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tbill 回复日期:2009-12-24 10:35:08
楼主怎么自持甚高了?
把你哥贬的过低,考不上研究生没什么,出不了国没什么的~~~
你哥自己的路自己走,关键是他自己~~
-------------------------------------------------------------------
先回答这位朋友。
谢谢批评! 不过,他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我说的一点都没有夸张。
另外,我将来写的就是,他通过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幸福发展的过程。 算是写作中的对比方法吧。
二、学校的“工具”文化
2010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成为社会的一个关键点。 其实,虽然楼市成为人们的焦点,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但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较差,同时中国经济的“劣质竞争”使高价值的岗位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也“为人诟病”。 而大学生的问题背后,是大学教育文化的退化和异化,正在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在过去十几年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反复抱怨的主题。而在2010年,这个问题将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而现在,更重要的是,分析教育问题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或者说,人们总在抱怨教育体制问题,其实体制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底层的文化问题! 只有将文化问题思考清楚,才会形成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
教育的目的是知识,为知识服务。 “知识实力” 是社会发展的“灵魂”。知识是社会发展的标准,一个人、企业和国家竞争发展的唯一必要且充分条件。 在竞争的社会中,一个的“知识实力”越强大,幸福感就越高。 这个也很好理解,一个人即使再穷,只要知识实力强大,随便想出一些点子,就能把有钱的文盲弄得团团转。 通过“知识实力”赚钱,既环保,又轻松,还来钱快、来钱多。 然后“知识实力”强大的人们就开始发展企业,比如说可口可乐卖加了点调料的水,微软卖数字0101的组合,巴菲特和索罗斯们连产品都没有,他们的企业就赚了大钱。 说句题外话,有句歌词叫做“所有问题都自己扛”,这一看就是缺乏“知识实力”的表现。而“知识实力”是,所有利润都自己享,所有问题都别人扛。 比如说美国,通过持续增强“知识实力”,不仅从世界上赚钱,就连“次贷危机”的损失都让世界来一起帮它“扛”。 所以,发达国家是“知识发达”的国家;落后国家是“知识落后”的国家,即使国家依靠卖资源变得很富有,但也是落后国家。
大学反映一个社会的“知识实力”,是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大学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和大学生教育两个方面,为社会提供“知识养料”和“人才养料”。 英国依靠牛津、剑桥等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学教育系统,成为“日不落帝国”,至今仍然在国际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德国在与法国战争中失败后赔款的情况下,开办柏林大学,实施“平民教育”,开创现代大学教育先河,并且依靠这个大学实现崛起。 虽然后来经历了一战和二战战败、苏联占领,但是依靠强大的“知识实力”,屡次重新强大。 众所周知,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学网络。 而日本在二战后,人们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质量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并且免费为学生提供书籍、衣服、食品,让学生们安心读书。 这些国家通过大学教育实现“民强”,然后实现“国富”。
教育从我做起! 现在,一说起教育问题,人们马上想起孩子。 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或者说思维关注点发生错位,最后也必然导致资源配置错位,花再多的钱也教育不好孩子。 教育的起点首先是我们自己! 只有教育好我们自己,我们才可能教育好孩子! 孩子是我们的传承,他们不仅传承了我们的基因,反映了我们的身体状况;他们更传承了我们的知识文化,反映了我们的思想状况。就像基因传承一样,如果我们自己的教育有明显缺陷,必然导致思想有明显缺陷的孩子。 所以,我通过探讨中国教育问题的机理,思考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进行持续教育,然后更好地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世界的发展潮流。
人们应该停止抱怨。 比如说,中国教育问题早已经成为社会的情绪因素,很多人称之为“新三座大山”之一,还有的说“教改将二老逼疯”。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应该抱怨社会,而首先应该反思自己。 比如说,教育是干什么的呢? 是增强孩子知识的。 而知识是干什么的呢? 是以更轻松、更快乐的方式获得利益的。 也就是说,不能以更轻松、更快乐的方式获得利益的“知识”,其实就不能称其为知识。 所以,教育首先是让孩子辨别哪些是真正的知识,然后追求真知,远离假的知识,持续提升“知识实力”。 好了,现在明确了知识,也就明确了教育标准。 那么,我们每个人就要看,现在的教育是符合这样的标准的吗? 如果教育能够帮助孩子识别“真知”,持续引导孩子追求真知,提升孩子的“知识实力”,能够更轻松、更快乐地追求利益,那么就应该参与这种教育。 如果所谓的教育,是让别人更轻松、更快乐地赚自己的钱,然后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脑残”,那么家长参与这样的“教育”,本身也是无知的表现。 所以,每个人都有选择,如果教育符合真知,就让孩子去上;如果教育让孩子成为“脑残”,就不要让孩子去上。 这个选择很简单,也就少了很多抱怨。
让自己的孩子受教育,是一个理性的经济学问题。 有的人说,我要让孩子上个好的大学,就得让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初中、好的小学、好的幼儿园。 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习,就要买房落户口。 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个“脑残”问题。说的有点偏激,但是确实如此。 我在两年多前,录了个光盘,就谈到这个问题,你们这些家长这么做累不累? 然后,孩子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也就是说,钱花了一大堆,孩子费了十六年的功夫,最后变成一个对社会无用的人。 不要抱怨教育系统,其实家长们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早就知道自己花了钱、浪费了孩子的宝贵成长时间和生命之后,孩子很可能找不到工作,获得不了回报,但是家长们还是要这么干。 这就像很多人买股票,看着它就是要下跌,然后自己赔钱,但就是拿着股票,而不是“斩仓止损”。
通过股票赚钱,核心是选择好的股票。 让孩子成才,核心是选择好的教育系统。 现在,很多人一说教育,经常就说到高昂的择校费,有一些老师为师无“德”等等。 实际上,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你说多少遍都没有用。 这些现象就像在股市里,有一些企业大量增发圈钱、做假账、联合资金操纵,你说多少遍也没有用。 根源在于系统性问题,分析问题要系统地看。 一个股市不是用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而是帮助企业圈钱的,那么你就是再聪明,就是想尽办法,如果不及时推出,最后也只有一条路:血本无归。 同理,一个教育系统不是教给孩子真知,引导孩子追求幸福,更轻松、更快乐获得利益的,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脑残”的,你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也没有用。最后,你的孩子必然要“耳濡目染”,最后部分地、或者整体地成为“脑残”。 即使孩子受“教育”100年,最后还是个无法再心理上独立的“大儿童”,上了社会直接撞得“头破血流”。 比如说,有点家长看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再给孩子钱,让孩子“创业”。 家长也不想想,“创业”那么容易? 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人,能够创业成功?
所以,首先需要分析的是,一个好教育系统的标准是什么。 其实,分析好的教育系统,就像分析什么是一只好股票一样。 如果找到了好的教育系统,那么自己的孩子就会成为“潜力股、黑马股”;而如果碰到了坏的教育系统,那么即使孩子是“潜力股、黑马股”,也会成为“流星股”,很快就失去了前途。 那么,“黑马股”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能够培养成功者的教育系统,它的关键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大道至简。 成功的教育系统,核心是将受教育者当作“人”来教育。 将人看作人,看作有前途的人、有潜力的人,“不让一只羔羊走失”。 比如说,美国的建国理念是“人人生而平等(created equal)”。 首先,是生而平等。 而在社会中,人的年纪越大,就越不平等。 因为每个人走的道路不同,努力程度不同,所以会变得非常不平等,就像森林里有参天大树,也有小草。 如果想通过成人的“平等”实现“世界大同”,那么就意味着要砍掉“参天大树”,让所有人向“小草”看起,最后大家都必然像“小草”一样愚昧和贫穷。 而真正的平等,只能通过教育上的平等实现,创造出一个平等的成长环境,通过“阳光普照、土壤肥沃、雨水滋润”等方式,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愿望,成为“参天大树”、或者“小草”。 而且,教育的平等不仅仅在于教育本身的平等,更是要发现孩子的“天才”,培养他们的“天才”,发挥出来他们的“天才”。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高中的时候通过一个交流项目去了美国。 在办签证的时候,签证官就如同对待大人一样,跟他平等地交谈。 结果,他还主动谈到政治这个深奥的问题,他们还聊了聊。 到了美国上高中,他说根本没有一点不适应的感觉。 以前在中国,他努力学习都觉得特别费劲。 而到了美国高中,老师对他这个新的国际学生进行单独的方向辅导,跟他说学习的方向,主要的方法等。 在那个学校里,他是第一个中国学生,所以所有孩子都对他很好奇,想通过他了解中国。 于是,老师就让他准备准备,给班里的同学讲讲中国。 他就给同学们讲起春秋战国期间打仗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如醉如痴。 然后,老师很快就给他安排了第二次,让他继续给大家讲故事。 后来,其它班的老师听说了这个事情,来请他去其它班讲。 就这样,他就忙了起来,去其它班巡回演讲。 然后,他就跟其它的孩子打成一片。 他喜欢运动,参加了足球队,别人有时还主动邀请他一起打篮球。 在学习上,老师持续地关注他。 他测试的成绩出来后,好的成绩就不用说了,成绩一般的科目,老师就会给他分析他的优点在哪里,问题是什么,怎么可以提高。 而且,他寄宿的美国人家,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该遵守的家庭纪律也必须遵守,让他感觉就像在自己的家里。
“生而平等”用的是Created equal,而不是Born equal。 就是说,每个人出生(Born)的时候,家庭背景不一样,因此资源占用也不一样,平等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在富人家出生的孩子,自然占有更多的资源,会被“精心培育”。 但是,每个人在被创造(created)的时候,内在的天分不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个到美国的中国孩子,如果按照中国的“户口”观念,属于从“外地”、“乡下”来的孩子,说着一口“外地话”,而且“人生地不熟”,肯定被人瞧不起。 但是,每个人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你是谁! 而不是你从哪里来。 教师从“平等”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特别关注他,防止他“掉队”。 同时,创造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独特优点,告诉其他孩子“我是谁”。 那么,这个孩子通过展示自己的独特优点,并且吸引住其他孩子,成为学校里一个popular的新生。
很多中国人都喜欢看NBA,因为它是承认个人价值的比赛。 对我来说,NBA充满着迷人的篮球技术和艺术,以及强烈的竞争精神。 而篮球最高水平和所有魅力,在篮球巨星上得到集中体现。 那么,现在NBA的篮球巨星中,很少有美国本土成长的白人。这是因为,黑人在篮球比赛所要求的力量、速度、弹跳、身体协调性等均衡性身体素质方面,要明显优于其它种族。 可以说,篮球虽然起源于白人,但像是专门为黑人设计的。 自从“大鸟”伯德这位伟大球星退役后,NBA进入乔丹时代,黑人开始基本上控制了篮球赛场。 NBA球场上已经很少能够看到白色,黑色成为篮球场上的绝对统治色。 进入21世纪的NBA“全球化”时代,欧洲、拉美和中国的球星纷纷进入NBA,让NBA变得“五彩缤纷”。 姚明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代表着中国篮球队最高水平。 而孙悦签约湖人队后,第一次出场,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场面非常让人感动。 这一方面因为,美国人普遍对中国人具有良好的印象和感情,另外一方面,人们欢迎“多样性”,希望不同的人发挥自己的潜力,打出自己的特色。
美国社会环境也给了非洲裔美国人“后来居上”、统治球场的机会。 可以说,马丁 路德 金的“我有一个梦”首先在篮球场上得以实现。 在篮球场上,出现的不仅仅是民族平等的问题,而且是非洲裔美国人唱主角,成为竞赛中的英雄人物,所有其它肤色的人们都在为他们喝彩。 同时,当乔丹从贫困的家庭出身,以自身的奋斗获得伟大的成功后,大量穷困的非洲裔美国青少年看到了乔丹的成功,也激发了他们成功的强烈欲望。 他们希望像乔丹一样,也通过打球、通过自身的奋斗获得伟大的成功。 这就是“人人生而平等”的意义,他们可能在知识技术上普遍比白人差,但是他们在体育场上,同样能够实现个人的发展,提升个人的尊严,获得尊重、名誉、地位和金钱。
需要强调的时候,美国的教育体系支持了他们的成长。 这些“天才们”没有一个是自然成长起来的,而是整个教育系统(或者说社会)辛勤培育的结果。 我们看有的美国电影,就是讲一些“义工教练”如何帮助家庭很差的孩子打好球,进而把艰苦的人生,变成充满希望的人生。 随着这些非洲裔美国青少年的成长,从社区义工组织的篮球队到全美大学联赛,各个层级的篮球组织给他们发挥个人天赋与能力的机会。 而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他们的教练们为了他们的成功而努力,不仅仅是帮助他们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赢得人生。 所以,教练们在信心与性格塑造、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篮球技战术等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充分的美国式熏陶。 而依靠身体天赋、后天的个人努力和美国篮球教育系统的培养,非洲裔美国人中的篮球天才倍出。 虽然国际球员已经开始全面渗透NBA赛场,但是美国黑人仍然是场上的核心,控制着比赛的进程,体现着NBA的最高水平。
从德国创立现代大学教育机制(也就是“平民教育”)以来,教育的核心点就是“大多数”。 现在,在欧美教育机构里,越来越担心“失败的大多数”。 这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基础教育已经失败。 比如说,一些领导型和天才型的孩子占据了老师的主要视线,让老师忽略了大多数孩子。 而大多数孩子看上去很温顺,不制造麻烦,在班里经常也无声无息,看上去比较好管理,但是他们属于典型的“平庸失败者”。 所以,有的美国教育者也在呼吁,吸收东亚教育的优点,强化孩子的机械式训练内容,比如更多地布置数理化方面的作业。 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基本技术技能,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满足基本的教育要求,然后能够进入大学或者社区学院,通过学习实用技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并且支持美国制造业的地位。
与欧美的“独立人”的“平民”教育思路相反,“工具人”的教育主要关注少数。 “平民”教育的重点不是最好的学校和学生。因为,只要不约束“精英型”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他们自然就能长期领导社会的发展。比如说,于1167年建校的英国牛津大学,经历了将近千年的历程,仍然依靠自己的精英教育思路,以精英老师带领精英学生,保持着世界最高学府之一的地位。 “平民教育”关注的是最差的学校和最差的学生。 所以,美国通过“平权教育”的方式,给了黑人更多的大学入学份额。那么,这种方式同时危害了学习成绩优秀的亚裔(尤其是华裔)学生的大学入学机会。 同时,“工具人”关注的是“最好的学校和学生”,然后将资源向“最好”的学校和学生倾斜,然后将广大落后地区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排除在“工具人”教育系统之外。
“独立人”教育和“工具人”教育的出发点不一样,所以结果也不一样。 比如说,美国式的“精英教育”重在培养自主发展的社会精英,然后通过他们的努力,持续改变社会运作形态,促进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 而在“工具人”教育思路下,“精英教育”重在培养“工具精英”,然后通过他们的努力,持续增强“大机器”对社会经济文化的控制,尽可能使社会处于静止状态。 或者说,“独立人”的教育,思考的是生物性动态系统,通过培养人们的竞争能力,推动动态生物系统的“多样化、高质量”发展与升级,核心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工具人”的教育,思考的是机械式系统,通过培养人们的“工具能力”,保持大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大机器”的地位。 那么,如果“大机器”不能适应“物竞天择”的环境,被“颠覆性创新”淘汰怎么办? 这些“工具人”因为只能适应“大机器”的环境,所以也将同样被淘汰!
我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又收到了老师的短信。 现在科技发达了,老师不用开家长会就可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 短信的内容是,老师提醒家长,孩子当天的作业是什么,要家长帮助孩子完成。 于是,我们又顺便谈起教育。 他自己是反对给孩子留作业的,但是那是老师的要求,他也无能为力。 因为,如果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就会对孩子态度很不好,进而压抑孩子。 他认为,现在的教育系统教出来的学生没有前途,所以他除了孩子喜欢的舞蹈和跆拳道之外,什么班都没有给孩子报。 但是,考虑到孩子需要有一个相对好点的学习环境,他在好几年前交了几万元的“择校费”之后,让孩子进了一个比较有名的学校。 他每年还要给老师送购物卡,这样的话,孩子即使学习成绩普通一点,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也能好点。 同时,他还要时常请相关部门的人吃饭,保持与他们的关系,以便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也能有交“择校费”进入那个好学校的机会。 他算了算他给孩子的“教育”投资,即使在没有“教育”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他为孩子的整体投入,在最最保守的情况下,将超过100万。
但是,即使他已经给孩子铺好了所有的路,让周围所有的老师都对孩子不错,他的孩子仍然不快乐,非常的不快乐。 他跟我谈了谈他孩子的近况,对孩子产生深深的忧虑。 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其大胆、活跃、敢作敢为的特点越来越突出,跟学校的要求也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我跟他说,这个孩子如果上了社会,将会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会成为领导者。 如果在“独立人”的理念下,孩子在学校里已经“脱颖而出”,被作为未来的领导者而培养了。 但是在“工具人”思路下,即使是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学校,孩子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仍然不被认可。 所以,孩子也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情绪上越来越消沉。 我建议朋友,尽可能用所有的资源,保护孩子现在的所有特点。 否则的话,孩子就完了。 因为,这样的孩子无法适应现在的学校文化,那么如果老师对孩子逼得太紧,孩子就会在心理上发生严重扭曲,变得非常极端。 而即使孩子能够适应了学校文化,将来也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然后变成失败者。
在“独立人”和“工具人”的不同理念下,“好学生”的标准大相径庭。 “独立人”教育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变得平庸。 在“独立人”教育中,“调皮捣蛋”是个褒义词。 一个学生如果非常活泼、活跃,即使是净出坏点子,那么也是老师喜欢的。 老师可以通过把一个“坏学生”转变成“好坏参半”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 而一个学生如果很驯良,但是个人毫无特点,而且学习平庸,那么将是教育的“噩梦”。 而如果这样的学生变成“平庸的大多数”,那么教育将变得像“狗咬刺猬”一样,难以找到“下口点”。 这时候,教育必须要研究学生们的家庭背景,分析家庭背景给学生们带来的影响,帮助孩子克服压抑状态,重新回到“鲜活”的生命状态。 而“工具人”最担心的正好相反,就是孩子们具有创意,而且敢想敢做,保持活跃的生命状态。 因为,“大机器”需要的是“工具”,而工具应该是没有任何感情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大机器”的顺利运转。 而如果学生们思维活跃,充满创意,而且敢想敢做,那么随时会发现“大机器”的关键弱点,通过“颠覆性创新”淘汰“大机器”。因此,“工具人”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压抑生命状态,让孩子们从小就认为“大机器”是正确的,然后通过个人“工具化”,增强“大机器”的控制力。
在大城市的大街上,有时候会看到背着大大的书包的小学生,有的还拉着拉杆箱。 我就想他们背的不是书,而是大人们强加给他们的精神负担。 我在国外的时候,每当碰到小学孩子上下学的时候,就会跟孩子打招呼。 这些孩子基本上就是两手空空,因为他们不用买教科书,更不需要所谓的“教辅资料”。 我一般就会问孩子们,他们愿意上学吗? 他们无一例外地回答,愿意。 我想在国内,这些问题根本就不用问了。 从孩子们一个个疲惫的表情,沉重的步伐上看,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了。 孩子作为快速成长的幼小生命体,需要健康的体魄,知识的滋养,大人的关心爱护,以及在关键事件上的正确引导。 但是,“工具人”教育要做的,就是打压生命体的成长,因此以重重的书包为关键特征,来实现其目的。
“工具人”教育环境下,孩子从小就被当成“工具”。 在“独立人”教育环境中,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分得非常清楚。 大人必须拥有自己的事业,然后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给孩子做榜样,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在资金上支持孩子的冒险事业。 比如说,比尔 盖茨发了大财,但是他的父亲自己通过努力,赚了足够多的钱。所以,父母没有沾他的一点金钱上的光。 当然,他的父亲最初作为他的慈善基金代表,到处帮他捐款,算是“沾”了点心理满足上的光。 而在“工具人”教育环境下,大人们要通过孩子这个“工具”,实现自己目的的。 很多虽然自己才30多、40来岁,但是心理上已经失败的家长,想的不是自己通过持续的教育,增强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命运,而是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自己天天打麻将,却希望孩子一天学习15个小时;自己做工作上瞎混,却希望孩子学习认真;自己没考上大学,却希望孩子考上大学;自己不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己的职位和待遇,却希望孩子找到好工作,然后通过所谓的“乌鸦反哺”,剥削孩子的收入。
孩子更是成为老师的“工具”。 在“独立人”教育中,老师的作用是培养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天才闪光,使孩子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 孩子的天赋和天才是任何一个固定的考试无法测试出来的,只能在社会上进行测试。 所以,考核老师的标准就以“人性”为核心,专业能力为辅助。 而“工具人”的教育是以“大机器”的要求为标准,也就是考试能够考出来的内容为标准。所以,“升学率” 成为在“工具人”教育下,衡量老师水平的唯一标准。 而“升学率”的唯一标准是符合“大机器”要求的课程的成绩。 比如说,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课程是工具的基本要求,政史地等关系到社会的课程,也要按照“大机器”的要求“灌输”给孩子。 那么,老师必须就要每个孩子努力提高成绩,达到“升学率”要求,表现自己的水平,提升自己的待遇。 现在,不少高价补习班,就是善于训练孩子成为“工具人”、提高成绩的老师组成的,因为符合了家长对于孩子作为“工具”的期望,顺便赚家长的钱。
对于“要求更高”的老师,孩子的“工具人”作用就体现的更加明显。 比如说,有的小学老师在一开始带孩子的时候,就要调查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并且开始进行家长谈话。 比如说,我的朋友社会关系比较广,家庭收入比较高,立即就成为老师 “重点关注”的对象。 老师经常会找我的朋友谈话,分析孩子的现状,给孩子提出要求和希望。 这也就意味着,我的同学必须定期地以“购物卡”为象征,对老师的特殊关照表示特殊的感谢。 由于这个孩子“多才多艺”,所以老师就让孩子参加她的班。 而像这样“重点关注”的孩子,根本参加不过来各个老师办的班,所以朋友就谢绝了。 相信这么做,大家都能想到是什么样的后果。 以前一个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在一个月内遭到老师数次在全班面前点名批评。 于是,朋友又找了个机会,“顺便”找老师问一下孩子的情况,“顺便”准备了一张购物卡。 于是,孩子从第二天开始,又成了“好学生”。 我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总是会聊到孩子,总是会发现新情况。 我的朋友觉得很不理解。 我跟他说,你对教育的理解错了。 记住一点,现在不是老师为孩子服务,而是孩子为老师服务。 思考清楚这个问题,你就觉得所有现象都正常了。
在“工具人”教育系统下,优势教育资源自然向强势群体聚集。 这种强势资源的聚集,不仅仅反映在我朋友的孩子身上,更反映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层面。 比如说,“工具人”教育系统的社会背景是,教育附属于“大机器”。 因此,教育资源根据和“大机器”的远近,形成明显的级别差。 离“大机器”最近的地方,“大机器”对投资的力度最强,也就拥有最强的教育资源。 比如说,一些关键的大城市,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社会教育资源。 而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因为离“大机器”最远,所以基本上没有教育资源。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农村出来的朋友们,历尽艰辛才能够达到一个核心大城市孩子只要随便努努力就能达到的水平。
再多说一句,很多孩子“网络成瘾”的问题。 请有孩子的各位朋友注意一下,“网络成瘾”是个典型的“工具人”思维概念。 孩子本身的生命是活跃的,需要活跃的教育体系来支持他们。 但是,现在的“工具人”教育却压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的几乎所有时间都耗费在毫无感情和人性化的“灌输”和“作业”中。 孩子比如讨厌这样的教育,必然要反抗或者逃避。 同时,互联网是个神奇的世界,是个充满创新和互动的活跃生命体,必然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而且,美国教育专家的实验表明,孩子上网学习的速度极快,比成人快的太多太多。如果能够组织孩子进行小组式上网,更能够加快孩子的上网学习能力。 因此,在“独立人”教育中,无数孩子痴迷于网络,并且在“互联网经济”中,很轻松地就颠覆旧的经济形式,成为“互联网”富翁。 而“工具人”教育则害怕孩子被“互联网”吸引走,导致“工具人”教育被互联网“釜底抽薪”。 因此,利用所谓的“网络成瘾”,威胁家长,保持对孩子的控制。 从这个角度来说,家长如果真正关心孩子的未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孩子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当然不能让孩子过于沉迷)。 如果再有条件,可以鼓励孩子组成小组,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 这是因为,未来的世界是“互联网”所代表的“独立人”文化时代,只有“独立人”才能生存和发展,获得作为“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