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道德经的理解,陆续整理中

  先知说,没有命中注定,选择在你。孟菲斯说,选择是一切的开端。
  法国人说,错了,选择是有权者给无权者设置的错觉,其实无得选。
  他们都是对的,关键在你怎么理解。所以NEO说“问题出在选择”。


  向未来展望是不确定的,向过去回顾却是因果必然。
  这也是一种互补关系。THE ONE之路,始于选择也终于选择。
  开篇时NEO选择红药丸,于是THE ONE之路启程,整个黑客帝国故事开始。
  最终NEO选择与SMITH合并,THE ONE之路结束,整个黑客帝国故事结束。


  @ShortSeller 1311楼 2014-01-04 20:01:00
  法国人的说法是错的,因为建立一切受控的系统是不可能。哈哈。
  -----------------------------
  不能这么简单地下结论。法国人的系统并是绝对控制的,因为因果律的统治止步于"现在"。
  法国人知道历史及其因果(Why),并以此取得相对于不知道Why而只受Feeling支配的无意识群体的优势力量。但法国人的力量也受到他基于严格因果律、确定性("常有以观其徼")的约束,对于尚未观测的未来(尚未塌缩的波函数的发展)他是无法预知的,只有当未来成为过去之后才进入他的认识范围。所以他说自打来到地狱城堡,就一直想要一样东西:先知的双眼。
  先知换壳后告诉Neo的对于选择的观点则是: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其实你早已作出了选择。你来到岔路口,只是为了弄明白你为什么(Why)会这样选择。
  一切对于你有意义的未来最终都会通过"现在"的选择之门而成为过去,站在现在的门上看未来,一切并不确知,而到回过头来时,才能明白已发生的一切背后的因果和必然性。所谓"历史不能假设"。
  更正笔误:"法国人的系统并不是绝对控制的"。
  当然,这里说的历史,并不是指的书上那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些只是剧本罢了。

  就像Morpheus在黑客帝国第二部中说的:
  “What happened happened and couldn't have happened any other way.”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历史不能假设”这句谚语的英文版。

  “现在”是连接必然性(过去)和随机性(未来)的门,我们永远活在当下。
  所以不能简单地排除必然性或偶然性。万事万物都是必然性和随机性的互补。

  所以老子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这是说历史是必然和因果的,不能假设。
  老子又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是说未来是测不准和不可控的,无法确切预知。

  前面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果必然和随机不可控的互补关系,
  在《过去神与未来神,宿命论与可知论 ----漫谈黑客帝国中法国人与先知》、《黑客帝国狂想曲: 机器世界各主要角色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两篇影评贴中都有详述。这里就不进一步展开了。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大江大海所以能够成为众多溪谷河流汇聚之处,是由于它能把自己的位置摆得比所有溪谷河流都低,所以才能够顺势而成为溪谷河流竞相汇聚之处。
  所以得道之人要统治好民众,言辞之间必须向民众表示出谦下的姿态(而今的统治者倒是遵循此例,官方自称为人民公仆,只是现实中常常不大合格罢了)。要想做好民众的领导,则就必须把自身的位置放在民众的后面,保持低调不凸显自己的存在(而今的统治者为了保持自己的“代表最先进的XX”,设立种种特权门槛垄断各类经济政治资源,使自己在被统治者面前保持优势地位。这与儒家的周礼体制一脉相承,但显然与老子之道方向相反:“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所以,得道的统治者,虽然地位在民众之上,但民众却不感到有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为而不争);身处民众的领导之位,而民众并不因为他而受到妨害(因为他顺其自然)。
  (因为让这样的人做领导既能减轻自己的负担,又不会妨害自己),所以天下的民众自然都乐意推举拥戴,而不会(因为他处在比自己高的地位而)憎恶厌弃他。
  得道之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为民众提供安定的环境而不与他们争夺(做好一个守夜人角色,而不是一边吹哨一边下场竞争)。
  (那些有争心的人一边吹哨一边下场踢球,必然因此制造系统失衡,所以他们没有谁能比得道之人领导得更好),因而天下自然也就无人能与得道之人竞争领导之位了。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观念、错误的推理和判断。这是一种病态的偏执观念,是一种毫无现实根据的,凭空出现的推理与判断。与其文化教养和社会阅历不相称。因为患者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判断,表现出严重的思维障碍,已成为一个极端的“观念固执”的人,属于一种病态,因此,也不能用说理和教育方法来纠正其错误的观念。患病初期,患者敏感多疑,怀疑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或不信任自己。这种多疑逐渐演化成关系妄想。总觉得周围发生的一切都与自己有关,如别人咳嗽是向他传递信号或侮辱他,别人聊天是在议论他,甚至广播、电视、报纸上的消息也是针对他的。此后,关系妄想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进而形成被害妄想、嫉妒妄想、梦幻妄想等等。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者会出现意志增强的 意志行为障碍。千方百计地不惜为达到正常人认为是毫无意义和无价值的目的而努力。例如,有被害妄想的人处处设防,四处控告,认为有人要害他。为此千辛万苦也在所不辞;有发明妄想的人,则夜以继日地、废寝忘食地进行毫无意义的所谓“发明”活动;有疑病妄想的人则到处求医,四处诊查,不甘罢休。
  有患者会产生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思想或行为是被“电脑”、“无线电”、“雷达”、“催眠术”控制着;有的患者则出现夸大妄想,坚信自己有很高的职位,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玉皇大帝”、“真龙天子”、“高级干部”或“名人后代”等等;或者认为自己有惊人的才能,是高级研究人员、获过科学大奖,甚至发明了某种新的仪器,创立了新理论;或者认为自己是大富翁,拥有大量的财富。夸大的内容多种多样。不明真相的人还会以为他是在“吹牛”,实质却是一种病态的思维,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前面说到过,“我执”的极端化正是精神分裂的本源。
  有人说治世是通过上一个乱世末期奴隶们的反复斗争得来的,天是公鸡叫亮的。以前我信过。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其实治世无不是建立在统治者的自我毁灭和奴隶们大量死亡的基础上。只是打鸣的公鸡常常自作多情罢了,以为唤醒了红太阳,却不知自己要为血色黎明充当祭品。
  工业文明在失去了足够的宿主之后必然滑向法西斯式的侵略。今天我们学习的希腊民主制,罗马法,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在系统的熵增超过负熵的取得之后不是灭亡就是沦为独裁者征服扩张的体系。海洋系国家的相对持久则是建立在殖民基础上的。

  
  @某马甲 39楼 2013-08-09 13:20:00
  你如果觉得自己过得挺好, 哲学 就只是预防针,先跟你说清楚,以免哪天你乐极生悲时受不了变精神分裂。
  你如果觉得自己很痛苦,那你一定已经精神分裂了,黑客帝国是个十全大药铺,可以翻找翻找哪个方子适合你自己。当你平静下来觉得好起来了,那 哲学 的作用也就达到了。
  一切在于选择。
  -----------------------------
  前面很早就说过这个问题了,重复下。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大而无当,好像什么也不像。
  其实正是因为它“大”,所以什么也不像。(一切具体的形象都基于区分,基于区分的就意味着不是最大的形象,所谓“至大无外,大象无形”。)
  如果“道”像某个具体的形象,那它就成了万物诸相的一种,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就已和万物诸相一样“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由大化细、由生入灭、归于消亡了。
  我有三样法宝,抱持它们来保持不离于道:
  一个是“慈”,也就是不走极端,内心保持“玄之又玄”的互补认识(“慈”就是两个“玄”下面一个“心”的组合,不偏执不走极端,是为慈)。
  一个是“俭”,也就是不自我膨胀,做人保持对自我和外界的互补认识(俭字从人,从佥。“佥”意为“两边”、“两面”。不自我膨胀,不独贵己,而以天下为己身,是为俭。)
  还有一个是“不敢为天下先”,简言之就是不去“有为而有以为”。(不自命掌握了宇宙真理而带领万民去追求统治者自己设计控制的理想国。有段时间上头经常强调保持统治阶层的“先进性”以便“代表”万民,正与老子的这第三宝背道而驰)。

  内心保持互补的认识,所以才能真正勇不可当。
  做人自我膨胀,不独贵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所以才能真正为天下贵(即所谓“广”)。
  无为而治、不去“有为而有以为”,所以才能统御众器而复归于朴,成为众器之长。

  如果现在舍弃内心的互补认识而走极端去追求勇猛,舍弃自我和外界的互补之道而追求自我膨胀,舍弃无为而治而自以为无比先进、率领众人奔向心目中的理想国,那都是死路一条啊。


  要说“内心保持互补的认识而不走极端”这个法宝,
  用来战斗则超越偏见知己知彼,所以百战百胜;
  用来防守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所以固若金汤。

  那些像汉文帝一样看起来老摘桃子、似乎得到了上天眷顾帮助的人,其实正是靠着内心保持互补的认识而不走极端,才能抱持道而常德不离,因而得来全不费功夫。(即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有道者“用之不勤”。)
  为什么说"内心保持互补的认识,所以才能真正勇不可当"呢?
  有的人可能不理解前面按造字本义直解的"内心玄之又玄"的不偏执不走极端的"慈",而以儒解道,把"慈"想像成孔夫子的"仁",所以不理解为什么"慈"是"勇"的因。
  但其实老子对"仁"的评价是低于德的。"失德而后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怎么可能说用"仁"当宝来抱持道呢?所以这里说的不是儒家的"仁慈",而是"玄慈"。
  勇是什么?为欲念驱使而意气用事,只是偏执冲动而已,这种人既然有所偏执,便并不是真正无所畏惧的。人为什么会有畏惧?是因为有人"我执",所以宠辱若惊,患得患失。以玄之又玄的互补认识观之,宠辱不惊,物我两忘,自然无所畏惧。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 许慎《说文》。
  党者,古文“黨”,“尚黑”也,就是讲究黑白分明,在“自己人”和“敌人”之间画圈圈分阵营。“党与”,也就是拉帮结派、党同伐异。


  译文:

  得道之人,不以武力征服。
  (“推十合一谓之士”,即得道之人,前面“古之善为士者”一章的素描中曾提到过)。

  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情绪冲动左右而发怒。

  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搞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这一套。
  (国人一向善于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这是画圈圈区分思想下的产物。在国家民族之间划清界限,则将导致敌我民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纵使像汉武帝那样暂时以武力征服,也不能真正平定天下,反而四面树敌消耗自身而导致盛极而衰。如再区分下去,在系统内部划分圈子,则将导致系统在朋党之争中力量分散、运转失灵,容易被敌人趁虚而入导致系统覆灭。所以老子说“善胜敌者不与”)。

  善于用人的统治者,总是放低自己的姿态而处人之下。
  (譬如刘邦所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就是所谓“不争而善胜”的玄德,所谓善用众器而复归于朴的能力,所谓统治者“以德配天”的最高境界。
  君子群而不党,不争而善胜,最终连仇敌也化敌为友,成了自己人。
  如果到处划圈,结党营私,怒火攻心,最后自己人也会斗成死对头。

  乱世中群雄并起各立山头,演出一幕幕荒诞剧,还是老子看得清楚。
  在上一章对“自画圈圈、党同伐异、勾心斗角”的批判基础上,老子对“用兵”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

  攘,是排除、消除之意。“攘,除也。——《广韵》(经籍作襄,襄音攘)”。比如“尊王攘夷”。
  扔,造纸本义是“把别人用手抛投过来的东西再度抛投出去”,引申为“因受力而产生的反方向的对抗”。比如前文就有“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就是此意。
  执,是抓住、制服之意。“执,捕罪人也。——《说文》”。比如后文有“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译文:
  在军事力量的运用方面,俗话说“我不主动去(以军事力量)强行征服,而宁可只(以军事力量)作为应对、消除变乱的保障。不主动挑起哪怕是微小的冲突(来侵掠他人),而宁可多容让几分(从而将偶发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这就是所谓“采取行动不着行迹,排除问题不撸手臂,消解对抗化敌为友,制服对手不用兵器”。
  祸事没有比把敌人看低一等更大的了。自己画个圈圈就把圈外的视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阶级敌人,这样差不多就把我前面说的守道“三宝”给丧失殆尽了。
  (前文说过,老子清楚画圈圈的局限,并强调“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所以老子主张“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以示用兵是人类自相残杀的、不得已的凶事,而非强者对弱者耀武扬威的暴力征服,从而在军事力量的运用中避免自身失去敌我任何一方人心上的认同和支持,不致因用兵导致离心离德。这里的核心,是“不把敌人看作低一等的人来贬低”,这与儒家主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乃至把所谓“民族敌人”、“阶级敌人”不当人看是相反的。这一点孰是孰非,我们在红色十年中应该是深有体会的。)

  所以军事力量相当的双方交锋, “哀杀人者”(而非“乐杀人者”)的一方将取得胜利。
  (注意这里有个前置条件,即“军事力量相当”。军事力量相当时,双方初始的作战胜负概率本来各半,但如果对一方而言失败就是被不当人来屠杀掠夺,而对另一方却是即使失败也会得到平等对待,则双方参战人员的心态就是完全不同的。“哀杀人者”的一方比“乐杀人者”的一方当然更容易得人心。所以当双方军事力量相当时,“哀杀人者”的一方就会取得来自对方阵营的潜在支持,从而打破力量均衡,并迅速演化为己方不断扩大优势的局面,进而取得胜利)。
  本章正文修订一个字,通行本"抗兵相加"处应为"抗兵相若"。
  新年快乐
  第七十章,前面第12页1160楼已经提上来完整译过,这里就不重复了。我们直接进入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本章有的版本"上"作"尚",含义近似。如:" 尚,上也。——《广雅》"。

  病,篆文由疒(疾患)和"丙"组成。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柄”的省略,表示抓握的手把。造字本意是由于偏执失衡而导致的、有问题的状态。

  懂得认识内在的局限性,是良性的。不懂的认识内在的局限性而自以为掌握了宇宙真理,那就"求知易生执",偏执于有内在局限性的认知而不自知,就会导致失衡,是要出问题的。
  正文订正一下,按王弼版通行本: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只有承认基于区分的认识(即所谓"知识")本身的内在局限性,把所谓"知见障"看作一种知识本身内在的、需要克服的局限,这样才能(通过基于互补原理的"玄之又玄"的认识论跳出知识所画的圈圈)得到顺应于道的完整而不偏执的认识(即所谓"玄德")。
  得道之人,不因知识本身的内在局限性而陷于"知见障"。
  这正是因为得道之人能够充分认识到"知识"本身的内在局限,并把这种局限看作一种需要克服的"知见障",所以才能(通过基于互补原理的"玄之又玄"的认识论跳出知识本身所画的圈圈)得到顺应于道的、完整而不偏执的认识(即所谓"玄德")。

  本章整理后再重发一下: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本章有的版本"上"作"尚",含义近似,是值得推崇的意思。
  如:" 尚,上也。——《广雅》"。

  病,篆文由疒(疾患)和"丙"组成。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柄”的省略,表示抓握的手把。造字本意是由于偏执失衡而导致的、有问题的状态。

  懂得知识内在的局限性,是更为良性健康的。不懂的认识内在的局限性而自以为掌握了宇宙真理,那就"求知易生执",偏执于有内在局限性的认知而不自知,从而导致失衡,是要出问题的。
  只有承认基于区分的认识(即所谓"知识")本身内在的局限性,把所谓"知见障"看作一种知识本身内在的、需要克服的局限,这样才能(通过基于互补原理的"玄之又玄"的认识论跳出知识所画的圈圈)得到顺应于道的完整而不偏执的认识(即所谓"玄德")。
  得道之人,不因知识本身的内在局限性而陷于"知见障"。这是因为得道之人能够充分认识到"知识"本身的内在局限,并把这种局限看作一种需要克服的"知见障"(而不抓着某种知识来当作不容反思、不容置疑宇宙真理),所以才能(通过基于互补原理的"玄之又玄"的认识论跳出知识本身所画的圈圈)得到顺应于道的、完整而不偏执的认识(即所谓"玄德")。
  前面说过,格物致知,格是区分的意思。区分是知识的起源,所以知识不可避免地要以画的圈圈为公设前提,但这本身也就意味着任何知识都包含着内在的局限,而不可能符合基于绝对时空观的经典概念意义上关于"真理"的定义。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对道的认识(玄德)需要画清圈圈(有)和跳出圈圈(无)两种认识来互补,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的互补,正是全面认识道之奥妙的途径。
  机能失衡的不健康状况称为"病"。《荀子 ? 正名》 :性伤谓之病。如果抓住某个基于区分的知识不放而当作绝对真理,就会把知识本身基于区分的局限凸现出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越是极端化就越是背离于道,也就是病得越厉害。而病得厉害往往是因为他不把知识所暴露出来的内在局限性当作"病",还以为是自己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宇宙真理",结果多少罪恶借追求真理之名而肆虐人间。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

  这一章中,老子对统治者自以为是、自我膨胀,以至最终侵夺人民的生存空间、使做实业无利可图的“盗夸”行径提出了严厉警告。

  狎,本义为驯狗,引申为接近戏弄而不留空间、不尊重。“狎”在一些版本中也作“狭”,解作侵夺压迫使人民的居住空间被压缩、变得狭窄不堪之义,这意思就更直接些了。

  “狎(狭)其所居”这句,有个西谚可助理解,叫做“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18世纪中叶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在一次演讲中曾这样引用这句谚语:“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入这间门槛已经破损了的破房子。”(见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1966;亦见also,Tibor R.Machan:Individual and Their Rights,La Salle:Open Court,1989,Chapter V.)

  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最穷人的寒舍而擅闯民宅?因为这事关他的统治基础。

  关于一个人的生存基础,古人有“安身立命”之说。安身者,立足之居所也;立命者,谋生之实业也。统治者自我膨胀到把手伸向人民赖以安身的居所和赖以谋生的实业,那就等于剥夺了人民的生存基础。

  《云图》里星美451有句台词(大陆公映时被删了),说的就是这个:“你可以维持对人民的统治,只要你给他们东西。剥夺一个人的一切,将会使你失去对他的控制”。

  如果统治者“狎其所居,厌其所生”,这样最后就连最次等的“畏之”也做不到,当然就将失去对人民的统治。老百姓到了没什么可失去的时候,也就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再对统治者“畏之”而是改为“侮之”了,统治者的大难也就临头了。




  译文:

  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权时,统治者也就大难临头了。
  不能压迫老百姓的居住空间,不能把实业搞得无利可图。
  让人民安身立命不致民不聊生,自己才不会被厌弃推翻。
  所以得道之人有自知之明,不显摆自己的先进和伟光正,
  对自身的统治基础爱惜重视,而不自命高贵就自我膨胀。
  所以抛弃“盗夸”的浮华,选择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之道。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本帖随写随更新,没有完整的文稿,不过也就还差最后十章了。
  更正下,应该是只剩九章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