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erofax 回复日期:2009-12-23 13:37:56
作者:生于0715 回复日期:2009-12-22 22:23:34
作者:绿色迷雾 回复日期:2009-12-22 00:13:11
-----------------------------------------------------------------
我没有QQ群,也不知道怎么弄,不知道哪位朋友可以帮助建一个。
====================================================
我创建了一个QQ群(生于0715),你可以先告诉我QQ号,然后转让给你,以便你管理以及大家更好的交流。
-----------------------------------------------------------------
哪位朋友愿意管理这个群?
作者:画下这天地 回复日期:2009-12-23 17:56:51
作者:生于0715 回复日期:2009-12-22 22:23:34
我没有QQ群,也不知道怎么弄,不知道哪位朋友可以帮助建一个。
---------------------------
这么多天一直在追着看,受益匪浅,无以为报,提供一个qq群吧
群号【 25557344 】
在下qq上还有几个空闲群,如果需要,随时提供
--------------------------------------------------------------------
我觉得这个群号也挺好。
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现在已经有朋友建立了群号。 我倾向于
作者:画下这天地 回复日期:2009-12-23 17:56:51 朋友
提供的群号【 25557344 】
-----------------------------------------------------------
这个号码好记, 请 画下这天地 朋友的回复, 谢谢!
作者:这个冬天不冷abcd 回复日期:2009-12-23 21:13:39
!【 25557344 】群再次呼唤楼主!
--------------------------------------------------------------
怎么进去呢? 我加了它呀,它没有反应,还是黑色的
作者:zhy_ty_zht 回复日期:2009-12-23 17:15:55
说实话,看了半天,好多观点其实非常常见,只不过你换了个说法罢了。
我只想和你探讨一个问题,请问没有房子,户口怎么解决,没有户口小孩儿入托、上学乃至考大学如何解决?没有户口怎么上好学校?不上好学校怎么考好大学?房子上面承载的福利已经不是遮风避雨这么简单。
你的假设都是建立在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中。如果你有孩子,而且只有一个孩子,而现在必须要一套房子才能上好学校,我看你怎么看待房子?
别告诉我,培养孩子不要光看学校,要培养综合能力!!我有十几个朋友都后悔死了所谓的“素质教育”,后悔当初听信了所谓的综合能力,没让孩子学奥数、学英语、学弹琴、学书法……。现在孩子大了,反过来怪父母“你为什么当初不让我学?”他们是如此后悔,可是世界上有后悔药吃吗?也许以后社会会变,可在我看来,关于孩子的路子,至少10年之内不会有巨变的。10年之后就是无条件读北大清华,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你很多理论是和现在这个社会规律相悖,小螺丝是拧不过机器的,小螺丝不按照机器运行的规律来,最终就会断掉。
看到问题不难,怎么解决问题才难!
------------------------------------------------------------------
你有一个根本错误的假设: “关于孩子的路子,至少10年之内不会有巨变的。:
如果你现在觉得,孩子必须上大学(中国的大学),那么咱们就“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被就业”,说明什么? 说明上现在的这种大学毫无意义。 但是,这样仍然阻挡不住没有脑子的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拼命把自己的往大学里面送。 为了上大学,就得跟着“高考指挥棒”转,牺牲孩子的健康和爱好,让孩子像傻子一样,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天天钻在“故纸堆”里。
难道大学就是“终极目标”? 不是吧。 正确地说,大学只不过是帮助孩子,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跳板”。 如果大学是引导孩子们走上“跳悬崖”的路,那么有大学不如没有大学。 如果你相信,你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天天就钻在“故纸堆”里,或者长在“温室里”弄些“阳春白雪”,然后进了大学“放羊”,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这样的孩子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 那你就可以花几百万买房子,然后花几十万送你的孩子上大学。 然后,你有关系让你的孩子进一个好单位,为你的孩子“创造好的前途” 但是,那只是你个人的选择。
我只考虑大多数穷人。 我考虑的是,帮助孩子能够适应未来的竞争。 因为,大多数人没有几十万、上百万,为了孩子上个好的中小学就买房子、落户口。 我举双手赞成孩子应该请家教学英语、弹钢琴体验古典音乐、学习欧美舞蹈等等熏陶,但是我考虑的是大多数人花不起这个钱。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也花不起几十万让孩子上完大学后,变成了“没头苍蝇”,比民工找工作还困难。 而且,因为大多数穷人没有社会关系,孩子也进不了“好单位”。 所以我认为,现在穷人们连基本生活都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花那么多钱选择“上大学”,可能还不如选择“不上大学”! 至于如何帮助穷人们的孩子,让孩子们不“上大学”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技能,培养持续学习兴趣和能力,是我们未来要探讨的内容。
看到问题不难,从大多数穷人的角度看问题才难!
先讨论一下什么是“独立型”的人。 打个比方,不少律师、会计师、咨询顾问、高级管理人员、软件编程高手等等职业就是独立型的人。 他们可以独立于某个组织而存在,自己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负责。 他们在跟别人做生意打交道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能够从对方获得什么。 如果对方对自己有价值,那么就充分展示自己,告诉对方自己将能够为对方创造什么价值。 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好处,那么就不要浪费大家时间。 如果对方对自己有危害,那么能避就避开,避不开就反击。 对于这种“独立型”的人,生存的意义在于独立自由地生存。 那么,这些人如何获得好的生活? “衣着相貌”影响人,“言谈举止”打动人,“专业价值”满足人。 也就是说,不要让“肉埋到饭里”,随时展示价值感。 同时,聚焦于自己的专业能力,持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完善自己的价值。 随着价值的提升,“独立型”的人在文化表现上越来越沉稳、平和。
同时,我哥是典型的“工具型”的人。 他虽然有知识、有能力、有经验,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如何让自己的这些价值为自己创造效益。 也就是说,他就像别人手里的“工具”一样,被别人利用来获得利益。 而“工具”的实质就是精神上的奴性,虽然在努力干活,但是不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人,不会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 这个问题我姐早就看得很明白。 我初中考高中的时候,我姐让我报文科。 我母亲问她为什么。 我姐说:“要让他改变命运,不要让他当工具”。 我估计我姐当时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而除了我以外,我家全都是理工科(我哥当时还没有结婚)。 相信有无数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我到过不少国有企业,大家都是这样的“工具”文化,而大部分私企,也是一样。而“工具”们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充分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为自己创造价值。所以,当企业兴旺的时候,“工具”穷;企业衰亡的时候,“工具”更穷。 那么,“工具们”就急迫地希望学习其它知识,或者“找到”发财之道,然后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 越来越穷的“工具们”就越来越浮躁。
那么,像我哥这样的“工具是怎样炼成”的呢? 第一、父母文化影响,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二、学校的“工具”文化;第三、工作后的环境文化。 经过这三道文化“关卡”,我哥就彻底成了“工具”文化的俘虏。 并且开始体会到作为“工具”的廉价。 因为,“工具们”似乎必须依附在企业中,才心里有安全感,所以宁愿付出自由的代价、付出高额的代价,最后还是发现当时的“安全感”只是“海市蜃楼”。
“工具们”是社会“机器”的附属品。 “工具们”是生产导向型经济的产物,符合生产导向型“物质更重要,人为物质服务”的价值观。(请参照我对生产导向型社会的特征归纳)。 比如说,我们从小生活在工业区,是个众多国有企业聚集的地方。 而国营企业是苏联模式的产物,企业是一个条块分割的结果,属于典型的生产导向性系统的一部分。 企业只是用来生产产品的单位工具。 在企业中,几十年生产一贯制,没有技术升级,没有产品结构调整,没有针对客户的产品创新,没有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的系统性提升。 工人只是“螺丝钉”,而工程师也只是“维修工”。 在这个系统中,人是生产系统的附庸,人只要做好了被规定的工作,就会得到个人的生活费。
围绕生产系统,人们成为物质的附庸,形成了“工具型”文化思维习惯。 在企业内部,人是为生产系统服务的,保障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转。 只要保障了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转,那么一切都OK! 同时,这些企业的员工,围绕这些企业形成了社会生态系统。 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形态是围绕物质生产展开的。 不仅仅人们像工具一样工作,人们和自己的孩子也必须在工厂附近工作和生活,符合工厂的要求。 而且,人们与外界沟通很少,主要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人际关系,也就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以及相应的变化应对能力。 而应对变化的能力,是因为人们缺乏社会竞争意识(独立意识)以及社会竞争能力(独立能力)。 当我们缺乏独立意识和能力的时候,我们不仅仅缺乏社会沟通和交往能力,更不会有效地保护自己。
我做过一些咨询项目,感觉到城市中处处存在着“工具型”的文化。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社会的商品经济已经非常繁荣发达,人们天天在进行着市场交易。 但是,人们从根本上并没有摆脱“工具型”思维。 现在,很多企业在做企业文化,现在企业文化咨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为规范,而行为规范的一部分是基础社交礼仪。 就是这个基础社交礼仪,按道理是在公民社会中,人们从三五岁开始就养成的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但是,它成为三五十岁人们最为感兴趣的内容! 为什么? 因为几十年来,生产导向型系统就在要求人们做“工具人”,而不是“社会人”。 “工具人”作为单位的“螺丝钉”和“工具”,只被要求单一的技能;而独立的“社会人”首先被要求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相应的独立生存与发展技能。 也就是说,“工具们”的思想是残缺的,缺乏独立意识;人们的技能是残缺的,缺乏独立进行社会竞争的能力。
生产导向型文化的时间长了之后,“工具型”文化经常会渗透到潜意识的思维层面。比如说有一些人,他们很有知识,非常精明强干,符合绝大多数优秀社会人的特点。 而且,我还看到一群这些精明强干、阅历丰富的人们,他们已经组成一个团队,创造过“奇迹”,运作过上市公司。 但是,这些人往往会“窝”在一些国营单位,经常还不受重用,结果让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浪费。 按道理来说,他们只要走出,会实现非常可观的人生发展。 比如说我说的那个团队,如果让他们操盘某一个企业的运作和上市,他们不仅能让企业业绩和股票非常靓丽,而且自己也能够获得很高的经济和社会回报。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出来闯一番事业? 我觉得,他们受到“工具型”思维从潜意识层面对他们的束缚。 因为,向他们的状况,没有道理天天“窝”在那里,然后看着事情在无能的领导手下变得失控。 而他们在天天郁闷的时候,不仅仅对自己的身体不好,更意味着压抑了自己的能力的成长和潜力的发挥。
我的父母就是“工具人”的典型,然后几乎全部传染给了我哥。 比如说,在子女教育方面,我的父母做得太差了。 按道理来说,一个独立型的社会人,其社会首要责任是孩子教育问题。 但是,我的父母就全面体现出“工具们”的特征。虽然从思想上,我父亲的独立意识特别强,看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角度(一种很偏激的角度)。 但是,他的行为完完全全就是“工具人”的特征。 他从小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早出晚归,辛辛苦苦去工作。 当时,他们是周五休息,所以我哥在周日基本上都见不到他。 只是后来,我哥上了高中以后,我父亲的单位才改成周日休息。 他喜欢学习,持续在读书、看报。 在1978年(或者79、80年)的时候,自己着手组装了个14寸的电子管电视机,其中有些电视机里的变压器都是他自己手工做出来的,成为周围人们看到外面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我父亲曾经做过一个环保型产品的创新,带着一些工人一起没日没夜地进行研发,讲奉献嘛。 那帮工人因为我父亲的为人,就是不给钱加班也愿意跟着他干。 我看,我哥后来就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我父亲的方式,像我父亲那样带着工人去干活。 不过,我哥一方面在内在理论知识和能力上,比我父亲差很多;另一方面,时移世易,我父亲当时带着工人干活,拿着是大学生的工资,比他工资高的工人不多,而且当时全国都是那个工资。 但是,到了我哥的时候,他拿着那个工资不仅比工人低,他在全国都属于“赤贫”。
后来,我跟我母亲聊天的时候,就再三批判他们的“工具人”行为。 我直接跟我母亲说,我父母非常愚昧,我母亲也不得不承认。 我母亲有一个好朋友,她的丈夫也是我母亲那个单位的。他们夫妇当时就很明智,丈夫从来就是上班来,下班走,尽量不加班。 然后,下班回家,就辅导孩子功课。 结果,三个孩子都轻松地考上名牌大学,轻松地去了美国。 小儿子后来读了美国最好学校之一的法律博士,毕业后直接收入很高。 而且,按照中国人的观点,进入了所谓的“主流社会”。 再看看我们姐弟三个人,为了上大学费了多少周折,磕磕绊绊,虽然也出了国,但是跟起她朋友的孩子相比,生活境遇真是相差的太远了。 他们就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人。 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父母的文化首先应该是跟我们姐弟的关系。 但是,他们忽略了我们,去为物质“做贡献”。 结果,他们的工作最后都成了“无用功”,他们的孩子却在劣质教育中饱受煎熬。
这就是“工具人”的资源配置错误,不仅导致自己的生活困苦,很可能使自己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 我们姐弟还算凑合的,我母亲的不少同事们,就在经历“一代不如一代”的痛苦,虽然自己是知识分子,高级工程师,但是当自己退休后,拿着极为可怜的退休工资(说出来别人都不信)。 然后,自己的孩子连大学都考不上,只能陷入越来越穷困的状态。 我因为上大学就离开了我们那儿,所以只是听我母亲说,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 我哥认识他们中的很多人,他们跟我哥最初一样,不论自己多么努力,生活状况都在持续恶化。 随着各种价格上涨,他们其实已经沦为城市中的赤贫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