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商学院》,一部小说,通俗易懂讲解营销体系,喜欢学习请打开

  能量(3):借力打力。
  使用说明:所谓“借力打力”,就是将你的定位建立在消费者已有的心智认知基础之上。借的这个“力”可以是消费者的某种认知(特劳特称之为“非可乐”定位法),也可以是竞争对手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特劳特称之为“关联”定位法)。借完了“力”,再打“力”就好打了(确定自己的定位)。
  书中案例:
  1、安飞士租车公司(美国排名第二的租车公司,第一是赫兹),它的定位(关联定位)是“安飞士在租车行业只不过是第二,为什么还找我们?我们工作更努力”。
  2、七喜公司,他们把自己的产品定位为“非可乐”饮料(“非可乐”定位)。
  案例中的结果:
  1、安飞士租车公司,定位后从之前的不盈利实现了每年数百万美元的盈利,后来卖给了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
  2、七喜只告诉了消费者他们不是什么,但没有告诉他们是什么,同时还犯了很多错误,如广告内容先后不一致和想当然的品牌延伸(推出“金七喜”),最终输掉了与雪碧的战役。
  笔者的观点:
  1、“借力打力”的定位方法,只要能确定借的“力”是在消费者心智已有认知中,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定位方法;
  2、“借力打力”除了特劳特先生所说的“关联定位法”和“非可乐定位法”外,还存在其他的方式。比如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就是运用了消费者心智认为牛奶都差不多的认知,反其道用之(可以叫“是可乐”定位法);
  3、现在流行的跨界营销,即A行业的a品牌产品与B行业的b品牌产品联合推广销售,也是一种关联定位的表现手法;
  4、“借力打力”的定位虽然可以借鉴,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产品体验来配合。比如安飞士租车公司,他们说自己更努力,结果消费者一尝试,发现不仅不努力,还在偷懒,那你的品牌slogan再怎么打动人心也是瞎扯。
  能量(4):敌之弱我之强
  使用说明:“敌之弱我之强”即特劳特先生所说的“重新定位竞争对手”,简单的说,就是将竞争对手强势中的弱点优化成自己的优点,并当成自己的定位。
  书中的案例:
  1、泰诺止痛药攻击行业老大阿司匹林的产品容易造成胃出血,它的广告语,“幸好还有泰诺”;
  2、止痛药的第二品牌Advil的“新一代止痛药”口号重新定位了整个品类,攻击了所有其他品牌的弱点;
  3、红牌伏特加,在打开美国市场时的广告语,“大部分美国伏特加很像俄罗斯产的,红牌则不同,它产于俄罗斯”。结果:红牌伏特加销量直线上升;
  4、薯片品牌Wise攻击品客的广告,“Wise薯片的成分是:土豆、植物油和盐。品客的成分是:脱水土豆、甘油一酸脂和甘油二酸酯、抗坏血酸”(赤裸裸的攻击啊)。结果:品客销量大跌;
  5、宝洁公司的Scope漱口液给有“去口臭之王”之称的李施德林重新定位,“药味”,它自己推出“口味不错”的漱口液。结果:Scope从李施德林手中抢走了几个百分点的份额,牢牢占据第二的位置。
  笔者的观点:
  1、“敌弱我强”的方法非常适合企业去寻找品牌产品差异化的卖点;
  2、能否将“我强”的差异化卖点当成品牌定位的核心,这要看这个卖点够不够硬(如果只是包装比竞争对手好看,是没办法上升到定位的高度的);
  3、考虑广告法的不同,在国内是无法直接在广告里指名道姓地攻击竞争对手的,但消费者自己会去判断你是在针对谁(八卦的心);
  4、“新一代”这个形容词很有杀伤力,新一代的打车(滴滴)、新一代的新闻App(今日头条)、新一代的出行方案(摩拜共享)等等。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的背后,都是“新一代”的产品。
  能量(5)拨动心弦的形容词
  使用说明:总有一些形容词能让消费者很快地认同,将这些形容词变成品牌的定位,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就是成功的定位。这样的形容词,除了上述的“新一代”外,特劳特先生在《重新定位》一书里还补充了“专家型”和“经典型”(返璞归真、重回经典)。
  特补:
  1、专家型品牌可以把精力集中到一种产品、一种利益以及一种信息上,这样产品就有了某一强烈的特征,能很快深入消费者的心智;
  2、专家型品牌可以被消费者认为是专业或最佳品牌(如耐克);
  3、专家型品牌可以成为同类产品的代名词(如施乐复印机、可口可乐)
  书中的案例:
  1、达美乐披萨,专业做披萨外送(VS必胜客);
  2、金霸王电池,专业耐用的碱性电池;
  3、嘉实多公司专注高性能小发动机用油;
  4、联邦快递成为隔夜快递到达的代名词;
  5、某吉他公司重新推出了它在20世纪30年代销售的无装饰吉他,命名为“1系列”,很快销售一空。
  笔者的观点:
  1、能够快速拨动消费者心弦的形容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除了“新一代”(代表创新或新技术)、“专家型”(代表专业)、“经典”(代表历史和品位)之外,能够光荣上榜的形容词寥寥无几(很多形容词虽然是品牌的特征,但不能马上打动消费者);
  2、一旦锁定品牌形容词的目标,整个营销体系都要围绕这个形容词服务,尤其是你的产品或服务要配得上这个形容词(消费者对这个形容词的理解是与你的品类相连接的);
  3、当你将某形容词变成了自己品牌的烙印时,一定要在原有品类里坚持下去,一刻都不能松懈。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改变他们的印象(何况还有其他品牌的虎视眈眈);
  4、一个问题:当成为某个细分市场的专家型品牌后,为了公司快速发展,到底要不要渗透到其他市场里(即所谓的单品牌战略和多品牌战略之争,也是特劳特先生一直反对的品牌延伸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营销江湖里一直都未能尘埃落定(苹果、小米和三星的品牌延伸不见得是种错误),我们在后面会专题来讨论。
  能量(6)名字的威力
  使用说明:即品牌的名字很重要,应该说是非常重要。要想很快走进消费者心智,你一定要有一个好名字。
  品牌名称虽然并非属于如何定位的范畴,但特劳特先生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了名字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
  品牌名称属于品牌资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我决定放到后面讲“品牌”的时候再来分析(到时候也会提到特劳特关于名字的一些建议),在此不再赘述。大家只要记住,定位的同时,还要重视名字的选择即可。

  能量(7):芸芸能量。
  纵观特劳特先生的《定位》和《重新定位》两本书,能够直接帮助我们寻找定位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上的六种能量。能量虽然种类不多,但就像独孤求败所创的独孤剑法(加上总决式,一共才九个剑式),端的是变化百出、奥妙非凡。运用得当,一个能量下去,就能开辟新的天地。
  当然,特劳特先生关于定位的运用虽然主要是这6种方法,但书中也夹杂了一些定位的原则,在此一并成为“芸芸能量”。虽然不能起到帮助寻找定位的功效,但也不能小觑了它们。出于对特劳特先生智慧结晶的尊重,在这里简单罗列,不做详细解释。
  1、把焦点集中于潜在顾客而非产品;
  2、新品类需要新名字(不要品牌延伸);
  3、开创新品类很重要(融合必须是创造新产品);
  4、为产品找新的用途或者增加你的服务;
  5、价值是关键(特别的产品或服务、转移关注点、增加更多价值、好的服务);
  6、品牌故事是价值的同盟;
  7、要不断重复你的定位,强化最初的概念;
  8、对于领导者品牌而言,一定要在新的品类中把自己牢牢放在消费者心智的第一位;
  9、要用消费者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领导地位;
  10、抓住每一次机会,收购或者开发新的品类产品;
  11、产品实力很重要;
  12、对于对手的行动一定要迅速回应;
  13、用多品牌拦截对手;
  14、对于跟随者而言,速度很重要(尤其是在新的品类确定自己的定位方面);
  15、可以从产品的尺寸、高价、低价、其他因素(消费者性别、年龄、促销方式等)等方面寻找定位的空白点(此与寻找细分市场类似);
  16、不要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芸芸能量”当然不只是这些,书里犄角旮旯的地方还有一些内容你也会觉得说的挺对。但请原谅我的偷懒,简单的罗列实在是不喜欢。

  总的来说,理解了这6种能量和16个“芸芸能量”,你也就基本了解了特劳特定位宇宙的运转规律。
  03
  定位宇宙的黑洞。

  宇宙里既然有滋生万物的能量,就一定会有可以吞噬一切的黑洞,定位的宇宙同样如此。
  在特劳特的定位宇宙里,有一些行为是被他上了黑名单的,这些行为在他老人家眼里就是定位的高压线,就是定位宇宙的黑洞。
  现在请登上我的宇宙飞船,去了解定位宇宙里的黑洞吧。
  黑洞(1):忘记成功之道。
  解释:什么是成功之道?就是之前成功的定位。忘记成功之道,就是改变了当初的定位,没有从一而终。
  书中的案例:之前提到的安乐士租车公司,后来打出的广告不再是说它更努力,而是说它要当第一。但它并没有针对行业老大(赫兹租车)的弱点加以利用,结果它并没有品尝到“第一”的滋味。
  笔者的观点:当行业的环境和企业产品或服务没有明显变化的时候,企业的确不应该轻易改变自己当初成功的定位。但一旦这些因素在发生变化,企业顺势改变定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否则还要啥“重新定位”?)。所以,我对于“不要忘记成功之道”的理解是“不要忘记消费者心智中对你已有的认知是什么”,即使你因为主客观的原因要调整定位,但也要尽量与已有的认知相关联,而不是轻易地给个结论“定位要始终如一”(特劳特先生请见谅)。
  黑洞(2):由此及彼。
  解释:这里的“由此及彼”我认为是翻译上不准确,合理的翻译应该是“不切实际”,言下之意就是“没可能就是没可能,不要妄想轻易干掉行业领导者”。
  书中的案例:当年RCA公司向计算机行业全速进军,要挑战IBM龙头老大的地位,万炮齐发地发起了攻击。结果,IBM是行业老大的定位已经在消费者心智中根深蒂固,于是RCA公司惨败收场。
  笔者的观点:特劳特的这个黑洞,强调的是领导者的江湖地位在消费者的心智已经确定,不要妄图撼动它(但事实上IBM早已被打败,心疼特劳特先生)。野心是个好东西,但不要高调。时代总在变化,机会总会有的。领导者当然可以被打败,这需要“新”,新品类、新功能、新技术(苹果公司总是把原来行业的领导者干趴下,靠的就是“新”)。人都有野心,公司当然也要有野心,但更要有领先新品类的嗅觉和能力,同时再搭配一个领先时代的定位。
  黑洞(3):无名
  解释:所谓“无名”就是品牌名称是没有意义的字母(或汉字),消费者只看名称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的品牌。
  书中案例:各种英文单词的缩写或过时的名称。
  笔者观点:严重同意特劳特先生的观点,尤其是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貌似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品牌名称都跟动物干上了,蚂蚁、小牛、松鼠、狐狸等等动物都光荣地入围)。没有特点,不能让消费者看到后有联想有记忆的品牌名称,虽然不至于一定会失败,但至少走进消费者心智所花的时间要更长,成本也更高(后面讲品牌的时候再探讨)。
  黑洞(4)品牌延伸
  解释:就是所谓的“单品牌战略”,即将自己的品牌从原来的品类延伸到别的品类里。反义词,“多品牌战略”,即一个品类一个品牌。
  书中的案例:太多。
  笔者的观点:后面专题介绍,不在此赘述。
  黑洞(5)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
  解释:即别人做啥我做啥,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肯定不会错。特劳特先生明显对于企业跟风的行为是非常痛心疾首的。
  书中的案例:赫斯特杂志,成功是因为其不做人人都做的事——只将印刷内容的很少一部分刊登在网上,网站试图用只能在实体杂志上看到的内容吸引顾客,从而促使顾客订购(没有像其他杂志企业一样,将重心都放在互联网上)。
  笔者的观点: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并不能一棍子打死。别人都在做的事情,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市场甚至是时代的趋势(如大家都在研发智能家居产品),你不做有可能就会被时代淘汰。但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不代表做的过程一定要一模一样,需要在跟风的时候去坚持发现和实践自己的差异化。跟风下的差异化,何尝不是博得消费者眼球的一种方式呢?
  做别人不在做的事情,就像孤独地走在漫漫黑夜之下,前面既可能是一堵墙,也可能会“风景这边独好”。关键的关键,是你的反其道为之能迎合多少消费者的需求。
  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也好,不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也罢,靠谱的差异化才是核心。

  黑洞(6)把低价当差异化
  解释:特劳特先生认为“价格通常是差异化的敌人”,试图将竞争对手重新定位为“价格贵”不是好战略。当低价成为品牌传播信息的焦点时,这是在破坏被顾客视为独一无二的机会。在《重新定位》一书中,特劳特还搬出迈克尔﹒波特(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的言论:如果竞争对手能把价格降得和你一样低,那么降价通常是愚蠢的行为。
  书中的案例:廉价胡萝卜。一家新公司开发一款专为小胡萝卜设计的独特包装系统,而这个系统会让它比行业中两家大公司具有绝对价格优势。于是它采取了低价策略进入市场,但随后这两家大公司立刻跟着降价,与这家新公司持平。这迫使这家新公司继续降价,而这两个大公司又立刻把价格降到同一水准,即使它们的第二次降价看起来非常的不理智。结果:这家新公司把新的包装系统卖给了其中一个大公司,从而获利丰厚。皆大欢喜。
  笔者的观点:诚如迈克尔﹒波特所言,如果对手能把价格降到跟你一样的水准(甚至直接更低来封杀你),那么低价就是一个烫手山芋。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你由于某种新技术或资源或商业模式,能够把价格降到对方做不到的地步呢?即使对方亏本跟你对轰,但他坚持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最后的赢家还是你。价格永远是消费者关注的一个点。这里有个前提,产品体验必须在一个水准。
  我们回到特劳特书中的这个胡萝卜案例当中,假设这家新公司获得了投资方的支持,坚决将价格战打下去,谁又能知道这两家大公司会坚持到什么时候呢?
  对于新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而言,要么靠产品体验上有明显的差异化取胜,要么就靠低价策略,快速抢占市场。否则生存就会变得非常艰难。互联网公司经常使用的套路就是用新的商业模式(如拉帮结派后的集中采购)来降低产品的成本,然后在投资机构鼓励的眼神下,义无反顾地以低价去冲击市场,从而大杀四方。
  回到定位,低价不是差异化,但“高性价比+不错的产品体验”一定是差异化的一种方式。

  黑洞(7):其他黑洞。
  除了上述六种黑洞外,特劳特的定位宇宙里还有其他的黑洞,但这些黑洞破坏性一般(有些属于常识),我就在此简单例举。
  1、不要只盯着增长;
  2、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建立领导地位,用消费者的标准来确定;
  3、不要试图满足所有的需求;
  4、不要在公司内部产品里找定位,而应该在消费者心智中找定位。

  关于特劳特的定位宇宙,我们就介绍到这里。
  第五节 郎教授圈了个地叫“行业本质”
  郎咸平教授何许人也,想必大家都知道。从04年在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主持财经评论节目《财经郎闲评》开始,郎教授便在国内名声鹤起。一直到现在,他也是国内为数不多活跃在一线的经济学专家。聚光灯下,他的功与过、是与非,都曾是大家讨论的焦点。本着毛 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这里,我不能妄自评论郎教授。大家只要记住一点:郎咸平教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同时,他是非常牛逼的公司金融专家。
  为何在本章讲营销太保“定位”之时,要介绍郎教授呢?因为他在营销江湖里圈了一块地叫“行业本质”。
  时间回到2007年,彼时的郎教授正是在国内如日中天的时候,被不少年轻人奉为经济学的领路人。也许在这一年的某一天深夜,我们的郎教授在房间内手晃着红酒杯,轻轻地踱着步,他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既然我在国内已有如此的影响力,为何不趁热打铁推出我自己的理论呢?总是讲别人的理论体现不出我大师的水准!
  在冥思苦想之后,他将视线盯在了一个偏哲学的名词上——本质!对,就用“本质”!万事万物都有规律,这规律就是他们的本质,行业当然也就有行业的本质。企业遵循了行业的本质,就是正确,不遵循,就一定是错误。嗯!这个概念提出来,谁能反驳它不对呢?我果然冰雪聪明!哈哈!
  在郎教授的眼里,“行业本质”是判断企业战略正确与否的一把尺子。现在我们也知道,定位与企业战略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了解“定位”的时候,我们不妨也了解下郎教授的“行业本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