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是西方的一句谚语,这句谚语,是建立在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之上的。很多跨国企业的西方领导者到了中国之后感到很困惑:当他们延续西方领导模式的时候,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发现仅仅简单复制西方最佳领导行为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他们究竟应该怎样“本土化”?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把西方的理念拿到中国会有一些水土不服。
西方主张个性自由,主张人人平等,偏执作为个性张扬的一种表现,可以被西方文化所接受、所鼓励。但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有很多不同,首先中国文化鼓励秩序,忽视个体自由,倡导“天下大同”,而不支持个体自由,所以一个个性张扬的人,在中华文化的浸染之下,是不能容于整个社会的。其次,中国文化还有很强的等级和身份观念,企业家在与政府的交往中,无论是再大的企业家,必须尊重政府官员,这也是历朝历代沿续下来的;在企业内部,家族、辈份、乡情等方面都是一些潜在的秩序,不能超越。观改革开发以来陨落的企业家,有一些是个性太过张扬,不把政府当回事,不把同行当回事,侵犯了社会利益,最终在潜规则的制约之下受到惩罚。
“但在中国做企业,我是认为要走中庸之道的。”雷军说,做企业没有哪个老板有多少脾气,见官见媒体见竞争对手都要谦和一点,不要不小心得罪人,决定得罪时要旗帜鲜明,不要得罪很多人,不然谁在背后拍你一砖头,死得就不明不白了。他说,这都是中国中庸的经商之道。
何谓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中庸之道大致可理解为,为人做事当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坚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二是“忠恕宽容”,互相体谅、互相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充分发挥善良的本性。
中庸之道,是修身成功之道,也是企业管理之道。动物的本性都是自私的、贪婪的,而且天生具有独占、垄断的欲望。中庸不只是一种道德品质,而且是一种调节自私本能、更加低成本地捍卫自己长远利益的智慧。如果走极端不需要付出高成本、高代价,那么没有哪个群体愿意中庸。如果某个群体不愿意为长远利益克服自己的自私本能、适当放弃一点眼前利益,那么这个群体也就不会奉行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运用于企业管理中有三层含义。第一、做任何事情要有度,不要走极端。第二、把握好矛盾双方,保持矛盾双方的统一协调,从事物对立的两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偏不倚。第三、掌握好灵活多变的原则,要在事物的变化中看待问题,将遇到的事情放在当时的政策、形式、状态下来处理。当今中国企业界的“长青树”“不倒翁”,无不是遵守这条守则,谨小慎微地处理与政府、与员工、与社会的关系,不冒进,不钻牛角尖。而一些陨落的企业家,大多是个性张狂,不能容于社会所致。
不光是为人处事上,即使在内部管理上,也要奉行中庸之道。遇事不偏执,需要妥协。2010年1月14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在2009年全球市场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有关“灰度管理”的概念。他提出:
“清晰的方向来自灰度。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妥协一词似乎人人都懂,用不着深究,其实不然。妥协的内涵和底蕴比它的字面含义丰富得多,而懂得它与实践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我们华为的干部,大多比较年轻,血气方刚,干劲冲天,不大懂得必要的妥协,也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坚持正确的方向,与妥协并不矛盾,相反妥协是对坚定不移方向的坚持。当然,方向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也是不可妥协的。但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协,只要它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为什么不能妥协一下?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干嘛要一头撞到南墙上?
“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明智的妥协是一种让步的艺术,妥协也是一种美德,而掌握这种高超的艺术,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只有妥协,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否则必然两败俱伤。因为妥协能够消除冲突,拒绝妥协,必然是对抗的前奏;我们的各级干部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了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是西方的一句谚语,这句谚语,是建立在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之上的。很多跨国企业的西方领导者到了中国之后感到很困惑:当他们延续西方领导模式的时候,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发现仅仅简单复制西方最佳领导行为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他们究竟应该怎样“本土化”?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把西方的理念拿到中国会有一些水土不服。
西方主张个性自由,主张人人平等,偏执作为个性张扬的一种表现,可以被西方文化所接受、所鼓励。但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有很多不同,首先中国文化鼓励秩序,忽视个体自由,倡导“天下大同”,而不支持个体自由,所以一个个性张扬的人,在中华文化的浸染之下,是不能容于整个社会的。其次,中国文化还有很强的等级和身份观念,企业家在与政府的交往中,无论是再大的企业家,必须尊重政府官员,这也是历朝历代沿续下来的;在企业内部,家族、辈份、乡情等方面都是一些潜在的秩序,不能超越。观改革开发以来陨落的企业家,有一些是个性太过张扬,不把政府当回事,不把同行当回事,侵犯了社会利益,最终在潜规则的制约之下受到惩罚。
“但在中国做企业,我是认为要走中庸之道的。”雷军说,做企业没有哪个老板有多少脾气,见官见媒体见竞争对手都要谦和一点,不要不小心得罪人,决定得罪时要旗帜鲜明,不要得罪很多人,不然谁在背后拍你一砖头,死得就不明不白了。他说,这都是中国中庸的经商之道。
何谓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中庸之道大致可理解为,为人做事当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坚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二是“忠恕宽容”,互相体谅、互相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充分发挥善良的本性。
中庸之道,是修身成功之道,也是企业管理之道。动物的本性都是自私的、贪婪的,而且天生具有独占、垄断的欲望。中庸不只是一种道德品质,而且是一种调节自私本能、更加低成本地捍卫自己长远利益的智慧。如果走极端不需要付出高成本、高代价,那么没有哪个群体愿意中庸。如果某个群体不愿意为长远利益克服自己的自私本能、适当放弃一点眼前利益,那么这个群体也就不会奉行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运用于企业管理中有三层含义。第一、做任何事情要有度,不要走极端。第二、把握好矛盾双方,保持矛盾双方的统一协调,从事物对立的两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偏不倚。第三、掌握好灵活多变的原则,要在事物的变化中看待问题,将遇到的事情放在当时的政策、形式、状态下来处理。当今中国企业界的“长青树”“不倒翁”,无不是遵守这条守则,谨小慎微地处理与政府、与员工、与社会的关系,不冒进,不钻牛角尖。而一些陨落的企业家,大多是个性张狂,不能容于社会所致。
不光是为人处事上,即使在内部管理上,也要奉行中庸之道。遇事不偏执,需要妥协。2010年1月14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在2009年全球市场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有关“灰度管理”的概念。他提出:
“清晰的方向来自灰度。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妥协一词似乎人人都懂,用不着深究,其实不然。妥协的内涵和底蕴比它的字面含义丰富得多,而懂得它与实践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我们华为的干部,大多比较年轻,血气方刚,干劲冲天,不大懂得必要的妥协,也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坚持正确的方向,与妥协并不矛盾,相反妥协是对坚定不移方向的坚持。当然,方向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也是不可妥协的。但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协,只要它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为什么不能妥协一下?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干嘛要一头撞到南墙上?
“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明智的妥协是一种让步的艺术,妥协也是一种美德,而掌握这种高超的艺术,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只有妥协,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否则必然两败俱伤。因为妥协能够消除冲突,拒绝妥协,必然是对抗的前奏;我们的各级干部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了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