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继续)
  
  当以“婚姻”为立场的人们,和以“大家庭”为立场的人们,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第三种重要力量的影响,社会制度的遗留问题。 1949年之后,人们开始进入组织“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社会制度中。 而管理就意味着对人、财、物组织和控制,其中对人的控制是管理是核心。 那么,在重要的时期,对重要的人的重要事情的控制,是管理的“关键节点”。 而其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婚姻问题。 从延安开始,面对“男多女少”,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组织开始实施主动控制的措施。 将优势女性“资源”向优势力量群体集中,维护了关键人员的忠诚度,增强了“组织凝聚力”,取得了非常关键的效果。 所以,当组织遍及全国的时候,就开始直接插手婚姻,开始了一段独特的组织包办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可以简单进行如下描述:当某个组织上重视的某个40岁的人看上了一位20岁相貌姣好、皮肤白皙、身材不错、活泼开朗、文化程度高、多才多艺的女性,不是直接去找这位女性去谈,而是找组织来解决。 然后,由组织出面,跟这位女性谈话,让这位女性嫁给这个组织上重视的人。 当然,这位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女性,不会看上从农村出来、只会扛枪打仗、缺乏基本的卫生习惯、没有知识文化的“大老粗”,反而看上一个25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但是,组织上不是这么看的。 组织上会给这位女性摆道理: 1、 家庭出身:他虽然是大老粗,但是组织上信得过的人,比如说出身贫农,根正苗红; 2、个人资历:是几级战斗英雄,很早就参加过革命,跟着核心组织进行过两万五千里长征; 3、未来发展:他是组织上器重的人,将来会得到持续的提拔,跟着他衣食无忧,而且还可能身居显贵。 如果这位姑娘还不同意,那就要做姑娘家里人的“工作”,还要做那个知识分子的“工作”,最后一定要达到目的。
  
  另外,组织通过打破“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对妇女从精神到肉体上的桎梏,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观念。 这种对于当时立交的颠覆,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小的细节。 当时,提出的观念是“男女各占半边天”。 这个观念可能对很多80年出生以后的人们难以理解,但是对我这个70年代初出生的人可是深有体会。 当时,跟女生同桌的时候,女生往往会在中间划道线,表示“泾渭分明”。 然后,男生女生之间很少说话,下了课以后也是各玩各的。 当时,我作为男生,实际上是害怕女生的。 因为,女生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马上“告老师”,打小报告。而且,老师还经常警告,不要搞小团伙,不要包庇“坏人坏事”。 于是,一些打小报告的女生就更加嚣张,让其他的女生也不敢随便有事情不报告。 也就是说,在组织的包办下,在“男女各占半边天”的思维影响下,男生与女生之间就形不成基本的沟通,更不要说达成相互信任了。
  
  婚姻的基础是男女之间的相互信任。 而“半边天”摧毁了这种信任的基础。 所以,从小在这样文化中长大的“好学生”,具有强烈的向组织靠拢的欲望,而在同学中基本上没有真正的朋友。 不仅仅是这些好学生的问题,男女之间也就几乎不可能成为朋友。 那么,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当时的社会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比如说根正苗红、思想积极、革命业绩突出、有提升潜力等等。 也就是说,人们的感情因素、信任因素已经被放置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而是把社会的利益评判标准作为对一个人的标准。 最能够反映当时状况的一个现象是,在政治运动中,很多女性相应组织的号召,揭发自己丈夫的饭组织言论,然后坚决跟丈夫划清界限。 然后,让前夫被批斗或者被枪毙。现在,那个时代过去了,但是文化作为一种延续的东西,仍然在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上进行着传承。
  
  好了,不多说了,大家可以深入思考。 现在,回到房奴的具体问题分析上来。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在一个人不愿意买房的情况下,第一种力量会不会让人当“房奴”? 不会! 第二种力量会不会? 有可能! 第三种力量会不会? 它是核心驱动力! 而一个人当房奴的过程,就是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第三种力量的驱动下,在第二种力量的增强下,在第一种力量的配合下实现的。 第三种力量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力量,它包括政策导向、舆论环境、商家策略、朋友影响等等。 一个人有机会当“房奴”,必然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就像在美国,房价普遍很低,比如说某地房屋均价15万美元/套,然后经济分析文章说房价还要跌,然后当地一个华人家庭收入是10万美元/年。 像这对华人家庭,可以说都没有当“房奴”的“荣幸”。 就算是华人夫妇头脑发热,买了40万美元的豪宅(那可真是豪宅了),只要按揭贷款年利率没有达到30%或者50%,也不构成经济负担,当不上房奴。
  
  第一种力量是最要命的。 那么,光是第三种力量,市场火爆,不会动摇人的意志。 而第二种力量就开始对人起作用了,比如说家里人说要买房子。 有的年轻人因为父母有一些钱,而且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觉得可以先把自己的部分积蓄给了孩子,让孩子“按揭”买高价房,那么有的年轻人会因为不够理性,觉得现在收入还不错,未来也是“一片光明”,买了房子,当上了“房奴”。 而有些女性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会因为房价持续上涨,坚决要求男方买房子,让自己的女儿嫁了以后有个“安身之处”。 这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一般还不会给人带来伤害。 而最给人的心理带来伤害的是第一种力量,女友坚决要买房,不买房就分手! 这让很多男性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面对绝对的两难选择,有的选择顺从买房,有的选择了不买分手。 而不论哪个选择,人们都极为痛苦。 为什么这么痛苦? 因为人们没有从经济系统的角度,鸟瞰全局!
  
  再扯句题外话,乔治 W 布什(小布什总统)有句名言:“with me, or against me”。 可以说,这就是保守主义的宣言。 那么什么是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者大都是“鹰派”,里根作为大家所熟悉的战后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体现出“鹰派”立场强硬,但是政策灵活的双重优势。 那么什么是“鹰派”? 我们知道,鹰是食肉的猛禽,嘴弯曲锐利,脚爪具有钩爪,性凶猛,肌肉非常强有力,大型鹰两脚甚至可以将一头小鹿的脊椎骨折断,可以携带一头几十斤重的羊飞行。而相信很多朋友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鹰眼。鹰的视力极为敏锐,可以看到数公里之外的一种老鼠。 而“鹰派”的特点,就是敏锐地观察到最远处的细微变化,然后进行相应的分析,思考可能造成的一系列最坏后果,并且根据后果的严重性,采取相应的行动。 而这种微小变化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在经济管理里面,又被称为“蝴蝶效应”。 所以,保守派对这些关键的细小变化采取别人看来可能过于强硬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经常就表现成为“势不两立”,不是做我的朋友,就是做我的敌人。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要把婚姻说得这么严厉,或者如此残酷? 其实,世界上最严厉的语言都不能跟婚姻的残酷相比。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男女朋友相处得好,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谈婚论嫁了。 但是,这是最大的错误观念! 男女朋友相处和婚姻是截然相反的两件事情! 男女朋友是“同甘”,而婚姻是“共苦”,决然不同。 男女朋友做的是加法,双方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一起去吃饭、看电影、购物、卡拉OK、泡吧、旅游等等,是增加消费的行为。 而婚姻是典型的经济学,或者说是经济学里的经济学。 在婚姻过程中,夫妻双方相互看到的都是缺点,然后持续地在做减法,削减自己的消费,比如说在家吃饭、看盗版DVD或者电视,减少购物,加班或者赚外快,省钱为孩子买奶粉和读书,为买房子操心,为医疗操心,为养老操心,为老人操心等等。 所以,每个婚姻最后往往会走向极端,不是成为互相无法分离的终身伴侣,就是让人心力交瘁的破裂关系,成为仇人的也不在少数。
  
  在西方保守主义的文化中,因为预见到了婚姻可能导致的后果,所以在法律的力量已经不起作用的情况下,诉诸于教会的道德力量。 在结婚仪式中,最重要的是去教堂,让上帝见证两个人的结合。 而这是整合婚礼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在这个部分,人们并非以快乐来对待的,而是在上帝面前庄重的承诺。 在婚礼上,双方要相互起誓:我愿意她(他)成为我的妻子(丈夫),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我们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现在,中国的很多婚礼也开始宣读这段话,以见证两个人的婚姻。 但是,人们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以快乐的方式宣读这段话,谁去真正理解它背后积淀着无数失败婚姻总结出来的最简单的原则和话语呢? 
  
  另外,婚姻同时意味着相互献身,相互牺牲。所以,在结婚仪式上,牧师会问新郎:某某某,你愿意承认接纳某某为你的妻子吗? 新郎回答说:我愿意。 牧师再问:你当以温柔耐心来照顾你的妻子,敬爱她,唯独与她居住。要尊重她的家庭为你的家族,尽你做丈夫的本份到终身。不再和其他人发生感情,并且对他保持贞洁吗?你在众人面前许诺愿意这样吗? 新郎回答:我愿意。 我某某某愿意承受接纳某某做我的妻子,和她生活在一起。无论在什么环境,都愿意终生养她、爱惜她、安慰她、尊重她、保护她。不和其他人发生感情。 然后,牧师问新娘:某某,你愿意承认某某某为你的丈夫吗? 新娘回答:我愿意。 牧师问新娘:你愿意到了合适的年龄嫁给他,当常温柔端庄,来顺服这个人,敬爱他、帮助他,唯独与他居住。要尊重他的家族为本身的家族,尽力孝顺,尽你做妻子的本份到终身,并且对他保持贞洁?你在众人面前许诺,愿意这样吗? 新娘回答:我愿意。我某某愿意到了合适的年龄嫁给他,承受接纳某某某做我的丈夫,和他生活在一起。 牧师:请新郎新娘交换信物。
  
  那么,什么是鸟瞰全局? 我们回到经济关系分析上,来看因为结婚而被逼成为房奴的过程。 成为房奴,往往会牵扯到五个方面的利益体:房地产行业,女方家长,女方,男方,男方家长。 这是个以男、女两方为冲突焦点的博弈过程。在博弈过程中,因为男女的想法不一样,所以派生出好几种结果。 我就再罗嗦罗嗦,把这几种结果罗列一下: 
  (继续)
  
  经济保守主义:婚姻与房奴的经济学思考
  
  第二种结果: 被“大家庭”拖垮: 
  
  在家庭中,经常是一强一弱,强者经常是做贡献的一方。 但是,如果强者以“夫妻一体”的想法为婚姻做贡献的时候,弱智却把婚姻内的钱无休止地往自己那方的“大家庭”拿,那么这个婚姻就很容易被那个“大家庭”拖垮。 到时候,强者就变成了“被打劫者”,做贡献的一方可能不仅仅自己会“被榨干”,甚至还要把自己的家庭卷进去。 也就是说,双方强弱转换,强者因为“缺心眼”而成为真正的弱者,而弱智通过“打劫对方”而成为强者。 也就是说,贡献者在感情上被“绑架”,进退不得。 
  
  这样的情况,就像“火中取栗”的博弈。我在前面几页的帖子进行过简单的阐述。 贡献者就像小猫,“打劫者”就像猴子。小猫在为了精神而努力,或者说为了美化的愿景而努力,比如说让婚姻更加富足,通过努力能够住好房子、开好车、去旅游等等。 但是,这样的努力成果,却被猴子轻而易举地弄走了。 最后,小猫从肉体和精神都“很受伤”。 那么,对于小猫来说,必须要采取措施:1、不能跟猴子结婚; 2、如果已经结婚,就要变成老虎,随时惩罚猴子的行为;3、 如果变不成老虎,就选择离婚“止损”! 其实,对于很多“小猫”来说,第三点最难做到,多少年的努力和付出,难道就这样白白失去了吗? 但实际上,长痛不如短痛! 如果找了猴子,自己又变不成老虎,那就只有离婚,才能带来活路。 否则,结果将是鞠躬尽瘁,一无所有,穷困潦倒,死而后已。
  
  说到被“大家庭”拖垮的事情,我的眼前立即浮现出多个案例,似乎身边比比皆是。再看看一些有关描写中国婚姻的纪实小说,这个问题似乎也是无处不在。当一方在奉献,像“进水管”一样,往婚姻中添加的时候,而另一方却像“出水管”,把婚姻中的经济“漏掉”。而随着经济“漏斗”的形成,再牢固的感情也会随经济而去,直到某个爆发点,婚姻“崩盘”。这时候,最受伤的是奉献者,不仅经济受伤,心灵的创伤更是无法弥补。我看过一本书,一个婚姻奉献者写的小说,在文中如“咆哮”般的语言经常以无法控制的方式“喷涌而出”,刹不住闸。 我相信那就是作者无法克制的情感,可见受伤至深。 至于婚姻中的“偷盗者”,他们得到了什么呢?更是什么都没有,让他们成为“可怜虫”。即使他们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大家庭”,他们能够得到的只是家里人更大的“血盆大口”,得不到任何的感激和欣赏。    
     
  那么,如何防止这样被“绑架”的局面发生? 就是1、小猫找小猫,共同贡献; 2、如果已经找了猴子,自己要变成老虎; 3、如果自己变不成老虎,就离婚“止损”。 但是,不要把自己变成猴子! 因为,小猫经过历练、学习思考和成长,最终会成为老虎。 但是,猴子永远是猴子。 这就像士兵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成为将军,但是士兵还是有机会成为将军的。 而太监永远是太监。 而这个婚姻原则同样可以用在工作、交友中。
  
  首先,作为很有贡献意识的“小猫”,只能找另外一个“小猫”,决不能找“猴子”。 也就是说,在中国,要以完全理性、完全自私、完全为了金钱而孜孜不倦追求的“经济人”的方式对待婚姻。“到哪山唱哪山的歌”,在中国和在国外对待婚姻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说,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的女性会找一个农村来的保安,然后为了自己的未婚夫到处“上访”? 它能够在中国成为新闻,因为它是少见的,甚至绝无仅有的。但是在美国,这种事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的环境不同、观念也就不同。 在西方国家,小家庭大都非常独立。 而在父母兄弟之间,感情是感情,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尽量避免把感情和经济利益搅和在一起,这就是以“夫妻一体”为基础的经济文化。 可以说,就连父母都不会理所当然地接受孩子的金钱的,即使父母接受孩子的金钱,首先也要了解孩子本身是否富足的。在这样的观念下,即使一个富家的博士生和一个穷人的清洁工结婚,人们都觉得无所谓。 因为,他们是独立的,不会产生过多的经济“波及”效应。 所以,人们关心的是,他们是否幸福。 
  
  但是,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两个人的婚姻更多的是家庭利益的结合。 人们往往看到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婚姻背后的双方家庭利益的对比。 我在前面“生产导向型”经济中,做了个列表显示生产导向型经济的特点。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生产导向型经济,通过“三纲五常”表现出来,大家庭依附于外部的权力,婚姻小家庭依附于大家庭。 这样的结果就是,人们以低俗、势利的方式对待婚姻,把婚姻当作牟利的工具。 不少“大家庭”为了通过婚姻而牟利,不惜毁掉自己孩子或者兄弟姐妹的人生幸福。 不过,因为宋朝以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教”口号,个人幸福已经从中国文化中消失。 当人们失去了感情之后,只能寻找最可怜的利益,来填补精神的空虚,于是整个社会文化就成为心理变态的文化。 文人们喜欢“三寸金莲”,并且把“三寸金莲”变成流行文化,就是社会心理变态的一种反映。
  
  因此,只有最冷静、甚至冷酷地对待婚姻,才能够得到好的婚姻结果。 似乎这种态度,跟做贡献的小猫的态度自相矛盾,但是解决问题的症结。 只有最初冷静对待婚姻,未来才会减少“火中取栗”的机会。 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这是小猫找小猫的最好途径。 我最初属于叛逆性格,就不信这个邪!但是,当我因为一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关系,在经济上“损失惨重”之后,才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婚姻关系的比较关注,还有经常跟人聊天,发现有一定的知识和阅历、对婚姻有深刻体验和亲身经历的人,总在谈“门当户对”。 我也在思考,“门当户对”真的就能保证婚姻幸福吗?似乎并不能。 但是,“门当户对”能够大幅减少因为“火中取栗”,导致“吃大亏”的风险。 也就是说,“门当户对”是一种保守的策略,能够保护自己的经济,明显减少因为婚姻而“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的结果,减少心理遭到严重伤害的几率。   
  
  只有小猫找到小猫,才能实现“夫妻一体”的婚姻。 这种婚姻是能够以正当的手段,持续积累财富、增加财富的婚姻,也必然比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的婚姻幸福! 有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这句话在婚姻经济学上是非常正确的。 比如说,爱情是盲目的,人们可以为了爱而爱。在爱情的过程中,人们的眼睛闭的越紧,也就越幸福。 但是,涉及到婚姻的时候,就必须睁大自己的双眼。而且,经常自己的双眼还不够,还需要请有经验的人,也帮着自己睁大眼睛。 为什么呢?因为婚姻是经济学,更多地思考经济结果。 在妻子的支持下,比尔 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持续地积累着财富,成为世界上最富的人。 他们的婚姻必然比穷困潦倒的夫妻要幸福,这就是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 而如何让婚姻持续升值,然后越来越幸福? 就是在这个“经济联合体”中,两个人必须同时做贡献,并且创造“协同效应(Synergy)”,实现1+1>2的效果,才能让这个婚姻有价值,有意义。如果这个婚姻都依赖在一个人的身上,那么这个被依赖的人就痛苦了。而如果一方不仅把自己依赖症对方身上,还把自己张着“血盆大口”的家庭依赖在对方身上,那么这个被依赖的人经常就会被压垮。   
  
  如果小猫碰到了猴子,那么小猫必须迅速成长为老虎! 人们只有心理上足够强大的时候,往往才能够抵抗住对方“大家庭”的盘剥,不会让自己受到严重的伤害。 我看一篇文章,一个小姑娘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还不错,人也很温柔善良。后来,她爱上了一个勤奋刻苦、诚实可靠的小伙子,然后他们结婚了。 问题是,小伙子的家庭是那种非常穷困的类型的,而这种穷困并不完全是社会制度原因造成的,而是像美国的那种因为懒惰而贫穷的Loser。 结果,从两个人交朋友开始,女孩就发现,小伙子的家庭就像章鱼一样,吸干小伙子能够赚到的每一分钱,然后女孩就把自己赚的钱让小伙子能够生活得好点。 但是,他们始终不敢与男方家针锋相对。 再到后来,不仅连小两口的钱都被男方家刮走了,还让男的跟自己的丈母娘借钱,说要盖房子什么的。 可以说,小两口没有钱买房的时候,男方家就要从女方家“吸血”,给自己盖更好的大瓦房。 结果,快把小两口逼疯了。这就是做“小猫”的命运!
  
  有句诗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但是,有一位好事者经过案例分析总结出,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北岛作诗的时候,折射的是理想,就像爱情;而好事者进行实证研究的时候,反映的是现实,就像婚姻。从中国的很多婚姻来看,高尚确实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也是卑鄙者的墓志铭。前面一个朋友说到道德绑架,上面说的事情,其实就是用反社会、甚至反人类的变态的“道德”来剥夺小两口追求幸福的权利,来满足自己的卑鄙的私利。就像文人们要求女孩缠足,让妇女受到巨大的肉体和精神的长期折磨,限制了妇女的自由,满足自己变态的嗜好一样! 而只有这样变态的社会文化,才会出现用妇女,包括用宋朝皇帝自己的妻妾,换算成为向金国的纳贡,用妇女来换得“苟延残喘“的”和平“,成为汉族的耻辱历史。 反观希腊历史,为了一个美女海伦,爆发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当时,希腊各国是民主制,据说那些议会的长老们一直反对这场战争。后来,把海伦带回去之后,那些长老看到了海伦,都说值了。 
  
  所以,如果面对这种变态、反人类的“道德传统”的家庭,唯一的方式就是脱离他们。 有个故事,父亲带着儿子去看马戏。小男孩指着马戏团里拴在一旁的大象问:“爸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父亲笑了笑,耐心地为孩子解释:“没错,大象是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因为在大象幼小的时候,训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系住它。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它,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而现在,有很多人就是因为所谓的“孝道”这个卑鄙的锁链,结果被无耻的家庭所奴役。 
  
  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对夫妇到了国外,男上班,女管家。 最初的时候,丈夫每年赚十几万美元,合100多万人民币。这对于开始赚钱很少的他来说,已经非常多了,他非常高兴。这时候,他的朋友跟他说,不要告诉他的家人,免得他家人把他当作“摇钱树”。 但是,他一方面过于兴奋,觉得自己确实不一样了,就告诉了他的父亲,想让他的父亲也替他高兴一下。另一方面觉得不会出现那样的情况。 结果他太后悔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了,因为他惹上了麻烦。 等他上班几个月之后,他的父亲说,他的弟弟要借20万买房子,他的姐夫要开个小店,借10万。 他说,他刚刚上班,很多东西要置办,手头上根本没有钱。他的父亲说,已经替他答应他们了,不借不好。这让他很郁闷。后来,他的妻子出面,态度强硬地说没有那么多钱,而且这么借也不是回事。 所以,一个借10万,一个借5万。并且约定好还钱的日期。 再到后来,他家没事不来电话,一来电话准是要钱的。 他的姐姐适可而止,觉得弟弟给5万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他的弟弟又想方设法通过他父亲,从他那儿弄了15万。 结果,妻子实在受不了了,就打电话给他的父亲下通牒,说那个10万的借款期限到了,要他的弟弟尽快还钱。 再往后,他家里每一次打过来电话,妻子都要“先发制人”,要他们还钱,这让他们没法再开口要钱。这样,才顶住了丈夫家“要钱”的攻势,让为这事一直心里堵得慌的丈夫,终于松了口气。 
  
  从投资角度来说,妻子的行为叫做“止损”。 经济学分析的依据,给“大家庭”的钱不仅不产生正效用,反而是负效用。 也就是说,把钱借给兄弟姐妹,不仅不会让他们感激自己,反而增强了他们继续借钱的欲望和要求。这时候,给钱的人反而不落好,就要经历更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更大的心理负担是,本来借钱的时候,大家关系都不错,如果这次不借钱,一下子不仅把过去的关系抹煞,而且还会把关系搞得更僵。 最初的借钱还不如不借,关系也不至于弄得这么尴尬。那么,如果还继续借钱,那么就会数额越来越大,从最初的“蚕食”转变成后来的“鲸吞”。 所以,停止借钱给兄弟姐妹这种负效用的活动,即使与父母兄弟姐妹翻脸都要在所不惜。 
  
  另外,就是通过离婚而“止损”。 像上面说的例子,如果两个人都是“小猫”的,碰到大家庭是“猴子”,那么就需要跟“大家庭”进行对抗,甚至分离而“止损”。但是,如果碰到家庭里一个是“小猫”,一个是“猴子”,那么就需要通过离婚止损了。我也分析过家庭里“猴子”的心理。这些“猴子”型的人,跟“小猫”型人的心理是不同的。成长于“猴子”家庭的“小猫”型人本身很好,往往都是刻苦加聪明出来的,他们只不过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技能,缺乏强硬的态度,再加上受到变态的“传统道德”的束缚,结果被“大家庭打劫”。这时候,他们实际上渴望自己的配偶站出来,帮助自己保护自己的婚姻权益。 而经过与“大家庭”的对抗,能够让婚姻双方的关系更紧密。 但是,“猴子”型的人经常是心理有缺陷的。 比如说,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从小就不被家里人重视,然后跟“成功的小猫”交往或者结婚了,那么他们就要通过花自己婚姻里的钱,“买”来“大家庭”的人对自己的尊敬。 而这样的心理缺陷恰恰被家里人所利用,变成持续的笑脸,笑脸背后是越来越多的索取。 他们为了维护这种因为心理缺陷而渴望的虚荣,就越来越多地把婚姻里的钱拿出去填“大家庭”的坑,而这本身就是“胳膊肘朝外拐”的行为。 碰到这样的情况,“小猫”们需要考虑离婚“止损了”,因为你们应付不了这样的“猴子”,到时候亏的不仅仅是钱,还要把自己搭进去。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案例了,“小猫”无一例外都是像“温水煮青蛙”,在绝望的挣扎中渐渐失去自己。 
  
  当然,一些很有钱的人,很大方地给自己的父母买房子,请保姆,给很多零花钱,这是另外一个概念。因为,这些很有钱的人,本身就是“老虎”,自己知道自己在干嘛。 不是我在这里所说的绝大多数人,需要更好地用经济学让婚姻更富裕、更幸福一些的范畴。 
  
  所以,小猫们的正确婚姻及人生方向是: 1、小猫找小猫,共同贡献; 2、如果已经找了猴子,自己要变成老虎; 3、如果自己变不成老虎,就离婚“止损”。 那么,怎么分析对方是“猴子”,“猴子”会带来什么样结果,“猴子”是怎么样把“小猫”变成房奴的? 我将继续写下去。
  作者:ranault 回复日期:2009-12-17 00:02:22 
    楼主如何看现在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
    
    香港真是一个正在衰落中的城市(经济体)吗?
    
    港珠澳大桥修起来,又会带动相关地方的房价吗?
    
    请教了......
  
  ---------------------------------------------------------------
  我个人觉得,香港经济确实是有问题的。 同时,香港的经济相对比较复杂,我就谈谈我的粗浅理解,不一定正确。 我觉得香港“经济空心化”的问题在加剧,这是香港未来最少一、二十年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那么,什么是“经济空心化”? 经济空心化一般指两方面的问题:金融强化和实体弱化。 美国和日本已经叫喊自己的“经济空心化”很长时间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空心化。 而香港虽然没有叫嚷,但是相信大家自己都看到了。 
  
  一、 金融强化: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移居香港了,在那儿做保险经纪,同时每周还回深圳上班,part-time。 我说,他进入了一个很有利可图的领域,他问我为什么? 我说,当一艘大船要沉了的时候,人们肯定要搬着金银财宝靠上最近的岸。 那么,现在香港就是这个最近的岸。 很多有钱人首选香港,而他们带着的钱会往哪里投? 肯定是金融业,包括银行、保险、股票、房地产。 我跟他说:“你可以注意找那些准备上岸的人,然后告诉他们在香港买保险的长期稳定收益,肯定会有人非常感兴趣的”。
  
  二、 实业弱化:
  
  在这上面,香港的政策太差了,不是一般的差。香港到现在为止,在政策上就是一些短视的鸡毛蒜皮的政策,根本没有一个整体的知识大战略。 这让聪明、勤奋、自由的香港人力资源严重浪费。
  
  就拿美国做例子:美国的工业虽然在90年代中期之前,让日本人打得够呛。 但是,后来通过的“知识经济”重组,美国的工业又变得无比强大,这是不少天涯上的网友们都认识到的。 到时候换个关于创新的帖子,我把曾经做的一些行业对比贴出来。 美国的金融泡沫的产生,其实根源是因为当时的实业过于强大,人们信心膨胀而导致的。 (我前面贴出来的批判华尔街的帖子,是有用意的,相信大家也清楚) 而美国的工业重新强大来自于互联网革命,它是克林顿时期的核心政策结果。 我想,戈尔得诺贝尔和平奖,可能更多地是奖励他在互联网上的贡献,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是“实至名归”。
  
  但是,香港到现在为止,有一个“知识经济”的宏大战略吗? 香港作为一个岛屿经济,必须是“穷一城之力,进行重点突破”,日本战后发展、爱尔兰的迅速崛起,都是香港的榜样。 但是,香港政策没有这样的战略思想,就是搞点毫无基础的金融,弄弄一下房地产。 用北方的话说,就是“小家子气”。
  
  举个例子,1990年代,香港是世界的时装中心之一。 我当时在广东,一直非常憧憬香港的模式。 因为当时,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巴黎的时装刚刚上了T台,两天之内,香港的细微改版已经批量上市了。 要记住,可是没有互联网时代的速度啊。 Zara现在做的这些,其实都是当时香港玩剩下的。 但是,Zara通过整合了一个庞大的生产加工链,成为一个中低端市场的领导品牌。 Esprit虽然现在做的也不错,但是比起Zara的发展可是差的太远了。 而香港背靠深圳东莞,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庞大的系统,做成品牌。 但是,为什么没有做起来,政策缺乏正确导向! 政策水平太差!
  
  如果分析起来,又是一个长篇,就此打住。 管窥见豹,香港“经济空心化”正在加剧。
  
  至于跨海大桥,我是这么看的。 交通,尤其是昂贵的交通,对于富人的相互交换是有用的,就像英国和法国的海底隧道。 即使如此,争论很大,我在大学还读过两本当时海底隧道的经济分析的书,很多的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研究本身的效益和社会“波及效益”,非常复杂。 但是,在穷人和穷人之间,我看建大桥没什么太大意义。 至于具体测算的问题,真的需要数理经济学家来完成了。
  
  (继续)
  
  经济保守主义:婚姻与房奴的经济学思考
  
  第三种结果: 操纵还是被操纵 
  
  人们都说,中国人是节约和喜欢储蓄,并为长远打算的民族。 但是,在上述婚姻和“大家庭”的冗长分析之后,我明确了一个以前比较模糊的观点:中国人是一个急功近利、铺张浪费,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的民族,整个社会弥漫着这样的文化氛围。 在我之前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特点;而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更会发现这一点。 认清楚中国“竭泽而渔”的社会文化,为现实而痛心,感受到痛苦的人们就应当开始树立信心,因为这些人将成为未来社会的脊梁。 所以,人们可以考虑让痛苦退居次要地位,而应当树立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迎接未来的挑战。
  
  首先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中国,会有非常多的“大家庭”就像“吃大户”一样,盘剥掠夺状况稍好的“小家庭”,如此无情地对待自己的亲人? 同样,为什么人们要“啃老”,抢夺自己父母的养老钱来做房贷首付,然后自己做“房奴”? 我最近搬两次家,都是因为房东把房子卖了。 而买房子的两个人都是同样的情况: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买房。 我就纳了闷了,为什么中国会有这样的现象? 自己买房子怎么会成了父母的事情? 人们怎么能够“理所当然”地让父母给自己买房子掏钱? 而且,有的人盘剥完父母的钱,然后就打兄弟姐妹的主意,然后通过自己的父母把兄弟姐妹的钱搜刮过来?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形成这样的文化? 而这样的文化形成了什么样的结果?
  
  看到这些现象,我就想起西方的孩子。我在加拿大的一个表外甥女,今年16岁,到了可以打工的年龄,已经每周去肯德基打两天工了。 这是一种文化,孩子很早就独立出去自己赚钱。 问题是,难道西方国家的人们傻吗? 他们就不会向自己的父母要钱吗? 不会跟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钱吗? 不论在穷国还是富国,人们都知道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人们都在为了赚钱而拼搏! 即使在美国,即使一年赚二三十万美元的高收入家庭,生活起来仍然经常捉襟见肘,没有多少余钱。 那么,人们为什么不做伸手要钱这种“来钱最快”的简单方法呢? 同时,为什么西方人不要,而中国人要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清楚这个问题,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就会开始看到一个新的“天空”。
  
  首先,所有的亲情都是有价格的! 这就是经济学。 那么,对待亲情的价格问题,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一是,让亲情变得无价。 怎么能够让亲情无价? 就是不要把亲情跟价格搅和在一起! 水和空气是我们在自然界的依托;而亲情、友情是我们在社会的依托。 我们必须知道水和空气的价值,但是不要出卖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们身体的屏障,让我们少受伤害; 我们也必须知道亲情和友情的价值,但是不要出卖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们经济和心理的屏障。 尽量减少经济因素的亲情,才是充满真挚情感的亲情。 拯救IBM的郭士纳家中,是兄弟“一门三杰”。 他的哥哥如果不是因为疾病,可能在当时就成为IBM的董事长了。 但是,当郭士纳“空降”到IBM当董事长,跟他哥哥见面的时候,他说那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时刻”。 在见面之前,他哥哥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给了他多个影响IBM和他的关键建议。 但是,他并没有提拔他哥哥。 这就是让价格离亲情远一些。
  
  很多人做的是第二种,尽快把亲情的价格变现。 就像在前一段时间,天涯杂谈第一热帖“林珊2009”发出的:父母让她为弟弟结婚出20万,否则断绝关系。 多么实际的经济数字! 可以为了20万断绝亲情关系,也就是说这个关系的价值比20万元要低。 “林珊2009”自然是不想出这个钱,而且也一下子拿不出来那么多钱。 于是,有的居于“道德”的人就骂她:“你算算你的父母养育你花了多少钱,难道不值20万吗?” 同样是把亲情直接放到了金钱的称上来称,大约等于20万。 也就是用20万,一次性把亲情变现付清,这就是“竭泽而渔”。 就像我们本来不知道鱼塘中有多少鱼,只是每年打捞上来一些,慢慢来吃。 但是,我们突然说,我们要一下子把鱼都吃完,就弄干了池塘。 于是,“竭泽而渔”之后,人们就有了钱,可以把钱存起来,也可以把钱花掉,并且让亲情“见鬼去”。
  
  当人们竭泽而渔、“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才会拼命地节约和储蓄。 我看到很多人富了之后,还在冷酷地积攒金钱。 为什么?他们没有朋友,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忠诚的员工,没有社会的认可(因为他们通过危害社会福利而致富)。他们只剩下了金钱,除了金钱一无所有,所以他们更加在乎金钱,更需要积攒金钱。 在不少农村,亲兄弟可以为了一个房梁的问题,大打出手,甚至打出人命。 而在农村,很多老人得不到赡养,即使有几个儿子,也无处可去,只能在那里自生自灭。 这些事实直接证明,“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谎言。 而且,他们这样对待老人,孩子将来也会这样对待他们,一报还一报,所以他们需要攒钱。 还有,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不论对大家庭、婚姻、还是孩子,他都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是除了孩子还好一点,其它的他没有得到任何亲情的回报。 所以,他努力赚钱,看着银行里持续增长的数字,他感觉到踏实,因为钱是可靠、忠实于他的。 也就是说,当社会都在“竭泽而渔”的氛围之中的时候,人们也就拼命地储蓄。 当然,我的观察可能有些偏颇,但是相信方向上正确。
  
  而这种文化的结果是,人们随时准备“竭泽而渔”,这也让政策有了操纵空间。所有能够实施的政策,都必然有其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做支撑。 不少人早在几年前,就认为房价太高,已经超出人们的购买力,最终要跌下去。 于是,他们就成为“空头”,自己坚决不买房,也号召大家不买房。 因为,这些人坚信两点: 1、政策不应该让房价升; 2、人们会理性看待房价,不会做“房奴”,很多也做不起房奴。 但是,事实证明这些人“大错特错”了。 虽然“空头”批评政府政策,但是让“空头”痛苦的是,无数人在买房,而且价格越高,买的人越多。 更让“空头”不能理解的是,有无数人甘愿当“房奴”都要买房,而这些“房奴”成为让投机资金和政策的关键支持力量。 “空头”迷茫了,难道自己真的错了? 那自己错在哪里了呢? 而这样的迷茫造成了“空头们”的痛苦。
  
  在房价上,“空头”错的很厉害,这包括我自己在内。 我也总在反思,到底错在哪里? 今天我想明白了,因为“空头”们大大低估了中国人“竭泽而渔”的胆量! 或者说,中国人具有很强的“竭泽而渔”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不少人敢把所有的钱都投入买房,不少人敢把父母所有的钱都用来买房,不少人敢把双方父母的钱用来按揭买房,自己再成为“房奴”;不少人想方设法把兄弟姐妹的钱弄来买房,不少人到处借朋友和同事的钱来按揭买房,也就是说人们能弄到的钱都尽可能用来买房。 连我自己,也有时候碰到根本不是很熟的人,要跟我借钱买房。 所以,抬升房价的政策在“竭泽而渔”的文化中,很容易就形成强烈的执行效果,本来想涨10%,没想到一下子涨了20%。 这样的房价上升,刺激了只关注钱的人们,然后更多的人为了居住同时“赚钱”,采取“竭泽而渔”的策略,在花光自己的积蓄后,向周围的人尽量借钱。
  
  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让“竭泽而渔”的文化蔓延在各个方面。 大家都知道,传销害了无数的人。 可以说,在西方国家传销只是一种直销模式,就像挨家挨户敲门的小贩一样,进行着面对面的销售。 所以,传销者西方,从来没有传销像在中国这样害人。 而陷入传销的人们,想高价销售低质产品,只有“竭泽而渔”一条路: 在发财梦的憧憬下,销售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再到认识的人。 因为,不认识的人根本不理他们,而认识的人也就对他们敬而远之。 于是,他们首先从家里拿钱,后来家里的钱没有了以后,就跟亲朋好友借钱,让自己的业绩“冲刺”,去拿“皇冠”、“钻石”等等头衔。  同理,股市同样在社会资金上进行着“竭泽而渔”的活动,但是无数人进入股市;出口加工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上进行中“竭泽而渔”的活动;食品行业对于人们的健康在进行着“竭泽而渔”的活动……
  在医学上,对于一个传染病,总希望找到“零号病人”,就是最初发病的那个病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发现疾病成因,并且采取治疗措施。 那么,是什么样的“零号病人”促使“竭泽而渔”的现象形成的呢? 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对个人有什么启示呢? 我们拿“房奴”为例,分析这个过程的形成过程。 前面已经说过,成为房奴,往往会牵扯到五个方面的利益体:房地产行业,女方家长,女方,男方,男方家长。
  
  在这个利益体中,女方和男方是利益矛盾的焦点。 当女方要求男方买房的时候,以“零号病人”为开端“竭泽而渔”拉开序幕。 女方强硬地对男方说,结婚必须要求买房,否则就不结婚。 这时候,女方“竭泽而渔”的态度已经非常鲜明了: 将婚姻的价值置于比买房子还低的价值评估状态。 也就是说,在女方看来,婚姻的价值不如一套房子的价格! 这时候,男方必须进行选择:是付出一套房子的钱,得到与女友的婚姻;还是不付这个钱,失去与女友的婚姻! 如果选择与女友的话,那么男方或者双方,就得进一步去“竭泽而渔”, 以前面开始说的“竭泽而渔”的方式,去跟亲朋好友借钱,去跟认识人借钱,去跟银行借钱,自己终于成为房奴。 这时候,如果男方不同意买房,女方就会转身就走,跟下一个人说,买房才能结婚。 如果下一个人再不同意,就会去跟下下一个人说,买房才能结婚。
  
  这时候,我们就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买房成为了“群众运动”。 这个女方嘴里重复着一句话:只有买房子才能结婚。 首先,当这句话重复的多了,女方在事实上就变成了一个房地产推销员。 虽然,没有房地产销售收入、甚至自己还要为天价的房屋花钱,但是女方“心甘情愿”的推销着房地产。 其次,这个女方并不是跟某个人结婚,而是跟房子结婚。 因为,男方是可以变的,但是房子不能变。 关键在于,这样的女方并不在少数,很多女方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就是免费替房地产做推销员,然后跟房子结婚。 这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啊! 当一般的房产经纪人只是为了赚钱而推销房子的时候,他们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 但是,当一大批人免费推销房子,而且愿意为房子“献身”,这对于房地产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比白求恩都强大的英特纳雄耐尔精神,是坚不可摧的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献/身主义精神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的这个社会现象? 很简单,因为制度遗留下来的第三种力量,把她们变成房地产的“宣传队”,高房价的“播种机”。很多女生从小就在“要老师听话”、男女各占半边天,以及不要和男生来往的环境中长大。 比如说,我在初中的时候碰到的班主任,被称为会“管学生”的班主任,很多家长还专门把孩子往她的班里面送,就是第三种力量的忠实执行者。 实际上,她就是在60年代开始长大,耳濡目染“群众运动”、“表忠心”那一套,然后她就用在我们身上。 她在我们班,定期选“班里最坏的五个人”,然后进行体罚。 对于一些不听她的话的人,她进行孤立。 而对于她能用得上父母的同学,她就把几乎所有的荣誉和资源向他们倾斜。 我们当时的一个副班长,是同学里威信最高的,我以为她对他很好。 后来,我跟当时副班长最好的伙伴聊天,才知道她也经常整他。 因为女生普遍比较听话,所以在班里女生比男生的地位高得多,让男生们非常压抑。 过年的时候,三十多个同学去我家拜年,我母亲就说,我们的女同学都显得太成熟了,好像没有了朝气。
  
  一个“好老师”尚且如此,很多其它“教育”的结果就严重了。 因为女生从基因里就比较顺服,缺乏独立意识,所以老师往往利用她们来控制班里的纪律。 而对于女生来说,老师就是她们的“主心骨”,所以她们经常“打小报告”,来对付那些做错了事情、或者自己不喜欢的同学,主要是男生。 所以,而在这样一切“唯上”的培养熏陶下,她们形成了只相信老师,不相信同伴的思维模式。 而等她们长大后,就变成了崇拜金钱和权力,漠视自己周围的人的习惯。 也就是说,独立意识被刻意地压制,无脑型的人们被培养出来。 于是,政策和商家只要通过宣传鼓动,操控好了她们,那么就能够把钱从人们的口袋里“榨”出来。所以,在房价越高的时候,反而形成了她们更加强烈的购房需求,并且让希望将来跟她们一起生活的人,也因为她们的欲望而被拖入高价买房的“泥潭中”。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男方和女方的矛盾,并不是两个人的矛盾,而是男方与整个社会的对抗! 要求男方“必须买房”才能结婚的女方,实际代表着整个社会对男方的利益压力,试图让男方屈服。 而在这个过程中,男方家长、女方家长可能为了自己孩子“好”,也在给男方施压,说愿意拿出钱来,先让小两口买了房,结了婚再说。 而且,整个社会都是处于支持“房奴”的文化氛围中。 有的文章写出来,竟然说当房奴是“幸福”的,而周围有很多人已经进入了“房奴”的队伍。 这时候,所有的社会压力、所有的家庭压力经常会落到男方一个人“肩上”。 这让男方受到极大的压力,个人极为迷茫、极为痛苦、极为孤独! 于是,有的人屈服了,依靠父母买房,或者拿父母的养老钱和到处借钱付首付,然后做房奴,然后得到了渴望的婚姻。 有一些人坚决不买房,结果女友离自己而去,然后又是孤身一人。
  
  我要说,坚决不买房,即使女友离自己而去,仍然没买房的人,是这一回合的人生胜利者! 这个胜利来得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甚至像是以失败者而告终的。 但是,没有屈服的人们不应该感到痛苦,而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感到庆幸,逃过一劫! 做房奴,还是不做房奴,不仅仅是买房本身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向“竭泽而渔”的社会文化屈服的问题。 如果屈服了,那么也会随社会文化的“大流”,去做“竭泽而渔”的事情,将来的生活将会非常悲惨。 而如果认清楚了这个现实,没有做房奴的人们就可以明确地告诉自己,在买房这个人生“回合”中,自己做了一次实际上的命运胜利者。 需要记住的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交换。 也就是说,所有的胜利都需要付出代价,胜利的重要性越大,代价往往也就越大。 但是,胜利的意思就是,得到要远远大于付出。 没有买房得到的,要远远大于失去的!
  
  因为没有买房而失去女友的朋友们,你们失去的并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终身伙伴,而是一个代表社会其它力量试图榨取你的“包袱”。 经济学是帮助大家全面地思考,长远地思考。 如果你和一个“没房子不嫁”的人结了婚,那么她是不是以后要因为买车跟你离婚? 是不是因为买名表、钻戒跟你离婚? 是不是因为别人的丈夫赚钱多,你赚钱少,天天跟你唠叨,对你表现得轻蔑,对其他人有钱表现得憧憬? 是不是你稍微有点钱,她就要像别人那样,去买时装,去买时尚手袋? 是不是你们稍微有点钱,就要去旅游? 而如果没有钱,出去旅游不了,是不是她就要抱怨生活过于乏味?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氛围中,你能够高兴得起来吗? 你能够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吗? 你敢于为了长远的发展,牺牲眼前的利益吗? 不牺牲眼前的利益,你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吗? 没有一定的继续,你敢冒险吗? 而不敢牺牲眼前利益、不敢冒险的人,我还没有见过有成功的。 而在现在的时候环境中,不成功,就受穷,越来越穷。
  
  所以,没有受到女友“胁迫”而成为房奴的人,应该为自己高兴。 感谢上帝,你生活在一个这么容易就知道自己的女友是否适合做妻子的年代。 因为,买房还是不买房,很容易地就证明你的妻子的态度。 不要像当时那些被妻子揭发的“右派”和“反革命”一样,糊里糊涂就被搞死了。 而且,这是每个人增长智慧的过程。 有的人比较聪明,通过其它的方式转移了女友的注意力,让女友不再“钻牛角尖”,痴迷于房子,因为这个世界很大,我们的人生很长,我们每个人需要注意的事情很多。 有的人通过说服女友,决定不再买房,双方达成共识。 而至于那些无法说服女友,也无法转移注意力的女友,分手“止损”绝对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同时,依靠父母买房,或者因为结婚压力成为“房奴”的朋友们,你们要警惕了! 你们已经在人生道路上,输了最关键的一局! 输得这一局并不在于,你的房子买了以后升值了多少,而是在于你们已经被“套”到了房子里面。 打个比方,在两军交战的时候,有的将军见到对方的军队非常勇猛,难以通过直接攻击而战胜,所以他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 他会让一部分军队带上很多辎重物资,然后去攻击这个勇猛的军队。 然后,假装迅速溃败,扔下这些辎重物资。 这个勇猛的军队看到这些辎重物资后,立刻停止追击,然后纷纷哄抢“战利品”,往回搬。 在搬运的过程中,其实将军已经埋伏好了另外一支军队。 然后,在突然之间,这只军队杀向这个拖拉扛拽战利品的队伍,然后本来一个非常勇猛的队伍,就变成了毫无抵抗力的“待宰羔羊”,全军覆没。 年轻人就像这只勇猛的军队,而让父母给自己买房,或者成了“房奴”的年轻人,就像有勇无谋,哄抢“战利品”的军队,实际上已经成了“待宰羔羊”。 这个社会随时会在你们不注意的时候,在你们已经非常沉重的负担上,给你们重重的“一击”。
  
  从宏观环境来说,“竭泽而渔”的社会文化已经把房地产行业,及其附庸汽车业等行业,养成了巨大的“肿瘤”。 而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可能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人们在计算房地产业风险的时候,往往只关注银行存款,这是缺乏全面考虑的。 人们应当看到,在微观经济层面,买房的人们已经几乎是把人生的一切都压在了房地产上。 巨大的房地产经济,是依靠压抑实体经济,无数商人放弃了自己的生产和贸易,买了房地产;依靠压抑养老,无数家长把自己的钱给了孩子;依靠压抑医疗,人们连治病的钱都没有了;依靠压抑教育,人们没有养孩子的钱,没有钱给自己买书、参加教育培训课程;依靠压抑未来发展,人们不敢跳槽,而且因为缺乏教育提升,往往只能在现有的职位上挣着越来越少的工资;依靠压抑健康,人们没有时间和钱去锻炼,因为为了多赚点钱,就需要给企业“当牛做马”。 我们知道癌症的特征,就是通过掠夺全身其他部位的营养获得成长。 其实,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骨瘦如柴”的社会,这个大家已经感觉了出来。 而越是“骨瘦如柴“,对“肿瘤”就越没有抵抗力,所以“肿瘤”就长得越快,身体就越虚弱。 可以说,“骨瘦如柴”经济的“临界点”已经近在眼前了。 (待续)
  作者:28016863 回复日期:2009-12-18 00:04:40 
  ---------------------------------------------------------------
  这样的银行房贷压力测试,是三岁孩子“过家家”,我们高中文化以上程度的人,不谈也罢。
  作者:探索爱与灵魂 回复日期:2009-12-17 12:29:15 
  现在考公务员不是明智的选择,有点像炒股票一样,在高位接盘,请教楼主的看法。
  -----------------------------------------------------------------
  同意,过两年,人们哭都来不及。 还不如花时间学点有用的东西,进行点有意义的实践。 哪怕摆个地摊,都更有价值。 具体分析,我会在后面“垄断企业”里谈到。
  作者:闲的蛋疼123 回复日期:2009-12-18 01:35:55 
  
    顶楼主,请也详细分析一下其他行业,不仅仅是重于房地产,确实也是更多网友关心房地产,足见房地产牵动的多少人的神经,
  ---------------------------------------------------------------
  谢谢提醒。 我现在着重谈房地产,一是它是现在最重要的经济,人们也最关注,二是,补一下最初第二点时的“欠账”。 其它的重要行业,我会在后面的内容里提到。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一些其它较大行业的经济学分析,可以提出来,我尽量穿插分析和思考。
  谢谢各位的支持! 我最近几天写的有点“信马由缰”,忽视了主题和结构,下一步会注意内容的分配,重点的突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