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谓的原厂机油,我是抱怀疑态度的。打个比方吧,这个世界上有奔驰牌宝马牌、奥迪牌、本田丰田日产……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但又有谁听说过奔驰牌机油和宝马牌机油的呢?只有听说过美孚机油、壳牌机油、嘉实多等牌子吧,那么我们4S店里的原厂专用机油是哪里来的呢?又是什么厂家生产的呢?别说大家,就连我也不知道。因为它们身上标着“原厂专用”四个字,就让许多不懂的人不明就里的就专程跑4S店换这些“三无产品”。我不一竿子打翻一船“油”,但我就真的见过这些所谓的原厂机油一无厂名品牌,二无生产厂家,三无生产地址。除了标出粘度5W30\5W40还有注明专为某某品牌汽车使用机油等字样之外,再无其他能表明身份的说明了。国内目前没有相关方面的油品检测可知这些机油的品质是否达到它们所标注的等级,因此我对它们是抱不信任态度的。宁可选择知名品牌的低端产品也不选择不知名品牌的所谓高端产品。
告诉你汽车众所未必知的一面!
我也想上天涯啊,可是最近比较忙,加上电脑坏了,不是能经常上网的,所以就少上了许多。
说了这么多合资车,我再说回国产品牌。目前根据市场的销量来看,卖得比较好的不外乎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和长安等5个品牌,像我们过去经常谈到的国车骄傲——红旗,现在也没有了音信。最贵最豪华的那款也就是国庆节跟领导人出去转一圈,然后就回车房停好了。据说要好几百万一台呢,还限量生产呢,外壳是红旗,但里面的东西却像和丰田一个妈妈生的一样。这不是首例了,之前的红旗还用过奥迪的发动机、日产的发动机,现在用丰田的东西也算是见惯不怪了吧。除了红旗品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国字号品牌——中华。这个牌子目前过得还不赖,不仅有上有尊驰,下有骏捷系列,另外还搞出了跑车和电动车。需知道当年中华如果没有及时的将骏捷推出市场,那就可以说没有了现在的中华这个品牌了。中华车当年定位与B级车级别,卖的价格和君威、雅阁、帕萨特是一个水平线上的。试想下,这样的价格买一台国产品牌关键还要是用三菱发动机技术却又号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有多少个消费者去做这样的选择呢?不说别的,我就认识一个这样的车主,他就买了台中华车,若干年后他选择了把车送人,自己开着一台二手君威。问他原因,他说中华这车拿去卖关键是高了没有人肯要,太低了过不了自己那关,倒不如送人还得个人情,若和君威比,那就不要比了,不是差一个两个级别的。
现在在二手市场,同样年份几乎同样价格买的中华和君威,二手的价格差别也很远。这样的反差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国产品牌到底差在了哪里?不是我刻意诋毁国产品牌,但这是摆在眼前的现实,不得不承认差距的存在。那些说我损国产品牌太厉害的同学,如果目前让你买一台二手车,同样的价钱,同样的使用年份,你会选择合资品牌啊还是国产自主品牌呢?不妨说说自己的观点。
现在在二手市场,同样年份几乎同样价格买的中华和君威,二手的价格差别也很远。这样的反差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国产品牌到底差在了哪里?不是我刻意诋毁国产品牌,但这是摆在眼前的现实,不得不承认差距的存在。那些说我损国产品牌太厉害的同学,如果目前让你买一台二手车,同样的价钱,同样的使用年份,你会选择合资品牌啊还是国产自主品牌呢?不妨说说自己的观点。
现在看电视,最讨厌吉利品牌的一句广告词,什么百年英伦。吉利你从获得生产轿车资格到现在才几年啊,就凭着08年奥运会前夕和英国佬签合约生产些“高仿”伦敦出租车,就可以说自己是百年英伦了?在众多真正做到百年品牌的老资格面前,目前还属“婴儿”时期的吉利,建议还是谦虚点。或许你吉利是想做到像别人那样成为一个百年品牌,但至少在广告上不要误导我们的消费者,不少不懂得车的人都会误认为英伦是个百年的外国品牌,可事实上偏偏不是,这样就会形成误导。至少已经误导到我了。不知是我理解能力出了问题,还是这句广告词出了问题了……
国际豪华品牌相继进入国内生产了,奥迪算是走在前头的螃蟹,而奔驰宝马紧跟其后,沃尔沃则是姗姗来迟,但总好过不到,如果不来,那就走宝了~中国市场这么大块肥肉!
由于大众奥迪进入中国市场最早,也算是最深知国人消费习惯的,外形要沉稳大气,轴距要够长,个性要低调不能太过于张扬。于是乎,奥迪基本成为了官车的代名词。我个人对奥迪也是充满好感的,如果在30万以内给我选的话,基本上我不会选日系韩系和美系,直接就是选德系的奥迪。无论是A4L还是A6L的设计,总是那么经久耐看,不轻易出现审美疲劳。比起奔驰的C系和宝马的3系,20多万买一台同级别的奥迪A4L无疑更能吸引消费者。由于大众其他车型的大部分零部件已经国产并能与奥迪车型通用,所以价格优势已经为奥迪获得市场的首肯。这一点是北京奔驰和华晨宝马不能够与其相比的。
北京奔驰与华晨宝马虽然都是国内生产的豪车品牌,但由于许多零件因为制作工艺和技术壁垒方面的问题,不能够在国内直接生产,需要进口。这也是导致奔驰和宝马虽然国产化了但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的原因。这样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方面在于由于许多关键部件采用进口件,因此相对国产件来讲,质量上算是有保障一些,这一点也是许多人热衷于购买进口车的原因所在。坏的方面则在于,由于采用了进口件,那么在日后的维修方面会带来不便。例如需要等件,等件的周期或许较长。加上进口件的费用绝对比国产件要贵许多,因此在购买这些车型的时候,维修方面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
目前的4S店,维修方式基本上是以换代修,也就是说车子坏了,基本上是更换损坏的零件,而不是维修损坏的零件。因为许多零件一来集成度高,就算是能拆开来,但里面的小部件不是市场上能够买得到来替代的。二来就算是有替代的小部件可供更换,但一般不零卖,需要购买全套维修包产品,因此费用也是相当昂贵的,和更换整个零件相比划不来。何况奔驰宝马的零件动辄都是过百上千到万的,所以购买豪车品牌容易,供养豪车才是真正的难。
沃尔沃更是豪车中的厉害角色,该品牌由于量产较小(相对主流国际品牌而言),同样零部件基本上是进口件多,因此该品牌的车不坏则已,坏的话维修费可是要你牙疼的。保险公司在承保这些品牌的车时,除了一线的那几间有实力的公司敢承保之外,中小型保险公司一般不敢承保,就算是承保也不敢卖全保,多数都是承保三者之类的险种。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这些车撞坏两个前大灯,基本上保险费就付完出去了,这笔生意是亏定的了。
由于大众奥迪进入中国市场最早,也算是最深知国人消费习惯的,外形要沉稳大气,轴距要够长,个性要低调不能太过于张扬。于是乎,奥迪基本成为了官车的代名词。我个人对奥迪也是充满好感的,如果在30万以内给我选的话,基本上我不会选日系韩系和美系,直接就是选德系的奥迪。无论是A4L还是A6L的设计,总是那么经久耐看,不轻易出现审美疲劳。比起奔驰的C系和宝马的3系,20多万买一台同级别的奥迪A4L无疑更能吸引消费者。由于大众其他车型的大部分零部件已经国产并能与奥迪车型通用,所以价格优势已经为奥迪获得市场的首肯。这一点是北京奔驰和华晨宝马不能够与其相比的。
北京奔驰与华晨宝马虽然都是国内生产的豪车品牌,但由于许多零件因为制作工艺和技术壁垒方面的问题,不能够在国内直接生产,需要进口。这也是导致奔驰和宝马虽然国产化了但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的原因。这样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方面在于由于许多关键部件采用进口件,因此相对国产件来讲,质量上算是有保障一些,这一点也是许多人热衷于购买进口车的原因所在。坏的方面则在于,由于采用了进口件,那么在日后的维修方面会带来不便。例如需要等件,等件的周期或许较长。加上进口件的费用绝对比国产件要贵许多,因此在购买这些车型的时候,维修方面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
目前的4S店,维修方式基本上是以换代修,也就是说车子坏了,基本上是更换损坏的零件,而不是维修损坏的零件。因为许多零件一来集成度高,就算是能拆开来,但里面的小部件不是市场上能够买得到来替代的。二来就算是有替代的小部件可供更换,但一般不零卖,需要购买全套维修包产品,因此费用也是相当昂贵的,和更换整个零件相比划不来。何况奔驰宝马的零件动辄都是过百上千到万的,所以购买豪车品牌容易,供养豪车才是真正的难。
沃尔沃更是豪车中的厉害角色,该品牌由于量产较小(相对主流国际品牌而言),同样零部件基本上是进口件多,因此该品牌的车不坏则已,坏的话维修费可是要你牙疼的。保险公司在承保这些品牌的车时,除了一线的那几间有实力的公司敢承保之外,中小型保险公司一般不敢承保,就算是承保也不敢卖全保,多数都是承保三者之类的险种。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这些车撞坏两个前大灯,基本上保险费就付完出去了,这笔生意是亏定的了。
国内的汽油不达标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你的爱车是写明要加高标号油才能跑得起来的,那你不加马儿自然腿儿发软啦。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是,所谓的90号,93号,97号汽油,都是在相同的基础油的根本上添加不同的添加剂进去兑出来的。就和机油是一个道理的,低价的油和高价的油都是通用一款基础油,然后根据需要添加抗磨剂、抗氧化剂……等等添加剂进去,卖得贵的油就加好的、多点的添加剂,卖便宜的油就添少点、便宜点的添加剂。总之根据市场需求来控制成本。
如果一直吃开97号油,现在为了省些银子吃93号的话,估计你会发现车子明显的没有力。但如果一直这样吃的话,又有点吃不消。怎么办?一般我就采用半箱93号+半箱97号的方法来用,这样相对能省点而又不会明显降低动力性能。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如果一直吃开97号油,现在为了省些银子吃93号的话,估计你会发现车子明显的没有力。但如果一直这样吃的话,又有点吃不消。怎么办?一般我就采用半箱93号+半箱97号的方法来用,这样相对能省点而又不会明显降低动力性能。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对于车身重量这个问题,各门派采用的方法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日韩系是采用较为薄的板材,欧系是采用较轻的铝合金甚至是碳素纤维产品,美系一直都没有减负过,大可忽略它。薄的板材的确是有点伤天害理了,但它还是发挥了省油的“关键性”作用,为什么说关键性呢,因为中国人买车最关注的问题就是省油与否,所以被日本人抓住了消费心理真是件痛苦的事。而欧系的铝合金虽然同样能降低车身重量,但它只用在了高端的车型上,例如奔驰的S系、宝马的7系、奥迪的A8系、捷豹等高端车系上才能看到铝合金车身的影子。都不是咱们平民百姓开得起的玩意。而碳素纤维就更不用说了,都用在了改装车和豪华跑车的身上了,按平方算价钱的,不是一般的贵,是非常贵!
不少人都说抵制日货,说实在话,在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现在,是一点都不可能的。可能你能抵制大件的日货,比如说日系汽车、日系家电、日系商品等比较直观的日货,但你无法抵制小件的日货。比如说你手机里的芯片、电脑里的芯片、汽车里的主板芯片……它们已经无孔不入的进入到了每个产品的环节里面。哪怕你使用的是欧美品牌的产品,它们也是客观存在的。难道你打开每个产品的外壳,仔细看看它们的内部结构,检查到没有日本产的芯片了才购买吗?使用中的产品你能把那个元件给拆掉后再换上国产元件再用吗?不可能吧~
像奥迪A8的MMI系统、奔驰S系的COMAND系统、宝马7系的idriver系统它们都采用了几乎相同的设计,简单点说就是一个控制按钮能够控制车子里的好几十项甚至是过百项功能。这个功能是日系里面没有的,当然丰田也有个类似的G-BOOK智能副驾系统,但比起德系的三大豪车品牌的功能就差远了。由此可见德系的电子配置方面不比日系的要差,但是需要实现这些系统的功能,依然是离不开日系生产的电子元件的配合。
说到机械操控,其实日系也并不缺少这方面的能力,我觉得关键是看什么级别的车吧,如果是低价位的家庭用车,日本人是完全不考虑加太多的辅助配置进去的。在日本换车的周期较我国的要短,所以他们生产的车多数是考虑到实用性和循环再用的问题,由于日本资源匮乏,一旦旧了就换或者是直接淘汰报废掉是常见的做法。这与欧美国家的国情很不同,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经常看到老外开着一些老古董在街上跑,而看不到日本佬开着老古董在街上跑的原因就是这样了。在高级车的级别上,日系的几款跑车的各方面性能也一样很出色,不输欧美系很多,甚至是可以打个平手。按我们的话说,就是一分钱一分货。当然,日本非常的精,好东西只留在本国内使用,不供出口,二类品到欧美出口,三类品供应亚非拉国家。我们虽然离他们近,但却只能享受亚非拉待遇。都说日本车偷工减料,其实要看哪里生产的,他们自己生产自己用的可是一点都没省,省的都是对外出口的。要不在广东我们依然能看见那些80年代末的日本车还在路上跑呢?那是原装进口的日本货。这就是区别对待了~
不少人都说抵制日货,说实在话,在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现在,是一点都不可能的。可能你能抵制大件的日货,比如说日系汽车、日系家电、日系商品等比较直观的日货,但你无法抵制小件的日货。比如说你手机里的芯片、电脑里的芯片、汽车里的主板芯片……它们已经无孔不入的进入到了每个产品的环节里面。哪怕你使用的是欧美品牌的产品,它们也是客观存在的。难道你打开每个产品的外壳,仔细看看它们的内部结构,检查到没有日本产的芯片了才购买吗?使用中的产品你能把那个元件给拆掉后再换上国产元件再用吗?不可能吧~
像奥迪A8的MMI系统、奔驰S系的COMAND系统、宝马7系的idriver系统它们都采用了几乎相同的设计,简单点说就是一个控制按钮能够控制车子里的好几十项甚至是过百项功能。这个功能是日系里面没有的,当然丰田也有个类似的G-BOOK智能副驾系统,但比起德系的三大豪车品牌的功能就差远了。由此可见德系的电子配置方面不比日系的要差,但是需要实现这些系统的功能,依然是离不开日系生产的电子元件的配合。
说到机械操控,其实日系也并不缺少这方面的能力,我觉得关键是看什么级别的车吧,如果是低价位的家庭用车,日本人是完全不考虑加太多的辅助配置进去的。在日本换车的周期较我国的要短,所以他们生产的车多数是考虑到实用性和循环再用的问题,由于日本资源匮乏,一旦旧了就换或者是直接淘汰报废掉是常见的做法。这与欧美国家的国情很不同,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经常看到老外开着一些老古董在街上跑,而看不到日本佬开着老古董在街上跑的原因就是这样了。在高级车的级别上,日系的几款跑车的各方面性能也一样很出色,不输欧美系很多,甚至是可以打个平手。按我们的话说,就是一分钱一分货。当然,日本非常的精,好东西只留在本国内使用,不供出口,二类品到欧美出口,三类品供应亚非拉国家。我们虽然离他们近,但却只能享受亚非拉待遇。都说日本车偷工减料,其实要看哪里生产的,他们自己生产自己用的可是一点都没省,省的都是对外出口的。要不在广东我们依然能看见那些80年代末的日本车还在路上跑呢?那是原装进口的日本货。这就是区别对待了~
说到加价这个问题,其实不管是哪个派系的车,都是存在的现象。至少这是中国的特色,最近闹的“谣盐”就是最好的例子,平时一块三毛钱的盐居然有人敢卖到20~30元一袋。这是为什么,不就是因为无良商人的趋利所致。4S店敢加价,不敢说厂家有没有份,但是绝对算是一个帮凶。产能不足不怪你,但你纵容4S店得加价行为就是不对。
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高尔夫6、途观、汉兰达要加价销售,04年的雅阁2.4刚上市加价,06年的凯美瑞上市加价,日产轩逸加价、雪铁龙世嘉加价……等等都是同出一辙的。看准后市会好,看准了厂家产能跟不上,看准了店外的客户排着队来看车下订,知道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不准外地购车本地上牌,4S店不加价,他傻呀他?
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高尔夫6、途观、汉兰达要加价销售,04年的雅阁2.4刚上市加价,06年的凯美瑞上市加价,日产轩逸加价、雪铁龙世嘉加价……等等都是同出一辙的。看准后市会好,看准了厂家产能跟不上,看准了店外的客户排着队来看车下订,知道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不准外地购车本地上牌,4S店不加价,他傻呀他?
今天下午刚搞了台速腾1.4TSI的底盘防锈,拆开来看,发现做工是不错的。与老款宝来不同,底盘大梁的两边都加装了两块塑料板,面积很大,几乎覆盖了两个轮子中间的大梁位置。这个和宝马、奔驰和奥迪的做法很相像。拆开塑料板和四个叶子板里的内衬后,露出的钢板可清晰看见没有做到任何的防锈漆。那是当然啦,人家德系用的是双面镀锌钢板外加空腔注蜡来针对生锈问题,哪里去考虑喷防锈胶呢?这样的配置,在内陆使用基本上是见不到生锈的情况的,但在沿海城市就很难说了。长时间的咸湿空气腐蚀着,很难说能杜绝生锈的情况,所以做底盘防锈是我们这里必做的。
根据这几年做过不少的车型,我发现目前的国产品牌都学到日系的一些做法。比如说早期的一些车型(包括日系车),他们没有喷任何防锈胶,于是乎出现了生锈的情况,惹来了不少的骂名。后来厂家他们学精了,学会了一招叫做“看得见就有,看不见就没”。比如说许多车的四个叶子板都有内衬,在内衬没遮住的避震部位,厂家或多或少的都喷了些防锈胶,但一旦拆开叶子板内衬,你就会发现里面露出白花花的铁皮,没有一点防锈胶。一些4S店不懂装懂的销售人员就会指着那个位置说,你看原装带防锈胶,多好,省不少钱了……
德系在底盘上是下了不少的功夫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基本上是用螺丝来固定衬板的,而这些螺丝也是经过特别防锈处理的,基本上不会生锈,缺点是螺丝是采用内六花丝而不是常见的十字丝,且数量比较多,拆装必须用专用工具而且比较费时。日韩系则采用胶钉+螺丝,胶钉多螺丝少,螺丝也是经过防锈处理的。这样的搭配在维修拆装上是方便了许多,但有个缺点就是碰撞后胶钉容易脱落、变形,造成衬板脱落、拖地受损。国产车现在基本上也是胶钉+螺丝,胶钉的弹性不足,通常一装一拆就会损坏需要更换。螺丝采用常见的十字丝,易拆装也容易滑牙。螺丝有部分车型没有采用防锈螺丝,因此有出现螺丝生锈拆不下来的情况。
根据这几年做过不少的车型,我发现目前的国产品牌都学到日系的一些做法。比如说早期的一些车型(包括日系车),他们没有喷任何防锈胶,于是乎出现了生锈的情况,惹来了不少的骂名。后来厂家他们学精了,学会了一招叫做“看得见就有,看不见就没”。比如说许多车的四个叶子板都有内衬,在内衬没遮住的避震部位,厂家或多或少的都喷了些防锈胶,但一旦拆开叶子板内衬,你就会发现里面露出白花花的铁皮,没有一点防锈胶。一些4S店不懂装懂的销售人员就会指着那个位置说,你看原装带防锈胶,多好,省不少钱了……
德系在底盘上是下了不少的功夫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基本上是用螺丝来固定衬板的,而这些螺丝也是经过特别防锈处理的,基本上不会生锈,缺点是螺丝是采用内六花丝而不是常见的十字丝,且数量比较多,拆装必须用专用工具而且比较费时。日韩系则采用胶钉+螺丝,胶钉多螺丝少,螺丝也是经过防锈处理的。这样的搭配在维修拆装上是方便了许多,但有个缺点就是碰撞后胶钉容易脱落、变形,造成衬板脱落、拖地受损。国产车现在基本上也是胶钉+螺丝,胶钉的弹性不足,通常一装一拆就会损坏需要更换。螺丝采用常见的十字丝,易拆装也容易滑牙。螺丝有部分车型没有采用防锈螺丝,因此有出现螺丝生锈拆不下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