内,你根本难以预料到领导会在哪些方面思路超前,在哪些方面思维滞后,无论你思路总是超前,或者老是滞后于领导,对你自己的发展都不是很有利。要想在职场上混得可以,我们需要储备大量的资料、思路和人脉,选择紧随领导思路或者适度超前的时候进行表达,领导会发现你的思路切合实际,并且悟性很高。通过类似与领导之间思维的“零距离对接”,你才可能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
  (010)
  ——跳槽与风险管理

  铁律之十:对于职业发展而言,跳槽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但在面试过程中,一定要对老板和管理团队做一个反向面试,对其项目状况、商业模式、管理风格、经营思路和发展前景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估,以最大限度规避职业风险。

  现有市场经济环境下,跳槽是在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假如被问及新东家什么东西最吸引你之时,答案往往会千差万别,比较常见的就有企业规模、品牌实力、业绩地位、技术含量、行业特性、薪酬待遇、发展机会、职业体面等原因。其实,以上因素固然重要,但站在个人角度,更为关键的却是能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倘若表面看起来非常光鲜的一份工作,过去之后不到一年就得走人,肯定并不是你自己所要的结果。为了有效提高跳槽质量,并出于职业生涯发展安全方面的考虑,在面试过程中一定要对新平台老板和管理团队进行反向面试,对项目运行情况、发展前景和岗位角色做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估,防止自己掉入陷阱当中,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
  up
  F先生,刚毕业之时在某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由于缺乏必要的职场经验和意识,发展不太顺利,内心压抑茫然,前途上看不到什么光明。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正好有家在国内声名斐然的企业上马了新项目,大肆招兵买马,特别是营销人员。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实力、品牌、待遇、职位、发展空间都很好,各种光环耀眼夺目,F当年属于“相信品牌的力量”之菜鸟,也没有想太多问题,就踌躇满志跳了过去,想象中自己仿佛就是当年朱元璋麾下开疆拓土的大将。
  随着时间延续,隐藏在光环背后的真实情况慢慢显露了出来。F所去的企业,在核心业务方面,确实牛气冲天,但班子中人缺乏新项目运作经验,按照成熟品牌的思路经营,框架当中想当然的成份太多,造成产品在市场上曲高和寡。原来数十号销售人员,天天在市场上拼命开拓,一年下来都未见多少效果。大伙遇到的情况差不多,招商之时过程中,由于公司名头很响,对方一般都很感兴趣,但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往往再无音信。F先生在那里呆了十个多月的时间,自始至终努力去跑,希望能用自己的勤劳与汗水换来奇迹,前前后后接触了几百个客户,最终情况都大同小异。几个主要领导天天逼着要业绩要销量,最初说话还稍微客气一些,慢慢什么极端话都讲。F和他部门的同事,每天早晨起来都斗志昂扬地去争取客户,到了晚上就情绪低落,受批挨骂更是家常便饭。
  @anlev 2012-04-18 11:27:53
  开头写的蛮好的,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职业发展论述了。有抄袭拼凑之嫌
  -----------------------------
  可能水平有限,但真还没有抄袭拼凑,属于原创。
  日子一长,从市场中反馈回来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了几个问题上,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产品定位出现了重大失误。F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与主要领导进行过多次沟通,并提出一些可行性较强的合理化建议。虽然领导有些时候也表示认可,但木已成舟,短期内进行大幅调整也不太现实,所能做到的也只有向员工施加压力。F先生到了最后,还是远未完成任务,懊悔、沮丧、愤恨、茫然、不服,在千般情绪、万般感触当中,在还未找好下家,且囊中十分羞涩的情况下,被迫离开。那时候,F到了人生中的一个低谷,像大海里的枯叶,不知道会漂向何方,不知道前方还会什么更糟的事情在等着自己。
  但这个经历也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经过一系列非常痛苦的反思,职场意识慢慢地系统和成熟了起来。之后无论到哪里去面试,都要尽通过各种渠道尽最大努力对项目以及岗位做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评估,甚至按照自己设定的框架对有关负责人员、管理人员或者老板做一个反向面试。几年下来,尽管他的职业经历还发生了很多曲折,但也规避掉了不少大的陷阱,后续发展情况也往往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朋友M,在一家明星级企业担任销售代表,每年都能上公司销售龙虎榜,期间也换过几个区域,都干得相当不错。数年时间下来,能力自然突飞猛进,专业结构也大为优化,实际上基本上已经达到胜任大区经理的水平。遗憾的是,公司已经进入发展成熟期,能够提供的上升空间非常有限。这位朋友又属于上进之人,对此不甚满意,转而从外面寻找适合自己的平台。正好深圳相关行业的一家公司刚刚起步,求贤若渴,从社会上空降营销副总。他跟对方接触之后,大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在一片美好的憧憬中决定走马上任。他去之前还就此事征询过本人。详细了解了一些情况之后,我劝他最好不要去,去了之后顶多一年就得走人,所答应的各种待遇根本兑不了现,因为照行业当时状况,还有公司可供动用的资源,没有任何操作起来之可能。M以前发展较顺,又具有典型的销售人员思维,认为靠自己能力,完全没有问题。
  经过半年多时间身临其境的体验,才感觉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其一、大公司的操作模式很难拓展到小企业身上,自己原有经验难以派上用场;其二、公司提供不了太多的配套资源,在粮草弹药缺乏的情况下,只能靠销售人员饿着肚子去肉搏,在此基础上所谓的销售其实就是一种冒险;其三、所属行业的产品,市场认可度很低,在效用上存在巨大争议,需要一个漫长的消费者教育过程,但公司实际上只追求短平快的销量,对其他一切都不太感兴趣;其四、老板在市场运作上不愿投入,只求产出,寄希望于一些不花钱的奇招妙计。在这家企业呆了一年多的时间,M郁闷的不得了,想想自己也曾是行业内的销售精英人物,现在竟沦到这般地位,毫无作为,老板十分不满,还得卷铺盖走人。这一番折腾,什么都没得到,还平白无故添了个失败案例。最后经过系统反思,他又找到以前的同事们,上下左右疏通,回到原单位继续做销售代表了。
  在事实上,如果一个项目,特别是新项目,存在着明显的框架性缺陷,或者老板和管理层的思维与市场环境严重脱节,项目遭受重大挫折,基本上没有任何悬念。假如其它类型岗位,你可能还要好一些,最起码具有一定的缓冲时间,倘若你在这种平台上担当商务运营类职务,充当烈士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而且还可能很快牺牲掉,会给自己职业生涯带来大的硬伤。我们之所以跳槽,基本上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如果做不到这点,神马一切都是浮云,公司的品牌、实力、知名度,甚至所提供的职位和待遇,皆是迷你心智的幻象。当然幻象很多时候也能反映本质,注意这里的前提为“有时”。这个道理不但适用于公司平台评估领域,同样适用于对企业特定部门和岗位的评估。

  ——
  up
  (011)
  ——无中生有式的学习

  铁律之十一:职场上的学习,很多时候无老师、无教材、无标准答案,甚至连方向都没有。能否有效突破“三无”的限制,使自己能力得以快速提升,是职场中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高度。

  受竞争压力驱使,重视学习早已成为国人的一种常态,学习型社会已经由口号转变为现实。然而人们普遍迷惑的是,从大方向上来讲,学习是肯定没有问题的,但我究竟需要学什么呢,如何有助提升竞争力,自己努力方向对不对,其效果如何去测评?!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社会不同于学校,职场当中的我们,如何才能有效进行学习,进而能够发展的更好。
  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学校当中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以老师、教材、答案、考试为4大核心要素,最起码还是有比较明确方向的。尽管职场上某些东西的学习,仍可以通过此类模式进行,但更多的东西没有办法这样获得。即使你不断寻求有关材料去学习,但最终还是发现如此得来的东西有限,与自己需求匹配程度不高,对于自身发展的帮助不太理想。换而言之,社会上绝大多数学习必须建立在“三无”基础之上,谁能在这方面获得突破,谁就更有可能比别人发展的更快更好。
  要解决“三无”情况下的学习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你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你在行业上是要关注钢铁、汽车还是机械,在专业上偏重于人力资源、财务运营还是企业战略,在职业上侧重于管理路线还是专家路线。大方向确定了之后,你也许感觉还是满头雾水,莫衷一是,这是因为方向缺乏进一步细化,实施起来的可操作性差。假如你决定此生就是要在钢铁行业发展,并成为对行业整体运行情况熟悉的专家。那接下来就应该了解各大企业的产能产量、产品结构、市场需求、过去二十多年的演变历程、全球行业格局,甚至还应该包括技术方面的动态情况。
  当然,这么多的细分点,你一下子也不太可能关注过来。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就是每个点都按照专题的方式,尽可能挖掘这方面的材料,并尝试找出其中隐藏的逻辑关系。在相对系统和全面之后,再按照同样的方法进入下一个专题。这样持续坚持下来,三到五年之后就能对行业有个比较深入的把握,无论在广度、深度还是系统性方面,都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在系统和子系统都比较完善之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对系统进行查漏补缺,针对相关领域进展动态,对各子系做必要更新和维护,使之更为精确和严密。
  也许很多人在此依旧会有疑问,你这样做不是闭门造车吗,如何才能确保学习质量,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偏差。由于缺乏标准答案,似乎学习效果难以评估,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解决。第一、自己根据独立的系统对其中一些趋势进行判断,并与个案动态情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经验和不足,找出原因并对系统进行修正。对某一行业的深度把握,可以走这个路线。第二、对自己能够见证的一手案例,进行必要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案例做深度研究,以便找出背后隐藏的原理、规律和趋势,并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予以验证、完善和提高。这类方式在传统中医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常见,也可应用在管理、营销和品牌领域。第三、积累和领悟到一定程度之后,努力寻找各种机会,当面或者利用其他信息手段,与更多人展开交流,以打擂方式推动自身水平提升。比如,当你对某类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之时,肯定会有一大批人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是无理责难,在回应、辩解和说服的过程中,无疑会对不少问题想的更为透彻和严谨一些,对方无论水平高还是低,对你学习效果的深化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up
  倘若我们对社会上“三无”学习模式做一个总结,第一招可以概括为“无中生有,化繁为简”。当我们大方向都不太明朗,或者面对目标不知如何下手之时,可以先按照专题的方式,将自己学习方向聚焦在方便操作的一个点上,慢慢以这种方式向更多选题点拓展。譬如你学习职场技巧,可以先从应聘技巧方向入手,然后再向办公室政治、面谈方式、跳槽管理等领域拓展。刚开始可能感觉非常简单,不成系统,当你专题积累到上百个之多时,系统和精密性就很自然逐步得到了解决。切忌望见太多的问题而没有头绪,仿佛脸前一片汪洋,不知道该到哪里立足,实际上你可以先就近找个岛礁栖息下来,日后再行开拓,也许几年下来群岛都成了你的势力范围。
  第二招可以概括为“枝繁叶茂,锦上添花”。这个阶段上,你可以根据沿着自己的嵌入点,在深度挖潜的基础上,向着更多的领域或者专题点拓展。犹如种子发芽,小树抽枝,日见其盛。还能够查漏补缺,继续在严密性和系统性上面下工夫。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你在几个专题方向上的看法或者具备的能力更加显得成熟,渐渐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所迷惑,能够触及到一些深邃的东西,向着专家方向快速进步。而第三招则可以提炼成“聚木成林,蔚为大观”。经过前两招的铺垫,到了这个时候,你不但很好解决了系统性和深入化的问题,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可以通过访遍群山和四处打擂,使自己的一些东西得到补充和验证,学习效果进入了集中爆发阶段,并能够迅速向相关领域深入拓展,最终发展成大家。
  up
  @amw5001 2012-04-25 11:17:13
  成功之路=50%运气+20%悟性+30%黑厚
  -----------------------------
  呵呵,这里面就是没有个人的努力和外在的资源配套,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
  职场上的学习,说白了,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此时,我们学习的对象不再是老师和书本,而是环境与实践,依靠的不再是阅读和记忆,而是归纳、交流、实证,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悟性。这是一种向“未知”领域挺进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有效打破别人在知识上对你的封锁,做到无师自通。

  ——
  呵呵
  (012)
  ——聚焦特色才会有出路

  铁律之十二:要想出人头地,最忌讳的就是任何方面都比较平庸,必须在某方面拥有超常的能力和表现,或者具备独特资源,只有这样你才能进入伯乐们的法眼,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将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努力放大,直至形成强大竞争力。

  无论在什么国度,什么社会,什么时代,机遇总是一种稀缺资源。在芸芸众生中,为什么是他,而不是他成为幸运者,为什么总是有人能够实现成功一跃,背后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抛开众多迷雾,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强势者手中,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第一步应该能引起这些人的注意,否则你永远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此处又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成千上万的人中,你靠什么才能做到这步。倘若对众多的幸运者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他们原本在某方面就拥有比较突出与超出常人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既可能是体力、相貌、智商、学识、人脉、财富、背景等常规因素,又可能是一些诸如马屁和赌技之类所谓的旁门左道。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