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公益化”潮流下的私营经济
  
  当人们因为收入越来越少、各种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焦虑的时候,不应该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需要认真分析这个社会的组织状况。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的组织结构决定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这个社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 具体来说,在大机器经济下的私营经济,本身也是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的。 大多数私营经济或者依附大机器生存,或者在大机器经济的“夹缝中”生存。 一旦经济形势恶化,大机器会毫不留情地通过“收编”私营经济而维持自己的运转,导致私营经济失去生存空间。 同时,扎根于“爱邻如己”的互助式社会中,私营经济越来越趋向于“公益化”,从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实现强有力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福利。 从这点来说,中国95%以上的企业,可能在5年后将会消失。
  
  根据马太效应,馒头越多的人,获得的馒头就越多; 馒头越少的人,就是现有的都要失去。 不论是对国内,还是对国外,美国都是世界上最“乐善好施”的国家。 同时,美国也在接受越来越多来自国外的捐赠。 而更重要的是,美国人的特点是,受美国资助的其它国家的人们感激美国人,同时,如果是美国人接受外国人的捐款,美国人往往同样感谢美国人。 比如说,2008年,股神沃伦•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有 “中国私募教父”之称的赵丹阳以211万美元投得,成交价创出最高。他也是继2006年步步高电子有限公司创办人段永平,以62.01万美元投得和股神午餐以来,再次有中国人中标。巴菲特的午餐很好理解,美国人“无功不受禄”。 我巴菲特想通过吃午餐赚钱,但是如果拍卖共进午餐的机会,然后把钱赚到自己腰包的话,就是庸俗的行为了,庸俗的行为是卖不出高价的。 所以,巴菲特转换思维方式,给出一个高尚的理由,让竞拍者出高价。 于是,竞拍者就上了“套”,几十万到200万美元和别人吃顿饭,让这个人在吃饭的时候顺便赚了大钱。而对于巴菲特来说,本来自己就要把所有的钱都捐出去,所以这顿饭钱就是自己吃饭的劳动所得,而受捐助者只会感谢巴菲特。
  
  2010年初,耶鲁的中国毕业生张磊给耶鲁捐助以888万多万美元,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是中国人再一次为美国的公益机构“送钱”了。 大家都知道,在美国这个非常富裕的国家,一个馒头就是一个馒头,甚至不值一个馒头;而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一个馒头可能救一个人的命,更何况888万美元这个巨大的“馒头”。 所以,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没面子、很伤自尊,很难以理解的事情。 人们就会想,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培养你张磊,结果你却把钱捐给耶鲁,不捐给你上本科的中国大学,人们需要了解一下为什么张磊这么做。 当人们追溯张磊的历史,发现他要出国的时候,首先必须得把培养费一次缴清,才能够出国,这让他们把所有的钱都花光了。 另外,他们在办理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冷遇(相当可以理解的事情,我们每个人去办事的时候都会碰到),而最后缴清培养费能够出国的时候,办事人员把他们的文件从窗口里扔出来,冷冷地说:“你跟我们没关系了”。 而耶鲁给他们的奖学金里包括学费和生活费,他中途辍学创业失败后,耶鲁又继续培养他,并且通过种子资金支持了他后来的成功。 所以,他心怀感激地捐款给耶鲁。 多么符合人性的一个选择:人们不是因为种族甚至血缘走到一起,而是“爱邻如己”的人性和价值观走到一起。 中国的一次次战争和运动说明,汉人的自相残杀、自我灭绝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兄弟之间因为蝇头小利而反目成仇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所以,不欠中国任何情的张磊,跟中国确实“没关系”了。 况且,很多网友也在支持张磊,说中国“不差钱”,反正这个“大馒头”到不了“饥饿”的人手中。
  
  那么,中国跟美国相比,差在哪里? 关键在于人性。 “爱邻如己”的文化是,不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而把重点放到“人”上。 耶鲁并非因为张磊中途辍学回中国创业(可能永远不回去了),就觉得自己亏了,就要跟张磊“绝交”。 或者说,耶鲁并非为美国政/府服务,当它给学生学费和生活费的时候,根本不考虑这个学生未来是不是为美国政/府工作;耶鲁也不为美国社会服务,因为它不关心这个学生将来去哪里,是不是在将来成为美国经济的竞争对手;耶鲁在为优秀的学生服务,只要是优秀的学生,只要进入耶鲁,耶鲁就要为这些学生服务,不管这些学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富人的孩子可以通过父母大量捐钱,以普通的成绩进入耶鲁;穷人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优秀,从耶鲁得到钱而完成学业,这就是“人人生而平等”。
  
  从自私的角度来说,耶鲁只关心自己。 作为著名的“贵族学校”,耶鲁通过大量的富有家庭学生,获得自己的收入来源;通过资助优秀的穷学生,然后以这些穷学生的勤奋刻苦,刺激整个学生群体的学习动力,保持在学术上的优势地位,也就是自己在各大学之中的竞争地位。 所以,它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地位,不关心美国政/府、不关心美国社会,只关心自己的学生。 而人都是“以心换心”,它关心学生,学生也就关心它,它就能够持续保持着自己的竞争力。 推而广之,从微观来看,大多数美国人似乎都不爱国,相互之间充满了竞争和冲突,经常为一点点“小事”就能在报纸上和国会里吵得不可开交。 有的人专门就焚烧国旗的事情,跟政/府在法庭上打官司。 所以,在美国交朋友(在其它西方发达国家也一样),政治是最敏感的话题,比钱还敏感。 因为,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代表自己的群体利益,认为有的政策对,有的政策错。 即使是两个人观点很接近,也可能因为一些小的问题而产生非常大的分歧,导致人们产生隔阂。
  
  耶鲁是社会“公益”系统的一个重要代表。 那么,什么是“公益”? 就是为了自己的“小集团利益”而建立的组织,然后参与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博弈中,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说,有的地区穷,就要求从州政/府、联邦政/府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然后就通过自己的议员到国会里去争取,从财政里尽量获得最大的“蛋糕”。 而其它的地区同样去争抢自己的利益,最后大家达成妥协。 有的人因为自己是妇女、残疾人、黑人,而自己在社会中受到了歧视。 所以,妇女之间、残疾人之间、黑人之间就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然后通过引发男人、健康人和白人的“感同身受”,获得他们的支持,改变自己被歧视的状况。 另外,有些人因为家里的亲人得癌症而病故,于是就对治愈癌症非常关心,所以大量捐钱给对付癌症的机构“cancer society(癌症社会)”,希望尽快研制出应对癌症的药物和方法,能够挽救其他癌症患者的生命,也就是“深感痛受”而导致的捐款。 从society(社会)这个词的使用可以看出,西方对于社会的看法并不是所有人的人群,而更多的是人们因为某种利益结合起来的群体。 而社会就由community(社区)和society等方面的“条块分割”,形成了对人们的不同的、纵横交错的分类。 而这种纵横交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就会发现这种个人的自私以及同情心,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无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就是“无形的手”。
  
  私营经济扎根于社会系统之上。 上面说的内容是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但是人们并不重视的是,这样的社会系统对私营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 打个比方,在长虹做大之后,提出“产业报国”的口号,激励了无数的人; 奥妮皂角洗发浸膏通过“植物一派”在洗发水市场立足之后,打出了一个气势磅礴的“长城永不倒,国货当自强”的鼓舞人心的广告。 但是,从私营经济的角度来说,长虹和奥妮的广告出发点都是错误的。 它们的广告出发点错误,说明了企业领导从根本的认识上,就不是想着发展企业本身,而是将它们作为增强大机器能力的工具。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长虹这样国有企业本身就是大机器的一部分。 而对于私营经济来说,自己对自己的投资负责的企业主来说,正确的方法并不是关心所谓的国家或者社会,而是应该从自私的角度出发,关心自己的消费者、关心自己的员工,关心自己的和合作伙伴。 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私营企业主都缺乏这样的认识,总想着自己“做大做强”,忽略了“人”。
  
  每个人都是有非常具体、非常明确的需求的。 比如说,对于消费者来说,你企业“产业报国”跟我何干? 你“国货当自强”跟我何干? 我需要的是你的电视机技术更先进、质量更可靠、服务更到位、价格更优惠;我需要你的洗发水在“植物”的基础上让我自己的头发更加顺滑,减少掉头发、减少掉头屑。 这些“大而空”的大机器思维是不会吸引消费者的。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他很爱国,所以他推荐朋友买国产手机,而自己买国外品牌的,结果他的朋友半年修了9次手机,差点要跟他绝交。 他很爱国,所以他推荐朋友买全套的国产家电,而他自己家里买的都是进口某品牌的,毕竟自己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不能买不可考的东西。 这种辛辣的讽刺反映出消费者的心态,“不要用爱国忽悠我”。 在市场上,外资彩电通过高端技术和技术创新,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而重庆奥妮失去了“植物一派”的具体利益诉求点,很快就失去了消费者,然后品牌迅速衰落。
  
  人才的需求也一样。 有不少企业通过出口加工赚了点钱,所以就开始膨胀,很多在21世纪初想成为“世界500强”。 但是,短短几年间就从梦想回到现实,在亏损和即将倒闭的状态中痛苦地挣扎。 为什么? 人才,或者说精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每个“世界500强”都是由技术精英和管理精英组成的管理层领导的。 看看中国的企业,管理层的技术和管理等综合素质能够跟世界领先企业相提并论吗? 中国的最优秀大学生出国或者大量流入外资企业,也就是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 如果连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在人才竞争力上都比中国的私营企业要强大很多,私营企业只能“捡”外企剩下的人才,那么结果就是连中国本土市场都得不到,更不用说成为“世界500强”了。 从微软离职的人员,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都对微软存在非常深厚的感情,不允许他人对微软的负面评论。 再看看中国私企的离职人员,尤其是离职人才,有多少能够跟企业和平分手的? 更不要说深厚感情了。 有个著名的中国标杆企业,一直强调员工要对企业忠诚,员工与企业共命运,但是当遇到裁员时,却在突然之间将员工“扫地出门”,而且像防贼一样,让员工在被裁之后,立即离开。 这样的“世界500强”追求依靠什么实现呢?
  
  私营经济就像“浮萍”,由其潜在的社会形态“暗流”所决定。 大多数中国私营企业都是大机器的附属物,缺乏人性(同情心)和独立性的基本能力。 从出口经济来说,中国企业不能够直接以自己的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以“独立人”的方式竞争,成为国际市场的领导者。 至于管理外国员工,更是mission impossible了。 为什么? 缺乏人性。 在国际市场竞争充分个性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产品连基础的品质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占领国际市场了。 而在外国企业管理中,复杂的人性博弈更是让缺乏基本人性教育的中国企业领导者一筹莫展。 在国内市场,很多中国企业毫无人性,因此引发的质量问题更让中国消费者绝望。 就像三聚氰胺之后,有的人说“外国奶粉要钱,中国奶粉要命”。 而当外资品牌把一件件产品送到市场,由一个个消费者进行自主选择而实现零售销量的时候,中国企业只能通过讨好大机器而生存。 这也就形成了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
  
  而有了“原罪”的企业,正在面临绝境。 在国际经济陷入危机后,大机器为了自我维持而侵占他们的利益,或者直接“收编” 他们的时候,毫无抵抗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依赖大机器生存的企业,除了依靠大机器以外,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私营企业在经济危机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大批倒闭。 除了依靠大机器而生存的技能之外,这些私营老板们没有其它的能力,因此把自己剩余的资金投入大机器需要资金的其它领域,比如说房地产和股票等金融虚拟经济系统。 而不论是企业倒闭,把自己投入金融市场,还是仍然在维持现有的企业,这些老板们在内心陷入越来越绝望的境地。 因为,这是他们最后的依靠了,如果国际经济环境继续恶化,大机器还需要挤压更多的私营经济,而且人们连馒头都没得吃,更不可能买房的时候,大量私营老板就会重新变得一贫如洗。 可以说,不论是做跨国企业的附庸,还是做大机器的附庸,当国际经济危机深化对时候,就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顺便谈一谈“让自己无利可图,但是随时准备赚别人的钱,而且能够赚别人的钱”的含义。 美国商人和浙江商人都投资了山西的煤矿。 当时,山西地方政/府曾经放出消息,谴责美国商人“阴谋低价收购”中国的资产,意思想通过舆论宣传,把这块“肥肉”弄回去。 结果,不仅美国人不理,还让网民嘲讽一通,说自己无能不要怪别人“阴谋”,当时煤价很低的时候干嘛去了。 当然,山西当地政/府也不敢明抢,因为美国有巨大的决心、经济和军事实力保护自己国民的利益。 所以,美国商人就是让人无利可图的状况。 而当山西“收编”浙江商人的煤矿的时候,就非常顺利,受到了除浙江外广大网民的认同。 为什么? 首先,浙江人有钱,但是没有保护自己的办法,所以就像“羊群”一样。 世界经济增长的时候,他们可以赚到一些钱,然后被养肥了。 而当世界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剪羊毛”运动就开始了,迪拜让浙江人亏了一大笔,而山西煤矿收编又让浙江人亏了一大笔。 当然,这只是个开头,因为世界经济危机和萧条才是个开头。 而下一步随着世界经济危机深化,就是“杀猪宰羊”过冬天的漫长过程了。
  
  我们再打个比方,比如说Google这样的企业,他的唯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人。 这些人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储存搜索计算机系统,并且持续开发与搜索相关的软件工具,然后凭这个系统和软件获得丰厚的收入来源。 这时候,如果有人敢于抢夺Google的资产,那么有形的东西就只有计算机系统,而这个大系统如果离开了Google这些人,基本上是一钱不值。 那么,这些人有什么价值呢? 就是继续进取、疯狂地工作,满足人们对于信息搜索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也就是说,Google用户的搜索需求就是Google的主要资产。 通过这个资产,Google可以获得巨额的广告收入。 这时候,Google为了坚持自己的Do no evil的立场,退出某地。 这个决策看上去会让Google损失一些钱,但实际上根本对Google来说无所谓。 因为,do no evil是Google维护自己团队稳定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只要有这个信条,Google的资产就是安全和持续增值的。 而通过团队的持续发展和进取,保持自己在信息搜索市场的优势,以及通过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而获得的更高的客户忠诚度,Google随时都能够赚到别人的钱。 就像一个故事,当时美孚石油驻上海的代表在离开上海办事处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办公室说:“50年后,我们还会回来的”。 坚持自己的正确理念,损失和退却是暂时的,收益是长远的。
  
  说到理念,欧美日企业经过100多年的竞争进化,发现理念是指导企业发展的核心。 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做企业文化,总结自己的核心理念。 有的理论提出企业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要实现某种社会功能。 然后援引德鲁克、松下幸之助等等经典人物的语言。 (多说一句,我在这里需要澄清一下,企业就是以营利为目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就不是企业,而是非营利(not-for-profit)组织。) 而企业为了长期可持续盈利,借用了非营利组织的理念,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思路越来越趋同于非营利组织,越来越趋向于“公益化“。 而我们在前面分析了,所谓的“公益化”,就是人们为了“小集团利益”,自主发展起来的独立组织,为自己的利益而竞争。 而到了私营经济,这就变成了“细分市场”,每个企业都在为发展自己的“细分市场”,巩固自己的“细分市场”而努力。 需要注意到是,发展细分市场是第一位的。 那么,怎么发展细分市场?
  
  “发展”细分市场的核心,就是面向未来,面向年轻人。 当年,百事可乐在可口可乐的压迫下艰难生存,想把自己卖给可口可乐,结果可口可乐还不屑于购买,让百事可乐陷入“绝境”。 “背水一战”的百事可乐不是与可口可乐“硬碰硬”地竞争,而是寻找自己的盟友,共同对付可口可乐。 这时候,“同情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它发现,当时美国的年轻人在中老年人的压制下也非常痛苦,因此非常反抗和叛逆,跟它与可口可乐的关系非常相像。 所以,它提出了“年轻一代”的选择,把自己定位成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形象,要成为年轻人的代言人。 从此,“细分市场”的概念开始了,百事可乐“绝处逢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直到今天,虽然百事可乐的品牌价值与可口可乐的依然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它依然通过保持活力与激情的形象,通过演绎自己积极抗争的传奇历史,吸引着受到社会压抑的年轻人,保持着自己的市场竞争地位。 而百事可乐作为一个传奇,只是给市场开了个头,面向年轻人、面向未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成为企业品牌建设的起点。 从此,年轻、活力、平等、个性成为经济发展的社会的关键词,或者说核心价值要素。
  
  面向未来的年轻人,是比尔盖茨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世界首富的核心成功点。 1968年秋天,比尔 盖茨所在湖滨中学做出一个大胆而前卫的决定:租用一台电脑,开始让学生们接触电脑技术。 因为当时的电脑处于市场普及的初期,售价太过昂贵,小小的湖滨中学根本无力购买。 当时,校长求助于学校的“母亲俱乐部”。 学生的母亲们经过商议,决定举办一次拍卖活动来替学校集资。 虽然,她们中的大多数人还从未见过电脑为何物,但是最后的结果是集资到3000美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一笔钱。 这笔钱使学生们可以使用附近一台属于通用电气公司的PDP型电脑。 后来,比尔 盖茨说:“还在60年代末的西雅图,就让学生使用电脑,这是当时一种令人惊讶的做法,对此,我将永远怀着对学校的感激之情。” 后来,比尔 盖茨以“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都有电脑,每台电脑里都有微软软件”为目标,建立和发展微软,推动了世界前进的步伐。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是,比尔 盖茨的这个目标,更多地是促进了年轻人的发展,让PC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通过“颠覆性创新”颠覆老企业和老人们的既得利益系统,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虚拟世界”中,年轻人保持着遥遥领先的优势,因此也促进了Google、yahoo!、ebay、戴尔等年轻人领导的企业的发展。 而IT企业的发展让大量新毕业的大学生立刻获得很高的收入,并且获得股票期权,实现年轻致富的幸福生活。
  
  高价值品牌来自于对于弱势群体的扶助,帮助弱者树立信心。 伊夫 圣罗兰是世界顶尖时装设计师,消费品行业创新发展的典范。1957年,年仅21岁的圣罗兰就当上了迪奥品牌的首席设计师,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著名女服设计师。 但是,因为他激进的风格,导致迪奥的传统客户纷纷指责圣罗兰,迪奥也找了个理由让他走人了。后来,他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Yves Saint Laurent。虽然迪奥的主流客户和管理层对圣罗兰非常不满,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的是,另一个更加年轻的女性消费群体正在崛起。 在二战后成长的女性更加渴望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 而圣罗兰给了她们一个进行强烈自我表达的符号,支持了他们争取女性平等地位的诉求。 通过女性长裤套装和女性燕尾服,她们摆脱了裙装的束缚,表现出与男性一样的干练的特点。圣罗兰鼓吹女性勇于舍弃胸罩,设计出将近裸透的洋装或是可透视的上衣单品来宣扬这种风气。 这对于传统来说,属于离经叛道。 但是,有的女性开始借助他的设计来挑战传统、表达自己,很快形成一个传统无法阻挡的潮流。 而且,圣罗兰开创了时装平民化的潮流。 在激进思想的导向下,他发表了水手衣、郁金香线条、喇叭裤、喇叭裙线、水手服、骑士装、鲁宾逊装、长筒靴、嬉皮装、中性装等能够普及的时装。 他的设计等于重新定义了的时装工业,一向被视为上层社会的流行时装体系,从他开始被瓦解。 繁琐复杂而且昂贵的手工时装持续萎缩,而规模化、平民化的时装成衣设计与制造持续发展,形成了今天的时装工业格局。 就这样,他以大胆、前卫的思想,引领了女装的潮流,他以旺盛的创新设计能力,领导了整个时装工业的发展潮流。并且成为其他设计师灵感的来源。1998年7月13日,在法国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上,主办方特地安排300位模特展示了圣罗兰近40年来设计的经典服装。 2007年12月,法国总统萨科齐再次向圣罗兰颁发骑士勋章,赞誉他是“把法国时装升华至艺术层次的第一人”,并将他称为“法国国宝”。
  
  有一次,美国股市因为“马丁路德金日”而休市,我的朋友问我,是不是马丁路德金在美国比很多总统都有威望,我说是的。 马丁路德金牧师通过带领黑人进行和平运动,以“我有一个梦”赢得大多数白人的同情,领导黑人平权运动的伟大胜利。 而他的伟大就是来自于领导和扶助弱者,而且和平运动的最关键并不是进行绝望的抗争,而是让广大黑人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拥有自我信心的人,不用通过暴/力,只需要为了自己的权/益进行和平的行动,就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果收益。 也就是说,缺乏人性的人往往源于缺乏自信,而缺乏自信又导致人们缺乏人性。 其实,我们读书、看电影电视、跟人交往的过程中,也是逐渐培养和开发我们内在的人性,然后通过我们对人性的体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形成人性与自信相互促进成长的良性循环。 当我们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力量强大的希望,以希望引导我们的未来发展,我们也就不会失败。
  
  总结一句,以独+立的思想和人性化的思考,建立自信,追求年轻、活力、平等、个性等价值理念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人们,是未来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社会领导者。
  时代的焦点 -- 80后
  
  我见到不少80后,感觉到他们处于严重的受压抑状态。 为什么? 每个社会都有各种矛盾,这些矛盾会集中到某个群体身上。 在中国,矛盾的焦点是“80后”这个群体。 1949年开始,从前三十年“越穷越光荣”的河东,到后三十年“一切向前看”的河西。 在河东和河西都走不通之后,2010年算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年份,社会必须找到一个新的道路。 而道路问题集中在“80后”身上,反映出来就是多个无解的难题,以及“80后”们的压抑状态。 而“80后”如何思考和应对这些问题,将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未来10年、20年、50年、甚至100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那么,这段我就简要分析一下“80后”的问题,对前面“天马行空”的分析内容做个小结。
  
  “80后”的压抑来自困惑迷茫,也就是个人失去了方向。 “80后”集中体现了社会变化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挣扎: 新思想和旧机制的矛盾、学校与社会的矛盾、专业与生存的矛盾、事业与婚姻的矛盾、收入与支出的矛盾……… 总的来说,个人改造社会是一种理想,谁不愿意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呢? 但是,个人适应社会是一种现实,人们必须要生存,养家糊口啊! 而很多“80后”的困惑与迷茫在于,自己做现实已经无路可走,而理想似乎又遥不可及。 如果“80后”能够像“70初”们那样,考上大学就有工作分配,那么也不会如此的迷茫。 但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收入甚至还不如“农民工”,让耗费了大量时间、金钱、智力的大学生们无法接受。 因为,大家从小就在“未来生活充满阳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没有得到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生存的教育和训练。 而到了现实生活中,却连“随波逐流”的机会都没有了,“80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其实,如果我们从知识的角度看问题,一切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80后”们的关键问题是,就像在一个生意越来越差的市场中的小商贩们一样,陷入思维“小格子”中无力自拔。 而如果能够从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审视社会,审视自己的话,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为,“80后”实际上是被推到了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社会浪潮”的“风口浪尖”,如果不引领潮流,就要被潮流“吞没”。在这样的情况下,“80后”必须勇于竞争,并且充分开发上帝赋予自己的天赋,力争上游,通过引领潮流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引领潮流的力量来自于知识,也就是前面所说按照笛卡尔分类的科学(普遍性思想和知识)和专门技术,新思想替代旧思想、新知识替代旧知识、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变革。 具体来说,互联网精神将替代大机器意识,“高精尖新”的技术替代砖头瓦块的技术。
  
  对于“80后”自身来说,就是新思想和旧观念相互交织的矛盾共同体。80后总是在被灌输“如何”做事,很少有人教育他们“为什么”做事,也就是说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思考与探索。 所以,80后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互联网精神等新思想对自己的影响;同时在学校和工作中,又被大机器宣传进行驯化。 而到后来, 这些矛盾之间的冲突过于尖锐,导致“80后”在很大程度上陷于“瘫痪”状态,失去了年轻进取的活力。 是吸引,如果80后如果能够分析清楚,哪些新思想将支持自己的发展,哪些旧观念桎梏自己的行为,那么80后们就能强化先进思想,打破落后观念的枷锁,“轻装上阵”,实现个人发展。 那么, 80后将借助互联网精神和“高精尖新”技术的发展,淘汰绝大多数70前的人们和相当一部分70后的人们,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这个时代已经近在眼前了。 本段集中分析这些先进思想和落后观念,对80后这个整体做一个大致的解析。 而要做这个解析,我们先大致解释一下知识和技能的趋势,为分析80后做个铺垫。
  
  在思想知识层面,全球化竞争是人性的竞争,通过开发个人的天赋而进行的竞争。比如说,符合个人天赋开发、培养健全人格的知识将成为主流。 我在前一段时间,远程引导了一个从事专门给孩子进行“一对一”课外补习的老师。 我给他灌输,他们这样的课外补习学校现在看上去“红红火火”,收家长高昂的学费。 但是,未来一到两年,当大学生全都找不到工作的时候,现在的教育系统开始瓦解,他们这种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附庸型”课外补习也必然“无人问津”。 那么,他将来会随时面临失业,并且失业之后将毫无出路。 所以,他必须从现在开始转型,从现在的提升孩子的应试技巧培训,升级到引导孩子开发天赋、培养孩子天才的教育上。 通过半年的间断性沟通,他开始了自己的转型。 而他的转型方向也是“知识至上”,大量学习和消化欧美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提升孩子的考试成绩,更要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通过我们之间这半年的沟通,他说自己的关键收获是明确了方向,知道该去学哪些知识。 现在,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学习成了他的核心关注点,成了他的主要乐趣。
  
  在技术层面,主导思想可以归结为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我哥在移民加拿大之后,有一段时间做过“个体户”,给家庭做装修的工作。 因为装修需要合作,所以他带着他的一个朋友一起做。 他的这个朋友在国内的时候是个老板,能赚不少钱。 所以,在工作的时候,他的朋友出于习惯,经常会找客户聊聊天什么的。 有的客户也跟我哥说这个事情,说他的伙伴好像不怎么干活。 我哥就跟他的朋友谈这个事情,说做事就是做事,总跟别人聊天的话,既对于工作不利,也给客户的印象不好。 他的朋友说,这些工作都简单,他全都会。 我哥跟他说:“咱们做这个事情,不是光会就行了。 这儿跟中国不一样,自己会装修的人多了。 而咱们是要靠这个吃饭呢,所以必须要把它做到最好。 现在,咱们的活源源不断,还不是因为别人看咱们干的好,才吧活给咱们。 另外,如果能够集中精力做事,提高工作效率的话,咱们的收入也不是现在这么点。” 后来,我哥觉得做装修没有一个好搭档太累,就找个了给学校大楼的水电气暖等综合设施进行维护维修的工作。 我母亲去加拿大探亲,看他自己主动在学校大楼里设计并装修的食堂和咖啡厅,相当满意,不论从审美到功能到细节,做得都很好。 现在,他在加拿大的收入是每年4万加元,约合25万人民币。 而按照他的技能综合性和技能质量水平,在中国做中高档房屋的设计、选材、装修的“一条龙”服务工作,也可以赚到这么多钱,甚至可以赚得更多。 也就是说,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专业技能质量的价格也是全球化的。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关键不是你在哪里,而是你有什么样的专门技术水平。
  
  回到80后这个问题上,所有问题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价值观的变革”。 80后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需要做的不是“赚更多的钱”! 而是首先要认真地思考,“现在的价格体系是否合理”? 比如说在北京,一个新毕业的80后大学生的工资是2000元/月,而北五环外的一建筑平米房屋18000元/平方,合一平米的砖头瓦块等于80后大学生9个月的工资。 这时候,80后的人就需要判断,这个价格是否合理? 接受这个价格,或者觉得这个价格太高,但是仍然希望通过努力赚钱而在这个价格上买房子的人们,表明“认同这个价格”; 而不接受这个价格,决定自己绝不买房子的人们,表明“不认同这个价格”。 “认同”和“不认同”之间的差异,就是“价值观的差异”。 而这个价值观的差异了,就决定了一个人是“工具人”还是“独立人”,非常简单。 认同一平米砖头瓦块等于一个大学生9个月工资的人,就是工具人;不认同的人,就是独立人。
  
  这个世界越来越自/由,认同或者不认同,做工具人或者独立人,都是自己的自/由选择。 现在已经不像50年前,不交公粮或者少交公粮就得被人斗死,很多农村的人只能在被斗死和饿死之间做选择。 现在,认同或者不认同房价,买房或者不买房,都是个人自由。 选择了让家长给自己全款买房,或者集家里的钱贷款买房,然后成为房奴的人们,意味着已经自主选择了工具人的价值观,走上了工具人的道路。 而工具人即使个人能力很强,在未来10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和萧条中,将走入人生的“死胡同”。 如果不理解这个选择的意义,想从别人那里找到答案,既做工具人,又能够获得发展,那对于人来说,似乎很难。 所以,不想改变自己的工具人价值观,还想在未来10年过上更好生活的朋友,就不用来这里问我了,我给不了这样的答案。 可以考虑去问问上帝,看看他会不会特殊地照顾一下你。 而不认可现在的价格体系,因此绝不买房的80后朋友,在未来几年内,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 尤其是既有钱,又坚决不买房,甚至把自己手里的房子卖掉的,已经具备了独立人强大的心理力量,有可能成为社会的领导者。
  
  做独立人并不容易! 有很多朋友“被迫”在高价买了房,他们的理由是,因为要结婚。 这时候,一个逻辑的问题就出现了。 难道只有买房才能结婚吗? 答案好像是“否”。 从理论上讲,拥有一堆砖头瓦块和结婚没有任何联系;从实践上说,没有房子而结婚的人多了。 那么,为什么这些朋友会犯逻辑错误呢? 我知道有的80后男生买房的原因是,女友逼着自己结婚,而结婚女友又要求必须买一堆砖头瓦块。 这时候,又出现了逻辑的问题。 如果女友着急结婚,应该是男方占据主动才对,女方应该答应男方的要求。 但是,这里又倒了过来,女友着急结婚,而且女友要求买房,所以男方就买了房子。 我见到一位身材高大,长相标准的80后,本来性格很好,但是买房之后,心理的压抑从内而外表现出来,笑都是苦笑,而且变得沉默寡言。 现在他已经因为缺乏逻辑思考,被套上了枷锁,失去了进取向上的朝气,期望他能够应对越来越艰难的经济环境,看上去基本上不可能了。 当然,从理解他的角度来说,他因为爱他的女友,所以作出牺牲,到处借钱来买房。 如果不买房的话,他的女友就可能离他而去,婚也结不成了。 这样的情形,就像很多80后朋友一样,因为女友离去而痛苦,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尤其是一些希望做“大英雄”的年轻人,连自己女友这个“基础”的要求都满足不了,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理性就是“追求个人幸福”,独立人的选择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什么是价值观? 就是遇到最困难的困境的时候,进行的价值比较和权衡。 一个大学生9个月劳动=1平米砖头瓦块,这就是价值观标准。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独立人都不应当认同这个价值观。 那么,如果有两个人,一个人认同这个标准,另外一个人不认同这个标准,那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在困难的时候,两个人往往会“分崩离析”。 有的调查显示,离婚的夫妇中,有90以上是因为小事引起的。 但是,这些小事实际上并不是小事,而总是“人”和“物”之间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反映到一些小事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 经过日积月累,最后两个人发现价值观不可弥合,最后决定分手。 那么,作为一个独立人,如果遇到一个把砖头瓦块看得比自己重要的女友,就需要认真地进行思考了。 是为了女友而甘愿做“房奴”,还是选择宁愿分手也不买房? 当然,如果宁愿分手也不买房的话,就加速形成了“野猪”的价值观。 如果为了女友而甘愿做房奴,成为工具人女友的工具,成为银行和老板的奴隶,那么自己的婚姻结局将是什么呢?
  
  回到“馒头经济学”,什么样的选择会让自己没有“馒头”可吃呢? 买房成为“房奴”的人们,往往是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首先没有馒头可吃的人。 小风的朋友们做了房奴,在经济还在高速发展、人们收入基本上有保障的情况下,就已经两年当五年、十年过,变得“未老先衰”。 那么,他们在遇到经济危机、企业减薪裁员的时候,还有什么潜力可挖、有什么个人技能可以依靠? 打个比方,买了房子的人们就像背上了重重的壳的乌龟,别人都在像兔子一样快跑,去抢更好的食物的时候,乌龟只能捡兔子们剩下不愿意吃的东西。 如果食物变少的时候,连兔子都吃不饱的时候,乌龟还能够得到什么呢? 到时候,他们即使脱去了壳,也没有像兔子那样快速奔跑的能力了。 可以预见,作为工具人的工具,银行和老板的奴隶的人们,是首先没有“馒头”可吃的人们。 那么,到时候自己的妻子还会继续跟自己过吗? 当然,这些关于婚姻和馒头的逻辑思考是学校里从来不会教的,学校里教的是要听话、做工具,包括做工具人的工具。 所以,无数很聪明、很有头脑的人们,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会变得弱智,在人生中吃大亏。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我对美国非常推崇。 美国不是天堂,是个有重重难解问题的地方,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难生存的地方。 但是,美国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诚实。首先,大多数对孩子诚实。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把社会的阴暗面告诉孩子。 尤其是上过大学的家长,更是帮助孩子分析这些阴暗面,并且和孩子一起思考应对阴暗面的方法,从小就引导孩子如何应对社会阴暗面。 其次,大学教的课程中,也都是人生各种问题,尤其是致命问题的总结。 比如说,MBA的案例就是企业的问题大汇总。 真正有水平的老师,只关注让企业失败的问题,也就是“一个负面信息的价值可能超过100个正面信息的”。 同理,哲学、医学、机械、电子、化学等等学科,都是研究跟人有关的致命缺陷的问题。 第三,在生活中,人们也是花钱去买诚实。 比如说,人们去看医生的时候,就连抽烟问题或者身体超重(没到肥胖)问题,医生就严重警告不要再抽烟,要加强锻炼并且节食。 人们买报纸,看的就是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没有人会弱智到关心别人的“歌舞升平”,然后忽略了自身的痛苦和问题。 以诚实为开端,美国形成了非常务实的文化。 如果我们研究美国人的总体婚姻观,就会发现它是以基督教为基础,从无数失败中总结出来的,非常实用的婚姻观。 通过家长、教会和相关社团对年轻人的影响,让很多年轻人避免因为婚姻价值观偏差,导致人生受到重大挫折,甚至导致人生的完全失败。
  
  当独立人形成了自己的强有力的价值观,并且防止让其他人(尤其是父母和配偶)的价值观决定自己的价值选择的时候,就具备了基本的独立意识,开始形成独立生存能力。 这时候,独立人就会开始认识到“人人生而平等”的内涵。 比如说,商家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通过大搞“偶像崇拜”而弄钱。 现在,很多寺庙成为“聚宝盆”,所以各地纷纷大兴土木,兴建寺庙,弄“大佛”,希望刺激地方经济。 而娱乐公司通过“包装”明星,制造新闻,甚至“制造粉丝”,创造“偶像光环”,吸引80后孩子的盲从心理。 而70年代出生的人们,没有赶上“偶像崇拜”这趟车,因此也缺乏偶像意识。 我在本贴开贴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粉丝”,大家做了个群。 其中,有位朋友对我说,很“崇拜”我。 我跟他说,我讨厌这个词。 因为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在天赋上都是平等的,而我只不过开始发现了自己的天赋,而其他人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而已。 我写这个帖子,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从人性和个人价值的角度出发,希望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我是追求做“野猪”的,所以希望其他人也追求做“野猪”。 而野猪的优势是,当家猪被宰杀的时候,还能够在野外生存。 当工具人在全球经济危机和萧条中将会没有馒头吃的时候,独立人将通过独立生存的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馒头,获得持续生存的基础。
  
  “80后”的朋友们,因为从小大都缺乏做“野猪”的学习和锻炼,因此容易在感情上受他人所影响,成为他人的工具。 同时,80后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难以忍受做工具人的痛苦,所以我强调做“独立人”的意义。 如果“80后”强化了自己“独立人”意识,就会发现自己拥有强大的综合优势。 而这样的强大优势,再加上国际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外部环境,将为80后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机会,成为年轻的社会中坚力量,甚至成为社会领导者。 所以在未来十年,独立人不仅仅是有“馒头”可吃的人,而且社会变革的巨大帷幕拉开后,会发巨大的机会已经近在眼前了。 (待续)
  时代的焦点 -- 80后(困境与机会)
  
  当人们说到教育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学校:小学、中学、大学。 总体来说,80后受到的学校教育不仅仅没有超前于时代,反而因为教育的倒退,多数老师和学校一成不变的内容,让学生变得落后于时代. 所以,大量80后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后,不喜欢学习学校讲述的内容,因为知道学了以后也没有太大的用处,所以经常逃课。 现在,不少大学的校外,都有成排的网吧,吸引学生晚上去上网打游戏。 而很多网吧晚上人满为患,就是因为学习还不如打游戏。 可以说,看到一些大学外面的网吧规模越来越大,装修越来越高档,然后天天爆满的情形,很多人会觉得“触目惊心”。 学生们正在耗费自己最为美好的时光在打游戏上,那么他们还有什么专业竞争力? 当大量缺乏专业竞争力的学生进入社会,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国际竞争力? 而现在,社会正因为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外销和内销企业开始亏损关门,导致经济陷入难解的困局;而缺乏职业竞争力的学生们在经济困境中,更加难以找到工作,形成人生的困局。
  
  现在以年龄划分的社会利益格局,让80后们显得更加“孤独”。 一个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社会,是年长者关心年轻人,尽可能解决年轻人的问题,为年轻人创造机会的社会。 现在,年长的人们牢牢掌控住既得利益,然后通过操纵既得利益格局,强化宣传导向,从年轻人的身上获利,包括教育、医疗、房价。 在我所了解的60后、70后中,很少有非常关心社会,关心80后成长的。 混得好的人们天天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和在社会中的“小圈子”。 比如说,我跟大学同学聊天,结果往往是“话不投机”。 我关心社会经济,关心年轻人;我的同学们并不关心,因为作为当时的“天之骄子”,他们现在都已经成为富裕阶层的人,而不论社会如何变化,他们都有很强的能力去适应。 而条件比较差的60、70后们已经“定型”,自己的生活自顾不暇,失去了竞争进取的锐气。 结果,现在反而是80后更加关心经济,关心社会,因为社会经济跟自己眼前的利益息息相关,跟自己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80后在缺乏年长者的支持下,只能“背水一战”,自己救自己。 这让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学过社会竞争,缺乏坚强心理的80后,所处的困局更加难以解决。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难解的困局? 我们需要从更广的视野来看教育。 其实,学校教育只占到人生教育的20%,虽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20%。 而更多的教育则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上,80后得到“劣质高价”的教育,缺乏专业竞争力。 但是,从整个家庭背景和社会教育背景角度考虑,80后则具有比60、70后强很多的综合教育。 这样的教育让80后具有显著的综合素质优势,具有“追求个人幸福”的人性动机,以及相对来说更加长远的发展思考。 这些素质形成的综合能力“冰山”,形成了80后强烈的个人发展欲望。 虽然在大机器主导的高房价、低就业的形势下,80后的综合素质优势被压抑得难以看见,但是这些优势现在就在那里,等待80后们去自我发现。 这就像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竞争。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的军力很差,明显弱于德国或者日本。 但是,因为美国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所以很快成为打击轴心国法西斯的核心力量。 1990年代初,日本眼看着要超过美国了,但还是因为美国强大的综合实力,又一次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 另外,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成功者都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成功。 而80后的“长”就是自身的综合素质优势,去和年长者的既得利益优势进行竞争。 或者说,个人内在综合价值和砖头瓦块价值的竞争。
  
  从广义教育的角度分析,80后最明显的优势是人性化教育和互联网教育。 人性化教育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不为我,我不为你。 经过十几年的变化,美国曾经从当时大学生们憧憬的理想之地,变成后来大学生心目中面目可憎的霸权主义。在伦敦和法国进行的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因为火炬争抢问题,引发了国内大规模抵制家乐福的行动。 这时候,以80后为主的年轻人群体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参与了相关的行动。 不过,紧跟着奥运会,由新西兰政府副总理以官方身份介入揭露的三聚氰胺事件,打掉了无数80后们的热情。 盘点2009年,14万亿的资金主要进入了楼市、股市、车市和铁公基,让迫切需要就业和希望着买房的80后彻底绝望。 随着美国对中国贸易制裁的深入,按道理来说这是对GDP增长很不利的事情,结果网络越来越多的人却完全支持奥巴马的行动。
  
  德鲁克曾经对管理的潮流进行过描述,大意是这样的,“管理热潮”的结束,是“管理革/命”的开始。 同理,“人性化热潮”的结束,是“人性化革/命”的开始;“互联网热潮”的结束,是“互联网革/命”的开始。 1990年代之后,“美国价值观热潮”结束,反美情绪开始出现并逐渐高涨。 尤其是不了解80年代历史的“80后”,更是反美情绪的主要支持群体。 但是,“80后”在学校里反美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看着美国电影电视剧、用着美国的日用品、在装着Windows的计算机上,登录互联网、并且读以美国为主导的专业技术书籍,而且苦学英语长大的。 当“80后”的学生们毕业2-3年以后,看看自己行业发展、个人工作、个人生活,然后跟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生活现实跟大学时期想像的完全不同,这时候才真正认识到“美国价值观”的意义。 这个意义是什么表现呢? 我可能反对美国抢夺我的国家利益的行为,但是我赞同美国为了自己国民利益而尽最大努力的价值立场。 而且我作为一个个体,追求的是我个人的幸福。 我如果是个普通打工者,在来自美国的某些劳工利益组织的压力下,美国企业强迫中国老板改善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证我的工资,规范我的工作时间,那么我感谢美国组织,不感谢中国老板。 如果我是个学生,我付出了昂贵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读书,而且成绩优秀,因此也需要社会按照曾经承诺给我的图景,给我一个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我没有得到这个机会,我会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要求社会去改变。
  
  其实,在不知不觉当中,“人性的潮流”已经深入人心。 据说,冬泳者的秘诀是从夏天开始,每天坚持露天游泳。 比如说,一个湖泊中的水温是逐渐下降的,每天微小的温度变化,身体并不会明显地感觉出来。 而从夏天到冬天,日积月累的水温变化,就让身体能够适应冰水的温度。 同样的道理,还有“温水煮青蛙”。 不少“80后”虽然在学校里,被灌输得失去了自己。 但是,一旦进入社会,就会意识到现实与教育的差距,重新出于个人利益,用社会人性化教育的角度考虑问题。 人们开始关注社会贫富差距、关注城乡差距、关注农民工、关注城市里的小商小贩、关注他们的子女、关注大学生就业等等。 借助互联网平台,一些关注贫困人口、穷苦劳工、环境污染的照片打动了无数的人。 “开胸验肺”、城管等话题成为焦点,人们一边倒地支持农民工,支持小商小贩。 人们看到一位普通农民工在“开胸验肺”之后,面对记者提问的时候,给出沉静而机智回答;人们看到自己的谋生工具被抢的时候,老人、妇女和儿童绝望的脸和眼神。 三聚氰胺之后,人们真正抛弃国度的思维局限,从个人角度出发,“用钱投票”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福利的品牌产品。
  
  互联网作为一个伟大的发明,给个人的思想开放创造了包容的平台。 在互联网上,个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进行“据理力争”的平等理念得到强化。 在互联网上,任何现实中的“偶像”都会变得“苍白无力”,人们必须通过实力争取自己的“粉丝”。 因此,依靠“宣传炒作包装”弄出来的“偶像崇拜”逐渐开始瓦解。 陈氏摄影记曝光后,对于通过“吹泡泡”创造出来的娱乐圈造成了致命的一击。 明星花钱雇佣“粉丝团”的新闻,让更多的人们看到“偶像”背后的焦虑。 “信某哥,得永生”成为网络上的调侃之语。 “五毛发帖死全家”则是人们为了真实表达意见,并进行争论时的呐喊。 在这样的环境中,地域之间攻击、城乡之间攻击也此起彼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创新灵感闪现,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将会出现各种翻新的花样。 而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小集团利益”格局的形成。 如果在今天,某个人再像50多年前发出号召,然后全国人就盲目疯狂跟随的情况越来越难以出现。 或者说,随着互联网的潮流深入人心,“大机器”思维模式正在迅速被淘汰,同时也意味着大机器价值观正在变得过时。
  
  每个人需要顺应社会潮流才能够获得发展;而社会或者国家必须符合历史潮流才能获得发展。 潮流是一个人最好的朋友。 在微软,有的一般勤杂人员都成了百万富翁,因为他们在微软的初期就跟着微软,即使没有什么独到的知识和技术,但是因为顺应了微软的发展潮流,得到了股权激励,后来成了百万富翁。 就像一位房地产商说的:“大风刮起来,猪都会飞”。 房地产商占据了中国富豪榜的大多数位置,说明这些房地产商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 同样,这样的潮流让很多炒房的人们富了起来。 于是,房地产的利益相关者们,就鼓吹中国经济长远向好,因此房价还会涨20年、50年。 随着价格越来越高,人们就认为房地产价格会永远地涨上去。 尤其是2009年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造成房价屡创新高,更让很多人陷入几乎无助的困境。 在感觉房价会一直上涨,害怕自己永远也买不起房子的人们,在恐慌中实现了“刚需”的购买。 但是,这实际上把自己从困境推向了绝境中,原因就在于没有看到世界历史的潮流方向。 在全球化竞争中,“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顺便说一下房价、考公务员、考研的人们。 其实,从十几年前开始,大机器经济就已经出现被淘汰的明显迹象。 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这个内在的历史趋势,反而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所以,人们送自己孩子上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时候,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离大机器近一些,获得额外的利益。 这种从家庭到学校的思维灌输,让大量的孩子们从小就缺乏“独立人”的意识,没有学会建立“独立价值观”。 于是,这些80后在上了社会之后,毫无头脑地接受了社会给自己的思维灌输。 我们看到,很多人 “月光族”、超出自己的能力买奢侈品、买房、买车。 那么,这些人怎么办呢? 如果还坚持自己的“逆时代潮流的价值观”,那么根本没救。 也就是说,现在已经成为“房奴”,但是不认识到自己价值观的问题,而到处打听自己应该怎么办的人,是处在从失望到绝望的过程中,无可救药。 因为,只要还认为砖头瓦块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的话,即使这次不做房奴,也随时会做其它“奴”的。 一个奴隶、一个工具还有做人的希望或者奢求吗? 而考公务员和考研都是在个人逆潮流而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希望找个土堆钻进去,寻求自己的“避风港”。 但是,随着历史潮流发生作用,这些人更加绝望。
  
  那么,什么是历史潮流? 说白了,就是“人不能拽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焚田而猎,来年则无兽;竭泽而渔,明年则无鱼。 今天,你把明天买“馒头”的钱花掉,那么明天就得饿肚子;今年你把明年买馒头的钱花掉,明年就要被饿死。 历史就是人们在“饿肚子”和“挥霍粮食”之间循环。 那么,人们需要记住的历史潮流就是,今天有两个馒头的时候,千万要留一个给明天。 经济繁荣就是人们忘记了“馒头”的基本原则,然后开始挥霍; 而当人们挥霍一空的时候,没馒头吃了,只好饿肚子,就进入经济大萧条。 而一代人会清楚地记住饿肚子的时候,所以知道节约;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传统,下一代人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候,就会开始挥霍,造就经济繁荣,也就埋下新的经济危机的种子。 而挥霍带来的“繁荣”规模越大,人们越high,到时候人们饿肚子的规模也就越大。 所以,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首先要教育孩子审慎的思考、锻炼孩子强的体格、培养孩子坚韧的心理,就是引导孩子不要挥霍,即使因为挥霍而进入萧条的时候,也让孩子具有足够的能力从其他人那里“抢馒头”。 而且,仅仅为了自己而抢馒头是匪寇,而为了自己周围的弱者,尤其是妇女儿童抢馒头,那就成为英雄,成为社会的领导者,成为新的富人。
  
  那么,谁是我们周围的弱者呢? 首先是广大农村,贫瘠的土地和穷困的人们。 从历史上来看,农村是大机器主要的榨取目标。 大机器强盛,就意味着农村贫困;大机器衰落,就意味着农村开始相对富裕。 在过去三年,农村与城市相比,开始变得明显相当富裕。 这也就意味着,现有的大机器城市就像1990年代老工业基地一样,开始了快速衰落的过程。 而且,由于经济开放和国际经济危机,大机器城市的衰落速度可能比1990年代的老工业基地快得多。 也就是说,农村人口从各大城市的回流可能还要继续,甚至会加速。 我跟一些80后年轻人聊天,发现他们和他们周围的朋友们,基本上没有愿意留在大城市的。 都是希望在大城市学习历练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中小城市去生活。 而且,由于户口越来越放开,过去的大机器经济已经失去了基础。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城乡人民生活差距必须达到非常接近的状态,也就是说不是农村快速富起来,就是城市迅速穷下去,或者同时进行。 而农村必然要进行现代农业改造和升级,包括技术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变革。 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够提供足够的馒头给城市,让城市人不饿肚子。 但是,即使是现代农业发展,快速富起来也是不现实的,那么,也就意味着,大机器经济开始瓦解,城市快速贫困(这个趋势已经变得非常明显)。 而随着农村人觉得这城市“无利可图”,可能导致人们加速向农村的回流,大机器核心城市人口可能持续减少,进一步导致城市经济恶化。 一旦这样“螺旋下降”的明显趋势形成,那么越来越多的房子就会没有人住,砖头瓦块回归到砖头瓦块的价值。 同时,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人们,会获得心理和财富的双重回报。(我将在食品安全问题中,进行系统分析)而在大城市人们快速贫困的过程中,也需要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生活成本,保证自己的收入,那么也需要一大批人的共同努力与贡献。 而80后们,将是这两个潮流的主力。
  
  其次是少年儿童和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 现在,大家都知道教育系统的问题,但是广大家长们仍然往里面砸钱。 为什么呢? 大家感觉到“无路可走”。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 因为人们仍然“逆潮流而动”。 在这样的状况下,人们就是往里面砸再多的钱,都打了水漂,甚至产生负效果。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方向? 培养孩子们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包括几个方面: 1、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外文化和相关行业的形势状况; 2、具备基本的英语(或者其它主要语种)沟通能力,但不能过分强调,不能喧宾夺主; 3、具备独特的知识或者精湛的技能。 只有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引导孩子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教育,才能够成为教育的主导者。 而这样的教育主导者,在未来将由少数的80前,加上大量的80后组成。 也就是说,80后们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教育的中坚力量。
  
  第三,需要照顾的是人们“脆弱的心灵”。 随着国际经济危机的深入,处于恐惧、痛苦、迷茫中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就需要文化的力量来引导人们。 也就是说,每一次的经济拐点都意味着新文化产业的开始,以及受新文化产业支持而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等。 其实,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是个在经济上非常糟糕的总统,但是他在应对经济危机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就是因为人们记住了他的“炉边谈话”,而忽略了他在经济上的错误方向。 而在未来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入过程中,互联网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核心平台作用。 全球经济危机将促进互联网精神的演化,人们在困难的时候,会更加频繁地进行思想的沟通,或者观点的交锋,从而促进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的形成,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个新的景气循环。 可以说,人们的心灵脆弱是因为孤独,而孤独是因为缺乏沟通。 随着互联网精神的深化,人们会更加容易地找到能够与自己沟通的人。 这种沟通会给人带来希望,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提升人们的信心,也就是说让人们在心理上更加强大,具有更强的抵御经济危机的承受能力。
  
  而且,随着IT技术的发展,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将构建起来,促进未来的新的经济形成。 比如说,现在已经是非常“低科技”的网络销售,正在依靠低成本实现爆炸性的成长。 越来越多的人们像欧美过去10年一样,将自己的经济与互联网相结合,或者直接构筑在互联网之上,实现自身的低成本成长。 当然,随着网络商店越来越多,尤其是大机器城市人们更高的智商文化水平,以及更加前卫的消费理念,也就更容易接受网络销售。 而这又意味着,成本高昂的实体商店经营变得越来越困难,导致越来越多的商店撤摊,让规模巨大的城市商业地产变得日益萧条和冷落。 比如说,中关村的各大电子产品商城红红火火地建立起来之后,正在快速陷入困境。 高昂的摊位成本、货物积压成本和运营成本,根本无法跟网络商店竞争。 而这样的情况下,又促使一些商家通过坑蒙拐骗来赚取利润,导致恶名远扬。 我去中关村几次,总是被一些商家“忽悠”,虽然没有蒙上我的钱,但是浪费了我大量的时候。 而其中有不错的守法经营的商家,被这些不法经营的商户拖累,也经营不好。 各大卖场又不敢把这些不法经营的商户赶走,害怕形成“破窗效应”,整个卖场没了人气,就得关门,让守法经营的商户也非常痛苦。 而这种局面不可能长久,一些商户的行为危害了消费者利益,必然会促使消费者更多地转向网络销售,让实体商城的生意更加不好,陷入恶性循环。
  
  80后无疑是互联网的主流人群。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入,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互联网必然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 而80后明显在对互联网的理解,在相关技术上比年长的人们要强。 从这点来说,天天打网络游戏也并非一无是处。 在我看来,网络游戏是培养互联网精神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如果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和运用,网络游戏的很多行为方式和技巧是可以应用到新文化产业开发上,促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 而且,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会与网络连接起来,这也是80后的发展机会。 当然,大机器看到了互联网对大机器经济的危险,所以通过整顿网络,减缓互联网的发展,减慢新文化的形成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但是,这只能起到减缓作用,无法阻挡历史潮流的步伐。 而现在的历史潮流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示,80后将快速成为新时代的主流。 要在这个主流中成功,就需要明确个人价值永远比砖头瓦块的价值要高得多得多,然后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世界新技术潮流,持续学习进取,掌握独特的知识或者精益求精的技术,为他人服务,获得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作者:gaojianhe2006 回复日期:2010-01-18 21:18:41 
    楼主,请教一个问题,现在的公务员热只是暂时的现象,可以这样认为吗?因为伴随着政府财政的日益紧张,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得拿公务员队伍开刀,请楼主给个答案
      还有,楼主,不知您对目前国内考研关注过没有,我想问一下这么多研究生就是为了考研出来毕业好为大机器服务吗,因为大机器现在状况下还是比较有资格挑三拣四的,请问楼主对在国内考研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谢谢了!
  ----------------------------------------------------------------------------
  我其实在帖子里回答了你的问题了。 我觉得,最好不要去考公务员。 因为往往是内部已经定了的,其他人都是做分母的,去也白去,还浪费自己好几个月的时间。 然后,就像你说的,下一步怎么样还不知道呢。
  
  我觉得,研究生也差不多。 如果是因为工作难找,只不过是拖着晚两年毕业,现在找不到工作的,晚两年读了研究生可能仍然找不到工作,没有太大意义。而且,现在有些研究生导师的人品也有问题,上他们的研究生很吃亏的。 而如果能弄到奖学金出国读研究生,那另当别论了。
  作者:夕阳群山 回复日期:2010-01-18 18:46:21 
    关于为了小孩上学与买房的帖子,写得不错,转来大家分享
  -------------------------------------------------------------------
  唉,很多人真是被逼无奈啊。
  作者:rwsh888 回复日期:2010-01-14 20:00:02 
     我在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天涯,天涯上高人很多,但是这些看多了对我们真的有用吗???我们还是持续着自己的生活,视野高度...思想高度...这些又有什么用???我们还是在持续着自己的生活...我也摆过地摊,在这最初级最简单的商务活动中我至少学到了什么是生意周转,怎样做好一盘生意...天涯对我等P民有什么用?迷茫中...高人们的理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迷茫中...
     关于房子问题,我觉得拥有自己的房子拥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很舒心的,为什么这么多愤青说我们是房奴?为什么大家主要讨论理论不讨论现实...太多的疑惑,搞不明白...
  ------------------------------------------------------------------------------------
  理论的作用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发现理论的重要性。 至于我所说的“房奴”,是超出自己承受能力买房,感觉非常痛苦的人。 如果你没有超出自己能力买房,不在此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