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后座山丘 5418楼 2014-05-11 17:40:16
楼主是哪儿的,我是青岛同仁,这儿也不太平,君利豪事件不知道听说米有,和你说的这个事件如出一辙,老板跑了。目前来看,大部分逾期、不良、跑路等银行客户违约事件和房地产有千丝万缕联系。这些老板都有着不可一世的过去,但还是那句话,退潮后,裸泳的人是躲不过的。
细说来,这些“显贵”、“土豪”之所以会这么快陨落,和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不成熟,氛围不好有很大关系。老板们的创业精神值得肯定,敢于......
-----------------------------
的确是这样。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需要专门的知识、技能,老板的的水平己经达到上限,无法完成这样的工作,必须要职业经理人运用专门的知识进行管理,无论老板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复杂,聘用职业经理人是必须的,到了二代接班的企业身上,更要用职业经理人。
而我国现在职业经理人的制度还很不完善,职业经理人带着团队、带着客户跳槽的事情屡见不鲜,老板花时间、花钱培养了人,到头来与自己反目。同样,家族式的民营企业也对职业经理人有一些排斥,用自己家族的人更可靠。
无论怎么样,聘用职业经理人是必由之路,就如同古代的丞相制度,皇帝再厉害,也需要丞相,尽管皇亲国戚们身居要职,丞相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当然,丞相功高震主也有造反的可能,就看皇帝怎么控制了。
@不再的天空 5408楼 2014-05-10 23:09:51
到这家银行快三年了,现在暂时还没有贷款出事的问题,不过今年大气候确实不对了。估计6到8月更不妙,大部分企业现在都在死撑。不知道有没有好的办法,还望楼主指点交流。
-----------------------------
形势大同小异,都是重工业、周期性行业,这个时候都在硬撑。
@不再的天空 5406楼 2014-05-10 22:53:52
8000的客户主要生产氧化铝延伸性产品,刚玉,陶瓷棍棒,以前主业是这两种产品,前一种主要为汽车火花塞,磨具行业氧化铝陶瓷行业用。由于老板以前在中铝出身,老本行,所以做的风生水起。后来延伸产业链条做陶瓷棍棒,用途为做瓷砖或者陶瓷制品窑炉烧结用陶瓷棍棒,起皮带传输作用,可以说目前国内产量最高的该产品企业,主要佛山或福建的陶瓷客户,利润颇高,有百分之40利润,2010年,企业延伸产业链投资1个亿投产全新......
-----------------------------
产业链延伸,感觉风险很大,尽管都是陶瓷,可是毕竟销售渠道不一样、生产设计不一样,和原来的产品是两码事。陶瓷尽管代工的很多,山东淄博生产的也打广东的标,但是产品如何一眼能看出来,质量不一样。陶瓷这个产业很成熟,广东靠着产业集群优势,有技术、有人才、有地域品牌优势,地位是无法动摇的。当地有一家做家具的企业,搞了好多年,最后直接把工厂搬到广东了,那里技术工人多、设计师多,即使加工物流,成本也比当地低,当地的东西再好也卖不上价。至于物流成本,如果是高端产品的话,对价格影响不大。企业应该不是销售团队不理想,不好的东西,再精英的团队也卖不出去,应该是战略出了问题,决策失误,这个项目是行不通的。
@xiexi121 5428楼 2014-05-12 17:05:58
楼主,现在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很低,比贷款基准利率都低了,但企业开票的反而少了,这是什么原因?
-----------------------------
我认为是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够了,我们这里一半保证金的银承,扣除资本占用,基本没有利润,行里不鼓励做,除了少数几家大企业,基本都是60%保证金
@ythwgh820622 5426楼 2014-05-12 11:18:17
楼主写得非常棒,一直追着读,精彩!化工行业这几年很不景气,行业利润也越来越低,员工收入也越来越。。。,行业变化再也不是以前说的“三十年河东河西”之类的,短期(一两年或几年)的变化就大得惊人,可能前几年行业赚得盆满钵满,今年估计就咽气蹬腿了。作为化工行业的普通员工,该怎么顺势而为,还望楼主费心指点下:趁早换行业或跳槽?努力考建造师证挂靠增加收入?突破房产限购再投资合适的(省会,不属于发达二线省......
-----------------------------
@我爱庭院 5429楼 2014-05-12 17:24:42
我觉得还是转行吧,普通化工业在中国有两个特点:高度过剩和高度污染,前几年市场好的时候还可以为落后地区创造点鸡的屁,现在属于爷爷不疼姥姥不爱自生自灭,-----石化行业以前是我们主营业务之一,本人深有体会
-----------------------------
石化行业确实是逐渐迁移的,前十年基本在南部的地市,后来迁移到这里,这两年又逐渐往西部地区迁移,去年因为安全整治,从这个县都迁到那个县。化工行业最容易兴起,只要一个地区的环保和安全要求地松,马上就能起来一大片厂区,形容为一夜之间也不为过。
我们的加工制造业靠低廉的劳动成本,化工行业主要靠污染环境作为代价。
化工行业又是一个周期性行业,当经济步入低谷时,产能过剩的问题就会出现。
死守还是迁移?这个不好说,但是从钢铁来看,从2008年以来就不抬头,现在己经6年了,没有复苏的希望,难道要等10年?人生中最好的时候有几个十年?
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持续,“读书无用论”再度盛行,很多农村学生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甚至“知识改变命运”成了一个笑话:
一人去算命,算命先生摸骨、相面、算八字后,说,你二十岁恋爱,二十五岁结婚,三十岁生子,一生富贵平安家庭幸福晚年无忧。
此人先惊后怒,道:我今年三十五岁,博士,光棍,木有恋爱。
先生闻言,略微沉思后说:“年轻人,知识改变命运啊。”
就业难和用工荒,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命题,那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在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的背景下,顶着“世界工厂”光环的中国企业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赚取微薄利润。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企业,需要的往往只是普通熟练工,赚钱的法宝则在于拼命压低人工成本,自然会导致就业向下竞争。
在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的背景下,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走父辈老路只赚辛苦钱,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又不具备就业低成本优势,最终形成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怪象。当经济陷入这样的发展惯性,结构性地缺工在所难免,大学生就业难只会愈演愈烈。
从2006年开始至今,郎咸平对于制造业的支招就是著名的“6+1”理论,整合全产业链。他认为“中国不是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他的理由是当今是产业链竞争时代,中国只负责产业链中的制造环节却只拿到一丁点利润,还导致环境污染,剥削劳工等问题,其他利润全被欧美国家拿走,所以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6+1”理论是指:中国企业在应对外部竞争中仅仅占据了生产这个“1”的环节,利润少得可怜。整个产业链的“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以及终端销售,这6大块能创造的价值是90%。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是近10美元,在这个产业链里,我们只能创造1美元的价值,而美国人由通过“6”,获得了9美元的价值。我们的加工业自动地帮美国人创造了9美元没有污染、没有剥削、没有破坏环境、没有浪费的商业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创造1万元的价值,就给美国创造9万元的价值,我们创造100万元的价值,美国人就会获得900万元的价值。
美国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软”的生产环节,“1”是“硬”的生产环节。在这样一种“6 +1”产业链的定位下,中国就沦落在了价值的最低端。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结构问题,更多是我们的企业只是负责生产,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根本不需要大学生,他们只需要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由于真正需要大学生的部门是在6的领域,而这些6又在国外。因此,我们大学生的就业面就很窄,所以出现大学生卖糖葫芦、卖肉、去掏粪也就不足为奇了。
@彤彤79 5439楼 2014-05-12 22:32:50
现在一半的大学要改成职业教育,99年以后大学就扩招的很厉害,好的大学也扩招,差的也扩招,生源更象好大学倾斜,现在的同一所大学的本科生可能比不上原来的专科生。当然东西多了也就不值钱了。读书无用论,其实很多人在大学里根本就没学东西。有些人说学不到什么,个人认为,培养学习能力还是很重要。
-----------------------------
感觉国家好像踏错了节奏,当十几年前大量需要技术工人的时候,我们去培养知识型人才,现在经济转型,需要知识型人才的时候,又回过头去培养技术工人。这样会造成整个社会人才供需的错配,上千万人受到误导。
即使用工再荒下去,我们的工人工资也高不上去,因为行业利润不高,没有提高个人待遇。这个死结的打开,必须靠提升知识型人才的比例,靠知识来实现转型升级。
@codered1981 5476楼 2014-05-14 14:37:05
楼主帮我分析下这个公司,这公司是做幕墙装饰的(就是帮大厦外立面安装玻璃墙、金属板等这些工程,)前年抵押房子贷款了1000W,期限10年,每个还款6W多,还款还是正常的,今年发现这边老板的生意不好做,这边的生意基本停工了,这老板在这里自己有一个工业园,里面有建有几栋厂房、宿舍都外租给其他公司,看公司流水的话基本就是一些缴费水电费、其他公司付给他租金、自己私人账户之间的往来,客户本人外地一些一线城市......
-----------------------------
工程类的基本看不到东西,工地都在外边。长期贷款是比较安全的,按月本付息,本金逐渐减少。老板既然选择这么种还款方式,应该算是比较保守的。如果老板没有其他重大投资或者其他东西,应该没有问题。
@老蚊子F 5464楼 2014-05-14 06:46:30
楼主你好,北京最顶尖的某大学之一,小本,今年6月即将毕业,股份行老大广东某一线城市分行,定岗是公司部产品经理,选支行时决定离开广州去其下面某去年新开的二级分行,2014年已实习三个月
优势:1.第二故乡,没资源,但起码能搭线知道谁是谁
2.学校牌子好,一线分行公司部、投行部、国际部都轮岗过,全是名校硕士,最年轻的88年已是一级分行行长助理,我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战略
3.身兼......
-----------------------------
这位兄弟很聪明,实习三个月就能把业务学得这么好,一定大有前途!
从工作十几年的一个认识就是,做人和做事同样重要。原来看到这句话不以为然,我有本事,到哪里都吃得开,领导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喜欢拍马屁的人都是没本事的。可是现在看看,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可能一身本事使不同来。打个比方,一笔业务最终获批要经过无数个人签字,怎么搞定这无数个人?单靠一本漂亮的材料还不行。比如投行业务和发债业务,这都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买卖,这一个个人怎么搞定?不一定好业务就一定能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需求。别人的一笔烂业务批回来的,而且还挺快,有些纳闷,后来看到一趟趟地跑省行、路总行,一顿饭几万元,就知道怎么干的了。
人脉有三个作用,一是内部环节好通过,二是外部客户获得,三是同业合作。在内部环节上,必须有一个轻松的合作氛围,有的人的业务领导连看都不看就签字,有的怎么也不签。在外部客户获得上,基本也是口口相传,互相转介,一个人为人怎么样,办事如何,外部都会有一个比较客户的评价,而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什么恶行,在地级市这么个小圈子里,传得很快。在同业方面,也是靠人脉,在银行里混得长了,基本各个行里的人都熟了,大家都跳来跳去的,一跳交集就多了,互相转介一下都认识,合作的机会也就多了,但是还是那个问题,必须有一个好口碑,如果搞上一堆烂事再跳,圈子里混臭了,别人也不敢接纳,个人声誉很重要,尤其是银行业,介绍人是承担责任的。
二级行的层面可能低一些,但是竞争也小,很多在省城混的,做个业务很难,僧多粥少,各路大神很多,竞争相当激烈,日子过得并不好。而一些在新开业二级分行的,反而过得很滋润。最近微信上狂转一个“帝都金融农民工装B指南”,感觉很有意思。大城市的舞台大,如果有能力、有机会,可以去大城市。
向楼主请教:
银行到底是如何看待住房贷款的?
早几年房贷作为优质产品,银行很积极,从前年开始银行表现的很嫌弃房贷的样子,说收益低
收益低?那收益高的坏账率也高啊,难道在眼下的经济背景下,银行普遍能贷出去8-10%甚至更高的利息,并且坏账率和房贷一样低吗?
或者说这两年的房贷荒是国家为了控制过热的楼市有意授意银行卡......
-----------------------------
住房贷款主要是利润太低,现在各家银行都上市,各家既比规模,也比利润,最终季报年报拿出来,是相互比较的,如果太低了脸上挂不住。房贷利率平均不到7%,经营贷款普遍超过10%,而且还能拉动存款、中间业务,如果反映到利润表上,那差得不得了。按我们行的内部计价,发放100万9%利率的经营性贷款,利润贡献要超过500万6%利率的住房贷款。有限的存款、有限的资本,必须产生最高的利润。
说住房贷款风险低,主要是近十几年房价不断上涨,房贷虽然也出不良,但是一到不良贷款里,房价也是不停上涨,一是借款人的违约成本高,为了30万的房贷,卖了100万的房子,不值得;二是房子好处置,只要想卖,随时能出手。可是现在楼市明显出现了拐点,房价松动,下一步怎么发展不好说。
以中行为例,可以看出政策的动机,09年中行的房贷放的最猛,为什么,当时肖钢最跟政策,中央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两年,中行又为不断调整贷款结构,房贷放的少了,额度让给了经营性贷款,为什么,业绩太难看了,四大行中行老末,让建行拉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