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资本的血统
第一节 是肮脏还是先进?
一直总觉得纯粹市场经济学少了点什么,当“资本是有血统的”这句话首次出现在耳边时,终于想通了,纯粹市场经济学少了点“人味儿”!上文出现了三类人物:小蹄子、老甲鱼和神仙。资本背后,不就是各种老甲鱼吗?小蹄子们要想进步,总要先领会他们的想法吧?
上一章用楼市十年的例子来说明纯粹市场经济学在当下中国的不适应,理论与现实有重大的分歧,那么我们得找找问题的根源。只有这样,后来者才有可能绕过陷阱,找到自己的道路。我们不是来砸场子的,我们只是要一个未来。从上一章的论述,我们已经可以知道纯粹市场经济理论和当下实际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将使迷信理论的人们加速走向坟墓。那么“资本”及其市场实体——公司,在现实运行中是什么样子的呢?
对“资本”这个词有点怵。为什么呢?一个平平常常的词,后面加个“家”字,就能马上麻雀变凤凰。画家、思想家、艺术家、军事家、教育家,听起来都是个“腕”,而且比“腕”大气、文雅、有档次,牛着呢!可是,“家”前面有个“资本”,“家”就倒了血霉了。小学考政治的时候就懂了,但凡出现了“资本家”三个字,该用什么样的词眼来答题才能拿分。至于“资本”究竟是什么,一时茫然。
处在市场第一线,被现实扇了不少记耳光,总是能长点记性的。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只听理论的,十条性命都不够花的。对实战派,我更加尊重了,他们才是真正存活下来的人。因为房子比较贵,让我可以接触到一些各个行业的佼佼者。有些人所受的科班教育不多,但他们把事情做成了,成为了老板,成为了富翁。就算是在金融投资这种“高技术”领域,依然可以有不少没受过经济学教育的高手。经历、头脑、心性、人脉等等,帮助他/她们获得成功。特别是当认识到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分歧时,一度让我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人的认识,的确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幸好,一些事情很快让我意识到,知识的确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命苦不要怨父母,点背不要怨社会,要看看自己已经获得了哪些上天的赠与,而不要埋怨别人没把什么都给你准备好。坦然面对现实吧,沉下心继续为心中的困惑寻找答案。
那么,必须回过头来看看在书本上学的经济学理论,看看市场经济理论究竟先进在哪里,看看资本在市场里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尽管质疑纯粹市场经济理论,但我从没有动摇过对市场经济的信心,只是必须戒除极端。市场经济的核心生命力,在于对经济质量(效率)的追求,这正是之前我们所缺乏的,也是后来者在起步阶段的主要道路。
一个经济体的总量,是由经济体里经济个体的数量和经济个体的质量决定的。简单来说,总量=质量*数量。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进步缓慢,人与人之间的生产能力主要由自身天赋造成,差别是不大的。也就是说,个人在生产力质量上没多少差别。而把人组织起来的难度比较大——因为交通、通信实在是太差了。那么,一个经济体只要人数占优,就可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打个比方,某个农民家庭的男主人很健壮很勤奋很聪明,但家里就他一个男劳动力,那么他能生产的东西大不了就是其他人的2倍。另一家人连爹带儿子有5个男劳动力,那么能生产的东西总比前一家多。有个纠纷啥的免不了要打个架,后一家也占绝对优势。那么,后一家在村子里就比前一家更富裕更有地位。在二十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法则依然是强有力的。不信问问你村里的老亲戚去。谁家儿子多,谁家就牛气。(反对男女不平等!)所以,一个经济体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个经济体的人口——也就是数量——所决定的。在那个时代,中华民族是佼佼者。
时间推进到近代。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工具和专业分工,经济个体之间质量的差别就拉开了,单个个体可以生产出很多的东西。开台拖拉机,一个人可以耕50个壮劳动力的地。拿把机关枪,一个人可以让50个只有锄头镰刀的汉子乖乖听话。于是,情况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在“总量=质量*数量”这个方程式里,质量已经成为比数量更具决定意义的因素,那些几千年来擅长凝聚更多数量的模式和体系,一下子就落后了。所谓“中华民族3000年未遇之变局”,本质就在于此。
从这个角度上讲,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就是追求“质量”,或者称“效率”,这种“质量”、“效率”,是用金钱来衡量,由金钱的数字来精确计算的。投入的资源(也就是成本)与产出的价值统统以金钱加以量化,然后比较得出结论。单位投入带来的产出越多,也就是利润率越高,那么就越有效率,越有质量,金钱就向这个领域流动。直到利润率回到平均水平。这些以金钱量化的资源,被投入到市场中去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或以金钱量化的资源),于是有了个专门的名字:“资本”。老百姓对这些也很容易接受,干什么都会去问“值多少钱,挣多少钱”,心里的算盘打的滴滴刮刮响,哪里能挣得更多的钱,就往哪里去。这都不需要教的,是人的天性。
微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已经由大师们阐述得很透彻了。投入、产出、利润,微观经济学经济理论研究的各项指标,围绕追求更高的“质量”(效率)这一核心展开。无论是人是钱还是物,都是自由流动的,追逐着任何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机会,直到因边际效益递减而达到平衡。仔细学习完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人,不难发现这套理论对于“质量”的极致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已经体验到了这套理论对年轻人迈出第一步的帮助。在找工作的时候,虽然我学的是金融学专业,但是我毕业的2003年正是金融证券行业低迷期,大多数行业公司甚至连利润都无法获得。而房地产行业正在兴起,不仅现在有利润,还可预见未来更好的利润前景。于是,资本开始大量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需要招聘大量人员。在金融证券行业找不到工作的我,就被吸纳到房地产这个大行业中去了。如果我是提前几年毕业的,那么我面临的就不是找工作,而是毕业分配,那我就该到处走关系拉交情,来争取分配个好单位。找工作还是等分配,背后是完全不同的两套劳动力资源配置原则。两者孰优孰劣,不好说,在以后的篇章里可以深入讨论这个问题。但有一点是明显的,市场化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显然更有效率。公司愿意雇佣我,就是觉得我值这个钱,否则它可以降我的薪或者辞退我。我如果对公司不满意,那么完全可以找另一家公司。如果是由国家分配,不管是我拖了国家的后腿还是我觉得怀才不遇了,大家都只能貌合神离的继续凑合。我肚子里怪你没给我机会,你肚子里怪我不够上进不够有觉悟。人不能尽其才,有效率才怪。
传统中国人大多是按照彼此之间的共同点来结成社会关系的,比如,同乡、同宗、同学、同事、同年(指科举同一年及第)、同志。市场经济里经济组织的原则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们聚到一起,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在经济学上就是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根本不顾及是不是同一个村的,是不是同一个祖宗生的,是不是同一个老师教的。这样的组织,叫做公司,指挥公司的,就是资本。
资本,就是效率的代言人。一个公司要雇多少人,要进入某个行业,要搞什么产品,都应该由资本用数字来精确衡量后,做出最好的决定。如果你追求的是极致的效率,那就奉资本为你的神明,如机器一样冷酷无情。但是,极致的效率往往会践踏人类社会的一些底线,在人们的眼里,这种极致的效率就是无耻的贪婪(事实上这两者并无本质差别)。愤怒将如火山般喷涌而出,随之而来的就是崩溃。在《资本论》等划时代巨著中,已经对这种没有社会底线的资本作了刻画。人们对贪婪资本的愤怒,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风起云涌的故事,改变着世界的格局。资本本身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推动着进化。
于是,能够基业常青的资本,总是得带着点人味,有人味才能有传承,有了传承就有了血统。在经历了对理论的盲从和初学者的无知自大莽撞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左的极端和右的极端中摆脱出来,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资本贪婪又肮脏也好,资本代表效率和先进也好,未尝不是复杂世界在又一次嘲弄人类自以为是的认知能力。“资本的血统”,或许是那些依然坚持的人们,进一步探索世界提升自我的心得。也是后来者迈出第一步后,继续前行所不得不学习的知识。
照例,接下来用具体案例来分析问题。
@一棹江南 286楼 2013-03-22 10:47:28
只要能对人的思考有所触动就好。
-----------------------------
是啊,如果还能有点交流,那就更妙了
@00312 291楼 2013-03-22 12:48:14
不错,有自己的观点,还能基本自圆其说,希望能写完!
-----------------------------
自圆其说,很高的评价了。我继续努力,大家继续拍砖,这样有意思。
@搜飕111 284楼 2013-03-22 09:58:29
之前讲了市场经济理论的三个缺陷和带来的陷阱,此刻对照楼市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一, 市场经济理论是偏袒强者和先来者的,制造了“完全竞争”陷阱。
2003年的时候,要结婚的年轻人花50万可以在上海的外环内轻松买到90平米的新房两室两厅。2010年的时候,就算花200万也很难买到同样的房子。就因为晚出生几年,一个年轻人和前辈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经济鸿沟。而富人们因为资金雄厚可以大肆囤......
-----------------------------
@俏果 297楼 2013-03-22 15:59:34
呵呵,在这里又见到搜飕版主了哈,好熟悉哈
曾经的火热朝天的论坛,现在很冷清了,方QQ和Rover都绝迹了
-----------------------------
原来是老朋友。
没办法,一个东西做好了,就容易被商业化,就容易被极端,然后就容易被大家所抛弃
@P2711 295楼 2013-03-22 15:14:03
觉得楼主对房地产行业的了解和行文的水准是值得细读的。但是对经济学理论的质疑和重构,莽撞了。
-----------------------------
嗯,所以把问题抛出来,看看大家的见解。有所感悟,那这“莽撞”也值了。知识本身就有魅力。
质疑是肯定的。我们花那么多时间,抱着那么真诚的态度,去学习理论。如果这个理论不能给出合理的答案,质疑一下也是合理的吧?连质疑都不可以,那就是宗教了。
重构,这个不敢。只能说是换一种角度吧。
@搜飕111 285楼 2013-03-22 09:58:59
本章经济原理小结:片面假设之谬误
(此部分为经济学理论爱好者所作,普通读者可以不阅读,不影响后续的理解)
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假设——理性人假设,存在严重缺陷。一方面,理性得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则和环境。规则不同,理性得出的结论不同。另一方面,人的理性本身就是脆弱的。人的认知能力有局限,又容易受到感性的影响。中国房地产十年(2003-2012)正是生动的例子。
转轨中的中国,规则和观......
----------------------------
@nsatar1 298楼 2013-03-22 16:11:52
呵呵,按楼主的理解,这上百年所有的经济学研究者都太傻了。西方经济学也是漏洞百出,随便说说就立不住脚了。经济学是一门逻辑很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本来就是各种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研究其他变量相互影响时,总会先假定某些变量先不发生变化。这不代表他不知道这个变量发生变化。这中研究方法来源于数学。
-----------------------------
那不是的,兄台误会了。
西方经济学的很多智慧是很好的,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不过我们不能照搬,而要看到我们的起点和优势。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转轨时期新旧交织。有了方向,还要有道路啊。这个是最大的实际。
@petersaopaulo 309楼 2013-03-23 00:32:45
一篇对传统市场经济理论反思和批驳的帖子,光这思考角度就直接PK掉了80%常占经坛版面资源老生常谈的朽文。
文字间没有哗众取宠的感觉,挺接地气的,楼主自我介绍是北大学经济的科班出身,这又PK掉了剩余70%只想吸眼球,没有经济常识的天涯作者。
此外,竟然能举商业案例来佐证,这些案例看似还是楼主亲身经历,而不是道听途说和转载,这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在充满掉书袋的经坛真不多见。
......
-----------------------------
谢谢这样的评论。天涯人气那么旺,说明这里有很多高手。大家的出发点和经历不一样而已。
我呢,只是想回到事情本来的样子。之前是想学以致用,后来慢慢在事实面前开始反思,哪些是适合的,哪些是不适合的。都是先有案例,才有思考的。
无意中被这么评价了,开心啊。
@viclish 310楼 2013-03-23 05:02:34
我一般只看帖不回帖,但鉴于楼主的深刻见解和奉献精神,不顶不行了。
认真拜读,已经感受到楼主理性思考之外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
顺便向楼主讨教:个人认为中国下一个10年涨价热点是农产品。不知楼主以为如何。
-----------------------------
不懂的不敢多言。中粮等似乎完全在掌控大局吧。
vi兄能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吗?
进步虽可贵,快乐亦难得。
感谢来观赏的各位,周末到了,及时愉快哦!
第二节 一个资本的产生
想要更近距离的了解资本,恐怕只有先为资本打工了。资本追求的是效率,当自己足够有质量时,才有资格靠近它。毕业之初的求职已经清楚的告诉我,在市场眼里仅有书本知识的我是低质量的。于是我选择了去新兴的领域,虽然风险大一点,但这样资本才容易雇佣我。既能够改变对现实的无知以提升自身质量,又可以接近资本的核心以继续告慰自己的好奇心。当然了,希望以后多赚点工资养家糊口也是主要目标之一,耻于言利的士大夫思想后面会重点批判的。这年头干啥都要钱,连救死扶伤的医院都一切向钱看了。不赚点钱怎么生活啊。就算你女朋友说只看中了你的人,不在乎你有没有钱。你真好意思空着钱包娶人家啊
很幸运,我遇到了一家当时不起眼,却从此连续多年业绩100%增长的公司。在这家公司里面度过的7年时光,我经历了这个公司从勉强收支平衡,到上百个分公司、年利润几个亿、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过程。我也辗转了4个城市,在不同岗位上遇到了各种事情。真是理想的观察对象啊!
这家公司就被称为sf吧,它是风险投资出钱成立的,创始人老M。2004年1月我进入公司的时候,老M未必算个富人。7年以后我离开公司的时候,老M是某著名中国财富榜上榜人物。为了让论述简单一些,其他一些对我同样影响很大的公司人物就只能隐去了,请这些熟悉的人们谅解。在sf的经历让我看到了资本的源头和发展,看到了它“性格”的养成。一个优秀的资本不能是冷冰冰的数字计量器,不是纯粹经济学理论所能概括的。
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是资本的源头。Sf成立之初,尝试过一些行业,尝试过一些业务模式,经历了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崩溃。寻找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如此困难,公司经历过一段很艰难的日子,账目上的存款不断减少,有些人选择了离开。一位曾经的公司元老和我讲,有一次他在洗手间里蹲坑,听到老M特有的脚步声进来,然后是泼水洗脸的声音,再然后就是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位元老怕我不明白,绘声绘色的模仿了一下),与平时执着坚毅浑身活力的形象完全不一样,弥漫着凄凉、无奈和绝望。什么叫做“泄了气的皮球”?用来形容这一声叹息,传神。
萧条和困顿是全行业的,当同一领域其他新兴公司死的差不多时,sf还活着,并慢慢的找到了生存空间和商业模式,这就是房地产网络媒体,是房地产、网络和媒体这三大产业的交叉,核心业务是卖广告。在当时,房地产刚刚市场化不久,老百姓对买房子还比较陌生,说是朝阳产业肯定没问题。网络也还不普及,上网不容易而且费用高,处于初次泡沫破灭后的积蓄期,前景看好但没人知道什么时候能好。媒体的体制管制很严格,几乎不存在什么市场竞争,那么也是巨大的潜力领域。怎么看房地产网络媒体都是个有未来的行当。但是,怎样把房地产网络媒体做起来,没人知道。
后来,老M有钱了开始投资别人的时候,提到了当初的这些日子。当时我们从四川某个项目考察回来向老M汇报情况,说项目的操盘手个人素质不错,就是项目本身实在差了点。不晓得那么优秀的人为什么会去做这个项目。老M深有感慨的说:“不奇怪的,谁知道哪里能够起步呢?当初我们不也是这样。”
是的,当条件都具备,形势已经明朗的时候,已经成熟的资本早就杀过来了,后来者要白手起家和先来者竞争,那比登天还难啦。市场经济是追求质量的,是讲究弱肉强食的。就算你是老虎的种,在还是小崽子的时候被狼吃掉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况且,究竟算不算老虎的种,不打过怎么知道!
这不,很快就开打了。我被sf雇佣的第二个月,一个某主流门户网站旗下的公司jd,把我所在部门的主管给挖走了,月薪翻番。这个公司使的是“跟随战略”。什么意思呢?当时sf刚刚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刚刚实行了收支平衡,刚刚才有了200号人(全国5城市)。“我jd照搬你的模式,挖你的人,用比你强大百倍的主流门户网站资源来和你斗。我不信干不掉你!”这个基本就是jd来sf挖人时的原话了。
按常理看,实力悬殊太大,sf好像没有机会。但结果是sf胜出了。为什么?书本理论不可能告诉你。最多也就是事后诸葛亮来做点总结。也别指望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一则,我自己也未必全知道。二则,老M没准会不高兴,他必须得到尊重。三则,告诉你了你也未必能明白,不下海怎么会知道什么是浪?
但是为了把市场经济的一些事情说清楚,还是得说个大概。因为没有比亲身经历更好的案例了。这场对决胜负的关键就是两个字“质量”。你Jd在资金上是有数量优势,在平台背景上是有数量优势,和你拼数量那就傻了,我和你比质量,而且是在你的优势没法发挥的地方和你拼质量!你不是跟随我么?那我就重点发展我有优势的产品,你跟我学,你的平台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于是乎,你跟得越紧,我还越开心呢。
Sf能够度过之前的互联网冬天,是因为运营着一套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这套指数系统与网络平台的巧妙运用,让sf有了第一波客户和用户。如今,又被运用到了竞争中来。依托这套当时唯一的全国性房地产指数系统,sf联合房地产企业大搞品牌类活动,大搞线下(网络下,指实体)活动,赢得了口碑打开了市场。Jd就傻眼了,捧着那么强大的网络平台,居然不晓得干嘛好!
你可以学习,但千万不要纯粹的跟风,更不能把跟风上升为一种战略,那实在是一件很没前途的事情,无论在商业竞争还是平日里穿衣戴帽。因为这会伤害到最核心的资源:人。冲着你的“跟随战略”进你公司的,能是一群锐意进取真正做事的人么?他们更喜欢抱大腿,过舒服日子。
正因为看明白了“人是第一生产力”(那时老M经常讲这个),sf给了我这样刚进公司不久的小朋友以充分的空间。当我尝试着做一些新产品的时候,公司极力鼓励我,“老M说了,sf唯一不怕的就是犯错,你放手去做。”于是,我这个毕业半年,啥社会经验都没有的小朋友就开始折腾这个折腾那个。反正谁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对,我也没什么好失去的。就这样还真发展出了些别人难以复制的拳头产品,客户认可用户认可同行认可竞争对手也认可。于是,就有jd的人跑过来给我讲“跟随战略”了。那时我也没想到太多,就是不乐意。要跟随我就找个大腿最粗的跟啊,我毕业就从了师兄进强力国家金融单位啊,谁能牛的过国家啊。还是你继续“跟随”我吧。
“人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纯粹市场经济学理论里是找不到的。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有些情况下,我这种初出茅庐的就比熟练工更合适。纯粹经济学理论把自己搞得很科学很数字,希望能“放之四海皆准”。道理越大,实用性越小啊。
总之,打“质量”差异,sf就这样一步步拉开了与jd的差距。连续几年业绩翻番。再后来sf上市了,很多人批评老M太保守。我只好笑笑。第一是好笑,开创了一个行业的人,说“sf唯一不怕的就是犯错”的人,会是一个保守的人么?老谋深算还差不多。第二是苦笑,老M的“保守”是为了大战略的胜利,是对sf的一次彻底改造,当战略基本完成时,sf也不是我之前认识的那样啦。
这个大战略,就是sf的全国化,时称“百城战略”。这次,sf追求的不是质量了,而是数量,把竞争对手设定为自己。对于习惯优秀的人来说,打败了自己,就是打败了所有人。Jd习惯性的“跟随”了sf的全国化,于是战线太长扛不住了,只好崩盘重组了。
当sf在质量上树立起行业领先地位之后,老M想到的是扩张,他要挑战的是“数量”。中国有多大你可能是知道的,但你可能又是不知道的。跑上十几个城市,到处去转转,也许你的切身体会能直接点。地方真大,人口真多!这就是空间,这就是财富,这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资本市场追捧它到疯狂!
怎样才可以占据全国市场呢?这是个问题。纯粹经济学理论还是没法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当时也没有几个商业公司真正在全国各地都有直营机构。好在有个现成的榜样可以学,“听话、出活”是这个组织在内部经常强调的,于是这两句话频频出现在了老M的嘴边。接下来的几年里,sf每年进入20家左右的城市,“激进”的数量扩张正是以某些方面的“保守”为代价的。一个市场经济下的全国性公司就这样逐步诞生了。资本市场于是追捧sf到疯狂!
崇尚纯粹经济学理论的各位,千万不要只重视“质量”,而忽略了“数量”的威力哦。
一年开几十家城市公司,需要几十个总经理和上百个总监,需要面对各个城市复杂的情况,需要控制住每个公司的财务、行政、人事、业务等各条体系。怎么办到的?
体系化建设,分阶段管理。Sf将这些新开城市公司由专门的“第二大区”统一管理,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都听总部的,而且日程排得满满的,流程上盯得死死的。地方基本上没空间自己折腾。等到这些地方公司的业务上到了某个量级,就交给“第一大区”管理。第一大区负责人从最能干的地方公司总经理中选拔出来,继续手把手指导这些“小学毕业”的城市公司“上中学”。某些出色的地方公司业务量再上一个台阶后,就升格为集团直属城市公司了,具备了多一点的自主权。有次开会,老M对新公司的总经理们讲:“弯路我们都走过了,你们只需要照着我们的指导去做就行了。”就是这么简洁明了。
再简单的事情,放到几十个城市同时去做,都不会真的那么简单。除了成体系的制度来规范,一系列软性约束开始建立起来。“听话、出活”代替了“唯一不怕的就是犯错”,而且“听话”放在了“出活”的前面。如果每个城市公司都发生点小事情,总部恐怕就焦头烂额了。所以,总部要的只是“执行力”。老M说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要有杂音,不要有独立思考。为了建立铁的纪律,一些典型树立起来并宣传到公司每个角落,让员工从正反两方面知道公司要什么。必要时,不惜触碰一下人们的底线,让每个人都印象深刻。每年两次的全国管理扩大会议,把各个公司的骨干都集中到一起开“千人大会”,比数字,比对公司的认同,贯彻企业文化。对于不“听话”的人,就算再有能力也坚决清理。
外人看起来,这一套相当的保守和古板。然而,我建议要从结果来看过程。“百城战略”我是亲历者。当在sf上海公司逐步完善了整套做法后,我被派到了苏州公司、杭州公司去把这些做法再贯彻一遍,最终被调到北京总部去负责某一条口的工作。可以说“百城战略”里的几种角色我都经历过。在北京时,因为品牌宣传、投资管理等和老M都有不少事关核心的直接接触。老M是个非常自律和清醒的人。他在生活上的朴素与他的身家极不相称。他经常真诚的询问别人的意见并反省自己。“我做的决定经常是错的,有30%是错的。但事实证明对的比例比其它人还是要高一些。有时必须做一个决定。”“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吗?因为摔下来的时候,不会那么痛!”
“百城战略”这种野蛮生长,如果没有一个绝对权威,如果没有一个简单的模式,如果没有对“人之常情”的某些挑战,如果没有某些坚决且痛苦的取舍,怎么可能完成呢?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吧。
做这一切不是没有代价的。sf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意味着它已经是一个成熟公司,而不是一个新兴公司了。Sf里面的员工,也不再是刚开始那阵的精气神了。在某些城市,sf的业务质量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在倒退。尽管sf积累了一些很好的资源,有机会进入某个更广阔的领域,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唯一不怕的就是犯错”已经不可能了,无论sf还是老M,都不会回到过去了。当年的sf,我很怀念它……
你看,资本就是这样练成的。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他们在战斗中追究极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说到这里,资本的血统好像有了存在的可能性了。成熟公司可能是有性格的。但是,一个公司难道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么?如果改变了,会怎样?“人若改常,不病即亡”。改变一个已然成熟的公司,是非常困难的。构成资本(和公司)最关键的是人,这些人已经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些就是公司的性格。要打碎这种性格,就意味着维系这群人的精神纽带就断了,那么这个资本就难以存在了,只是普通的一个个人、一块块钱了。接下来,就讲讲下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案例吧。
@li688888 328楼 2013-03-23 17:21:26
我也是房地产业内人士,也十年了.同样也喜欢研究经济,同时也研究股票.从经济周期的角度上看,目前正是一个周期的后半段,是一个挤泡沫,去债务化的过程.这个时候如果还要利用杠杆来买房投资保值升值,纯粹就是找死. 从股票的波浪理论角度上看,房价已经走完了完整的上升阶段的5个浪.05-07上涨,08下跌,09-10上涨,11下跌,12-现在上涨.接下来就是整个三浪下跌阶段.
说白了就是经济周期初期中期充分利用杠杆,激进.周期后期......
-----------------------------
是啊。虽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但真心不看好逆周期操作
@吃饵不上钩的鱼 329楼 2013-03-23 17:42:43
先顶下楼主,刚学习了。
楼主对股市有何看法?股市和房地产应该是兄弟关系吧?能不能也用用你的经济理论?本人也曾经知道房地产会涨,当然不知道会这么大涨,但认为房地产交易复杂,且相对被动,门槛较高。本人就在房地产的黄金10年里用股票跑赢了它,现在在高位换了房自主,依旧关注股市,想听听楼主的指导!!
-----------------------------
哪里谈得上指导。
楼市股市是相互有影响,在大背景下,本质也有类似。那些投资客也大多是两边轮着玩的。不过,两者在具体操作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个股的可操纵性显然更强。这个我没什么发言权的。
@老马扁子 330楼 2013-03-23 21:15:45
年轻的一代醒悟了,就让老扁看到了希望。给你助兴,加油^_^

http://img3.laibafile.cn/p/m/135962994.gif......
-----------------------------
几个图表存下来仔细看。谢谢老马。我也觉得中国智慧在处理宏观问题上是有优势。下文提到时,还请指教
老马研究易经吗?
@扛着锄头来挖 337楼 2013-03-24 10:48:43
2013年03月24日 09:21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已经渐渐远去,简单地依靠土地增值和粗放型管理就能赢得暴利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十年整个行业将进入平稳发展期。”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
3月22日,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2013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报告》称,全国房地......
-----------------------------
哈,谢谢
他没和我商量过……
@时代之 342楼 2013-03-24 14:39:06
市场经济偏袒强者很正常,这个怎么也成陷阱了。
-----------------------------
市场经济的精髓,是以效率为导向配置资源。先来者的强如果是比后来者有更高的效率,那自没什么好说。但是,现实中先来者的强,往往并不因为他们更有效率啊。
@时代之 342楼 2013-03-24 14:39:06
市场经济偏袒强者很正常,这个怎么也成陷阱了。
-----------------------------
@yeziwuhen1985 343楼 2013-03-24 14:50:51
大鱼给小鱼设计好路线,忽悠小鱼执行路线就能变大鱼,最后发现是变大了,最后进大鱼嘴里了,只有极少数长大的小鱼能逃脱虎口,这就是楼主要讲的。对于小鱼来说,条条框框就是陷阱
-----------------------------
对的。还是回到最前面的问题,规则是谁定的。
要全面回答这个问题,要等下面某章的内容了。和东西方的文化传统有关
第三节 另一个资本的突击
下一个案例要讲的,是某领域的冠军级公司强势进入另一个领域而展开的战争。不同出身、不同成长经历的公司与公司间激烈碰撞,是再好不过的讲述公司性格的案例了。这个发起冲击的公司是房地产销售代理行业中数一数二的ej(美国纽交所上市),防守端的公司是刚刚提到的网络房地产公司sf(此时的sf已经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房地产网络媒体了,这里面的变迁又有不少故事在里面)。ej这个公司的兴起我只是旁观者,早就耳闻各种传说,也有过一些直接的业务合作,但并不能说出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当ej与老牌主流网络门户联合起来杀进利润率丰厚(经常超过50%)的网络房地产市场时,我就有故事可讲了。
Ej一出手就挖走了sf里5个集团直属城市公司的总经理,一时间引起业界悍然大波。从之前的案例里可以知道,sf的直属城市公司都比较成熟,公司总经理大多经历过sf起步的日子,经验丰富年富力强。这样的直属城市当时只有11个。如今11去5,几乎半壁江山。这里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1,ej为什么可以一下子挖走这么多骨干总经理?sf当时即将面临上市,丰厚的经济回报是看得见的。Ej依然能够一下子挖走一批追随sf多年的股肱大将,总有它的吸引力。
2,sf会不会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败下阵来?
Ej和sf对上面的问题肯定有不同的答案。两个公司的员工,议论纷纷。行业里的人们,纷纷议论。当时我在sf总部任职,也接到了对方的力邀。犹豫了许久,最终没有答应。这一系列事件发生一年后,我最终还是从sf辗转到了EJ。事后,我仔细对比分析了自己一年间的心态变化,还是有不少发现。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作为凡人一枚,通过分析自己是可以感受到“人之常情”在世间发挥着多大的作用。上面两个问题,乃至资本的性格,乃至经济中种种难解的疙瘩,大多源于此。这个“人之常情”学名就是“人性”。
Ej的企业性格,明显偏重人的质量,强调个人的战斗力。公司内崇尚丛林法则,内部竞争激烈甚至比外部竞争还要惨烈。弱者无人同情,强者相互竞争。为保生存人们合纵连横,敢想敢干,纯粹以结果为导向。职位能上能下,待遇能上能下,换一个主管领导就重新洗一次牌。这样的洗牌几乎一年一次。如此,最终能生存下来的人,具备极强悍的竞争能力。与之相伴相生的,是ej员工普遍极强的个人意识。
可以想见,ej与sf风格迥异,几乎是两个世界。一开始我对此及其不适应,同时也让我深切感受到,在sf这个重视体系重视平台的公司,我的某些缺点被故意掩盖了起来。而ej,具备更原味的市场经济因子,如果要独当一面那就必须全面具备各种素质。遇到了一些挫折后,我只能遗憾的承认,我的书卷气依然太浓,只重视专业能力,在社会能力上薄弱。在市场里的价值,依然不高。但是,内心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我想尝一尝那种追求极致质量的氛围。而且,我知道必定还是有一种软性的制约,使得这么一批虎狼能够聚集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去。虎狼之师如果失去制约,那么同一盘散沙的价值并无两样。我同样非常关心这种制约究竟是怎样的,因为这就是公司的性格、资本的性格。
然而真要把自己送上最前线,瞻前顾后的犹豫和胆怯是少不了。人嘛,那种趋利避害的本能总是很强的。某位老师看在眼里,在我背后猛踢一脚,把我踹到云南和广西,去销售我自己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广西边陲北海,到几十家楼盘一个个做陌生拜访。从售楼员开始,一路侃到总监总经理。吃过不少闭门羹,经历了各种场面,终于打开了局面。这个过程也结识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一个中山大学毕业、在房地产市场一线浸淫20多年、经历过第一轮北海房地产泡沫的前辈对我语重心长地讲:“书生而有豪杰气。”这让我联想起另一句在ej广为流传,据说是老板首创的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真是有趣。前一句话是在教育书生,要向江湖学习;后一句话是在教唆流氓,要多读点书!看来,无论是书生还是流氓,都要向对方学习,才可以成功在真正的市场里生存!
“殊途同归!”
因为有在北海的经历,我被召回上海做全新的房地产电商业务。几番项目下来,参与ej最核心的项目中去,作为项目方案的撰稿者和提报人,与一群悍将日夜为当时中国规模数一数二的房地产项目打响第一炮。制作方案和一轮轮提报,就花了整整一个月。接下来的执行阶段,动辄上万人规模的活动一波又一波,动用上千工作人员毫不稀奇,首次开盘销售额几十个亿。做事情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等到大功即将告成时,就开始内部竞争了。
经过这一系列的亲身参与,基本可以知道为什么ej是怎样的一种企业性格,之前提出来的两个问题也都可以解答了。
房地产代理行业与房地产网络不同,需要有资源但不需要打造平台。项目是一个个抢下来的,就像攻山头一样,抢下来就生,抢不下来就死。不置死地,不能击败竞争者,就不能生存。无论这个竞争者是来自内部,还是来自外部,没有区别。对于一个有能力操盘项目的人来说,项目被公司拿下了,如果没有被分到自己名下,依然只能喝西北风。对于公司来说,要攻的山头越多,需要的能人就越多。房地产项目各个不同,形势千变万化,必须给这些能人足够的空间,不可能管到那么细。要想让这么多习惯了占山为王习惯了嗜血杀戮的人去做平台建设,那也是与虎谋皮。也许只有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才可以驾驭他们。作为最大的房地产代理公司之一,ej就是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企业性格。
是不是只有这一条道路才可以成为最强的销售代理商?也许另一些强大的销售代理商有其他的选择。但作为旁观者我并不能准确知道。我只想用事实来验证,公司是有性格的,资本是有性格的。
ej为什么可以一下子从sf挖走这么多骨干总经理?
对于那些具备独当一面能力的总经理,当然更喜欢ej的性格。这对他/她们意味着发挥的空间、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她们是强者,ej更市场化的风格符合他/她们的利益。
sf会不会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败下阵来?
事实证明不会。Sf懂得网络房地产市场,致力于打造平台淡化个人。ej虽然也在各个城市布局,但各城际公司都是各玩各的,总部根本无从直接管控。人员上的变化,是会在几个城市产生对业务的强力冲击,但是不会影响全局。在大部分城市,ej挖不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人才。Ej并没有冲击sf的根本——平台。Ej的性格不是为做平台而生的。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为什么ej毅然决然冲进网络房地产市场?
第一个不可能的答案是,ej老大z老板不晓得两个行业的差别。当EJ将要冲进来时,老M通过各种渠道沟通过希望合作而不是竞争的想法,老M一定会摆出很有说服力的理由。
第二个不可能的答案是,ej真的想做一个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是需要用时间和精力去一点点磨的,这不是ej的风格。
第三个不可能的答案是,ej一心想搞资本运作了(ej进来后迅速新建立的公司包装上市了,很多人认为这是z老板进来的主要目的)。没有造血机能的资本是没有根基的,是扛不住冲击的。
z老板早早预见到了房地产销售代理行业发展的趋势,很清楚怎样在新的时代驾驭强悍的ej,于是从网络房地产领域入手开始整合资源矩阵。没有一个成熟的资本敢随便改变自己的性格。
插一句。资本如此,国家也是如此。我们的祖国从之前的体系走向现代化,经历了多少苦痛挣扎。没有来自外部的几乎致命的冲击,“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其谁愿意直视之?
反面例子有没有呢?
同样是在网络房地产市场,有一家依靠技术和产品带动网络平台发展的公司ajk,在二手房市场取得成功后,羽翼未丰而闯进了一手房市场,只好沦为了搜索引擎的流量贩卖器。
跨界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出在跨界以后依然照搬之前的“性格”。进入一手房领域后,居然发出“sf员工ajk一概不要”的豪言。在二手房领域一度被逼得手忙脚乱的老M,真是做梦也要笑醒了。
二手房网络房地产市场,客户是数以万计的中介,他们数量大,消费金额小,需求基本相同。这种情况,像极了纯粹市场经济理论描绘的理想状态。谁的产品做的更好,的确可以占领市场。一手房网络房地产市场不一样,客户就是那么几十个上百个开发企业,他们的消费金额大,需求差别极大,房地产项目操盘手的个人好恶和利益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和纯粹市场经济理论就完全不是一回事情了。无视这样的差别,无视人的因素,依然拿着一个技术型的产品去面对所有需求,发展的机会是渺茫的。当金钱、精力和士气都被耗去时,竞争对手已然学习了ajk的产品,利用各自的优势对其展开围剿。而ajk在产品上的创造力已经耗尽了。“可惜了啊!”同行聚会时只能都作这样感慨。究竟在可惜什么?懂的自然就懂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纯粹市场经济理论的书也不例外。所谓隔行如隔山,当前世界何止360行、3600行!耍小性格的公司,恐怕终将被资本抛弃。
一个成熟的公司,可以有特色,可以有倾向,但不能走极端,在效率(员工质量)和凝聚力(保证必要的数量)上必须取得一个平衡。
Ej是很讲效率,一切向“钱”看的,但依然不能不讲人情味。一个项目操盘手如果不能在做人上获得别人的认可,那么员工就会选择跟另一个操盘手。一个区域总经理如果不能得到手下操盘手们的足够信任,那么就会失去队伍失去“地盘”。在做项目过程中,ej的一些精英让我感受到了很强的人格魅力,特别是老ej们,做事做人明显都有一个共同的度,什么时候该合作,什么时候该竞争,如果落败了如何,如果得胜了又如何。这叫做企业文化?这叫做潜规则?这叫做公司性格?总之,它真实存在,不可或缺。
反观Sf,虽然侧重于城市数、覆盖率(也就是数量),但依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升业务质量。依靠总部的统一布置,依靠移植其他城市的经验和声势,就算员工的素质不再有优势,在大多数城市sf的产品质量依然比对手强。在竞争形势严峻的城市,sf还可以从总部或者成熟公司派遣骨干加以扶持。以上这些,ej以及大多数地方网络房地产公司,都是不可能办到的。
想被资本雇佣,并有所发展么?要么,你得有突出的能力和全面的素质,自己独当一面。要么,成为某个体系的一部分,让团队掩盖你的缺点发挥你的优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恐怕后一条路才比较实际。所以,请大多数人收起小个性,先学会融入某个体系吧。特别是那些名校毕业的同学们,本来就容易陶醉自我而忽视旁人,千万不要被纯粹市场经济理论引向极端。除非你真的具备冠绝天下的能力,那也许可以例外。如果只具有百里挑一或者千里挑一的天赋,还是踏踏实实从头做起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