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道德经的理解,陆续整理中

  还记得马甲提过的权利理教四大矩阵吗?唯道家精神超越矩阵束缚,反思四大矩阵各自的局限:权之控制,利之贪婪,理之偏执,教之虚伪。不执一端虚怀若谷,奠定有汉以来中华文明的生命之源。
  当道家精神发扬光大的时候,我们有汉唐盛世。当道家精神被礼教和道教异化,取其华而失其实的时候
  ,我们有崖山之难,明亡之悲。作为对殖民统治秩序矛盾反思的产物,道家自然不是蒙元、满清、日本侵华和苏俄联老大哥时代官方所倡导的意识形态。中华文明的根基失落已久,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道家本是不崇神仙方术长生不老的,并不适合宗教化,虽然道教保存了一些道家精思想,却在政治的大方向上失去了老子的批判与互补的精神,一味回避政治而执着于修长生不老乃至白日飞升,与道家宗旨渐行渐远。时日一久,没见白日飞升的,道教之衰落也就难免。

  人之迷,其日固久。
  
  文明是什么,是文化习俗吗?是经典古籍吗?是服制礼仪吗?我们看得到地上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我们把它叫作文化,奉作国学,甚至朝着古圣先贤顶礼膜拜,仿佛那就是中华文明的本体。然而文明的根却深深埋藏在看不见的地底,在春去秋来之间默默传承着关于一代代人自然、人性与社会的感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蓬累者,蓬草飞絮随风飘摇随遇而安之貌,庄子所云逍遥游是也。

  入则为老,出则为庄,老庄本是同根,时不同而形有异而已。


  
  前面讲佛家从反思婆罗门教的等级殖民统治中诞生,逐渐被统治阶层宗教化成为佛教,又通过把佛陀本人神化纳入主神序列形成印度教的历程,并以此与道家从反思周礼的等级殖民体系中诞生,逐渐宗教化并被程朱理学纳为礼教理论基础的历史类比。可以翻回去看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寒极生躁动,热极复作灰。

  电影?云图?中,废奴派律师的岳父劝说律师道:等级秩序乃是自然天理,你的所为不过是沧海中的一滴水,不会有好结果的。律师答道:没有滴水,何来沧海?

  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当道家思想表现得最柔弱的时候,往往是道家精神在对矩阵的反思中即将萌发又一春的时候。


  
  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用以维持殖民等级统治的产物。对应的反思是佛家思想。佛家入中国后较少受到宗教化侵蚀的是禅宗一脉。

  道与禅,多有相通。不过马甲对佛学研究不多,就不深入谈佛了。
  
  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用以维持殖民等级统治的产物。对应的反思是佛家思想。佛家入中国后较少受到宗教化侵蚀的是禅宗一脉。

  道与禅,多有相通。不过马甲对佛学研究不多,就不深入谈佛了。
  
  枝往高处长,根向深处行。

  文明之根,恰恰在于对矩阵极端化之后表现出的崩溃衰亡所作的反思。与它的浮华恰恰是方向相反的。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亭毒,甲骨文"亭"是停的本字,成长到顶峰便开始停止。毒本字是荼毒之意,物壮则老,成熟到顶点就开始腐败衰亡。亭之毒之有的版本也作成之熟之,其意类同。
  "德蓄之",参见之前引述过部分文字的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其意类同。
  "养之覆之",取"道"不"贵生恶死",在生养万物的同时也倾覆万物一视同仁之意。道对万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倾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生养和倾覆是道一视同仁的两个平等方面。这充分反映了道法自然、既不占有万物也不以为仰仗,不带目的去刻意控制的"无我无执"之态,所以前文与下文以"故"连接,构成因果关系。

  受以儒解道思想的影响,很多注本往往把"亭毒"也说成生养,把"覆"则说成荫庇,摆出一副"道"不仅贵生恶死而且还刻意庇护自己所创造之物的偏私之相。这不仅明显有违甲骨文造字原义,也与后文格格不入,与后面"玄德"的因果关系更是无从说起。然而从儒家的角度说,这样歪解倒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他们需要拉道的大旗来充自己的虎皮,作为自己特殊地位和长生追求的自然哲学依据。后世知名注本竟极少有采用文字本意的解释,甚至以讹传讹把亭毒这个词真的弄出了"生养繁育"的意思来,恐怕是老子始料未及的。这有点像空穴来风这个词,原来是表达某个消息事出有因的意思,传着传着居然歪成了某个消息纯属捏造的意思,着实令人叹息"名可名非常名"。

  因道化生,以德蓄积,具形为物,顺势而成。
  因此天下万物实际上没有不尊从道而重视德的。尊从道与重视德,体现在不刻意发号施令加以控制,而总是顺其自然。
  所以说,因道化生,以德蓄积,成长发育,停滞衰败,贯穿于从生养到倾覆的整个过程。生养万物却不为了占有,顺势而为却不以为依仗,统御一切而不加以主宰。这就是所谓不离于道的认识,也就是"玄之又玄"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
  ------------------------------
  宇宙有它的本源,这本源就像产生宇宙的母亲。理解了宇宙的本源,便可以此去理解宇宙中形形色色的万物。而理解了天下万物,又将回归到万物之源而信守作为万物之母的大道,这样就终身都不会陷入危险。

  堵上通道,关闭门户,终身都轻松自在得来不费功夫。打开通道,拿具体的"事"作为终极追求,则终身都疲于奔命而无可救药。
  (这里的兑,是背离于道的各种看似抄近路的小径。这里的门,是背离于道的各种看似通往成功的门户。具体的道路与门户都是知识的产物。知识是区分的产物。区分是以自身的局限性为逻辑前提的。这些基于"知"的形形色色的门户与道路,归根到底无外乎权利理教四大矩阵,看似诱人,但真要当作终极目标的话无一不是歪门邪道。所谓事业,实乃看似"成功人士"的"业",开启了通往具体之"事"的通道,也就陷入了对于"业"的执着。而拿具体之事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何其荒谬,最后依旧是飘渺不可得,白白令自身一辈子苦苦追求、疲于奔命而已。比如秦始皇为了大业万代长存日夜辛劳,修长城,建皇陵,求仙药,执着得无可救药,结果如何?反而因此虚耗民力,积怨天下,二世而亡,空留"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之叹。大道为母,万物归源,一切向外的追求只有回归本源,才是心的真正归宿;而执迷于对外物的追求而迷失家园,不能迷途知返,这才是人们一生痛苦无可救药的根本原因。)

  初生毫末之兆就能看得到,才叫做真正的明智。时刻保持顺其自然的柔和而不肆意妄为,才叫做真正的强大。运用知识之光驱散黑暗的同时,又返本归元来照亮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反思自身,使由于运用知识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背离于道的执见在其毫末之初时即化为无形而回归大道,也即前面的"见小曰明"),不会给自身遗留祸患。这就是所谓"内在的恒常"。
  ("袭"的造字本意是"穿在里面的衣服",这里取其"内在而非表面"之意;"常"与"明"的关系参见前面第十六章"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袭常"就是内在的恒常,也就是人的内心对于"复命曰常、万物归源"的认识,与"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意义类同)。

  
  @艳露韵香 2013-11-30 19:10:00
  如此才华横溢的男子去哪里找啊?不但有道家的洒脱,又有经济家的务实,不知道楼主如何调和两者?
  ———————————————
  谬赞了,自觉偏于清冷一脉,对妻子女儿的种种人间情感体悟不足,需要多补补庄子这种令人如沐春风的温暖。人情之中热烈与超脱的调和,比之道家之学与经济之术相对较容易些调和,可又高了一层。
  
  打漏一个“的”字,有损本义。

  人情之中热烈与超脱的调和,比之道家之学与经济之术相对较容易些的调和,可又高了一层。
  
  这个时代的道路对于女性其实很是坎坷,工作、婚姻、事业、家庭,双方长辈顾家的要求与老板上司的工作指标,抚育子女的亲情需要与学习充电的事业压力,在这个本来就危机重重难言保障的社会里更是处处不能两全。对于大多数吾辈80后来说,做男人固然不易,但往往还有父辈基础的支撑,做女人则是更加艰难。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然而活在人间,精神物质文化习俗的种种羁绊正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基础。人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matrix的牢笼之中。真正得享畅游江湖自由自在之乐者,能有几人?

  况且这世间枷锁,又常由本心所造。即令衣食无忧,也难免在生活的种种两难之间抑郁无眠。所知愈深、所欲愈多,所顾愈广,在现实面前难免内心矛盾愈深。若非得老子之道、庄子之言以养心怡情,恐难堪矣。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然寿莫过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瞬间其实也可以近于永恒。相濡以沫的那双鱼儿,未免不能感到一种牢笼之中来自对方的温暖。在这脆弱温暖的相互抚慰中,或许它们已经彼此陶醉,忘却了生死,双双沉入了无拘无束的梦乡。

  在那里,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
  在那里,鱼儿们自由自在地畅游在江湖之中。

  爱情如梦,亦幻亦真。







  


  真正的爱是种"忘我"的状态,
  是对"我执"痛苦的自我救赎。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One often meets hi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
  人总是在逃避命运的抗争之路上遭遇自己所逃避的那个命运。

  正如前面说过的,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其实爱情婚姻也是一样。追求被爱之心愈炽,往往距离爱情愈远。想要的保障愈多,往往让婚姻越没有保障。可谓越想啥越没啥,越怕啥越来啥。套用老子的意思,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抱着追求自己被爱的心,往往不但找不到理想中那么爱自己的人,反而把世人从自己身边纷纷推开愈行愈远,使自己成为苦苦追寻的孤单过客。与其如此,不如反过来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理想中想要的方式在每个瞬间对待每个接触的人(这其实并不比用每个瞬间这样对待理想中那个唯一的人更难,因为每个瞬间我们接触的人毕竟是有限的)。当我们让自己日益接近于理想中的爱人的同时,也就像磁石一样,不知不觉地吸引着周围具有理想中潜质的人向我们展开心扉,不必自己苦苦外求而爱情自然水到渠成,可谓"用之不勤"。

  婚姻也是一样,抱着得到外部保障的心,往往不但没有保住,反而因为寻求保障的争执把感情乃至婚姻本身都丢掉了。与其如此,不如反过来从自己做起,努力修炼自己成为一个能为理想中的伴侣提供保障的人。当我们让自己发散出善解人意、可以信赖而令身边的人都体会到如沐春光的安全感的同时,也就像磁石一样,不知不觉地吸引着那些理想中能够提供保障的人们向我们展开心扉,不必自己苦苦外求保障而婚姻自然琴瑟和谐、天长地久。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努力先让自己首先成为那个理想中的人,则世上不知不觉之间,将会增加多少美丽的故事。反过来,如果每个人都只是想着把现存的这种理想中人争来夺去,恐怕即使还有这样的人剩下,也要大叹人心不古,避世而去不知所终了。



  @某马甲 每个深爱着伴侣的人都渴望着被爱,每个能给予保障的人都渴望着得到安全感。没有反馈的爱情和婚姻是不能持久的。尼采说他是太阳,只是给予而不想回馈,不过他是疯了。

  道家唯一的不同,只是把常人先借进来再还、"先把理想中人争取到手再谈怎么回馈"的方向倒了个个儿,先贷出去。所谓"进道若退","夫唯道,善贷且成"。"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言道易,行道难。

  上面说的,马甲自觉做得远远不足。妻子也是80后,前面说的处处羁绊的两难压力时常来袭,说真的,女人婚后身兼妻子、母亲、职工、媳妇几重角色,太不容易。马甲偏清冷理性的风格未免时常显得关怀不足,自觉歉疚不已。怎样保护她不为生活矛盾所伤,怎样让她更多地感受到婚姻中的爱和幸福、放开各种两难的纠结困扰,是马甲下面修行路上的重要课题。对此,还请各位朋友从自己的经验体会出发,不吝指点一二。
  激情和超脱两者很难结合,而庄子做到了。所以看他的文章,总能在收获一份感动的同时让杂乱的心绪为之一清。

  激情是因为他在超脱中找到了自己,
  超脱是因为他在激情中放下了自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游乎有用无用之间,超乎有我无我之上,是谓自然。
  关于前面这章里"袭常"的字义考据,似略显单薄。马甲参考了一些资料,发现还有依据更确凿的合乎语境的说法。

  《周语》又《淮南·天文篇》注,竝云:袭,合也。故曰:‘袭然终始犹一。’”《荀子·王霸》:“使袭然终始犹一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四》:“袭然,合一之貌。

  即"袭"也作"合一、归一"解。这与前面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完美契合。所以"袭常"作"万物归源的恒常"解更为顺理成章。

  前面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是指得道之人具有"复归于朴"的整体论认识,能够把"朴散则为器"的有局限的诸般万物浑然天成地组合起来发挥其作用,这里的"袭明"同样与"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完美契合,"袭明"即懂得万物归一的道理。
  楼上的问题我想回答,可是忽然发现不能答。

  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
  如何分辨是自己梦醒,还是做了一个新的梦?
  <盗梦空间>片尾,保险柜里的陀螺旋转着。
  直到现在它没有倒下,未来它就不会倒下吗?

  推荐个帖"V字仇杀队打了谁的脸"。发在娱乐版,很有喜感。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funinfo-3829944-1.shtml

  马甲这个ID寓意出自这部片里的面具。还记得那些台词吗?
  “名字只是事物的代号,而我是一个戴面具的人"
  "在这面具之下不仅仅只有肉体,在这面具之下还有一种思想,而思想是不怕子弹的"
  "我们被教导要记住思想,而不是人,因为人可能失败,他可能会被捕,他会被杀死,被遗忘,但400年后,思想仍可改变世界。"
  "我亲眼目睹了思想的威力,我见过人民以它为名杀戮,为维护它而送命。但你不能杀死思想,不能触到它,或捧着它。思想不会流血,不会感到痛苦,思想不会死去。"
  “以真理的力量,我在我征服的宇宙里永生”。

  好吧,得承认有那么一瞬间马甲因为思想而拾起了面具,终于“你戴面具的时间太长,都不记得面具下的你是什么样子”了。
  直到后来被一巴掌抽醒,发现思想只是一个梦,而梦是人做的。其实我们的英雄所战斗的敌人就是他自己(顺带说下,V和黑客帝国里的Smith还真是一个人演的)。
  永恒在梦里,而梦只在瞬间。

  所以瞬间可以近于永恒,永垂不朽的人生也可以近于黄粱一梦。

  爱是盲目的,是幻是真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的感觉。正如黑客帝国里的法国人说的,Soon it does not matter, soon the why and the reason are gone, and all that matters is the feeling itself.

  如果厌倦了不断从梦中醒来,不妨蒙上眼睛,带着感恩的心态好好拥抱现有的人生,好好爱怀里的妻子和女儿。

  Love is a word.
  What matters is the connection the word implies.
  Karma is a word, like love.
  I do not resent my karma.
  I'm grateful for it.
  Grateful for my wonderful wife,for my beautiful daughter.
  They are gifts, and so I do what I must do to honor them.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y is a mystery
  Only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

  Yes, of course, who has time? Who has time?
  But then if we do not ever take time, how can we ever have time?

  Sati的父亲,负责管理机器世界电力系统循环(对人类而言也就是管理佛家所谓的"轮回")的印度工程师对Neo说:
  I see that you are in love.
  Can you tell me what you would give to hold that connection?
  Neo回答说: Anything.

  “爱”只是一个词,重要的是这个词背后代表的联系。更重要的,则是你为了维持这样的联系愿意付出什么。所以一句“I love you”只是描绘了这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意义是我们通过愿意为它去付出什么来赋予的。其实没有什么天然存在的缘分,从缘分到爱情,意义来自我们的选择。

  Neo见过Architect之后没有返回Source,他选择把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都赌上了,爱情啊。。。
  所以说当人太过理性的时候,会理性得不由自主地去羡慕那份不顾一切的疯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互补的,人也不例外。

  也许这就是人类,就是为什么面具下的思想总是以一支红艳的玫瑰作为每次行动的结语,就是为什么当年马甲会爱上现在的妻子,虽然她看到这些理性文字的本能反应恐怕是一串不由自主的笑声。

  @某马甲 呵呵,推荐这篇不是为了辩论,更不是为了对错,
  只是因为找到了一种感觉。
  就像看过艳露韵香妹子笔下的庄子之后一样。感觉之所以是感觉,就是因为他不是辩论出来的,是感觉到的。

  庄子和惠施谈鱼的快乐,从辩论的观点他是输了,但庄子找到的其实是种感觉,感觉是逻辑和理论永远不能证明的。所以庄子偷换了一下概念,狡猾地退出了辩论,继续去享受那份感觉去了。

  谢谢香香妹子的美文,有时候我在妻子"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时,会对自己当年似乎不合逻辑的选择感到疑惑。其实也许我们的选择早已作出了,我们只是到了现在,才朦朦胧胧地体会到背后的因果,才懂得对命运的珍惜和感恩。

  人类悟道本身的根本动力,不正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幸福吗?



  当然也可以这么说:
  庄子感悟鱼之乐,这是一种非逻辑的感觉,是在抒情。惠子过来问的第一句,庄子以为他是没体验到,所以回答说你又不是我,怎知我没体验到?惠子后面开始讲逻辑论证了,庄子才知道惠子老毛病犯了,好比人家说飞流直下三千尺惠子就非要用尺子去量了。其实在庄子的语境里抒情是在表达感觉,感觉是不可理喻的,所以如果按庄子一开始的语境,惠子这句问题里的“安”就不应该是逻辑上的“为什么”这种含义,只有“在哪里”这种含义才有意义。所以浪漫的庄子告诉雄辩的惠子:你的第二句已经离题了,按我的语境,你第一句是在问我在什么地方感受到了鱼的快乐,告诉你吧,就在濠上嘛!
  所以从庄子的角度看,也可以说他没错也没狡辩,倒是惠子这个逻辑脑袋显得不解风情了。

  
  用黑客帝国的话说就是:
  “客观”的汤勺不存在,所以不是汤勺歪了,是你想歪了。
  
  张岱年在他的《直道而行》中也说过: “我二三十岁读庄子这一段,认为惠子是对的。近几年再读,我认为庄子是正确。"

  其实以道观之,得道之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鱼之乐、我之乐本是一体,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这种"常无欲以观其妙",又岂是局限于"常有欲以观其徼"这种名家逻辑思维的惠施老兄所能体会的呢?

  其实再放大些看,惠子和庄子的思维方式本是互补的,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敌人而是好友,常常在一起开心地拌嘴。说到底不过是各自求道方式的偏好不同罢了。

  前面说的放下自我,不是放弃自我,
  相反是在放下"我执"中寻回本我。

  这自己对于自己的感悟,是只可意会的,
  本身正是一个独立的人反思自我的思想,
  并不是用来说教别人去怎么想怎么做的。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

  这一段也是常被歪解的。显然这段是对统治阶层的批判,但关键点在于搞清楚批判的对象是什么。其实这里批判的不是别的,恰是儒家的"圣君"形象。

  "施"就是前面说了很多次的"有为"。《广雅》:为,施也。即施与为同义。王弼注则解作"施为",意思类同。
  "除"是皇宫前的台阶,《说文》:"除,殿阶也。"
  作动词用是在这个台阶上封官授爵的意思。《汉书 ? 景帝纪》 :"初除之官。"

  当我坚定不移地信守大道、顺道而行的时候,最值得担心的就是因"有为"而走上歪门邪路。大道是如此平坦易行,人们却往往喜欢自以为是地走上歪门邪路。朝廷之上滥封官职,田野之间荒草丛生,府库空空消耗殆尽。而统治阶层却在那里折腾华美的服制、锋利的宝剑、精美的饮食等等这些形式主义、华而不实的礼制,统治阶层自己腰缠万贯用都用不完。这是窃国大盗的夸耀,又哪里称得上有道之人呢?

  作为道家反思的对象--周礼殖民等级体制的直接继承人,儒家的圣君和道家相比差异甚大。以汉武帝时代为例,儒家主张圣君要拿"改德"为借口"改服色、正服制",建立一大套繁杂精美的服制体系。不同级别要佩不同的宝剑,也是礼制的重要部分。至于饮食,则更是要搞很多名堂的。古人经济不太发达,很多好东西是祭祀之后才按级别分食的,孔子就以重视祭祀为由,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么繁杂的体系当然也就意味封官授爵,统治阶层自然倾向于人员扩张。而且儒家是主张强化等级制、以征讨四夷封禅天下为圣君追求的。这样统治者征讨耗费巨大,自然倾向于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恨不得把天下财货都搜刮到中央体系里面来,后世以儒家圣君为追求的汉武帝和王莽都干过加税、搞官方人为通胀夺取地方豪强财富等等类似的操作,结果仍是入不敷出国库空虚,中央的官员贵族们倒是个个腰包鼓鼓的。这便是"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财货有余"的由来。庄子在<盗跖>中就借盗跖之口嘲讽过孔子口中的圣君是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窃国大盗,叫他休要在自己面前夸夸其谈,快快滚蛋。所以说"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文景两代无为而治,奠定了汉朝的数百年基业,本来没什么拦着下一代继续太太平平地做皇帝。但到了坚守无为而治大道的窦太后去世、皇家府库充盈四方无事时,坐不住的汉武帝就蠢蠢欲动,在儒生的鼓动下向往着改服色、正服制、大搞风风光光的繁文缛节、征讨四夷封禅天下这些"有为"的折腾了。老子"最担心的"果然应验,到武帝末年,天下疲弊户口减半,老婆太子死于非命,差点在农民起义中身死族灭。幸而武帝还能有所觉悟而改过自责,最后免于亡国之灾,却应了道德经后面"有罪以免"的话。
  补充一下,介然,是"专一、坚正不移"之意。
  《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二年》:“柰何以 华 、 夷 之异,介然疏之哉!” 胡三省 注:“介然,坚正不移之貌。”
  历史上看,国家的大好形势,大多毁于好大喜功、征伐无度和面子工程。这一章批判的,恐怕不仅仅是那些古代帝皇罢。
  
  前面说过了,楼上是没看完。
  "直"就是儒家观念下的合乎礼制的"正义"秩序。周礼作为殖民等级统治的体系,强调等级的高低贵贱之分,核心就是"亲亲、尊尊",也就是保持权力和血统两套逻辑下等级秩序的稳定。这样的体系当然是要划分贵贱、亲疏的圈圈的。
  出现违规的时候,这个"直"就体现为圈子内和圈子外的区别对待,身份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血缘上"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其实都是相对的。
  比如文景之治就比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要无为些,
  改革开放那些年也比文革时代要无为些。
  当然,北欧的瑞士丹麦等小国也是近似例子。

  原始社会也有"有为"的,部落征伐抢地盘,并不是。只是对于自然而言,限于技术水平,那时候的"有为"破坏性没有现在那么大,人对自然的"有为"之举更是比现在要少些罢了。
  打漏字了

  部落征伐抢地盘,并不是后世才有的。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前面几章,老子讲述了万物归源的"合一、归一",即所谓"袭明、袭常"。并批驳了在区分基础上建立的周礼殖民等级制度的危害,认为儒家的理想社会看似美好,其实是条走向毁灭的歪门邪路。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老子提出了他的观点,简言之就是一个以合一、归一为基础的分形社会结构。这个结构中,每个层面上都贯穿了同样的大道一体、万物归源的整体观与质朴论,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最宏观级别分型结构的缩微版。

  善于建树的,不会脱离基础去拔苗助长、冒进跃进。
  善于抱持的,不会脱离大道走上歪门邪路而不知返。
  (这样才能善始善终前后承继,而不致身死族灭),
  子孙后代因而得以祭祀不息。
  在自身上修行大道,其德才是真实的。
  在家庭中修行大道,其德才是有余的。
  在乡邻间修行大道,其德才是长远的。
  在邦国里修行大道,其德才是兴盛的。
  在全世界修行大道,其德才是无所不在的。
  所以从全身的角度了解自身,
  从整个家庭的角度了解家庭,
  从整个乡邻的角度了解乡邻,
  从整个邦国的角度了解邦国,
  从全世界一体的角度了解世界。
  我是怎样知道世界是这样的呢?就是靠这个(大道一体、万物归源的整体观)。

  由此可见,老子的社会观是基于整体论的分形结构层级结构,在这个分形结构中"道法自然","域中有四大而人(有的版本作"王",其本质也是人)居其一焉",即分形结构各层级甚至包括"道"本身都遵循同样的"道",所以各层级结构之间、上下都不存在天然的高低贵贱。
  这和后来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的齐物论是共通的,与儒家推崇的基于亲亲、尊尊的周礼是对立的。
  说到这个归源,就想起了黑客帝国里的Souce。
  Neo和Smith一个为善,一个为恶,最后还是一同回归到Souce去了。

  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n end
  One way or another
  Inevitable
  学道之人,在看清三教九流走上极端的危害时,
  也要善于从三教九流的思考中得到有益的感悟。

  该感动时不妨感动,想执着时不妨执着,拿得起才谈得上放得下,因为害怕入执而什么都不肯拿起,这本身不也是一种放不下么?

  飘荡乎激情与超脱之间,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是啊,幸福是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外加于人的。老子说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怕的就是这个。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如果己所不欲恰恰是他人所欲呢?反过来孔老夫子也隐然地“己所欲必施于人” ,所以礼教虽然以仁为本,却常常令人窒息,因为它是以人为设置的礼为基础的。
  每个人理解的幸福并不一样,当”过把瘾就死、我拿青春赌一回”的激情遭遇抱虚守中、顺其自然的清冷时,当孟菲斯遭遇赛弗时,谁能定义对与错,梦幻与真实,控制与自由?
  其实,对即是错,梦即是真,自由即是控制,放得下对于放下的执着才是真的放下。梧桐上的凤凰和叼鼠的鸱,不也是万物齐一不分高下的嘛。都是追求着自己的追求,执迷着自己的执迷,所以才会你吓我,我笑你。
  黑客帝国里,sati的父母虽然是程序,或许却比自命觉醒的人们更清楚爱这个词汇的背后意义。
  we are all here to do what we are all here to do.
  人生在世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牢笼之中。Neo最后的悟道对应的却是他一开始关于命运与自由的问题,答案亦悲亦喜:inevitable.
  我们真正可以选择的其实只是对于生活的态度。
  是怨恨命运、不断地挣扎着从所在世界逃离、从梦中不断醒来后又被狠狠抽醒发现前面所谓醒来只是一个新的梦呢,还是感恩命运、珍惜”现在”,像Sati的父母一样放下对于放下的执着,do what I must do to honor them.

  Choice, the problem is choice.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对家人来说,得其时而驾会减少陪伴他们的时间,不过却因而带来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蓬累而行未免让前路模糊难辨,不过却因此而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体验现下的浪漫温存。

  世间没有什么事是完美无缺的,天地尚无完体,何况于人乎?

  明白互斥即互补的道理,敢拿得起能放得下,才是幸福美好的人生。
  什么是希望,什么是爱情?

  Architect冷冷地说:
  希望,只是人类的妄想。它既是你们人类最强大的力量,同时也是最致命的弱点 。

  Smith则尖锐地驳斥道:
  为了爱情?这跟真理、正义、自由一样,都是梦幻,是异想天开的观念,是一个软弱的聪明人在绝望地给自身毫无意义、毫无目的的生存寻求一个转瞬即逝的正当理由!而这一切都和母体本身一样,是人造的 -- 虽然只有人脑才会发明像爱这样的无聊东西。这些你如今都应该明白了,你赢不了!继续挣扎下去毫无意义!

  Neo回答道,"因为我选择"。

  Smith是对的,architect也是对的。万物有始必有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命运原本无可抗拒。It's inevitable.
  生命本来就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真理和正义,自由和爱情,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

  但正是我们的选择,创造了希望和爱情,给我们的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人生赋予了目的和意义。

  道隐无名,本不需要支撑。
  诸君看完马甲的话不妨把每个字词都忘得干干净净,
  只凭本心去体会,自可不言而知,不见而明。
  苍蝇 说话还是这么冲,一点没改啊。

  香香不必在意,这是他的风格,
  马甲有时也会嫌吵而挥手赶赶。

  不过这位倒是常常很有办法给人意想不到的启发。

  估计是惠施一脉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