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谈]社会不教,精英不讲,坎儿还得自己过(揭秘人才成长规律)

  其实,如果你将自己设想成一个公司,将职业生涯当作一种事业,成功无非就是如何将自己推销出去,卖一个好价钱。因此,如果我们真正想获得成功的话,就不得不面临与销售人员同样的问题。而职场当中你所打交道的每个人,也都是你独特销售过程中的关键人,他们或大或小都会影响你命运走向。人生何处不营销,无论是我们上学、就业、婚姻,还是职场发展,实质上都是为了将自己“卖”给别人,最大限度为自己换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你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经营实体。
  up
  古代圣贤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你可以将其看成是纯粹的道德教条,也可以看成是亘古不变的人际关系秘诀,还可以看成是功利职场中的隐性规则。微言大义,其中的很多奥妙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而且年龄阶段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对此的态度和领悟程度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当然,宽容对方是有一定前提和限度的,就是在我们核心利益不受损害。我们在一些细枝末节和非关键领域,出于大局考虑,没有什么不可以容忍和让步的。倘若有些人得寸进尺,不但在非核心的细节上不太符合规范,而且在核心利益的达成方面也强差人意,我们就没有必要容忍他和接纳他。譬如一个木工师傅,他有迟到早退,随地吐痰,说话粗口,进门不带鞋套等毛病,我们都可以忍受,但如果做出来的活连底限都到不了,就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他了。再比如,我们容忍客户的不足,习惯和适应他们的行为方式,入乡随俗,作客随主,是为了达成生意,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如果我们其他方面的迁就不能为自己换来这种结果甚至还是损失,我们又何苦要这样呢。
  在很多武侠剧和传奇故事当中,往往有很多绝世高手,有着非常诡异的行为和脾气,令常人难以容忍。上门求见或者拜师者,无不受尽怠慢抑或凌辱。但总有人能够忍受他们的怪癖,经受得住考验,最终如愿以偿。比较典型的就有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发生的三顾茅庐,朱丹溪到杭州向罗知悌学医的经历。尽管这些都成了求贤若渴,诚心求学的千古佳话。但这里面隐藏着三个极为关键的问题,一个是刘备和朱丹溪这样成就大事的人,都具有容忍和适应别人奇特行为习惯的良好品质,一个是他们两人都能为了核心利益去迁就对方,另一个则是诸葛亮和罗知悌的确是不世出的高手,值得刘备和朱丹溪那么做。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防止另外一种的倾向,就是被表面细节的完美所迷惑,而在核心利益上遭受损失。有一个段子讲得好,“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核心价值方面一无是处的很多人,或者干脆就是骗子,但在表层细节上包装的非常符合规范,这样的例子也并不鲜见。事实上,那些骗子之所以能够得逞,靠的也正是这些面子上的功夫。比如不少伪成功人士看上去比绅士还绅士,比贵族还贵族,一些细节表现地非常到位但给你的感觉又不是在刻意造作。某些以加盟连锁为名进行诈骗的机构,在流程和细节方面的规范化与专业化程度,甚至比真正的加盟连锁机构还要做得到位,有的还设有“强大无比”的样板店。在职场当中,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一类“老好人”,给你的感觉挺热心、好说话,对你的态度在细节上表现地非常到位,关键时候能帮得上忙。而实际上,他们只是“讨千人好”、“吃百家饭”,帮你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问题。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典籍史料,抑或我们生活周围,都不乏容忍别人不足,或者主动适应其行为而获利颇丰的案例。类似的事情在全球商业往来中显得更多。譬如,在欧美企业眼中,中国人办事拖拉、不太守时、习惯在酒桌上谈重要事情、做事更依赖于私人关系、诚信度较差、决策更加倚重感觉,此外还有很多比较独特的行政管理制度,很多方面都不太符合他们的价值准则。面对这种情况,能够变通和适应中国市场环境的,都赚得盆满钵满,而那些所谓固守原则的,大多都铩羽而归。

  ——
  @深海螺旋桨 2012-07-02 11:20:31
  楼主的意思是你穷至少得穷上个七八代,没经验啊!想学想翻身得买我的书。 每个人都会走弯路,弯路走多了找到好路成功的人才最明白弯路的意义,人生不是数学题按照公式就算就能得到结果,完美主义的异想天开。

  -----------------------------
  只是分享一下个人的体会,希望大家少走弯路而已。有的弯路走了,绕来绕去还是能到达目的地,有的则永远丧失机会。弯路不是不可以走,但很多弯路是以一生的前途为代价的,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伤不起。
  up
  (018)
  ——为啥你比别人挣得少

  铁律之十八:职场当中,决定你能拿多少钱,并不在于你的学历,也并不在于你的背景,而在于你处于什么位置,你能做什么,你做了什么,你为谁做什么。能做什么,代表的是能力;你做了什么,代表的是方向和业绩;你为谁做什么,代表的是你的选择与机遇。

  工作五六年之后,很多人在社会上的发展差距特别是收入,逐渐显露了出来。大学同学中,有人年薪可能已经飙升到四五十万,有人月薪可能还不到2000元。随着发展差距的逐渐扩大,一些人心理就很不平衡,不太愿意和大家相聚和联系,“恐聚族”和“拒联族”慢慢也就多了起来,好像在玩无线电静默。
  一般到了这个时候,人们都会对自己进行必要的反思,为什么别人能够越走越顺,地位或收入不断上升,而自己停滞不前,还在边缘地带轮回?为什么有人能力不如自己,又没有学历,综合素质跟自己还差一大截,现在反而要比自己混得好的多?自己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从哪些方向作出努力,才能突破目前的困境?
  欢迎点评
  @苍猊2012 2012-07-06 10:32:15
  非常认同楼主的观点,早就发现这个现象了:
  1、外公那支是地主,随文革遭受困难,但儿女目前均在当地事业有成,可以说是当地上等人;
  同村当年的另一支地主,留在当地的也混的很好,去台湾的更不用说了;
  2、身边一个小小的部门,外地来京,混的好的,祖上也都非泛泛之辈;
  我觉得几个原因:1、基因遗传,智商高,不服不行;......
  -----------------------------
  不是绝对的,但相对来说概率更高。
  up
  反思结果大致上会有这么几种情况。其一、别人或者是出身好,有这样那样的靠山,自己也得想方设法搭上一些贵人,甚至不惜给对方当马仔和奴才。其二、有人这些年的运气比自己好,而自个虽然一直寻求突破,奈何运气太差,需要求算命神拜佛弄风水,开开运。其三、学历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金字招牌,于是很多人又去读硕读博,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甚至直接出国留学。其四、人脉资源有很大局限,所处的圈子质量较低,结构不合理,于是削尖脑袋去拓展和优化自己的人脉。其五、感觉现在的平台不好,对自己的发展局限太大,跳槽去一家好的单位是最为现实的选择。其六、自己在能力上有欠缺,应该努力寻求更多的锻炼和提高机会。
  其实上,上面的反思结果或多或少都有些道理,但不是最直接和根本的。君不见,在一线城市,月薪2000~3000元之间的硕士、博士、海归,不在少数。君不见,学历只有初中水平,年入数十万的也大有人在。看病要号对脉,否则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于事无补。一个人在职场上薪酬高低和发展前景,除了你所处的位置之外,最为直接的决定因素是“你能做什么”,“你做了什么”,“你为谁做什么”。职位对于薪酬待遇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性,前面的篇章已经有所涉及,这里就不再赘述,而重点讲的是后面三句话。
  无论其他方面的条件如何,你在职场上发展,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基本意味着你大致上的能力倾向和所能适应的领域。如果你能够做创意,自然要比文案赚得多;如果你能销售大型机械设备,自然要比超市导购赚得多;如果你能做项目整体构架,自然要比程序员赚得多;如果你能管理一家大企业,基本上要比给小企业打工赚得多;如果你协调能力强,自然要比那些不善协调的赚得多。社会是非常直接和现实的,一般来说,工作难度越大、操作程度越复杂、越有开创性,你的薪酬水平也就越高。即使你学历很高,人脉资源很好,家庭背景不错,四处巴结权贵,如果直接能干的事情都非常初级和简单,待遇也恐怕高不到哪里去。无论谁用人,总需要找个起码还能干得了的,这在任何环境中基本都是一个底限。尽管封建王朝最讲究血统论,但帝王们选择继承人,还是要找一个能干的。当然有人会认为,在职场上善于巴结领导才能混的好。其实,能当上领导的,大多不傻,更何况巴结他的不止你一个,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竞争的,他会抬举谁,肯定会从多个角度综合权衡的,不是你想当然那种样子。
  在职场上发展,业绩和成功案例无疑也是极为重要的。相同岗位,贡献不同,基本上也会在收入上显现出来。单纯的计件工自不待言,就拿销售这类职业来说,虽然很多公司实行的是比例奖金薪酬制,但业绩上卓有成效的,还是要比普通人员拿的多得多。成功案例可能对你当下的岗位待遇帮助非常有限,但对你的职位升迁和跳槽质量有着巨大影响。如果你寻求内部升迁,成功案例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要素。倘若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你拥有非常强大的成功案例体系,但该得到的职位没有得到,你还可以将这作为筹码,跳槽到更好的平台,为自己换取理想的职位和薪酬待遇。怕就怕现在单位已经给你够多了,你跳出去连现有的数目都拿不上。
  即使你的能力、经验和成功案例相同,岗位也非常接近,只要所处平台不同,你的收入水平也会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其他方面相同,平台不同,差别只在于你在为谁做事情。单位不同,首先会影响你的业绩。在现代职场上,无论你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实际上都是团队集体作用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归功于自己。譬如图书运作,稿子和策划人完全一样,在博集天卷和磨铁这样平台出来的发行量,往往要高于刚成立的图书公司,前者的推广资源和发行渠道明显要优于后者。当然,你的基础条件和业绩都基本一样,只是你任职平台或服务对象不同,待遇上也会产生很大差距。比如你从事的同样是销售助理工作,在中小民营企业当中的月薪基本是1000~1500元,而在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可能是4000~6000元。
  一个人的职业前景,和薪酬水平,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在于“你处于什么位置”、“你能做什么”、“你做了什么”和“你为谁做什么”。但这4种要素并不是孤立和不变的,而是个动态性过程,这些核心变量没有一个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任一要素发生变化,我们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面对发展和收入上的差距,我们不要茫然、不要彷徨、不要抱怨,更不要悟错原因吃错药,而应当紧紧围绕这4个要素,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自己职业发展赢得一线曙光。

  ——
  (019)

  铁律之十九:在店面选址的时候,除了要关注位置和地段等重要因素之外,还须重点考虑其有效营业时间,由于人们思考问题往往是按照常理展开的,所以常会忽略一些非常关键的细节,特别是个人初次创业者,因经验缺乏更易掉进其中隐藏的陷阱。

  店面的租金和地段呈高度正相关,已经成为无人质疑的一个常识。因此在人们通常认为的好地段,比如车站、公园、步行街、高档小区、景点和商务区附近,租金都自然会价值不菲,而很多创业者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能在这些地段争得一席职位,就意味着项目成功了一半。这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一旦脱离更多细节,势必会使自己遇到很大麻烦。
  (019)
  ——要印象还是要真相

  铁律之十九:一个人的发展,固然自身能力和素质非常重要,但相关利害方特别是部分关键人对你的感知与评价更为重要。也许他们的印象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既不客观又不公正,甚至带有明显偏见,然而这足以影响到你职业前景。

  从终极意义上来讲,人都是为自己活着,但不少人在理解上有一些偏差,认为人为自己或者就是我行我素。众所周知,人的最大属性就是社会性,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各种群体之中,别人对你的感知和评价也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也许有人看来,一个人越强势、地位越高,也就越不用考虑别人的看法,太多注重他人看法,会令你活得不真实,越是不成功的人越关注这些东西。其实,别人的感知和评价,对于任何人都同样重要,只是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注重的程度、角度、层次不一样罢了。世界上最强势的莫过于古代帝王,尤其是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最为典型,但即便是他们,也不能不去考虑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那些功臣良将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命运更多掌握在其他人的看法当中。从面试到考核到升迁,我们哪一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不是少数人口中讨公道。你事后完全可以抱怨他们的看法不太客观和公正,非常肤浅,甚至还存在公报私仇的成份。但无论你服气也好不服气也好,无论他们的判断正确也罢错误也罢,现实总是无法更改,这些人的逻辑就是标准,他们的结论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命运。职场如江湖,数年下来,也许类似的事情我们都遇到过。
  在现实当中,往往会有那么一类人,做事情脚踏实地,在职业发展方面更加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不高调不张扬,理念上强调用事实来说话,认为只要自己做出成绩,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总能得到大家认知,领导认可,主动与领导和同事沟通情况、联络感情,总是感觉有些矫揉造作的嫌疑,工作当中独来独往,一副“独行侠”的模样,还常常抱有“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自我安慰的信条。但通常也就是这类人,3600测评次次得分最低,四处受排挤打击,调薪没有他的份儿,升职之时靠边儿站,不明不白遭受攻击与陷害,还可能背上跟他毫无关系的罪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你一贯办事认真、不善变通,时间长了,难免会冒犯一些人。其实也可能没有什么大事情,也就是言语上一些不得体,或者是表情僵硬。但敏感的人就会认为你瞧不起人家,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人了,对方一有机会就会给你穿小鞋。另外,几乎每个人都一种倾向,就是做事情总是偏向于自己熟悉或者跟自己关系好的人,如果你平时跟大伙的距离都比较远,而你的竞争伙伴跟他们走得比较近,在测评打分竞聘之时对手自然会分值高于你。
  @palpal1 2012-07-31 06:57:10
  切忌望见太多的问题而没有头绪,仿佛脸前一片汪洋,不知道该到哪里立足,实际上你可以先就近找个岛礁栖息下来,日后再行开拓,也许几年下来群岛都成了你的势力范围。
  ———————————————————————————————————
  原来我是太重框架忽视细节了,谢谢楼主,前面批你了,抱歉。
  -----------------------------
  呵呵,相互切磋才有利于我们彼此进步啊,我们都需要别人来刺激和启发自己。
  自身的能力、素质和业绩固然重要,但这只是你职业发展的基础,绝非全部,单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将自己情况让大家特别是决定你命运的那些关键人感知。很少有人会主动深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会给人家带来额外的负担。这就需要你以各种方式,或者通过工作报告和会议,或者在“不经意”间,向更多的人提起你工作的一些细节,让他们更深入地去了解你。从岗位职责上讲,管理部门和人员确实有责任去主动了解和把握你的工作状况。但这里存在着几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其一是他们面对的人员很多,主动性的了解不可能太深入,其二是全面深刻的认识都需要过程,没有很多铺垫,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即使非常正直而且能够洞若观火的领导,也不能完全突破这种局限。我一位从事组织人事工作的朋友就讲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要想得到组织提拔,就得先进入组织视野,让组织对你了解和认可。这就如同再好的公司、再好的产品,要想发展地更加顺畅,都必须注重品牌传播和公关沟通工作。也许你只是寻求职场中的发展,但这方面的道理和可口可乐做品牌传播,贝拉克?奥巴马竞选总统是相通的。
  在承认人们对你感知和评价,往往同实际情况存在不同程度出入的基础上,我们就应当努力引导别人尤其是关键人对你形成正面和积极的看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场上发展得比较顺利。我国历史上,能力、素质和业绩都不错,又善于传播造势,最终和领导达到良好沟通效果的,可能要数曾国藩了。曾文正出身布衣,以科举走上仕途,又靠团练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而建功立业,而且手握重兵,一直没有被朝廷猜忌,是相当不容易的。观其人生的几个关键点,我们就能得到很多启发。曾国藩丁忧在家,之所以能够获得受命平乱的机会,靠的就是之前朝廷对他能力和素质较为客观的评价。领兵在外,四处征战,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施展拳脚,表面上这直接得益于慈禧太后的信任,但隔三差五写“家书”,间接向朝廷汇报思想动态和表忠心,才是其中的关键。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请求朝廷解散湘军,事实上也是为了变相向朝廷表明没有任何政治野心。
  将实际情况准确无误,甚至加以美化地变成关键人对你的印象,其本质还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在此过程中,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主动向特定人或者不特定人输出各种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和印象;当然,利用决定你命运之人主动对你的感知和认知的机会,来赢得他们对你的积极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职场当中,你直接和关键人发生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并不多,更多信息传递是通过一些中间环节实现的,比如领导秘书,上级单位派出来的督导等等,关键人对你的看法,很多时候就以他们对你的评价作为依据。如果他们对你印象不好,或者你得罪了他们,不给你说好话,我们的职业前景同样会受到巨大的影响。换而言之,信息的发送端、接收端和中间传递环节同样重要,只有将这三个要素都搞定了,你的职场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
  (020)
  ——铁三角式的成功

  铁律之二十:事业上的成功,像是在酿造绝世美酒,一是需要平凡而又实际的点点滴滴,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升华和酝酿,三是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去默默地等待。这些方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铁三角,成功永远属于耐得住平淡和琐碎并不断修炼之人。

  当你问到一些明星、专家和老板成功秘诀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在某一方面用心去做,时间长了,也就这样了。也许你会认为他们不太诚实,不愿意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拿出来分享。其实,他们绝大多数人说的都是真实情况。大道至简,即使的确存在着方法和技巧,也需要用定力与时间来换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的到,没有一定耐得住寂寞的沉淀,就算直接把一些很好的模式或窍门告诉你,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实际效果。这就如同人体健康,固然蔬菜与水果非常重要,假如很少吃主食,缺乏大量的蛋白质补充,还是于事无补。
  在很多传奇故事当中,主人公奋斗历程往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不断有高潮和变化出现,显得非常抓人,富有情趣。而现实当中的奋斗历程,往往平淡地再也不能平淡,犹如你每天在喝白开水,时间长了肯定会腻味,但仍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的确有不少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玩过一些大手笔,但也只是几个关键点,更多时间是在平淡无奇中度过的。刘邦从起兵到平定天下,时间跨度长达七年,然而关键的也就那么几仗,平常也就是苦练内功和积蓄力量。
  up
  W前辈,钢铁行业资深专家,从大学一毕业就从事钢铁产业钢铁和信息和数据分析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是重要顶级行业会议必请的对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很多人眼里,信息和数据工作比较琐碎、枯燥无味、又无钱无权,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并没有多大帮助,干个两三年还可以,时间一长,就有被打入冷宫的感觉。我们不能排除这位前辈当年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这么多年来还是坚持下来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不断挖掘数据背后更深层次、更为系统的东西的过程中,他的专业水准一直在突飞猛进,而且将上进好学和勤于思考的精神内化到了自己灵魂深处。近十五六年来,他都是某些国家重点课题的参与者或主持人。一般到了四五十岁的年龄,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已经不太容易,更不要说达到非常娴熟的地步。这位前辈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互联网和常用办公软件,不但当时的效果要优于他们的同龄人,而且在后来的应用中很多方面都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就以PPT课件为例,除了专业内容信息量大之外,在色彩、框架、图片、布局、饱满度都远远超过了年轻人,并且所有的这些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
  @hanksliew 2012-08-12 21:19:00
  楼主 能否告知下您是学什么的吗 您是如何做到思考的系统化的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可以加我的QQ交流,1528859902,加的时候注明一下。
  如果我们尝试了解更多的领域,也很容易发现其实大多数表面风光的职业,即使属于典型开创性的工作,都有很多平淡、繁琐且重复性很强的日常工作。比如大牌培训师经常乘飞机飞来飞去,高层管理人员天天在酒桌上忙于应酬,工程师日复一日地看着那些图纸,猎头们一天到晚收集信息和拨打电话,咨询师经常翻来覆去为客户解释近乎常识的道理。到大家真正感觉到在玩大手笔之时,事实上已经练习了太多的基本功,经历了太多的平淡。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现实当中,几乎所有的经验、技巧和模式,都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点滴中提炼出来的,就连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都是在浴盆中发现的。尽管脚踏实地做好细节,并不一定会带来事业上真正成功,但如果缺乏这一环节,成功就会离你十万八千里。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富二代”和“官二代”莫过于历史上那些王子皇孙,如果缺乏底蕴,即使成功继承大统,也避免不了覆灭的命运。
  @明_akira 2012-08-19 12:07:55
  楼主,书名求书名

  -----------------------------
  《社会不教,精英不讲,坎儿还得自己过》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成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譬如你要成为某一方面权威专家,要在某个模块上首先实现突破,然后向更多的模块去拓展。当拥有成百上千个模块之时,框架基本已经搭建完毕,你也有所小成,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在每一个模块的广度和深度上继续下功夫,直至大成。一般来说,小成需要的时间为3~5年,而大成的周期为7~10年。我认识的很有朋友都有一个大致上的体验,钻研某一领域进入第七个年头之时,你才逐渐不再被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所迷惑,感觉豁然开朗,成就到了一个质变的关键点。
  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去干,肯吃苦(真正的吃苦,而不是表态层面的吃苦),并努力积累、提炼和领悟,有所成就是迟早的事情。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也许你心急火燎,做梦都早日成功,但很多东西是急不来的,如果还欠一些火候,急也没用。我的一位朋友在QQ签名上写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有梦想,却不知道实现他的具体日期”。这样的心情每一个上进的人都曾有过,这是非常正常的一种心态,然而当这种情绪变得过于急切,就会走向浮躁、幻想或者绝望。在更多的现实中,你除了将前两步努力做好之外,在相当大程度上也只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等待。也许这就是佛教徒悟道过程中常说的那个“缘”字,缘分是用来追求的,倘若时刻未到,你着急来着急去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up
  这在不少人看来是很笨的一个办法,实际上成功者就是这样炼成的。我们当然可以为成功添加很多方法和技巧,倘若深度解析,还是脱离不了这个基本框架的,日常功课仍然是基础中的基础,否则所谓的成功要不是海市蜃楼,要不是空中楼阁。就拿上面提到的老前辈来说,个人潜质和良好平台,对其专业水准到达巅峰,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如果没有长达数十年之久“铁三角”般的努力,目前成就是很难想象的。

  ——
  (021)
  ——莫让高薪和加班废掉

  铁律之二十一:年轻的时候,一边工作一边给自己不断充电,是非常必要的。很多青年俊杰为了眼前的高薪,不惜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几乎成了工作机器,连必要的休息都成了问题,结果透支了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过早遇到职业玻璃顶。

  个人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同企业运营一样,除了需要眼下多赚一些钱之外,还必须立足长远,为自己谋取更好的发展前景。人性的一个重要弱点,就是更加热衷于触手可及的眼前利益,特别是这个利益具有足够诱惑力的时候,很难去考虑那些看似飘渺、遥不可及和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的长远利益。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年我们所认识的某位朋友,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待遇就是大家的三四倍,当然工作量也非常饱和,令大家羡慕不已,甚至心生嫉妒。但转眼五六年过去了,很多人的身价都十多倍往上翻,而以往被大伙羡慕的人,薪水并没有多少增长,职业发展也似乎过早遇到了天花板,裹足不前,别人对他的看法似乎又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这些朋友潜质不好,也不是他们工作不努力,恰恰是由于他们潜质很好,才能一入社会就能拿令人羡慕的高薪,正是由于工作太努力,平时经常加班加点,所以没有时间充电、总结和提高,能力结构优化和升级过慢,导致所能胜任的面过于狭窄,最终发展瓶颈期过早到来,现有平台上前进无望,跳槽也找不到更好的下家。其实说白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已经被“高薪酬”、“高强度”、“低充电”的工作模式透支掉了。
  up
  在这种“两高一低”模式下,即使你之前确实才华横溢,五六年下来恐怕也只能成为江淹和方仲永了。我曾经和朋友私下开过一个玩笑,说如果我是开发商,肯定不会组织那么多人跟“房地产三剑客”论战,这样只能帮助他们大红大紫,成就了大侠们的江湖地位,换成是我,通过一定层面的运作,给时寒冰和曹建海更好的平台,赋予他们非常体面的职位,薪酬待遇翻两番,工作量翻一番,到时本职工作都可能疲于应付,那会再有时间去对“房事”评头论足,短短两三年,就足以消除他们的影响力。事实上,历史上很多奇才就是在“被重用”的过程中泯然众人的。
  欢迎点评
  我的一位朋友,当年是学哲学的,进入社会已经有十多年,毕业之后遭遇就业困难,先到了一家摩托车零售商那里做导购。后来老板感觉在未来五年内汽车会快速替代摩托,消费升级过程中蕴藏着巨大商机,于是开始转为经销汽车。尽管领导对他还是非常重视,但毕竟平台实力有限,成长较慢,难以给他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另外女朋友在北京,因此开始选择“北漂”生涯,这时距离他毕业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到了北京之后,先屈就在某汽车信息机构做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待遇不足2000元,后又辗转到了一家专门面向汽车行业服务的咨询公司,从事策划、调研和媒介事务,薪水一下子翻了四倍,飙升到8000元。五六年之前,这个薪酬水平在北京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我当年曾在公交车上,听到过一位北京城区老太的择婿标准,硕士学历,大企业白领,月薪不低于7000元。当然这个令人羡慕的薪水也不是很好拿的,不但要求熟悉行业,而且还必须是写作高手和快手,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通宵达旦也并不少见。几年下来,随着公司快速发展,以及他所承担工作重要性和复杂程度的持续提升,他的薪酬也一直在增长,2010年全年下来收入为15万左右。
  刚开始的几年,他还非常自豪,毕竟出身农家,无钱无势,职业起点又低,完全依靠自己努力,能达到这个程度,已经相当不易,基本在同学中算是走到了前列。然而,北京不同于寻常城市,用藏龙卧虎、高手如云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两者加起来,接近2000万之巨,就按百里挑一的标准来寻找精英,高手绝对数量就多达20多万,这大致相当于中西部一个县的所有户籍人口,如果再考虑北京人口整体职业化程度要远高于其他省份水平的因素,实际上在这里即使你年薪上百万、拥有上千万资产,都算不了什么。慢慢的,这位朋友的自豪感开始消退,陷入现实的发展困境之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