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书,以及感想——很个人化的读

  
  刚读完门罗的Images,某中文译本,译成 《重重想象》。
  忍不住吐槽哈,这个译本的错误,足以误导读者。

  比如结尾:
  “.……Was he feeding the whisky to her too?”
  他也给她喝威士忌啦?
  “Not a drop,”said my father, and looked steadily down the table at me. Like the children in fairy stories who have seen their parents make pacts with terrifying strangers, who have discovered that our fears are based on nothing but the truth, but who come back fresh from marvelous escapes and take up their knives and forks, with humility and good manners, prepared to live happily ever after——like them, dazed and powerful with secrets, I never said a word.
  “一滴也没给她喝,”父亲说。他目光越过桌子,一直看着我。我像童话故事里的孩子们,看见了父母同那些可怕的陌生人达成一致,发现我们的恐惧无非是来源于真实,但我们刚从那些不可思议的逃逸中返回,谦卑又礼貌地拿起刀叉,准备从此以后幸福地生活——就像那些孩子,怀揣着些秘密,吓住了,而又被赋予了力量,我一个字也没说。
  (以上为本人抄录的英文原文和本人的翻译。)

  我在网上查到的一个中文译本:
  “一滴也没有。”我爸爸回答说。他隔着桌子,平静地看了看我,就像童话故事里,孩子们看见自己的爸爸妈妈同可怕的陌生人达成了协议,然后发现了真相,明白自己的恐惧只是无端的猜测。刚刚从绝无仅有的惊险中逃跑,他们拿起刀叉,谦逊而又端庄地想,从此之后要快乐地生活。我就是这样的状态,心怀秘密,感觉茫然,内心却又充满了力量。我一个字也没有说。

  我没看到纸质书,或许是该网站在上传时,抄录错了?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book/7420/255179.htm
  这是该网站的链接。

  如果捧着这样的门罗读,那也是很欢乐了。
  几位兄好哈,祝几位兄节日快乐。
  因为这个帖子,一些很友善的兄友在看;尤其是家严,读门罗读得认真,所以,我才说出来,提示一下。兄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不懂的地方不是门罗写得深奥,很可能是翻译问题哩。
  门罗文字流畅,用词简单,几乎没有生僻词,小说中人物的口语是典型的加人风格。当然她小说中的语义不那么简单。

  《重重想象》最后一段很重要,有点画龙点睛的意思了。

  
  再掰扯几句译文的问题,青鸟兄解释了其中一句,好。
  还有一句关键的错误。
  “ but who come back fresh from marvelous escapes and......”
  这句应该译为“从不可思议/神奇的逃逸中刚刚返回”。
  网上译文为“刚刚从绝无仅有的惊险中逃跑”正好把意思译反了。
  who come back fresh等于who just come back.

  还有其他问题。
  这一段,英语原文一共两句。
  第一句中,looked steadily down the table at me, 该译者译为“平静地看了看我”。
  steadily, 平稳地,一直。在英语中有强调不变(unchangeable)的意思。
  比如: It's raining steadily.
  一直在下雨。
  The business grows steadily.
  生意稳步增长。
  译为“平静地”也还说得过去,但“看了看我”就不对了,原文意思是“一直看着我”。

  第二句是个长句子,主语是“我”,“我”像童话故事里的小孩子们那样,发现了父母的秘密,这些秘密既让我害怕,又让我平添了力量。“我”许诺了父亲,一个字也没说,关于Joe拿着斧头,提到某人迫害他等事情;但“我”的内心已经变了,这里面有成长的意思了。
  该译文在标点符号上弄得糊涂,把“父亲”与“我”的内心想法混在了一起,使得最后一段很难理解。
  “dazed”被译为“茫然”也差强人意,但英语中这个词,尤其是在本文中更多是“惊呆/目瞪口呆”的意思。

  我大致看了遍该译文全文,别的误译还有,但最后一段实在译得说不过去。
  who have discovered that our fears are based on nothing but the truth...
  based on 在国外课堂上最常提到:建立在...之上。

  nothing but, 无非,只不过。
  某人莫名其妙地躲避你,你发现:
  She is nothing but shy.
  她无非是害羞。

  come back from
  最常见的搭配之一。
  I just come back from China.
  我刚从中国回来。
  《快乐影子之舞》,译林出版社;《逃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在我印象中,这两家都是很好的出版社,却自毁声誉。
  门罗。
  村镇生活。几乎是用文字在画画,搬给读者,这个小镇的生活,人物,环境,就是这样的。
  青鸟兄贴出的一些画和她的小说很搭。
  平常的作家,肯定会写点什么惊心动魄,或者妙趣横生,或者感人肺腑的情节,加进小说里,否则,那么寡淡,让读者怎么读下去,读进去。
  可门罗偏偏就不这么做。《重重想象》篇中,你可以说是她的记忆,关于小时候,杂糅了她的想象。一些很细微的事情,或者都称不上事情。可在她笔下,我能看见小镇的人们,房屋,河流,冬天,聊天,一只喝醉酒的猫,一个孩子的心理活动。
  我坦言,我很喜欢门罗的这篇。

  我在想,如果我这么写,写某个小村、小镇,是否会有读者买账?
  如果能抽出时间,动笔写一篇,试试。
  还没到最美的时候。

  
  @春江沐雨 2018-10-05 06:49:30
  清晨的村舍,偶尔有狗吠,鸟鸣,丈夫围绕着我墩地,打扫,我则坐在电脑前,口齿清楚地逐字逐句给他读着您写的片段。写的挺好。
  -----------------------------
  春江大姐写得也很好,记录生活,不矫饰,不做作;直面生活,让读者们看到了生活该有的样子。大姐的帖子很有价值。
  我经常看大姐的帖子。:)
  湖景在望。


  
  湖边,有人垂钓。
  看湖远端,夕阳已沉入丛林。不多的余晖。
  经过了湖,不再跑。慢慢走。路灯亮了起来。有警示牌:附近有熊出没。
  橡子掉在地上,“啪”的一声,我心一颤。

  忽然秋风,像是千军万马,无数个声音;它从山的那一侧吹来,清爽,继而凛冽。
  我拿毛巾擦了汗水,把连帽衫的帽子戴上。
  再回望,一切都模糊。
  路灯下的这一小片,昏黄,温馨。
  《快乐影子之舞》是门罗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于1968年。和后来的《太多幸福》,《逃离》相比,《快乐影子之舞》就像一个小姑娘躲在幕后,开始了对生活的初步观察,有点儿怯生生哈。她后来的小说故事性明显加强,她直接拿起文学这把“手术刀”,对生活进行剖析,一点儿情面也不留。
  她的人生观基本是一贯的,那就是对生活的接受,没有拒绝,很少抱怨——这也是我喜读其作品的原因之一吧。

  国内女作家在刻画与剖析生活方面,有几位也很出色,比如池莉,方方,王安忆,迟子建等。
  池莉写过一个中篇,《你是一条河》,很棒,通过一位母亲的一生表现出作家对生活的理解,我多年前读过,印象深刻。
  方方与池莉比,更书卷气一点。
  王安忆主要是写上海某些时段的生活,体现出的视角有点奇怪。
  迟子建笔下的生活有点儿变形。
  
  陶时期的作品,继续贴点,很喜欢了。

  又想到了魏晋风度——我欣赏的一种人生姿态。
  我理解的“魏晋风度”,一是镇定、理性,二是贵气。
  镇定、理性就是不要撒泼打滚,遇到事情,讲道理。
  贵气是敢于担起责任,诚实笃定。一些平常人物,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不易,但能够平衡地活着,让别人、让自己尽量舒服,这就是贵气。不在于地位和金钱。


  懊侬歌
  无名氏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从江陵到南京一共3300里,我已走了1300里,还剩2000里......
  有首英文歌500 Miles 和该诗异曲同工。


  别诗
  范云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昔去,今来。雪如繁花,繁花如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往,今来。杨柳,雨雪。
  动人的情感,文学表达上的一脉相承。

  @笑吾忘书 2018-10-06 06:52:37
  旷野兄可以推荐一本靠谱点的门罗的译本吗?谢谢了先~
  -----------------------------
  不用客气,其实我正想在帖子里提及此事。
  这个译本较为靠谱(会发张图片在下一楼),应该是有一套门罗的译作。按我的标准也不是特别好,但翻译基本上是正确的。
  有台湾腔,但相信还不碍理解。繁体竖排。

  
  范云还有一首《别诗》。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上一首《别诗》是思念朋友,这一首则是思念情人。这也是一首很好的诗,用了很多意象,通透还婉转贴切。
  但我注意到了一个词“孤烟”。
  王维的相关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不是空穴来风了,最起码,“孤烟”不是他的独创。

  再说一点儿王之涣《登鹳雀楼》,他所受影响应该不只限于陶渊明,谢朓,还有王粲和其《登楼赋》,只是不知道王之涣在写出该名句后有没有学几声驴叫 :)

  唐朝诗人群体成就的勃发不是偶然的。我相信,他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沿着魏晋文人开启的先河,写下去,这才有了他们的灿烂。

  
  逐字逐句读《死者》。

  第一段:
  第一句:
  Lily, the caretaker’s daughter, was literally run off her feet.
  百合,看楼人的女儿,忙得真是脚不连地。
  Lily, 洁白的百合花,象征死亡,是用在祭坛或者墓地,另一含义是复活,重生。
  Caretaker, 看楼人,看房人。看管主人的庄园,或者楼房,或者房子,还要做一些修修补补,园艺,割草等工作。
  Literally,实在是。
  中文的名著里也有一些人物以花为名字,往往也寓含着特别的意义。一时想不出来,只想到了“金莲”,“春梅”。(惭愧一下)。

  第二句: hardly……than ,刚……又

  第一段出现了三个人物,下人(女仆)百合,舞会主人凯特和茱莉亚,Miss Kate, Miss Julia. 既然还叫Miss, 说明未婚。
  都忙着接待来客。
  顺带一点儿环境描写,交代房子的布局,让读者有画面感。
  《死者》第二段。
  It was always a great affair, the Misses Morkan’s annual dance. ……Never once had it fallen flat.
  Morke 在丹麦语中means “darkness”, Joyce 曾学过丹麦语。
  Never once had it fallen flat, 没有一次是乏味的/落入平淡。

  舞会已经持续了三十年,从她们搬到这里,the dark gaunt house, 这幢幽暗、荒凉的房子。
  三十年好像一瞬,That was a good thirty years ago if it was a day. 侄女Mary Jane 那时还是个着短衣短裤的小姑娘,现在已经是家庭支柱了。The main prop, the pillar.
  姑妈很老了,还是尽一份力。Old as they were, her aunts also did their shares.
  Julia, the leading soprano, 首席女高音。
  Kate, gave music lessons to beginners on the old square piano. 给初学者授课,说明她真的老了。

  Though their life was modest they believed in eating well.
  尽管生活简朴,她们在吃上可是不含糊。

  She got on well with her three mistresses.
  To get along well with somebody.

  They were fussy, that was all. But the only thing they would not stand was back answers.
  她们爱大惊小怪,仅此而已。她们唯一不能忍受的事情是顶嘴。

  持续多年的舞会,在当地是个每年的重大事件了。
  然后交代了这个家庭的三位Misses 是做什么的,对家庭情况有个简单的追述。舞会每年都很成功,但是,乔伊斯写她们的房子是幽暗、荒凉的——开始为主题铺陈。
  三位老小姐的特点。女仆和她们相处得好。

  家庭经济情况应该不错,第一段提到了洗手间(the bathroom),这一段提到好的牛肉,昂贵茶叶等,作家笔下的生活场景应该是在上个世纪最初的时候,或者更早。

  《死者》第三段.
  她们纳闷Gabriel夫妇怎么还没到,十点早就过了。——当时的风俗,舞会时间很晚。
  此外,还担心Freddy Malins,他容易醉酒。
  They would not wish for worlds that……
  Wish for the world.
  Gabriel 这个名字在 Milton 《失乐园》中是天使卫士的首领;有时候被认为是死亡天使。

  以下是两段对话。
  女仆迎接Gabriel夫妇到来:
  Good night, Mrs Conroy---
  Good night现在一般用在说再见时,当时很明显可用在迎接上。

  My wife takes three mortal hours to dress herself---
  Mortal, 致命的。我妻子花了三小时打扮,真要命。
  …said she must be perished alive…她一定会活活冻死
  Mortal, perished 这些词还是暗示(hint)了死亡这一主题。

  Kate and Julia came toddling down the dark stairs at once. Toddle 说明其年迈。

  Here I am as right as the mail. 说明当时的邮递服务很好,很准时。
  Gabriel 和lily的对话。

  对Lily的人物描写:脸色苍白,在煤气灯下,显得更苍白了。小时候,坐在楼梯最下一阶,抱着个破布娃娃( a rag doll)。

  问了她几句,上学,婚姻。
  Lily痛苦地回答:
  The men that is now is only all palaver and what they can get out of you---
  Palaver, 甜言蜜语,flattering talk。

  Gabriel 尴尬。

  对他的肖像描写:结实,高;the delicate and restless eyes, 敏感而又躁动的眼睛,镜片和镜架闪着光——天使长must be 光闪闪的;头发中分,当时的流行发型了,现在很少再见到这种发型;his plump body, 他圆胖的躯体,上个世纪初始,190几年的时候,好像还没有减肥一说。

  给她压岁钱(took a coin rapidly from his pocket)。
  He waited outside the drawing-room door until the waltz should finish, listening to the skirts that sweep against it and to the shuffling of the feet.
  Drawing-room, living room.
  Sweep, 名词时就是扫帚了。

  discomposed
  composed, 魏晋风度必须的。

  It had cast a gloom over him which he tried to dispel by arranging his cuffs and the bows of his tie.
  Cast a gloom over sb. 投下一道阴影。
  dispel.
  Emily Bronte也喜欢用这个词, Wuthering Heights第二章里有句:
  I thought, if I had caused the cloud, it was my duty to make an effort to dispel it.

  下面是对两位老妇人的肖像描写,非常苍老了。
  His aunts were two small, plainly dressed old women. Aunt Julia was an inch or so the taller. Her hair, drawn low over the tops of her ears, was grey; and grey also, with dark shadows, was her large flaccid face. Though she was stout in build and stood erect, her slow eyes and parted lips gave her the appearance of a woman who did not know where she was or where she was going.
  两位姨妈都矮小,年迈,衣着朴素。茱莉亚比凯特高那么一点点。茱莉亚盖住了耳朵尖的头发已灰白;一张庞大的脸,松松垮垮,也是灰白的,有几处还发黑。尽管她体型还结实,腰板还直,她那迟钝的眼睛和总是张着的嘴给人印象是她不知道今夕何夕。

  flaccid,松松垮垮的。
  《荆棘鸟》,The Thorn Birds,描写男主人公某处身体,就用到这个词,the flaccid penis.

  对goloshes的玩笑,Gabriel的性格特征,生活中小心翼翼,严谨。

  Mr Browne,肖像描写,苍老。

  跳舞,舞伴Miss Ivors, 肖像描写。她严肃,敏感,激进。
  O, innocent Amy! 当时的流行语,由广告语或某标语而来?有嘲笑天真之意。可译为:小天真!
  Gabriel给报纸写书评,每周一篇,稿费是15个先令。
  在《伊芙琳》篇中,伊芙琳每周的薪水只有7个先令。
  本篇中他们买的茶叶是3个先令每磅。
  他喜欢逛旧书店。
  He wanted to say that literature was above politics.
  他想说文学是超越政治的/文学在政治之上。
  \
  They had to go visiting together and……
  他们所跳舞蹈的一种方式了。

  舞会上的种种,对话,心情,观察……

  他还未从刚才走出来,向妻子提及Ivors建议的西爱尔兰之行,妻子因是其老家,大感兴趣:
  O, do go, Gabriel, she cried. I’d love to see Galway again---
  他冷冷拒绝,妻子不满。

  
  乔伊斯写的是很本土的东西,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并不是那么好理解。
  读一遍文本,尽量厘清此前阅读中的几处困惑。
  计划注释整篇。太耗力了,再说我哪有这个义务。

  还是那个印象,舞会场面写得太冗长,枝枝蔓蔓多。太多人物,作家有原型,脑子里很清楚,我作为读者来说,还是觉得乱。但这一部分从没有脱离死亡这一主题。
  结尾部分写得很动人了。
  整篇透出作家对都柏林人及生活的爱,你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
  还是以前的印象:整篇调子偏灰色。
  主人公因为是知识分子,大学教师,所以通篇的口吻倒是自然。
  看英剧《唐顿庄园》,有助于理解该篇:比如舞会,比如Gabriel的致辞,在剧中,男主人公Robert也有过这样的致辞场面,也有很多次的舞会,食物等。
  黄昏的街道。


  
  附近,天气很好了。


  
  第二十三篇 《死者》解读
  (一)文本(略)
  (二)解读

  舞会部分包罗万象:宗教,音乐,政治,食物……是都柏林当时世情的反映了。
  贾伯瑞的知识分子身份相应地带给他一颗敏感的心灵,他问及女仆百合的婚姻时,女仆的回答让他烦乱。舞会上,舞伴伊沃丝主动挑起了涉及时政的话题,也让他尴尬不已。而致辞又让他找回了好心情,他引经据典,缅怀爱尔兰古老而美好的价值观。 妻子格丽塔在楼梯上倾听歌曲的姿势打动了他,让他想起他们是如何相爱。
  小说高潮部分发生在旅馆。贾伯瑞的好心情一直持续到了房间里。他兴致勃勃,抱住妻子求欢。而妻子却突然哭了起来。诉说。她在老家的时候,有一位恋人叫迈克尔,他们很相爱,这位恋人却过早地去世了,可以说,是为她死的。
  他感到羞耻,恐惧,在妻子睡着了以后,他想到了在妻子的生活中他作为丈夫是一个多么可怜的角色。
  他看到了衰老,想到了死亡。他开始哭泣。领悟。他站在窗前,看外面纷扬的雪。“他的灵魂慢慢昏厥过去,当他听到雪从宇宙轻轻地地落下,就像它们的最终结局,轻轻地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的身上。”(His soul swooned slowly as he heard the snow falling faintly through the universe and faintly falling, like the descent of their last end, upon all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这篇小说可以从多个主题、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去探寻。比如文评家们常说的瘫痪、腐溃、无望、怀旧,归家等主题;小说所涉的文学,音乐,爱尔兰民族主义,宗教;其中所包含的生命与死亡,爱情与婚姻;以及对三位主人公贾伯瑞,格丽塔和迈克尔的人物分析。
  对于小说意义的分析几乎是不确定的,就连其中的一些句子读者也不敢说能理解其确切的含义。
  比如,在小说最后一段,这一句:
  The time had come for him to set out his journey westbound.
  他启程去西方旅行的时候到了。
  “西方”一个明显的含义是死者所在之地,另一含义是贾伯瑞听从Miss Ivors的建议,到西爱尔兰旅行。到底哪个含义是准确的,不得而知。
  我能读出的是,还有我聚焦的是,贾伯瑞的心理进程,他从自我欺骗---不住检讨自己---到自我认知:他无法与已逝去的迈克尔相比;死亡是个事实,人终将为世界所遗忘,而爱以及从爱中散发出的炽热和光彩永存,穿越时空,影响到生者。

  这篇作品在文体上也值得说上几句。与《都柏林人》前面的那些短篇比,这篇在篇幅上明显增长,是个中篇小说的规模了。但我的理解是,与其说它是篇小说,倒不如说其为一篇散文,长的、带有虚构成分的散文。
  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故事。舞会部分占了大头,从这个角度记录了都柏林当时的生活,热热闹闹,但没有冲突,缺乏起伏,没有扣人心弦。旅馆部分,作为故事来说也让我很不满足,如果本着阅读故事的目的。先是妻子哭了,说了一段缺头少尾的恋情;接着,丈夫哭了,悟出了什么。而作为读者的我,如果想知道他们的婚姻生活经过这段恋情的披露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那会失望的——作家戛然而止,没有后续,就像突然间把旅馆的门关上了,在读者面前。
  但全篇情感始终盎然,在变化发展中,又有持续一致。跳出文本,不同于作家在文本中所写的爱,是作家对都柏林那块土地及生活于其上的人民还有对他们的生活的刻骨铭心的爱。

  雪轻轻飘落,穿越宇宙,落在这个世界上——我在笔记本上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还是能感觉得到……

  这篇多日前就写了点,可不满意,总觉得未尽到深度、广度上的思考。
  再读文本,知道了,除非写部专著——这是拿自己当学术专家啦?
  所以,还是这样。
  符合这个帖子的本意,容易接近,同时又不流于轻浮、甚至戏说。
  
  陶渊明《拟古》诗,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第一句写早春二月,好极了,我读起来有一种通体的舒泰。
  至于其中妙处,难以文字形容。
  我想说的是:这句的好不仅仅在文字之美上。


  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出门万里客”,杜甫那句“万里悲秋常作客”应该是出自这句了——考据癖又犯了哈。当然陶也大量借鉴了前人诗文。


  下一篇会解读《桃花源记》,结合《古元之》。
  桃花源在哪里。
  第二十三篇《死者》解读,忘了写标题了。
  标题是:晚安,所有活着和死去的人们

  乔伊斯此篇是一部优美动人的乐章,献给爱尔兰;尤其在结尾部分,他轻轻,却极深情地对爱尔兰道了声“晚安”。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已是黄昏,那么:
  晚安,中国。
  晚安,所有活着和死去的人们。

  
  网络时代的信息独占,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因为要写《桃花源记》解读,便百度了相关词条。OMG!后来演绎出的诗文很多,其中佼佼者是王维,韩愈,王安石的。我还记得王安石有首诗也提到了“武陵源”,也百度到了。更有诸多的文评,关于该篇的。
  掉书袋,这儿引用,那儿引用,吭吭哧哧缝缝补补,作成一篇,网络时代以前,可能还显得博学。现在,真真可笑了。
  读的书再多,记忆力再好,能比得过电脑?
  不原创,无价值。
  无真知灼见,无价值。
  隐居生活,早上采药,晚上素琴了。
  这个季节,采根、实类的正是时候。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诗我至今还能背诵。不知何故,浮现出的画面是诗人的素雅,而不是忧思。
  琴声在月光下分外清亮、孤独。
  诗人应该是清瘦的,颀长。
  刚吃了尖椒肥肠,用手抹了把油嘴,是不能调素琴了。

  魏晋的人们。忧心忡忡。
  曹丕有句,“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很无奈了。
  陶渊明《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自己:少壮时便没有什么猛志,现在气力倒也没觉得衰损。
  
  @一石三鸟2016 2018-10-16 09:31:53
  人在异乡是否更觉古诗是维系故乡的心灵纽带!看来读书人非得要去国一段时间。近人张宗子是到米国以后读了很多诗文的书,当然他在国内读得也不少。孤寂?怀乡?
  -----------------------------
  兄的理解很有道理。对我来说,古诗像是种寄托,是可以存放情感的,无论在哪里。
  至于去国,倒也不是很必要。
  
  近期读书与解读计划。《桃花源记》解读完后,会解读韩愈散文《送李愿归盘谷序》、蒲松龄《沂水秀才》,陆游,辛弃疾。
  苏轼喜爱韩愈此篇,我也喜爱。
  东坡先生喜欢啥,我就喜欢啥。东坡肉,日啖荔枝三百颗......
  多年前,吃荔枝一次吃了十颗,喉咙便开始疼起来,印象深刻。这日啖三百颗,先生怎么受得了?真是异于常人了。或者虚指,其实就吃了三颗?
  吃榴莲上火,可以吃点山竹,能相互抵消,据说。吃荔枝上火,怎么办?少吃或不吃。自那以后,没吃过它。
  读蒲松龄,从未觉其滑稽荒诞,而是读得想哭。



  退之出道后——好粗鄙,韩是在诗歌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第一首代表作便是《条山苍》:

  条山苍,河水黄。
  波浪沄沄去,松柏在山冈。

  色彩的对比、映衬,视觉上的动与静,地理上的高与低。很有国画里山水画的意境了。
  出手不凡。


  附近。


  
  第二十四篇 寻觅桃花源

  (一)文本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解读

  我无意考证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曾经真实存在过还是作家虚构出来的——在我看来,作家未必完全虚构,他很可能据以某个他听来的消息,做了番加工而已。在这个解读中,我只想谈谈这个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文学上的,兼其他方面的。
  作家用了第三人称,以渔夫的视角,来观察沿路风景和“世外桃源”的详情,这当然透着作家自己的视角。作家只不过借用了渔夫这一身份。里面的审美、意趣完全是作为文人的陶渊明的,而非渔夫的。(不用展开哈,能够读下来这个帖子的兄友都有能力去理解,或者比我理解得更透彻。)
  这样的世界,与渔夫生活的世界——也是作家所处的世界,也是我们的——形成迥然的对立。二者互为中、外,比如,文中用到的外人,此中人。所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里的“外人”是渔夫眼中的,指的是渔夫世界之外的人,而非桃花源之外的人。相应的陶五言长诗中,此句“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可以印证我的说法。我看到的几个译本,都翻译得荒唐,译成了衣着同桃花源之外的人。
  分析一下作家心理会很有意思。他身处战乱频仍年代,军阀、豪门与皇室之间争斗不休,其忧惧难以排解。
  桃花源,先不说其内部了,光是通往桃花源之路就美丽非凡,透着一种迷幻色彩。而在这个社会当中,土地平旷,房屋整齐——陶曾在多首诗歌中描写过土地和房屋已显示出作家对其的重视;人人耕作,安居乐业,儿童无忧无虑,老人老有所养;还有一条是不用纳税,“秋熟靡王税”,这暗含着“此中人”生活的自给自足,自我管理,而这又何尝不反映了作家对时人争权夺利的极度厌恶。
  文最后一句“后遂无问津者”,也很有意思;作家流露出了失望,失望的是,人们只是在现实世界里痛苦,而失去了对构建一个理想社会的热情与愿想。
  真的有“桃花源”吗?在湖南常德,在江西九江,还是另有所在?
  或许真的有。可惜的是,当我们试图寻觅它时,“不复得路”。
  附近。


  
  陶渊明《挽歌诗》。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酒没喝够啊。
  杜甫《梦李白》其二中有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应该是借鉴了陶的该诗。

  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活着时候写《挽歌诗》,还写得诙谐达观,符合魏晋名士的特点。
  “托体同山阿”,没有什么神鬼。只有山冈上的清风明月。
  《桃花源记》与后来的《古元之》,还有黄庭坚等人(记忆未必准确,如说错,勿怪)的演绎相比,没有神仙、仙界等荒诞不经的元素。这也是我极其喜爱陶渊明的原因之一。
  韩愈《嗟哉董生行》

  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
  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
  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
  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渔。入厨具甘旨,上堂问起居。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
  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识,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无时期。
  家有狗乳出求食,鸡来哺其儿。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彷徨踯躅久不去,以翼来覆待狗归。
  嗟哉董生,谁将与俦?时之人,夫妻相虐,兄弟为雠。食君之禄,而令父母愁。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

  亦文亦诗了。
  昨晚写完“桃花源”篇后,眼睛昏花得很。
  草稿写了很多,还很激动哩。删了好多,现在的可能有不连贯之处?

  上床也不能马上睡着,便又摘引了我喜爱的古诗。
  书友在国内,坐拥书山,对这些古诗自然是不稀罕。
  可对我来说,大多只能凭记忆搜索,幸好有互联网,能让我找出全篇来。



  因为要解读韩愈,继续贴我喜欢的韩诗。

  醉留东野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
  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啧啧啧,瞧这友情!
  还是写给好朋友孟郊的,安慰其丧子之痛。
  用了一些很恶心人的比喻。
  有儿子也别喜,要是生了不好的儿子,还不如没有呢。没有儿子也别唉声叹气。
  这首诗很有效了,韩愈最后描写孟郊,“收悲以欢忻”。
  我怎么觉得韩愈潜台词是,有我这个好朋友就足够了——看看上楼的韩诗,要儿子做甚!


  孟东野失子并序

  东野连产三子,不数日,辄失之。几老,念无后以悲。其友人昌黎韩愈,惧其伤也,推天假其命以喻之。
  失子将何尤?吾将上尤天。女实主下人,与夺一何偏!彼于女何有,乃令蕃且延?此独何罪辜,生死旬日间?上呼无时闻,滴地泪到泉。地祗为之悲,瑟缩久不安。乃呼大灵龟,骑云款天门。问天主下人,薄厚胡不均?天曰天地人,由来不相关。吾悬日与月,吾系星与辰。日月相噬啮,星辰踣而颠。吾不女之罪,知非女由因。且物各有分,孰能使之然。有子与无子,祸福未可原。鱼子满母腹,一一欲谁怜?细腰不自乳,举族长孤鳏。鸱枭啄母脑,母死子始翻。蝮蛇生子时,坼裂肠与肝。好子虽云好,未还恩与勤。恶子不可说,鸱枭蝮蛇然。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上圣不待教,贤闻语而迁。下愚闻语惑,虽教无由悛。大灵顿头受,即日以命还。地祗谓大灵,女往告其人。东野夜得梦,有夫玄衣巾,闯然入其户,三称天之言。再拜谢玄夫,收悲以欢忻。
  刚才网络各种的掉线,笔记本也时时死机。
  简直了。

  好吧,那就冲个澡,再泡包方便面吃吃。
  再想想韩愈写给孟郊的诗,不只上述这两首。
  附近。


  
  图书馆里有《古文鉴赏辞典》,上海的一家出版社出版。
  我上面提到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句的翻译错误,也包括这本书。
  这本书装帧不错,内容平平。

  往事,国内读书时。
  书商找了我们几个,一人翻译一篇或一章,都是畅销书了。
  我记得有一本是很有名的国外侦探故事集。
  我不是外文系或中文系的,但我译得还算认真,只是那时的理解水平,也只能呵呵了。
  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报酬是五十元每篇,没有署名权。
  成书我一点也不关心,偶尔纳闷,这些书谁会读呢。
  又拉黑了一位。
  这东拉西扯的,我理解力跟不上,不知道其意欲表达什么。
  抱歉了。
  寒郊瘦岛,都是韩愈的好朋友。推敲的故事,就发生在贾岛与韩愈之间。
  他亦庄亦谐的谈吐,从内里散发出的浩然正气,还有那肥胖的身躯,对于这两个小可怜,都是难得的依靠与慰藉了。

  我也很喜欢他,喜欢的程度与喜欢杜甫、白居易、苏轼、陶渊明等古代大家不分上下。
  我可以占有的不仅仅清风明月,还有这些财富。
  我怎么会孤独?


  
  午间休息时还读韩愈,我是真喜爱。


  
  继续贴我喜欢的退之作品。


  韩愈写给侄子韩老成的诗。


  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
  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
  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
  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心苦。
  采蕨于山,缗鱼于渊。我徂京师,不远其还。


  侄子先于他而逝,他又写了祭文,《祭十二郎文》。文中提到,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唯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愈的该诗因袭了前人,比如,梁武帝萧衍的《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而这首又与《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皆有相似之处,在写作手法上。
  附近。


  
  第二十五篇 离开了书,你什么也不是

  (一) 文本

  沂水秀才
  蒲松龄
  沂水某秀才,课业山中。夜有二美人入,含笑不言,各以长袖拂榻,相将坐,衣软无声。少间一美人起,以白绫巾展几上,上有草书三四行。亦未尝审其何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秀才扪金则乌有矣。丽人在坐,投以芳泽,置不顾,而金是取,是乞儿相也,尚可耐哉!狐子可儿,雅态可想。
  友人言此,并思不可耐事,附志之:对酸俗客。市井人作文语。富贵态状。秀才装名士。旁观谄态。信口谎言不倦。揖坐苦让上下。歪诗文强人观听。财奴哭穷。醉人歪缠。作满洲调。体气若逼人语。市井恶谑。任憨儿登筵抓肴果。假人余威装模样。歪科甲谈诗文。语次频称贵戚。
  韩愈,最近还需要继续读其作品,不一定是其代表作,但肯定是我喜欢的,当然了,在我心目中那就是其代表作。我选择作品的标准不一样哈,透着我个人的偏好。并不是我多偏狭,像《早春》,《晚春》,“一封朝奏九重天”,“师说”,“马说”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就不啰嗦了。
  对于蒲松龄,我只想说,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亦然;或许因为重诗文而轻小说的传统?小说在古时从来不登大雅之堂。
  思辨,critical thinking.
  有人译成批判性思维,不准确。批判,回到英文,则是to criticize, to blame 之意了。
  为啥提到这个词,想摘引这几句话,出自许倬云先生,《中西文明的对照》:
  “从明代以后,六七百年间中国的科举制度选拔的不再是有独立精神的儒家学者,而是只知背诵一套答案的书呆子,一群没有思辨能力,只知为皇权服务的仆役。这一“天下国家”的结构,就只剩了法家的管理制度,不再有儒家的人文精神与之制衡。”
  许的该著作,透着见解,但对于历史现象的因与果,我还是觉得其论述过于简略,甚至含混。我苛求了。
  这几天读韩愈,思考关于儒家的种种;又想到了蒲松龄,科举制度。
  一把辛酸泪。
  第二十五篇 《沂水秀才》解读

  (二)解读

  这位读书人本可以人财两得:抱得美人归;获得硕大银锭。可他如此愚蠢,利欲之下,他糊里糊涂,把手先伸向了银锭而不是诗词。他竟然忘记了那句座右铭,“书中自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对读书人的勉励之语,急不可耐,去捞取钱财,结果鸡飞蛋打。
  蒲松龄用这样的一个故事,借美人之口说出了一个事实:对于读书人——当然也包括其本人,书是通往黄金和美人的唯一途径。

  沂水的这位读书人真的做错了了吗?贫寒之士,饥肠辘辘。先拿到钱,买点猪头肉,买一个山东大馒头,或许再铺张点儿,买壶烧酒,吃饱了,喝足了,才有体力吟诗赋词,进而对付这两个狐狸精。饥寒交迫,纵有诗书满腹,怎么会有心情去发挥;纵有二美相伴,怎么会有精力去和她们周旋?

  狐狸精,并不体恤这些苦衷。她们走近读书人,一手诗词,一手银两,来考验读书人。
  这是场梦,是个恶作剧,更是一个警醒:
  读书人,离开了书,你什么也不是。


  
  我推演了下这个故事,发现自己比沂水秀才还俗不可耐。
  我不仅把手伸向了银子,还伸向了两个狐狸精,确切地讲,我试图拉住她们的衣袖,朝向自己的怀里。
  唯独忘记了那卷诗书。
  斯文扫地~天啦噜~~苏轼杜甫白居易~~~!两个狐狸精大声叫嚷,花容失色。
  可惜,我力气不够大,白天我只吃了块煮红薯,而上午的古诗吟诵和下午的八股文练习已经让我疲惫不堪。
  还是死死拉住她们。
  她们身体一扭,现出光亮皮毛,茅屋顿时灿烂起来,像是瞬间点亮了无数只松油火把,蓬松的尾巴“刷”扫过我手心,柔软,温暖,像一通长于百年的的低喃与倾诉,她们忽然把头转过来,“呕”一声,牙齿明媚得像三月的山冈,山花烂漫,像耀眼的密密麻麻的雪,她们如同一道闪电,闪过,消失了。
  一起消失了的,是硕大银锭,和那卷诗书。

  孤灯忽明忽灭,四壁随之摇荡,沾着污渍的八股文章啪啦啦暗响。
  门外山风又起。
  …
  连若有如无的一点狐骚气也彻底没有了。
  以蒲松龄对俗不可耐之人的判断标准,我占了好几条哩。
  比如:市井人作文语,说的好像就是我;对酸俗客。酸,倒未必,但俗是一定的;频称贵戚。没有贵戚,有的话也可能会频称的;歪诗文强人观听。我写的就属于歪诗文一类了,在这个帖子里。强人观听倒没有,又不是付费阅读。愿意读的,读呗。读了觉得不好的,那就赶紧离开。
  早上上班前,还延续了昨晚的构思,关于陶渊明和韩愈的比较,记得颇有几句妙语。
  下班后要写出来。

  班上,除了叽里咕噜的英语交流,便是自己干活;午休一小时,我只用一刻钟吃饭,另外时间读韩愈,《原道》,《原性》,《原毁》.......,以对抗遗忘。
  这会,坐在笔记本前,身体木木的,脑子一片空白。

  欧阳修作文灵感来自“三上”,我则来自“一上”,枕上。
  可禁不住遗忘啊,能写出来的连一半都不到。
  计划再写两篇,韩愈,《孔乙己》,便结束这个帖子。
  《孔乙己》早已完成草稿。
  明天休息,希望能把韩愈写完,凑一个关于解读读书人的三部曲。
  很显然,关于《沂水秀才》篇的解读,写的就是科举时代的读书人。
  第二十六篇 像吃了粒伟哥

  (一)文本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
  “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前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
  “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二)解读
  文章主体部分是李愿所言。倒不如说是韩愈自己的心声,他认为,做官,做高官,是读书人的首选,这样才是个大丈夫。事实上,他对于功名孜孜以求,多次上书、自荐、拜谒等行为无不说明了这一点,他从不讳言对做官的渴望。至于隐居,他非陶潜,怎会耐得了寂寞,他曾撰文表示过对归隐的不以为然(记不清哪一篇了)。然后便是对“伺候于公顷之门”之人的无比轻蔑,这样的人,还不如死了算啦。

  我绝不否认韩愈的人文情怀,准确一点,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人文情怀。饱读诗书的他直指时弊,关怀苍生,热爱朋友,乐于提携他人。诗文所呈现出来的除了正统得不能再正统的思想和浩然正气之外,亦有浓浓的人情味。他个人魅力非凡。可是,当儒家理论被转化成冰冷律令,在用来治理国家、行政司法时,那所谓的情怀还能剩几何?更何况,韩愈并不善思辨,甚至有颠三倒四之嫌。这个话题我不想展开,只提示一下:他平息叛乱的说辞,尽管他很得意于此;以及为他博得好名的《谏迎佛骨表》,与其《祭鳄鱼文》,这背后所持的标准。
  他读书的目的很明确,修齐治平,弘扬儒家思想,学以致用。做一个好的官吏,这是他心目中的读书人的归宿。
  隐居,则是韩愈的虚晃一枪。
  时代的不同造就了文人思维的根本不同、他们对社会的构想以及投射在自身命运之上的根本不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没有政府的社会,没有官吏。这对于韩愈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没有官吏,没有行政单位,那读书人还读书做什么。而令我惊奇的是,到了韩愈之后的北宋,另一位同样杰出的文人,也是位很具才干的官吏王安石,意识到了陶渊明的构想并颇有赞美之意;他在《桃源行》中写道,“虽有父子无君臣”。
  还有些读书人,为韩愈所嘲讽,是“大丈夫”之外的人了。其实就韩本人而言,他不也为了摆脱贬谪,为了获得更好职位竭力运作吗。我不得不说,这一段他显得很苛刻。
  那些个小官小吏,捧着饭碗,唯唯诺诺,战战兢兢,混迹于官场,大不易。面对韩愈这冠冕堂皇的论述,他们恐怕也只能苦笑了。
  总之,读了这篇散文,我亦闻其言而壮之——这就像吃了粒伟哥,老大,今后就跟你混了。
  读完细细思忖,而伟哥的效力也就过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