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医疗与健康 ( 个人的未来 2 )
那么,什么是追求个人幸福? 用一个情景来描述,当别人吃不上饭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健康地生活和发展。 在我看来,这就是个人幸福。 那么,为了这个目标,我们需要进行系统思考,权衡知识、金钱、健康和机会之间的关系,找到我们在未来发展的道路。 那么,本部分就谈谈系统思考。
我们的经济生活起源于加法与减法。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像做加法:我们想要吃珍馐美味、穿金带玉、买豪宅名车、疯狂娱乐、世界环游等等等等,只要出来新鲜的东西,我们可能都想尝试一下。 看上去好的东西,我们都想要。 从社会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进行分割简化,成为分工和需求,分工和需求又形成交换,最后总结成为资源配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考虑增加,考虑得到;而经济学则考虑减少,考虑失去。 而当我们学习经济学,考虑失去的时候,我们只不过能够活得更久一点,活得更富足一点。
人生就是交换。 当我们得到的时候,我们也在付出。 随着世界越来越变得丰富多彩,我们想得到的越来越多,物质欲望越来越强,我们的需要也就越来越多。 而且,信贷这个词在我们欲望越来越强的时候,及时出现,让我们的需要在信贷的支持下,得到更大的满足。 不过,我们可能不会认真思考,当我们得到的时候,我们也在失去。 可以说,我们的这些需要,很多都是在他人的操纵下产生的。 而这些需要都意味着我们个人的金钱流出,变成了他人的利润。 如果我们的要求过多,不论我们的收入能力多么强,我们的收入都要小于支持,我们最后都是要受穷的。 另外,信贷让我们的金钱流出更快,让我们的需求得到更快的满足,同时让我们更快地陷入贫穷。 这就像吸食海洛因,在短时间内人们可以更High,但是让人们的生命难以持续。
有很多人是喜欢High的。我曾经在医院住院部,陪一位病人检查的时候,遇到几个住院的病人。 其中一个在45岁以下,其病症是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各种病症。 但是,他说起来,准备晚上再去喝酒去。他还跟探视他的朋友商量,实在不行,就换上衣服偷偷出去。 我当时也比较冒失,多了句嘴说他,像他这样的情况不能再喝酒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结果,他没有搭我的话茬。 他的朋友说,他的钱已经攒够了,房子也有好几套,老婆孩子有他没他都可以过上很富足的生活了。 当时,因为这种“视死如归”的态度,我是很少见到,也开了“眼界”。 当时,我就想到一个名人名言,套用一下就是,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
当然,不仅个人,整个社会也能够High起来。 想当年,人们充满了壮志豪情,于是下定决心要十五年超英,三十年赶美。 后来,人们High了,觉得这样太不痛快了,决定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那么,超英赶美要有具体的指标,于是人们就把钢铁产量作为总的指标。 于是,人们充分地High起来,纷纷在山上、学校、自家院子里建立炼铁“高炉”,然后把家里铁质的锅碗瓢盆全部砸掉,放到“高炉”去烧,太High。 而High到后来,几千万人饿死。 现在,有一些人回想当时,忘记了饿死人的事情,然后忆往昔“峥嵘的High岁月”。 到最近,人们又开始要赶日超美了。 于是,人们又High了。 大量的农田变成了城市、工厂、道路、垃圾填埋场等等,支持了加工厂。 再到后来,主力变成了房地产,而汽车业是房地产的附庸。 于是,人们也充分High起来,房地产成为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也成了很多人都生活支柱。 然后,大街小巷都有了房产“中介”,人们街头巷尾都是谈的房价,然后“砸锅卖铁”,凑钱按揭买房,太High了。 那么,High的结果,将是人们再一次吃不上饭。
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叫做“边际效用递减”。 就是说,对我们来说,第一个馒头的效用要大于第五个馒头的效用。 当我们非常饿的时候,第一个馒头是最香的,也最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这叫做最大效用。 等我们吃完第三个馒头,我们吃饱了,那么这时候就不想再吃了,这时候馒头对我们的效用是零,我们不再需要了。 如果我们还继续吃,吃到第五个馒头,这时候我们的肚子已经快被撑破了,很厌恶吃馒头了,我们宁愿把馒头扔了,也不能再吃了。 这时候,馒头对我们来说,就是负效用。 一般来说,我们的消费都是遵循“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不过,对于酒鬼来说,越喝酒就越想喝,就是边际效用递增。 还有,如果我们读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连续剧,打喜欢的电脑游戏,就会“废寝忘食”;我们喜欢的音乐和电影,我们可以一遍一遍地重复,还是那么喜欢,这是“边际效用递增”。 所以,物质产品消费大都像馒头一样,是“边际效用递减”,而我们喜欢的精神产品消费则往往是“边际效用递增”。
现在,我们把自己的思考从静态变成动态。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的人生就是在饥饿和“吃到撑破肚子”之间反复。 我曾经号称“半仙”,到现在还保留着相应的生活习惯。 那么,什么是“半仙”的生活习惯呢? 我们知道,人们“得道成仙”的结果,首先就是不用再吃饭了,不吃饭也能活得非常好。 那么,我作为“半仙”,就是吃一半的饭。 别人每天吃两顿饭,那么我就每天吃一顿饭,剩下的一顿喝西北风代替饭,这就是“半仙”。 那么,我经常就会很饿,比如说今天中午12点吃完,到明天中午12点我才能够再吃一顿。 那么,到明天上午10点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到很饿,直到坚持到12点。 于是,吃饭的时候,我就“吃嘛嘛香”。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会报复性地吃很多,吃到快撑破肚子。 因为,从潜意识里,我已经被饿怕了,希望通过多吃,来填补我的精神损失,并且预防未来饿肚子。 多说一句,不少人通过拼命地吃来进行精神补偿。 所以,天天喜欢吃喝,吃得肥头大耳的人,大多数都是因为精神的问题导致。
现在,将我们对人生的认识,从短期变成长期。 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人生也在饥饿和“撑破肚子”之间反复。 在经济好的时候,我们都在追求更多的需求,想要实现更多的消费。 而这个时候,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经常还是要饿肚子的。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社会多么进步,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还得靠食物为生。 那么,我们就必然要经历饥饿。 如果我们不冷静地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将难以为继。 也就是说,我们两天吃到快撑破肚子,也就意味着我们可能要三天饿肚子。 如果我们让自己持续吃到快撑破肚子,那么我们将在未来可能被饿死。 什么是“要钱不要命”,就是只想到现在能够更多地占有资源,破坏资源,不想着这些资源被破坏掉之后,人们将饿死。 中国人一直在反复着这样的过程,没有改变过,我将在“食品安全”里展开阐述这个问题。
什么是经济危机? 说白了,就是人们饿肚子的时期。 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美国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强,效率高。 按道理来说,这样的经济应该能够永远繁荣下去,人们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但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虽然当时的胡佛总统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但是没有抵挡住经济的崩溃,甚至可能是促成了经济从危机到崩溃的过程。 于是,在这个本来应该什么都不缺的国家中,出现了大量的饥民。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无法维持生计,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 1931年,仅纽约一地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到40%。
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大家在“白天”的时候“懂得夜的黑”。 人们在吃的过多的时候,总是忘了自己饿肚子时的状况;在夏天的时候,总是失去了冬天有多么冷的记忆。 也就是说,人们的特点总是“记吃不记打”,“好了伤疤忘了疼”。 经济学就是时刻提醒大家,根据历史的规律、自然的规律,我们在繁荣之后,必然有萧条。 繁荣时候的一个馒头,可能扔到地上都没人要;但是到了萧条的时候,可能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得以维持。 也就是说,人们在繁荣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节俭,多省下点馒头。 到萧条的时候,就用这些省下的馒头给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充饥,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儿时的营养不良,长大之后变得身材矮小而且瘦弱,导致生存能力差,被他人所轻视。
所以,经济学只不过是想到了长远点的问题。 2000年前,《吕氏春秋》就说:“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 那么,经济学思考的智慧,就是如何多一点长远的考虑。 没有一个人能够又能得到鱼,还能得到熊掌,把全世界的好处都占尽了。 所以,对于经济学来说,理性的人就是要在High之前,仔细想想High之后的长期后果。 结果,智慧就变成通过克制短期的需求,获得长期的持续收益。 所以,当人们都在努力“得到更多”的时候,符合经济学的行为却是“消费更少”,比如说放弃世界旅游,放弃卡拉OK,放弃名车豪宅,放弃锦衣玉食。 而到了最后,经济学思考的是,什么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 然后,尽可能用最少的钱,在最基本的需求底线上生活,而且还活得不错,这就是资源配置。
打个比方,关于人口问题。 1949年之后,毛泽东仿效斯大林的政策,提倡“英雄母亲”,鼓励大家生育。 这时候,北京大学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中国跟苏联不一样,应该实行“计划生育”。 因为,当时苏联面临着人口过于稀少的问题,如果不鼓励生育,苏联将面临着灭国的危险。 但是,当时中国的人口已经非常多,需要重视素质教育,降低人们的生育水平。 结果,马寅初被打倒了,爆发了大量的人口增长。 而到了1970年代,人口又被看成了沉重的负担,然后政策提出“计划生育”。 但是,这时候的“计划生育”已经不是最初提出的进行家庭自我约束,尽量保持在两个以内的计划生育,而是由政策控制,一家只能生一个的“计划生育”。 也就是说,用一种新的极端控制手段,替代前一个极端的鼓励手段。 这样的结果是,80、90后的年轻人,即将开始面临一个家庭里,上有四个老人,下有一个孩子的极端沉重的压力。
经济学的主要用途是应对困难。 经济学的最高目标是预知经济困难时期。 根据对过去规律的总结,尽量通过在繁荣时期的节约,实现困难时期的平稳生存。 或者说,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不要一下子把粮食都糟蹋光。 这时候,更要注意节约,留着到4、5月份,青黄不接没有粮食的时候,还能够吃的不错,不会造成孩子的营养不良。 在丰年的时候,更是要有长远打算,多多进行储备,更加需要进行自我约束,通过节俭和科学的方式,储备更多的粮食,以便在“饥年”的时候,让孩子能够吃饱饭。 在一个社会中,有资源、有能力赚钱的人们,应当尽可能节俭,然后把省下来的资源,分配给穷人,或者暂时遇到困难的人。 让穷人的孩子能够吃饱饭,受到公平的教育和医疗,让暂时遇到困难的人能够恢复过来,重新为社会创造价值。 那么,当这些有能力赚钱的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他人的救助,度过困难,重新开始赚钱。
经济学的第二目标是应对困难。在经济困难的时候,经济学就变得非常必要。 当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人人都会赚钱,那么谁会想着费劲学习经济学,然后去穷酸地过日子呢? 但是,当人们的经济出现困难,必须用更少的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的时候,人们才需要经济学。 这就像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当停车场很大,但是汽车很少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停车线、合理规划、停车规则等。 因为随便瞎停,停车场都很宽敞,放不满。 但是,当停车场很小,需要停的车很多, 这时候停车规划和执行就变得至关重要。 没有科学的措施和强有力的管理,停车场必然乱套瘫痪。而这不仅仅要制定非常科学的复杂系统,还必须用非常简单的方式把这个系统的规则表达出来,就像“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简单。
对于每个人来说,经济困难时期的“红灯停、绿灯行”主要是如何进行合理配置,让知识、金钱、健康、机会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为了应对困难,我们首先要合理安排金钱,因为金钱是就像我们的“存粮”,一定要精心照看,不要让“大耗子”吃掉了。 知识是我们谋生的手段,需要持续地积累(以后另外加入内容讨论)。 然后,通过对社会的认识,合理利用机会。 最重要的,就是持续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终于又绕回到健康上来了。 下面,我将先简单讨论金钱和机会,然后重点讨论健康。 (待续)
那么,什么是追求个人幸福? 用一个情景来描述,当别人吃不上饭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健康地生活和发展。 在我看来,这就是个人幸福。 那么,为了这个目标,我们需要进行系统思考,权衡知识、金钱、健康和机会之间的关系,找到我们在未来发展的道路。 那么,本部分就谈谈系统思考。
我们的经济生活起源于加法与减法。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像做加法:我们想要吃珍馐美味、穿金带玉、买豪宅名车、疯狂娱乐、世界环游等等等等,只要出来新鲜的东西,我们可能都想尝试一下。 看上去好的东西,我们都想要。 从社会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进行分割简化,成为分工和需求,分工和需求又形成交换,最后总结成为资源配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考虑增加,考虑得到;而经济学则考虑减少,考虑失去。 而当我们学习经济学,考虑失去的时候,我们只不过能够活得更久一点,活得更富足一点。
人生就是交换。 当我们得到的时候,我们也在付出。 随着世界越来越变得丰富多彩,我们想得到的越来越多,物质欲望越来越强,我们的需要也就越来越多。 而且,信贷这个词在我们欲望越来越强的时候,及时出现,让我们的需要在信贷的支持下,得到更大的满足。 不过,我们可能不会认真思考,当我们得到的时候,我们也在失去。 可以说,我们的这些需要,很多都是在他人的操纵下产生的。 而这些需要都意味着我们个人的金钱流出,变成了他人的利润。 如果我们的要求过多,不论我们的收入能力多么强,我们的收入都要小于支持,我们最后都是要受穷的。 另外,信贷让我们的金钱流出更快,让我们的需求得到更快的满足,同时让我们更快地陷入贫穷。 这就像吸食海洛因,在短时间内人们可以更High,但是让人们的生命难以持续。
有很多人是喜欢High的。我曾经在医院住院部,陪一位病人检查的时候,遇到几个住院的病人。 其中一个在45岁以下,其病症是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各种病症。 但是,他说起来,准备晚上再去喝酒去。他还跟探视他的朋友商量,实在不行,就换上衣服偷偷出去。 我当时也比较冒失,多了句嘴说他,像他这样的情况不能再喝酒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结果,他没有搭我的话茬。 他的朋友说,他的钱已经攒够了,房子也有好几套,老婆孩子有他没他都可以过上很富足的生活了。 当时,因为这种“视死如归”的态度,我是很少见到,也开了“眼界”。 当时,我就想到一个名人名言,套用一下就是,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
当然,不仅个人,整个社会也能够High起来。 想当年,人们充满了壮志豪情,于是下定决心要十五年超英,三十年赶美。 后来,人们High了,觉得这样太不痛快了,决定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那么,超英赶美要有具体的指标,于是人们就把钢铁产量作为总的指标。 于是,人们充分地High起来,纷纷在山上、学校、自家院子里建立炼铁“高炉”,然后把家里铁质的锅碗瓢盆全部砸掉,放到“高炉”去烧,太High。 而High到后来,几千万人饿死。 现在,有一些人回想当时,忘记了饿死人的事情,然后忆往昔“峥嵘的High岁月”。 到最近,人们又开始要赶日超美了。 于是,人们又High了。 大量的农田变成了城市、工厂、道路、垃圾填埋场等等,支持了加工厂。 再到后来,主力变成了房地产,而汽车业是房地产的附庸。 于是,人们也充分High起来,房地产成为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也成了很多人都生活支柱。 然后,大街小巷都有了房产“中介”,人们街头巷尾都是谈的房价,然后“砸锅卖铁”,凑钱按揭买房,太High了。 那么,High的结果,将是人们再一次吃不上饭。
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叫做“边际效用递减”。 就是说,对我们来说,第一个馒头的效用要大于第五个馒头的效用。 当我们非常饿的时候,第一个馒头是最香的,也最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这叫做最大效用。 等我们吃完第三个馒头,我们吃饱了,那么这时候就不想再吃了,这时候馒头对我们的效用是零,我们不再需要了。 如果我们还继续吃,吃到第五个馒头,这时候我们的肚子已经快被撑破了,很厌恶吃馒头了,我们宁愿把馒头扔了,也不能再吃了。 这时候,馒头对我们来说,就是负效用。 一般来说,我们的消费都是遵循“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不过,对于酒鬼来说,越喝酒就越想喝,就是边际效用递增。 还有,如果我们读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连续剧,打喜欢的电脑游戏,就会“废寝忘食”;我们喜欢的音乐和电影,我们可以一遍一遍地重复,还是那么喜欢,这是“边际效用递增”。 所以,物质产品消费大都像馒头一样,是“边际效用递减”,而我们喜欢的精神产品消费则往往是“边际效用递增”。
现在,我们把自己的思考从静态变成动态。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的人生就是在饥饿和“吃到撑破肚子”之间反复。 我曾经号称“半仙”,到现在还保留着相应的生活习惯。 那么,什么是“半仙”的生活习惯呢? 我们知道,人们“得道成仙”的结果,首先就是不用再吃饭了,不吃饭也能活得非常好。 那么,我作为“半仙”,就是吃一半的饭。 别人每天吃两顿饭,那么我就每天吃一顿饭,剩下的一顿喝西北风代替饭,这就是“半仙”。 那么,我经常就会很饿,比如说今天中午12点吃完,到明天中午12点我才能够再吃一顿。 那么,到明天上午10点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到很饿,直到坚持到12点。 于是,吃饭的时候,我就“吃嘛嘛香”。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会报复性地吃很多,吃到快撑破肚子。 因为,从潜意识里,我已经被饿怕了,希望通过多吃,来填补我的精神损失,并且预防未来饿肚子。 多说一句,不少人通过拼命地吃来进行精神补偿。 所以,天天喜欢吃喝,吃得肥头大耳的人,大多数都是因为精神的问题导致。
现在,将我们对人生的认识,从短期变成长期。 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人生也在饥饿和“撑破肚子”之间反复。 在经济好的时候,我们都在追求更多的需求,想要实现更多的消费。 而这个时候,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经常还是要饿肚子的。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社会多么进步,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还得靠食物为生。 那么,我们就必然要经历饥饿。 如果我们不冷静地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将难以为继。 也就是说,我们两天吃到快撑破肚子,也就意味着我们可能要三天饿肚子。 如果我们让自己持续吃到快撑破肚子,那么我们将在未来可能被饿死。 什么是“要钱不要命”,就是只想到现在能够更多地占有资源,破坏资源,不想着这些资源被破坏掉之后,人们将饿死。 中国人一直在反复着这样的过程,没有改变过,我将在“食品安全”里展开阐述这个问题。
什么是经济危机? 说白了,就是人们饿肚子的时期。 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美国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强,效率高。 按道理来说,这样的经济应该能够永远繁荣下去,人们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但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虽然当时的胡佛总统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但是没有抵挡住经济的崩溃,甚至可能是促成了经济从危机到崩溃的过程。 于是,在这个本来应该什么都不缺的国家中,出现了大量的饥民。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无法维持生计,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 1931年,仅纽约一地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到40%。
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大家在“白天”的时候“懂得夜的黑”。 人们在吃的过多的时候,总是忘了自己饿肚子时的状况;在夏天的时候,总是失去了冬天有多么冷的记忆。 也就是说,人们的特点总是“记吃不记打”,“好了伤疤忘了疼”。 经济学就是时刻提醒大家,根据历史的规律、自然的规律,我们在繁荣之后,必然有萧条。 繁荣时候的一个馒头,可能扔到地上都没人要;但是到了萧条的时候,可能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得以维持。 也就是说,人们在繁荣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节俭,多省下点馒头。 到萧条的时候,就用这些省下的馒头给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充饥,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儿时的营养不良,长大之后变得身材矮小而且瘦弱,导致生存能力差,被他人所轻视。
所以,经济学只不过是想到了长远点的问题。 2000年前,《吕氏春秋》就说:“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 那么,经济学思考的智慧,就是如何多一点长远的考虑。 没有一个人能够又能得到鱼,还能得到熊掌,把全世界的好处都占尽了。 所以,对于经济学来说,理性的人就是要在High之前,仔细想想High之后的长期后果。 结果,智慧就变成通过克制短期的需求,获得长期的持续收益。 所以,当人们都在努力“得到更多”的时候,符合经济学的行为却是“消费更少”,比如说放弃世界旅游,放弃卡拉OK,放弃名车豪宅,放弃锦衣玉食。 而到了最后,经济学思考的是,什么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 然后,尽可能用最少的钱,在最基本的需求底线上生活,而且还活得不错,这就是资源配置。
打个比方,关于人口问题。 1949年之后,毛泽东仿效斯大林的政策,提倡“英雄母亲”,鼓励大家生育。 这时候,北京大学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中国跟苏联不一样,应该实行“计划生育”。 因为,当时苏联面临着人口过于稀少的问题,如果不鼓励生育,苏联将面临着灭国的危险。 但是,当时中国的人口已经非常多,需要重视素质教育,降低人们的生育水平。 结果,马寅初被打倒了,爆发了大量的人口增长。 而到了1970年代,人口又被看成了沉重的负担,然后政策提出“计划生育”。 但是,这时候的“计划生育”已经不是最初提出的进行家庭自我约束,尽量保持在两个以内的计划生育,而是由政策控制,一家只能生一个的“计划生育”。 也就是说,用一种新的极端控制手段,替代前一个极端的鼓励手段。 这样的结果是,80、90后的年轻人,即将开始面临一个家庭里,上有四个老人,下有一个孩子的极端沉重的压力。
经济学的主要用途是应对困难。 经济学的最高目标是预知经济困难时期。 根据对过去规律的总结,尽量通过在繁荣时期的节约,实现困难时期的平稳生存。 或者说,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不要一下子把粮食都糟蹋光。 这时候,更要注意节约,留着到4、5月份,青黄不接没有粮食的时候,还能够吃的不错,不会造成孩子的营养不良。 在丰年的时候,更是要有长远打算,多多进行储备,更加需要进行自我约束,通过节俭和科学的方式,储备更多的粮食,以便在“饥年”的时候,让孩子能够吃饱饭。 在一个社会中,有资源、有能力赚钱的人们,应当尽可能节俭,然后把省下来的资源,分配给穷人,或者暂时遇到困难的人。 让穷人的孩子能够吃饱饭,受到公平的教育和医疗,让暂时遇到困难的人能够恢复过来,重新为社会创造价值。 那么,当这些有能力赚钱的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他人的救助,度过困难,重新开始赚钱。
经济学的第二目标是应对困难。在经济困难的时候,经济学就变得非常必要。 当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人人都会赚钱,那么谁会想着费劲学习经济学,然后去穷酸地过日子呢? 但是,当人们的经济出现困难,必须用更少的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的时候,人们才需要经济学。 这就像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当停车场很大,但是汽车很少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停车线、合理规划、停车规则等。 因为随便瞎停,停车场都很宽敞,放不满。 但是,当停车场很小,需要停的车很多, 这时候停车规划和执行就变得至关重要。 没有科学的措施和强有力的管理,停车场必然乱套瘫痪。而这不仅仅要制定非常科学的复杂系统,还必须用非常简单的方式把这个系统的规则表达出来,就像“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简单。
对于每个人来说,经济困难时期的“红灯停、绿灯行”主要是如何进行合理配置,让知识、金钱、健康、机会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为了应对困难,我们首先要合理安排金钱,因为金钱是就像我们的“存粮”,一定要精心照看,不要让“大耗子”吃掉了。 知识是我们谋生的手段,需要持续地积累(以后另外加入内容讨论)。 然后,通过对社会的认识,合理利用机会。 最重要的,就是持续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终于又绕回到健康上来了。 下面,我将先简单讨论金钱和机会,然后重点讨论健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