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八、 生活费用问题 –- 制度经济学的思考 (续)
  
  谁在消费我们的钱? 说起生活费用,人们首先需要明确“谁在消费”。 每个人手里拿到的钱,并不是自己的所有应得收入,其中一部分已经被人拿走了,这本来可以作为人们的生活费用;每个人花钱卖东西的时候,东西的价格经常也不是东西本身的价格,其中一部分也已经被人拿走了,这本来也可以作为人们的生活费用。 那么,人们首先需要思考清楚,谁拿走了这些钱? 而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最大的“财主”。人们的财富的相当一部分都要经过“大财主”的手,也就导致财富向这个“大财主”集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财主”是谁,从人们应得的生活费用中拿走多少,怎么把这些费用花出去,就成为社会消费的大头。 这个“大财主”消费的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潜力。
  
  在中世纪,欧洲经济主要还是封建庄园制(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时候,人们的生活相当贫困。 而从十一世纪开始,基督教会逐渐取得对整个社会的主导权。 个封建主将自己的收入十分之一捐给教会,就是“十一捐”。 另外,教会有大量的不动产,也在持续产生收入。 也就是说,教会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大财主”,掌控着社会上重要的财富来源。 然后,教会将大量的经济资源都去盖了教堂,造成教堂建设“热”,而且一热就是好几个世纪。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欧洲民众更贫困。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当时民众不用捐款盖教堂,而且大家都用来盖自己的房子,或者做其它的事情,那么当时欧洲会更富裕,经济也更发展。 如果说盖教堂是一种房地产“泡沫”的话,那么可以算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一了。 因为,耗费巨资盖教堂,从经济角度来说根本没有相应的回报。 但是,似乎没有人把建设教堂当做“泡沫”。 在二战后期,德国科隆的天主教会通过罗马教廷,要求盟军对德轰炸的时候,绕开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因此幸免,不过仍有损坏。 而科隆市作为盟军轰炸的重要目标,大多数教堂被损毁。 二战之后,科隆市立刻开始全面修复被炸的教堂。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欧洲,北美作为一个通过艰苦奋斗、勤俭冒险而成长起来的经济体,耗资巨大的教堂也比比皆是。
  
  教堂是做什么的? 教化民众。 那么,教堂里是如何教化民众的? 比如,从消费角度,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是:“民以食为天”;而在《圣经》里,耶稣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民以食为天”的意思是,有饭吃是第一位的。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只要别人让自己有饭吃,或者给自己一口饭吃,那么怎么都行。 这种思想的实质就是“有奶便是娘”,毫无道德是非观念。 那么,吃上饭之后怎么办,就要想着吃饱、吃好! 然后,“饱暖思淫欲”,人们的欲望就开始膨胀。 看到别人住大房子,自己也要住大房子,盖房子就需要木头,那么人们为了吃饭,吃好饭,就大量砍伐木材。 因此,黄土高原的茂密森林反而在各个朝代的“盛世”的时候遭到更加凶狠的砍伐。 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大家为了吃饭,可以给人做奴隶或者做太监,因为吃饭是第一位的;当然,如果吃上饭了,顺着吃饭的思路下去,实现自己更多更大的贪欲。 说白了,“民以食为天”的本质,就是训导人们朝着低等动物的本能性低级反应的方向发展。 这种特性表现为贪婪、懦弱、短视的自私,为了利益可以毫无原则牺牲他人。 在先秦的时候,普通民众还知道“为朋友两肋插刀”,还知道“舍生取义”,还有人性的精神。 到后来,“独尊儒术”之后,通过“民以食为天”的驯化,民众只不过成为毫无自主意识和竞争精神的圈养动物,只知道为了眼前的“食物”而奔忙,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奔忙;只看到眼前的食物,不看到自己正在成为别人的食物;只关心自己,不关心自己的同伴。
  
  多说一句,虚幻经常是人们制造出来,用来让他人上套,然后自己获利的。 那么,如何通过制造虚幻让人们“入套”呢? 制造虚幻的关键并不是把虚幻做得更真实,而是把虚幻做得“更诱人”,引发人们的动物性的欲望,也就是眼界更狭窄,目光更短浅。 比如说,“一本万利”、“三天成为百万富翁”,“闯王来了不纳粮”,“打土豪,分田地”等标题。 这种标题虽然非常荒谬,但是对于以物质为导向的人很有效。 而中国文化中,“民以食为天”恰好就是以物质为导向,让人们追求像低等动物一样只看到“食物(利益)”,只看到眼前,因此中国人总是在自我创造虚幻,或者“钻入”别人创造的虚幻的“套子”。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都是让人们变得眼界狭窄、短视的方式;在高考“指挥棒”下运转的中小学是同样的道理。 这样的“教育”的结果就是关注眼前,只关注眼前。 2009年,房价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关注点,无数人在为房子发愁,为房价而“揪心”。 但是,人们却看不到自然环境正在崩溃,通货膨胀正在加速,自己正在面临没有饭吃的局面。 这就像庄子说的,在屋檐下筑巢的小鸟都在叽叽喳喳,却没有看到灶台已经起火,正在烧着整个房子,自己也将成为杯具。 在历史上,中国人就在视野狭窄和短视的过程中,一次次形成虚幻的高潮,然后一次次遭遇巨大的灾难,形成毁灭性的轮回。
  
  那么,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能够避免这样的毁灭性轮回? 那就需要明确教堂的作用。 再从消费的角度来谈,耶稣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读《圣经》的上下文就会明白,“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就是指的真理。 而且,耶稣还说:“真理使你自由”。 真理可以看作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让人们的精神得到滋养,让人们的心灵有归宿,或者说真理是“心灵的家园”。 那么,耶稣告诉人们,物质的食物固然重要,但是精神食粮最重要,或者说“精神食粮”是一切,也就是真理就是一切。 这样的教化是通过教会成年累月的聚会讲道,通过一代一代人的持续灌输而形成的。 而且,每一代人成长起来的时候,都需要重新进行灌输。 打个比方,这种精神的灌输就像培育杂交水稻,需要一代一代的持续培育才能育出良种。 而且如果不对良种进行继续培育,三代之内就要退化到很差的状态。 教会就是人们寻找“心灵家园”的场所,通过教会强大的教化能力,人们逐渐形成由内而外的强大意志能力。 那么,在欧洲受到蒙古和阿拉伯人入侵、遭遇各种灾祸、生活贫困的过程中,这样持续地强调真理,让普通民众开始形成了坚忍的文化特征。 更主要的是,人们即使在生活最艰苦的时候,也在向教会缴纳“十一捐”盖教堂。 像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这样,大量的钱花出去,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儿子也看不到,得等到自己的子孙才能够看到,甚至是数十代之后的子孙才最终看到结果。 通过从这种超越自身、超越时空的坚忍和盼望,让西方的民众逐渐形成以真理为导向、而不是以物质为导向的价值观。
  
  在教会成为“大财主”,掌控社会的巨大财富的背景下,教士阶层成为社会的主导者,并逐渐形成今天西方的知识分子阶层。 这个教士阶层决定着欧洲各地大教堂的建设,并且通过这些大教堂对整个欧洲施加影响。 当时,在欧洲仍然处于“羊皮卷”时代,读书是一项极为奢侈的行为,因为一本书需要很多羊皮来记录。 而随着教会的兴起,教会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也就意味着巨大的羊皮卷储藏量,让教士们可以学到大量的知识,并且给广大的民众讲道。 随着教会的势力扩张,社会中最聪明的人进入教会成为教士,学习基督教神学和古希腊文化,并且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其中就包括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这些教士,颠覆了罗马教廷沿袭的、源自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开启了欧洲的航海冒险时代,引发了整个世界格局的改变。 由于罗马教廷发售“赎罪券”,德国的马丁路德教士开始了反对罗马教廷的行动,引发了欧洲轰轰烈烈的新教改革,加上当时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圣经》被大量刊印,发到普遍民众手中,成了“全民教育”的开端。 加尔文因在法国传播路德的新教,被迫流亡日内瓦。 在日内瓦建立加尔文教派,支持神权主导的日内瓦共/和国,并且主张发财致富,支持商业和高利贷,崇尚节俭、主张克制欲望,鼓励积累资金。 后来,加尔文教派主要传入北欧、英国、美国,并被总结为“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捐钱”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历史是少数人开创的,但是大多数人实现的。 教士阶层的逐渐扩大和演化,而且灌输给广大的民众,重要的并不是“什么是对我有利的”,而是“什么是对的”。 这就让人们能够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看问题。 虚幻和骗局的形成,依赖于贪婪与短视的民众共同参与。人们相信虚幻,并不是虚幻本身的错误,而是人们自己的思维出了问题。 而教会通过推广知识,普及文化知识,让民众的知道什么是“真知”,什么是虚幻。 尤其是基督教新教主张的“因信得救”,也就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平民的自我学习和自主思考。 在美国,很多教会已经主要是平民组织,没有欧洲天主教的雄厚经济实力。 但是,当地民众仍然聚集大量金钱,建造教堂,为“心灵家园”提供场所。 而北美殖民地和早期美国在教堂的影响下,具有极高的识字率,成为美国后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可以说,欧洲的文化通过一千多年“夯实基础”的过程,从“工业革命”开始厚积薄发。到今天,新教主导的西欧、北欧和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地区。
  
  顺便说说美国,在新教信仰、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政.治哲学、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经济学等等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建立宪政共和的国家。 在乔治 华盛顿是否做国王的问题上,华盛顿出于对超越自身、超越时空的盼望,而军队出于获得被欠军饷的眼前利益,当华盛顿用道义劝说军队,用个人为祖国鞠躬尽瘁的情况感动大家,让大家的情绪平静下来。 而在制定法律系统的过程中,华盛顿建议大家在共同的目标下,尽可能在细节上相互容忍、相互退让,为美国稳定的体制提供了文化支持。 自此以后,除了南北战争这唯一一次内战,而且林肯趁机解放黑人奴隶之外,美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内部社会动荡。 尤其是在关键的时候,民众们立刻凝聚起来支持总统,共同度过难关。 而在美国制度和文化背后,仍然是超越个人眼前利益的信仰在支持着人们。 当美国遭遇打击的时候,有的人在强调“美国价值观”,对此一位著名的牧师回应说:“在美国没有所谓的美国价值观,只有上帝的价值观”。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美国虽然已经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但是仍然保持着相对简朴的生活状态,奢侈行为仍然被局限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当美国汽车遭到日本竞争的时候,美国汽车生产商号召“美国人买美国车”,但是极为爱国的美国人却不屑一顾。 更有甚者,有的美国人焚烧美国国旗,最后经过大家的争论,被判无罪释放。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超越“爱国主义”的爱国主义。 所以在美国,像“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这些无能者的遮羞布,根本没有市场。
  
  在经济发展上,国家与企业具有非常类似的地方。 每个企业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关键的“发展瓶颈”。 这个时候,如果企业领导能够果敢决策,投入巨资打破这个“瓶颈”,那么企业发展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每个社会,都有一个关键的“发展瓶颈”。 沃尔玛能够成为连锁百货业的跨国公司,世界最大的企业之一。 稍微了解沃尔玛的人都知道,沃尔玛是个极为节省的公司。 创始人山姆 沃尔顿的吝啬也非常知名,虽然曾经当过世界首富,但是出差坐经济舱,住旅馆跟别人挤在一个屋子里,穿着十几美元的衬衫、裤子等廉价衣服,纸用了一面还要把另外一面用完,还专门告诉一位新员工,企业的收入就是这样省出来的。 同时,沃尔玛耗费巨资在信息与供应链管理系统上。 1970年代,沃尔玛就建立了物流的管理信息系统(MIS)。1983年,沃尔玛与休斯公司合作,发射沃尔玛自己的卫星。 另外,沃尔玛1983年采用了POS机,1985年建立了EDI开始无纸化作业, 1986年建立了QR(快速反应机制),1990年代采用全球领先的卫星定位系统(GPS)。 这个以卫星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就像整个沃尔玛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指导沃尔玛的大规模物流配送网络的运作,优化管理整个物流体系,组织协调一个灵活、高效的产品采购、配送和销售网络。 这种大规模投资让其的物流系统至少比竞争对手领先10年,形成了稳固的竞争优势。 欧美的教会系统对于欧美社会来说,就像物流系统对于沃尔玛的作用。 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欧洲教会通过“十一捐”将民众手中生活费用的十分之一聚集起来,然后教士阶层(知识分子阶层)控制巨大的财富,对教堂进行的巨大花费,形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导向和“神经网络”。 而且,教会网络通过对民众的教导,压制人们的冲动,培养人们的忍耐力和持久力,增长人们的知识,让人们在心灵上强大起来,支持人民的社会竞争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说,欧美大量的“豪华”教堂投资时促进整个经济发展,促使整个社会更加简朴,社会发展具有持续耐久了的一个有效方式。
  
  除了教堂外,教会与世俗结合成为大学,则成为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显性的因素。 而大学则同样通过聚集民众的资金,在社会局部进行大量花费,换取整个民族的经济发展的提升,我们紧接着进行分析。
  (未完待续)
  
  作者:moxiansi 回复日期:2010-03-24 19:41:46 
    楼主啊.刚给你又发了条消息.不知道你收的到不.我在这里也再留一遍.生怕你没看到.你看看是不是这个逻辑.首先抬价,让房价上去→维稳,别涨太猛也别跌太猛→速度把公租房造起来同时公开供地和供房计划引导大众理性消费从而促使房价下跌→控制好供房供地量与存量房和地的比例关系,让房价逐步下降,给民众时间累积财富买房→民众的兜兜里逐渐有点钱了,开始消化存量房和地→一来民众在合适的价位买到了房,保证了房产开发商一定的利润,二来保证房地产开发商不会吐血而死甩房给银行不还钱导致金融体系危机.
    你看看这个逻辑对头不?
  
  ---------------------------------------------------------------------------
  
  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 现在,大多数人买房是为了炒房,如果房价不上涨就要抛掉,如果炒房的人开始抛盘的话,那么房价就会快速下跌,很多贷款买房的人就会弃供,那么银行贷款就会成为坏账,金融系统就受不了了。 所以,只有让房价在某段时间维持相对稳定,然后总体保持涨势,才能防止炒房的人抛房子。 现在,如果什么经适房、廉租房大量入市的话,就会打破整个楼市的价格体系,迫使炒房的人抛房,同样银行也受不了。 而且,现在民众是越来越穷,不可能有钱买房。 而且,社会也没有能力消化存量房,因为还有大量在建的楼房等着推出,这些人们都受不了。 从这点来说,中国没有机会软着陆,连日本那样的情况都不可能出现,只能让房价持续上涨了。
  作者:我是深海鱼007 回复日期:2010-03-23 12:27:19 
    想请问一下楼主,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感觉应该不是制度或者形式上面的,更多的好像是精神或者意识形态上的。就像一个人被砍一刀,很痛,大呼小叫,正常;不正常的是,你砍了他一刀,他没反应,表情麻木,好像受伤的不是他;两相比较,我觉得后一种更可怕。整体感觉我们现在的社会整体素质好像不是越来越高,而越来越低,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比例很高。但是从整体上感觉,我们社会的整体素质是在降低而不是提升,或者说提升的极其有限,根本跟不上现在的社会发展的步伐,整体而言现在的教育行业就像一个在巨大浪费着社会财富的怪物。
  
  --------------------------------------------------------------------------------------
  
  包括精神和制度,两者相互影响。 我自己也在试图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阐述清楚。 而教育行业我会在后面剖析。
  作者:jasonxucn 回复日期:2010-03-23 17:37:40 
    ————————————————————
    楼主,请帮忙推荐几本关于企业增长史的书或者企业家的自传
    谢谢!
  ----------------------------------------------------------------------------------------
  其实,主要你按照现在优秀企业的名录,翻看它们的历史,就能够得到很多线索。 每个能够活到百年的企业,都是传奇,是极为值得借鉴的! 我只能给你推荐少数企业和企业家。
  
  1、比尔 盖茨 和 微软发展史,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他的传记,但是真正思考他能够成功的系统原因的却不多
   对比阅读: 乔布斯和苹果 Google Oracle
   对比阅读: 拿破仑
  
  2、IBM历史:老、小沃森、郭士纳《大象跳舞》,把他们的传记对比起来读
  
  3、麦当劳和星巴克成长史,以及对比;
  
  4、福特 VS 通用汽车, 亨利 福特 VS 斯隆
   对比阅读: 宝马、丰田、本田
  
  5 默克制药、强生、3M、
   GE:爱迪生 杰克韦尔奇发展史(尤其是他当上GE CEO之前)
  
  6、人物:洛克菲勒与JP摩根
  
  7 沃尔玛与联邦快递 山姆沃尔顿 VS 阿尔弗雷德 史密斯
  
  8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百年竞争史
  
  9 瑞典文化与宜家家居、沃尔沃集团等等
  
  10 瑞士文化与钟表品牌
  
  11 圣罗兰与阿玛尼
  
  越想越多,等写完经济与人性,我写企业文化和品牌的时候,做一些企业发展和企业家的对比、关键成功原因的点评和导读的工作。
  作者:haley1012 回复日期:2010-03-25 15:39:48 
    在楼主这获益非浅,最近也试着去看了一些书,特别反感人家说宋朝之前的儒家高尚,宋朝之后就变质了这种说法。
    个人认为儒学从根本上就是错的,一些看似乐观练达的观点改变不了儒学强调等级与过于被动忍耐接受的本质。
    反复提倡和调诵读儒家的言论其实是对人深层次潜意识方面的暗示,束缚人的思维方式,用这种劣等思维愚弄人的手段其实是很卑劣的。
    
    人家说中国人法律意识淡漠道德缺失,一方面刚性的法律规定执行由于各方面原因很难得到执行,另一方面作为软性的以儒家马祖那一套思想道德体系本身许多方面是对人性的压榨和愚弄,一但缺乏有效监督宣传自然就会被人们抛弃。
    中国人处在信仰缺失的年代,不是我们缺乏可以信仰的东西,而是真正值得人信仰的是不会给提倡的。
    
    班门弄斧,希望不要见笑。
  
  -----------------------------------------------------------------------------------
  
  没有班门弄斧,我赞同你的观点!
  八、 生活费用问题 –- 制度经济学的思考 (续)
  
  在欧美国家,教堂一般建立在人口相对稠密的居住区,而大教堂经常会耸立在市中心。 从外观来看,大教堂既有高大厚重的雄壮之美,其恢弘的气势让人们感到其内在的强大力量,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同时又有细节之美,教堂复杂的结构建造以及细部的处理,会让人感受到精湛技艺和精心雕琢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 这时候,如果人们认真思考的话,就会想为什么能够同时做到雄壮与雕琢,这需要多么大的人力投入,需要多少熟练工匠成年累月地劳作。 进入一些知名的大教堂,具有强烈向上动感的立柱、高大遥远的拱型穹顶、美轮美奂的壁画、缤纷绚丽的彩色拼贴玻璃都给人以心灵的涤荡。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整个身心会被强烈地感染。 这时候,人们就会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圣殿”。和这些大教堂相比,现代的摩天大厦显得非常粗陋,缺乏建筑的美感和雕琢的细节,只能算是大量人口的容身之所。 那么,如果有心的人们就会思考,怎么才能够创造出“圣殿”。
  
  圣殿的形成来自于大师们生命的奉献和心血的结晶。 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 穹顶壁画是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1506年,教皇儒略二世为了纪念叔父西克斯图斯四世,命米开朗基罗重新绘制穹顶壁画。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于1508年开始设计创作壁画,并命名为《创世纪》,壁画于1512年最终完成。 壁画的面积300平方米,由9幅中心画面组成。画中的343个人物,个个都是理想化、英雄化、大力士型的,充分表现了人体的力量美。 为了完成这些壁画,米开朗基罗在五年之中天天仰卧在高高的台架上。后来,米开朗基罗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做了回顾:“我的胡子向着天,我的头颅弯向着肩,胸部像头枭。画笔上滴下的颜色在我的脸上形成富丽的图案。腰缩向腹部底地位,臀部变成称星,压平我全身底重量。我再也看不清楚了,走路也陡然摸索几步。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长了,在后背缩短了,仿佛是一张弓。”在工程完工之后的几个月内,米开朗基罗的眼睛不能平视,连看一封信也必须拿起仰视。 可以说,米开朗基罗在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作画,他的作画已经不是作画,而是把自己奉献给上帝的一种方式,正是这种精神才能够让他完成这样的绝世佳作。 其实,不仅仅是米开朗基罗,还有其它众多的设计师、艺术家、石匠们都在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工作,这些人共同的努力让这些教堂成为圣殿。 现代的人们去参观游览这些圣殿的时候,不仅仅感受到他们天才般的精湛技艺,更为他们的工作精神而感叹。
  
  改革开放之后的十几年,知识开始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受到人们的尊重。 这个重要标志就是,被“砸烂”的大学开始重建,人们开始重新通过考试入学,住牛棚扫厕所的老知识分子回到大学讲台,大学里文盲居多的“工农兵大学生”和“白卷英雄”推出历史。 当时,虽然大学里讲授的知识落后于世界数十年或者直接与世界潮流相悖,但是这没有阻碍大学生成为“天之骄子”,大学也经常被称为“大学殿堂”。 当时,人们经常对大学充满神秘感,认为大学高不可攀,很多偶尔进到大学里的人们表现得战战兢兢。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快速变得普通起来,因为上大学已经不困难。 而且,即使文化程度低的人们,只要有钱也可以盖大学。 而且,各地都在盖规模巨大的“大学集群”,并且取名叫做“大学城”。 这时候,大学的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了很多,因为从“大学殿堂”这个个比较神圣的字眼变成“大学城”这个非常平民化的概念。 同时,大学生从最初的“天之骄子”,到后来被认为可以“创业”去做屠户,甚至去做“挑粪工”。 那么,为什么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国的大学又经历了一个新的轮回,从一个让人仰视的地位变成很多人觉得很普通的场所,不再受到人们的崇拜或者尊敬? 大学生本来被认为是“祖国的栋梁”,很快又成为“螺丝钉”或者“挑粪工”? 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绝大多数上过大学的)无法理解,什么叫做“大学殿堂”。
  
  顾名思义,殿堂是指神圣而宏大的建筑。 大学殿堂意味着宏大的大学建筑群,而且往往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宏大建筑群。 但是,有多少人在中国见过大学真正被做成具有神圣感的宏大建筑? 可以说很少。 即使是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上了四年大学之后,都没有真正见过大学殿堂。 所以,人们往往无法理解什么是大学殿堂。 缺乏“大学殿堂”文化滋养的大学生们,经常难以理解自己为什么是“天之骄子”! 因为,在中国的大学里,有“殿堂”的寥寥无几。 绝大多数的大学主楼都是一个相对较高、相貌丑陋、做工粗糙的方盒子。 那么,其它的教学楼和宿舍楼也是相对较矮,同样相貌丑陋、做工粗糙的方盒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肆之屋,久而不闻其臭”。 当人们在一个被相貌丑陋、做工粗糙的质量低劣的建筑环境包围的时间久了,结果就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下,自己也变得能够容忍丑陋粗俗,既容忍别人的丑陋粗俗、更容忍自己的丑陋粗俗,包括衣着相貌、言谈举止、生活条件、工作成果。 而这些丑陋粗俗的表现,反映的是人们思想的丑陋粗俗。
  
  现在,中国产品以劣质低价“畅销”国际市场,很多人还得意洋洋。 但短视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从贫困走向“赤贫”的绝望之路。 当出口的虚幻打破,当自然资源全面枯竭的真实逐渐显露的时候,人们发现自己开始陷入绝境。 这时候,人们越来越陷入绝望的挣扎,希望找到自己的出路。 无数人想着“投资”,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脱贫致富的“幸运儿”。 另外,无数人在房价上涨而愤怒(因为自己买不起房了),为股价下跌而愤怒(因为自己买了股票),对社会的种种“不公”极为愤慨,因为它们在侵害着自己的利益。 无数人也在寻找“智者”,希望智者给自己指出一个“生路”。 还有无数人认为,打破现在的“不公”就能够获得好生活。 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这一切一切都是表面现象。 当人们污言秽语地、衣着怪异、行为粗鲁,做着质量低劣甚至有毒有害的产品,看着低俗的小品而哈哈大笑的时候,人们自己在走向深渊。 一个文明社会的塑造,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一个丑恶社会的形成,也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看低俗小品津津有味是个人自由,是人们天赋的权利;但同时,喜欢内容弱智、情节荒诞的古装电视连续剧、喜欢低俗小品的人们,必然要堕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在未来几年开始经历极为困苦的生活,这是人们追求自己的“权利”必然付出的代价。当人们都去欣赏弱智、喜欢低俗的时候,整个社会也必然成为世界的最底层。 现在,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情况下,中国人均收入仍然快速滑落到世界的100位之外。 随着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全面爆发,中国的人均收入会滑落到哪里还不知道。
  
  那么,什么是“大学殿堂”? 就是让每个“登堂入室”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天之骄子”,相信自己是“天之骄子”,并且持续努力将自己真正变成“天之骄子”! “人人生而平等”是真理,是世界潮流。 利用人们出身不平等的观念进行世袭制的社会,正在随着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逐渐被清除到历史的垃圾堆。 而现在发达富强的国家,都是在共和制度下,遵循“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进行公平市场经济竞争的国家。 但是,“人人生而平等”不是“死而平等”。 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应当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自己的权益而奋斗,而努力,获得自己应得的地位。比尔盖茨作为世界首富,成为世界上无数人的偶像。 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认真体会,比尔 盖茨为了微软和自己的财富,态度强硬地与美国司法部打官司,而且不在乎“犯众怒”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反感。 最后,终于与司法部私下和解,获得实质性的胜利。 真正有头脑的人学习的是比尔盖茨这种敢于竞争的精神,以及在每个阶段运用机智、利用机会,并且构建微软在世界PC操作系统市场的实质垄断地位,实现微软发展的思路。 而像比尔 盖茨作为市场经济竞争成长起来的世界首富,自然不可能与因为行贿入狱的某中国房地产富豪“平等”。 美国能够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就是在“人人生而平等”的背景下,通过少于总人口10%的社会精英的拼命奋斗而实现的,这些社会精英在奋斗的过程中就成为“天之骄子”。 而“大学殿堂”就是培养“天之骄子”集中地,整个美国社会倾注巨资在“大学殿堂”,就是要持续培养大量的“天之骄子”,保持美国的全球竞争地位。
  
  那么,“大学殿堂”是什么样子? 现在,人们也在讨论,为什么中国大学生数量已经接近美国的规模,但是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来诺贝尔奖获得者。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得到无数人的认同,因为大师是整个大学发展的灵魂,决定大学在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地位。 中国大学因为缺乏大师,所以不可能培养出新的大师或者诺贝尔奖得主。 不过,理解梅校长的名言需要慎重,因为大学除了有大师之谓,还应该有大楼,而且大楼的作用不可低估。 大师以显性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们,对学生们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而大楼则往往处于大师的手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以隐性的方式影响着学生们,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相信自己是“天之骄子”。 当然,如果有心去思考和体会的话,学生也能够体会到大楼对自己的“心灵滋养”作用。 那么,到底什么是大学的大楼? 大学的大楼不应该是丑陋粗糙的方盒子,而是充满艺术表达、匠心独具的大楼。 因为,大学建筑是极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记忆着大学的历史与辉煌,也鼓舞着大学生们对于未来的希望。 而中国大学很少高品质的大学建筑,因此也缺乏文化的熏陶,往往难以培养出那些坚信自己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英国牛津大学作为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几所大学之一,现在仍然是世界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将它的成就、文化和历史都记录在它的建筑中。 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成为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的开端。1213年,该校从罗马教皇的使节那里得到第一张特许状。牛津共有39个学院,以类似美国的联邦制形式组织管理。牛津大学与牛津城融为一体,城市街道从校园穿过。牛津的学院中有许多中世纪建筑瑰宝,并且群聚在市中心周围。街两旁布满中世纪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就是一所学院,在历史上,教会是学术研究的主导者,所以学院都以修院式建筑来设计。 而由于每个学院都是中世纪修道院的模样,给人非常强的苍凉之感,这也给牛津人强烈历史与怀旧情绪。位于民众方庭的图书馆,建于1371年,是英格兰最古老的图书馆;牛津大学的植物园,建于1621年,是英国最早的教学植物园,从牛津建校一直保留到现在。牛津共有104个图书馆。其中最大的博德利图书馆于1602年开放,比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早150年,现有藏书600多万册,拥有巨大的地下藏书库。在学校最早的图书馆韩夫瑞公爵图书馆里,时光仿佛是静止不动的,寂静充满了这个书籍的圣殿。从地板到屋顶,全是手稿和未刊资料。 而莫德林学院图书馆中,藏有许多名家文章、乐曲的手稿。这些手稿置于精致的玻璃柜中供人参观。但当每位参观者看完后,管理人员立刻用黑色的绒布覆盖起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