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道德经的理解,陆续整理中

  说了这么多,我们顺便来总结一下前面提到的道德经中隐藏的与科学哲学相关的内涵

  自然语言的局限(道可道非常道)-形式逻辑语言与悖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名可名非常名)
  区分的极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测不准定理(三者不可致诘)--波粒二象性的物与象(唯恍唯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 --能量不可分(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量子物理
  感知极限内的运动--量子涨落(谷神不死)—突破极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生灭之源
  整体不可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量子纠缠(绵绵若存)-超距作用--超越观测的直觉感应
  蝴蝶效应(合抱之树生于毫末)--混沌理论与决定论的失败(不可为也)—绝对受控系统的不可能性(为则败之)
  区分与混沌的辩证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互斥即互补的玻尔哲学
  光速不可逾越(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广义相对论—用弯曲的时空解释引力(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广义相对论推论出的宇宙起源与归宿(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时间之矢—熵增与最小熵原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耗散结构与负熵(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生命以负熵为食的内在矛盾
  修改了下,补充个更完整版的科学哲学内涵

  自然语言的局限(道可道非常道)-形式逻辑语言与悖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名可名非常名)
  区分的极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测不准定理(三者不可致诘)--波粒二象性的物与象(唯恍唯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 --能量不可分(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量子物理
  感知极限内的运动—极限之内的量子涨落(谷神不死)—突破极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生灭之源
  整体不可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量子纠缠(绵绵若存)-超距作用--超越观测的直觉感应
  研究可计算性与可定义性的递归论—图灵机的基本代码与基本算法(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递归论视角下的分形宇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蝴蝶效应(合抱之树生于毫末)--混沌理论与决定论的失败(不可为也)—绝对受控系统的不可能性(为则败之)
  区分与混沌的辩证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互斥即互补的玻尔哲学
  光速不可逾越(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广义相对论—用弯曲的时空解释引力与时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广义相对论推论出的宇宙起源与归宿(窍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时间之矢—熵增与最小熵原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耗散结构与负熵(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生命以负熵为食的潜在矛盾(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超越静态区分观测的直觉感应,即“常无以观其妙”。
  研究可计算性与可定义性的递归论,即道留下的印迹,“是谓道纪”。
  所以马甲认为,与维特根斯坦把哲学从科学中分割出来、并感叹哲学无用论不同,
  老子的哲学是“大制不割”,具有科学哲学和社会哲学的一体性,并非坐而空谈。
  闲话一下苹果的传说。

  最著名的当然是砸到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不管这是真实还是杜撰,
  而计算机之父图灵咬下的那个浸泡了氰化钠的苹果则是比较确实的。
  乔布斯的苹果商标是为了纪念图灵吗?不是,但大家真的希望如此。

  苹果是智慧的象征,圣经里亚当夏娃被毒蛇诱惑吃下的智慧果就是。
  智慧有毒,牛顿被迷惑陷于绝对时空观陷阱,图灵则直接中毒而死。
  智慧需要人来充当其灵魂,正如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就不是苹果了。
  引一段黑客帝国动画版的影评:

  黑客帝国动画版,里面有个苹果被虫吃掉,然后逐渐变成人类大脑的镜头。

  苹果代表完美,永远不变的完美,但是永远不变和死没有区别,完美居然是死的,那样完美吗?既然永远不变带来的完美是矛盾的,那变化呢?于是这个没有一点杂质的苹果出现了变化 ,也就是bug,这个bug不断的变化,形成了虫子,吃掉了苹果,并最终变化出人类的大脑,这个过程就是生命诞生的过程。

  苹果代表理性智慧的诞生。理性智慧诞生之初,用动画里的话说:一开始一切都是好的。但人们不断追求所谓的"美好",硬要消除所有的"邪恶",说到底就是理性的偏执产生的害怕与恐惧,不敢面对事实的挣扎。虫子代表了理性滋生的恶。理性智慧滋生的恶引发了对道的背离,腐蚀了理性智慧的美好。就像虫子由苹果而生却逐渐腐蚀苹果。人就是这样啊.所以最后出现了大脑,这就是有智慧而背离于道的人.

  老子对理性“完美的智慧”内在的偏执和人类因自诩智慧而背道妄为的自大倾向,显然有着深刻的反思,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
  接下来这章,是老子在“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基础上,对军事问题做出的推论。
  老子认为通过暴力实施控制是危险的,是容易反噬自身的。所以军事力量是不得已而用之,打了胜仗取得成果也不值得高兴,而是要适可而止。如果想有目的地通过军事力量实施控制和支配,沉迷于武力扩张和征服,最后只会加速自身的灭亡。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不通过军事力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天下。
  战争这种破坏性的行动,是很容易反过来伤害自己的。
  军队战斗的地方难免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正常生产、破坏社会关系,于是田地荒芜荆棘丛生,抵抗力量此起彼伏。军队开走之后,往往紧接着就是灾荒动乱之年。
  所以得道之人,军事行动有了成果就要见好就收,不仗着军事力量进一步逞强称霸。
  战争有了成果不要自满,不要自夸,不要自大。
  要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采取军事行动来获取成果本来就是不得已而为之,当然更不能自我膨胀起来而迷恋于武力征服。
  万物一旦扩张到极点,再走下去就会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这就叫做背离于道。背离于道,就会加速自身的灭亡。


  讲到军事观时,老子的用语就近于白话文了,大家很容易理解。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居”与“后”在甲骨文字形中属同源,后分化。居,甲骨文是“人”和倒写的“子”(表示刚降生的婴儿)的组合,造字本义:妇女在家生育,繁衍生息。古人以“后”为“居”,突出表明了古人家族观念中“生育后代”之于“家族延续”的决定性意义。本文中“居”作为“在家生养”的本义,乃是吉事,对应的正是“用兵”外出杀戮的凶事。

  神兵利器这些东西,是不吉祥的工具,往往为万物所厌恶。所以得道之人不迷恋于用兵。
  得道之人,在居家生养的礼仪中以左为贵,而在外出用兵礼仪上则反过来以右为贵。
  军事力量是不吉祥的工具,不是得道之人的工具,迫不得已才会使用它,真要用兵时也需保持恬静平和才是上策。
  用兵得胜,不要自我感觉良好而迷恋其中。迷恋军事力量的,等于成了以杀人为乐的战争狂人。战争狂人想凭着军事暴力就按自己的意志去控制和支配全世界是办不到的,迟早要自取灭亡。
  吉祥之事的礼仪以左为贵,凶丧之事的礼仪以右为贵。偏将军在左边,而职位更高的上将军在右边,其中的意思就是对“用兵”应当以凶丧之事的礼仪看待。
  用兵打仗杀死了很多敌人,应当悲哀哭泣纪念死者。
  战争取得胜利了,应当用凶丧之事的礼仪去对待它。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制”,金文禾+刀,表示用刀具修剪庄稼。引申为分割、裁剪、制作。
  《说文》制,裁也。《淮南子 ? 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前面说过,名家所谓的“名”是基于定义区分的。正如“大制不割”的“制”其实本义是“裁剪分割”一样。“制度”本身就是以区分定义出各种“名分”为基础的,但制度本身却又是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裁剪分割过的木头叫做“朴”,也就是未经分割的混沌整体。有道之人善于从整体论出发去用人,正如巧工制木,最高境界就是浑然天成,“大制不割”,复归于“朴”。

  “道”是混沌的整体,就像未经分割的原木一样朴实而浑然天成。
  “道”隐没在“至小无内”之内,虽然微小,而天下万物都遵从它而不能控制它。
  统治者如能遵从于道,则天下万物将自然宾服。
  天地相交合自然会普降甘露。人民也不用统治者发号施令加以控制,自然会像甘露一样达到自发的均衡状态。
  有了区分,才有了定义,也就是所谓名分。(而“道”是整体的,区分认识是有其内在的局限性的,执着于单一的区分认识就会背离混沌一体的“道”)。所以既然名分已经通过区分认识而产生了,我们对名分也要懂得适可而止。所以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避免危险。如果偏执于名分而不知适可而止,难免背离于“道”而不得善终。
  “道”对于天下万物,打个比方来说,就像小溪大河奔流不息而复归于大江大海一样。
  所以说,回归“道”的混沌一体,才是区分定义这条认知路线的最终归宿。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自知”,“知”的是“自我”的什么呢?前一章说了,知止可以不殆。自知就是超越“我执”,也就是“知止、知足”而不自我膨胀。
  “强行”,“行”的是什么样的“强”呢?前一句说了,自胜者强,在实际行动中胜过“自我”的偏见和执着,超越“我执”,才是真正的“强行”。

  理解他人的只是察人心机的智巧,懂得“自我”的才是真正的明白通达。
  胜过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只有超越“自我”的局限,才是真正的强大。
  知道“自我”的局限而懂得满足和适可而止的,才是真正的富有。
  在实际行动中能做到超越“自我”的局限,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
  不迷失自身归宿才能过得长久,得以善终而非自取灭亡才是长寿。
  中秋快乐
  关于知人与自知,久与寿的理解,<庄子 大宗师>开头有一句可助理解: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其中"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一句,正是马甲前面对"死而不亡者寿"之理解的文言版。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不唯知人,亦能自知。自知所以知止。知止知足,所以自胜,自胜乃能强行有志而不失其所,不失其所者久,故能尽天年而不中道夭折,尽天年者谓之寿也。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泛”,甲骨文、金文资料不全,篆文从水从乏,作水上无目的飘荡、无拘无束之态。
  引申为大水漫溢、横流,如 《汉书 ? 武帝纪》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
  进而引申为宽广的,无限制的,普遍的,如《诗 ? 邶风 ?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一些版本中“泛”也作近义字“汜”。“汜”是水决后又流入,即分出后又回到干流汇合的水。参见《说文》:汜,水别复入水也。从水,巳声。

  大道如水,左右漫溢,无所不在,分而复合,万物归源。天下万物皆依赖道而产生,道却从不推辞。有创生万物之功,而不自命为万物的占有者。像衣食父母般滋养万物,而不自命为万物的主宰者,永远没有私欲,可以称之为“小”。万物复归于“道”的本源而“道”不自命为万物的主宰者,可以称之为“大”。正因为“道”始终不自命为“大”(即前述的“道”不把自己凌驾于所衍生的万物之上,不以满足私欲为目的去加以支配和控制),所以才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大”。
  前面这段中的道,和基督教的上帝虽然有些相似,但在人格化方面有根本区别。
  与以主宰者自居的上帝相比,道是无我的,无目的,无私欲,也没有高下之分。
  创生万物不是为了占有也不是为了让万物去赞颂,只是自然衍生不加推辞而已,
  覆灭万物也不是为了维护权威而对万物加以惩罚,只是有始有终复归本源而已。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往”,甲骨文是“之”(前行、投奔)+“王”(贤君)。金文加“彳”,强化“前行”的含义。籀文再加“止”,进一步强调“投奔”含义。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中由上“止”下“王”合写的右半部分简化成“主”。
  造字本义:投奔贤明之君,归附安乐之国。
  如《礼记 ? 玉藻》:大夫有所往。

  “既”,甲骨文是一个表示食用后中空的器皿+一个张嘴掉头的人,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餐毕离席为“既”。如《礼记 ? 玉藻》 :君既食。
  引申为完成、结束。

  道者,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只有超越“自我、私欲、有为”这些有形之“象”的局限,以天下为己身,无为而治,才称得上是“执大象”,也就是不离于道。
  能做到不离于道,天下万民就会自然投奔归服。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把那些投奔归服的人民当做自己的资本、通过损害他们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天下自然就会保持和平安泰。而使用美妙的声乐、可口的食物来引诱,则只不过吸引一些匆匆过客暂时驻足而已,并不能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
  “道”,从嘴里说出来是那么平淡无味;看起来什么也看不见;听起来什么也听不出;但真正用起来,其妙用却是无穷无尽。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固”,金文在盾牌之形(似“田”状)里加层(似“曰”状),篆文将金文的加层之形简写为“口”,遂演变成“固”。
  造字本义:给盔甲加层,使之牢不可破。延伸为固守、坚持之意。
  《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本文中采“固”字本义,即固守某种状态而层层累加、达到极端。

  “微明”,就是能够明白在事物发展到极端的程度之后,从其中将产生出走向自身反面的、极细微的种子。前面说到“我独泊兮其未兆”,这个“未兆”就是这极细微的种子发迹之初尚未为人察觉的状态。后面还会说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微明”,就是对这“毫末”一般的细微种子“谋于未兆”之明。

  这章的主旨并不是常常被腹黑者理解出来的阴谋论,而是在告诫领导者:凡事不可追求极端,务必要在事物发展膨胀的过程中看到其走向自身反面的细微征兆。所谓“势不可用尽,事不可做绝”,保持柔弱而非一味刚强,实力深藏不露而非到处耀武扬威,才能始终留有余地,从而避免“物壮则老”、“强梁者不得其死”的悲剧。这和前面的“保此道者不欲盈”是一个道理。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要收敛,则必先一直张开它直到极点。
  将要削弱,则必先一直增强它直到极点。
  将要废除,则必先一直兴盛它直到极点。
  将要夺走,则必先一直给予它直到极点。
  这就是所谓“察于毫末,谋于未兆”的明智。
  (须知物壮则老,事物到了极点则大势所趋就要走下坡路,这时要推动它走向自身的反面就是顺道而为,让事物自身孕育的看似细微的种子顺势发展成参天大树)。
  所以柔弱胜过刚强,。
  正如鱼不能脱离深渊,否则就有杀身之祸。国家掌握了强大的技术(不管是科技的还是军事的)绝不可以拿来到处显摆、耀武扬威,否则难免自取灭亡。

  比如核武器是典型的国之利器,如果核武器到了希特勒这类的征服者手里,拿着利器耀武扬威,谁不投降我就丢过去,那就是莫大的灾难了。另一方面,核武器这样的东西如果到处显摆而导致扩散出去,到最后是个恐怖分子手里都有一件,则难免将导致人类自取灭亡。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这章是《道经》的总结。

  “为”,前面说了,本义是“驯服大象干活”,引申为“有目的地加以设计和控制”。

  道是“无我”的,本无目的,也就谈不上“有目的地加以设计和控制”。但天地万物无不依仗道而产生,最终又无不回归于道的本源,所以从这方面看,万物其实又无不在道的统御之中。所以道既无为,也无不为。
  如果统治者能守道而行,则万物就将自然归化,无为而治。
  如果天下归化、无为而治的状态下,统治者不够淡定,像不甘寂寞的汉武帝那样自我膨胀起来跃跃欲试,要没事找事了,怎么办呢?
  老子说,我将用无名的“朴”,也就是前面说的道家混沌归一的整体论思想来让统治者镇静下来。既然天下万物本是一体,统治者的那些欲求,不论是追求所谓酒池肉林醉生梦死,还是追求所谓丰功伟业、彪炳史册,不都是割裂自我与世界的瞎折腾吗?
  这些欲求没有了,统治者就能保持清静无为。统治者保持清静无为不折腾,则万物因循自然之道生生灭灭,井然有序,天下自然就会长治久安了。
  到这里为止,《道经》翻译完毕。
  在此特别鸣谢Vividict,一个在线象形字典网站。这个网站对古汉字从甲骨文时代起的字源从象形会意角度作了很有价值的整理,在上面刚刚完成的?道经?的翻译中,象形字典的考据成果在不少地方给马甲以重要的启发。
  老子的思想其实非常简单朴素,明白易懂,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就能理解。
  所谓玄之又玄,不过是对认识分而复合这两个方面的合并表述,并不是后人故弄玄虚不知所云的理论。
  道德经并不需要以暗合当代量子化的物理科学来表现其所谓“科学性”,相反只是科学在认识区分的探索终点上,应了道德经的预言,回归到认识的本源而已。

  这里顺带说下老子的“小国寡民”,这个常常为人诟病的理想社会,其实用另一种表述方式说起来大家就会理解:老子只不过是说他的理想世界中遍地都是桃花源而已。

  桃花源代表的是一种向内寻求和谐的非扩张型社会状态,作为非扩张的物质基础,桃花源的状态必然要求内部经济体系的自然和谐、可持续可循环,即处于内部熵增和外部负熵输入(太阳能)保持稳定平衡的自然经济状态,这种状态才使不需要依赖扩张来维持自身运转成为可能,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成为可能。

  桃花源的理想,在西方同样是存在的。电影《云图》中结尾处的先知人殖民地,《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都是一种自然和谐社会的描述。而这首先要建立在人类对自身所已经掌握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技术力量的反思和自我约束上。

  也许我们会象《云图》中描述的那样,等到我们自己濒临灭亡之后才会明白桃花源的可贵,以及用毁弃自己和他人的家园为代价寻求对外扩张、利益最大化的愚蠢。
  但是我们应该记住,二千年前,一位慈祥的老者曾经严厉而温和地警示过:把根留住,否则你们只是在自取灭亡。
  转一篇阿凡达的影评,大致就是马甲前面的意思:

  潘多拉星球与桃花源
  中广网 2010-02-08 13:26


  随着美国大片《阿凡达》的全球热播,人们对于生活原始的纳美人所存住的潘多拉星球充满憧憬。希腊神话当中,潘多拉是因为普罗米修斯从天国盗火而上帝宙斯为了惩罚人类而送来的、并且被诸神装备起来、用水土混合而造出来的第一个女人。她为普罗米修斯的弟弟生了7个儿子,均被上帝装入了一个盒子中封印起来。她要看自己的儿子,便打开了盒子,结果放出了6个儿子: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唯独第七子“希望”被关在了盒子里。所以人类从此充满了灾难,但人们还能够苦中得乐,就因为还有希望在。

  潘多拉星球上有一座圣山被人类命名做哈里路亚,意思是“赞美你,主”,虽然有基督教的意味,但仍然可以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造物。山上有一种最稀缺能源,叫做“难得”,其实便是潘多拉盒子中关着的那个“希望”。鳞次栉比的参天巨树,星罗棋布的飘浮群山,色彩斑斓的奇特植物,光怪陆离的茂密雨林,如同黄粱梦中的奇幻花园。然而,如此不可思议的世界,在人类的眼里,它却只是商品,是可以通过牺牲纳美人的一切来获得的资源。当人们已经把希望也变成财富可以获取并赚钱的时候,人类已经彻底没有希望了!

  所有关于潘多拉的一切认识,都是地球人强加给那个星球的。然而在纳美人眼里,并没有什么潘多拉、哈里路亚或者希望之名词概念。他们只把漂浮的山称之为值得敬畏的“雷岩”,居住在巨树上,好像中国人的老祖宗有巢氏。虽然生活原始,没有地球人所谓的先进科学技术,但却幸福快乐。他们天人合一,没有美恶分别,自然没有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更没有什么希望或者不希望的概念,所以他们的生活之乐远远超过了人类!

  地球人获得这个希望的时候并没有珍惜,而只是把它当成了一种矿石而已,期望用它来解决地球资源日渐枯竭带来的能源危机。他们并没有以此来学习借鉴纳美人的天人合一生活方式,从而改善自己生存的地球环境和心理状态,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发扬工业革命时的资本主义的贪婪、杀戮,要征服宇宙。结果纳美人自然不满地球人及其机器在自己的星球上肆意开挖,到处破坏,于是组建反抗联盟和地球人采矿公司的军队展开血战,最终打败了地球人,并将采矿公司全部遣送回地球。可以想像,被资本主义的贪婪、杀戮、欲望精神武装起来的地球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又在准备着第二次登陆和占领。于是,卡梅隆又在筹拍他的《阿凡达》续集、三集、四集了。

  不知道是人们对潘多拉的盒子感兴趣,还是被卡梅隆的艺术魅力所煽情,短短的一个多月,《阿凡达》全球票房便赢取了20多亿美金。万幸的是中国人从中看出了更深层的味道,于是张家界旅游局便将著名的“乾坤一柱”或者“南天一柱”峰更名为“哈里路亚山”,并且借机推出了几条《阿凡达》旅游路线。

  无论这是崇洋媚外、跟风营销,或者是借鸡下蛋,总是给了我们一个联想,就是张家界一定与潘多拉有某种联想,原来就是让中国人艳羡了1500多年的武陵源故事!

  最早记载武陵源故事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说东晋时有位武陵人沿溪捕鱼,忽然看见两岸都是桃花林,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这个渔人非常奇怪,到了林尽水源处,看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于是舍船而入,一开始才能通过一人,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坦空旷,村舍整齐,到处都是优良农田、美丽水池、桑树竹篁之类。田间道路通达,鸡犬之声此起彼伏。其中男男女女,往来耕种劳作,衣服穿著全如外人;老老少少,安然喜悦,自得其乐。见到渔人,十分惊异,便问他从何处来。渔人作答后,被邀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村里的人听说有外人,便都前来问候打听。自己说是先世里躲避秦朝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及乡人来到这里,再也没有出去过,于是便与外人隔绝。又问现在是什么世道,竟然不知道还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则故事至少传达给我们几个信息:一是这个桃花源处在尘世之外,又名世外桃源,几乎没有污染,非常美丽天然,仿佛佛教的极乐世界、基督教的天堂、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二是桃源世界中世代同堂,男耕女织,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正是老子推崇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境界;三是桃源人讨厌战乱,追求自然;四是桃源人并不好奇猎异而是安分守己,不与外人交往,才保证了桃花源的遗世而独立、自在而永恒;五是世俗的人总是以自己的角度认为秦汉魏晋改朝换代是进步,总是想以自己好奇心的满足而干扰桃源人的清净,以自己价值观的实现去改变桃源人的道德,以自己所谓的文明去毁掉桃源人的自在。好在天不灭桃花源,后世渔利之人并未得逞!

  当人类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代,人类的自然环境百孔千疮、社会环境战乱不安,人类自身承受贫病痛苦,心灵浮躁不安。然而出于贪婪的本性,他们绝不会反思己过,返璞归真,他们必将继续扩张自己的野心,去开拓地球以外的空间。

  于是地球人便有了阿凡达计划,有了占领潘多拉、消灭纳美人并获得难得物的疯狂战争,结果多行不义必自毙,还是被人类中的觉悟者打败了!

  正应了《红楼梦》中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晚了!

  不知是桃花源启发了卡梅隆,还是《阿凡达》启蒙了张家界,但至少读者和观众都得到了启示。桃花源里的避秦人乃是我们的先世,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人很类似地球人的祖先。无论我们是否可以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封建时代、工业革命时代甚至后工业革命时代的更替来断言社会的进步与落后,或者判断机械的使用与心灵或者意识的沟通何者更优越,但是,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宇宙观,至少能够为人类的子孙后代保护自然环境;安分守己、和睦相处的人生观,至少会让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得和谐安详;道德自在、身心健康的生活,会让人们幸福长寿;恬淡清净、无为而治的态度,会让人们成为宇宙和人生的主宰。

  李安纲
  要说古代领导人能躬行黄老之道的,
  莫过于被后人公认为“文”的汉文帝及他老婆窦漪房。
  事例如下: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有一次,有人献上一匹千里马给汉文帝,他便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四方,再也不要来献稀有珍贵的货物,并下了一道关于献千里马者的诏书:“鸾旗在前,凤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又下诏说:“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复来献。”意思是说,我汉文帝知道了有人来献千里马,但此风不可长,此例不可开。我作为皇帝,要出动时,前面有擎着刺绣飞驾的旗队,正步开道。后面又跟着侍候的宫人们,坐着刻画祥凤的车队,带着御厨房,平平稳稳,浩浩荡荡地向前推进,大约每天只走五十华里就要休息了。如果带着警卫的部队,加上军事设备等后勤辎重车队,大约每天只走三十华里便要休息了。那么,我当皇帝的,单独一个人骑上千里马要到哪里去呢?因此,他退还了这匹奉献上来的千里马,并支付了送马的来回路费和开支。同时又下诏说:我不接受任何名贵稀奇的奉献,地方官们要通知四方,以后不要想着奉献什么稀罕东西上来了,因为他深知作为国家领导人言行的示范作用。


  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原意为收获庄稼颗粒归仓,啬人就是农夫。后来从农夫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而爱惜粮食的特点出发,渐引申为爱惜之意。《韩非子—解老》:“少费谓之啬”)

  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汉文帝来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道,善贷且成。

  辱,前面说过,甲骨文作“辰”,字形表示手持石锄,日出而作。“辰”的造纸本义被借用消失后,金文再加“寸”(手持之形)另造“辱”代替,表示持锄下地,艰辛劳作。文帝知荣守辱,带头领大臣下地做以往贵族视为下等人所做的低贱农活,虽然只是一个姿态,但显示的乃是对“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重视。
  前面说了文帝在自己消费方面的“啬”。基于自私的爱惜叫“吝”,往往伴随着贪婪,所谓“取之尽锱铢”。但汉文帝对于公益开支和减税让利却是很大方的。所以他的“啬”并不是守财奴的贪婪,而是他“善贷且成”的基础。如果自己耗费巨大,又拿什么来助公益、减税负呢?

  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每年的春天,他还亲率大臣耕作,生产供祭祀的粮食。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还规定,农民种地没有种子,由各县借给他们;没有口粮,由各县贷给;发生天灾,由各县振济。同时,每年的算赋,也由过去每年每人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文帝在减免税收的同时,还采取一定政策改善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资治通鉴》记载,文帝在即位当年就给鳏、寡、孤独及穷困之人提供资助,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每个月都赏赐米、肉和酒。他当政的二十三年,一方面废除连坐的法令,废除治诽谤妖言之罪的法令,废除大量酷刑、降低量刑,废除连坐的法令;另一方面,坚持公正施法,施教于民,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文帝在时,天下犯罪者大大减少,甚至每年也不足千人,老百姓生活乐陶优裕,国库充盈,国力日盛。

  治国如治家,老婆也很重要。

  由于皇后窦氏出身贫苦,同情百姓的悲苦,与文帝同节俭,减轻百姓的负担,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汉书·文帝纪》)
  后来,窦氏的兄弟窦长君,窦广国到长安认亲,汉文帝见到两位国舅,十分高兴,分了不少田地和房屋给他们,并留他们住在长安,宰相灌婴和周勃认为两位国舅出身寒微,没有很好读书,应选择有品德的教师对他俩加强教育,以免重蹈吕氏外戚作乱的覆辙。窦氏不仅没有勃然大怒,反而深以为然,采纳此议。窦氏兄弟“由些退让君子,不敢以富贵骄人。”(汉书·外戚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文帝之初,有南越王赵佗长期作乱。
  这赵佗原来是秦末派往南越的南征军副将,由于在南越管理有方,汉朝统一后被高祖封为“南越王”作为外臣替汉朝管理南部蛮夷居住区,并允许他用当地的土特产品同中原的生产工具、矿产品和畜类进行交换,多年来一直受到汉朝的庇护。
  吕雉临朝后,以文明大国自居,把南越当成未开化的野蛮人对待,不再供应上述物资而且态度傲慢。赵佗对此非常不满,索性不服天朝管自己坐起皇帝来,称南越武皇帝。他想,这准是长沙王使的坏,于是就派兵攻打长沙国。
  吕后听到大怒,掘祖坟灭三族并派兵进剿。中原士兵到炎热潮湿的南方作战本来就不适应,打了几年毫无战果而且还病死了很多人,吕雉死后就撤了兵。赵佗却不依不饶变本加厉,边境居民苦不堪言。

  汉文帝全面分析了矛盾的发展过程,决定对赵佗采取了赎买政策。他首先重修了真定赵佗的祖坟并派专人看管主持祭祀,然后不知在哪搜寻到赵佗的两个本家哥哥还接到京城封官建府,最后亲笔写了一封信派老臣陆贾出使南越。

  陆贾是汉高祖当初封赵佗南越王时派去宣读诏书的官员,是赵佗的老朋友,见面当然非常客气,于是陆贾乘机把信呈上,只见信中写道:
  皇帝诚心诚意地向南越王问候。我是高皇帝偏房的儿子,一向在偏远的代地防守边疆,因为见识不广,性情老实,天资愚钝,一直没有跟您通过信。过去高皇后因身体长期有病又治不好所以脾气急噪,对您在有些地方措施不当。现在大臣们拥戴我当了皇帝,过去有做错的地方我都更正了,对于您的要求我也满足了,听说最近你又发兵袭扰边境,这就是您的不对了。如果打起仗来不知道有多少百姓生灵涂炭,这样做对您又会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您愿意,服岭(大臾岭)以南就由您去治理吧。但是您也称皇帝,两个皇帝并立恐怕不妥。从今以后我愿意同您去掉前嫌,重修旧好,相互沟通,互派使臣,特派陆贾转达我的心愿希望您能同意。送去上等棉衣100件,愿您在闲暇时听听音乐消遣消遣,慰问一下临国。

  赵佗看到信后非常感动,堂堂的大汉皇帝这样虚心诚恳,卑躬谦让,还称自己是“偏房的儿子”,我还有什么可装的?赶紧归附吧。于是也学着样子写了一封回信,信的开头就谦虚的自称:野蛮人的头儿,老夫臣赵佗冒了死罪,再拜,写信给皇帝陛下。接着叙述了矛盾发生的过程。并说“我称皇帝并不是要跟谁争天下,不过是在自己的领地里自己开开心罢了”。最后他动情地说:我的国土千万里,甲士上百万,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扶持汉朝?那是因为不敢违背我的祖先哪!老夫到南越已经四十九年了,也是抱上孙子的人了,但是我每天仍然是宿不安寝,食不甘味,看不得华丽的颜色,听不得钟鼓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呐?因为不能服侍自己的国家呀!现在皇帝这样看重我,我马上改号再也不敢称皇帝了。趁着使者的方便,我恭恭敬敬的奉上白璧一双,翠鸟千只,犀角十只,紫贝五百,桂蠹(桂树蛆虫,名贵调味品)一瓶,活翠鸟四十对,孔雀两对。冒着死罪,再上书给皇帝陛下。

  于是南越王之乱就这此了结,直至赵佗以百岁高寿去世,南方保持了长期安定。
  汉文帝身居帝位而能守道无为,其事迹看似平常无味,而历代皇帝却少有人再能做到。
  作为皇帝谥号称“文”的第一人,后人对他“经天纬地谓之文”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
  文景之后,汉武帝虽然南征北伐,威震天下,然而百姓疲敝,户口减半,物壮而老矣。

  这个在别的帖子里提过。头像之图,意在向来自西方的《黑客帝国》和来自东方的《道德经》致敬。

  古今中外,大道莫不相通
  说到汉文帝,还得说说文帝时代的货币体系。
  很有意思的是,这可能是古代极为罕有的大一统状态下国家没有垄断货币发行、而且存在货币发行自由竞争的例子。
  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两家货币占据优势,一家是吴王刘濞,他家铜山多,铸的钱总数多。另一家是邓通,他家讲诚信,铸的钱分量足,货真价实。对老百姓来说都有好处,吴国这边因为发行量大,货币供应充足经济发展好,所以吴王让利,连赋税都免了。而邓通这边的钱货真价实,如果吴王铸钱太不地道不足量的话会失去金融市场(注意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是国家垄断货币且强制市场主体接受劣币的状态下,在自由市场上当然是良币驱逐劣币)。竞争的结果是货币足值与货币扩张之间的微妙平衡,于是市场物价稳定,货币的诚信保护了经济的诚信,工商农业皆获其利。

  这里说说两个反派,一个是刘濞,这位从造反打仗的角度看确实不怎么样,但治理经济是一把好手。另一个是邓通,这位常常被批判为啥也不懂只会讨好皇帝的佞臣,但仔细看看他的事迹,那可谓佞臣中的楷模了。别的不说,给你一个英格兰银行允许你自己发钱,你能一辈子自持得住吗?(这跟牛顿被任命为造币局局长可不一样,人家是打工的不能铸币给自己)。邓通虽然常被取笑,但其作为来看,倒是在货币发行方面无为而治的典范:管好你自己的贪欲,如果发货币的讲诚信,技术真的不重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