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插播: 中国文化浅思 -- 文化成果论(续)
  
  当西方文明朝着“宪政民/主+教育+自/由”的时候,朱元璋从流寇起家,让中国进入空前倒退的状态。 元人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朱元璋)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人肉曰‘想肉’,食之而使人想也。” 这段记录说明反映了朱元璋军队的一个真实状况,就是吃人。蒙古人通过杀戮征服汉族之后,其残暴的统治维持了不到一百年。 在宋末元初时,损毁的人口并没有时间及时恢复。 很快就到了元朝末年,在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 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 朱元璋靠这个机会逐渐控制局势,最后打败元军,建立明朝。 但是,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 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从元末到明朝初年的反复战乱,形成了秦之后中国人口的第11次大减损。
  
  当冉闵发出“杀胡令”的时候,当时北方只剩下四五百万汉人,而这些少数汉人将数百万胡人赶出北方,让汉族得以延续; 但是,明朝灭亡后,仅仅10万人的后金军队就能征服数千万人口的中国,这是为什么?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历史的概念问题 – 农民起义。 在人们读的历史中,把唐朝末年的王仙芝黄巢,宋朝的钟相杨幺,元末的红巾军(朱元璋部),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清朝的白莲教、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等统称为“农民起义”。 过去几十年,人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被告知这些事件是“农民起义”,但是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农民起义”这个概念的主语是农民,宾语是义。 只有农民为领导与骨干的行动,才构成“农民起义”的前提;而“义”则意味着正义,反抗野蛮与暴行。 那么根据这个定义,在这些历史事件中,只有宋朝的钟相杨幺是真正的农民起义,而其它的都应该被称为流寇。 钟相、杨幺起兵以农民为骨干,采取源自农民、基于农民、保护农民的方式,通过建立地方武装而进行自我保护。 尤其是钟相杨幺,通过把本地农民组织起来,抗击金兵的骚扰劫掠,获得了广大农民自动的加入与支持,所以得到迅速发展。 另外,红巾军的刘福通则通过聚集大量的民众,以当地的民众为基础,大举进行北伐,意图推翻蒙古人的统治,也属于正义之军,叫做起义。 但是,黄巢、朱元璋、李自成和张献忠、洪秀全等人,本身哦都不是农民,而是无业游民,或者叫做流氓无产者。 他们也无家无业,有的居无定所,所以到处游荡,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流氓无产者。 他们可以在不同地方犯案,就成为流窜犯。 如果这样的人成聚在一起,共同流窜作案,就成为流寇。 朱元璋就是典型的流氓无产者。
  
  农民起义本身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当地的民众通过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建立武装而自我保护。 因为,大家都是住在同一个地区的人,相互之间住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有了感情。 就像有很多老人,出国之后即使条件很好,经常也觉得住不惯,这就是因为在家乡的时候,邻居同事相处的时间久了,大家通过交流沟通,经常之间还相互帮助,所以形成了比较好的关系。 那么,如果真是农民起义,大家推举一个人做首领,带领大家共同抵御外敌。 这时候,这个首领的人品再坏,都不可能做出很过头的事情来。 因为,这个首领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和妻子孩子也都在这个地方住,总不能让别人对自己的家里人指指点点。 用句话说,就是“兔子不吃窝不草”,所以农民如果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之后,这些领导人会积极地行动,为农民们争取利益。 所以,钟相杨幺的农民起义,本身并没有造成屠杀和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让当地的民众也更有安全感。 因为,人们自己组织起来保护自己,抵御金兵的杀戮劫掠,比盼望朝廷的官兵要安全的多,而朝廷的官兵也经常会像金兵一样杀戮劫掠。 在五胡乱华之后,北方的豪强地主建立起地方武装,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仅为冉闵的“杀胡令”奠定了社会组织基础,也成为后来关陇军事集团的起源,支持了后来的隋唐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但是,宋高宗赵构出于一己之私,北美的社区组织建立的过程也是这个道理,在每个比较大的社区都有教堂,通过宗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且促进邻里之间关系的融洽相处,促进邻里之间的互助;而且,除了宗教因素之外,还有社区、非营利组织等等各种方式,将邻里之间的关系连接成非常牢固的合作互助关系。 那么,这种资助式的社区关系就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组织,保护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与之相对比,流寇的特点是心狠手辣,毫无道德底线。 因为流寇是到处流窜,没有邻里关系可言,所以流寇可以毫不留情对当地人们下手。 因为,这些流寇在作案之后,可以随时一走了之,不用去管被害人和被害人亲属朋友的感情,也就不用负担心理或者道德上的责任。 另外,中国人从古到今都没有真正的信仰,所以可以打破一切道德底线,为了自身的生存可以做出所有丧尽天良的行为,最后自己也被剿灭。 比如说,在五胡乱华的时候,胡人内部很团结,他们屠杀人、奴役人和吃人,都是针对外族,不针对本族人,这就是野蛮民族的行为底线,保障了本族人的自然生存与延续。 但是,不论黄巢还是朱元璋,他们带领的匪寇都在吃本族人,比最野蛮的食人族还不如。 而中国后期的社会动荡与人口大减损,都是流寇毫无底线的行为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的第12次人口大减损,是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流寇作乱,到满清入关屠杀汉人,再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人口大约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 第13次人口大减损,是清代的白莲教起义(1796-1805),根据清朝时的户籍统计,1786年人口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 白莲教反抗满清统治,本身是正义的行为,但是由于吸引了大量流民加入,整个起义过程缺乏系统的组织与规划,结果从开始的筑寨防御,后来便成了流动作战,造成途中地区受到战争灾祸,遭到当地民众的反对。 清廷利用流寇的这个特点,以“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为原则,通过筑寨堡﹑并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将民间粮秣给养充实其内,又训练丁壮,进行防守。 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寇无法得到粮草与兵源的补充,力量日渐枯竭,最终被剿灭。 第14次人口大减损则是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夕中国人口4.3亿,太平天国失败(1863年)后,中国只有2.3亿人。一场农民战争使中国损失了2亿人,其中4000万人死于战争中。 到1911年全国恢复到3.4亿人。
  
  当人们评论鲁迅写的《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首先会定义阿Q是当时的一个愚昧的农民典型。 实际上,这个定义是错误的。 阿Q实际上是典型的流民,一个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之后,因为无人长期雇佣自己,结果衣食无着,居无定所。鲁迅笔下的阿Q没有自己的姓名,没有家庭,没有住所,没有土地或者其它生产资料,所以只能住在“土谷祠”里(也就是流浪)。 阿Q有着当地农民的相关特点与技能,比如说“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那么,阿Q从本质上说是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这样的的人难以立足。因为他没有地,而有地的人们决定雇佣还是不雇佣他,也就决定了他的收入。而在社会动荡的时候,即使有地的人们,也已经没有心思种田,所以会大量减少雇工,这就让阿Q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来源。 那么,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人,自然就变得社会地位低下,很容易受到他人的侮辱和伤害,不论物质还是心理,都处于非常悲惨的境地。 当然,他也有自尊,但是别人并不在乎他的自尊,所以他只能把这种自尊保留在自己的脑子里。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受过教育,属于典型的愚/民的产物,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社会。 而他有限知识大都来自于平时看的戏,而这些戏也让他充满了自我幻想,就成了“精神胜利法”。 那么,在阿Q的精神里,充满着“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咔嚓”人头落地这种破坏意识。 当他听说“革/命”的时候,立刻觉得自己不一样,但是到了赵太爷家,能够想出来的就是“锵锵锵”这种戏剧声音,而且在梦里也充满了戏剧式的革命。 另外,他的特点就是欺软怕硬,碰到势力大的人受欺负,还不敢言语,而当他饿的时候,去尼姑庵偷萝卜,“革/命”的时候,他又去尼姑庵抢东西,欺负毫无抵抗能力的尼姑。 赵太爷家被抢后,阿Q被冤枉的时候,民众并不关心阿Q是否被冤枉。 而《阿Q正传》的结尾则说:“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这就是一个愚昧的流民和一个“戏班子文化”社会的反映。
  
  那么,当一个流民“觉醒”的时候,社会将怎么样? 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就是一个类似于阿Q的流民,居无定所,没有谋生的手段,不被人重视,随时可能因为各种情况而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但是,朱元璋因为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真正追求自己的目标,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朱元璋得到发展的时期,是广大汉族民众反对蒙古人野蛮统治的时期。 在反抗元朝的斗争中,朱元璋找到了自我发展的机会。 他在北伐讨元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而且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 这些口号让他看上去像是义军,以民族大义为重。 实际上,进行北伐的主要是刘福通带领的红巾军,兵分四路讨伐元朝,差点结束元朝的统/治。 但是,由于战略上的问题,四路兵被蒙古人各个击破,最后北伐没有成功。 但是,蒙古人的威胁重新到来,随时可能南下重新入侵统治汉人。 这时候,朱元璋在做什么呢? 虽然他发表了讨元檄文,赢得了名声,但这只是个“花架子”。 朱元璋的目的是自己发出号召,然后想方设法让别人去当“炮灰”。 而他自己则利用刘福通与金对抗的形势,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充实自己的实力,既有讨元之名,又趁别人讨元的时候,让别人的力量削弱。 然后,他通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式躲过元朝的注意力增强自己的力量,逐渐形成力量的“强弱转换”。 朱元璋实力开始壮大之后,并没有准备和其它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讨元。 他的做法是,开始征讨其它的汉族武装力量,而且征讨时用的口吻完全是元朝的态度,似乎在替元朝征讨这些武装。在他在对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力量进行讨伐的过程中,相互大开杀戒,不仅军队死伤惨重,更祸害当地的百姓。 幸亏当时蒙古人内部也发生内讧,也在进行着征伐。 否则,以蒙古人的实力,在朱元璋和其他汉人进行内部殊死搏斗的时候,完全可以顺势南下,坐收渔利,再次征服和奴役汉人。只不过,朱元璋在这个时候的运气好。 当朱元璋杀光了他的对手之后,蒙古内部也因为分裂和相互攻伐而变得不堪一击,最后让朱元璋捡了个便宜,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而朱元璋的成功,并且建立了明朝,意味着“戏班子”文化进一步深入,标志着中国文化倒退进入新的的阶段。 我们想像一下朱元璋的情况,他作为流氓无产者出身,自身缺乏适当的教育,因此并不知道该如何治理一个国家。 他成功地成为皇帝,一方面是因为善于投机钻营,而且心狠手黑;另一方面听取了的能人的意见。 那么,战争属于破坏性的行动,谁最狠最黑,最没有道德底线,才最可能在当时的乱局中胜出。 朱元璋出生微贱,在生计艰难之际为郭子兴收留、重用,完全借郭子兴而兴,得势后他却忘恩负义。朱元彰的好友杀了都元帅,朱元彰又杀了好友,当上都元帅。他杀来杀去,先征服了中国人,才转向驱赶已经势微的蒙古人。 夺得天下后,朱元璋翻脸不认人,“火烧独角楼”,大杀功臣、朝臣, 就这样,朱元璋胜出了,当了皇帝。 因此,朱元璋就需要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来统治中国,而不是朝着中国富强的方向治理中国。 这就是朱元璋与乔治 华盛顿等美国先贤们的根本差异。 问题在于,建设和治理一个国家,就需要方方面面的考虑,进行系统的思考与规划。 而这种思考是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来完成的,而朱元璋缺乏这样的能力。 但是,朱元璋作为一个流氓无产者,好不容易获得了中国这个巨大无比的利益,不可能把这个权力交出去。所以,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希望自己的子孙世世代代能够享受自己打下的“江山”。 那么,朱元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开始了一系列巩固自己权力的措施。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开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因为朱元璋自己曾经当过多年的流民,因此深刻感受到无地流民的痛苦,以及这些流民对社会的危害。现在,不少历史对他在这方面采取的相关措施大加赞扬,认为他是个好皇帝。 但实际上,这是他不得不做之事,如果他不这样做,他的统/治根本维持不下去。可以想像一下当时中国的情况,蒙古人征服汉族建立元朝之后,整个社会根本没有得到恢复,然后再经历元末的二十多年战乱,整个社会已经土地荒芜,人民稀少且疲惫。 在当时的条件下,朱元璋敢继续穷奢极侈吗? 就是他想奢侈,他有这个条件吗? 所以,他必须进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是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社会大动荡之后,社会已经无法的维持下去的状况下,必须做的事情。 那么,他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出于各种条件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自己作“秀”的手段。 另外,朱元璋还有一个让很多人怀念的行动:杀贪官。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经对他的大臣们说过这样一番动感情的话:“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绝不宽恕!”朱元璋是说到做到的,他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肃贪法令:贪污60贯钱以上者,立杀!为了增加震慑力度,朱元璋还设置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政策。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机构设置多有不同,但县衙的布局是差不多的,都有大门、戒石、鼓楼、二门这些结构,但在明朝却在大门和二门之间多设置了一个土地祠,而这个地方是用来剥人皮的。朱元璋命令将贪污官员处死后,还要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并挂于公座之旁,供众人参观,通过这种方式来威慑贪官的。在他实施的刑罚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凌迟,此外还有所谓抽肠(顾名思义)、刷洗(用开水浇人,然后用铁刷子刷)、秤杆(用铁钩把人吊起风干)、阉割、挖膝盖等等。
  
  从朱元璋的修生养息措施和“反贪”措施来看,非常符合戏剧中的情节。 朱元璋从小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流氓,根本无法理解治理国家需要进行的组织架构建设,以及相应的微妙关系处理。 美国的制度建设是经过一个精英集团内部激烈争论,以及华盛顿在中间的协调,使大家相互妥协而成的,这就是“宪政民/主+联邦共/和”的结构。 但是,从朱元璋角度出发,这种制度是最有害于他个人利益的。 而且,朱元璋觉得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组织结构都不利于自己的统/治,所以朱元璋要把所有的组织“推倒重来”,用前几十年的话说就是“砸烂一切,打/倒一切”。 另外,从现在的过程推测的话,因为自身知识有限,朱元璋治国的方式可能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从小看的戏剧。在戏剧里,英明的开国皇帝们在开始统治的时候,总是要修生养息,让社会的生产得到恢复。 另外,“明主”在遇到贪官的时候,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把贪官拿下,然后开刀问斩。 那么,朱元璋这个从小就充满了仇恨的流氓,觉得把贪官的头砍下还不过瘾,所以要想出各种严厉的措施处置贪官。 而这样的行为在后来的戏剧中又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让人们津津乐道朱元璋的“反贪”力度,觉得朱元璋是真正的明主。 但实际上,朱元璋反贪的结果是,各地的官员越反越贪。 在当时的史料中曾出现了一个记录:该年同批发榜派官364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年后,杀6人。后面还有: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358人。 也就是说,所有人在一年之后都不顾世界上最残忍的刑罚,然后都变成了贪官。 这就是最富戏剧性的文化特征:一个最严惩贪官的朝代,也是一个最腐败的朝代。 而朱元璋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要防止贪官的发生,而是要让百姓看“戏”。只有贪官多,皇帝才有贪官可杀。 而且,杀“贪官”越多,越让百姓感觉到皇帝是英明的,坏的都是贪官,因此对皇帝越是感恩戴德。 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评价中,对朱元璋的评价非常高,其实这也非常容易理解。 因为在几十年前,有一个人通过修改教科书,决定了现在大多数人的历史观、形成现在社会流行的历史观。 而这个决定现在历史观的人,从开始发迹,到后来成功之后直到死亡,走的路线跟朱元璋极其相似,可以说是朱元璋各种行为的翻版。 从这点来说,现在中国人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彭德怀,感谢美军飞行员,感谢番茄炒鸡蛋,否则现在中国各方面可能比明朝还不如。 当然,现在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为一切都是明朝的翻版,只不过换了个形式。
  
  只有组织制度批量制造贪官,皇帝才有贪官可杀,才能够让百姓觉得皇帝英明,这就是“戏班子”文化的特色。 美国对于官员贪污没有很重的刑罚,更没有死刑。 但是,美国官员相当清廉,副州长受贿25000美元就成为震惊全国的大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关键在于两点:1、按照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给官员们定工资(市场化的薪酬体系),让官员们有社会平均的生活保障;2、美国官员的清廉是依靠组织制度完成的,利用严密的分权机制和监督机制,让官员们难以钻空子,就是钻了空子也能够迅速发现,防患于未然。 那么,当人们不关心贪官的问题的时候,人们关心什么呢? 关心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心经济政策是否给自己带来益处。 比如说,奥巴马上台之后,人们就要根据他的内政外交进展,对他进行系统地评估。 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他的经济政策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对于降低失业、确保民众收入的能力等等,都要进行专业化的系统评估。 这时候,一个人的综合能力-造福社会的能力-就能体现出来。 而在明朝,为什么官员们在酷刑之下,仍然“前赴后继”集体做“贪官”? 另外,如此多的“贪官”对于朱元璋有什么好处? 举个例子,当时闻名全国的官员海瑞,不论从人品还是能力,都是历史上数得着的官员。 海瑞作为一个不收礼的“清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看来属于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在明朝就成为一个典型的“标本”。 在淳安任上,有一天海瑞买了二斤肉,一下子买二斤肉在海瑞的生活中是少有的,人们很奇怪,经一打听才知道是为母亲做生日,此事后来被浙督胡宗宪所知,笑其寒酸,被当笑话传了出去。 而且,海瑞身后的情景极为凄凉,他没有儿子,丧事全由同僚为之操办。清理他的全部家产,只有银子10余两。同僚凑钱支付了丧葬费用。佥都御史王用汲吊丧时到他家一看,大为惊叹。只见他家的床帷,都是用粗制的葛布缝的。箱笼破烂,不知用了多少年了。王用汲感到海瑞家连穷书生家里的东西都不如,不由得流下辛酸的眼泪。 由此可见,在明朝官员们的收入多么的低,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 那么,朱元璋通过逼迫官员们为了生存而贪污的时候,就有了“反贪”的好名声。 民众在说起朱元璋的时候,就会说朱元璋反贪的成绩是巨大的。 那么,当民众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反贪”上的时候,也就忽视了朱元璋治理国家的能力。
  
  朱元璋“反贪”的情况就像在“割韭菜”。 前面说过,斯隆作为现代公司治理思想的起源者之一,对于组织的概念非常清晰。 当时有一个岗位空出来,需要提拔精明强干的人到这个岗位上。 管理团队中的很多人都推荐一个人,这个人非常善于处理棘手的问题,经常遇到问题之后很快就能解决。 当时,斯隆一票否决,说如果这个人能力这么强,为什么他那儿总是出现棘手的问题,而其他人却能够不出问题。 言下之意,管理者建设和治理组织的能力,远远比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 同理,在唐太宗时期,有的一年只处死了几十个人,在整个中国历史、甚至世界上都是少有的,这就是组织工作做得好,所以被称为贞观之“治”。那么,朱元璋看上去很忙,像割韭菜一样把“贪官”割了一茬又一茬,民众对此也感恩戴德。 但是,从宏观角度来说,朱元璋故意制造了韭菜生存和生长的土壤,然后通过做“戏”来割“韭菜”,让大家忽视了社会基础组织问题。 也就是说,朱元璋演戏演的好,民众看戏看得如醉如痴。 但是,当人们忙着演戏和看戏的时候,真正的问题被淹没,结果明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黑暗、最腐败的王朝。 所以,如果大家一看到大规模的“反贪”或者“打黑”运动,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只是一出戏而已,往往是越反越贪、越打越黑。 因为,这种情况往往是通过组织制度批量制造出“坏人”后,通过这些行动让“坏人”受到惩罚,满足了民众廉价的感激,也让民众忽视了这些问题的根源,而且忽视了这些“反贪”、“打黑”的人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真实能力。
  
  那么,为什么明朝官员们的收入这么低? 很简单,朱元璋作为从小吃苦的苦孩子出身,对钱看得比命都重要。 而他打下江山后,就要把所有的利益弄到自己的手里,也就是“吃独食”。 然后,他给官员们活不下去的收入,那么官员们只能自己去“创收”,而朱元璋就随时准备通过杀官员来“反贪”。 而且,60贯钱就顶官员的一条命,要知道官员是国家里最有知识的人,养育这些人需要巨额的花费。 而朱元璋作为一个流氓无产者,自己相信自己是贱命一条,所以也把别人的命看得不值钱。 另外,通过朱元璋的思维和行为,把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视人命如草芥的思维模式,贯穿着整个明朝朱家的统治过程。 从文明的标准来看,朱元璋这种假抗元、真夺权,视人命如草芥,纵使自己的军队以残忍的方式吃人,尤其是吃妇女儿童的行为,属于最极端的反人类、反社会的罪行。 但是,朱元璋成为皇帝,朱元璋的暴行不仅不被清算,而且还成为清算他人的人。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肆意剥夺他人生存的权利。 尤其是通过加强中央财政的力量,把钱都拢到自己的手里。而且,朱元璋给官员们定的工资根本就不是让人活下去的工资。然后,通过让地方财政自己去找收入来源,让官员们的收入到了无法生活的地步,逼着官员去贪污受贿,然后为了很少一点钱就可以剥官员的皮。 这种统治方式,就是典型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模式。 那么,从地方税收和官员工资上上省下来的钱都去了哪里? 很显然,都进了朱家自己的“腰包”。 就这样,朱元璋开创了一个传统,就是明朝皇帝爱钱的传统。 当李自成的军队兵临城下了,朱家的人还不把府库中堆积如山的银子分给众将士,结果没有一个人抵抗李自成,然后让李自成军看到成堆的银子而花了眼。就这样,明朝这个中国古代史上最可鄙的王朝,在一点都没有抵抗的情况下大开城门放贼入内,然后崇祯朱由检这个朱元璋的典型子孙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自杀。 朱元璋的这种行为模式也被重复使用。 比如说,有的人非常喜欢看戏,也学到了朱元璋这样的方法。 这就是,把全国的钱把钱都集中到自己的手中,然后自己开始大手笔花钱,并让大家无钱可花。 然后,大家没办法,只能从民众身上打主意,通过贪/腐维持自己的生计,并且积极向上看齐。于是,贪官的社会土壤形成,而“吃独食”的人正好打着反贪的旗号,看上去要“义无反顾”地进行“反贪”。但是,这种表态只是做“戏”给民众看,而“反贪”实际的目的是“吃独食”,防止其他人对自己的反弹,大家形成表面“反贪”,实质上相互妥协的贪/腐平衡。那么,如何辨别这样的“戏”? 其实,只要看看这些钱都花到了哪里,其子女都在做什么,怎么挣钱,就知道“反贪”的目的了。
  
  流寇的特点就是为了利益而杀人,毫无底线地杀人。 而朱元璋作为典型的流寇出身,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各种狠毒的手段,反映出流寇夺权后的真实面目。 需要说明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之一,和他的精英团队和军队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而是经过数代的世交。 关陇集团通过几代的紧密合作,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基础。 而在隋炀帝杨广奢侈残暴的统治下,李渊作为关陇集团新的主要代表,开始了替代杨广的行动,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宫廷内部斗争非常缓和,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玄武门之变的结果,主要是太子李建成和皇子李元吉死掉,其他牵扯的人非常少。 就连魏征这个太子的主要谋士,都得到重用。 这就是从豪强地主反抗胡人(农民起义)起家,经过多个世代和关键事件,相互之间形成的信任关系。而在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中,精明强干的人就形成了文化自信,引发的相互宽厚相处的文化氛围,也就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另外,一个社会中的妇女地位反映出社会的文明程度。 唐朝而这种文化自信形成的结果,就是妇女地位大幅提高。 “河东狮吼”和醋坛子这两个词,都是房玄龄妻子的绰号,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有办法。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武则天能够一步一步,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在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之后,骆宾王写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讨武曌檄》,措辞犀利,对她大肆口诛笔伐,“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 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诧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而武则天在看到骆宾王的这篇讨伐檄文后,对骆宾王大家赞赏,觉得这样的能人竟然没有为自己所用,非常可惜。 同时,由于武则天的卑微身份,缺乏足够的自信,而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杀掉了很多的功臣,让李唐的文化基础从此没落。
  
  而朱元璋作为一个流寇,从小就时时处于危机之中,本身就谁都不相信。 另外,他没有武则天从小受到的教育多,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水平有限,也就害怕有知识的人糊弄他。 因此,他在建立明朝之后,需要把能人都除掉,保护自己的利益。 而且,他要大权独揽,连宰相都想自己当,免得自己被蒙在鼓里。 在这样的心态下,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包括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等。据史书记载,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总共杀人十万之多。在位三十年,杀了二十万,基本上将功臣杀光,连毫无二心的幼时放牛娃朋友徐达也不放过。 朱元璋赐给常遇春美妾,可常遇春的元配砍掉了美妾的手。朱元璋派人杀了常遇春的元配。她的肋骨被砍成小块弄熟,由朱元璋分发给常遇春及众大臣食用。 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崇祯朱由检作为朱元璋的孝子贤孙,同样是滥杀像袁崇焕这样的国家重臣。 但是,朱由检的愚蠢在于,朱元璋过河拆桥,而朱由检没过河就拆桥。 但是,不论是精明的朱元璋还是愚蠢的朱由检,都是基于流寇思维,或者说流寇文化,眼里只有利益,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为了利益可以丧尽天良。另外,明朝是妇女地位发生严重倒退的时期,朱元璋死后,用了46个妃妾、宫女殉葬。 这种向野蛮严重倒退的行为,在以后的70年中在皇帝与诸王中流行。
  
  除了建立“吃独食”的制度之外,朱元璋还通过教育和言论,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实施厂卫制度,控制整个社会的思维。 从朱元璋开始,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坚持朱家的统/治地位不动摇,科举制度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在成化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形式上更加严格。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 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所以,这样的考试制度对学知识的人思想的局限,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是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也就是所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现在,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大学在各方面都像西方的大学,但是这只是“戏架子”。 实际上,“高考”完全是过去科举的翻版,而教授的核心内容也跟八股极其相似。 而且,到了大学之后,学生们大多数仍然在学着一成不变的教条。 那么,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进入体制内,获得发财的机会;二是进不了体制,那么就变成“百无一用”了。
  
  另外,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通过厂卫机构,皇帝可以侦察各级官员的言行举止。 在皇帝特许下,厂卫可以不经由正式司法机构的的审判过程,而处理审判并处罚犯人。 通过这种机制,朱元璋开始了完全的个人独/裁统治。 而且,东西厂下面还用了一批干事,“京师亡命,诓财(敲竹杠)挟仇(报私仇),视(东厂所属)干事者为窟穴”。 可以说,厂卫制度完全是按照黑社会的方式对整个社会进行统治。 这种言论监督机制非常强大,据多处史料记载,有人在南京的湖南街说朱元璋的老婆是大脚,有嘲笑的意思,因为自宋朝后,富人家的女子都是留小脚。为此,朱元璋很愤怒,下令湖南街杀,意思是杀光湖南街的所有人,但他手下的人误以为是湖南皆杀,要把湖南省的人杀光,于是造成了湖南的大屠杀,屠杀过后,湖南人烟稀少,不得不从其他省份移民,江西人大量迁移到湖南。
  
  流寇出身的朱元璋自然非常有自卑感,因此害怕别人顶撞自己。 当时,敢于跟朱元璋争论问题的人都要被杀头,有的就是非常有用,还得带着镣铐办公,最后还是要被朱元璋杀掉。 同时,朱元璋就连一些小心翼翼的人,但是不愿意完全替自己说话的人,也要下狱,并且施以酷刑。 也就是说,只要不歌功颂德,就一律大刑伺候。 而其中,朱元璋首开“廷杖”,在大殿之上用板子打大臣的屁股,不仅给大臣们肉体上的痛苦,还要侮辱大臣的人格。 另外,朱元璋开始的明朝,用宦官监视大臣们的行为,到了魏忠贤时代到达极致。 当时,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惨死狱中,剩下的人都先后阿附于他,并且到处为他修建生词,或者希望能够获得好处,或者以求自保。 后来,清朝统/治建立后,几乎是照搬明朝的各种方式,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奴役汉族。 如果分析明朝的各种状态,将近60年前的三反五反就类似于朱元璋杀贪官。 而三反五反加上后来的打右派,都是对于敢于说话的人的打击,方式虽然不同,但是内容基本上没变。 后来文革中,对很多人的批斗,也是“廷杖”的变种,采取的也是肉体痛苦加上精神侮辱的方法。文革时候的抄家和明朝与清朝的方式也类似。 因为,在汉唐宋时代,对某个人抄家还需要经过皇帝的认可,通过法令而执行。 但是,到了明朝时候,厂卫只要认为合适,直接就可以半夜进入大臣家里进行抄家,只需要告诉被抄家的人,他们对皇帝不忠就可以,不需要出具任何证明,经常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
  
  就这样,在朱元璋的处心积虑布置之下,明朝的残暴系统建立起来,而且随着各代明朝皇帝的对内容不断“丰富”,国民众开始成为“一盘散沙”。 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统治下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之后,开始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结果,汉代七国之叛和晋代八王之乱重演,燕王朱棣开始起兵谋反。 由于明惠帝从小生长在宫廷,而且父亲相对宽厚,不了解明朝朱元璋建立起来流寇文化,不知道心黑手狠才能够取胜。 因此,他曾告诫诸将“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所以官军与燕军作战时诸多制肘,甚至有一次官军围困了朱棣本部,却不敢伤害,结果被突围逃脱。经过4年的战争,于1402年夺了亲侄子明惠帝的皇位,成为后来的明成祖,年号永乐。在一些史学家看来,朱棣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永乐盛世。 但实际上,这对于民众来说,是和平时期的又一次巨大灾祸。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极为严重,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成祖在“靖难之役”获胜后,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几乎被杀绝,一次就枉杀14000多人。他还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及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等,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 其中,黄子澄,凌迟,灭三族;齐泰,凌迟,灭三族;练子宁,凌迟,灭族;卓敬,凌迟,灭族;陈迪,凌迟,杀子;铁弦,割其鼻耳塞入口中,然后问:“甘否?”铁弦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灭族。方孝孺,凌迟,灭十族(方孝孺大书「燕贼篡位」,朱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正严辞地斥责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于是大肆搜捕方孝孺的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而方孝孺则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对于方孝儒的妻女,丧尽天良的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军营,让士兵取乐,一个女子日夜要受20多个男子的凌辱。有的被摧残至死,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另外,黄子澄之妹,铁弦之妻,皆没入妓院,沦为妓女。 永乐末年,朱棣又大肆屠杀宫女、宦官,在这次大惨案中,被杀的宫女有近3000人之多。就是临死也不忘其残杀本性,死的的当天,30多名宫女被带上殿堂,殿堂内置有小木床,让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使她们吊死,为其陪葬。
  
  在打仗的过程中,开始燕王朱棣一直处于劣势。 建文三年冬,有金陵宦官逃到朱棣处,告以南京城守备空虚,朱棣便率兵南下,绕过盛庸军,直趋南京,攻克了京城。而因为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明成祖击败明惠帝,明成祖即位后便改变明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让宦官登上了明朝的物舞台。 宦官作为“皇帝的人”,天然就有跟皇帝接近的优势。 而且,不论朱元璋还是朱棣,一直到最后的崇祯朱由检,都对外界充满了敌视,因此不得不利用宦官来监视外臣。 这让明代历代擅政的宦官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尤其到了明天启年间,宦官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独揽内外大权,同朝内文武大臣勾结为“阉党”。 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有权倾帝王之势。 在这个时期,敢于反对魏忠贤,甚至不不附和魏忠贤的人,都被魏忠贤以各种方式迫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政治的日趋腐朽,宦官的人数呈急剧增加的趋势,由明初的数百人发展到明末的数万人(一说七万人,一说十多万人)。比如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就一次录用自宫者3000多人,从万历元年至万历六年之间,两次从自宫者中就录用了6000多名宦官。这也就是说,整个中国当时已经成为“阉人”的天下,不进行自我阉割的人很难生存下去。 就连袁崇焕这样视死如归的人,为了能够继续抗击后金,也被迫在上司的压力下给魏忠贤修“生祠”。而且,社会中告密“打小报告”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五个做小买卖的商客聚在一起饮酒。其中一人说:“魏忠贤这个鸟公公,作恶多端,久当自败!” 其余四人或沉默或惊骇,但是没有一人敢顺这个人往下说。胆小的两位还劝他别瞎说招祸,这个醉酒的客商反而拍胸脯又说:“怎么的!魏忠贤虽然号称暴横,就凭我几句话,他还能剥我皮不成!”到了半夜,客栈门突然被踹开,涌进数十锦衣卫士兵,以手中火把依次对住客进行照面辩认。很快,找到醉酒骂魏忠贤的人,把手足四肢用铁钉钉于一块门板之上。然后,几个锦衣卫从庭院中间一口大铁锅中用小瓷筒取出煮成液体的滚烫的沥青,均匀、细致地从头到脚浇到被钉在门板上那个人的全身,然后把整张人皮活剥下来。 由于有沥青绷着,人皮立在当地,几乎就是个完整的中空的人站在那里。 而且当时被剥皮的人还没有咽气,看着自己的“皮”立在自己面前。 可以说,在世界上都难以找到像中国明朝这样阴险、残忍、狠毒的情况,让最野蛮的野蛮人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明朝皇帝授意下的阉党横行,等于打断了中国的“脊梁”,让整个社会成为暴民社会。 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中,知识分子阶层-或者说精英阶层-都是社会的支柱。 知识分子阶层的意义在于:1、良知,关心民众疾苦,想方设法为民众追求幸福创造条件;2、知识与技术,通过自身的思想知识与技术方法,教育民众、引导民众、保护民众。美国能够经过短短的100多年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工业强国,并在之后的100多年持续领导世界的发展,关键在于精英阶层通过战争保护广大民众的利益,并且通过宪政民/主+教育+自/由的方式,全面提升民众素质和能力。 但是,朱元璋和朱棣形成与巩固的流寇暴/政,消灭了知识分子阶层。 一方面,八股取士让大多数有潜质的年轻人失去独立精神,失去社会责任意识(也就是良知)成为皇帝的奴仆;另一方面,通过培植阉党的势力,将少数仍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通过酷刑进行肉体消灭。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整个社会都处于阴险残暴的文化氛围之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善终。 在严嵩专权、魏忠贤称九千岁时期,纠集党羽残害其他不归顺自己的人;等皇帝思路改变或者换人,这些人以及党羽又被以严厉清肃。 那么,皇帝通过控制双方的相互的严酷斗争,让所有人都寄希望于自己,然后在上面坐收渔利。 随着斗争变得越来越严酷,人们只能依靠阴谋诡计,没有人有光明磊落、追求正义与良知的奢望。 这样的结果是,每一个派系的倒台都引发大量的官员被撤职查办,新的派系上台之后就要采取新的方式统治民众,整个社会的秩序与稳定手段严重损害。 更重要的是,新的官员上台之后,需要尽快进行搜刮民财,给上级送礼,保住自己的官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员们只把民众当做肥羊,没有人再关心民众的疾苦。
  暴民社会意味着整个社会系统失去组织秩序。 只有民强才能国富,美国宪法修正案《权利法案》第2条通过:1、允许民众武装;2、良好的组织,保障美国的社会秩序,形成美国强大的基础。 而在明朝,除了阉党掌控的厂卫机构之外,整个社会已经失去了基本的组织秩序。 任何组织都要被皇帝和厂卫机构视为严重的威胁,然后除之而后快。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东林党争”。 明末,以江南士人为主的政治集团,通过东林书院讲学,开始“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形成重大影响。朝野士绅,一时汇集,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减轻社会负担等意见,得到广泛支持,同时遭到宦官(皇帝的代表)的激烈反对。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手是齐楚浙党,即所谓的非东林党。但是,党争的结果并不只是观点的争锋,人们不是争论问题的对错。 尤其是东林党势力很大的时候,争论变成了人身攻击(说自己是君子,把别人当作小人,也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结果),到后来变成过激的政治斗争。 正好宦官魏忠贤专政,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又拆毁全国书院,许多东林人物被迫害致死,朝野忠良尽去,还殃及边防将帅,如熊廷弼、袁崇焕等人。 明思宗继位后,对东林党的迫害才告停止。 但是,明思宗同时偏袒阉党,结果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当时,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 可以说,东林党人被清洗,意味着明朝已经到了完全腐朽的状态中。 虽然东林党人后来被平反,但是已经无力回天,李自成的流寇作乱和后金入关只是时机问题。
  
  从朱元璋开始,明朝的主要特点民族之内人与人之间的仇恨,要远远高于本族人与外族人的仇恨,而且是充满了刻骨的仇恨。 郑和下西洋被称为明成祖朱棣的一项“丰功伟绩”,但是这恰恰反映出中国禽兽不如的“戏班子文化”特点。 郑和下西洋从表面上看似乎反映了中国的雄厚实力,但实际上这只是反映了朱棣的雄厚实力,然后“施恩”于各“蛮夷”,也就是白白给其它民族财物。 而朱棣的雄厚实力并不是他自己的劳动所得,而是通过拥有暴力对民众进行搜刮。 在朱棣对外族“皇恩浩荡”的时候,对本族人则极其残忍。 而朱棣完全是继承朱元璋的血脉,这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那么,从朱棣之后,对内的残忍已经不用皇帝动手,阉人们以更加残忍的手段替皇帝“代劳”了,这就形成知识分子与阉人的仇视。 另外,生理上健全的人再自我阉割,依附于阉党,与东林党进行党争,就形成人与人之间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人们被仇恨完全蒙蔽了心智。 袁崇焕在对外御敌的过程中,迫于压力给魏忠贤送礼,并且建生祠。 那么,当袁崇焕被崇祯下令凌迟处死的时候,除了蒙古人满桂,朝臣没有一个人为袁崇焕说话。 这可能出于两个原因:1、对阉党恨之入骨的朝臣们也对袁崇焕非常憎恶,而这种憎恶超过了“大敌当前”时候,对满族人的憎恶;2、人们不敢为袁崇焕说话,因为如果为袁崇焕说话,可能让崇祯怀恨在心,顺便把自己也解决了。而蒙古人满桂说话,崇祯则并不太当回事。 流寇皇帝加上儒家思想,组合成中国文化的“阴毒”本质。 那么,所有人都在这种表面仁义道德,实际上“机关算尽”的阴毒之中而不自觉。等到袁崇焕被杀,这个系统完全走向瓦解,然后走向共同灭亡。
  
  在这种阴毒的文化氛围中,人们都处于恶毒之中而不自觉。 在基督教为主导的现代文明中,人们讲的是“人人生而平等”、“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捍卫你说话的权力”、“爱你的敌人”等等。 尤其是“爱你的敌人”,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具有关键的意义。 另外,欧美的精英阶层,比如说政治精英或者大企业的老板们,都非常注意对他人在态度上的尊重和在心理上的体谅。 这在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等美国总统与中国的大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尤其是小布什面对飞来的鞋子的时候,仍然充满坦然的微笑。 小布什的表现并不特殊,换另外一个总统还是同样的态度,因为整个社会文化都是如此。 那么,东林党与齐楚浙党之争,只是观点的争锋,虽然涉及到利益问题,但是矛盾并不非常激化。 如果能够像美国的开国先贤们,相互理解和相互妥协,其实很多问题容易解决。 而且,大家都是给皇帝做事,维护皇帝的利益,本身都只是混口饭吃,顺便再想方设法让民众生活得好点,其实目的就这么简单。 如果大家都有这种意识,那么相互之间态度和缓,这就是团队意识。 那么,齐楚浙党也不会纷纷投靠魏忠贤,魏忠贤势力也不会做大。 另外,还有对待宦官的态度问题,也是中国文化的问题。 其实,如果在这些阉人处境很差的时候,如果大家都对这些阉人态度比较好,平等对待这些阉人的话,整个社会能够和缓得多。因为,生理残疾-尤其是生殖残疾的人,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尤其是在处境很差的时候,这种尊重就像是“雪中送炭”,能够让阉人们残缺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恢复正常。况且,其实大家都是被阉割的人,只不过一个是为了生存,在生理上被阉割;另一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通过读书科举,在精神上被阉割。 如果再进一步说,明朝的读书人应该更尊敬阉人,因为精神上阉割比肉体上阉割更卑贱。 但是,在儒家思想之下,没有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没有真正的人文关怀。 学知识的人占领了强势话语权,就可以认为自己是君子,别人是小人。 这种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缺乏起码的尊重,可以把朋友变成敌人,把敌人变成刻骨仇人。 就这样,朱元璋朱棣父子流寇的心理和阉人的残缺心理再合流,通过儒家思想推波助澜,就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阴毒与不共戴天的仇恨。 而这种的结果是,相互之间的残杀已经被外族残杀。而明末清初80%多的人口折损率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好下场。 那么,中国近几十年来反反复复的阴毒斗争,完全是明朝的翻版。 只不过,从表面形式上,不会出现明朝的剥皮、凌迟这种酷刑。 但是在规模上,已经从明朝官宦之间的阴毒斗争,渗透到现在整个社会的阴毒斗争。 这种斗争可以说对整个社会的毒害更大,对人们思想的毒害更深入。 在明朝,相互残杀还主要是宫廷斗争,然后影响到各地的官员。 在文革的时候,宫廷斗争形成了民众之间不同派系的相互斗争,都是号称自己忠于xxx,为了忠于而残杀对方以及被打翻在地的人们。 在明朝,普通民众还相对纯朴,民众只是因为愚昧无知而受到屠杀奴役。而到了现在,相互残害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 比如说,城市人把质次价高的产品卖给农村人、欺骗农村人,而农村人则种出有毒的农作物毒害农村人。 在明朝灭亡,人口遭受80%以上大减损的时候,还可以说大量底层民众是无辜死亡。 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在面临灭亡的时候,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是无辜的?
  
  流寇文化的结果是,残忍地消灭别人,然后被别人残忍地消灭。 什么人创造什么样的组织或者社会。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组织或者社会的创始人对于文化的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后来的领导人将影响文化的方向。 而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创始人、朱棣和朱由检作为朱元璋的孝子贤孙,以阴险毒辣残暴的流寇方式统治社会,那么这样的社会只能出暴民。 朱元璋制定的法令是让朱家世代尽享荣华富贵,而朱家的这种力量又无法制衡。 那么,随着朱元璋的子孙越繁殖越多,也就导致朱家成为整个社会中最庞大的“社会寄生虫”群体。 朱家的这个群体可以随意欺男霸女,抢夺普通民众的土地,让民众成为自己的奴隶。 另外,官员们也在横征暴敛,应付各种庞大的开支。 从朱家子孙和官吏系统的角度来说,东林党要求而在农业社会,不论是朱家人还是官员们,搜刮民财的结果都是导致农民大量失去土地。 而东林党的“清流”议政,本身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希望朱家子孙和各官吏系统能够自我克制。 但是,这种议政的观点等于“与虎谋皮”,尤其是危害到了朱家子孙的利益,那么东林党人被血洗也就很正常了。 而朱家子孙与官吏系统通过吞并土地,创造出大量的利民。 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有很多人开始了从东部向西部的流浪过程,形成了当时的流民。 那么,在这些流民流动的过程中,他们路过地区的农家按照基督教的教义,让他们进门一起吃饭住宿。而吃饭住宿的费用则通过让这些人打一两天短工来解决。 可以说,通过各种慈善,包括这种市场化的慈善机制,美国在大量人口失业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社会稳定。 因为,这种慈善机制是一种社会表达,表现出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的社会文化态度。 而在明朝,崇祯朱由检不解决朱家子孙和官吏系统的问题,而是通过大量裁撤各种人员,让更多的人成为流民,衣食无着。 这就形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格局,流寇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一次形成,其中的代表就是李自成、张献忠。
  
  (未完待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