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文化中,高俅可谓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宋史》虽然没有专门给高俅立传,但《水浒》却较为详细描述了他的发迹过程。高俅早年混迹市井,几经辗转到了驸马都太尉王诜府上当下人。有次奉命到端王那里办事,正好赵佶和一帮人在花园里踢球,高俅本来就是蹴鞠高手,就乘兴与他们玩了起来,并将水平发挥到淋漓尽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高同志当下就得到了蹴鞠王爷的认同,便就此留在王府里当差。高俅除了擅长蹴鞠之外,在书画写作方面同样有些造诣,这又在赵佶面前为自己增加了砝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端王赵佶后来成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徽宗,高俅自然水涨船高,官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在这里顺便提一下,赵佶潜邸之时受封于端州,因此称作端王,他登基之后,感觉是端州给自己带来了祥瑞,就将端州改名为肇庆,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经济杂谈]社会不教,精英不讲,坎儿还得自己过(揭秘人才成长规律)
up
很多人看完水浒之后,往往感叹高球此等小人,竟然能够青云直上,官至太尉,真是天道不公。如果我们琢磨其中的一些细节,就会很容易明白,高俅富贵得来并不简单,其偶然当中有不少必然因素。结合其他史料,我们可以获知,高球并非普通的市井混混,早年曾在任苏轼手下担任小秘书,擅长书画行文,苏轼调任外地之后,就将小高介绍给了王诜,然后才得以有此奇遇。实际上,高俅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地拿狗屎运来解释,跟他书画行文和蹴鞠运动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关系。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高俅五大三粗,只会喝酒打架收保护费,集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于一身的苏轼,自然很难看得上他,更不会发生收其当秘书和推荐给驸马都太尉这样的事情了。这足以说明高俅在书画行文方面确实有些造诣,苏轼还是很喜欢他的。而宋徽宗赵佶更是一个艺术迷,几乎到了痴狂地步。尽管高俅是因“球缘”进入他法眼的,但倘若小高没有书画方面的艺术细胞,日后也未必能在书画皇帝面前深受宠信。假使高俅不会蹴鞠,或者球技稀松,即使照样发生了园中偶遇,这个机会也不太可能成为其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与此同时,我们退一万步来进行假设,即便上苍并没有给高俅遭遇赵佶的机会,就凭他的书画和蹴鞠水平,在艺术细胞同样发达的王诜手下也不会混的太差。结交贵为王爷的端王,对于小王都太尉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派遣之人之所以会选择高俅而非别人,足见小高在原主人面前的受重视程度。
人生成功,有的属于误打误撞,有的属于有意为之。但无论误打误撞还是有意为之,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个人资源或能力结构与环境有着比较理想的匹配程度。高俅发迹历程,正是匹配程度较高的结果。如果他没有遇到赵佶,或者遇到之时人家没有踢球,或者端王踢球并未给他表演机会,估计小高球技再高,对改变人生际遇也难以有多大帮助。纵观高俅的人生历程,几乎完全可以肯定的是,他高超的球技纯属个人业余爱好,一方面跟他的工作没有任何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说他苦练球技就是为了能够进入端王法眼。然而无论怎么说,高俅确确实实是靠自己非同一般的球技而迈出人生最为关键一步的。
欢迎点评
从个人职业生涯角度来看,尽管社会上靠误打误撞而实现良好发展的案例非常多,但这种靠撞大运的方式来获取很大成功的概率不是太高,更高比例的成功是建立在正规职业技能超群基础之上的,比如说技术实力、营销能力、策划水平等等。蹴鞠运动在我国古代风行两千多年,球艺超群的也大有人在,而靠这种业余爱好获得平步青云发展机会的,也只高俅一人。为了有效提高成功概率,我们的某方面的超常能力,应该建立在正规职业技能之上,并且有意去培养。
@aming0318 2012-05-01 06:28:51
如果在年轻之时,有人能够系统向我们传授这些东西,最起码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这话讲的太对了。
-----------------------------
很多体会,拿出来跟别人多多分享,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及社会,都是有好处的,你能从别人那里反馈到很多东西。
如果在年轻之时,有人能够系统向我们传授这些东西,最起码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这话讲的太对了。
-----------------------------
很多体会,拿出来跟别人多多分享,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及社会,都是有好处的,你能从别人那里反馈到很多东西。
也许有的朋友会这样问,我在任何一个方面都非常普通,也不知道该朝哪一个方向去发展,但又想出人头地,该怎么办好呢?其实,现实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属于这种情况,在每一方面都缺乏较为明显的优势,并且面朝大海一脸茫然。同时,有一个我们必须承认的基本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相对擅长的领域,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也最容易获得突破。说到这里,答案已经显而易见。只要你喜欢或者相对擅长的,属于正规领域而非歪门邪道,就应当朝这些方向去努力,首先将其转化为自身优势,并进一步将其放大,直至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有混得好的,行行都有混得不好的。不管哪一行,只要你能力超群,都比较容易进入某个贵人的法眼,进而让你出人头地,甚至可以使你平步青云。只要做到某方面能力或者资源超常,即使这个贵人看不上你,前面还有另外的贵人。在江湖上混,始终要记住一点,机会总是与她匹配程度最高之人结缘的。
——
——
(013)
——利用价值是发展之母
铁律之十三:职业生涯更多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在与企业、同事和客户的关系上,没有永远的知己,也没有永远的对手,永远不变的就是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不断排列组合。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使自己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利益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在企业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没有太大的突破,与人性研究禁区太多,未能建立深刻和精细的体系有很大关系。无论你以前接受的是什么教育,对人性持什么样的观点,要想在职场上混得顺风顺水,就必须认识到利益是人性当中非常核心的一个要素,而且必须对利益有个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如果不能在这个问题上获得突破,我们在实践当中就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利用价值是发展之母
铁律之十三:职业生涯更多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在与企业、同事和客户的关系上,没有永远的知己,也没有永远的对手,永远不变的就是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不断排列组合。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使自己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利益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在企业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没有太大的突破,与人性研究禁区太多,未能建立深刻和精细的体系有很大关系。无论你以前接受的是什么教育,对人性持什么样的观点,要想在职场上混得顺风顺水,就必须认识到利益是人性当中非常核心的一个要素,而且必须对利益有个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如果不能在这个问题上获得突破,我们在实践当中就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每个人拥有的生命、时间、精力和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利用这些禀赋为自己最大限度争取好处,既符合人类的天性,又是一项基本人权。正是因为这样,在社会当中,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事务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剔和指责的。我们主张职业生涯应当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是一个非常中性的提法和客观存在的现实,没有任何褒贬的意思。利益对于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在现实之中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努力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利用价值。无论是企业、同事、朋友还是客户,之所以愿意跟你接触,并最终发展成为良好的人脉,看重的是你在某方面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这种利益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还可以是思想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未来的,或者是想象中的。就拿经验交流这类事情来讲,其实越是高手,越喜欢跟别人切磋,以不断扫除盲区,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能力。但如果他感觉并不能从你这里得到任何启发,而只是单向度地帮你扫盲,他就缺乏一种内在驱动的积极性,懒得理你。当然,你花钱请人家讲课,或者以其他利益形式交换是另一码事情了。
@蜀犬黔驴 2012-05-05 17:34:07
要当枪也行,两条:一是熟悉资金之河的流向,做资本的奴隶,二是熟悉人情事脉,给权贵当打手!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呵呵
要当枪也行,两条:一是熟悉资金之河的流向,做资本的奴隶,二是熟悉人情事脉,给权贵当打手!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呵呵
你在对方那里利用价值的持续性、重要程度和不可替代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职业生涯。企业经营本来就是高风险事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好的时候,有坏的时候,出现严重困难之时,裁员是非常正常的。你被列入解聘对象,也不能怪企业和老板薄情寡义,利益使然。但只要企业能够支撑下去,总是需要员工的,总会有人留下。因经营困难而开展的裁员活动,一般都会将注意力放在那些不再需要、可有可无、可以替代的岗位和人员身上。那些岗位重要,且难以替代的人员,基本都会被留下。如果你在公司那里的价值不断增强,并且无可替代,除非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企业是不会裁掉你的,甚至还会有重用和提拔的可能。倘若你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有人不太喜欢你,或者犯了很多小错误,出于利益权衡上的考虑,他也奈何不了你。韩信一直不被刘邦喜欢,还多次出现过尾大不掉的事情,但在楚汉之争、天下未定的档口,韩信能力强超,无可替代,刘邦在很多问题上也不得不迁就他。
@蜀犬黔驴 2012-05-05 17:30:51
刚开始很有兴趣,越看到后越无味,通篇八成以上讲的是怎么给人打工,撑死了像唐骏一样当个打工皇帝!你怎么不多教下大伙怎么建立自已的赚钱渠道?怎么去发现盈利项目然后实现它?这些知识不比朝不保夕的给人用强?
不过也不能怪你,第一,打工比创业容易,第二,几千年来从孔老二到今天的所谓大学,教的就是让人如何当腿脚被人用的,时至今下,有谁敢教你帝王之学?不杀头也坐牢!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事业路径的选择,恰恰是反帝王之术和厚黑学的。全书的内容你还没有看完,这样下结论可能有点早。我第一本书是关于创业题材的,《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第二本书关于人才成长的,《社会不教,精英不讲,坎儿还得自己过》;第三本书关于较大企业如何做大做强的,《颠覆传统商业格局的138项思维》。连贯起来讲的是,一个草根如何能够从打工开始,逐步走到创业,并逐渐做大做强,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刚开始很有兴趣,越看到后越无味,通篇八成以上讲的是怎么给人打工,撑死了像唐骏一样当个打工皇帝!你怎么不多教下大伙怎么建立自已的赚钱渠道?怎么去发现盈利项目然后实现它?这些知识不比朝不保夕的给人用强?
不过也不能怪你,第一,打工比创业容易,第二,几千年来从孔老二到今天的所谓大学,教的就是让人如何当腿脚被人用的,时至今下,有谁敢教你帝王之学?不杀头也坐牢!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事业路径的选择,恰恰是反帝王之术和厚黑学的。全书的内容你还没有看完,这样下结论可能有点早。我第一本书是关于创业题材的,《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第二本书关于人才成长的,《社会不教,精英不讲,坎儿还得自己过》;第三本书关于较大企业如何做大做强的,《颠覆传统商业格局的138项思维》。连贯起来讲的是,一个草根如何能够从打工开始,逐步走到创业,并逐渐做大做强,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up
在职场中注重利益,还意味着必须通过出让利用价值为自己换取相应的利益。实施利益对等原则,自己不吃亏,也不要让别人吃亏。我们努力提升利用价值,为的就是能够给自己生存发展换取更好的资源,或者说利用价值就是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资本。一般情况下,对方在利用你之时,也会相应地给你一些好处。但在现实当中,对方只求索取不舍给予的例子特别多,如果自己不去争取,人家是很难痛痛快快主动给你报酬的,这就需要依靠自己的资本促使对方给你合理的回报。红遍神州的《杜拉拉升职记》当中主人公同李斯特之间的斗争就很好说明,尽管有资本和付出才会有回报,但很多时候回报必须靠自己去争取。否则受苦受累、默默无闻不说,别人还瞧不起,认为你脑子有问题。
要想在职场当中获得长久发展,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保证别人的合理利益,不要让对方明显吃亏。人际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都是以利益为基础的,职场上发展,与企业和同事、客户之间的交往,都应当建立在互惠互利、双赢共赢基础之上的,否则这种关系难以长期持续下去,至于怎样才算合理,社会上都有大致的行情。别人老是让你吃亏,你肯定不干,将心比心,你老是让别人吃亏,人家也肯定不干。要想在职场上发展的如鱼得水,应当将确保别人利益和追求自己利益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之上,在这方面对人家有所亏欠,其他方面要的想方设法补偿。在我们周围,总是存在那么一类人,自己很有能力,能说会道,他们也不是存心算计别人,但总是想多获取一些好处,虽然大家一般也不会说他什么,但关系肯定也好不到哪儿去,关键时候很难帮他,事业发展肯定会受到很大限制。
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在某些具体问题和事情上,完全可以化敌为友,变疏为密。职场当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真正的敌人,大家充其量只不过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竞争对手而已。一旦竞争因素消除,彼此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合作的可能,特别是存在利益交集或者互补性较强的情况下。无论在影视作品当中,还是在我们周围,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真正做大事之人,都是站在现实利益角度考虑问题的,哪怕双方今后依旧是对手,但此时此地大家还是可以进行精诚合作的。站在情感上来讲,要做到这一步,确实很难,但站在有利于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上,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时至今日,情商早已成为路人皆知的一个概念了,很多人将此谈得云苫雾罩,仿佛玄妙的很,其实更多站在利益而非情绪角度考虑问题,是情商当中最为基本的一个元素。
——
——
@呻吟的小迷糊 2012-05-10 09:43:37
请解释下啥是方法论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简单来说,就是解决某一方面问题,具体的、系统的、操作性非常强的方法,包括一些理论、细节和技巧。
请解释下啥是方法论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简单来说,就是解决某一方面问题,具体的、系统的、操作性非常强的方法,包括一些理论、细节和技巧。
(014)
——交易心态之下的陷阱
铁律之十四:交易心态过于严重,处处强调付出与所得对等,是影响年轻人职业发展的毒药。因为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到能力和经验的积累,而这两项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前景来说非常关键,也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历练才能获得。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类非常典型的现象,那就是不少人在做事情过程中,交易心态比较严重,几乎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权衡成本和收益,如果感觉某件事情收益较差,就不太乐意去做。倘若老板让做这做那,心里就会想,你才给我多少钱,天天这么多事儿。或者是存在着将付出和收入对等,你给多少钱我干多少事,你给的多我就好好干,你给的少我就简单应付应付的心理。而这种心理比重最大的群体,一类是接受过中高等教育、出身社会没几年的年轻人,另一类则是年龄超过四十多岁、经历过很多风雨的老油子。
——交易心态之下的陷阱
铁律之十四:交易心态过于严重,处处强调付出与所得对等,是影响年轻人职业发展的毒药。因为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到能力和经验的积累,而这两项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前景来说非常关键,也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历练才能获得。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类非常典型的现象,那就是不少人在做事情过程中,交易心态比较严重,几乎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权衡成本和收益,如果感觉某件事情收益较差,就不太乐意去做。倘若老板让做这做那,心里就会想,你才给我多少钱,天天这么多事儿。或者是存在着将付出和收入对等,你给多少钱我干多少事,你给的多我就好好干,你给的少我就简单应付应付的心理。而这种心理比重最大的群体,一类是接受过中高等教育、出身社会没几年的年轻人,另一类则是年龄超过四十多岁、经历过很多风雨的老油子。
虽然这两类人群在心理状态上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但形成的原因却有很大不同。刚出道的年轻人之所以会有这种心理,是因为在学校中普通接受过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教育,并将这种观念扭曲为你给多少钱我办多少事的对等交易。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假如之前没有多少积累和铺垫,人生基本上已经定型,难以有更多的发展和上升机会,加之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糊口的生存压力很大,活得非常现实,做事情绝大多数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更为看重能看得见的短期利益。对于后一类人群,他们持对等交易心态,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年龄已大,寻求其他方面的一些东西已经不太现实,出于方方面面的压力必须这么做,没得选择。而前一类人,如果持这种心态,则会对自己的职业前景造成巨大伤害。
up
F君,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典型的农家子弟。七八年前大学毕业后,选择北漂生涯,到一家民营咨询公司工作,担任信息专员。当时这家公司成立没有几年,给他提供的月薪只有1400元,每天工作量还比较大,没有任何社保。后来老板由于人手短缺,让F根据调研情况撰写报告,但待遇还按原来的走。这位朋友支吾了半天,说之前也没做过,担心自己能力不够,砸了公司的牌子,就将此事推掉了。后来他跟我讲,推掉此事的原因是感觉老板太抠门,给自己信息专员的工资,让干分析人员的活,他才不愿意被这样压榨呢,给什么样的钱就干什么样的活儿,这才是真正公平,老板也未免想得太美了。小企业本来人员就少,特别是当一些员工突然辞职之后,很多事情难以应付,就只能让留下的人干本职岗位之外的很多其他事情。后来他由于跟老板在无偿承担更多职责方面的冲突越来越多,最终以“被辞职”的形式走人。尽管早已失去直接联系,多年以来我还是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这位朋友的一些状况。他后来又陆陆续续换过很多工作,但月薪一直没有突破2000元,年届三十有余,生活还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和F工作的一个同事,小他两岁,看上去人有些傻呵呵的,没心没肺,也曾遇到过同样的情况。但这位小哥在一阵犹豫之后,还是迫于老板压力,忐忑不安地将撰写报告的事情接了下来,还诚惶诚恐地尽最大努力把这个事情办好。没有想到的是,此后两年多时间内,他就一直拿着不到2000元的工资充当分析师的角色,不少认识他的人都为其叫冤叫屈。当这位小哥跳槽离开的时候,很多人才大跌眼镜,月薪一下子飙升到7000元。三年之后又经过一次跳槽,他顺利到了一家投资公司工作,常驻深圳,到2011年为止,他的年薪已经达到20万,公司还给了他一定的股份。在去年的一次聊天中,这位朋友对我讲,当年自己内心也愤愤不平,感觉老板也太那个了,其后找对方谈了几次加薪的事儿,都被拒绝。后来左思右想,感觉这还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当然可以选择赌气离开,不过那时候跳槽积累不够,也找不到什么好东家,所以就忍辱负重,踏踏实实地呆了两年,为的就是积蓄能量,将来一跳冲天。
在一个人的职场生涯中,每个阶段上所面临的问题、困惑和需要重点积累的资源,都不太一样。对于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直接面对的就是没有经验、待遇很低、找工作难和心理落差大,还可能不时掉入一些陷阱。天天看着就在身边的巨大薪酬和贫富差距,心理很不平衡,尤其看不惯老板们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再加上人生来就应该平等、交易应当对等进行等方面的朴素认识,很容易导致过分看重短期经济收益现象的出现。其实,对于绝大多数职场新鲜人类,无论你如何折腾,都不太可能赚到很多钱。薪酬总是和具体职位、从业经验、手中资源、专业水平呈正相关性的。刚出道的菜鸟,在这些方面基本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如何得到结构比较合理的历练机会,使自己变成蓝筹股,在五六年之后身价倍增,是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所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既能锻炼人,待遇又比较优厚的机会,自然更好。假使运气没那么好,就应当寻找和把握能为自己将来发展做良好铺垫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年纪轻轻,遭受一些不公正待遇,也是值得的。上述案例提到的第二位朋友,后来之所以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就跟他能够忍辱负重、拼命积累有关。
在一个人的职场生涯中,每个阶段上所面临的问题、困惑和需要重点积累的资源,都不太一样。对于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直接面对的就是没有经验、待遇很低、找工作难和心理落差大,还可能不时掉入一些陷阱。天天看着就在身边的巨大薪酬和贫富差距,心理很不平衡,尤其看不惯老板们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再加上人生来就应该平等、交易应当对等进行等方面的朴素认识,很容易导致过分看重短期经济收益现象的出现。其实,对于绝大多数职场新鲜人类,无论你如何折腾,都不太可能赚到很多钱。薪酬总是和具体职位、从业经验、手中资源、专业水平呈正相关性的。刚出道的菜鸟,在这些方面基本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如何得到结构比较合理的历练机会,使自己变成蓝筹股,在五六年之后身价倍增,是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所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既能锻炼人,待遇又比较优厚的机会,自然更好。假使运气没那么好,就应当寻找和把握能为自己将来发展做良好铺垫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年纪轻轻,遭受一些不公正待遇,也是值得的。上述案例提到的第二位朋友,后来之所以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就跟他能够忍辱负重、拼命积累有关。
@看客萧萧 2012-05-16 09:17:55
说这些没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呵呵,那就什么都不用干了,天天坐在家里等老天赐福吧。
说这些没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呵呵,那就什么都不用干了,天天坐在家里等老天赐福吧。
有位专门做人力资源外包的朋友,跟我讲了他总结的“三级跳”理论。他说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很多人找工作都很不容易,应当先就业再择业,找一个吃饭的地儿。为了日后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跳槽是必须的。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第一跳”,而是“第二跳”或者“第三跳”。在“第一跳”或“第二跳”之时,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新东家给你提供的岗位,能不能给你带来丰富的经验、资源和锻炼机会,这些东西是支撑日后职场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这些方面的积累比较到位之后,你再次跳槽,就能到一个职位和待遇都比较理想的平台。现实当中,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招收没有多少经验的,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他们的待遇一般也都不会好到哪里去;而能够提供较高待遇的好公司,对岗位经验要求很高。他的看法未必完全正确,但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
——
up
(015)
——职业路径选择象限图
铁律之十五:无论是社会还是组织,都存在着核心部门、非核心部门,核心岗位、非核心岗位,我们可以将这些向度变型成一个坐标系。事业上发展空间的大小,人生中获得资源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处于哪一象限,以及象限中的具体位置。
有一种调侃的说法,在中国人的事业发展观念中,最为核心的是“站队文化”。其大致意思是,虽然个人能力对职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你处于啥样的平台,居于何种部门,追随哪个领导当小弟,显得更为关键;个人努力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影响不大,紧紧跟随单位和领导的发展步伐与节奏,平台竞争力提升了,老大飞黄腾达了,你自己自然会水涨船高。持这种说法的人,还能给你举出一大堆具体的例子,穿越历史,扫描身边,如数家珍,不一而足。说一千道一万,反正在社会上混,最重要的是“站好队,跟对人”。
——职业路径选择象限图
铁律之十五:无论是社会还是组织,都存在着核心部门、非核心部门,核心岗位、非核心岗位,我们可以将这些向度变型成一个坐标系。事业上发展空间的大小,人生中获得资源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处于哪一象限,以及象限中的具体位置。
有一种调侃的说法,在中国人的事业发展观念中,最为核心的是“站队文化”。其大致意思是,虽然个人能力对职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你处于啥样的平台,居于何种部门,追随哪个领导当小弟,显得更为关键;个人努力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影响不大,紧紧跟随单位和领导的发展步伐与节奏,平台竞争力提升了,老大飞黄腾达了,你自己自然会水涨船高。持这种说法的人,还能给你举出一大堆具体的例子,穿越历史,扫描身边,如数家珍,不一而足。说一千道一万,反正在社会上混,最重要的是“站好队,跟对人”。
其实在任何时代和环境,“站队现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都会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巨大影响。“站队文化”不是什么笑谈,也不要过度夸大,它只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职场现象而已。而我们这里要讲的却是“象限站队法”。如果将社会或者组织看成一个系统,下面自然会有很多子系和部门,尽管都是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其地位和作用却有很大的差异,处于不同部门的人员,前途肯定大相径庭。比如,同样一个你,在跨国公司工作,没出意外的话,肯定要比给个体户打工发展的好,在省直机关基本上要比事业单位有出路。
@一千年的沉思 2012-05-21 13:38:38
当当买的这本书,中午刚到货,回来顶一下这个帖子。
-----------------------------
看完之后多提一些宝贵的反馈意见。
当当买的这本书,中午刚到货,回来顶一下这个帖子。
-----------------------------
看完之后多提一些宝贵的反馈意见。
我们可以按照“核心部门——非核心部门”、“核心岗位——非核心岗位”两个向度,对社会上的行业、公司内的部门与岗位进行分类,将其粗略地分为四大象限。第一象限为“核心部门——核心岗位”,第二象限为“核心部门——非核心岗位”,第三象限为“非核心部门——非核心岗位”,第四象限为“非核心部门——核心岗位”。一般来说,在公司内部,生产、研发、市场、销售、采购属于核心业务部门,而行政、财会、法务、人力资源则属于辅助部门。在市场部门,战略、创意、媒介、策划等属于核心岗位,而文员属于非核心岗位;在销售部门,销售属于核心岗位,助理属于辅助岗位。
欢迎点评交流。QQ:1528859902
up
同一单位,居于不同象限的员工,无论待遇水平还是发展机会,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社会上很多人,一听某人在IBM、中石油、华为、丰田工作,就连连赞叹好单位有前途。实际上,即使在IBM这样公司的内部,第一象限与第三象限的基层员工,待遇相差3~10倍都是非常正常的,比如销售人员一般月薪8000-15000元,行政助理月薪2500-4000元。无论在什么单位,第一象限员工的发展机会基本都要优于其他象限特别是第三象限。从统计学结果来看,大多数单位的高管,都有着较好的核心部门工作背景,而辅助部门出身的高管,有倒是有,但比例要比核心部门低得多。在绝大多数环境,特别是在当今中国企业界,企业的一二把手,通常都是由熟悉核心业务的人员来担任,这基本已是一项潜规则。
对于很多刚刚走入社会年轻人来说,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如果自己有可能到社会核心行业或产业部门,比如机关、国企、外企、大型民营企业,或者银行和证券、保险、煤炭、电力、化工等大中企业,就尽量争取这样的机会。如果能去一个单位的核心业务部门,比如研发、销售、市场、生产,就一定要去。很多时候,选择工作不光要看单位的名头,还要看去什么样的部门,你进去之后具体是做什么事情,所在岗位的发展前景如何。再牛的企业,照样存在非核心部门的非核心岗位,此种位置不但薪酬待遇低、职业前景差,将来还有被解散、外包和裁员的可能。当然,也有很多从第三象限成功转型到第一象限的案例,但难度要大得多,甚至会超乎想象,而且你干的时间越长越不容易转型。
up
我有一次和朋友在外面吃饭,邻桌坐着一位中国科技大学工科类专业刚毕业的女生,正在和她朋友聊就业的事情。小姑娘气质很好,人也精干,说为了在北京呆下来,想到世界500强企业做前台,起薪3500元,已经面试好几家,现在正在考虑要接受哪家的Offer。我听了之后不禁心中叹息,这个女生肯定是来自寻常之家,父母不能在职业上给她指导,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将来的职业生涯,很有可能要比她的校友和同学差很多,甚至还会被边缘化。按照她的条件,完全可以给中等规模以上的对口企业做研发、销售、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有五六年工作经验之后,年薪15~20万问题不大,还有良好的持续发展空间。而前台属于典型的第三象限工作,待遇和前景都难以与核心部门同日而语。
连续剧《蜗居》中有一个隐含情节,海萍199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工专业。受当年就业热衷于“北上广”和“外企”时代大潮的影响,她放弃回到家乡从事对口工作的机会,留在了上海,在一家日企担任普通文员。十年时间一晃而过,海萍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是一个普文员,面临方方面面的经济压力,已经无法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此时她的处境大致可以描述成这样,月薪4000多元,部门同事很多都是二十多岁刚出校门的年轻人,租住棚户区,面临购房压力,小孩快要上学,心理不平衡、工作怠慢,涨薪升迁无望,专业已经荒废,职场社会竞争力差,随时都可能丢掉工作,为了补贴家用还不得不当中文家教,很多同学在对口企业的年薪早已超过十万、回到家乡的不少已经担任领导职务。
原著作者六六擅长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对社会把握洞若观火。剧中的海萍,是非常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在现实当中也具有很大代表性。在此我们可以假使,如果海萍当年毕业没有留在上海,而是回到家乡,凭复旦这块金字招牌,也不难进入一家不算太差的单位,赶上2000年前后的领导干部年轻化,说不定还能或大或小混个领导职位。如果她不是铁了心非要进沪上外企,而是变通一下,在上海找一家实力还算不错的本土企业,从事技术或销售类工作,抑或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寻找一家专业对口的外企,十年之后肯定不至于如此困窘。然而假设毕竟是假设,剧中的她在非核心部门的非核心岗位上干了整整十年,早已把自己废掉了,给人留下的只有感叹。
——
——
up
(016)
——细节系统化才有冲击力
铁律之十六:所谓工作经验,其实更多的就是一些细节性技巧,可能这些东西别人一说你就明白,做过以后都觉得非常简单,但是这些细节性技巧的数量如此之大,非有人指点或者经历过,没有三五年耐得住寂寞的积累,是难以形成系统的。
有人对某一细分领域的经验过分看重,认为任何事情都得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对此方面没有太深经历的人很看不上眼,大有非经历不能言的倾向。有人则对细分领域的经验不屑一顾,一句大同小异,足以扫平某些行业实践和经验的独特性。当然,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正确成份,但相对来说又都是比较极端的看法。
——细节系统化才有冲击力
铁律之十六:所谓工作经验,其实更多的就是一些细节性技巧,可能这些东西别人一说你就明白,做过以后都觉得非常简单,但是这些细节性技巧的数量如此之大,非有人指点或者经历过,没有三五年耐得住寂寞的积累,是难以形成系统的。
有人对某一细分领域的经验过分看重,认为任何事情都得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对此方面没有太深经历的人很看不上眼,大有非经历不能言的倾向。有人则对细分领域的经验不屑一顾,一句大同小异,足以扫平某些行业实践和经验的独特性。当然,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正确成份,但相对来说又都是比较极端的看法。
对某个领域的把握,的确需要一定程度的实践和深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际上就是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说的。但也不是说非得在每一个环境都得亲身实践几年,才能有发言权,如果真是这样,德鲁克和科特勒即使活到1000岁,也未必能成得了大师。我们也不能否认,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同一专业,比如销售,确实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但每个行业都还有些自己的独特性,你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或者必要周期的过渡,是难以适应要求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企业在招聘销售或管理人员的时候,要求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即使一些世界500强企业也不例外。
如果我们把工作经验看作是一个系统,其大致可以分为框架和细节两大部分。如果单从框架来看,只要是专业相同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太大差异,可以采用大而化之的方式加以掌握。你做过饮料行业的企划,到了数码产品行业,并不是完全不能胜任。倘若从细节上来看,即使专业相同,不同行业之间还是有较大的一些差异,你将这个行业的经验照搬到那个行业,肯定是有一些问题的。你没有直接相关的经验,又不认真去对待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没有过渡周期的心理准备,遭受挫折基本上是必然的。
up
在现实当中,很多工作经验说起来并不复杂,基本都是由一些非常具体和易懂的东西组成。但倘若你没有经历过,也没人给你系统讲解过,完全靠你从头领悟,这个周期会十分漫长。即使有人给你专门培训,你也会觉得其中的很多关键点都非常简单,稍加记忆就可以完全掌握。其实这里头是有误区的。这些关键点和模式相当于化学当中的元素,以及数学因式分解中的公式,尽管元素和公式本身非常简单和容易掌握,但如果将他们排列组合起来,就足以组成纷繁复杂的世界,你想利用这些东西来熟练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不断去实践和练习的。汉语当中最常用的字,也就800多个,但经常写作之人和很少写东西的,即使对最简单事情的记录,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
欢迎点评
现实中的工作经验,更多是一些细节性技巧。而任何一个领域的经验,都是由成百上千个细节性技巧组成的,如果我们要想把这些东西系统掌握,并得心应手,还是应该耐得住寂寞,用时间、勤奋和智慧去换取。目前,用谷歌和百度搜索网络资源已经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在很多人看来,无非就是输入关键词,点击一下搜索按钮,没有什么经验和技术含量可言。但这对于专业人员来说,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要最大限度找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选择什么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怎样组合,如何挖掘在搜索结果中没有直接显示出来的资源。这里面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方法,没有几个月时间锻炼,是难以很好掌握的。
很多人职业发展受挫,吃亏就吃在过分藐视经验的专属性,强调大同而忽略小异。朋友C,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销售工作,但最长一份也仅仅干了一年半时间,大多数时间都不满一年,而且还是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跳。他本人倒是能说会道,很有激情和鼓动性,很多时候倒不是老板炒他,而是他把老板炒掉,理由不是嫌工作太辛苦,就是抱怨拿的少。这么多年下来,他老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之中,收入也不太理想,别人薪水早已实现了5~15倍的增长,而他只是2~3倍的样子,如果考虑靠物价因素,大致上也就原地踏步。他对财富的追求也基本到了痴迷的程度。
我不止一次劝过他,这样跳来跳去,不但专业技能无法持续提升到更高境界,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更为严重的是难以沉淀到客户资源,永远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轮回之中,而且每一次都是新领域,基本都是新手,经验用得上的不多。他对我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做销售和做技术不一样,技术领域专属性很强,而销售任何行业都是相通的,大同小异,不存在什么适应不适应的,拿起来都能干。
这种说法自然有很大合理成分,但也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十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周期上完全可以支撑一位销售人员从菜鸟成长为经理甚至是总监,年收入也会从不到2万元,上升到15万左右甚至四五十万的水平,专业导向上也足以支撑一位专家的炼成。回过头再看这位朋友,虽然找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但一直处于销售人员最基本的位阶上,年收入5~6的样子,专业上貌似经验丰富,其实大多数东西似是而非,谈不到点子上。大框架讲的头头是道,涉及到非常具体的一些细节上,就开始露陷了。而在他现有思维框架中,是看不起这些事实上同样非常重要之细节的。
@ctzlhy 2012-06-17 17:19:28
心灵有归宿就成功了 奈何这个社会都是以米多米少衡量 三十年来貌似社会教会了人们很多东西 其实很多道理本来就在那 老一辈早跟我们讲了“吃皇粮” 当时有多少人听呢?还有“干自己喜欢的事,一辈子干一件就好”现在又有多少人听呢?
LZ 还在你的职业规划,这是害人 每个人都有好的职业规划,可能吗?塔上只能站多少人呢?有空就多教教别人如何挖掘个人爱好和兴趣 还靠谱点 幸福是什么“干着喜欢的事,并可以养.....
-----------------------------
完全按照个人兴趣去发展,本来就是一种传说,是一种完美主义倾向。另外如何处理兴趣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后面的内容中有专门的篇章提到。
心灵有归宿就成功了 奈何这个社会都是以米多米少衡量 三十年来貌似社会教会了人们很多东西 其实很多道理本来就在那 老一辈早跟我们讲了“吃皇粮” 当时有多少人听呢?还有“干自己喜欢的事,一辈子干一件就好”现在又有多少人听呢?
LZ 还在你的职业规划,这是害人 每个人都有好的职业规划,可能吗?塔上只能站多少人呢?有空就多教教别人如何挖掘个人爱好和兴趣 还靠谱点 幸福是什么“干着喜欢的事,并可以养.....
-----------------------------
完全按照个人兴趣去发展,本来就是一种传说,是一种完美主义倾向。另外如何处理兴趣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后面的内容中有专门的篇章提到。
up
任何职业和岗位上的经验都绝非深不可测,只要你努力锻炼并用心领悟,在绝大多数位置上,聪明之人三年,普通之人五年,经验基本上可以初步实现系统化和细致化。只不过是在职场环境中,大家都希望人才拿过来就能用,不太愿意培养,最终为别人甚至是竞争对手做嫁衣。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多少力量可以同环境抗衡,能够做的只有顺应其中规则,为自己谋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
——
(017)
——就是要容忍对方的不足
铁律之十七:大多数人做事情,都不太符合规范,甚至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有悖于你自己的价值准则。在不影响核心利益之情况下,如果能够容忍对方的不足,习惯和适应其行为方式,我们就有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丰厚的利益。
尽管社会上每件事情都有相应的规范,但非常真实的一个情况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做事情,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太符合规范的,甚至还存在一些令人厌恶之处,比如约会迟到、办事拖拉、随地吐痰、说话粗口等等。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实际上大多数人除了小节上存在一些毛病外,其他方面还是挺好的,在你需要的核心要素方面存在着价值。
——就是要容忍对方的不足
铁律之十七:大多数人做事情,都不太符合规范,甚至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有悖于你自己的价值准则。在不影响核心利益之情况下,如果能够容忍对方的不足,习惯和适应其行为方式,我们就有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丰厚的利益。
尽管社会上每件事情都有相应的规范,但非常真实的一个情况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做事情,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太符合规范的,甚至还存在一些令人厌恶之处,比如约会迟到、办事拖拉、随地吐痰、说话粗口等等。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实际上大多数人除了小节上存在一些毛病外,其他方面还是挺好的,在你需要的核心要素方面存在着价值。
我们在职场上发展,对自己的确需要严格要求,尽力使每一件事情都按规范去做,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细节的地方,但对别人应该有一颗宽厚的心,能包容他们很多方面的不足,只有这样,你才能拉近和周围很多人的距离,人际关系才会更加顺畅。如果你存在规范上的洁癖,对这个也鸡蛋里面挑骨头,对那个也吹毛求疵,即使你在言语上不表现出来,但时间一长,别人都能感觉的到。
up
从事销售职业的人,在这方面最有深刻体会。你需要大量去接触客户,也就什么样的人都会遇到。这些人当中或者这方面存在问题,或者那方面存在问题。无论你内心中是不是喜欢,出于商业利益,或者业绩压力,都需要去不断接触,甚至还需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他们的行为方式。如果你连这关都过不了,不善于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你不太适合从事销售这个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