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沈阳的弟弟一起喝酒,谈到他和他姨借钱买房的事情。他的姨没借给他,把他气坏了。我告诉他:人家借,是人情;不借,是本份,是你要求过份了。
借钱,需要首先了解人家是不是有钱。没有钱,当然借不到,也不要给人添麻烦,别开这个口;有钱,需要了解自己,自己在做什么,人家值不值得借给你,信不信得到你。
这些都清楚了,人家借与不借,自己开不开口去借,值不值得借,也就明白了。
帖子并非因几人捣乱而停,他们还没在我眼里。问题是:点破这些,值不值得。难道非得让皇帝光着屁股满大街走,才达到目的?
需要做梦才能活着的人,还是不要打扰人家的美梦吧。
这个帖子注定短寿,没人捣乱也会很快被封。
我们看看“阴平阳秘”。这四个字,在中医界争议很大。
【内经】: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这里可以看出:阴的功能是藏精。精,这里指饮食中的水谷精华。换成现代术语,就是指食物中的单糖、多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元素、微生物的分泌物等。当然,也包括微生物本身(有益、有害)。
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离开阴精,阳气则成无源之水。
阳的功能是卫外,“而”是递进的意思。由于阴精(水谷精微)源源不断的供应,阴精升华为阳气,防卫邪气入侵人体。这里的“固”,不是固定的意思,而是“久”。因阴精的不断供给,阳气才能充实(固的第一层意思),因充实而“卫外”(固的第二层意思),这样才能使得人体持久健康(固的第三层意思)。
【内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春种秋收,春为因,秋为果;秋收而春重生,秋为因,春为果。没有秋冬的“藏”,春生就没有物质基础;同样,没有春夏的“生”,秋收也没有根基。所以说: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人摄入的水谷精华,一方面用于化气卫外(维持人体体温和代谢能量),一方面用于贮藏备用。
当阳过胜,气强,而阴精的贮藏不够供给,支大于收,这样慢慢就会“阴气乃绝”。
“平”,通常译为“平和”、“平衡”,其实这里的意思应该是:平分。“阴平”,就是阴精平衡分配。注意:这个“分配”,是阴中阳,它是动能。即将阴精化而为气的微阳功能。如果大家在冬天晾衣服,就会清楚,虽然衣服结冰,长时间一样可以干,就是这个“阴平”的阳性功能。
同样,阳秘,这里的“秘”,是指“贮藏”,即阳中阴,将多余的阳气“贮藏”为阴精状态。
阴平、阳秘,这样,阴精与“神气”,二者(其实是四种功能)才能统理为和谐的一体。
普通对阴平阳秘的解释,限于阴阳二方面,其实这里是阳,阳中阴;阴,阴中阳。也正是因为这点,前一段用的是“密”,后一段用的是“秘”,二者不同。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这里的“亟”,为“气”。阴中阴,藏精;阴中阳,“起气”。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中阳,卫外;阳中阴,“为固”(贮藏而久)。
“五数”,为贮藏、为起亟;同样,它也为“五残”。所以我们在西王母的神话故事中可以看到她的二面性。
【内经】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此句为各大中医院及中医师经常使用的“名句”,也是反中医的人攻击中医师的“口头禅”。
我们看看通常的翻译: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按此译,反中医的人一点错误也没有,病人真的没有办法救了,因为“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基于此,治未病,就是笑谈。
果真如此吗?
我们重新断下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再译一下:“已”,不是已经,而是“止”。“成”,这里也是“止”的意思。圣人不在病机不变(止)的时候治病,而是待病机显现(未)时治疗;圣人不在气血乱止(病机不动)时治病,而在“反顺”时去治病。
“反顺”为逆,“逆之则乱”。
在病机未显,未动,未变,未乱时来治病,犹渴而穿井;在病机显后,动后,变后,乱后时来治病,“不亦晚乎”?
:红中0
老师前面的帖子还没啃完,受益匪浅,每次重温都有不小收获,感谢老师,感谢上苍让学生此生有此机缘.
借这里求教老师个问题,现代罗盘为什么分24山,原理依据不知是什么,学生困扰,感谢.
------------------------------------------------------------
用干支表达年年视运动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是整数,而是有余数,余数约为三度,即每年的变化度数,约87度。
这样,每十年,就有约一个宫位的变化,即十年,行至下一五行后退一宫位(地支),这样,它依然没有跳出十年周期的五行,产生了二种变化,一是记数出现空位,一是宫位出现跳位,这就是一空一亡。如果用于风水术,易象就与死亡、无子、空财等相关了。
古人对应于视运动的方法,不仅是以五数表达这一种,还有三数、四数、六数、七数、八数、九数等,每种方法看似不同,原理都一样。
比如你采用九数,到九数,回归至原位(以整数记),这就是原始的九宫法。当古人发现了这三度的变化后,采用了三年的积数,即三年九度,三九二十七度,二十七再三,八十一度,这就是九九归一法。传说中的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就是指这个数。
二十四向,表相上代指二十四节气,其实暗中可拆成三八、四六,每向十五度,可再拆成三五,对应三五之变(即五数和三数表达法),这样,绝大多数的易数变化,都可以包括在内。
具体用哪一种表达法来对应这二十四向(各种易数),各宗有各宗的方法。并非它们之间有矛盾,而是其中的原理,没人点破。点破了,各宗其实是一家。
再如,你用五数法,则地支形成三合排序,即子丑寅卯辰,子辰为“水”,其他类推。估计大家没明白,子年和辰年,视运动,冬至点在地盘上是同一象限。
再如,用九数法,则冬至点变成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
其实,二十四向,是障眼法,如果了解了易数的变化,都是以三度五数为依据在变化。风水术中有用九度,不用两边的各三度,其实是因为伪五分法造成的藏干原因。
点到这里吧,风水术我很少研究,其实原理并不复杂,是人心坏了。
【内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此段,多以饮食五味来解,其实是过于“执实”了。
在表达五数的不同类象时,会用不同的代名词,如五色、五味、五方、五音等,这些,只是代名词,不一定是实指。
此段中的五味,酸、咸、甘、苦、辛,一样也是代名词,不完全是指五种饮食气味。
在这里,“味”通“眛”,更加合理。
“眛”为“隐藏”,为阴。阴增加,阳即减少。当“酸”增加时,即为春木气增加,这里的“酸”,不完全指代酸这种味道。
“味过于酸”,就是木气中阴木的部分超过平均值。阴津(阴木的功能)亢盛,木多水缩,长久就会伤肾。津水上溢,脾中气亏,“脾气乃绝”。津同样也是“水谷之精”;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水气中的阴水(咸)超过平均值,肾水入骨,阴水化气的能量就需要增加,这就变成了阴水气化的“负担”,所以说水过眛,大骨气劳。水多,气化能量就相对不足,木的输送能力也就受到影响,所以“短肌”。阳生于阴,心气根于肾,肾气不足(因阴水过度,气化相对不足),则心气抑;
其他类推。
如将五味,酸、咸、甘、苦、辛,不以“味道”解,而以“眛”来理解,这样才算是明白“五味”的真实涵义。
“五味”,代指五行中阴的部分。而“五种气味”“五种味道”,仅是五阴中的一小部分含义。
将“五味”换成天干,就是乙、丁、己、辛、癸。
当然,如果清楚了五行的排序方法,也可以换成:己、庚、辛、壬、癸。
【内经】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而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这里有个千古之争,即“七损八益”。
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天下至道谈》,里边有“七损八益”,为古时性生活的保健法。
七损:一曰闭,二曰泄,三曰渴,四曰勿,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
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知时四曰畜气,五曰和沫,六曰积气,七曰待盈,八曰定倾。
还是那句:果真如此吗?古书所解就是标准答案吗?
在【内经】中,此段明显讲的是调阴阳寒热,因为它的上一段为: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那么以性交来解“七损八益”,就出笑话了。
在解“七损八益”前,先来解一下“癸”。
“癸”在天干中,排在最后一位,壬与癸,在表达年年变化时,可用于“置闰”,因为它们在最后二位,前八位,分别对应四数,壬癸五数置闰。这样,壬置闰配于甲,癸置闰配于乙。
这种配法,我想各位不会陌生,即:乾纳甲壬,坤纳乙癸。
因乙与癸同位,所以称乙癸同源。传说中的天乙即为天癸,这是来源之一。
帖子前边提过,半年阴生时,有一种排法为逆排法,用天盘上的干支来反记,这时,阴生点,正对于天盘的“癸”位,所以我们称为“天癸”。
这个“天癸”,它因四分之一的变动,不断游移于地盘。天盘“癸”,为冬至点,为“阳生”,这样,“天癸”就成了人身的“元阴”“元阳”,它滋生了阴精与阳气,这是人身之本。
月亮每月与太阳一会,会的位置,我们也称为“癸”,这是女人的月事,和天癸完全是两种概念,一定要区别开。
解决了“癸”,我们再来看“七与八”。
七与八这二个数,来源于九数九宫法。九宫法的排列原理,暂不公开。七数,后天为兑位,少女;八数,后天为艮位,少男。所以用七数代表阴性,用八数代表阳性。
冬至与夏至,处于对宫位,但它们在视运动中,却是同出一源,阴的逆行,阳的顺行,逆行为“损”,顺行为“益”。所以才有:“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
“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寿”,期之久;“命”,某功能之传载。
这里的“穷”字,为缺陷的意思。
圣人明了天地阴阳的道理,及时调整与四时相应,这样就不会有大的偏性存在,身体也就健康,直至回归终点(命终)。只有将某功能传载且期之久并没有缺陷的人,我们才能称为“圣人”。
不理解“穷”字的道理,以为寿命无尽,才是曲解圣人之意。妄习气功,以为可长生不死者,皆被此“穷”字耽误了。
有朋友短消息问我:究竟日干支是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每四年,就会差出来一天,也就是用365天连续数上四年,冬至夏至的阴影,就会差出来一度。
用地支将周天十二分,每宫30度,四年一度,这样,30度,共为120年。
每年冬至换一个象限,十年,换至第二象限。
因有3度差,十年,退后30度,这样,实际上它并没有进入第二象限(但数已经记入)。
每十年退30度,120年,共退12个30度(地盘),每30年进一个象限(天盘),经历了四个象限,“春夏秋冬”,即一周天。
周天结束,与人生命周期相类的时间也就结束了。
这时的现象为:一宫行尽:前边讲的四年一度,30度;周天行尽:退12个30度,历“春夏秋冬”四象。
人的生命是功能的“传载”,当周天行尽,宫位行尽时,类象生命的周期也就结束了。
这里有个小度数,也就是近于零点三度的东西,它正好与出生的时辰“挂钩”,正是它,可以左右我们晚年的类象,将生命的终点添上不确定的因素(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有些预测方法采用的是阴历,其实阴阳历,它们有共同的周期节点,找到它,就可以用阴历代阳历,原理相同。
至于采用哪种方法来描述以上这些变化,是用三数还是五数还是九数八数,是顺记逆记,用天干还是地支还是二合一,就是人为的了。
因采用的方法不同,当泛泛谈干支时,就会有种错乱的感觉。事实上,它们也真的是一锅“大杂烩”。
正因为这些原理的失传,我们目前只能看到二种“经络”,即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如果原理不失传,“经络”数量远远不是这二种。
【内经】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在前边已经说过,少阳春木肝,太阳夏火心,此二者,天记地;太阴秋肺金,少阴冬肾水,地记天。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此段争议很大,其实明白了寄宫,也就可以解开。上边讲了“四象”,心肺肝肾。但还有一样可寄四象的“第五象”,它就是“土”。因寄宫类象法不同,此法采用的不是“同论”,而是“四寄”。寄宫土的类象之一,就是“生万物”。消化器官,它们不留存水谷,吸收水谷精华来滋生其他脏器,这样,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它们就都归类于“土”,称为“仓廪之本”。
“营之居”,营为营气,水谷精华,一部分化为营气。营气的产生,是绕着“四寄”的土来不断生化的。“营”字,一指营气,二指“围绕”,双重含义。
因为采用了前半周天记地,后半周地记天的方法,生化(阳生阴化)皆在冬至位,所以称为“至阴”,四寄法,最后一数“寄宫”。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十一藏”,应该是“土”的误记,原文应是“凡土藏”,这才能与上下文对应。
“取”为“聚”,“决”为“开口”。这些四寄的取象,都是由春分开始的(胆为春)。
木星射手 时间:2014-07-13 18:30:00
---------------------------------------------------------------------
你说的,我不清楚,没听说哪个神仙打算盘。所谓财运多少,都是相对的概念,没有谁能规定几百万几万。
相同的八字,类象相同。如果是商人,破财了,恐怕就得百万千万;平民百姓,破财也不会有多大数,几万多说了。但二者的比例、心理承受力、对家庭的影响,都是类似的。
送你国际歌歌词: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的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书剑情缘
所以内经里女子七岁一变,男子八年一变?
------------------------------------------------------
【内经】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你大约想问的是这段吧?
七数,为六加一,天一生水,子起。七数,为午。
一七,子至午,中间隔六年,天盘退行18度,地盘对应天盘丑宫,所以说:女子七岁,肾气盛(子水增加),齿更发长(齿为“骨”,为水。用地支藏干,则为辛金)。
二七,天盘丑至地盘寅,退行36度。寅为“头发”,癸水寄丑宫,故天癸至。任脉止于“承浆”,开口于“齿”,在丑位,故任脉通,太冲脉盛。此位为阴阳合位,阴生,“寅”出,故“有子”。所在说: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退行54度,天盘子至酉位,地盘对应天盘申酉位,此时“昼夜平分--卯分”,故“肾气平均”。辛金为齿,所以说三七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退72度,亦在卯位,卯为头发,为春木,主筋,故: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筋本位);
五七,退90度,地盘对应天盘“辰”,辰为木之衰,所以“发始堕”。阳明为二阳,二阳至辰始衰,故: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
六七,退108度,天盘对应地盘“巳”位,阴阳转换位,阳尽阴生,故“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退126度,地盘对应天盘“戌”位,天盘“癸”水至春木余(辰)位,子旺母衰,所以“天癸竭,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七、八”为代指,行的数是六数。八数自行类推。
【内经】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先来看看“经”,“经”,为度,即天度,用来制日月所行。我们常说:天经地义。天经就是依托星星为背景“划线”为经。“经”有“不动”“不改”的含义,其实从长周期而言,因岁差原因,它也是变动的。但依回归节点而“虚拟”之经,就不会变化了。“经”的原始涵义,为天盘上制约日月所行人为所划的“线”。
再来看“义”,“义”有“度”和“次”二种含义。度就是“正天度”,所以我们常讲“正义”。这个正义,就是日中,太阳过午线之中,“中”字,也是源于太阳过午线,取中。
记太阳所行,一是天度,一是“地理”,天度为“经”,地理(理为纹)为“义”,所以有“五经六义”。“经”不取中,而取“边”,这是便于观察太阳在天盘上运行的方法。因经取边,为“始”,“义”取中,为“次”,所以天经地义,二者并不是重叠的,而是并列的。二者并列,古义为“方”,取二船并列之意,所以称研究天文地理的人为“方士”。取“经义”相同所在为“方”。
天地本各有六方,对应“三阴三阳”,并列为十二数。后细化,天有十二方,对应十二月;地有十二方,对应十二时。虽然如此,但古义未绝,采用了“节、气”来区分天地的六方。天有十二节,二节对应一“天方”;地有十二气,二气对应一“地方”。因原理失传,所以节气开始混用,有时将天之节,也讲成“天气”,以下则混用了。
我们再来看看“脉”。“衺犹分也。衺行体中,谓血脉流转于体中,脉也。”。“衺”,为“邪”,不正为“邪”。“犹”字以前解过,为四脚神兽,不动。它什么时候动呢?喝酒,即“酉”时动。这是什么意思呢?即在同一时间“酉”,观察太阳在天盘上的变化,会发现年年之间有四分之一度的改变,视运动就是九十度。所以换了种隐喻的方法,说“犹”喝酒后动。因“犹”动变,就产生了“邪”,即“衺”,它经行“地义”,周遍天地。这种变化,取类于人体,称为“血脉”。人身体中,血液周遍全体。
当这种变化消失时,脉也就“没有了”--脉绝,这时,我们称为“真脏脉”,即没有了“邪”,“真”就显现出来,人也就死了。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清楚了“脉”为邪变,因邪而生“五数”,“五数”为土,所以有“胃脘”(土)之气的脉,为阳,即生。当“胃脘”(土)之气消失,也就是邪归正时,五数变成四数,脉象(土入四象)也就消失了,这就是“阴脉”。阳入四象,会产生五五二十五种变化,皆是阳脉。当归于四象后,邪不产生,五数不起,即为阴,这时没有变化,所以文中没有二十五阴脉。很多中医大家论此,认为存在二十五种阴脉,可笑之极。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三阳在头”,取人迎穴,劲部动脉;“三阴在手”,取寸口,桡动脉。二者脉象是一致的,“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脉象中有“土”气,但有别于正常四时脉象,这时,就是病态,所以可以“知病忌时”。
脉象中没有“土”气,这时就是真脏脉,可以“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这里的“谋”字,通“敏”,为勉。如果能够明了阳脉中必带胃脘之气,有二十五种变化,阴脉中无胃脘之气,掌握了这个原则,就会纲举目张,不用象大众一样,盲目乱学而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