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r勃兰登堡 回复日期:2009-12-07 22:28:40
-------------------------------------------------------
感谢交流。 拜读了你的关于大学的文章,赞同! 而且,可能速度将非常快,超出人们的预期。 借用德鲁克的语言,“大淘汰”可能很快开始。
我没有看到你关于第二点的文章。 不过,就我个人来看,我的结论似乎没有太决断。 分析研究过比较长时间了,可以说的也特别多,只不过这个话题太热点,不利于大家理性研讨,就没有提出来。
真理越辩越明,希望共同探讨。 谢谢!
谢谢各位! 看来大家比较关心房价,我就先暂时不讨论医疗,回来补点第二部分欠下的内容。 探讨一下房价和楼市。
因为这个话题过于敏/感,希望大家理性发帖!!!
研究 房价和楼市,关键要解决三个问题: 1、 房市到底是什么市? 2、 房市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3、关注房市的人,不论是否已经买房,跟房市的关系是什么?
希望大家理性回帖!!!
一、房市到底是什么市?
楼市是金融市场。 虽然它表面上跟股市有所区别,但是跟股市的性质一样,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 房价代表的并不是所谓的“居者有其屋”,而是金融机制的定价,就像企业的股权一样。 租金才是真正的民生市场,关系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而房屋租金的收入,就跟企业的收益一样。 在美国,金融市场将房地产进行分割打包成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凭证后,房地产与股票债券已经没有了区别,都是金融市场上流通的一种价值凭证。
打个比方,假如比尔盖茨拥有整个微软,微软2005财年的净利是120亿美元。那么,微软值多少钱?应该是比120亿美元高,但是没有人知道到底是多少。 这时候,比尔盖茨做的是实业,通过每年的利润赚钱,就这样积累个人的身家。 但是,2006年1月1日,某投行忽悠比尔盖茨把微软弄上市。 于是,微软1月2日上市,也就是把整个股权变成分散的股票。 刚上市的时候,没人听说过微软,而且觉得这个词怪怪的。 结果,微软股票的总值是120亿美元,也就是说比尔 盖茨身家是120亿美元,合每股1.2元。 但是,连着三个大利好,其中之一是微软的软件以盗版的方式买到了火星上,等6月份软件盗版占领整个火星市场后,微软就可以展开行动,对火星人收费。 于是,股价一路攀升,3天涨到4800亿美元,合每股48元。 过两天,听说火星人太强悍,收不到版权费,股价又跌回1200亿,合每股12元。
大家都知道,金融市场的虚拟性就表现在股价的上下。 在实业上,微软的净利润该是多少,还是多少,一直没有变。 但是,就靠几个消息,股票就从1.2元涨到48元。 这时候,比尔 盖茨开始大量抛售,持续抛售股票,一种将股票砸到12元。 于是,比尔 盖茨虽然没有通过产品赚钱,但是通过大量抛出几乎没有成本的股票,大赚了一笔。 那么,在净利润没有变的时候,比尔 盖茨靠什么赚钱呢? 大家也都知道,是一个叫做市盈率的东西,也就是股票总值跟当年利润的比例。 当市盈率在1倍左右的时候,股票价格是1.2元;市盈率在40倍的时候,股票价格是48元;市盈率在10倍的时候,股票价格是12元。 而比尔盖茨就是通过市盈率赚到了大钱。 所以,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净利润,净利润只是个指标,重要的是市盈率。 净利润再多,一股一年只能赚1.2元,但是市盈率这个“小宇宙”一爆发,就让比尔 盖茨一股赚到了48元,还有什么比这个来钱更快?
其实,楼上的虚拟性也表现在楼价的上下。 比如说,北京某地的房价在过去几年,每年涨价10%左右,今年一平米/月为10元,明年就是11元,后年12元,但是房价却涨了4倍多。 这样的结果就是,房价与租金价格的价格比逐渐拉大,比如说从过去的1:200,变成了1:750。 也就是在4年前,收16年多的房租,可以把买房子成本收回来;但是,到了现在,得收60多年房租,才能够把买房子成本收回来。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房子普遍都是70年的租用权,其中还包括建设等的时间,剩下的时间也就是65年左右。 那么,如果按照净现值算的话,这个房价就有点太高了。 如果大家不太理解净现值,就想想贷款60年,需要多少付出多少利息就知道了,总共算下来利息要比本金要高得多。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要买这样的房子呢? 主要有两种人: 一、缺乏金融价值的知识的人,而且把“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的想法看得太重。 那么,这些人在买房的时候,主要靠感性,不考虑房价的合理性。 这就像有很多人在微软股票48元的时候,还觉得微软股票是“价值投资”,一直在买。 等微软股票到了12元、而且根本没有上升能力的时候,才痛心疾首地觉得自己上当了。 而当房价太高的时候,他们就觉得心理上受不了,但是买房的心理就更加迫切。 二、炒房子的人,他们认为房子将继续上涨,等再翻倍的时候抛出。 就像微软股票在48元的时候,觉得微软还会高速成长20年,微软股票最少可以持有20年,等到时候再翻倍的时候抛出。 这两种力量汇集起来,就成为买房的主要力量。
那么,到底什么是金融市场? 就是资金供求的市场。 鹦鹉学会了“供”和“求”,也就成了经济学家。 在过去,多头、空头争吵不休,都是在说什么“刚性需求”,或者说房屋空置,都是说的实业中的房屋概念,说的是房屋的供求,然后根据这些基本面的判断来判断金融市场,这些都偏离了主要问题。 人们没有考虑到资金面的供求,而左右市场行情的是资金面。 在股市里做庄的资金,有多少是有耐心一整年操作的一只特定股票的? 在一年内,基本面除了配合资金炒作,根本就没什么意义。 而通过资金的操作,金融市场在某一段时间之内,完全可以脱离基本面,演绎出独立的行情。 也就是说,好消息是好消息,而坏消息是更好的好消息。 如果不理解金融这个特性,一切都是在“雾里看花”,“纸上谈兵”。
给大家出两道小学数学应用题:一、一个装满水的水池有一个进水阀及三个口径相同的排水阀。如果同时打开进水阀及一个排水阀,则30分钟能把水池的水排完;如果同时打开进水阀及两个排水阀,则10分钟能把水池的水排完。问:关闭进水阀并且同时打开三个排水阀,需几分钟才能排完水池的水? 二、 一个蓄水池底部有一道裂缝,满池水40小时全部漏完。甲、乙两个进水管,水池蓄满水后,经过30小时,开始打开两个进水管,12小时后水池注满。关闭进水管后,又经过10小时,打开乙管,经过6小时后水池注满。如果把水放掉,把池底裂缝堵好,甲、乙两管分别单独注水,各需几小时可把水池注满? 在我在小的时候,总觉得出这些题的人脑子有毛病(虽然我非常善于小学数学,套用沃尔玛的口号:always 99-100,always)。 但是,工作了以后,我才知道,我小学数学学得好太重要了。 看着资金进水管、出水管,大概就知道股市走向了。
在金融市场,水管子是相互连接的,而且是此消彼长的,最后是要回归理性的(也就是基本面)。 比如说,在2007年之前,大戏的主角是股市,房市是配角。 在这场戏中,很多人把自己过去的财富积累,在最高朝的时候投到了股市。 在股市升到5000点之上后,无数的人们开始把钱投入股市,或者通过购买基金进入股市,引发基金销售异常火爆。 当股市达到6000点时,更加引发人们空前高涨的信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石油股价在40多元、30多元的时候,大量散户在对中石油股票进行着“价值投资”。 到了20多元的时候,无数人认为股价已经严重偏低,相信它已经不可能再跌了,于是把自己的积蓄投了进去。
在某一段时间,强者恒强。 到2009年,大戏的主角变成了房市,股市成了配角。 在2008年,股市和房市都经历了相对低朝时期。 不过,房市的表现似乎要远远强于股市。 当股市下跌了差不多3/4,房市仅仅有少部分下跌。 到了2009年中,房价强劲反弹,后来屡创新高,似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楼上再向上。 但是,股市表现却相对软弱。 在房市已经回到历史高点的时候,股市反弹到3000点左右的位置,相对于最高点时的1/2。 房市在2009年的“大戏高朝”中,成为不可置疑的主角,成为亿万人们关心的首要大事。
展望2010年,房价上涨的空间估计不是很大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房价并非名义货币房价,而是实际价值房价,比如说一平方房子和一吨大米的比价。
请各位网友理性回帖!!! 这里只探讨经济问题,只探讨经济的道理!!!
作者:charlie_shipping 回复日期:2009-12-08 03:51:21
美国只有三亿多人口,却支撑了四千多所大学(包括communicate college)。所以感觉中国这些大学在人口高峰期过去之后破产可能性不大,但是减小规模,不同类型的大学进行有针对的招生是一定的。
-----------------------------------------------------------------德鲁克曾经预言,美国的大学都要破产,因为大学作为“恐龙”,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然后因为失去学生而消失。 但是,事实证明他的预言是错误的,大学反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个人认为,德鲁克预测错误的原因有两点:
1、大师汇集:只要有大师在,大学什么时候都不会破产。而且,还会适应时代的变化,持续发展。 打个比方,如果把一群人扔到了一个荒岛上。 而这些人恰恰是哲学家、神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科学家、工程师等等。 那么,这些人立刻行动起来,自动组成一个极为高效的团队。不出五年,这个荒岛会变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岛屿,然后这些人开始以荒岛为基地,用自己的知识影响世界,占领世界的高端市场。 大学就像这个荒岛,大师们就是推动大学的动力,这些大学在领导着全世界的发展。
2、竞争背景: 纵观中国秦朝之后的历史,“太平盛世”的时候,太监最吃香;而只有战争时期,将军才被重视。 美国在1980、90年代,遭到日本竞争,全国陷入恐慌状态。 这时候,大学的价值体现出来,各种创新理论开始从大学传播,战略大师迈克尔 波特是其中的代表。而80、90年代开始,美国的战略思想更加灵活,用来应对复杂环境。 拉姆斯菲尔德全面改造美国军事体系的实践、企业文化兴起等现象,都是这些思想的具体应用。 斯坦福创造硅谷,硅谷创造经济奇迹就更明显了。 最后,美国通过“知识经济”的激进式创新,重新把日本远远抛到后面。
但是,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二流大学,就缺乏大师。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或者说,学习本身就是生活。 而大师才能引导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更好地生活。 一个没有生活价值的大学,也就没有生存的价值。
关于教育的问题,与教育相关的制度经济问题,我也学习了很多,也想写几本书。 但是,因为话题过于火热,很容易导致讨论失控。 所以,虽然它是最重要、最紧急的问题,我也没有在开篇就把这些观点抛出,慢慢渗透吧。 希望大家在冷静理性的氛围内探讨。 与我们自己、与这个帖子的寿命都有好处。
作者:UPSLEO 回复日期:2009-12-08 04:17:51
注册用户快4年了,很少发言,今天确实看到好贴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旁征博引,令人眼前一亮,欲罢不能,一直看到凌晨四点多。
看来LZ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阅历广泛,希望继续聆听高见,对中国更多的经济、社会现状发表更多见解。
建议LZ可以分开来写,弄一个系列,实际上每个小标题都可以展开学成一篇独立的文章,这十一个问题一起说完估计至少几万字了,分开写便于大家更好的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交流。
------------------------------------------------------------------
谢谢鼓励! 先写到哪里算哪里,反正也是杂谈。 如果探讨的深入了,可以把几个关键的问题慢慢分出来。
发帖说明: 孙子的启示 (敏/感/词“地雷”太多,只能分段发了)
为了经济理论而经济理论,是本人发帖的目的。 本帖只是提出经济问题,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和逻辑。其目的并不是“指点江山”,告诉别人我将要通过ABC的措施解决中国经济。 首先,我没有那个水平谈中国经济的解决措施;其次,这个事情也不归我管,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角色。 我仅仅是希望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探讨经济学的理论,然后再思考经济现象,了解经济现象而已。 希望网友们更多地就理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对于很多人来说,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因为,实干之后赚到的钱是实实在在能够看到的,而理论是很空的东西,经常难以理解。 但是,这只是大多数人都看法。 少数成功者才能够理解智慧的价值,而理论是智慧的结晶。所以,越是成就高的人,就越需要学习理论。 所以,不论从智慧地位,还是历史地位,理论家都要比实干家的地位要高的多。 而孙子能够世界知名,就是他的《孙子兵法》中反映的军事战略理论。 就拿我对孙子的个人认识,我觉得他的主要价值在于“军事战略理论家”。
实干家赚钱,也是要通过理论,有自己的系统理论做支撑。 没有理论支持的实干家,都是“形而下”的行为,不可能获得持续的利润。而理论家对智慧进行总结和凝炼,虽然对个人的物质利益用处不大,但是能够指导他人的发展,这才是价值的精髓。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绝大多数哲学家的思想里反映出来的内容,而且被多个哲学家明确说过了的。
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的时候,看见兄弟两个渔夫。 这两个人一个叫西门 彼得,一个叫安得烈。 他们正在打鱼,向海里撒网。 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耶稣。 彼得和安得烈在当渔夫的时候,虽然能够赚钱糊口,但是生命缺乏价值。 而他们跟了耶稣以后,虽然生活变得充满艰难和曲折,但境界得到升华,后来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而即使一个人把全世界的钱都赚到自己的名下,也比不上彼得或者安得烈这样渔夫出身的圣徒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所有成功的实践都必须以理论做支撑。 比如说,想做指挥打仗的职业军官,不读《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以及其它军事理论,那就只会成为毫无头脑和方向的战争工具。 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经营管理企业不读《国富论》、《经济学原理》、《博弈论》、德鲁克、戴明博士、迈克尔 波特等等综合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最多就是“武大郎开店”的作坊式工厂。 如果作为中国人,从事金融投资、国家与地区竞争战略等,除了学习军事、经济和管理理论外,更需要读《圣/经》、哲学理论、《老子》、《庄子》等等内容。
不少人只想赚到直接能够看到的钱,所以对理论经常不屑一顾。 但是,这样的结果总是赔钱。 西方有个哲学家,天天找人去讲他的哲学道理。 这让其他人特别反感,认为他光说不练,那些理论根本没有用。 而且,他一直也比较清贫,对于物质崇拜的普通人来说,他就显得更没有说服力了。 后来,他也生气了,找人出钱,做了一笔粮食的投机生意,一次赚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 他要通过做生意让大家看看,人们处心积虑都赚不上钱,但是他研究哲学,想赚钱随时都可以赚。 哲学才是高层次的赚钱之道。
而孙子通过《孙子兵法》,奠定了世界著名的军事战略理论家的地位。 《孙子兵法》对于战争的全面性和概括性,只有在两千多年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才实现整体的突破。 而作为军事战略理论家,孙子打仗是为了支持他的理论,并不仅仅想通过打仗立功获得“一亩三分地”。 这点很重要,这是理论家从境界上比实干家高的地方。 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个人利益,聚焦在智慧本身。所以,理论家不论从思考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都是实干家难以相比的。
孙子似乎就像那个哲学家,打仗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 所以,他在“一仗成名”之后,退隐江湖。 在后来,当《孙子兵法》的内容吸引人们的时候,还知道孙子用它打了一场极为漂亮的胜仗。 所以,这种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更容易被普通人认为是好的东西。 当然,对于真正思考战略的行家来说,《孙子兵法》的精髓在于他的思维和文化方式。 《孙子兵法》充分展示了孙子的军事素养、战略眼光、以及战略思路。 它的架构思路,也相当的完善,而且内容独具一格。
当然,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孙子最初作为一个年轻人,可能更希望通过打仗证明自己,而不是通过军事理论证明自己。 当时的情况可能是,他加紧写《孙子兵法》,就像他说的“兵贵胜,不贵久”。 他要抓住黄金的机会,向吴王兜售自己的思想。 所以,“兵法十三篇”前面的内容,尤其是“始计篇”的内容极其精炼、精彩。 而写到了后来,就出现了不少逻辑与内容的仓促之处。 另外,《孙子兵法》的内容本来可以充分展开。 那么,可能会有更精彩、更深刻的思想迸发出来,推动他的思想进一步升华。 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丰富内容,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思想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 就像销售,就是通过打动人心而实现的,孙子体现出顶尖销售人才的素养。 《孙子兵法 始计篇》开篇综意,在第一段就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所以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 这里面有很深刻的意义。 每个顶尖销售人才,在销售的时候,必然首先要把自己的产品提到无以复加的重要地位。 比如说,销售房子的人会说,人们不买房子就会没地方住,就没法结婚。 卖钻戒的人会说,没有钻戒的婚姻就不像是婚姻。 而孙子作为军事战略家,首先把战争提高到治国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指出了自己和自己的思想的重要性。 当然,他说的是事实,所以很容易让人接受。 如果人们接受了他的第一步,那么下一步给人“洗脑”就简单得多了。
在第二段,孙子提出“道、天、地、将、法”五事七计的核心战略原则,指导战争获胜。 这个部分是《孙子兵法》的精髓。 其实,单凭这段的一百字左右的内容,也就足够让《孙子兵法》流传于世了。 就像孙子所说,这个核心战略原则就是尺度,可以衡量治国、战争、企业竞争,个人发展是否能够成功。 而且,孙子以断然的态度说:“如果听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能够胜利,我就留下来;如果不听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失败,我就离开。”
孙子这样的豪气,来自于对理论,也就是智慧的信心。 孙子用《孙子兵法》表明,要想让国家存在,就必须打胜仗。 而要想打胜仗,就必须要听孙子的话。 通过《孙子兵法》,孙子明确地告诉吴王阖闾,他是阖闾称霸成功的唯一选择。孙子反映出思想家的气概。 而在全球化竞争中,所有能够成功的顶尖销售人员,必须拥有这种充满思想的气概。 当然,在这种气概的背后,必然有货真价实的东西做支撑,否则只能是“一锤子买卖”。
在实际的操作中,聪明的人“与人为友”,智慧的人“与人为敌”。 智慧的人通过“不打不相识”和占据主动的方式,达到目的。 孙子就是这样充满智慧的人。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充满战争智慧的教材。 人们读《孙子兵法》,可能觉得它对经商、做企业有很大用处。 但实际上,《孙子兵法》在人与人交往上也同样有效。 而且,孙子将自己的战争思想用到了与最重要的人的交往上。 最关键的“一仗”,实际上是在宫廷之上“打败”吴王阖闾。 这个事件充分反映了《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而且成为了一个传奇。 经过这个事件,吴王知道孙子肯定能够打败楚国。 所以,后来“西破强楚”的过程也就变得简单了。 而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史学家,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部分,在《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中,以主要的笔墨描述孙子在宫廷之中与吴王阖闾的“交锋”传奇。
什么是“与人为敌”? 一个故事说,一个土财主想让自己的孩子写出一笔好字。 他请了好几个挺好的先生,教这个孩子写作,但是每个先生都觉得没法教这个学生。 过了一年多,这个孩子还是写字乱七八糟。 这时候,有个先生就说,他可以教好这个学生。 条件是,这个土财主和孩子一起上第一课,而且都必须得听他的话。 土财主为了自己孩子能够变成文化人,就答应了。
上第一课,先生带来了笔墨纸砚。 告诉富人,他们不能自备学习工具,而必须从先生这里买。 然后,先生一张大纸卖一两银子,一只毛笔卖二两银子,墨卖二两银子。 这让富人极为心疼,先生的东西卖的太贵了。 但是已经预付了先生学费,如果不买的话,学费也将“打了水漂”。 富人只好忍着心口的疼痛,又花了十两银子从先生手里买了笔墨纸砚。 然后,土财主就要求孩子必须得认真写字,否则就是严厉惩罚。 结果,从当天开始,孩子写字的水平突飞猛进。
孙子与阖闾的“遭遇战”,跟这个先生的思路类似。 孙子只是保证阖闾,他必然能够让阖闾获胜。 但是,他并没有告诉阖闾,他们之间的开头竟然让阖闾如此郁闷。 在孙子和阖闾初次“交锋”的时候,孙子有备而来,打了阖闾一个措手不及,让阖闾损失惨重。 吴王阖闾可以说吃足了苦头,从气势上被孙子压倒,从利益上被孙子伤害。 但是,但也是这仗,吃了大亏的阖闾真正认识到孙子的价值。 而比起战争的成败来说,阖闾知道他吃的亏孰轻孰重。
当时,伍子胥在阖闾面前极力称赞孙子是个军事天才。 然后,阖闾召见孙子,孙子把兵法十三篇交给阖闾。 阖闾看完之后,肯定觉得孙子的“兵法十三篇”充满了智慧。 所以,他希望孙子能够演练演练。 估计当时阖闾觉得后宫的宫女缺乏纪律,不够严肃,不好管理,需要加强军事化训练。 所以,孙子利用对宫女军训的机会,在阖闾面前“推广”了自己一下。
事情的关键是轻重缓急,做事的关键是抓住重点。 孙子虽然没有“经验”,而长期的培养的军事素质和他对吴国的观察与分析,让他洞察到吴王阖闾最大的烦恼。 吴王阖闾在国力增强后,开始发愁。 阖闾野心很大,也想称霸。 但是,吴国西边有强大的楚国,对吴国产生巨大的威胁。 一方面,阖闾就是曾经的公子光,在吴国和楚国之战中曾经打败过楚军。 同时,阖闾知道自己当时的胜利只是局部胜利。 而吴王阖闾的目标,就是通过完全打垮楚国而称霸。 但是,吴国小,楚国大。对于阖闾来说,打败楚国的任务过于艰巨。 所以,他需要军事天才,帮他完成他的计划。
而阖闾让孙子练兵,因为他对孙子的思想非常折服,但是对孙子实际打仗的能力将信将疑。 因为,他读完《孙子兵法》之后,感觉孙子的口气太大了。 所以,阖闾很有顾虑。 如果阖闾听孙子的话,就等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到孙子的手中。 但是,孙子并没有真正打过仗,万一孙子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那就误了自己的性命。 阖闾希望孙子用宫女练兵,看看孙子到底怎么样。
虽然孙子曾经反对,说用宫女练兵不严肃,真的要是演练起来,吴王可能要后悔。 但是,阖闾觉得这样做无伤大雅。 做个军事训练,戏耍一下宫女,顺便也看看孙子怎么练兵。 所以,吴王说,没什么可后悔的。 于是,双方约定时间,看孙子练兵。 事后证明,孙子给吴王打“预防针”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吴王最初的想像。 然后,这个“预防针”让吴王阖闾有苦说不出。
高手过招,一招制敌。 虽然阖闾本人打起仗来非常强悍,但是在孙子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因为,孙子的“推广”可能早已处心积虑,专门打击阖闾的薄弱之处。 根据《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王阖闾选了宫里180名美女。 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阖闾的两个爱姬分别担任各队队长。
在训练中,孙子三令五申之后,击鼓让宫女向右,但是妇人们大笑。 孙子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是将领的错。 于是孙子又三令五申。 然后,孙子击鼓让宫女向左,妇人们还大笑。 孙子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是将领的错。 既然这些都明白了,但是不按照法令而行,就是吏士的罪过了。 就要砍了左右队长的头。 吴王在台上观赏,看到要砍了爱姬的头,大吃一惊。 马上派人下达命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你能够用兵打仗了。 我没有这两个姬子,吃饭都不香,希望不要斩了”。
孙子说,“我已经接受命令为将军,将军在军队中,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于是就斩了两个队长示众。 用其次的两个人为队长,于是再击鼓发令。 妇人们不论左右前后,跪倒站起都按照规矩,没人敢再出声。 于是孙子让人向吴王报告说,“军队已经整齐了,大王可以试着下来看看了,只要大王想要用她们,赴汤蹈火也可以。” 吴王说:“将军停了演练,回宾馆休息吧,我不愿意下去看了。” 孙子说,“大王也就是喜欢说说,不能用到实处。”
司马迁把这一段作为孙子的主要事迹,他肯定觉得孙子这个行动确实是太出人意料了,比孙子打仗更具有传奇色彩。 因为,有无数人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仗,但是还没有一个人在宫廷里“真刀真枪”地动武。 其实,从个人出身与家庭教育分析,孙子出人意料的行动,其实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孙子虽然年轻,但是已经被培养了(N—1)年做军官了。而且,估计他早就模拟过无数次做将军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成自然了。 所以,不论是“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还是“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都是他认为的做将军的正常行为。
而且,孙子可能早就算出,他与吴王阖闾的“遭遇战”的结果。 《孙子兵法 始计篇》说:“还没有打仗的时候,先在家谋划好胜利的,胜算就大;还没有打仗的时候,没有先在家谋划好胜利的,胜算就小。 多谋划的将战胜少谋划的,更何况没有谋划的呢!我从这儿看来,胜负已经很明显了”。 其实,孙子可能已经做好了大量的“沙盘推演”,而吴王阖闾却根本没有谋划。 所以,“第一仗”吴王阖闾惨败,赔了夫人丢了面子。
通过这一仗,吴王阖闾处于极其艰难的选择之中。 孙子通过练兵,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更让吴王阖闾吃了大亏。 在这个时候,如果吴王阖闾小心眼,让孙子走掉了,那么他白白失去了两个宠姬,而且生一肚子闷气,最后只有损失,什么都没有得到。 依照吴王阖闾的性格,这样的毫无收益的损失是不能接受的。 而如果他重用孙子,就等于用两个宠姬的代价,验证了孙子的价值,也算是得大于失。 所以,盘算半天,吴王阖闾考虑还是要重用孙子。
另一方面,孙子出于理论的深刻理解,因此在危机之中,他的态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其实,孙子也很清楚,得罪吴王并不是好事,很有可能搞砸跟吴王的关系。 但是,孙子有更大的原则,就是“战争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 而且,当时孙子与吴王阖闾是对立的利益双方。如果照顾了吴王的面子,不斩掉两个宠姬,他的战略才能就不能施展。 吴王也就看不到他如何将一个嘻嘻哈哈、毫无组织纪律性的宫女们在一个小时之内,变成一个遵章守纪的队伍。 而看不到他的训练宫女的效果,吴王阖闾也不会对他产生足够的信任,放心把军队交给他。 所以,孙子跟吴王的关系是次要的,证明自己治军的能力是主要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斩了两个宠姬就变成正常之举。 而且,如果吴王把战争当儿戏、认为宠姬更重要的话,那孙子的理想也就不可能实现,跟吴王的时间和精力就浪费了。所以,孙子必须以强有力的方式,让吴王付出代价,表达了自己的主张。
孙子两次激怒吴王,让吴王心里非常不痛快。 其实更重要的是,孙子言行让吴王阖闾下不来台。 不过,回去以后,伍子胥向吴王进谏说,用兵不能当儿戏,吴国的主要目标是讨伐强楚而争霸,求贤若渴,而孙武又是不可多得的将才,要想跋涉千里作战,非孙武不行。 然后,伍子胥又替吴王阖闾找到孙子,然后孙子跟吴王道歉,然后再做解释。 吴王有台阶可下,面子也就挽回了,什么事情都好办了。所以,他挽留孙子,请孙子做将军。
孙子与吴王的宫廷“交锋”,是理论家的经典案例。 而孙子是理论家的一员,反映出理论虽然来源于实践,但是远远高于实践。 西方哲学的起点苏格拉底的理论核心就是自己“无知”。 他天天用自己的“无知”去找那些自以为有知识的人辩论,最后让所有“有知”的人哑口无言,非常恼怒。 有一次,一个“有知”的人一直被苏格拉底纠缠,后来恼羞成怒,踢了苏格拉底。 有人问苏格拉底:他为什么不踢回去? 苏格拉底说:“你被驴子踢了一脚,还会去踢驴子一脚吗?” 财富永远是流动的,2000年前拥有财富的人早已经烟消云散,而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故事仍然在被无数人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