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中午去看阿 凡 达了,回来在继 续码 字,估计晚上10-11点更 新
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当人们谈论起社会,总是在寻找可以猎奇的话题。 比如说,像瑞典、芬兰、挪威、丹麦等这样的“小”国家,因为没有出过“爆炸性”新闻,所以关注他们的人不多。而美国因为地方太大,种族太多,贫富差距明显,又是世界科技的领导者和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所以人们非常关注。 那么,我们看看美国天天在发生什么:奥巴马的经济政策正在将美国经济推向破产,两党斗争导致预算几次难以通过,某个校园枪击案,加州财政面临破产,前一段时间还爆出20000多美元的特大贪腐案,震惊了全国。 同时,大机器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几大国有企业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企业,楼价屡创新高,奢侈品消费巨额增长,汽车销量世界第一。 于是,跨国企业和世界人民都开始盯上了中国,想挤入中国市场,希望中国进口更多的产品,要求人民币升值等等。 而很多人也就津津乐道这些现象,感觉到自己很强大。
但实际上,社会现实和表面现象经常是相反的。 如果稍微关注一下北欧各国,就会发现虽然他们没有什么话题可说,没有所谓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一直在默默地前进。 比如说瑞典,在二十世纪初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但是因为传承下来的彪悍民风在教育系统的引导下,变成了系统性的“民强”,所以默默无闻地“国富”着。 如果再了解他们一点,他们有着最为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安全网,让人们觉得他们比社会主义还社会主义。 但是,这种印象仍然是错误的,承认和尊重个人价值是第一位的。 议会制让社会的权/力非常平均,每个人都获得应有的个人权/益,这又形成非常自/由的经济模式,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并且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支持。 其中一些精英建立起企业,然后带领企业在全球竞争,支撑着社会的全球竞争力。 可以说,北欧的社会经济发展就像寒温带的植物一样,顽强而稳健地在默默无闻中自然成长。 这样的经济增长看上去非常单调乏味,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是最为稳定和可持续的成长。
反过来说,历史一次次地证明,一个high的社会,结果经常是high之后,大量地饿/死/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我们来通过经济学的思考,总结分析一下大机器的特征。 前面,我们说到了概率,其实经济行为就是概率行为。 有的人关注小概率事件,有的人关注大概率事件。 关注小概率事件就像“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的。 人们喜欢听成功人物的成功经验,喜欢看他们刻画出来的栩栩如生的性格,喜欢他们的成功模式等等。 然后,人们希望自己也像他们一样成功。 因此,一个比尔 盖茨或者乔布斯的故事,就能够激发无数人希望仿效他们,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另外一个方面,关注大功率事件,就变得不那么让人高兴了。 比如说,如果分析80%的农民的生活状况。 那么,就会看到一个让人沮丧的画面:很多人终年劳作,但是不得饱足,医疗无靠,养老无依。 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育,只能去出口加工企业打工,做最初级的工作,每天12小时之上,一周只休息一天。 住在十几、二十多平米可以放置十几个人的宿舍,吃着糙米和劣质蔬菜混合的餐饭,获得很少的收入,经常被拖欠工资。 有的得了职业病,但是不被承认;即使被承认,也不一定真的能拿到钱。 交了医疗保险,但是最后能否享受到还是个问题。
那么,这时候人们应该关注小概率事件,还是关注大功率事件? 从亚当斯密开始的经济学,不论是《国富论》,还是《论道德情操》,实际上都是在关注大概率事件。 就像我在前面说的,如果强拆新西兰籍华人房屋的事情,是单独的事件,不是社会性普遍问题,那么就不值得进行经济学分析;而如果这是个普遍性问题,那就需要认真关注和分析了。也就是说,社会中的小概率事件不是经济学真正关心的内容,经济学并不真正关心比尔 盖茨或者乔布斯;而经济学真正关心的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好意思,我又要提到了,亚当斯密说劳动者工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 那么,我们就要分析占全社会80%的工人和农民的收入状况如何,他们的收入能不能像马歇尔所说的,能够赚钱购买几居室的房屋,然后养活妻子和孩子。 如果他们达不到这样的标准,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他们的困难是什么。 决定他们生活水平的,并不是他们自己,而是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状况。 尤其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竞争中,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领导地位起到决定性影响。 所以,德国长期以来尊重教授,把教授看得比商人或者政客更重要;而美国则创造出一拨又一波的“知识富豪”。 这时候,盖茨和乔布斯作为知识富豪这个群体的代表,才具有经济学意义。
我再谈谈我对经济学的功能性认识。 我觉得,经济学是应对困难的一种思考方式。 那么,在应对困难中,第一目标是正确分析困难;第二目标是有效应对困难。 什么是正确分析困难? 其实,在每个社会中,经济问题早就存在。 因为在每个社会中,资源配置状况都存在问题。 不论是时间、地域、利益群体还是个人自身,都存在资源配置的无效状况。 而且,这些资源配置的无效如果不进行解决,就会像疾病一样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局部或者整体的崩塌。 举个例子,美国在互联网开始的时期,投入了海量的资源推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些钱中,有多少会成为无效投资被浪费掉。 这就要通过经济学分析,尽量减少一些浪费。 当时,有数万亿美元就因为泡沫打了水漂,而如果人们更加理性一些,减少10%的损失,就是数千亿美元的社会资源节约。 而人们的理性应当来自于正确的经济学教育。 也就是说,当时开网站和投资网站人们如果在投资之前,能够花10个馒头学习经济管理,就可能更加理性地对待当时的情形,然后减少100个馒头的投资损失。 也就是说,社会通过经济学的理想学习和分析,能够大幅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社会福利的提升。
那么,经济学通过证券分析困难,让真实得到真实的还原。 比如说,奥巴马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属于大概率事件,影响整个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未来。 所以,需要重点关注。 更重要的是,这种由某个人根据某种“看上去很美”的经济理论,实施缺乏全面理性思考的政策,然后许诺美国民众“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本身就是随时可能造成巨大灾难的经济机制。 因为,它让本来应当属于小概率的事情变成了社会的大概率状态,严重地干扰了社会中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经济幸福的机制。 因为,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社会事件都是小概率事件,主要是吸引一下人们的眼球,让人们保持警觉。 就像副州长贪腐20000多美元的事件,校园枪击案,就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引起了轰动效应。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非常关心这件事,因为人们很快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关心自己的柴米油盐等琐事,这些琐事才是人们真正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学应当认真研究的内容。 而经济学就通过对这些琐事的分析,勾勒出社会资源过于充沛和过于稀缺的领域,然后“劫富济贫”,将资源从过于充沛的领域调节到稀缺的领域。
同时,大机器经济将小概率事件作为经济的重点。 比如说,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是个小概率事件,不仅和广大农村的状况不匹配,大多数城市人现在也买不起。垄断国企利润丰厚是个小概率事件,在它们的脚下是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陷入困境或者直接破产。盖一个电视大楼花费了100亿元,通过这个电视大楼,大机器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和实力。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也是小概率事件。 而这些小概率事件汇集起来,就形成了资源的相对垄断,通过让大多数人们更加贫穷实现自己的更加富裕。 比如说,农民工子弟上学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应当关注大学生如果找工作,然后在工作中成长,很快成为初中级专业人士,这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而关注这些大概率事件是需要钱的,不能嘴里说着关心,但是实际上一分钱都不出。 因此,在财政缺钱的情况下,就应当削减这些在小概率事情上“一掷千金”的行为,然后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大概率事件上,环节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大机器的性质决定了,他不可能将资源分配给大概率事件,而只是分配给小概率事件。
那么,将资源主要分配给小概率事件的结果是什么呢? 在一五时期,为了建设和维持157项工业项目,实施对农村的剪刀差,同时禁止城市的私营经济活动。 而从农民手中筹集资源,同时让农民没有机会获得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相应的资源分配。 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就逐渐陷入赤贫状态中。 1990年代开始的重新强化新的大机器的过程中,大量工人下岗,同时城市的人们也开始必须自己负担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资源成本,然后很多城市平民阶层开始逐渐陷入赤贫状态。 随着鼓励外资和限制民营企业,让大量民营企业陷入困境,开始纷纷倒闭。 同时,出口组装加工受到支撑,让很多人有了工作,但都是低技术、低水平的工作。 随着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的展开,以及国有垄断企业持续提高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大量的出口组装加工也开始纷纷倒闭,进一步导致相关服务企业的关门倒闭,进一步引发更多的人们下岗,大多数人面临减薪或者冻结工资的状况。 然后,民间资金也无处可去,开始大量投资到股市和楼市中,刺激了大机器的发展。 到了后来,人们虽然不相信房地产真正能够创造财富,但是一方面资金无处可投,另一方面为了抵御通货膨胀,所以只能投入房地产。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最聪明、最有知识、最具进取精神、最有创造力和受过最良好系统训练的年轻群体,大学生成为社会中的最弱势群体。 因为,大多数跨国企业和民营企业都缺乏自主的设计、研发和管理系统,而国企又主要靠关系,所以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即使就业的也是拿着比农民工还少的工资,做着不叫工作的工作。 可以说,经过一次次的“剥洋葱”,将资源配置在小概率事件上,完全忽视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让绝大多数人已经陷入极为贫困的状态。 而大机器正在需要更多馒头的时候,人们手中的馒头已经枯竭了。
在微观经济中,对于小概率事件的资源配置,影响了大多数人们的价值导向。 因为大机器是为了大机器的目的而存在,所以不会考虑到人们的需求。 三年以前在北京坐过地铁的人们都应当有记忆,就是公共汽车和地铁换乘,地铁之间换乘的时候,需要走多么的远。 这样的经历时间短还好说点,如果时间长了就可以成为无法忍受的痛苦。 所以,人们如果有点能力,就会想方设法赚钱,自己开车上班缓解痛苦。 因为,即使开车在马路上塞车,也比天天在地铁里长时间站着和很多路要强很多。 到了上海就更不用说了,公交就跟贴相片,而且还巨贵。再加上上海人在很小的房子里“蜗”了很久了,无比渴望有稍微大一点的房子。 同时,由于生活成本比北京高得多,因此更加激发了人们赚钱的意识。 而且,人们似乎经常看到“一夜暴富”的故事,所以也就希望自己也能“一夜暴富”。 那么,大家都能够看出来,正常地学知识、提高技术很难赚到很多钱,很难过上又有房、又有车的生活,所以人们就想方设法通过其它方式与钱“攀亲戚”。 而通过各种方法得到钱的人数很少的人们,又会通过买房、买车和奢侈消费等报复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方式,支持大机器的运作。 而这些人数很少的人们,又以小概率的方式,成为“强有力的榜样”,被更多的人所传播和仿效。 于是,经济学应当关注的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被“五彩缤纷”的高楼大厦、名车豪宅、成功与美貌、暴富与情调等充满戏剧性的表面所掩盖,成为“不值得一提”的让人不悦的内容。
经过我对大机器经济的粗浅分析,各位如果觉得失望、甚至绝望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作为独立人,不仅不会想着闭上眼睛逃避,而是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因为崭新的机会可能随着向我们开放! 其实,在过去几年中,有些独立人经过困难的磨练,已经开始成熟起来。 他们依靠自己的知识,依靠自己的敏锐,开始寻找新的机会,并且通过个人的内在成长,开始了把握机会的过程。 我看到有的人,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内,就从一个非常茫然的状态,通过明确自己的方向,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开始了人生新的发展历程。 他们虽然在工作上总是会出现情绪波动,但是总体上在快速发展,为未来的社会变化开始做好准备。 我相信,只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敬业精神的基础和人生的思考,能够很快把自己调整到正确的轨道。 上了正确的轨道,那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知识就是命运”。 每个人在社会中,总体目标是实现自身的持续增值。 而在全球化竞争中,知识是唯一的可靠路径。 而知识只有作用于人,才能发挥价值;“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作用于人,为人们创造更大的福利,而实现经济的发展。 当我们牢记“知识就是命运”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把自己作为知识的载体,让自己成为帮助他人的工具,通过运用我们的知识、并且学习新知识,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们。 就像一位朋友说,他是做施工队,主要是按图施工,他想知道如何成为“独立人”。 对于这位朋友来说,首先把自己是看作积累了二三十年知识和经验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某几个方面知识必然是对其他人有用的,而不仅仅是按图施工上。 那么,从自己作为“人”,将自己作为系统知识的载体,思考自己能够帮助哪些在“小概率”环境下,被忽视、被压抑的人们,然后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自己也就开始为自己未来的价值升值创造了条件。
下一步,我将浅论一下大机器教育系统和独立人知识的思考,简单探讨成为独立人的初步思路。 然后,跳过我开始尚未完成的“个人对策”,先继续11大问题中的后面几个,免得跑题太远了。
但实际上,社会现实和表面现象经常是相反的。 如果稍微关注一下北欧各国,就会发现虽然他们没有什么话题可说,没有所谓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一直在默默地前进。 比如说瑞典,在二十世纪初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但是因为传承下来的彪悍民风在教育系统的引导下,变成了系统性的“民强”,所以默默无闻地“国富”着。 如果再了解他们一点,他们有着最为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安全网,让人们觉得他们比社会主义还社会主义。 但是,这种印象仍然是错误的,承认和尊重个人价值是第一位的。 议会制让社会的权/力非常平均,每个人都获得应有的个人权/益,这又形成非常自/由的经济模式,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并且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支持。 其中一些精英建立起企业,然后带领企业在全球竞争,支撑着社会的全球竞争力。 可以说,北欧的社会经济发展就像寒温带的植物一样,顽强而稳健地在默默无闻中自然成长。 这样的经济增长看上去非常单调乏味,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是最为稳定和可持续的成长。
反过来说,历史一次次地证明,一个high的社会,结果经常是high之后,大量地饿/死/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我们来通过经济学的思考,总结分析一下大机器的特征。 前面,我们说到了概率,其实经济行为就是概率行为。 有的人关注小概率事件,有的人关注大概率事件。 关注小概率事件就像“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的。 人们喜欢听成功人物的成功经验,喜欢看他们刻画出来的栩栩如生的性格,喜欢他们的成功模式等等。 然后,人们希望自己也像他们一样成功。 因此,一个比尔 盖茨或者乔布斯的故事,就能够激发无数人希望仿效他们,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另外一个方面,关注大功率事件,就变得不那么让人高兴了。 比如说,如果分析80%的农民的生活状况。 那么,就会看到一个让人沮丧的画面:很多人终年劳作,但是不得饱足,医疗无靠,养老无依。 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育,只能去出口加工企业打工,做最初级的工作,每天12小时之上,一周只休息一天。 住在十几、二十多平米可以放置十几个人的宿舍,吃着糙米和劣质蔬菜混合的餐饭,获得很少的收入,经常被拖欠工资。 有的得了职业病,但是不被承认;即使被承认,也不一定真的能拿到钱。 交了医疗保险,但是最后能否享受到还是个问题。
那么,这时候人们应该关注小概率事件,还是关注大功率事件? 从亚当斯密开始的经济学,不论是《国富论》,还是《论道德情操》,实际上都是在关注大概率事件。 就像我在前面说的,如果强拆新西兰籍华人房屋的事情,是单独的事件,不是社会性普遍问题,那么就不值得进行经济学分析;而如果这是个普遍性问题,那就需要认真关注和分析了。也就是说,社会中的小概率事件不是经济学真正关心的内容,经济学并不真正关心比尔 盖茨或者乔布斯;而经济学真正关心的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好意思,我又要提到了,亚当斯密说劳动者工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 那么,我们就要分析占全社会80%的工人和农民的收入状况如何,他们的收入能不能像马歇尔所说的,能够赚钱购买几居室的房屋,然后养活妻子和孩子。 如果他们达不到这样的标准,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他们的困难是什么。 决定他们生活水平的,并不是他们自己,而是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状况。 尤其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竞争中,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领导地位起到决定性影响。 所以,德国长期以来尊重教授,把教授看得比商人或者政客更重要;而美国则创造出一拨又一波的“知识富豪”。 这时候,盖茨和乔布斯作为知识富豪这个群体的代表,才具有经济学意义。
我再谈谈我对经济学的功能性认识。 我觉得,经济学是应对困难的一种思考方式。 那么,在应对困难中,第一目标是正确分析困难;第二目标是有效应对困难。 什么是正确分析困难? 其实,在每个社会中,经济问题早就存在。 因为在每个社会中,资源配置状况都存在问题。 不论是时间、地域、利益群体还是个人自身,都存在资源配置的无效状况。 而且,这些资源配置的无效如果不进行解决,就会像疾病一样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局部或者整体的崩塌。 举个例子,美国在互联网开始的时期,投入了海量的资源推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些钱中,有多少会成为无效投资被浪费掉。 这就要通过经济学分析,尽量减少一些浪费。 当时,有数万亿美元就因为泡沫打了水漂,而如果人们更加理性一些,减少10%的损失,就是数千亿美元的社会资源节约。 而人们的理性应当来自于正确的经济学教育。 也就是说,当时开网站和投资网站人们如果在投资之前,能够花10个馒头学习经济管理,就可能更加理性地对待当时的情形,然后减少100个馒头的投资损失。 也就是说,社会通过经济学的理想学习和分析,能够大幅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社会福利的提升。
那么,经济学通过证券分析困难,让真实得到真实的还原。 比如说,奥巴马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属于大概率事件,影响整个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未来。 所以,需要重点关注。 更重要的是,这种由某个人根据某种“看上去很美”的经济理论,实施缺乏全面理性思考的政策,然后许诺美国民众“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本身就是随时可能造成巨大灾难的经济机制。 因为,它让本来应当属于小概率的事情变成了社会的大概率状态,严重地干扰了社会中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经济幸福的机制。 因为,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社会事件都是小概率事件,主要是吸引一下人们的眼球,让人们保持警觉。 就像副州长贪腐20000多美元的事件,校园枪击案,就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引起了轰动效应。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非常关心这件事,因为人们很快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关心自己的柴米油盐等琐事,这些琐事才是人们真正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学应当认真研究的内容。 而经济学就通过对这些琐事的分析,勾勒出社会资源过于充沛和过于稀缺的领域,然后“劫富济贫”,将资源从过于充沛的领域调节到稀缺的领域。
同时,大机器经济将小概率事件作为经济的重点。 比如说,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是个小概率事件,不仅和广大农村的状况不匹配,大多数城市人现在也买不起。垄断国企利润丰厚是个小概率事件,在它们的脚下是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陷入困境或者直接破产。盖一个电视大楼花费了100亿元,通过这个电视大楼,大机器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和实力。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也是小概率事件。 而这些小概率事件汇集起来,就形成了资源的相对垄断,通过让大多数人们更加贫穷实现自己的更加富裕。 比如说,农民工子弟上学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应当关注大学生如果找工作,然后在工作中成长,很快成为初中级专业人士,这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而关注这些大概率事件是需要钱的,不能嘴里说着关心,但是实际上一分钱都不出。 因此,在财政缺钱的情况下,就应当削减这些在小概率事情上“一掷千金”的行为,然后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大概率事件上,环节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大机器的性质决定了,他不可能将资源分配给大概率事件,而只是分配给小概率事件。
那么,将资源主要分配给小概率事件的结果是什么呢? 在一五时期,为了建设和维持157项工业项目,实施对农村的剪刀差,同时禁止城市的私营经济活动。 而从农民手中筹集资源,同时让农民没有机会获得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相应的资源分配。 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就逐渐陷入赤贫状态中。 1990年代开始的重新强化新的大机器的过程中,大量工人下岗,同时城市的人们也开始必须自己负担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资源成本,然后很多城市平民阶层开始逐渐陷入赤贫状态。 随着鼓励外资和限制民营企业,让大量民营企业陷入困境,开始纷纷倒闭。 同时,出口组装加工受到支撑,让很多人有了工作,但都是低技术、低水平的工作。 随着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的展开,以及国有垄断企业持续提高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大量的出口组装加工也开始纷纷倒闭,进一步导致相关服务企业的关门倒闭,进一步引发更多的人们下岗,大多数人面临减薪或者冻结工资的状况。 然后,民间资金也无处可去,开始大量投资到股市和楼市中,刺激了大机器的发展。 到了后来,人们虽然不相信房地产真正能够创造财富,但是一方面资金无处可投,另一方面为了抵御通货膨胀,所以只能投入房地产。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最聪明、最有知识、最具进取精神、最有创造力和受过最良好系统训练的年轻群体,大学生成为社会中的最弱势群体。 因为,大多数跨国企业和民营企业都缺乏自主的设计、研发和管理系统,而国企又主要靠关系,所以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即使就业的也是拿着比农民工还少的工资,做着不叫工作的工作。 可以说,经过一次次的“剥洋葱”,将资源配置在小概率事件上,完全忽视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让绝大多数人已经陷入极为贫困的状态。 而大机器正在需要更多馒头的时候,人们手中的馒头已经枯竭了。
在微观经济中,对于小概率事件的资源配置,影响了大多数人们的价值导向。 因为大机器是为了大机器的目的而存在,所以不会考虑到人们的需求。 三年以前在北京坐过地铁的人们都应当有记忆,就是公共汽车和地铁换乘,地铁之间换乘的时候,需要走多么的远。 这样的经历时间短还好说点,如果时间长了就可以成为无法忍受的痛苦。 所以,人们如果有点能力,就会想方设法赚钱,自己开车上班缓解痛苦。 因为,即使开车在马路上塞车,也比天天在地铁里长时间站着和很多路要强很多。 到了上海就更不用说了,公交就跟贴相片,而且还巨贵。再加上上海人在很小的房子里“蜗”了很久了,无比渴望有稍微大一点的房子。 同时,由于生活成本比北京高得多,因此更加激发了人们赚钱的意识。 而且,人们似乎经常看到“一夜暴富”的故事,所以也就希望自己也能“一夜暴富”。 那么,大家都能够看出来,正常地学知识、提高技术很难赚到很多钱,很难过上又有房、又有车的生活,所以人们就想方设法通过其它方式与钱“攀亲戚”。 而通过各种方法得到钱的人数很少的人们,又会通过买房、买车和奢侈消费等报复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方式,支持大机器的运作。 而这些人数很少的人们,又以小概率的方式,成为“强有力的榜样”,被更多的人所传播和仿效。 于是,经济学应当关注的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被“五彩缤纷”的高楼大厦、名车豪宅、成功与美貌、暴富与情调等充满戏剧性的表面所掩盖,成为“不值得一提”的让人不悦的内容。
经过我对大机器经济的粗浅分析,各位如果觉得失望、甚至绝望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作为独立人,不仅不会想着闭上眼睛逃避,而是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因为崭新的机会可能随着向我们开放! 其实,在过去几年中,有些独立人经过困难的磨练,已经开始成熟起来。 他们依靠自己的知识,依靠自己的敏锐,开始寻找新的机会,并且通过个人的内在成长,开始了把握机会的过程。 我看到有的人,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内,就从一个非常茫然的状态,通过明确自己的方向,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开始了人生新的发展历程。 他们虽然在工作上总是会出现情绪波动,但是总体上在快速发展,为未来的社会变化开始做好准备。 我相信,只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敬业精神的基础和人生的思考,能够很快把自己调整到正确的轨道。 上了正确的轨道,那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知识就是命运”。 每个人在社会中,总体目标是实现自身的持续增值。 而在全球化竞争中,知识是唯一的可靠路径。 而知识只有作用于人,才能发挥价值;“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作用于人,为人们创造更大的福利,而实现经济的发展。 当我们牢记“知识就是命运”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把自己作为知识的载体,让自己成为帮助他人的工具,通过运用我们的知识、并且学习新知识,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们。 就像一位朋友说,他是做施工队,主要是按图施工,他想知道如何成为“独立人”。 对于这位朋友来说,首先把自己是看作积累了二三十年知识和经验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某几个方面知识必然是对其他人有用的,而不仅仅是按图施工上。 那么,从自己作为“人”,将自己作为系统知识的载体,思考自己能够帮助哪些在“小概率”环境下,被忽视、被压抑的人们,然后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自己也就开始为自己未来的价值升值创造了条件。
下一步,我将浅论一下大机器教育系统和独立人知识的思考,简单探讨成为独立人的初步思路。 然后,跳过我开始尚未完成的“个人对策”,先继续11大问题中的后面几个,免得跑题太远了。
作者:mememevvv 回复日期:2010-01-08 22:08:23
按照楼主自己说法,楼主父母都是知1识分子,如果说剪刀1差造成工1农差1距,楼主父母肯定是受1益者,那时候技术员、工程师工资比工人高多了。
----------------------------------------------------------------------
我回复一下你这句话吧。 你的浅薄超出了我对你最初的估计。 原来,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是你写文章的出发点。 我告诉你,知识分子需要什么!
现在,30多年过去了,我还非常清楚地记着我父亲自己组装电视机的情形。 当时,市场上条件所限,他只能装配电子管的电视机。 其中,他不仅买部件,还自己动手做了不少部件,包括电视机里的变压器(?),就是用漆包线缠绕的块状物体,相信懂电子的朋友知道它的确切名字。 当时,我父亲跟我这个刚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讲做这个需要缠绕好像是3500圈(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非常多),多一圈、少一圈都不行。 而很多部件都是他这样做出来的,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制造出我们周围的第一台电视机,还是14寸的。 他为什么这么做? 每一位喜欢自己专业的工程师,都在追求技艺上更加精湛! 但是,当时停滞的环境中,他有机会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去做自主创新的技术吗? 所以,他只能自己花了几百块钱,装配出当时实际上已经落后的电子管电视机。 他当时买的书籍和杂志,装电视机花的钱,我想加起来接近他一年的工资(每月54块5,一年600多)。 而且,他制造和装配的时候,已经知道他做的东西落后了。 但是,为什么还要花那些冤枉钱? 因为,那是在他自己的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的自主创造活动! 我父亲学的是工业企业自动化,是50年代开始国际上重点发展的一个领域。 你说,70年代初花了几十亿美元引进生产线。 那么,当时为什么不把这些美元换成一些关键设备和专门技术,让像我父亲这样的人来研发,创造出这些生产线? 那样的话,现在中国的基础机械工业(装备制造业)、基础电子工业、基础材料工业等等代表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基础行业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后来,我父亲还搞过把煤矸石这种污染环境的废物进行煅烧变成无污染的建筑材料的研发。 他当时自己设计的煅烧炉,带着工人们跟着他做实验,经常不回家。 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加班费的情况下,工人们跟着他坚持了好几年,从我初中到高中,有时候去看他,他都是在看资料,或者观察煅烧情况。 最后,终于达到他当时的设计要求。 后来,他还写了可行性报告,获得了批量生产的无息贷款,但是被挪用盖了办公楼。 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大量的煤矸石还堆在露天堆着,污染着环境。
我说我父亲,因为他不是个特例,而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命悲剧的一个缩影。 我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还有周围人说的,不少都是像我父亲这样知识分子,很多人比我父亲背景更强,但是在一个无脑的环境中,个人的知识、时间、精力被浪费。 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微薄力量,让现在很多处于困惑的年轻知识分子,现在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因为希望就在不远之处。 至于你说我是外商利益的代言人,我告诉你,如果我要为外商利益做代言,我就直接去华尔街混,告诉美国人怎么样弄中国人的钱。 不是我小看这个无脑的大机器文化,我一个人就能通过设计和策划,帮助美国人从中国弄走很多钱,我自己也可以成为有游艇的富人,还用现在在这里穷着?
按照楼主自己说法,楼主父母都是知1识分子,如果说剪刀1差造成工1农差1距,楼主父母肯定是受1益者,那时候技术员、工程师工资比工人高多了。
----------------------------------------------------------------------
我回复一下你这句话吧。 你的浅薄超出了我对你最初的估计。 原来,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是你写文章的出发点。 我告诉你,知识分子需要什么!
现在,30多年过去了,我还非常清楚地记着我父亲自己组装电视机的情形。 当时,市场上条件所限,他只能装配电子管的电视机。 其中,他不仅买部件,还自己动手做了不少部件,包括电视机里的变压器(?),就是用漆包线缠绕的块状物体,相信懂电子的朋友知道它的确切名字。 当时,我父亲跟我这个刚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讲做这个需要缠绕好像是3500圈(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非常多),多一圈、少一圈都不行。 而很多部件都是他这样做出来的,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制造出我们周围的第一台电视机,还是14寸的。 他为什么这么做? 每一位喜欢自己专业的工程师,都在追求技艺上更加精湛! 但是,当时停滞的环境中,他有机会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去做自主创新的技术吗? 所以,他只能自己花了几百块钱,装配出当时实际上已经落后的电子管电视机。 他当时买的书籍和杂志,装电视机花的钱,我想加起来接近他一年的工资(每月54块5,一年600多)。 而且,他制造和装配的时候,已经知道他做的东西落后了。 但是,为什么还要花那些冤枉钱? 因为,那是在他自己的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的自主创造活动! 我父亲学的是工业企业自动化,是50年代开始国际上重点发展的一个领域。 你说,70年代初花了几十亿美元引进生产线。 那么,当时为什么不把这些美元换成一些关键设备和专门技术,让像我父亲这样的人来研发,创造出这些生产线? 那样的话,现在中国的基础机械工业(装备制造业)、基础电子工业、基础材料工业等等代表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基础行业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后来,我父亲还搞过把煤矸石这种污染环境的废物进行煅烧变成无污染的建筑材料的研发。 他当时自己设计的煅烧炉,带着工人们跟着他做实验,经常不回家。 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加班费的情况下,工人们跟着他坚持了好几年,从我初中到高中,有时候去看他,他都是在看资料,或者观察煅烧情况。 最后,终于达到他当时的设计要求。 后来,他还写了可行性报告,获得了批量生产的无息贷款,但是被挪用盖了办公楼。 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大量的煤矸石还堆在露天堆着,污染着环境。
我说我父亲,因为他不是个特例,而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命悲剧的一个缩影。 我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还有周围人说的,不少都是像我父亲这样知识分子,很多人比我父亲背景更强,但是在一个无脑的环境中,个人的知识、时间、精力被浪费。 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微薄力量,让现在很多处于困惑的年轻知识分子,现在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因为希望就在不远之处。 至于你说我是外商利益的代言人,我告诉你,如果我要为外商利益做代言,我就直接去华尔街混,告诉美国人怎么样弄中国人的钱。 不是我小看这个无脑的大机器文化,我一个人就能通过设计和策划,帮助美国人从中国弄走很多钱,我自己也可以成为有游艇的富人,还用现在在这里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