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分析独立人的状态的时候,我正好顺便把前面谈到“个人经济”中的“乘除”问题也分析了。 决定个人经济“倍乘效应”的:一是健康;二是机会。 那么,我们就通过独立人的思考,来浅陋探讨影响未来经济方向的人性因素。谢谢yezhiqiu朋友对工具人和独立人的定义和分析! 我觉得给了我启发,促使我思考它们之间的定义区别。 而这也是我准备再进行分析的内容,也就通过首先探讨我对“独立人”的不完善理解,思考独立人的思路方向。
  
  从经济的角度,我对独立人是这样理解的。 独立人:不以外在的金钱、权/力等外在物质利益标准衡量自己的人生,但是强有力保护自己和他人应有的物质利益。 那么,大家如果不追求金钱和权/力的话,应当追求什么呢? 耶稣说:“真理使你自由”。 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追求真理,逐步实现自己精神的自由,形成强大的心理能力和生活能力。 这样的人应该就能够成为独立人,并且通过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增值。 从这点来说,我觉得《庄子》以优美、准确、飘逸的方式,展示“独立人”思想和行为方式。 人们觉得《庄子》消极,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 反复读过很多次之后,能够感受到庄子表现出来的高层次的积极思想。
  
  那么,独立人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用一句很俗的话来说,就是“难啃的硬骨头”。 不好意思,我想了半天,没有想出更好的比喻。 而独立人这种特质,跟外在金钱或者社会地位无关,完全是个人内在特质的一种表现。 比如说,有的人虽然牢牢控制了一个国家,却给其它国家当“儿皇帝”,当炮灰,这样的人不属于独立人。 而有的人虽然被关到牛棚里,但是仍然坚持自己的专业观点,这样的人就属于独立人。 那么,独立人的意义在哪里呢? 人类社会也属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那么,在这样的社会中,什么样的人们能够长久生存与发展? 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本身让别人无利可图,但是随时准备去弄别人的钱,而且随时可能能够弄到别人的钱。 再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肯定不是圈养的肥猪。 这种缺乏自我生存意识和保护能力的动物,即使再肥也是其他人嘴里的“肉”。 独立人可能像豹子,保持最轻盈的体态,随时准备独立出击;也可能像狮子,集群化围捕猎物; 甚至可能像蚊子,有空就狠狠咬上一口血。
  
  我在2001年的时候,真正体会到美国内在的强大力量。 911发生之后,世贸大厦发生的各种感人的事情让我体会到,人性的伟大在一些勇于献身的人们的身上得到体现。 消防员、警察们忠于职守,在明知道自己走向死亡的时候,仍然镇定地疏导人们离开大厦。 市长朱利亚尼即刻赶赴现场指挥,坚持几天几夜。 同时,一些志愿者同样通过牺牲自己,救助了他人。 这些感人的事迹被人们记录下来, 当时,我看到有报道说,也有华人志愿者,自己主动进入大厦,再也没有出来。 我当时觉得,自己作为华人一分子也非常感动和自豪。 这就是在充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背景下,当面对危机和灾难的时候,展示出来强大的团结精神。 而世贸大厦的感人故事只是美国显示其内在力量的一个开始。 以前,我觉得美国人主要是经济、技术和军事强大,而911之后我看到了美国“智库”的强大,在国家战略上的强大。
  
  世贸大厦被撞之后,美国很快断定是本 拉登所为,然后美国强大的战争机器开始被调动起来。 而决定这个战争机器的,则是一些学者。 平时,这些学者根本不为人所知,但是当这样的重大事件发生后,他们开始“冒”了出来。 我当时看美国一个频道,开始了清谈节目,每天请一些人评论如何进行反击恐怖主义的战争。 于是,数十位学者开始在电视上出现,对此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 这时候,他们的视野并非本拉登本身,而是从阿富汗讨论到中东,重点分析阿拉伯与以色列关系、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等历史现实问题,并且分析美国、欧洲等国内部的恐怖主义问题,关于恐怖主义的社会背景,并探讨不同国家的状态和态度。 这些学者对自己所在领域的相关问题侃侃而谈,极为清晰、精确地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当时,他们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没有几十年的持续深入研究,根本不可能达到他们那样深入浅出的分析功力! 而且,随着他们分析和讨论的深入,美国面临的全球性反恐局势开始清晰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如果保护自己人不再次遭受恐怖主义袭击的方针已经被确立。 而这些学者相互之间分析探讨之后的方针,就是典型的“以攻为守”的强硬保守主义方针。 后来,乔治 W 布什总统的“fight terror with terror”和“with me,or against me”可以说就是这些学者讨论之后的内容总结。
  
  我看2001年的那段讨论过程中,美国实际上已经明确了针对萨达姆的强硬方针。 这些学者的强大在于,通过他们自己的专业化透彻的分析,以及聚到一起共同的讨论,总结出美国似乎别无选择的反恐方向,包括针对萨达姆的对策。 可惜,萨达姆自己不去研究美国的政策形成机制,不去看这些学者们的分析和讨论。还以为自己是在跟小布什对抗,所以萨达姆在玩“老鼠耍猫”的“过家家”游戏,包括支持巴勒斯坦自杀性炸弹,支持本拉登,搞细菌弹残杀本国人民,想方设法利用联合国腐败的“石油换食品”协议弄来的钱,想从国外偷偷搞具有更大威力的武器。 这样的行为对于美国人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可以说,当时小布什的策略虽然看上去是补救老布什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太早结束战争的错误,但实际上是反映这些学者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得出的结论。 其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否存在,到了后来已经并不是非常必要。 因为,即使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美国还可以找到其它问题,打击萨达姆。 有人批判美国说,美国太霸道,不顾国际规则,悍然侵犯另外一个国家。 但是,这样的批判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当时,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看着这些学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美国整个反恐战争的思路。 当时,他们认为如果打伊拉克,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1、 打掉萨达姆,补救过去美国犯的错误。 因为,像萨达姆这样的“独夫”是人人都而诛之,而且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伊拉克国内就有很多民众希望美国直接打掉萨达姆,恢复到以前伊拉克和平、富裕、教育好、人们素质高的状况。 但是,美国让这些伊拉克人大大地失望了,也就是美国失掉了很多信用。 而打掉萨达姆是美国重新建立信用的一个必要手段。 所以,美国如果攻打萨达姆,是会受到大多数伊拉克人民支持的。 2、保护美国人。 当时,这些学者的看法是,要想让美国人免受大规模恐怖分子的恐怖袭击和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就首先要解决萨达姆这个恐怖分子的主要支持者。 这种为了保护自己国民利益而采取的激进行动,在这些学者的讨论过程中,学者们已经明确地予以了支持。 可以说,后来的伊拉克战争就是这些学者们经过分析后,采取的合乎道理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可能说美国陷入了伊拉克“泥潭”,损失了很多人。 但是,从我对这些学者的讨论感觉,在伊拉克战争过程中发生的事情,都没有超出这些学者的预料。 后来,在打伊拉克前夕,电视台又请了一些学者进行分析和研究,中间不少是911后进行分析的学者,他们的观点和思路在前后是一致的。 后来的分析和讨论,只是在最初的大方向上,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而已,并且更多分析了对伊朗的影响。 根据当时一位学者的口气,似乎已经建议做好发生很大牺牲的准备。 可以说,经过这些学者的分析和讨论,战争的成本和收益早就已经计算清楚了,也就是说已经基本上明确了战争成功的标准,而剩下的只是战争执行问题。 而后来伊拉克战争的结果,可以说成功达到了当初一些专家的战略设想。
  
  看了他们的分析和讨论,我真的体会到国家强大的背后是什么。 其实,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的话,反映出“专业化国家”的理想。 而美国就是这样一个专业化国家的样本。 平时,这些政治问题、国际关系、国际研究等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在默默地作者自己的工作,培养自己的学生,看上去对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用处。 我们看美国那些大学,有很多似乎很没有用的专业,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做的东西到底对人们有什么用。 但是,当重大的事件发生之后, 他们就开始展示出自身强大的知识和具有洞察力的分析,而这些知识和分析是国家进行相应战略决策的基础以及方向。 所以,美国平时就用很高的薪水养着他们,让他们自己钻研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再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起到“用兵一时”的作用。 他们的分析和思考,不仅仅对于人们了解美国政策方向有意义,对于个人开阔眼界,了解更好的学习和思考方法,同样起到非常有意义的启示作用。
  
  现在,说美国“阴谋论”很多,不仅仅在中国,包括欧洲和美国的一些民众,都认为美国政策是财团控制,或者由一些阴谋家所左右。 (我还就这个问题,和一个美国人进行了争论,他认为美国的议员们都是代表有钱人的。 我就跟他推理议员选举产生的机制,以及议员们只可能为自己的州或者选区的选民负责,他哑口无言,但是还在毫无根据地坚持他的观点) 而实际上,从我对学者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以及后来的美国政策完全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来看,美国的政策其实早就非常明确了。 美国只不过是在经过不同方面的专家进行通过磋商之后,形成了一个最有利于美国的决策方针,然后政府有选择地决策执行而已。 可以说,不仅“阴谋论”不存在,而且人们可以通过对专家的分析,了解美国政策之后的理想思考。 如果非得说美国有什么“阴谋论”,那么就是在专家的知识和方法指导下,以政策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民众,扩大人们的福利。
  
  再回到刚刚提到的,耶稣基督说:“真理使你自由。” 为什么美国会有这么多“默默无闻”的人们,在关键的时候会大量出现? 这就是在社会文化熏陶下,支持“独立人”的成长环境。 在美国电影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个人英雄主义”。 而我们可以注意一下,美国电影中涉及到商业经济、或者关注政治的题材很少,也就是商业片“不商业”,并不注重外在的金钱和权/力。 而且,经典影片经常集中在爱情片、战争片、灾难片、科幻片等等,在这些影片之中,经常是一些平时似乎毫不起眼的人们,成为整个电影的主角,起到挽救社会、挽救地球的重任。 而这些平时毫不起眼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特点,就是专精于自己的工作或者领域,然后通过自己的知识引导人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也就是说,当我们越深入学习知识,理解真理,追求真理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就越强大! 这种来自真理的知识,是我们应对社会竞争的最可信赖的强大力量。 所以,当人们越追求知识,就越喜欢追求知识。 到最后,知识本身就是生命的主要部分,物质变成相对来说无关紧要的内容。 打个比方,在战争期间,一个国家的强大来自于是否能够打胜仗,而打胜仗需要一个正确的战略和一只强有力的军队。 而强有力的军队和核心,是战争智慧。 所以,一个常胜将军会关注金钱或者权/力吗? 绝对不会,他最关注的是战争智慧,而且越学习战争智慧,就越喜欢战争智慧。 有了战争智慧,世俗的待遇、战争胜利后的奖赏都是顺理成章; 而缺乏战争之后,那么就会把全国的人们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当一个社会的平民阶层为了更多地“得到”而努力的时候,社会的精英阶层(独立人的主体)应该更多地“奉献”,更多地努力。 比如说,MBA是最直接追求赚钱的学位之一,只要看看MBA的课程,都是围绕利润展开,老师们也都在天天讲着“钱”。 但是,好的老师们自己却做着相反的事情:他们当老师不是为了钱,如果为了钱,可以在社会上赚更多的钱。 他们为了教学生牺牲自己的收入。 我上学的商学院,有一个讲金融投资的老师,表现得非常极端,因此也就比较有名。 据上他课的同学说,他不买车,天天坐公共汽车来上课。 上课的时候,讲的内容主要是环保、社会正义、公平等等,似乎比非营利还非营利。 当我听说同学讲他的故事的时候,我说我敬佩这样的老师,他是真正的高手。
  
  在我看来,我经历的MBA教育是“知识至上”的教育。 我在二年级的时候,接触到一个让我极为着迷的战略理论。 因为,当时我选了个冷门专业,而且又是一个冷门的课程,所以我们那个小班才10多个人,跟老师有着最紧密的互动,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去看问题。我就奇怪,这么好的一个课程竟然知道的人不多,多么浪费、多么可惜啊。 我当时问老师,为什么这么好的课程,不把它放到一年级去,开成大课,让更多的人去听。他说,他希望“让事物自然生长”,等人们的认识逐渐成熟之后再说。 其实想想真的是这样,这些老师教大班和叫小班对他来说有区别吗? 没有区别! 他只需要讲那些他认为是最好的内容,对他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不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改变知识,而是让学生为知识所吸引,被知识所改变。 他是放弃了社会上的工作,来教课和做研究的。 而他的妻子在学术上比他还要强,他们研究这些思想和工具已经20多年了,很多思想是领先于时代的理论,但是他们还在寂寞中孜孜以求。 他们为什么孜孜以求? 因为竞争智慧是胜利的来源。 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授学生来自于真理的知识,并且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使用知识,形成智慧,获得竞争的胜利。可以说,我的幸运在于,MBA的老师们通过他们的“榜样力量”,影响了我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也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轨迹。
  
  那么,就是追求这些知识,研究这些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呢? 关键是树立智力优越性。 一次,我的一个80后年轻朋友说,他本来很喜欢地理,但是后来也没有用上,没有成为一个什么什么专家,或者说现在做的工作,根本跟地理就不搭界。 我说,人也不要太功利,学了地理也不是没有用处,当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旅游,而自己具有相关的地理知识,那么也会增加心理的满足感。 当然,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学习知识和追求真理的结果,就是通过智商上优越,达到更愉快、更轻松地赚更多钱的目的。 比如说,在独立人与大机器竞争的过程中,独立人就会通过学习和知识,思考大机器的关键问题。 即使一个机器再庞大,都有一个总开关,只需要轻轻动一下,几十吨上百吨轰鸣运转的机器就立刻安静地停下来。 这是什么意思? 当你打开一个公司的网页,研究一下它的相关内容,就知道这个公司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怎么能够打垮它,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当你研究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知道只需要轻轻地一点,就能够点到它的死穴,那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而且,更重要的是时机,大致知道最佳时期的到来。 孙子兵法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如果知道了大机器什么时候是最软弱的时候,然后人静下来,喝着茶,聊着天,天天休息看书,等着那个关键时间点出现的时候,再迅猛出击。
  
  从这点来说,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最为宝贵的财富。他们学习16年、19年之后,不论他们学习的垃圾课程有多少,从整体上来说都是社会中离真理最近的学生群体。不论人们怎么看不上大学生,他们都是一个社会中最聪明、最有知识、最懂得道理、最富冒险精神、最具有组织纪律性的青年人群体。 他们是思想最为自由,最具独立思考,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他们就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那么,他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军队的作用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来。为了防范自己被侵略,保护自己的民众,国家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养兵、训兵和调兵,然后再关机的时候用兵。 同理,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社会应对困难的关键力量,他们将对社会产生关键的影响。 谁在现在帮助他们、支持他们、引导他们,就会在未来获得强大的发展力量。 所以说,如果人们轻视金钱和权/力等既得利益的时候,开始通过追求知识培养解决他人问题的能力时,实际上就开始了心理强大的“独立人”的发展。
  古往今来,大规模的竞争都是精英之间的竞争。 在冷兵器时代,野蛮民族的精英可以带领野蛮民族,征服文明的民族。 而从热兵器开始,科技成为战争的主导力量之后,文明压制野蛮落后的民族,保持着领先地位。 而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由其领导者集团的水平所决定。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由其最精英的人们成为领导集团,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走上发展和强盛之路,就像吴子说的“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 野蛮的领导集团形成野蛮的社会,然后被世界文明远远甩开;懦弱的领导集团形成懦弱的社会,然后其国民被其它国家所欺负;贪婪的领导集团形成贪婪的社会,所以人们都在“竭泽而渔”的贪婪中走向贫困。据说,三分钟可以创造一个富人,而三代培养一个贵族。 前半句很容易理解,一个人买彩票中大奖,很快就可以变成一个富人。 那么,我们就分析一下贵族的形成,探讨独立人的发展关键点。
  
  为什么三代才能够培养出一个贵族呢? 根据我浅陋的想法,从一个极其穷困的人到一个贵族(精英),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进化:仰视金钱与权力、重视金钱与权力、俯视金钱与权力。 比如说,一个穷人出身的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财富,成为富人。 当然,经常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个流氓无产者仰望金钱和权/力,不择手段地获得金钱,攀附住权/力。 为了金钱和权/力,他会用命去赌,同时也不在乎他人的生命。 就像很多人做黑社会一样,自己说自己“贱命一条”,也就是说人们经常是“要钱不要命”。 然后,当人们聚集起来财富之后,他们的孩子会在富裕中长大。 他们的孩子看到他们的父亲们赚钱不容易,所以他们也会非常重视金钱。 不过,在他们享受到金钱和权/力带来的好处时,他们不会轻易为了钱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去拼命。 这时候,他们把金钱看作生命的重要部分,但不是生命的全部。 也就是“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如果“创富者”是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而且通过各种方式,包括阴谋诡计、血腥杀戮,保护自己的金钱和权/力, 而且,那么“富二代”经常背负上一代的精神枷锁,然后走两条路:1、像父辈一样冷酷地争权夺利; 2、成为纨绔子弟,很快把家败光。 一般来说,主要通过正当途径赚钱的富人的孩子,教育会起作用,塑造他们的性格,提升他们的认识高度,支持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背上父辈精神枷锁的“富二代”们则命运往往不是那么光明。因为,他们父辈的罪恶压到了他们的心中,让他们难以自拔。 而如果教育得法,那么在第二代的支持下,第三代则能够更加自由的发展,超越金钱和权/力的约束,而追求个人的精神升华。 这样的第三代具有了强大的创新思想和能力,以新的方式实现财富。
  
  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第三代精英们成为竞争的主导者。 独立人与工具人的关键差异在于对金钱和权/力等利益的态度差别。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以及《吕氏春秋》说:“民之於利也,犯流矢,蹈白刃,涉血抽肝以求之。” 他们的描写,都反映出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态度。 而他们所说的“天下”和“民”,大都属于追逐利益的人们,仰视利益或者非常重视利益。 也就是说,大多数的人们在追求利益,也就容易进行操控的。 通过对他们的威逼利诱,可以把人们驯化成为工具人。 即使工具人获得了金钱,也不能操控金钱,反而往往被金钱所控制。 与此同时,独立人立足于超越金钱等物质利益,通过对于真理的追求,通过持续学习知识,获得个人的精神升华。 而这样的人才可能真正操控了金钱。 而21世纪的竞争,就是独立人操控金钱或者大机器,然后金钱或者大机器操控工具人的竞争。 因此,即使知识和能力相同,独立人和工具人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被成为“国际民工”? 可以用独立人和工具人的角度来解释。 很多中国企业老板希望快速富起来,但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候外商来了,一方面给这些企业老板们原材料,一方面给老板们订单(也就是钱),然后让老板们按照外商的要求生产。 于是,老板们开始大规模招收低价的外地打工仔、打工妹,开始赚钱。 政/府看到这样的方式非常来钱,于是批钱批地,建立“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基地”。 大量出口加工厂就建立起来,然后企业老板就开始大把大把地“赚钞票”,很多老板以为这样就能成长起来。 2006年之后,这些加工厂开始逐渐陷入利润越来越微薄的困境。于是,人们开始提“微笑曲线”,说要通过提升自主研发和市场开发,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是,这些话题都只是说说而已! 而“提升国际竞争力”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出口加工企业从来只是当“国际民工”而已,根本就没有参与过国际竞争。
  
  那么,什么是国际竞争? 国际竞争是独立人与独立人之间的较量。 当年,索尼要把收音机卖到美国。 美国经销商要订购10万台,条件是打美国人的品牌。 而索尼断然拒绝,必须用自己的品牌进行出口。 后来,索尼在专业录像设备、录音机、随身听、电视机等领域占据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消灭了美国的竞争对手。 这才叫做国际竞争。 再到21世纪,MP3替代随身听,让索尼的Walkman和discman成为历史。 而苹果ipod通过完美的艺术设计、精细的产品做工和版权音乐在线下载的整合,打入日本市场,颠覆了索尼的市场根基,让索尼的精细无法立足。 同时,三星电子以索尼为超越对象,大量进行研发投入,重新塑造品牌,并且再造北美的销售渠道,挤占了索尼曾经在欧美市场的品牌形象,创造了“三星奇迹”。 那么,什么因素让索尼、苹果、三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除了技术研发和管理之外,他们都表达出强烈的艺术追求。 尤其是苹果,在产品艺术上的不断创新让人赞叹不止,也赢得了无数忠实的苹果迷。
  
  在国际竞争中,成功者都在进行着超越利益的竞争。 有时候,我跟我母亲去比较有特色的餐馆吃饭。 对于一些重复去的餐馆,我母亲会这样评论:“中国很多企业都是遵从利益最大化原则,一旦有了名气,不是价格上去就是质量下来”。 如果我母亲这样的普通消费者都这样总结的话,那么国产品牌在国内站不住脚就很正常了,而在国际上中国的品牌根本没戏。 进入21世纪,国际市场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产品竞争的层面,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营销竞争等,开始全面升华到品牌竞争的层面。 那么,什么是品牌竞争? 就是理想的竞争,精神的竞争,个性的竞争。 在思想竞争的引导下,成功者致力于更全面、深入地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需求,赢得市场竞争。 在竞争过程中,各个企业开始明白一个规则,谁要是重视眼前利益(更不要说仰视利益了),谁就很快被竞争淘汰。 所以,各企业都在进行着大笔投入。 他们在争夺着人才,尤其是大学生后备力量,是企业竞争的关键领域之一。 而且,企业是越危机越研发,通过研发和创新中未来的经济萧条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地位,然后等待新的复苏时期到来。
  
  或者说,在全球化竞争中,成功者都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竞争能力。 就像默克制药的前总裁乔治 W 默克所说:“我们将尽量永远不要忘记,医药为人,不是为了利润,而利润随之而来…………我们如何把医药中最好的带给每个人? 在找到这个方法,也就是把最好的成果带给每个人之前,我们永远不能停止”。 最近,我已经去电影院看了两次《阿凡达》,第一次是2d的(35元RMB),第二次是IMAX 3d的(105元RMB)。 (托身在北京的福,让我这个锱铢必较的人能够看上打折的电影。虽然看3D的时候眼晕和累,但是有机会我还可以考虑再去看一遍)。 作为看过无数电影、电视剧的爱好者,我就稍微评论一下《阿凡达》。 当年,卡梅隆的《泰坦尼克》我就是到最后几乎没人看,票价非常便宜的时候看的,觉得也很一般,根本没有看第二遍的兴致。 而《阿凡达》其实跟《泰坦尼克》号非常类似,换汤不换药。 男女主角的爱情不可思议地发生了! 在一个面临灾难的环境下,男主角成为英雄人物(不论个人英雄还是群体英雄),说明女主角爱男主角爱的对、爱得值。 再加上宏大的场面,排山倒海的场面,诠释了典型的好莱坞大片模式,已经是很老套的东西了。 那么,《阿凡达》怎么样在全球票房“卷钱”?
  
  在我看来,在《阿凡达》中,现实与虚幻、正义与邪恶、优美与丑陋、软弱与刚强、宏大与细腻等对比要素,通过3d效果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形成对人感官的强烈刺激,而且中间基本上没有表现的瑕疵。 在看2d的时候,我的体会还不是特别强烈。 而看IMAX 3d电影的时候,我就想,中国导演们应该是彻底绝望了。 想在电影“大片”上追赶美国,可能得到下个世纪了。 更重要的是,美国电影“大片”是个机制,当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时候,《拯救大兵瑞恩》、《指环王》3部曲、《骇客帝国》3部曲、《变形金刚》、《2012》等等经典片在持续播出,美国导演都以自己的思想,诠释自己的观点,同时又符合好莱坞大片的整体模式,持续在全世界创造着票房。 别说电影“大片”了,连跟《兄弟连》这样的电视连续剧都差得太远了。 想想这十年来,除了《集结号》是在无聊的时候,陪朋友去看之外,我就没有为中国“大片”进过电影院。 归结到一点,中国除了很少的亮点之外,都是功利的结果,根本做不出来“超凡脱俗”影片来。 而我觉得很好的《和你在一起》据说是票房惨败,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反过来说,当一个社会处于金钱崇拜和权/力崇拜的状态时,人们只能是在追求金钱和权/力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开始共同“贫困”之路。 有时候,判断一个社会的贫富,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数字分析出来。 根据一项统计,美国人平均每年一人读书50多本;而中国人均5本多。 如果再考虑中国的中小学生不仅读课本,还买大量的辅助教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读书是多么的可怜。 另外,我有一次从朋友那儿学了个方法,在动车上看谁在看书。 结果,整整一列以较为富裕人员为主的客车上,很少有人看书的(免费消费类杂志不算书),除了老外之外,没有一个人在读大部头书籍或者严肃内容的书籍! 而且,即使是很多人们读的畅销书,也大都是炒股炒汇炒金、发财致富、或者“阴谋论”等内容。 我越在中国呆着,越觉得似乎一切都颠倒了。 我这个金融投资出身的人,有机会去证券或者投资公司而不去,然后净想着跟赚钱毫无关系的事情; 同时,我见过的大多数人都在炒股、炒基金,很多人也在炒房,不少人还在抄黄金。 只要人们见面,股票基金和楼市总是很热门的话题! 每次看到人们讨论这些内容,或者见人们问一些“专家”相关内容,我直接的反应就是,这些人最后的结果都将是血本无归。 为什么? 金融市场是高级智慧的搏杀过程! 即使是知识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成功投资者,都必须严格按照投资纪律进行操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而连市场是怎么一回事都不懂的“菜鸟”进入市场,就准备着成为别人的“菜”吧。 具体内容,我会在后面的金融股市里面分析。 而人们的这些行为,都符合“贫穷导致愚昧,愚昧又导致贫穷”的总结。
  
  人们的兴趣取向,也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和个人经济发展前景。 近两年,一些庸俗或者低俗的电视剧或者舞台剧“出笼”,获得了无数人的“喝彩”。 人们喜欢庸俗或者低俗的内容,是人们的自由。 我只是在这里预测一下喜欢庸俗内容的人们的未来结局,一个字,穷困;而喜欢低俗内容的人们的未来结局,两个字,非常穷困。 那么什么是庸俗? 什么是低俗? 我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说一下,庸俗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和权/力崇拜; 而低俗则是为了金钱等物质利益,故意进行人格的自我侮辱,或者侮辱他人的人格,尤其是有缺陷的人们的人格。 比如说,为了拿到销售订单,就在酒桌上吹拍,然后拼命灌酒,这可以认为是庸俗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经常把自己的时间泡在酒桌上,就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几年也就废了。 而为了赚钱,一个男人把自己变成男不男、女不女的东西,就像泰国的人妖,然后通过装腔作势或者自我侮辱、侮辱他人来博得他人的笑,这可以认为是低俗的行为。 而在这时候,更需要重点关注的并不是低俗行为者,而是把这种低俗当有趣的人们。 这样的人们实际上表现出一种心理扭曲的变态,折射出从内心中愿意为了获得金钱等物质利益而进行自我精神阉割的倾向。 从庸俗和低俗文化的流行也可以看出,在不久的将来,大多数人将陷入非常贫困的状态。 或者说,人们的扭曲心理来自于从物质到精神的贫乏,而这样的贫乏反过来又将使人们更加贫困。
  
  而更加具有严重后果的是教育系统。 在1980年代,人们还在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那么,深入分析的话,它属于“重视金钱”的心理层次,属于社会竞争中的中级层次。 为什么这么说呢? “崛起”本身属于外在物质利益范畴的内容! 而人们读书是通过增强自己的能力,去实现利益的增加的目标。 类似的情况在日本二战之后曾经发生过,人们通过勤奋学习和拼命工作,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强国。 但是,当1970/80等年代出生和成长的年轻人,一直生活在越来越富裕的环境之中,他们中间不少人对于老一辈疯狂工作的态度难以理解。 而他们更加关注个性,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些年轻人的表达方式似乎对于年纪比较大的人来说是软弱,因此被老人们称为“垮掉的一代”。 但实际上,日本年轻人的态度是一种进化,日本人开始从“经济动物”向多元化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社会从经济发展导向,向人性发展导向发展。 这样的结果是,日本的文化开始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表达。 我以前非常讨厌日本,但是最近买了两个日本原创交响乐的CD和两个电视剧,让我感觉到日本的社会文化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而这种文化的进步也意味着日本经济的升级。
  
  问题是,现在的教育系统倒退到“崇拜金钱和权/力”的最低级状态。 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获得金钱等物质利益。 古代专/制条件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庸俗读书理念仍然是家长们要求孩子读书的主要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家长和学校共同压抑孩子的天性,强制孩子按照“工具人”的要求,学习自己不一定愿意学习的内容。 而从小耳濡目染金钱和权/力的影响和作用的小孩子,明确提出“长大之后当贪官”的读书思想。 而这种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将很多学生变成毫无社会理想,只注意到自己眼前利益的自私自利的读书人。 而知识作为关键的价值手段,只有通过帮助他人、作用于他人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比如说,微软开发出新的Windows软件,如果它不是为了服务用户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人购买,它的所有投入就“打了水漂”。 所以,微软要把它做得尽可能具有普世价值,因为多一套软件的购买,就在成本基本上没有增加的状态下,获得多一份的收益,这就是“知识经济”。 而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追求超越金钱和物质利益的精神提升,通过思想和知识的实践,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 但是,只考虑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学生们,看不到自己学习知识的意义,所以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也就对社会毫无价值。 但是,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关键问题,所以茫然不知所措。
  
  从知识的角度来说,所谓的经济(GDP)增长或者“崛起”只是虚浮的表面。 每个社会的经济法或者来自于整个社会民众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升。 假设,如果一个社会民众每年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提升1%,并且通过资源要素的更加合理的配置,形成了2%的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使用效率,那么社会的经济增长率应该是2%。 如果经济增长率为4%,那么中间就有2%的泡沫。 如果一个社会的民众素质和知识水平每年下降2%,再加上资源要素配置更加不合理,形成了-4%的生产率提高和资源使用效率,那么经济增长率为-4%。 但是,我们却发现它的增长率显示为10%,那么就意味着有14%的泡沫,这样的情况如果坚持10年,就是-140%的经济泡沫? 那么,泡沫靠什么支撑着? 一是人民由富变穷,然后身体和精神被耗光,再由穷变得“没馒头”; 二是通过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竭泽而渔”,让自己的子孙没有了生存的依托。 而从中外历史来看,一个high的社会,都可以看作是经济脱离知识而导致的泡沫。 日本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期的过快经济增长速度,超出了知识和素质提升速度,结果在美国通过“知识经济”重新掌控主导权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形成了到现在仍然持续的“挤泡沫”过程。 而有的社会中high之后,直接就是饿死人的硬着陆。
  
  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很清楚,不能投机取巧,没有捷径可走。 不可能有泡沫,不可能一夜暴富。 而如果方向正确,也会随着知识的积累,而让个人的价值实现持续的提升。 根据笛卡儿的第一原则,知识可以分为专门技能和科学(对于真理的认识、理性、智慧)。 那么,正确选择适合自身的技能或者科学,并且学习和发挥它们的价值,是“独立人”超越金钱,获得精神自由的起点。 而在全球化竞争中,精神自由能力的提升自然也就意味着经济自由的实现,是可以持续的到老的财务自由保障。
  作者:dudu22c 回复日期:2010-01-12 17:43:18 
    有个问题要请教一下LZ, ZF现在出台的控制房价的政策说明ZF不想让房价涨了??
  
  作者:奋勇的小白猪 回复日期:2010-01-13 03:51:16 
    今天才发现楼主的好文,坚持看到3点半,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最想看的关于房地产还没看到,刚看到楼主分析10年要靠高房价维持运转,不知这是思路还是结论,窃以为,眼前房地产将伴随着中国经济悲壮硬着陆,积极财政只有短期效果,长期是支撑不了中国经济也支撑不了中国房地产,而命门是积极财政本身是一剂猛药,副作用太大,大到上层建筑本身承受不了的时候,壮士断臂的道理zf是懂得,当一个人被蛇咬了,该保腿还是保命的时候,这个选择题是很好做的,所以政策会很快翻脸的,这就是政策为什么极左极右的原因,以前是这样,现在也很这样,将来还会这样。现在对房地产吹风也有了一个多月了,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
  要看别人怎么做,不要看别人怎么说! 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本问题不解决,其它所有的所谓措施都不需要关注。
  
  在前面,我分析的是房价的机理,也就是说政策行为背后的动机。 根据目前的政策导向和第一周的货币发行量来看,完全符合因为机理而形成的政策预判。 因此,我的结论不变,估计政策会按照我分析的道路走下去,因为别无选择了。
  
  在这里还是建议朋友们,不要太关注房价了。 当人们连“馒头”都没得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几年对于房价的关注都是在耽误自己的生命。 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是集中精力,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以及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吧。
  作者:yezhiqiu 回复日期:2010-01-12 01:51:45 
    他们本身让别人无利可图,但是随时准备去弄别人的钱,而且随时可能能够弄到别人的钱
    
    -----------------------------------------------------------
    
    这个说法好可怕,呵呵。这种特质的人是社会的破坏者,靠掠夺为生,对社会没有价值。 我觉得独立人更应该是本着互惠原则来获利的,是不是写的不太妥。
    
    而且LZ后面举得那些例子: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们,MBA时的教授夫妇。 和这个说法也是相悖的,很多人甚至整个社会是会从他们的研究中获益的,是绝对的利于他人。而且他们应该也不是随时准备去弄别人钱的人吧,呵呵
  --------------------------------------------------------------------------
  我的看法跟你有所不同。 这样的人并不是社会的破坏者,恰恰相反,是社会规则的维护者。 举个例子,老鹰和狮子是生物链中最高级别的动物之一。 在自然界中,除了人类,它们没有天敌。 也就是说,它们对其它动物来说,无利可图,但是它们随时去捕猎其它动物。 所以,其它动物对它们纷纷躲避。 而它们自身则通过繁殖的自律,以及扑食低等动物,保持着环境的平衡。 在中国西部的一些地方,因为人为干预和破坏,导致老鹰和猫头鹰这些“掠食者”大量减少、甚至绝迹,结果导致鼠患失控,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破坏。 社会生态的机理也一样,如果社会中缺乏强有力的“掠食者”集团,导致社会中鼠辈横行,那么就是整个社会遭到毁灭性破坏的状况了。
  作者:tinnyman 回复日期:2010-01-13 02:25:23 
    坚持每天看LZ的文章,学到不少东西
    我觉得,国家本来就是机器,人人都是工具,工具人在好的制度下一样可以有用,例如权责对应的情形下,工具人只做自己该做的专长的事,就像一颗螺丝钉,而上面的指挥者则是一颗螺丝帽,两者紧紧咬和,整个国家机器这样前进,但如果上面的螺丝帽单方面扩大自己,致使两者无法咬合,机器就会断裂,这个时候螺丝钉只好打肿脸充胖子以适应变大的螺丝帽,最后螺丝钉发现做螺丝钉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关注自己有没有在正常工作,而是关注自己有没有咬合住上面的螺丝帽.
  ---------------------------------------------------------------------------
  顶! 一个很好的比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