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书,以及感想——很个人化的读

  诸兄友的评论回复对我来说很重要,不再一一谢过。
  只要有时间,还会继续下去。还是有几位、或许一些文友喜欢看这个帖子,就像我爱读你们的帖子及贴在这里的评论回复一样。

  会转向外国文学,比如赛珍珠的《大地》,拉什迪,还有乔伊斯,贝娄等作家作品都在解读计划之内。
  本想解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篇,不仅仅是遇人不淑及负心汉、或者红颜薄命那么简单,或许大家都能看出其中含义,知道我会说什么,那就舍去这篇。

  再强调一遍,凡是我解读的作家,都是我极其喜欢的。
  ——因为爱,所以挑剔。
  想写点我心目中的当代一流的作家,准一流及二流的作家。
  有些名家可能连二流都入不了呢。
  又转念一想,省省吧。
  透露一点,中国的,叶广芩、莫言都是我认为的一流作家,当然还有其他人。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还是会解读这篇。
  兼谈论点儿中式与西式、旧式与新式文学的比较,从表现方法、根本目的等角度。
  如果按乔伊斯的路子改写这个故事,会怎样:绝望,困兽,挣扎又麻木…世界一片空白…所有的江水向她倾覆而来…岸上一阵惊呼,哗啦啦,又如蚁虫私语…金银珠宝散发着破碎的波光,恍惚中消失了…她华美丽装像花朵般在水中旋转,旋转…
  这样写,文学享受会更甚?问题是,人家冯梦龙很可能不屑这么做,他有一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载道”。还有,那个年代,人们文盲的程度。以说书的形式,口口相传。

  杜十娘是一烈女子,有情有义,敢爱敢恨。其命运如此,让我忍不住为之唏嘘、痛心。她的悲剧能否避免,怎样避免……
  作为彼时官二代与富二代的李甲、孙富,贪财好色,虚伪与欺骗……
  另一重身份的李甲,作为士人,和娼妓相比,谁更像娼妓?
  柳遇春。

  作者为啥采了这样一标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显然重心在“沉百宝箱”上,而不是“杜十娘举身投江”之类的,或者干脆来个“杜十娘传”?

  蓑笠兄的评论甚好。柳如是、李香君,还有《李娃传》中的李娃,同是青楼出身,同样的奇烈女子。
  不同的是,前二位有家国情怀,动不动举起民族大义的大旗,啧啧啧...
  你殉国,我殉夫!
  见了水就钻,拉都拉不住。
  水太凉了,改天吧。

  是的,水太凉了,还太深。
  解读前的花絮,解读不会围绕这方面。
  还是从该篇在文学上的意义,以及对主要人物杜十娘的命运点评去写,替古人操心哈。

  下班归来,脑子木木的;明后天休息。
  应该能写完。

  蓑笠兄及其他兄友在这个帖子写下的文字,给这个帖子增加了广度和深度。
  这个帖子是一个合作作品了。
  我相信,精彩会继续。
  还是花絮。
  我记得在哪里读过,冯梦龙也是加入了“复社”的。晚年有没有殉节,不清楚。
  有没有文友了解这方面,介绍上来。

  说到柳如是,我想起了陈寅恪和《柳如是别传》。
  多有资料说陈学贯中西,可我记得《别传》的最后部分并没有索引——由此,说他“贯西”就有疑问了。一个真正的西学(西方学术)大家,很难容忍在学术著作的尾部缺少索引部分。
  或者,陈未把这部著作看做学术之著。


  深夜的天车(相当于国内的地铁)上,空空荡荡。
  旁边是一亚裔模样女孩,竟然在哭。
  浓妆艳抹。
  长长的假睫毛,哭的时候也不摘下来。

  第十九篇 梦中本是伤心路
  (一) 文本(略)
  (二) 解读
  冯梦龙笔下的这些短篇小说很多来自别人、前朝(“朝”是复数哈)的文人小说、民间传说等,作家在改编时有着文学的自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这样的一篇,无论从小说结构,还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来看,都可称得上一篇好的作品。
  冯梦龙生活在晚明时代,一个朝代即将坍塌,人心不古,礼崩乐坏。所以他要喻世、警世、醒世。他以说书的方式,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劝人向善,效果应该不错。对于杜十娘,我相信,纵然铁石心肠,也会掬一把同情泪;对于李甲、孙富,则是人人喊打。
  又能怎样,该覆亡的还是覆亡了。而在一个败坏的时代,文化人的败坏因其影响力而显得格外突出。比较而言,李甲败在儿女情长的小节上,后来的事实证明,作家同期的那些文化巨擘有不少败在了“民族大义”上。(作为当代人,很难评说这些历史;清代不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吗,满族不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一吗。所以我把“民族大义”加了引号。俺不是历史学家,不及义甚至不当之处勿怪。)

  没写完哈。
  谢过兄友,你们的支持是我发展这个帖子永远的动力。
  还有这个帖子的读者,感谢。
  再写一点。

  有人会说,冯的小说老套,落于窠臼,从表现手法上,从故事上。是的,我同意这种说法。可要是想到,他的小说是作为话本的方式,是为了便于传播,根本目的是寓教于“乐”,那我们就能理解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写。
  他之前的《金瓶梅》和之后的《红楼梦》则是比较纯粹的小说——从现代小说概念上来讲,铺排细密,草灰蛇线,人物众多,情节纷繁。这样的作品在阅读时能带给同行文人更多的享受,但显然不利于说书人的工作,哪怕从中摘出一章来,摘出单个故事来,以说书的形式去演绎都很困难。
  这个话题我还是点到为止;长则可写一部专著,就文人写作的自觉、目的,还有读者的需要与接受度等方面去展开。



  作家为啥把标题拟定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显然,“百宝箱”夺走了作家和时人的注意力,在他们心目中,它价值最高。“百宝箱”是杜十娘出道以来的全部积蓄,当然珍贵。当杜十娘把一把一把的珠宝按价值大小依次呈现在众人面前,然后再一一扔入江中,这真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打碎给人看了。这儿作家还埋下了一点伏笔,为柳遇春的最后获得报酬;作家带着“一分钱,一分货”式的淳朴与笃定,告诫世人:善有善报。
  可我不喜这个标题,因为它寓含着把财物置于人之上的意思。再进一步讲,即使杜十娘没有百宝箱,在赎身后身无分文;即使她长相平平,这个故事的魅力犹在,悲剧力量丝毫不减。人生最有价值的不是“百宝箱”,而是杜十娘那份真挚情感;悲剧不在于财物的毁弃,而在于女主人公对于幸福的执着追求和遭人背叛之间所存在的剧烈冲突。

  转向杜十娘本人。被情人抛弃固然是悲剧,如果没被抛弃,李甲带她回家,杜十娘就会幸福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柳如是、李香君的结局就是最好的例证。柳如是赋诗作词,境界极高,识大体,一心拉着钱谦益殉节报国;本来文化巨人的丈夫在她面前竟然如此猥琐。可在钱死后,万丈诗情抵不过闲言碎语。她的出身就是原罪。一个充满才华的诗人、理想主义者就这样囿于家庭,在小人和长舌妇的逼迫下,以自缢身亡结束了她本该魅力四射、能呈出更多诗篇的一生。
  (写到这儿,忽然难过:梦中本是伤心路…)


  我是个很世俗的人了。我关心人,远甚于文学。我的重点是,杜十娘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按照芥川的人生设计,杜十娘把百宝箱弃了,找一村夫嫁了,在这世界寻一角落,平平淡淡地生活。——可行。但这需要杜十娘具有大智慧,否则怎能参透,怎会甘心?
  按照冯梦龙的人生观,杜十娘的幸福人生路径如此:不嫁人,她出家,或者以别的方式修行,把百宝箱用来行善。她不再因出身遭人鄙视,最后竟成了众人敬佩、膜拜的“神仙”。
  那就这样吧。

  
  @外星来的外星人 2018-08-26 10:53:54
  运气好,被富婆看上,就发达了!就算没有,也还可以捞经验。说不定谁好心就给粉了…稳赚不赔;如果沉了就感觉是我弄沉的……点赞有分涯友们给个赞,大家一起赚积分
  -----------------------------
  富婆怎会来这里,也喜欢读书?
  :)
  这几日。
  还是关注书话,还抽空看了看这个帖子。
  《琵琶行》那篇标题不好,应改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前面的几篇写得过简,其实有一大堆的话要讲,就每一篇。

  会解读《孔乙己》,顺便谈点儿鲁迅。
  对苏轼的两篇“赤壁赋”,也想掰掰。

  在熟悉的文本中探寻、发现陌生的另一面。无深度,无价值。
  有立场,有态度;还有温度,尽管我已经尽量克制自己。

  非常原创。
  厌恶抄袭,包括对已存文本创意的抄袭,尽管字词句不同,换了种表达、叙述方式。
  苏轼写“赤壁”相关的三篇诗文时,是在四十五岁上,虚岁应该四十六七岁了。“早生华发”,其实也不怎么早了。按照《黄帝内经》,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而到了“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对着天一方的美人只能流口水了。

  贬至黄州,因祸得福。不朽的诗文。
  表情表错了了地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呀,被人误导了。
  蓑笠兄应对相关地理熟悉。
  家严兄或许熟悉《琵琶行》所涉之江与渡口。
  第二十篇 人生的水与月
  (一)《赤壁赋》文本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拿到了《逃离》,坦率地讲,读这个中文译本和我读门罗小说原文时的感受天壤之别。《法力》没能读完。还是去借英文版的吧。

  我如果翻译门罗,自信会好一些,在准确与达意上、在可读性上。
  问题是,我要揾食,哪有功夫去做这事;还有,即使译出来,谁会用呢。
  关于苏轼最新的新闻,其《木石图》将亮相今年香港秋拍,估价四亿港元:来自于中新社。
  物与我皆无尽也。
  还有多少读者,包括我,在反复吟咏其诗文,更是明证。
  主客间的问答,或者“客”是另一个“我”,自问自答。
  关于人的渺小、人生的短促,与大江、明月相比。
  苏轼提供的答案你满意吗?
  我是不满意的。我说过,我很俗气。

  另一层,关于人所能占有的、掌控的东西。
  这一层是答非所问了。
  是作者写得兴起,而多写了几句。当然这些在他脑子里,也是思考了许久的。

  本篇的好不在于文采的华美。中国文学史上从不缺华美篇章。
  好在对于人生的思考、思辨。你也可以说世界观,甚至宇宙观了,但在我看来,还是可归到人生观。
  月夜,人在江上的思想。人是有思想的,人贵在思想。
  思考。最后的结果,也即所呈现出来的还是虚对虚,像月光下的粼粼波光,很美,很虚幻。
  作者或许想得还是不够清楚,不够深刻。
  更深的原因,作者内心认为:人生根本是虚空的——我认为。

  华美,美在文字,和文字所建构出来的意境。
  作为“赋”,这些文字本身的音律之美欠缺。
  作者写到了各种声音,甚至有些杂乱。
  香山好歌舞,反映在文字上,不管从文字本身,还是所描绘的声音的部分,都有一种美。
  乔伊斯和他父亲都喜欢唱歌,都是很好的男高音,乔伊斯的小说有一种音乐之美,对音乐稍微敏感的读者都能体会出来。

  这是我解读的脉络。今天休息,想写出来。
  但还是未写。没有什么动力。

  《后赤壁赋》想单独写一篇,作为第二十一篇。

  苏轼的《赤壁赋》一出,便有若干的解读,从他同时代的,一直到后来,包括归有光、金圣叹等大家。都说美呀,有了悟呀,旷达啊,但具体是什么,指什么,没有一位能说得清楚。
  这会想来,苏轼受曹操、陶渊明、白居易的影响很大了,在文字(字词典故的选用)上,在人生态度上。
  第二十篇 人生的水与月

  (二)《赤壁赋》解读
  苏轼三篇关于“赤壁”的诗文中,有两篇贯穿着同样的问题:与大自然相比,人太渺小;而人生又如此短暂。作者为此感到痛苦。怎样自我宽怀?
  他有理由提出这一问题,相应的痛苦亦非无病呻吟。作者此时(公元1082年,他生于公元1037年)已经中年,又经历了“乌台诗案”文字狱的迫害,牢狱之后,被贬谪至黄州。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境遇,很容易让人思考这些问题。
  思考的结果:长江还是这条长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从变的角度来看,世间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包括我自己,就像这江月一样永恒。
  这个说法能够说服读者吗?或者至少,能够说服他本人吗?
  他用了“水”与“月”这两个意象来解答这一难题。可是,水与月这二者本身就代表着流逝与虚幻。所以,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作者反复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而作者对其一生的自我总结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作者很自信,他意识到了其才华盖世,足以超越时空,将闪耀千古。
  作者又很不自信,眼前严酷的现实让他消极无比。人生像一场旅行,我只是其间一匆匆过客啊。让自己成为一条小船吧,在月光下,在江水中,无拘无束,任意东西,随它去……
  苏轼其实已做到了永恒,就他的诗文来说:将近千年,他的作品被人反复吟诵。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苏轼;有中文的地方,就会有苏轼。
  对于凡夫俗子来说,所谓的永恒不过是奢望,就像水中之月,或者月光映照下的江水。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中国百姓朴素的人生观,不是吗。
  没写完哈。
  上了一天班,很累。明天继续写。
  东坡先生在解释完了生命的须臾和永恒后,又继续阐发其人生观:人生如寄。万事万物,各有其主,他侧重于“非吾之所有”。而对于清风、明月,我们可以享用,但很显然,我们也不是其主人,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词“造物主”。

  凡夫俗子也会思考生命与死亡,在面临着这方面困惑的时候也会痛苦。
  我仔细研读本篇,却越发觉得悲哀,它没有解决提问,没能让我安定下来。
  这终究是篇文学之作,解决不了人生的大问题。
  这篇就写到这儿。
  东坡先生在面临人生不如意之时,或许(只是或许)能够超脱。
  我做不到。
  当你思考生命观的种种,当你读到了《赤壁赋》、读到了东坡先生的解释,你“喜而笑”了吗?
  昨晚没睡好。今天眼睛昏花。
  心情不好。不知是心情影响了解读,还是解读影响到了心情。

  基本上不再看书。更不会花钱去买书。有点钱,买副猪大肠,洗得不能太干净,加葱姜八角花椒料酒煮了,再用辣椒洋葱炒过,很下饭,岂不更好?
  只是重温过去的阅读而已。

  图书馆每隔段时间会进一些中文书,比如余秀华的诗集。她写得好,但远没到让我爱不释手的地步。我以上说过她写得好,是因为别的所谓诗人写得太烂。把一些词语做成纸牌,打乱,再随机组合成句子,可能都比湿人们的诗要好。
  有一些菜谱、烘焙类的,我还会认真看看。
  “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在黄州期间,除了这些优美的诗文外,还发明了中国烹饪史上的一道大菜:东坡肉。看其做法,应该是小火慢炖,用足火候。
  我是会做这菜的。到华人店里买两三磅五花肉,十加元多点,正好做一炖锅。肉切大点的块,红烧至软烂,切忌肉块生硬。吃时,夹出几块,再舀点汤汁,放小碗里,上蒸锅蒸一蒸,少了油腻感,味道更好。
  配碗米饭。
  吃得近乎醉了,摸着肚皮,开始思索这清风明月之事。
  就叫它东坡肘子。

  
  苏轼另外几首相似主题的词。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第二十一篇 你快乐吗?

  (一)《后赤壁赋》文本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批蓑戴笠行走客:
  2018-09-08 10:42:57 评论
  评论 深秋的旷野:前赤壁赋很旷达,而后稍有烦郁,但前后一贯,都有“羽化而登仙”的寄望。
  ——————————————————————
  是的,同意兄点出的旷达与烦郁,以及寄望。
  我还认为,我还是认为,苏轼对这一问题(生与死)所做的解答暧昧不清,旷达背后有难以释怀的一面。因为这一问题没有答案,或者说,有太多的、不确定的答案。
  我也知道,对于该篇并无定论。

  后篇我要好好思考一下。烦郁,恐惧,大孤独:除了文本本身,根据他的才华、当时处境。

  蓑笠兄、青鸟兄、家严兄、云石兄等一众兄友的点评总是能启我心智,为这个帖子增色不少。
  欢迎更多的文友加入进来,就这些名篇提出见解、意见。
  苏轼此首与上述几首主题相近,我也很喜欢,贴出来。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围绕这一主题,苏轼当然还有其它诗词文。不再一一列举。有文友感兴趣,可以贴出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事了兄的这句提示恰到好处,是我正在寻找的——我在写解读时怎么也没想起来的一句。

  没有中文环境。写这个帖子,如果不是兄友的参与指点,我该是多么地孤独。
  @深秋的旷野 2018-06-09 11:26:03
  第七篇:风雪弥漫在不同的故事里
  《水浒传》第十回: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Wuthering Heights, Chapter  Ⅱ
  A sorrowful sight I saw: dark night coming down prematurely, and sky and hills mingled in one bitter whirl of wind and suffocating snow.
  而: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正对应了《呼啸山庄》第二章里的这句:
  The snow began to ......
  -----------------------------
  @幽蓝雪峰 2018-09-09 02:36:27
  暴风雪与人物内心的情感激荡交相呼应。
  -----------------------------
  你这句点评很到位。这也体现了作家的伟大之处,对读者的感染力实在强。
  再贴一首苏轼的诗。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写于其去世前一年(1100年),而这首词《定风波》与关于赤壁的词、文写于同时(1082年)。
  从“也无风雨也无晴”到“苦雨终风也解晴”,反映了苏轼对其人生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已经澄澈透明,能够原谅这个世界;临终前,他与外界、与自己终达成和解。
  继续点读苏轼。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感激清风明月,感激昨夜的雨,带来今日的清凉。
  而“人生几度新凉”中的“凉”则是凄寒悲凉。《西江月》此首展现了诗人极度难过的时刻,孤独,愤懑。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背着行囊,行走在异国的土地上,很容易想起这句“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以前在单位开会、集中学习的时候,我呆坐在那儿,不知何故,也经常想起这句。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不喜欢这首诗的第一句,太机巧。
  喜欢最后一句。
  行香子·秋与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病中或者病后所写了。越是健康不佳,越意识到:只要条件允许,就得及时行乐。

  
  所谓的行走在大地上,之一的画面就是这样了。
  第二十一篇 你快乐吗?

  (二)解读

  在《后赤壁赋》中,苏轼再游赤壁。他登山到了极高处,只有他自己。随行的朋友攀不上去。他长啸,便有着如此效果: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他知道他的魅力与力量。但他还是感到难过,感到惊恐。
  高处不胜寒,不能久留。
  人在高处,尤其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高处,其体验与心情是那些眼界狭小、迂腐闭塞之人无法体会的。

  没有人知道他的心路历程,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极其孤独

  鹤是其元神出窍,或者说是其潜意识,他的渴望。
  它是只孤鹤,一只庞大的鸟,叫声响亮。
  从东方来,向西方飞去。摆脱了拘束,不再心为形役,自由自在,向极乐世界飞去。

  道士。他进一步向阅读者表明,其出世的渴望。
  自问:你快乐吗?
  哪怕是暂时的快乐?
  不快乐。
  不快乐,孤独,甚至忧惧是人生底色。在这底色衬托下,快乐是偶有的片段,转瞬即逝。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关于苏轼,就写这些吧。
  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
  我同样地喜欢。
  下一篇也许解读曹操。

  苏轼《赤壁赋》中所提出的问题,曹操、李白在其诗中也提出过,当然还有陈子昂,《春江花月夜》...
  相比较而言,苏轼写得最充分,文采斐然。但是,他,还有他们是诗人,不是哲人。
  更喜欢《后赤壁赋》多一些。《前赤壁赋》太华丽了。我喜欢朴实的文字,拙一点的。
  ;再者,客问主答。客问的,前人已问过多次。主答的,也未答出新意来,更未体现出缜密坚实的思维与逻辑。
  诗人在描摹景物、表达情绪上是一流的;在思辨上则弱许多,写这样的题材不是苏轼的特长。
  补充些陶渊明的诗文,当然都是我喜欢的。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诗人第一句自恋自怜了。已过不惑,两鬓斑白,身体转弱,很正常啊,但诗人还得拿出来说一说。

  五个孩子,无一成器:
  大儿子十六了,是个懒骨头,其懒惰程度世上罕见;
  二子将近十五,见了名著便跑;
  三四子十三岁,三加二都弄不清楚;
  小儿子九岁了,就知道吃。
  诗人与其说在责子,倒不如说是表达其失望之情。

  诗人喝酒更有借口了:这是老天爷对我的惩罚!养出这么一堆懒货、蠢货、吃货,教我怎么办?只好借酒浇愁了。

  诗人可能自己都未意识到,他是个几百年、几千年才能偶尔出现的文学天才;他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孩子,太苛刻了。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这首诗是《归去来兮辞》的前奏了。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诗人不喜官场,对于田园生活那是一心一意啊。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其一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岖,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

  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其二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每读这个开头,都会感动。诗人内心始终有一个情结:归。

  
  越读门罗,越觉作家伟大。
  有种说法,西方中产生活的稳定和优裕使得作家(往往也处在中产阶层)匮乏素材,只能在小说技巧下功夫,难以写出杰作。而像南美的作家,风起云涌的诸多事件产生的素材多得让他们写不完。
  门罗的小说驳斥了这种说法。她不涉政治,不涉性,只是写凡庸的生活,却能写出深度来。她叙述的故事对我吸引力并不大,但体现出的生活态度却很值得我学习。
  图书馆又进了一些中文书,其中有几本是关于宋词之美,唐诗之美啥的。
  写得那叫一个细腻?所谓的文笔好?我读了一两页,便放弃。啰里啰嗦,不知作者意欲表达什么,又有着自己的附会,不清不楚。这几本都是这个调调。装帧精美,文字花里胡哨,但无半点营养给读者。
  如果不能提供给读者(我)以思想,以深度,以新意,又或者以广博而扎实的背景知识,我直接去读原诗词好了。

  这只是我的个人偏好了。这样的书和文字大行其道,应该有其市场的。
  这些书和文字有个共同的特点,我总结了一下。
  比如赏析关于友情的诗篇,便把与友情相关的同义近义词一个劲儿地搬用;关于爱情、离别等主题的也是如此。
  好像不是真人所写,是某个机器人,给其编了某种程序写出来的。

  
  又忆起苏轼一首词来,也是喜欢的,贴于此。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中国游客曾先生一家在瑞典遭粗暴对待的事情至今还有反响。
  如果我是旅店经营者,我不会如此对待客人。早到了一些时间,想在大厅里坐着,就让他们坐着休息好了。我还会奉上茶水和简单餐食给他们;或者,因为本店已住满,我会建议他们去临近旅馆暂住。我会解释清楚,为他们打电话询问、叫出租车。
  很简单的道理:他们是顾客,来旅游的,不是来无理取闹的。
  顾客是上帝,是衣食父母。
  再者,我比谁都知道坐十几个小时飞机的滋味,跨越若干时区。
  这件事情不愉快,但幸好没有造成什么损失。看后续报道,曾先生一家早已回国,估计这会儿全家还在互揉那砰砰乱跳的小心脏呢:天哪!吓死巴巴麻麻了!OMG!吓死宝宝了!

  这是个谈论文学的帖子。之所以提到该事,因为我看了视频,注意到了在争执中曾先生高喊的一句,译成中文,那就是:杀人啦!
  毕飞宇在其小说《玉米》中也有如此的一句。村书记利用权势淫遍了村里妇女,当他再一次行淫时,女方婆婆发现,便喊出了:杀人啦!——很显然,并非杀人,是奸淫。而这一句一下子严重了事情,激起了村民的怒火和反抗,从这个事情起,村书记权利不再,他一落千丈,其女儿被村民轮奸,他和家人遭到了残酷的报复。
  莫非这曾先生也读过毕飞宇的小说?
  《玉米》我多年前读过,颇有些印象。在我看来,该篇是毕飞宇最好的作品了,他有一种讲故事的热切和自我享受在里头。
  刚读完Powers第一部分:让但丁休息会儿(Give Dante A Rest)。
  这一部分是Nancy,本文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日记部分。记述了发生在1927年的若干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她当时是个年轻女孩,同门罗笔下的很多女孩子一样,生活在小地方。
  3月13日。暴风雪。杂货店买东西,遇见同学Tessa. 泰萨有些怪异的长相和生活方式。男店主打趣问泰萨有没有预报到这场暴风雪?
  3月16日。和他人聚在三十岁的医生Wilf家中。谈论读书。一些印象。
  4月1日。愚人节。和医生韦尔夫开玩笑,讨个没趣。
  4月4日。给韦尔夫写了个条子,试着道歉。
  4月12日。韦尔夫上门,求婚。我答应了。当时的心情。
  4月14日。和女友吉妮谈话,让她当伴娘。
  5月13日。忙着准备婚礼。韦尔夫表弟Ollie到来,和我几乎同龄。他将要当伴郎。
  6月11日。和奥利一起到父亲的工厂。奥利表现很好。和韦尔夫、奥利以及父亲在自家的一些琐事、琐景,聊天,打牌,韦尔夫弹钢琴,奥利唱歌等。

  第一部分第一人称,日记体。以南希的视角记述。

  读英文版,再回头看中文版,好读多了。
  还是有误译。比如前两页中:

  And some old fellow they say went for a walk out the tracks and is likely frozen.
  译本:听说有些老家伙...。
  应是“某个老家伙”或者“某个老头/老人/老者”。因为“is likely”用的是单数,“some old fellow”指的是某个老头,不是很清楚,因为道听途说而来,语焉不详。
  门罗不至于单复数不分哈。

  She just smiled, the same old Tessa.
  译本:她见了我只是一个劲儿地笑,仍然是原来的那个老泰莎呀。
  泰莎那时并不老,和南希是同学,也是个未婚女孩子。
  应译成:她只是微笑,还是原来那个样子/还是老样子/还像以前那样。

  不管怎样,基本不影响理解。
  读中文,给我感觉好像门罗写得很啰嗦的样子,读原文时,倒觉得作家写得简约呢。


  这篇本想贴在家严兄的读门罗的帖子里,但因自己写得并不系统,就不给那个极好的帖子添乱了。
  以下不会再提及译文问题。不关我的事。
  Powers 第二部分:穿水手服的女孩(GIRL IN A MIDDY)。

  南希带奥利去泰萨家里,见她,一是为了邀她参加婚礼,二是向奥利展示泰萨的特异功能:能够看见隐匿的物品,甚至还能看到丢失的尸体或者牲畜。
  泰萨家门庭若市,很多人在求助于她。
  泰萨一一说中奥利口袋中的物品,包括一张纸片,关于报纸约稿的广告。
  奥利对泰萨大感兴趣。

  这一部分用了第三人称。以几封信结束了该部分。
  南希和丈夫从魁北克市归来后,她写给奥利的信,指责奥利只想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关于泰萨特异功能的,而不去顾及对泰萨生活的影响,只是把她们当成素材。
  奥利给南希的回信。泰萨早受够了以前的生活。他正打算去美国,跟机构合作,研究泰萨,而他将作为跟踪报道的记者。
  南希给泰萨的信。她怀孕了。还告知奥利的打算。奥利喜欢撩拨,撩完又不负责任。爱上他是最坏的结局。
  泰萨的回信。她和奥利已经结婚了,还可能已到了美国。
  POWERS第三部分:脑袋有个洞(A HOLE IN THE HEAD)。

  南希接到一封信,驱车到了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家精神病院。
  1968年的秋天。

  门罗描绘这个地方:即使他们存了念头想逃离,也无处可藏。(No place for anybody to hide if they ever had a notion of running away.)
  整本小说集子以《逃离》(Runaway)为标题。这一篇Powers是集子的最后一篇,也应该是篇幅最长的一篇小说。
  这一句有着寓意。

  泰萨就住在这家医院。医院要拆掉,所以写信给亲属,就病人安置等问题。
  见面。两人交换了各自情况。韦尔夫还在,但脑子有毛病了,需要照顾。
  泰萨告诉南希,她接受了电疗,头上有个洞,让她失去记忆;奥利已经去世了。不然,他为什么不来接我?他说过他会接我的。南希追问奥利死亡情况,泰萨说看见了奥利的死亡,描绘了一番。乱七八糟的描绘和一些叙述。
  南希告诉泰萨,因为要照顾丈夫,不能接管她,但会给她写信。

  这中间有几段对话:
  “Tessa.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used to be able to do? You used to be able to——you used to know things. When people lost things, you used to be able to tell them where they were.”
  “Oh, no,” Tessa said. “I just pretended.”
  “You couldn't have.”
  “It bothers my head to talk about it.”
  “I'm sorry.”
  “泰萨,你还记得你有特异功能吗?人们丢了东西,你常常能告诉他们东西在哪。”
  “不是,”泰萨说,“我是假装有。”
  “你不可能假装。”
  “谈论这个话题让我头大。”
  “抱歉。”

  南希回家后,忙着照顾丈夫,又因为那次见面实在令她烦扰,那么不真实,她一直没给泰萨写信。

  POWERS第四部分:方块、圆圈、星星(A SQUARE, A CIRCLE, A STAR)。

  故事来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夏末的一天。
  南希的丈夫去世快一年了。她参加了个旅游团,在温哥华,在街头上突遇奥利。
  惊呆。
  两人交换各自情况。奥利和泰萨到了美国,因为经济大萧条,科研基金缩减,二人只好到处演出。泰萨患病,死亡。奥利绘声绘色地说了一番他如何处理泰萨的后事。
  奥利后来在温哥华附近的一个岛上定居下来。

  奥利关于泰萨的部分显然是在说谎。
  南希并没有揭穿他。

  南希回家后第一件事是写信给密歇根州的那家精神病院,想知道在泰萨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把她领回来。
  信退回,那家医院不存在了。
  又写信给奥利。
  信退回,他已搬迁。
  POWERS第五部分:窗台上的苍蝇(FLIES ON THE WINDOWSILL)。

  小说结尾部分。
  南希的一个想象,或者梦境。

  小旅馆里,奥利和泰萨。感情淡漠。
  泰萨发现了镜子后面的一小堆苍蝇尸体,它们早在那里,她早就知道。她欣喜于其特异功能的恢复,抱紧奥利。
  奥利衣服内侧口袋的文件发出了声响,文件关于如何处置泰萨——送她到精神病院。
  她有没有辨认出文件?她知道吗?还是确实知道而试图不去知道(She does know something, but she is trying not to know.)?

  I knew they were there.
  不管你你知道不知道,它们就在那里。
  @ywujun1969 2018-09-21 13:30:51
  @深秋的旷野 :本土豪赏1朵 鲜花 (100赏金)聊表敬意,赠人鲜花,手有余香【 我也要打赏 】
  -----------------------------
  多谢兄台!
  包括兄台在内的文友的支持对我来说很重要!
  《法力》解读随后。
  继续点读陶渊明的作品——我极其喜欢的,与文友分享。


  杂诗十二首,都好;选其中的第二首。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首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大气;接着,“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进一步强化了感觉,通透。开头给我“俯仰终宇宙”之感。
  诗人怀才不遇,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诗人悲凄,难以入眠。
  该诗对后来作家的影响明显。
  “白日依山尽”简直就是“白日沦西阿”的翻版;
  “挥杯劝孤影”到李白这里,成了其名篇《月下独酌》;
  “日月掷人去”,宋代词人蒋捷可能从中获得灵感,写出了那句著名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和郭主簿(两首)

  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他以前的同事不羡慕嫉妒恨?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很平实的一句了。




  其二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我心目中真正的中国式风景、情调。
  《饮酒》二十首,以第五首“结庐在人境”最为著名,中学语文课本收入了这首。

  其四和其八我也很喜欢,可能与我现在的心境有关?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诗人很孤独了,但并不惧怕孤独,还以此为傲呢,因其心理上有所依托。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很有意思的一句。
  《饮酒》其十三是首很好玩儿的诗了。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深秋的旷野 2018-09-22 09:20:17
  《饮酒》其十三是首很好玩儿的诗了。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
  @批蓑戴笠行走客 2018-09-22 20:11:35
  中秋快乐烛当秉!
  -----------------------------
  成天念诵苏轼的咏月诗词,哪天中秋节都不知道哩。上班地方几乎没有华人,没人谈论这节日,华人超市里卖的月饼倒是个提醒。看见蓑笠兄,查了下日历,中秋节到啦。
  中秋快乐!
  二十二篇 透视(《法力》解读)

  这篇小说在时间上有着较大的跨度,从南希的少女时代直到老年。南希是主要人物,但不是主角;主角是其同学——有着特异功能的女子泰萨和其丈夫的表弟奥利。南希见证了泰萨和奥利的故事;和门罗的大部分小说一样,故事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就像她笔下的、也是她所诠释的生活本身。
  在小说结尾部分,在南希的梦境中,泰萨恢复了特异功能:对于物品的透视,对于生活的透视,可这样的透视能带来什么益处?如果她主动抛弃这种功能,岂不是更好?他们会有另外一种人生?
  可不管你能否检视生活,它们就在那里。一堆死苍蝇。和一场经不起省察的爱情,经不起省察的生活,分崩离析,如此黯淡,或许燃烧过,但最终剩下的只有灰烬。
  在《逃离》篇中,门罗的生活观是去接受它们,不管有多痛苦,多疼。《捉弄》篇中,生活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而在这篇,小说集子的最后一篇、也是她写得最长的一篇中,门罗认为生活值得省察,应该省察;可是,生活又经不起省察,或者说,你省察的结果是生活崩碎、黯淡得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
  在结尾部分,门罗写道,泰萨和奥利不敢面对对方,唯恐看见什么狰狞的东西,尽管他们同吃同睡,一同旅行、演出。而他们的真正结局是泰萨疯掉,奥利则是以谎言来解释自己和相关的那段生活。泰萨能够透视物品,以及人心,可又怎样,她改变不了什么。门罗在小说集的最后一篇体现出了她对于人生的看法,消极、负面的一面。

  没写完,没有那么悲观哈。
  结尾部分,作家介入进来,以南希的角度做了错综复杂的心理分析;该分析令人(我)信服,是作家做了充分的铺垫在前四部分,也即建立在南希对泰萨和奥利的了解,从当初(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一直到后来(七十年代)温哥华街头的巧遇。南希的孩子担心她在步入老年后“沉浸在过去”(Living in the Past)中,而她真正在做的是揭开过往,对其好好检视一番(to open it up and get one good look at it.——“it”指“past”)。


  一波三折:
  寒碜的小旅馆里,泰萨、奥利同床异梦。
  泰萨发现了镜子后面的一堆苍蝇尸体,兴奋异常,因为她知道了它们的存在,在挪动橱柜之前。她本已失去了这个能力,只能靠和奥利一起作弊来欺骗观众。现在,能力回来了。
  抱着奥利,头紧贴奥利的胸口。奥利里侧口袋中的文件——送泰萨到精神病院,摆脱她——发出声响。奥利的担心。
  她知道,又尽力让自己不去知道。或者该主动抛弃这个能力。
  奥利念头又转,尽快扔掉文件,打消这个念头,做个体面人。(He says to himself that he will get rid of the papers as soon as he can, he will forget the whole idea, he too is capable of hope and honor.)
  泰萨随即感觉到危险的消失。(“Yes. Yes. Tessa feels all menace go out of the faint crackle under her cheek.”好了。好了。泰萨感觉到从她脸颊下——因为压住奥利内侧口袋中的文件而发出的——细碎的沙沙声中所带来的所有危险都消除了。)

  南希舒了口气,暂时地。(The sense of being reprieved lights all the air. So clear, so powerful, that Nancy feels the known future wither under its attack, skitter away like dirty old leaves. 暂时缓解的感觉照亮整个空间,这感觉那么清晰,那么有力,在其作用下,南希看见那已知的未来萎缩,像片片肮脏的枯叶掠过、飞走。) ——“已知的未来”指奥利还是送泰萨到精神病院以及他们后来各自的情况。
  某中文译本355页最后一行,把“being reprieved”译成“得以赦免”,这是个误导读者的错译。应该译成“暂时缓解”。

  但是,紧接着的一段,也是小说最后一段:But deep in the moment some instability is waiting, that Nance is determined to ignore. No use. She is aware already of being removed, drown out of those two people and back into herself. It seems as if some calm and decisive person---could it be Wilf?---has taken on the task of leading her out of that room with its wire hangers and its flowered curtain. Gently, inexorably leading her away from what begins to crumble behind her, to crumble and darken tenderly into something like soot and soft ash. 但深埋在那一瞬间的,是某种不确定在虎视眈眈;南希决定不予理睬。没用。她已经明白她被移动,从二人那里抽身,重新成为自己。好像某个镇定、决断之人——韦尔夫?——负起责任,把她带离那个有着铁丝衣架和花帘子的房间。温柔又无法抗拒地把她带离。而在她身后,一切开始分崩离析;小心翼翼地分崩离析、黯淡成什么东西,像煤烟,像柔软的灰烬。
  门罗小说的多重层面和对生活以多重视角的观察使我难以界定这个故事——准确地讲——这篇小说是关于什么或者不关于什么。但我还是想抓住确定的东西,在她不确定的叙述当中,在多变的生活中。既然我不只一次说过我是个世俗之人。结尾部分,有着亮色,在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中,南希被其拥有镇定和果断人格的丈夫,从难以自拔的对生活的负面剖析和想象中解脱了出来。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特异功能,或多或少。门罗只是利用泰萨这个极端的例子,来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的反省。我在这个已经发展得很长的帖子里曾流露指责之意,许多写作者不善思辨,只在文字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我认为他们中的许多不是不善于此,是不敢,不愿。当你透视(see through)生活,包括透视你自己,形形色色的、令人不悦甚至惧怕的事实可能会浮现出来,丑陋得足以摧毁你的良好感觉、对生活的信心。


  所以,难得糊涂。


  
  @吕家严 2018-09-24 10:05:01
  烟
  青鸟试译 (青鸟兄见谅,把你的诗搬到这里来了: ) 呵呵)
  羽翼轻盈的烟啊,伊卡洛斯般莽撞的鸟儿,
  你向上飞升却融化了你的双翅,
  无歌的云雀,和黎明的信使,
  盘旋在村舍上空,仿佛那是你的巢;
  要不,消逝的梦,和朦胧模样
  的午夜景象,收束起你的裙裳;
  黑夜,你遮蔽星辰,白昼,
  你晦暗天光且遮住了太阳;
  你去吧,我那从这壁炉升起的香烟,
  去请求诸神原......
  -----------------------------
  令人感动的诗歌,青鸟兄的译文如此优美,为其增色不少呢。
  也祝青鸟兄中秋快乐,还有这个帖子的所有文友在秋澄景清时节快乐安好。
  这几年认真读过的书,还有一些值得介绍给兄友。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痛心的同时值得反思的一段历史。作者是把它作为学术论文来写的,我喜欢其严谨和客观;
  赛珍珠《大地》。在写中国农村这一题材上,比她同时代的中国作家们写得要好,与后来的中国作家相比也不输。——我的个人观点了;
  索尔贝娄, ZETLAND.作家写得散淡,但自有一种幽默在其中,或者叫作家的气质,我很欣赏的一种特质。为什么提这一篇,因其是作家的半自传;
  然后就是最近刚读完的《都柏林人》了。一直想精读一遍,但一直未做,以没有时间为借口。
  希望能写出来,哪怕是一两篇,在这一两个月内。

  门罗的《逃离》我早就读过,但留下印象的只有那篇《捉弄》——结局太出人意料。因为文友间的交流,主要是家严的带动哈,便又精读介绍了其他两篇,对门罗的作品也愈加欣赏。可能会继续解读门罗的作品,比如其早期的小说,选一两篇。感觉门罗后期的小说与早期相比在语言上更加随意从容。

  曹操、李白、王维、陆游、辛弃疾……还是会继续解读。
  旦增尼玛把《九月》唱得动人魂魄。余音绕梁。他加进了很多演绎,有炫技的意思了。考虑到这是唱歌比赛,也无可厚非。前年的杨山唱这首歌也很棒,杨演绎得平淡,不动声色,另一种风格了。
  海子的这首诗,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只身打马过草原。很有画面感,有境界,有多重的情感和意义。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


  门罗在写完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和Images之后,在写作后记里写道:
  What you write is an offering; anybody can come and take what they like from it. Nevertheless I went stubbornly back to the real facts, as I saw them, the real house in the real world, and tried to discover what it was doing in the story and how the story was put together in the first place.
  作家写作是给读者提供作品;任何读者都可阅读并从中找出他们喜欢的东西。但我还是固执地回到真实,回到事实,就像我看到的那样:真实的房子在现实世界中;并试图去发现它在小说里是怎样的,起初小说是怎样捏合起来的。
  她不喜欢其作品被赋予一些她不以为然的“象征”意义,说那样会让她觉得抑郁,愤怒,出乎意料地不自在(I was feeling gloomy myself, about what he said, and angry, and amazingly uneasy.)。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