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七、 食品安全问题 –- 环境承载系统
  
  水源的困境
  
  从宏观角度看,黄河断流只不过是全国性水资源困境的“一条线”。 我们都知道,水源涉及到地表水和地下水,而且不仅应当关注水量,还需要关注水质。 当我们看着全国地图,从西向东看着主要地表水的源头,再自北向南分析几大河流域的水量和水质,并且关注各大河下游地区的地下水状况时,就会形成对未来中国人生存和发展趋势的导向性思考。 在全国范围内,东北和西部的荒漠化,加剧了北方地表水匮乏,表现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流断流; 南方则表现为人们为了GDP的无度排放,形成地表水的污染; 在以东部沿海几个人口与经济集中带为代表的地区,进行地下水过度抽取,造成地面下沉和地下“漏斗区”。 这几大区域水资源状况,形成了中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在过去,水资源的紧缺和污染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而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关键性的扭转,中国人将在未来10年面临种群生存危机.
  
  本小节内容对生存危机的上述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简要的描述: 1、土地荒漠化; 2、水源的重度污染; 3、过度抽取地下水。 通过这几点的描述,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经济到底是什么?
  
  1、土地荒漠化
  
  据联合国提供的资料,世界森林覆盖面积平均22%,中国12.7%,中国人口占世界25%,森林面积只占4%。世界人均占有林地15.5亩,中国人均占有林地1.8亩。国家林业局网站发布信息,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3;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一些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全国有近4亿人受到荒漠化沙化的威胁,贫困人口的一半生活在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之一。
  
  中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还在继续。在西北、华北、东北分布着12块沙漠和沙地,它们绵延成北方万里风沙线。在豫东豫北平原,在唐山、北京、鄱阳湖周围,北回归线一带还分布着大片的风沙化地带。荒漠化和干旱给中国的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中国60%以上的贫困县都集中在这里,其中最严重的地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在中国,直接受荒漠化危害影响的人口约5000多万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 (简称“三北”)每年约有2亿亩农田遭受风沙灾害,粮食产量底而不稳定;有15亿亩草场严重退化;有数以千计的水利工程设施因受风沙侵袭排灌效能减弱。50-70年代,中国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1650平方公里的面积在扩大。80年代以来,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每天就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 (《中国荒漠化形势如何?》链接: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special/content/2009-06/16/content_72202.htm)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中西部地区。 根据《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学思考》(作者:朱雄君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article/show.php?itemid-16809/page-1.html): 我国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相交之处,远离海洋,气候干燥,本身就处于先天发育不良,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全国有一半的生态脆弱县和60%左右的贫困县在西部。西部地区土壤侵蚀面积达4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侵蚀面积的83.3%;此外,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除四川盆地外,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局面仍然十分严峻。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总共为356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地区就占了80%;在全国2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面积中,西部地区占到了90%以上。此外,我国有将近27亿亩的草原面积面临严重退化,绝大部分也位于西部。新增荒漠地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大多在西部。 我国每年流失土壤总量50亿吨,三分之二的土壤流失来自于西部。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力的作用,永久冰雪面积持续减小,荒漠面积增加,各类生态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由于森林、植被减少剧烈、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石漠化日趋恶化。西部地区几乎成为中国的主要生态问题的根源地或发生地。一些生态问题正在由局部地域向外扩大。水土流失除了加剧了民族地区的水资源危机,还导致江河源头水量减少,造成下游广大流域所需水资源严重不足。
  
  《瞭望》周刊记者贾立君在《中国荒漠化:年吞一个中等县 (2004-12-22)》中写道: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高甲荣,不久前在拉萨召开的“全国高海拔地区生态保护与恢复会议”上介绍,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由1994年前的每年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每年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中等县。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27.9%,造成的沙化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算。他说,我国已成为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荒漠化培训中心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孙保平指出, “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降雨减少,生态用水不足,植被逐渐丧失控制沙漠化的能力。近年来北方一些河流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流现象,甚至形成季节性河流。”高甲荣说,黑河进入内蒙古绿洲的水量由20年前的9千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2千亿立方米,致使额济纳93万公顷梭梭林枯死;塔里木河下游270公里河道断流,使35.3万公顷胡杨林大面积死亡,从而加快了风沙土地的扩展。 据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包维楷调查,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海拔”地区更是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他说,其中历史上水草丰美的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源”地区,由于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52.8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达3.4万多平方公里。“2000年,有两万多人进入三江源地区挖药材,他们每天烧柴就要破坏200公顷左右的灌木林。” 荒漠化程度的加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生态移民”。专家们忧心的是,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2%,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人均活木蓄积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水土流失面积却已占国土面积的38%。
  
  其中,草地荒漠化是土地荒漠化主要类型之一。根据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1997年的统计表明,全国荒漠化草地1052374平方公里,占草地面积的56.7%。草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草地植物群落盖度明显减低,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可食性草类减少,有害草类增加,草场等级下降。裸露地表比例增加,为风力侵蚀创造了条件;而风蚀又加剧了草地荒漠化进程,形成恶性循环,继而发展为流动沙地。据有关专家介绍,黄河上游地区多为高寒草甸和草原化草场,土层薄、冻融作用强烈,植被如遭破坏极易荒漠化。目前,由于牲畜超载、鼠害泛滥、人为破坏等综合因素的作用,黄河上游地区荒漠化草地达113.3万公顷,且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而“黑土滩”(即植被消失,黑土裸露出来的土地)已近200万公顷。草场植被的消失,直接结果是土壤裸露,蓄水能力大幅度下降,导致黄河上游径流量减少。气候干旱也是造成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气象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为雨水补给型河流,其流量的76%集中在汛期。自八十年代开始,这一地区汛期降水量减少。
  
  另外,气温的上升,加剧了流域的蒸发作用,对径流量的减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化和黄河上游流量的减少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如形成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在文章《草场退化 土地沙化 青海省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峻》(记者 张雅琴)的文章中写道:据全国第三次遥感普查,我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43万平方千米,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人地矛盾加剧,还使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湖泊沼泽干枯、冰川退缩等,导致江河下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
  
  在新华网的文章《黄河首曲出现百公里黄沙“长城” 荒漠化日益突出》(记者王艳明)中写道: 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著名的黄河九曲之首曲,境内河流纵横,沼泽遍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充地。黄河自青海省流入甘肃后,环流玛曲全境,形成了433公里长的黄河第一湾,再次进入青海时,已增加水流量45%,所以玛曲有“黄河蓄水池”之称。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当地人畜活动增多,玛曲县的生态环境正在恶化。人们担心,再不加以治理,黄河“蓄水池”将可能变为高寒荒漠。 玛曲县草原站站长宗文杰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玛曲县草场还没有一点沙化,到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六七十年代,草场出现了零星沙化。八十年代以后,草场沙化开始加剧。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沙漠化面积年均以6.14%的速度递增。 记者从玛曲黄河大桥逆河而上,看到一条蜿蜒连绵的沙丘带正在延伸。而在草原和黄河之间,已经隆起一个宽约50-100米、高约10-20米、长度约为119公里的黄色“长城”。 截至目前,全县1288万亩草场中,已有976万亩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其中严重荒漠化的草场面积已达80万亩,占到全县草场总面积的6%。沙进人退,草场消失,至今已有2500多牧民、16.8万头牲畜被迫退出了原来草场,部分牧民甚至因此沦为贫困人口。 宗文杰说,草场的荒漠化不但直接影响了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对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仅2002年,玛曲县水土流失面积就达到226万亩,直接向黄河输入泥沙约50万吨,补水量减少近15%。玛曲县境内28条黄河一级支流中,已有11条出现常年干涸,部分河流成了季节河。大片的湖泊、沼泽干涸,湿地面积已由原来的6.67万公顷缩小至2万公顷。
  
  在上游持续荒漠化情况下,黄河水量也就持续减少。 在《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02月18日的文章《荒漠化趋势加剧 黄河怎么了》的内容:“根据新一轮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核算成果,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已由原来的580亿立方米减少为535亿立方米,将来还可能进一步减少。”1月15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在2009年全河工作会议上说。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调查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兰州以上河段来水量年平均减少13%,2002年水量减少高达46%。原因是上游人为破坏活动加剧,鼠害严重,地表荒漠化。由于水量的逐年减少,在整个黄河流域,土地干旱化、荒漠化的趋势正在加剧。 作为我国的第二长河和世界第五长河,黄河干流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自治区,流域面积达到79.5万平方公里,养育着9780多万人。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而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2%;黄河流域耕地面积为1.8亿亩,但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均值的18%,考虑到跨流域对外供水,实际拥水量更小。 黄河可利用水量仅有380多亿立方米,而黄河年分配的水量就达370亿立方米,若再考虑沿河损失的水量,基本上是分干吃净,生态用水更是无法列入考虑范围。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用水的主要用途是农业灌溉,平均每年引用黄河河川径流362亿立方米,耗水284亿立方米,占总耗用河川水量的92%。工业及城乡生活每年引用黄河河川径流33亿立方米,耗水23亿立方米,占总耗用河川水量的8%。
  
  这一情况在几十年前开始发生改变,随着沿岸城市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大量高耗水工业企业的兴起,用水结构逐渐向城市与工业倾斜。 为了解决黄河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国家出台了“黄河水量分配方案”,这是我国为大江大河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 据记者查阅的分水方案资料,在370亿立方米的年耗水总量中,陕西、山西、河南、山东领到的指标分别是38亿立方米、43.1亿立方米、55.4亿立方米、70亿立方米。 “用水高峰期,超计划用水现象时有发生,水量调度指令执行力不乐观。”黄委会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局局长安新代说。宁夏、内蒙古领到的指标分别是40亿立方米和58.6亿立方米。 “宁夏、内蒙古两区每年耗用的黄河水在100亿立方米左右,占整个黄河耗水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李国英称,在没有外流域调水的情况下,包括宁蒙两区在内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日趋尖锐。 而在宁夏、内蒙古两区,近年来争相大上能源化工项目,大量耗水,形成了行业高耗水与区域严重缺水的巨大矛盾。与此同时,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根据近年来的水质监测资料,黄河流域工业废水量已占流域废污水总量的71.5%。尽管治污力度逐年加大,但安新代承认:“旧有的严重污染河段没有明显改善,新的隐患正在形成,水污染事件频发。”
  
  中国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表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缺水将成为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黄河流域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流域,仅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却承担着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与国内其他大江大河相比,黄河流域在未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将面临更为紧迫的水资源与水环境压力。” 据李国英介绍,黄河流域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严峻形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据预测,在充分考虑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灌溉实施节约用水的情况下,2010年黄河流域将缺水40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将达到110亿立方米,枯水年份缺水更多。 2、 水污染趋势加剧。近20年来,进入黄河的废污水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1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43亿吨。据2008年监测资料,在评价的89个干支流断面中,60.87%的断面不符合Ⅲ类水标准,其中34.8%的断面劣于Ⅴ类水标准。同时,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频次呈持续增加之势。 3、水沙关系持续恶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黄河中下游中常洪水发生几率减少,汛期1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的含沙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原本不协调的水沙关系进一步恶化。
  
  在缺水的同时,是对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水污染同时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而农民是最容易受害的群体。《[绿色观察]北京脚下死去的村庄》(作者:郑飞)的全文如下: 距离天安门不过50公里的夏垫村,在2000以后沦为“癌症村”. 夏垫村东、西、北三面临河,正处在鲍邱河的包围之中,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人。10年前,这条河流还可以摸到鱼,村民们在码头上洗衣。到2009年春天,这条河流乌黑,横七竖八躺着几根枯枝,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恶臭。河边没有一只活物,死一般寂静。村里一些富裕的村民搬去了镇子或更靠近北京的燕郊,“走不了的人,只能在这里等死”。村庄里弥漫着一种自弃的气息,卫生巾、塑料袋丢得到处都是,狗、猫、牛等活物一趴就半天不动,了无生气。 从繁华的首都乘车一小时来到村里,似乎走入一个遗失世界,只有污水汩汩流淌。从距冯军家30米的金铭公司酸洗车间流出,通过地下管道流淌约500米,进入流经夏垫村的鲍邱河里。 鲍邱河源起廊坊三河、密云界上,向南流经北京通州、廊坊燕郊、河北夏垫镇,包括夏垫村在内的多个村庄,最后沿东南方向经宝坻林亭口至八门城汇入蓟运河。
  
   2004年,大厂县环保局在一份报告里称:夏垫镇四个轧钢厂、杨广起两个造纸厂和燕郊的污水是污染鲍邱河的“主凶”。环保局介绍说,两个造纸厂都是熟料,所排出的水不含有毒有害物质。燕郊镇和四个轧钢厂都上了污水处理设施,并由专人进行管理,处理后的污水通过了省、市局多次的检查和检测。 如环保局所说,上述污染源都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且都达标,那么鲍邱河的污染到底来自何处呢?县环保局承认说,“可能出现治污设备运转不正常、时用时不用、偷排偷放等现象”。曾在轧钢厂里工作的村民举报说,污水处理成本较高,轧钢厂能不开机器尽量不开,外界却无法监督。鲍邱河由此变成一条令人生畏的河流。
  村民左金兴曾捞起一条死去的鲤鱼,扔给狗吃,狗当时就死了。从河里抽取的河水令庄稼几乎绝收。一些村民扛着玉米秸到县政府上访,称河水杀死了麦子和玉米。一个村民家的孩子被发现患有重度贫血,邻居家的孩子也被确诊为同一病症,血液里发现了有毒颗粒。 2007年,有媒体公开了一张夏垫村的死亡不完全名单:在不到10年时间内,有30位村民死于癌症或白血病,死者年龄大约在55至60岁之间。鲍邱河沿岸的南寺头村、马坊、芮屯、赵沟子、诸各庄、韩家府、金庄、后店等村庄都有人死于癌症,且呈现递增趋势。 众所周知的是,河流通过土壤的细孔和缝隙不断往下渗透,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在黑暗地带漫游运动,直接进入村民们的水井或者以泉水形式涌出。2007年7月,大厂县环保局局长常广利承认,村庄的浅层地下水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夏垫村之前共用一口80米深的水井,但发现了井水变红。惊恐的村民们找政府出面处理,金铭公司出资打了两口300米深的深水井。作为安抚,金铭公司在夏垫村的庄稼地里打了十几口100米深的水井,抽取地下水直接用橡胶水管浇灌。村民们认定连接鲍邱河的引水渠今生今世再无可用之处,就在渠里种上一排白杨。夏垫村开始依赖地下水,村庄各个角落都写着“打井”的小广告。越来越多的地下水被抽取后出现了新的问题。村民左瑞龙说,之前抽水浇灌两亩地只需6小时,去年开始变成了8小时,村民由此增加了100多元的电费。 但最令环保专家们忧心的是,这条被深度污染的河流每一天都在累积新的化学物质,在空气、阳光和水的作用下或可发生一些险恶、不为人知的毒效转换和叠加,变成一个更危险的化工实验场。 除开若隐若现的污染威胁,夏垫村是一块洼地,每逢下雨,鲍邱河就会暴涨横流,污水覆盖整个村庄,令村民无处避难。 村庄为弥足珍贵的300米深井修了一间房子,上锁,雇人定时向全村供水——夏天每日放三次,其他季节每日放一次。这口井抽取井水后通过管道分送到村民家,未有净化或监测,谁也不知道这口井的水是不是也被污染。但没有人愿去触碰这个问题,左瑞龙说,如果这口水井都出了问题,村子就完蛋了,“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去想。”
  
   在关注饮水安全的学者眼中,夏垫村的水井故事再现了中国农民们被化工污染追逐的逃亡路数——在地表水被污染后,村民不得不抽取地下水,而地下水正在萎缩和处于险境。 一直关注中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称,中国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农村已有的饮水井逐渐报废。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为77153.35平方公里,占华北平原深层总面积的62.69%。 更严峻的是,地下水也在开始被渐次污染,夏垫村80米深的水井被废弃,不得不向300米深的地下取水。而胡和平警告说,中国地下水污染到了极为危险的境地,特别是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在内的华北地区。2008年,卫生部和科技部联手完成的第三次中国居民死亡调查报告显示:癌症已成为中国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其中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人数明显上升,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三十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在未来二十年内,癌症死亡人数可能翻番。
  
   医学界认为,目前已知80%的癌症发病与环境有关,尤其是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密切相关。 胡和平批评中国饮用水水质标准较低,乡镇更低——以砷为例,目前中国判定砷超标的标准为0.05mg/L,超标人口为289万人,如果按照WHO的水砷标准(0.01mg/L),我国砷中毒危害病区的暴露人口高达1500万之多。 至今还没有权威的、专门的环境医学研究机构可以担当起污染损害健康的认定工作。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曾被寄予厚望,但教授潘小川说,受科学技术和医学发展的限制,一些污染和伤害之间的因果联系无法揭示。此外,医学上往往只能确定污染是一个人致癌的原因之一,而中国现时审判规则讲究的是单一性、唯一性,缺乏国外法庭对因果关系判定的灵活把握,一些显而易见的污染受害者由此输掉官司。 中国针对污染损害赔偿的现行法律不是滞后就是空白,造成了排污企业推诿,当地环保部门不作为,受害者却无可奈何的维权困局。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灿发呼吁,中国应重新研究制定《环境损害赔偿法》,明确环境损害的适用对象和条件、赔偿范围、赔偿责任认定和环境损害赔偿纠纷的行政处理及诉讼等方面,结束“法律不足”问题。
  
   在现时管理框架下,一个企业被怂恿易于偷排私放。王灿发分析说,中国污水处理技术的落后导致一吨污水的处理费用要1.2~2.0元,一个工厂一天排放污水十几万吨,每天治理费用要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如果该企业偷排私放,即使被发现,在2008年6月之前最多罚20万元。加之中国《行政处罚法》规定“ 一事不能两罚”——偷排私放往往被认定是同一个行为,企业只需要罚款一次,而可以排放一年,企业自然选择放弃污水处理。“就算是毒死一条江里所有的鱼虾,只要没出人命,在2008年6月之前最多罚款100万元,现在最多罚款200万元。”另一棘手的缺失是,中国至今没有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没人有资格代表公众担任诉讼主体,就肇事企业破坏公共健康追究更严厉的法律责任。  在更多的时候,一些污染企业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座上宾,且贡献财税,保障“吃饭财政”的正常运转,与政府形成亲密关系。而环保部门是地方政府的一个下属部门,难以制约污染企业。
  
   癌症病人的走投无路,对他们来讲,现行各种制度不是寻求公正的路径,倒是一堵无门可入的墙。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重视农村,试图建立一种农民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来解决农民疾病问题。2006年,大厂县开始推行这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包括白血病在内的11种重大慢性病在2008年1月才列入合作医疗统筹基金补偿范围。大厂县对这笔统筹资金实行严密控制。截至2007年8月16日,大厂县共有4091人次享受了补偿,补偿金额共计78.4万元,人均补偿191元。中国力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医疗保障作用,近似微乎其微。而在“癌症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更全然失去意义。2008年2月,中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历经三年的艰苦博弈,终于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并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环保部门得到了更多权力,也被明确规定应当接受民众的委托,如实提供有关检测数据。
  
  民众被明确了一些他们本身拥有的权利:任何人都有权检举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其中受害当事人有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的权利。中国法律界的一些建议被采用,确定了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共同诉讼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委托环境监测制度来支持受害者的维权诉讼。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可以依法支持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环保部称,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推行“以奖促治”政策,投入5亿多元优先治理各大流域600多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该部更制定了指导中国环境与健康工作科学发展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承诺到2010年,集中整治一批各地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癌症村”,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但新法实施大半年以来,未见整治污染有何等大动作,相反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内需的要求,使各地环保部门投鼠忌器,本已渐成气候的环境问责制度一时泄气。令夏垫村村民困惑的是,鲍邱河至今还是一条臭水河流,未见大厂县领导的官运受何影响。
  
  一批人或被牺牲 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却迫在眉睫的问题——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在2005年11月透露:中国目前癌症病人超过700万人,且每年还在新增加约160万至200万人。但其中“癌症村”和农村癌症病人的具体数据是谜。 2006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承认,对“癌症村”等事件的调查范围、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甚至对很多环境事件根本没有调查。他认为,正是未能全面掌握环境污染引起健康损害的基本情况和数据,才给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的因果关系的判定带来困难,难以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而环保部门和强势的GDP部门之间的权力级差,更于不动声色中决定了癌症村民们沦为牺牲品。2009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石见元在北京呼吁加大农村水源保护力度,政府要对逾期不能达标的企业采取关、停等严厉措施。但现实是,中国需要鼓励企业们奋发图强,和政府共度时艰,甚至新的劳动法被斥责为“不合时宜”而一时暂停修正。
  
  2、地表水污染
  
  水污染问题伴随工业化的高速推进而急剧恶化。1999年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606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7%,生活污水占33%,理论上足以污染全国所有的地表水源。 北方的海河、淮河和辽河变黑发臭,几乎成了超级排污沟,而南方的太湖、巢湖和滇池由于接纳了大量有机污染物,造成严重富营养化,时常因藻类爆发而失去使用价值。而且,水污染依然在恶化,从支流向干流、从城市向农村、从地表向地下、从陆地向海洋蔓延发展。水污染和水短缺在很大程度上互为因果:一方面缺水造成污染物难以被稀释,另一方面水污染又破坏了有限的水资源,极大地恶化了缺水问题。根据1999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1.36万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只占30%,Ⅲ类水以上的河长占70%(其中Ⅰ类水河长占 5.5%,‖类水河长占24.5%,Ⅲ类水河长占32.4%,Ⅳ类水河长占12..6%,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7.2%)。
  
  具体到城市,即使在首都北京,水质量状况也不容乐观。 2006年2月,北京市环保局公布水环境现状,在流经市区20条河流中只有3条清水河。 全市监测78条有水河流中,超过70%水质不达标;三分之一的湖泊为一眼就能看出脏的最差五类水质。“任何水污染和安全事故次生的水污染事件,都将对本市非常脆弱的水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市环保局局长表示,这主要由于北京常年缺水,水体自净能力差,污染负荷大大超过环境容量。 去年起,市环保部门对全市水环境进行了普查。北京共有100多条河流,84座水库和3个湖泊。总体现状是饮用水源符合国家标准,但地表水下游水质较差,湖泊水质达标率低。其中,全市监测的78条有水河流中,水质不达标的有56条,并有47条水质属于最差的劣五类水,其长度达838公里。城市中心区河湖水质状况普遍较差,20条河流中,只有京密引水渠、永定河引水渠、长河水质较好,其余有水河流都是劣五类水。而京城湖泊当中,有三分之一为劣五类水体。中心城区的19个湖泊中,只有团城湖、八一湖、六海水质尚可。
  
  (1)、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概述:
  
  长江流域是我国主要经济命脉,约占全国总量35%的流域水资源创造了经济总量占全国GDP54%的成绩。其中,约50%的高耗能、重污染、高水耗的化工石化企业分布于此。目前长江流域沿江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上海、武汉、攀枝花、马鞍山、重庆),七大炼油厂(上海、南京、安庆、九江、岳阳、荆门、武汉),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地的石油化工基地。据统计,中国两万多家石化企业中有1万多家分布在长江流域。由于未能从整体上考虑流域产业的规划布局,沿江各省市纷纷将高能耗、高水耗、重污染的重化工企业设置在长江两岸,而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导致长江流域水污染逐年加剧,流域生态安全特别是水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来,突发水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从水污染事故的成因来看,大量重化工企业的沿江布局是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长江流域各省市在"十一五"规划中,仍将重化工作为发展重点,在具体的产业规划中都有新增、扩建高能耗、高水耗、重污染项目的计划,而这些项目大都沿江布局。如上海市将精品钢铁基地、化学工业区等沿长江入海口布局并紧邻黄浦江;江苏省沿江城市将着重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安徽省沿江城市将着重发展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六大产业集群;江西省将对江铃、昌河、洪都和江铜等知名重化工企业进行扩建……
  
  长江的洪水问题非常严重,而流域内旱灾的发生也有加重的趋势。长江本来不是害河,因为长江源头有巨大的高山冰川,上游山地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下游平原地带湖泊湿地广布,雨季吸纳洪水,旱季释放清流。清朝初年起围湖造田,其后湖区灾民大量涌入山区,刀耕火种,严重破坏了水源林。过去五十年我们更加肆意破坏长江生态,有组织地把那片最宝贵的水源涵养林砍伐了。虽然如此,据估计当地残存森林的含蓄量还有一千亿立方米,而三峡水库修起来也不过三百多亿的库容。上游砍树,中下游地区又有组织地对湖泊进行围垦,长江中下游五十年间共失去湖泊面积12,000平方公里,超过目前五大淡水湖面积的总和。 1998年洪水水量未创纪录而水位屡创新高,正是长江流域生态恶化的结果。 而且,干流水量虽还未有明显变化,但许多支流径流量不断减少,从5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的二十多条河流平均萎缩了37.1%。
  
  更突出的是长江污染问题。根据2004年末发布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公报》显示,废污水的排放持续增长、干流近岸水域污染未能得到遏制、支流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继续发展、“白色污染”犹存等五大问题使长江水质不断恶化。 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统计表明,1998年全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为189亿吨,2003年已上升到270多亿吨;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超标率也呈上升趋势;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仍未得到有效的治理与控制。 长江干流近岸水域污染未能得到遏制,岸边污染带达500多公里;数百个主要城市取水口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威胁城市用水安全。据统计,长江干流沿岸城市污水排放量约占全流域排放总量的50%以上。有效控制大中城市沿岸江段的水污染,对于长江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调查还显示,部分支流污染严重。嘉陵江干流部分江段水质达四、五类,引起部分城市饮用水困难;岷(沱)江全江水质较差;湘江水污染日趋严重,重金属污染长期存在;汉江中下游已多次发生“水华”;黄浦江常年污染,水质也差。湖泊富营养化仍在发展。长江流域内的10个重点湖泊中,6个呈现富营养化。国家重点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水质无明显好转。由于长江水体的含磷量偏高,继汉江出现“水华”现象后,上游的乌江、三峡库区的部分支流河段也出现了“水华”的迹象。 源自河流两岸及船舶的“白色污染”仍不容忽视。长期以来,许多沿江、沿河城镇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沿岸随意堆放、污染水体,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情况最为严重。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徐安雄教授分析说,长江水质与过去相比正在不断变差,而且长江的纳污能力有限。一旦长江被严重污染,不仅事后治理“事倍功半”,更会严重制约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几乎每个沿江城市下游,都可以看到长长的黑色污染带,总长近600公里。随着三峡水坝的建成,库区流速减缓,自净能力大大下降,污染问题变得更为棘手。
  
  在2009年3月7日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陈清华委员发言说,保护长江水环境刻不容缓。 目前,长江正面临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困扰,全流域污水排放量正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2007年已占全国的30%以上。干流各沿江城市的江段岸边水域大都存在明显的污染带,特别是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质量低于Ⅲ类水标准,沿江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随着东部腾飞、中部崛起、南水北调、西部大开发等,长江水环境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长江干、支流水资源争相开发,已建4万多座水库,还有2400多座在建,完全改变河流的自然水文和理化特性,对河流生态产生了不良影响。全国21000家化工企业中,位于长江沿岸的有近万家,目前正在建设或规划的化工园区还有20多个。沿江重化工产业的疯狂无序发展,更进一步增加了长江的生态负荷与压力。如果沿江各省市均按已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布局相关产业,长江流域水环境不但不能控制,还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而且,部分城市忽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部分城市集水管网不配套,使一些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转。另外,有的地方因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过高无力负担而经常开开停停,致使长江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有三分之一处于关闭状态。
  
  具体到各个地方的水污染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2004年,《水污染防治法》颁布后,多个省在10月份进行水资源调研与情况公布,给人们一些污染的概念。 Ⅰ类水是分类中级别最高的水,也是百姓心目中的“好水”。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0月份检测报告显示,南京市主要江河湖库Ⅰ类水已基本上不存在,Ⅱ类水主要在水库和长江中心区,许多河段水质超过Ⅲ类水标准,也就是受污染的水。湖泊专家指出,目前沿江污水的主要来源:工业废污水、城市生活污水、面源污染。 从统计结果来看,受到长江上游排污的影响,南京沿江部分功能区水质出现了时段性下降,与此同时,长江南京段流域内污染源较多,干流及支流流域内工业污染源排污口达到270个,废水排放量达40084.79万吨/年,占全市废水排放总量的61.31%,加上南京沿江有些取、排水口布局不尽合理,已经影响到了取水水质。
  
  贵州省水利厅发布《贵州省水资源公报》显示:2003年,全省工业、城镇废污水总排放量为25.49亿吨。在所监测的5788公里河流中,劣于五类水质的河段长888公里。2003年监测主要河流共有32条,设置监测点72个,监测结果表明,全年二类水质的河长3470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0%;三类水质的河长1076公里,占18.6%;四类水质河长354公里,占6.1%;劣于五类水质河长888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5.3%。 其中,威宁县城关进入草海河段全年水质状况均为劣于五类,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清水江今年74.5%的河段水质状况为劣于五类,有的地段总磷年均值超标高达12倍。此外,遵义市红花岗区南郊水库、毕节市倒天河水库、利民水库等水源取水点总磷超标。 2003年,全省总用水量为93.7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242立方米。经分析计算,全省工业、城镇生活废污水总排放量为25.49亿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21亿吨。第二产业(含工业、建筑业)废水排放量为22.07亿吨,第三产业排放0.21亿吨。
  
  “三湘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湖南展开调研。据统计,近几年来每年排入湘江的各类超标废水超过数十亿吨。有环保专家还曾呼吁,如果对湘江不加大有效治理力度,几十年后的湘江将很有可能变成一条“死河”!据了解,湘江经济带现在已囊括了沿岸的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6个地级市,工农业发达。其中仅长沙、株洲、湘潭3市的经济总量就占湖南省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然而污水处理率却一直偏低,每年没有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的污水达到了10亿多吨。 其中,采访团在株洲展开调查采访过程中,发现株洲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城市生活污水污染也逐年加重由于株洲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城市生活污水污染逐年加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2003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850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5800万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汞、石油类、氨氮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为53881吨、1.71吨、487吨、14670吨,已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二是水环境质量尚未达到区划标准。湘江株洲段有机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同时并存,饮用水源水质仍然受到严重威胁。监测表明:湘江株洲县段基本达到3类水质标准;枫溪、白石段达不到3类水质标准;霞湾段水质为5类水质。4个水厂的水源水质也存在超标问题,超标项目有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等。三是长株潭3市均以湘江为饮用水源和纳污体,并且纳污港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相间排列,而3市湘江干流的流程不足200公里。因此,株洲工业废水对3市饮用水源构成污染,尤其清水塘工业区排放的工业废水,危及湘潭、长沙两市饮用水源安全。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听取省环保局、省经委关于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的情况报告后,分8个小组赴沱江、岷江等市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调查。通过明察暗访等形式,检查了8个市及其所辖39个区(市)县、84户企业、8个垃圾污水处理厂。检查组认为:四川省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和两江决议做了大量工作,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安全隐患依然存在。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2003年废水排放总量达22.7亿吨,其中,城市生活污水排放达10.9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11.8亿吨。全省近1400条大小河流,80%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两江(沱江、岷江)流域水污染整治工作依然严峻。此外,两江流域小流域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染,农村水源污染日益突出。
  
  到2009年12月,安徽省环保厅发布了11月全省重点流域水质月报,巢湖西半湖水质在9月、10月中度污染的基础上重新跌入重度污染。河南、江苏入皖的多条淮河支流重度污染。 安徽省环保部门抽查了11月份境内主要河湖的水质状况。监测数据显示,巢湖西半湖区水质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东半湖区水质轻度污染。与10月相比,西半湖区水质由中度污染下降为重度污染、水体由轻度富营养下降为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环湖河流中,杭埠河、白石天河、柘皋河和双桥河水质中度污染,南淝河、十五里河和派河水质重度污染。 安徽省环保厅水办负责人介绍,巢湖流域排污总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西半湖污染加重可能与进入枯水期、河湖水量减少有关。此外,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标准有待提高,目前企业废水经污水处理后一些污染指标仍然高于地表水五类标准。 在这种状况下,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点多、面广,对于巢湖这样一个半封闭状态、上游来水较少的湖泊来说,水质很难得到彻底改善。 另外,河南、江苏入皖的多条淮河支流污染严重。河南淮河支流流入安徽境内的涡河、惠济河和黑茨河水质重度污染,流入沱河水质中度污染。江苏奎河流入安徽境内的水质重度污染。
  
  
  (2)、珠江流域的水资源概述:
  
  珠江被称为广东的“母亲河”。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珠江象我国许多大江大河一样,难逃被高速污染的命运。 广东是珠江流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也是对珠江排污最多的省份。去年广东的GDP占到珠江流域总GDP的79.64%。据介绍,进入广东的河流基本达到了三类以上的水质,但进入珠江三角洲后,部分河流水质劣于五类。广东省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珠江广州河段有7个月是第四类水质,4月和11月属于第五类水质,1、2、3月的水质比第五类还差。到了广州,江面垃圾漂游,江水黑臭油腻,江中生物已渐绝迹。城内“水脉”也渐告断绝——现在在内城已经很难找到一条像样的河涌了,即使少数的几条河涌也因臭气熏天而被封盖于水泥板之下。而畅游珠江早已成“老广州”的美好追忆。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薛建枫主任在题为《加强珠江水资源的流域管理》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珠江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珠江流域每年干旱面积约200万hm2,几乎占总耕地的1/2。而且,由于枯水期江河调控水量不足,影响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冲污压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水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质型缺水加剧。 珠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岩溶地区“石化”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水资源的涵养条件,缺水保水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珠江污废水排入江河加重水污染,1998年污水排放总量达165亿吨,致使有25.5%的河段水质超过国家规定的Ⅲ类水的标准。水质型缺水不仅在珠江三角洲加剧,而且在上中游北盘江、红水河也因水污染不断引发区域间的水事纠纷。 另外,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珠江沿海的深圳、北海、粤西雷州半岛及粤东潮汕地区、海南西部地区以及香港、澳门,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其中粤西雷州半岛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250m3,深圳市为258m3,香港仅为181m3。香港、澳门、深圳等地早已大力建设供水工程从境外调水引水来解决,雷州半岛及北海等地靠取用地下水资源,不仅难以满足,而且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沿海缺水地区如何优化配置和保护水资源、保证水质的问题日趋突出。
  
  2006年3月,《新快报》记者以珠江广州段作为起点,分别上溯对珠江水质影响最大的北江、巴江河、东江和石井河,作了一次排污大搜查。 在巴江河:印染污水染黑7厘米河床。 巴江河位于花都、白云两区交界处,污染问题一直很严重。记者上周再到实地考察,发现多家印染厂直排的污水,仍沿着巴江河、白泥河下流到珠江西航道,然后进入广州市中心。 3月10日,记者来到神山镇,沿着巴江河边往北走。进入罗溪村地界,便在河边看到富××印染厂的两条排污口———两条直径20厘米的排污管平行从厂房后面引出,从堤坝路面伸出江边2米多,两种彩色的液体从管中直接喷入河里,河中白色泡沫翻涌。 记者在河滩拍照、取样,发现空气中弥漫着和染发剂十分相似的味道。印染厂附近的养鸭户胡老伯愤怒地告诉记者,自己的鸭场就在富××印染厂旁,但他从来不敢把鸭子放到河里放养,“有一次河水很清的时候,我曾经放游了一下,结果整批鸭子在四五天后纷纷死掉了!”记者继续往上游探索,在河涌的尽头又看到两家漂染厂正在排放污水。沿途所见可谓“一团漆黑”———泥土和水都是黑的,河道中间的礁石一块块也仿若煤球,用树枝挑挖河岸淤泥,挖了6、7厘米才能看到土黄色。就连两边岸壁的植物,除了新发的绿芽,表面也大多蒙着黑色的粘稠物。 记者对石井河的描述是,一潭死水“跟原油似的”。 白云区石井河是广州市最臭的河涌,其污染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截污工程所能处理的了。一年前,市人大代表们曾对石井河的治理提出质疑:“投入9个亿,水质是否有所好转?”而到如今,在这条臭涌里,扔下去的资金已达11亿。上周,记者来到石井河畔,看见河水又黑又稠如同墨水,黑色的泡沫不断翻起,远远就有恶臭扑鼻而来。河两岸虽建有截污工程,但依然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内。附近居民则介绍,在珠江桥一带污染比较严重。“那是些村子,排污设施混乱,人口众多,脏水直接排到河里,从小河涌流进石井河。”岸边杂货店老板说,石井河的水太脏,“皮肤碰到都会痒。” 在一个6米宽的钢闸门前,记者看到竟有8艘环卫打捞船准备出发作业。清洁员们告诉记者:“因为上游没水流入,石井河现在是一潭死水,我们天天都在不停打捞,可垃圾还是越来越多,江水还是越来越稠,跟原油似的!”而在这潭“原油”里面,鱼虾早已销声匿迹。据了解,石井河沿岸有多条河涌汇入,包括马务涌、均和涌和新市涌等。从上世纪90年代起,石井河两岸建起很多工厂、企业,兴建了不少生活小区。目前,流域区内的自然村有14万人,新增小区约有20万人,加上外来人口,约计35万人左右。十几年来,石井河流域内建材、化工、制鞋等中小企业污水排放量非常大。加上石井河上游径流被截,河道得不到新水的补给,严重淤积,污水停留时间过长,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加上城市污水厂尚未建好,上游截污工程还未完成,所以石井河水质一直难以改善。
  
  记者到北江大燕河,看到的是排污管伸进河床偷排。 “游北江,吃河鲜”原是清远旅游一大特色,不过,如果你见识过北江支流大燕河的河水,恐怕你就不敢再吃北江河鲜了。记者来到北江支流大燕河时,适逢其水量增加,水位比平时高了一米多,但河水依然相当浑浊。“在平时,这水有时黑色有时黄色,这里的鱼、虾、蟹全部都死了。”居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从1990年后大燕河边的陶瓷城、电镀厂、漂染厂等纷纷建起后,河里就没见过有鱼了。”工业区就在大燕河大桥旁,桥边两岸看不到污水管,但河水中却可看到不同颜色的色带在漂流。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当地村民,有村民把记者拉到一旁悄悄说:“他们把排污管深埋在地下,污水从河床透出来。我们也都知道,建了工业区后,河水水质才明显变了。”记者随后询问了工业区内的百×染织有限公司、×盛印染有限公司等,他们表示,工业区并没有设污水处理厂,不过×盛印染的保安员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污水是排往下水道的,不会直接排到珠江。”除了印染厂外,记者发现当地著名的臭水坑“鬼坑”(原来是连成片的几个鱼塘现在覆盖着黑黑的污水)以及黑臭的龙乌水口都在往大燕河灌黑水。北江位于珠江上游,其河水被污染,广州市民的用水安全同样无法保障。 而在东江,记者看到排污口正对水厂取水口。记者来到了西洲水厂的取水口———东江北干流的增城河段。西洲水厂是为增城、广州经济开发区以及海珠区部分地区供水的,而东江无论是水质还是颜色都较为理想。可记者发现,就在水厂取水口旁边,却分布了大大小小的油库、煤厂、硫酸厂和化工厂,甚至还看到排水口在源源不断地往东江排着废水。更加离谱的是,就在取水口对面的一个排水口,正大量排放泥黄色的水体,空气中还可以闻到刺鼻的硫酸味。
  
  珠江作为我国水资源量紧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水系,按照以往的定式思维应该不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 但是,2009年8-10月珠江流域,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珠江流域江河来水快速减小,8-10月珠江流域江河来水呈现特枯。西江上游骨干水库天生桥一级、龙滩9月和10月入库流量连续出现建站以来同期最小值,其中天生桥一级水库10月入库流量仅为170m3/s,历史罕见。西江控制站梧州流量9月以来多日出现历史同期最小值,10月15日流量仅为1260m3/s,为近70年以来同期最小值,10月西江梧州站平均流量跌至历史同期最低1600m3/s,比多年同期偏少约70%,比特大干旱年1963年的流量还少近30%;北江控制站石角10月平均流量250m3/s,比多年同期偏少约70%,为建站以来同期第2小流量,比21世纪以来的特大干旱年2004年的流量还少近20%。据相关统计,目前珠江流域西部的广西自治区已有180座水库干涸,86个县(市)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流域东部的广东省32座最重要的控制性大型水库的蓄水量比特大干旱年份的2004年同期还少7000万m3。
  
  (3)、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概述:
  
  淮河是我国第三大河流,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全长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西起伏牛山,东临黄海,北至黄河堤和沂蒙山脉,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豫、皖、苏、鲁4省。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90亿立方米;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21亿立方米,仅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2.2%;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74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4.5%,扣除两者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854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0%。目前,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73.7%,全流域人均水资源48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8%,每公顷平均水量为4935立方米,仅占全国每公顷平均水量的19%,水资源相当贫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干流中游及淮北支流已是无河不污,有些水域甚至已失去使用价值。Ⅰ类水断面占评价断面的1.2%,Ⅱ类水占 16.8%,Ⅲ类水占17.8%,Ⅳ类水占 14.5%,Ⅴ类水占7.5%,超Ⅴ类水占 42.2%。由于水污染而造成的饮用水荒以及人畜、鱼类中毒等事故经常发生,危害极大,影响恶劣。随着人口增加,水污染严重,人均可用水资源逐渐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今后水资源的供需缺口将会日益扩大。再加上灌溉设施不足,供水条件差,抗旱减灾能力低。目前,流域内在中等干旱年用水总量近500亿立方米,缺水40亿立方米,特枯年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尚缺水10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淮河中上游及沂、沐、泗地区缺口最大。 淮河流域面积为1314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900平方公里。造成农田跑水、跑土、跑肥,据不完全统计区内年流失土壤量为422万吨。水土流失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减弱,自然水源减少,河流断流,水库蓄水能力下降,井泉枯竭,人畜饮水困难。
  
  1994年,国家号称投入600亿治理淮河。 2004年6月,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在通报淮河流域污染调查结果时说,经过十年治理,淮河干流水质虽有明显改善,但支流污染依然严重,治污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 5月28日至6月11日,环保总局派出督察组暗查了沿淮四省的16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3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65条河流(湖、排污沟)和155个河流断面。调查结果显示:淮河主要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流域有近一半的断面水质尚未达到“十五”(2001-2005年)控制目标;排污总量仍然居高不下;污染反弹问题严重,16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中的31.5%违法超标排污;30座污水处理厂中56.7%不能正常运行。 潘岳说,造成污染反弹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地方保护。流域内各级政府不按照环境容量组织当地经济社会活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传统生产方式仍然盛行。二是资金短缺造成的治污工程建设滞后。迄今为止,淮河“十五”(2001-2005年)计划投资完成率仅占33%。全流域尚有85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未动工,大部分污水处理厂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三是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造纸、酿造、化工、制革和印染等高污染行业仍是流域的主要行业。 四是非工业污染日益突出。70%的化肥、农药施用量流失或残存在土壤和农产品中,并最终进入水体。 潘岳说:“这一切,均使得我们治理污染的速度赶不上环境破坏的速度”。
  
  3、地下水危机
  
  由于各大河水量减少和水污染,缺水已经成为各大河中下游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同时,在经济倾斜政策的引导下,大量人口和工业聚集到沿海地区,使用水需求剧增。 比如说,根据统计数据,北京1948年人口为203万人,到2008年的60年间,常住人口增长到了1695万,如果再加上流动人口,则达到2100万,是1948年的10倍。 2009年7月,北京汽车保有量接近380万辆,仅仅2009年上半年,全市增加30多万辆车。就拿洗车来说,冲洗一辆普通轿车,用软管冲要耗水200升,用高压水枪要耗水30升。 而按照350万辆的保有量,即便每辆车每周洗一次,而且使用最省水的洗法,每年也能洗掉3000万吨水,相当于12个昆明湖。 而且,北京洗车用水主要是盗用自来水,商用清水和中水洗车数量非常少。 那么,随着地表水缺水或者水质性缺水,北京人的生活、洗车、工业用水怎么办? 推而广之,各大河中下游沿海地区怎么办?
  
  过度抽取地下水成为人们获得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另一个途径。据统计,从1976年开始,海河流域每年1/3的生产生活用水要靠地下水供应。仅河北一省,1976年至今30年间就抽取1200亿立方米地下水,相当于200个白洋淀水库。根据从河北省水利部门资料,到2001年底,河北地下水开采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28亿立方米增加到173.21亿立方米,供水量已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4.5%。而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的81.9%和农村用水的96.7%,都是靠地下水提供。 这种几乎完全依赖地下水的结果,就是形成地下“漏斗区”,造成地面下沉。 地面下沉不仅发生在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的地面下沉状况同样严重。
  
  以北京周边的河北为例,目前东部深层水是经过6000年至25000年长期地质时期形成的,基本属于一次性资源。但从20世纪末期到2002年,连续6年的干旱,已经使缺水地层无法补给水源,而由于工农业用水量的剧增,超量开采有增无减。 河北西部和中间地带的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7.01亿立方米,但20世纪90年代平均开采量104.4亿立方米,超采27.5亿立方米,超采率达35%,深层底下水年均开采量25.79亿立方米。90年代深浅层地下水合计年均开采量为130.33亿立方米,超采量为53.32亿立方米。 而京津以南平原是河北省平原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的地区。 由于长期超采,导致河北地下水位持续大范围下降。河北省水利专家魏智敏说,开采地下水原则上应是采补平衡,但对河北省这个严重缺水的省份,对地下水采用一直在“寅吃卯粮”。1980年以来,全省浅层地下水平均下降10多米,深层地下水下降最深的地方达到90 多米。
  
  过度抽取地下水的结果就是沉降,中间地带平原区主要地面沉降区已发展到8个。沧州地区沉降达1953毫米。河北省测绘局对沧州、保定和邯郸3个城市的连续三年监测表明,失去沉降在连年加速。地下水位也在逐年下降,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下降到12.34米,比60年代中期下降了10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4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达19.4米,平均每年水位下降约0.7米。石家庄市以南、邢台市以北山前平原地下水位下降最为严重,其次是邯郸中部地区。 而由于城镇生活、工业用水和农村用水只能靠地下水来维持。众多地方只好打深机井来保持工厂、企业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线的正常运转。而机井在解放初期只有1800眼,到去年底已达到85.59万眼。2010年以前,石家庄市区、邢台市区和永年、磁县等地的地下水将被疏干,无地下水可用,面积将达1863平方公里。2020年以前,邯郸市区也将成为地下无水区。到2030年,河北将有大面积的地下水被疏干,只好开采深度在百米以下的第三含水区,由于该区富水性差,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将明显加快。
  
  因过度开采地下水,中国华北地区出现世界罕见的漏斗区,面积已经达到4 万平方公里,目前仍在扩大之中。 地下漏斗俗称地下水盆地,主要是由于对地下水掠夺性开采造成的。 在河北,“漏斗”群已增加到全部的11个省辖市,各个“漏斗”区的面积也在逐年增加,在沧州、廊坊等地的漏斗区已连成一片。唐山市和保定市的漏斗区已发展到以市区为中心的300平方公里和400平方公里;廊坊市的漏斗区面积已达352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8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中间平原地带无地下水面积已达1700平方公里,出现了人畜饮水都极其困难的新“旱庄”。不仅如此,目前华北平原形成了30多个小漏斗区,河北省、天津市、山东德州市的漏斗区连成一片,面积为中国之最。河北省水利专家魏智敏认为,这样大的漏斗区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在漏斗区域内,由于地下水减少,原来被水占领的空间由气体充斥,土地变得松软,必然会引起地面沉降。目前,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面积已经达到5万平方公里,也是全国之最。 在沿海地区,漏斗区域极易引起海水内侵,咸水扩散。秦皇岛市区已经遭遇到这一问题,这个市的枣园水源地目前已经遭到海水内侵,整个市区不得不由饮用地下水变为饮用地表水。
  
  长江三角洲的形势同样让人忧虑。 在上海,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 1965年与1921年相比,上海144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地面沉降了1.75米,市区的西藏路、北京路口等处最大沉降2.63米。黄浦江从1921年时的“地下流”,到1974年时的“潮水上岸”。 从1966年起,上海开始限采地下水,向地层回灌自来水,“冬灌夏用”、“夏灌冬用”,以地下含水层储能及开采深部含水层等众多措施把上海地面沉降稳住, 而从1966年至2002年上海地面沉降每年平均仅0.5毫米,被国内外同行誉为“奇迹般的成就”。 但是,上海只是长江三角洲中的一个“孤岛”。在长江三角洲这一脉相承、水土相连的土地上,上海的地下水位20米,似一座“孤岛”;而周边苏锡常、杭嘉湖、宁绍舟的地下水位均在30米以下,杭嘉湖地区有的深达45米。 总体沉降范围在迅速扩展。如杭、嘉、湖的沉降正向整个平原蔓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苏锡常地区的沉降速度也在加大,苏州市自1949年以来累计地面沉降600毫米的面积已达180平方公里,常州43平方公里,无锡59.5平方公里。
  
  随着地下水减少,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的发展过程经过缓慢、显著、急剧沉降等几个阶段,与同时期地下水的少量开采、大量开采、超量开采相对应。而苏锡常地区的地面沉降发生在最近30年。无锡、常州地区同时伴有地裂缝与岩溶塌陷,嘉兴等地沉降中心区最大沉降量为2米,苏锡常平原因为不均匀沉降,已形成13处地裂缝,局部地域形成了长数千米、宽数百米不等的地裂。苏州市农村地面高不足3米,有些村村内水面低于周边水面达1米多,每年排灌费就高达10万元。地下水决定了土地的承载,周边的地下超低水位迟早会影响上海,进而可能造成整个长三角的大片土地沉降。 如果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控制不作统盘考虑,不搞未雨绸缪,后果不堪设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