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道德经的理解,陆续整理中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万物都有自己的家园,人类也不例外。不失其所者久,诚哉斯言。
  听说已扎口,测试下。
  能发得出来,说明还没扎口。
  也许有一天也会的。所以还是抓紧时间慢慢整理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章也是开篇时详细分析并作为老子哲学观的物理基础的,不重复。仅补充一下关于“象”和“物”的问题。

  经典物理学曾把“运动”和“物质”分开来看,比如水波本身并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运动,即水波是“象”,而不是“物”,水才是“物”。这种区分方式在光的面前碰到了问题。光是象,还是物?当时物理学界曾提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光由很多“物质”的粒子组成,即粒子说。另一种则认为光是某种“物质”的运动,是“现象”而不是“物质”,这就像水波是水这种物质的运动现象,而本身不是“物质”一样。波动说能够解释粒子说所不能解释的光衍射问题,一度占据主动,但在“运动现象的物质本体”问题上遇到了问题,因为光可以穿越真空。为此人们假设了“以太”这种物质来作为真空中光传播的介质。然而作为“物理学晴空中的两朵乌云”之一的、著名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击溃了以太的假设。最终经典物理学的大厦根基被动摇了,物理学走向量子物理图景下波粒二象性的时代。

  在数千年前的东方,老子用了“恍惚”这个字,合并了“光的亮灭”与“感知(都带竖心旁)”,生动地表述了感知和实在的相互定义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开篇语的量子物理内涵,在感知世界区分的极限(孔德之容)上显露无遗。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准确地表达了“象”和“物”在感知的区分极限上的同源性。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和枉,都是弯曲、弯折的意思。

  圆是怎么形成的?是曲线围成的。一条直线毫无曲度,则两头不能相融合一、显然是不能围成圆满之状的。经典物理学中的时空是平直的,这正是它解释世界出现偏差的根源。在广义相对论的世界观里,时空是弯曲的,斗转星移、周行不殆,都是弯曲的结果,而不是平直的结果。弯曲,才是圆满之源。

  什么是直?世人定义说,两点之间最短的路径就是直的。在纸上画两个点,连起来一条直线,它是最短的路径吗?这只是经典物理学的看法。老子说,你把纸折起来,两个点不就碰到一起去了吗?空间弯曲是广义相对论世界观下的基础,弯折起来才是两点间最近的距离。这按世人的标准,不就说明弯曲才是最直的吗?

  所以说,你要水往低处流来充盈自己,你就得弯曲空间,让自己形成低洼,这样才有吸引力。这也符合广义相对论对于引力的解释。

  什么是新?世人往往希望不会变老,但如果有一天你的所有组成部分都一点不衰败出去,则空间就平直了,运动对于你也就终结了,时间对于你也就停止了,你就僵死在那里,像魔兽争霸3结尾的阿尔萨斯王子一样坐在冰封王座上一动不动了。这是世人所理解的新吗?当然不是。所以“新”的基础不是纯粹惯性的、平直无限的经典物理学时空,而是斗转星移周行不殆,是万物芸芸各归其根的循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生的过程本身也就是衰老的过程。《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就是此意。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推论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XX中去”是平直无限的经典物理学时空观的产物,是背离大道、毁弃家园而迷失在错觉中的人们痛苦困惑的根源。

  在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能够同时超越偏执,回归本源而抱朴守一,才能真正得道。
  而人们越是执着贪求,想要的越多,因此产生的迷惑也就越多,荒兮其未央哉。

  所以得道之人,抱朴守一,专注于“道”这天下万物的根本法则。

  得道之人,
  不自我表现,所以才能保持明智;
  不自以为是,所以才会出类拔萃;
  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成就功业;
  不自高自大,所以贵为天下之长。

  正是因为圣人不陷入偏执之下的无谓争夺,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之抗衡。

  古时所谓的弯曲才能圆满,难道是空话吗?其实天下万物芸芸,都是归根于此的啊。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尾巴上没删干净,重复了几句,不好意思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者,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就要少发最高指示、少折腾。

  狂风骤雨虽然猛烈,但往往朝夕之间就结束了,不能长久。

  狂风骤雨是谁发动的?是天地自然。天地都没办法让它持久,何况是人呢?

  (所以说清静无为才能长久,瞎折腾只会短命。人们要是胡作非为瞎折腾,折腾得越猛持续得就越短,还真以为自己比天地更能耐了?)

  所以说,求道之人,
  悟道的就会顺道而为,
  贵德的就会常德不离,
  背道的就会迷失妄为。
  顺道而为的,道也会顺应他,于是善始善终,
  常德不离的,德也会陪伴他,于是乃至大顺,
  迷失妄为的,失也会纠缠他,于是不道早已。

  (你看秦始皇轰轰烈烈狠狠折腾了一回,其实他一生中也求仙问道只图帝业万世长存,自身长生不死,那也算是个“从事于道”者。但由于迷失在对于“无限”的执着追求里而瞎折腾,结果秦朝不就就二世而亡,成了史上最短的王朝之一。所以说,报应都是人自找的嘛。)

  自己失道妄为而信用不足,那么天下自然就不会再相信你。

  (陈涉吴广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显然是不信秦始皇的“天命所归,千秋万世”这一套了。所以说自己失道妄为,又岂能让万民信服。周厉王因国人暴动流放而死,秦朝因流民起义二世而亡,所以说个人也好,国家也罢,都是如此)。

  写到这里,老子可能是担心大家对“狂风骤雨”的寓意还不够清楚,又强调了一章。
  其实狂风骤雨指的就是“过分”,也就是所谓“尤”。
  前面不是说过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尤”嘛。
  所以下面这章是在反过来批判“尤”,
  “尤”在发展进化意识形态下很流行的表现就是“最大化”,
  好高骛远、自大贪婪。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尖想站得更高的反而站不稳,三步并作两步想走得更快的反而走不远。
  (好高骛远结果是欲速而不达)。

  自我表现的其实脑残糊涂,自以为是的其实不明是非,
  自我夸耀的难以建功立业,自高自大的做领导做不长。
  用“道"的话来说,
  这些就是吃饱了撑的多余食物、没事画蛇添足的行为,天下万物往往会厌恶排斥的。
  (不信你看有什么动物会喜欢吃饱了还硬要把自己撑坏,没事了还去画蛇添足?也就是自作聪明的人类会干这种蠢事。所以黑客帝国里的SMITH评价人类说,你们不应该定义为哺乳动物,人家都会找到自然平衡适可而止,吃饱了就不吃了休息了,你们却整天忙于耗尽所有的资源,毁灭自己的家园,然后侵入到别的地方去。)

  所以得道之人,不来这一套。

  @胀膨货通 439楼 2013-09-11 10:54:00
  马甲兄,老子所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结合上下文,应该如何理解?
  -----------------------------
  本贴第四页第二十章的译文评点中,
  不是重点详细表述了为什么“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吗?
  请仔细看完那段先。
  人类执着于自己划的“自我、善恶、利害”这些圈圈,背离大道如此之远,以至于不着边际又看不到尽头。自以为是、背道盲动之人如此之多而广泛,人们因其偏执而产生的畏惧,给自身所造成的潜在危害,那真是非常地可怕。皇帝怕死后朽坏而搜刮屁民人力物力去大修王陵,俗人怕自己赚不到钱而毁弃家园毒害环境,屁民怕扶起老太要被讹诈而不敢助人为乐。这些畏惧,本身不就是偏执的结果吗?这些畏惧,本身不是很可怕吗?罗斯福在“围炉夜话”中说,“我们唯一所应当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因为恐惧本身正是人自身的认识和行为“失道”的结果,是“我执”的副产品。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怕死者的行为,却往往导致自己的不得好死。所以众人的“怕”本身其实就是“我执”的表现,是自身危害的来源,是最可怕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自己“怕死求生”的意愿如此强烈,把作为自身基础的对立面弄得混不下去了,而“高以下为本,贵以贱为基”,这样则自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结果“怕死求生”的恐惧加速了自己的灭亡,“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前面我们讲了宇宙的基本算法和基本代码(道纪),
  现在老子又加了一章,描述宇宙运算的结构和过程。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膨胀的宇宙,
  一个从无中来而又回归本源的宇宙,
  一个层层套叠的、分形结构的宇宙。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讲第二十五章之前,先要对“道纪”澄清一下认识。

  “道纪”描述了道的基本算法和基本代码,那么“道纪”是否也就是“道”本身呢?不能这么说。
  一台笔记本和一台台式机运行相同的系统和程序,读取相同的文件,则它们可以说有相同的“道纪”,但你能说笔记本和台式机本身也是一样吗?
  《庄子·天运》篇:“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道纪是“道”的基本表现,正如鞋印是鞋子踩出来的痕迹不假,但鞋印难道就是鞋子吗?
  所以说,我们的理性认识虽然已经触及了区分的极限,触及了“道”的基本算法和基本代码,但这表述的依旧是“道”这双鞋子的鞋印,即“道纪”,而不是“道”本身。“道可道”,但“非常道”,在这个寓言里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转一段阿凡达的影评
  看完这部片,第一感觉是想到了庞龙的《宽容》一部关于人类自然史的的思考片,阿凡达在灵魂之树面前的那段独白印象深刻,“如果你见到了格雷丝,请看看她的记忆,他们已经毁掉了地球,杀死我的母亲(地球),现在他们又想毁掉这里,他们不会停止的,而且源源不断……”
  这不是一部童话,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寓言。当我们源源不断地以各种理由毁坏地球上的一切的时候,当我们以人类的高姿态残忍地杀害野生并将之吞进口里的时候,当我们为夺取资源互相残杀制造战争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和老高们一样在执迷于贪欲而不断借入还不起的高利贷?
  庞龙说,“人类的身体不过是从大自然母亲那里借来的衣服,除了暂时寄托灵魂之外,别无它用。”量子物理和东方哲学的共同之处在于世界的整体观,我们和别人,人和万物都是同一个宇宙中不可完全分割的整体存在。正如量子纠缠的超距感应无法用经典物理的理论表达一样,整体性是超越基于能量交换的区分认知方式而直接感应的。许多哲人说,体验到这种境界叫“合一”。合一是《阿凡达》中的核心所在,旁白说:其实我们都只是能量的不同表达方式,其实是同样的能量在我们彼此间流动,我们的能量都是借来的,早晚都要归还。
  In truth,we are one.
  @08年xx 455楼 2013-09-12 10:26:00
  作为现在普通人,按照 道德经 的理解,应该怎样的生活
  -----------------------------
  珍惜你周围血缘上、地域上、经历上的真实联系,重视你自己的家园,建立你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根据地,这是你的归宿,不论那是两夫妻,大家庭,同学圈,还是更大的圈子。这种联系不是让你去简单地为了争权夺利而去跑关系联络感情。
  圈子不必太大,也不必以盲目扩大为目的。圈子太大了会超出你的能力和时间所能支持的范围,所以老子说过“小国寡民"。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它投入到无限的媚上欺下和逢场作戏中去,你的圈子即使看上去很大,你的钱赚得即使很多,你也不会有真正的依靠。审视自己真正的需求,把用来拼命获取余食赘行的时间省出来,养护好你的家园,你的归宿。
  不要说社会黑暗、你做不到,这不过是迷失者悖逆自然本能的偏执,是“失者同于失”。能力不同,你的“国”也有大小之分,但家园再小,也是归宿。哪怕是描绘黑社会崛起历史的影片《教父》中,国产的《上海滩》里,和谐美好的“家园”,也永远是这些血本家努力追寻的归宿。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段在“道”的基本算法和基本代码的基础上,描述了“道”的运算过程和代码结构
  “道纪”不过是“道”的足迹,那么“道”的本体是什么呢?
  老子说,“道”这个东西是“混成”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基于基本代码的区分而产生的,它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地产生过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不能用基本代码的区分方式来描述“道”。
  “道”是孤寂,是太虚,是在万物之外独立存在、而不随万物改变的,它独自周而复始、运行不息,是产生出天下万物的自然之母。

  (这段有点玄乎,其实打个比方就很好理解。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大型网游,“道”就是服务器网络、主控程序和运算过程的三位一体。网游世界本来不存在,但在网游上线启动的一刹那,服务器加载了主控程序并开始运算,于是从系统中创生万物。网游世界中由服务器网络产生随机因子,并通过主控程序的运算过程把随机因子转为网游系统中万物的生生不息。只要不关机重启,则主控程序算法不变,主控程序、服务器和运算过程都是独立于网游世界“万物”的、不可见的,也不会随着网游世界万物的变化而改变。但它们却是网游世界的产生基础,“可以为天下母”。)
  老子说,我没办法通过理性逻辑(名家)的“定义”来定义“道”本身,给它取了个代号叫“道”,勉强给它定义的话叫“大”。
  “大”有什么特征呢?它就是消逝扩散。消逝扩散就是万物彼此之间的距离变远。但不断变远到最终又会回归本源。

  (这段话也比较拗口,不过物理学家们可能更容易理解。20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发现,观测到的绝大多数星系的光谱线存在红移现象。这是由于宇宙空间在膨胀,使天体发出的光波被拉长,谱线因此“变红”,这称为宇宙学红移。这段话描述的显然是一个不断膨胀的宇宙,每个星系之间的距离都在不断地拉大,从任何一个星系上看,它的大多数伙伴都在消逝而去,越来越远。
  在消逝的尽头,它们正如霍金《时间简史》第八章描绘的:在实时间膨胀到一个非常大的尺度后,最终重新坍缩成为在实时间里看起来像是奇点的一个东西。或者从虚时间的角度来看,宇宙就像从地球的北极出发走向南极,纬度圈在赤道处达到最大的尺度,并且随着虚时间的继续增加而收缩,最后在南极收缩成一点,形成一个没有边界的闭曲面。)

  我们刚才用地球做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宇宙的膨胀与收缩。其实从地球的特征我们还可以理解一些与生活经验不大相符的运算规则。比如《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惠施的一个观点:“南方无穷而有穷”,“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以古人的眼光来看这好似痴人说梦,今人从地球的角度看则是理所当然,南边最南到了南极就不能再往南了,这是有穷。但地球仍是一个“有限而无边”的曲面,不是说走到南极你就掉下去了。从背面的燕国沿着一个方向往北走,越过了北极如果不停下来就会绕地球一圈到达南边的越国。所以这样看的话,你站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说成是地球的中央。所以又衍生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别太把自己当世界中心,这是后话了。

  我们上面观察的角度,先是从“道”,又借助“宇宙”的结构和运转来描述“道”,又借助“地球”的结构和运转来描述“宇宙”,又借助“人类”的认识来描述“地球”。所以说,宇宙是一个分形结构,人类是一层,地球是上一层,宇宙是再上一层,“道”则再上一层。虽然我们的认知限于区分的极限而局限在“至小无内,谓之小一(量子物理的普朗克尺度),至大无外,谓之大一(光速不变限制下的宇宙极限)”的范围里,但我们自以为是在“无限”之中。就像霍金《果壳中的宇宙》所述的,“或许哈姆雷特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被束缚在果壳之中,而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黑客帝国3的片头中,NEO的梦(指代对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分形结构的层面,展现出的画面正是典型的分型结构。(如图)

  


  人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的“大”,其实只是分形结构中的一层,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王大”。世界之“大”的这四级分型结构中,“王”是其中一层。“王”之大,其实是人的认识本身被区分的极限所束缚,而对分形宇宙产生的“无限”投影。

  分型结构的特征就是每一层都体现出下一层的结构,又是上一层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人类的认识遵循着地球的结构模式,地球遵循宇宙的结构模式,宇宙遵循“道”的结构模式,而“道”,它本身就定义了自身的结构模式。




  其实用大型网游的比喻也可以理解量子纠缠的超距感应和薛定谔猫的问题。网游的虚拟世界本身是基于主控程序在服务器网络上进行运算的一个整体,整个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服务器按主控程序的运算过程中。比如网游中有一个箱子,里面有20%概率有宝贝,如果有人打开它,则“箱子里是否有宝贝”就被系统依照概率从随机状态转为确认状态,并使整个虚拟世界共同“确认”这一状态。但在有人打开它之前,对系统而言这个箱子里有没有宝贝是没有意义的,系统并没有事先埋藏好这个宝贝,宝贝只是以概率的方式存在于系统的规则中,直到观测者的观测使波函数塌缩(这位观测者本身是整个网游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观测引发系统的运算,并将结果从虚无的“概率”转为在网游系统内的“存在”)。

  关于这点,还得鸣谢一下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李航先生所著《道纪》和《空心菜眼中的世界》一贴(已出书)中的一些创意和寓言。很不好意思的是,两本书都没买,只是看过一些网上的文字片段。
  讲了上面这些“重视家园和归属”、“别太把自己当世界中心"的道理,老子又把话头对准统治者了: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重是轻的根基,镇静才能统御躁动。
  所以得道之人,时刻行事都不脱离自己的根基,就像军队行进不能脱离粮草弹药这些辎重一样。
  即使有种种虚华表相的诱惑,得道之人也能超然处之。
  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难道可以独贵己身、因而轻视作为自身根基和辎重的“天下”吗?
  轻视天下而脱离天下,就像军队行进时脱离粮草弹药这些辎重一样,等于抛弃了自己的根本。轻举妄动而离弃根本,作为君王就会丧失对于天下的统御。

  天下虽大,也是君王的家园,君王的归宿。
  不解决个体的生死观,从何谈归宿?
  如果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不搞就没机会啦,疯狂掠夺榨取不是很正常?道德经说的人生哲学谁要听?
  =================
  老子的生死观和阿凡达一样,很明确:
  生命是向道借来的,在道上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
  善始善终就是寿,胡搞加速自己的灭亡,不得好死。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不搞就没机会啦,疯狂掠夺榨取不是很正常,
  这样怕死的恐惧主导下的胡作非为,
  本身不是很可怕吗?不等于加速自杀吗?

  所以老子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庄子 天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天地和万物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天地是万物的全集,而不是独立于万物的存在。
  道生一,一是定义区分的基础标准。一生二,二是根据基础标准作出的区分。二者皆不是原来的一,分又复合,源于一又归于一,遂生三,三是运算,周行不殆。
  这是天地万物最基础层面的结构,天地万物皆是由这最基础结构通过层层叠叠的”定义—区分—运算”而形成,同时又包含着基础结构元规则的分形结构。

  
  道德经的特色之一是互斥即互补。这是一种动态合一的整体观。
  因此道德经描绘万物起源的过程,与描绘静态区分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样一直分裂下去的路径不同。
  后者描绘的是区分状态下静态的“万象”,加入了分而复合的运算之后,”万物”才生动起来。这周行不殆的运算或曰生灭,便是道德经提炼出来的“三”。
  
  聊到这里,马甲觉得有必要谈谈涉及到的几个古汉字

  老子在谈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后,解释道“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前面解释过,甲骨文源于“盅”,是取“盅”字“中间的空”之意加入“水流”之“动”组成的,表述的是“虚空与运动”的合体。

  "气",甲骨文形同“三”,为与静态的数字“三”相区别,逐渐演化为弯曲运动的形态,以强调指代含义的运动性。
  这个“气”与今天包含氧气氮气等等的、物质意义上的“空气”并不完全等同,本质上是在表述一种“虚空”之中的运动。

  所以说,其实“冲”和“气”的指代是近似的,“二生三”的“三”不论从甲骨文字源还是指代含义上看,就是“气”,也就是“冲”,即运动的虚空。

  “抱朴守一”,这个“一”并不是说僵在那里一动不动,而是指始终坚持不割裂事物,在区分观察的同时仍始终保持从"未分"的整体角度理解天地万物。这是道家整体思维的核心体现。老子还经常拿尚未学会分辨好恶的婴儿作比喻,也是取“未分则无偏执”之意。后面还会讲到“大制不割”,也是类似的意思。



  如果整体观被割裂(“分散”开)而不能复归于整体的“一”(有时老子也用“朴”来表述),则在纯粹的逻辑理性下,人就成为工具人(相当于器物)。领导人只有始终保持整体观,才能统御大局,合理安排位置来发挥这些工具人(相当于器物)的作用。

  所以老子后面还有“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的表述。
  道德经里并不讨论所谓“来世”,不认为有“不死的意识”。

  意识和万物本是一体两面,“灵魂永生”是“我执”的一种。

  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老子并未谈神,是道教把老子封神了。
  下面这章,就是聊的“虚空妙动”的整体论的作用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袭的象形字是袖中暗藏武器的意思,引申为内在的、隐藏在内的。袭明,就是“内在的明”,正应了后面老子提到的“圣人被褐而怀玉”的感叹。

  善于行动的,做事不留痕迹。
  善于说话的,发言没有瑕疵。
  善于算计的,用不着算盘签子。
  善于封闭的,不留机关而无法开启。
  善于连结的,不用绳结而无法解开。

  (因为“善”本身就是整体论下的顺道而为,所以没有割裂区分的方式下的“工具人”的行为必然留下的缺陷和破绽。“善”人是得道之人,说话做事都能抱朴守一、浑然一体,正如最严密的封闭没有机关、最完美的连结不用绳结一样,这才是道家的“善”)

  所以说,得道之人具有整体观,能顺道而为,所以才能通过合理安排来弥补那些单纯割裂区分思维下工具人的缺陷、发挥他们的作用,就像顺应条件时势来发挥万物的作用一样。所以在得道之人面前没有无用的人,也没有无用的物,这就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明智。

  所以说,得道善用之人,是未能得道的“工具人”的导师和引路人;未能得道的“工具人”,是得道善用之人发挥作用的凭借和资本。
  如果工具人不重视得道之人的引导,得到善用之人不好好发挥工具人的作用,则他们个人即使很聪明,总体上说仍是非常糊涂的。

  这,就是“妙用”的要领。
  得到善用之人不好好发挥工具人的作用
  =============
  订正笔误,应为:

  得道善用之人不好好发挥工具人的作用
  接下来讲的,就是从领导人的角度对前面“善”人之描述的延伸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雄是雄强,是事物向区分的极端化发展的倾向,雌是柔弱,是事物由区分的极端向本源的回归。

  在古本中,“溪”字也写做“豀”字,是溪谷之意。

  忒,是差错之意,又解为“过甚”。《易·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即顺道而行、没有差池之意。

  荣,甲骨文作繁花似锦之形,造字本义为:草本植物的繁花盛开。
  《尔雅》: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引申为繁荣兴盛,进一步引申为风光气派、引人称羡等义。

  辱,甲骨文为“辰”,字形表示手持石锄,日出而作。“辰”的“手持石锄”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手持的“寸”另造“辱”代替,造字本义:持锄下地,艰辛劳作。
  《 左传 ? 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武之罪也。
  后世引申为地位低下,后又引申为动词即使之处于低下的地位、折辱。

  清楚雄强的一面,却能保持柔和,就像天下的溪谷一样
  像天下的溪谷一样,汇集百川复归于海,才能保持德行的境界,回归到婴儿那样纯朴的状态。

  理解明白的一面,却能保持暗昧,就像这宇宙的基本结构一样
  像宇宙的基本结构一样,负阴抱阳、冲气为和,才能保持德行不偏失,回归到未割裂的混沌。


  懂得如何繁荣兴盛、风光气派,却能安守低下劳碌的状态而不自我表现,就像天下的空谷。
  像天下的空谷一样谦逊而不虚华,才能保持德行的充足,回归到浑然一体、朴实无华的状态。


  如果浑然一体的状态被割裂分散开来而不能复归,则执迷于分割产生的偏见的人,就成了相当于器物的“工具人”。这就需要得道之人在整体观之下合理安排这些“工具人”的官位,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所以一个完整的体制系统,是不可以绝对分割开来的。
  逻辑的一面是对普适绝对客观真理的偏执,另一面往往就是对自身意识灵魂不死的偏执。
  所以割裂的极端会演化出科学哲学与宗教哲学在世界观和认识论层面的分道扬镳。
  在老子这里,哲学就是哲学,是“玄之又玄”的合体,科学哲学和宗教哲学不过是两种“玄”的割裂而已。
  谷神不死,妙用无穷。
  如果要与“灵魂永生”这类观念类比的话,可以将其归为“灵”。
  但这个“灵”虽然“周行不殆”,但本体却是“动”的,“动”是不专属于某个对象的。

  所谓“转世”之说其实是自己给这“动”套上了一个“专属于我”的枷锁,
  说到底,这不过是希求“长生不死”的“我执”的灵魂版罢了。

  下面讲的,就是对于“为”和“天下”的偏执。老子认为,这是得道之人所不取的。前面曾提到过现代物理学中的混沌理论,其核心就是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决定论式可预测的幻想,从而毁灭了人类创造“绝对受控的理想系统”的美梦。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为”,甲骨文是一个人手牵大象的样子。造字本义:驯象,使象为人所支配。引申为隐含支配、塑造、控制之义的“有目的的行动”。
  如《广雅》:为,施也。《尔雅》:造作,为也。
  “为”,用老马的话就是“改造世界”。前面马甲把“有为而有以为”解作“自以为找到了可以依赖的普适绝对真理并试图以此建立和支配理想国”,正是取“为”的这一本义。这个表达有点冗长,为简练起见,这段里把“为”简译作“有目的地控制”。

  《易传 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歔”,是哈气使温暖的意思。

  “泰”,与侈并用时作傲慢自大之意。
  《管子 八观》:“俭财用,禁侈泰。”
  《韩非子 六反》:“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

  想通过有目的地控制而真正占有天下,据我所见到最后都不能得以实现。
  形而上的“道”产生的形而下的“天下万物”,
  既不是人可以真正控制的,也不是人可以真正占有的。
  试图有目的地控制,终会失败,
  试图去占为己有的,终会失去。
  所以圣人因循天道而不去有目的地控制,所以不会失败,
  圣人通达无执而不去占为己有,所以不会失去。

  所以天下万物因循变化,有时独行,有时随群;有时轻嘘,有时疾吹;有时强盛,有时衰颓;有时慢慢消磨,有时轰然毁灭,总之不会单一地以人们理想中的方式存在。

  所以得道之人,不求过度,不欲奢靡,不傲慢自大。


  老子这一课,或许可以教会人们在自然面前少一些“这可以是我的天下”的狂妄,多一些应有的谦逊。
  我们或许记得黑客帝国3结尾时,SMITH在被NEO的反击打进泥堆不知去向之后,突然地动山摇,从一片漆黑中夹着狂风迅雷蹦出来,大叫着“THIS IS MY WORLD, MY WORLD”.

  这是他自认为支配的世界,他自命已占有的世界。然而“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最终世界还是那个世界,狂妄的SMITH却很快就和他的反面NEO一起,湮灭在“无”中。

  这不是SMITH和NEO各自“为”得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而是“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NEO最终悟到了这点,遂选择与SMITH合一湮灭,同归于“无”,于是天下重归清净和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