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 中国文化浅思 -- 文化成果论(续)
有一个词叫做温情。 在词典里,它的解释是:温和体贴的情意。 举个例子,不论在现在的中国,还是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其实每个人生活得都不容易。 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数的人们都在为了基本的生存而挣扎(虽然欧美的生存概念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即使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也大都在为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努力,因为社会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经常会觉得非常无助,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必须依靠自己来过,别人帮不了自己,所以只能自己去挣扎前行。 当人们挣扎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很孤独。 不过,人们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发现其他人在关心着自己,可能仅仅是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也可能是在自己困难的时候,有温暖的手伸出来扶一下自己。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这种关心和扶住,让自己在困难的时候,度过人生的“槛”。很多人其实不需要物质上的帮助,只是需要因为理解与支持,得到心理上的温暖,支持自己前行,有勇气度过艰难困苦。 迈克尔•奥赫是2009年NFL(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首轮新秀,现在效力于巴尔的摩乌鸦队,这个大黑个的第一份职业合同高达5年1380万美元。但是谁会想到,他智商不到80,而且仅仅几年前,他还是一个流落街头无人过问、性格孤僻的弃儿。 2010年奥斯卡获奖影片《The Blind Side(盲区)》就是很好反映“温情”这个词的影片,讲的就是他从一个弃儿变成各大学争抢的橄榄球新秀的故事。 性格内向的黑人孩子迈克尔 奥赫年幼被抛弃,从小在非常贫穷的环境下长大,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和任何机会去改变。 但在遇到莉 安妮 图奥西后,他似乎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迈克尔成了相当富有的白人图奥西家庭一员,并且他在橄榄球场上的天分被逐渐开发出来。 而且,请来的家教专门给他补习功课,让他的学习成绩达标,并且进入大学,最终成为国家橄榄球联盟的高价新秀。 而接纳迈克尔的图奥西一家,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开始发现已经遗忘的家庭温情。 当我看到影片结尾原型人物的照片,硕大的黑人儿子和娇小美丽的白人母亲的合影的时候,心里非常感动。 这就是爱通过温情这种方式,浇灌出来的美好的果子。 这种温情让一个很可能沦落成为底层黑社会的迈克尔(他的儿时玩伴虽然也很有运动天赋,但是因为缺乏这样的机会,结果在黑帮火拼中丧生)--身高1.93米,体重达280斤的小巨人,乖乖地让一个娇小的女人带领着,走上一条艰难但是光明的道路。迈克尔现在“发达”了。 在美国,人们追溯他过去“发达”的原因,感受到温情的意义;而假如他在中国,人们则更加关注他每年赚多少钱。 举个例子,姚明去NBA打球,获得对于中国人来说的天价收入。 这时候,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姚明赚多少钱,有多少人关注、分析姚明如何成长的呢?
现在,随着经济开始一步步走入困境,人们开始思考中国的经济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社会机制问题,并且将教育看作的根源问题。 人们认识到,这几十年最大的失败是教育的失败。 既然这几十年的教育是失败的,那么什么时候教育是成功的呢? 当我们对历史进行回顾的时候,就会发现:中国从社会整体来说,就像是明清时期的翻版(清朝统治是明朝的翻版,只不过在经济上更加宽和,在思想控制和奴役上更加严厉,这也就是现在为什么辫子戏能够充斥电视屏幕的原因)。在前三十年,思想控制和奴役上比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思想开始逐渐重新进入,中国民众才开始重新开化。那么,教育的失败是通过两个维度的对比得出的:一是跟民国时期进行纵向对比,当时中国建立了一批高等学府,而这些高等学府到今天依然传承着一些民国时期的精神,让这些高等学府维持现在中国的重点大学地位。 在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支持下,众多大师纷纷从欧美日归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在当时,整个社会穷不要紧,整个社会相对愚昧也不是问题。 如果能够让这些人才发挥作用,形成一个精英阶层,带领中国进行发展,那么中国的强大是顺理成章的。 二是跟世界进行对比。当越来越多的人出国留学,并且告诉人们国外的情况,人们越感觉到中国教育的失败。 那么,并不是30多年前中国教育不失败,而是当时大家都处于蒙昧之中,连教育的地位和意义都不知道,穷怕了的人们只想着让自己的生活好一点,能够吃饱饭。 而上大学的人们因为和外界的联系太少,根本无法理解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 而今天,人们认识到教育的失败,是因为人们开始从中外教育的对比上,知道什么是教育失败,而且开始知道在哪些领域失败。 当然,即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教育的失败。但是这几十年来持续以明清时期的思想控制和奴役的实质来驯化人们,导致人们在无意识之中,实际上仍然生活在明清时期的思想之中。
而人们在思想文化的无意识状态之下,正在走向深刻的社会灾难。 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如果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有什么不同,那么就是核心关注点不同,也就是核心价值观的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是“先保命,再要钱”,而中国人是“要钱不要命”。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阐述了军队的作用意义。 欧洲通过军队的专业化,有效地抵御了野蛮民族的进攻与占领,保护了各国民众不受外族奴役;而随着民\主机制的建立,军队国家化让国内民众不受君主的奴役。 另外,《论道德情操》则分析了情感与品德的作用。 那么,在武力的保障下,人们通过对情感和品德(也就是人性化)的深入探索,实现文化的发展。 而这一武一文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让“经济”发展成为可能。 美国的大学发展(文化代表)、企业发展(经济代表)和全球扩张,都是在美国武力的保障下实现的,而文化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支持武力的发展。 而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又靠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关键技术援助,以及在美国强大武力的保护下得以实现。 美国通过“军备竞赛”导致苏联垮台,让东欧各国实现自/由,也获得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外,在美国社会内部,人们也因为拥有枪支而更加安全。 在电影《盲区》中有这么一段对话,迈克尔离家出走,安妮去他以前住的黑人区找他。 当她碰到了黑社会小混混,小混混威胁她的时候,她强硬地进行语言的回击,告诉小混混她是枪支协会的会员,同时是人民陪审团机构的会员(潜台词的意思是,如果小混混敢动她,她随时可以掏出枪来击毙小混混,然后人们会认为她是自卫行为),结果小混混自己退缩了。 一个娇小的女人因为有了一把小小的手枪,让凶狠的亡命徒(实际上只是欺软怕硬的暴/民)都胆寒。 因为这时候,双方比的是谁拔枪更快,谁打枪更准。 更重要的是,娇小的女人打死亡命徒是自卫,而亡命徒如果打死娇小的女人则是一级谋杀罪。 这就是恐怖平衡,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安全, 所以,美国的黑社会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而且美国黑社会也需要通过交易赚钱(只不过交易的是非法的毒品等),而不敢通过暴力赚钱。 因为,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拿起枪来,比亡命徒更加勇敢、机智、团结,这就是现代文明在今天能够遍布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所说的邪不压正。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从经济角度来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可以说是显性经济思考,而《论道德情操》是深层次的隐性经济思考。 在中国,人们说起良好的教育,往往就直接想到上名牌的大学,最好是哈佛大学。 一个“哈佛女孩”的故事在中国能够卖掉上百万本书,说明了中国家长的主要取向。 因为,人们直接的条件反射是,通过让孩子在名牌大学读书找到好的工作,获得好的收入,自己也能在别人面前扬眉吐气。 所以,人们强迫孩子刻苦学习,然后自己省吃俭用给孩子请家教,买房子让孩子进入好学校的片区,花费巨资供孩子读完大学,或者出国留学。 但实际上,教育并不是这样的,大多数中国人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如果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话,上学最多占到其中的20%。 而良好的教育,首先来自于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或者说对孩子的人性引导。 比如说,在很多白人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把每天晚上给孩子读书讲故事作为必修课,而很多孩子经常就是在父母给自己读书的声音中进入梦乡。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说,给孩子读书是一种非常平和但是充满感情(温情)的行为,父母的爱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变化,持续地浇灌到孩子的心中,这就是一种温情。 日复一日地通过这种温情把爱浇灌到孩子的心灵之中,就像以色列发明的根部滴灌技术一样,用最低的物质成本(加上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耐心)滋养着孩子的心灵,支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而在电影《盲区》中,白人母亲安妮给包括迈克尔在内的三个孩子读书的时候,自己也突然感觉到失去多年的对孩子们的温情。 当孩子受到温情的持续滋养之后,人格能够更健全,自信心更强,更有力量面对长时间的困难和逆境(比如说持之以恒地专注于某个专业的发展与精通),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也能够更加平和理性地加以对待和解决。 这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教育即成长”,当一个人从小在温情的浇灌下成长后,就会拥有一种内生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像光和热,能够在困难之中给他人以温暖。 而人们则在温暖之中,相互携手共同应对困难。
在现代文明中,整个社会可以说就是以温情为内在的纽带而维系的。 白人母亲安妮因为同情而让黑人孩子迈克尔住在客厅,然后逐渐开始对迈克尔产生了感情,而这种感情的进展是通过一个个细微的动作完成的。 迈克尔也从客厅开始搬到自己的房间,而整个家庭也因为迈克尔而能够坐到一个餐桌上吃饭聊天。 小儿子首先接受迈克尔这个巨大的哥哥,并且成为大哥哥的教练,两个人开始形影不离,而女儿也逐渐认可了迈克尔。 相信电影出于表演的需要,将一些细节戏剧化,显得有些过于做作。而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应该是很自然的表达。 通过母亲的坚持和父亲的支持,再加上两个人对于孩子心理的理解,一步步形成表面很平和很无意的举动,经过时间的流逝,变成强大的无可抗拒的力量,将迈克尔包容进整个家庭,让迈克尔理所当然地成为家庭的一份子。可以说,在美国多民族、多种族、离婚、再婚、领养非常频繁的社会环境中,良好的家庭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情感来维系的。 而情感的培养是通过父母从小给孩子读书、做孩子的朋友、在关键时刻以强有力的态度引导孩子而形成的。 那么,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迈克尔逐渐融入图奥西家庭,成为家庭的一员。 而且在温情的强大力量之下,迈克尔有自己很大的独立空间,但是大方向上由父母所掌控。 就这样,在整体上的爱的滋养和具体的技术指导下,迈克尔很快开始了发现自己的优势,走上自己的成功之路。 从这点来说,图奥西一家的收益是最大的,通过不长时间的培养,一个低智商的孩子变成了众多大学争相“抢购”的香饽饽,大学毕业后又成为最赚钱的新秀。 不过,对于这一家来说,迈克尔赚的钱并不是很重要,因为这一家非常有钱,自己赚的钱都花不了。 而真正重要的是,一个母亲通过温情收获了一个儿子,而且让这个儿子成为社会中的成功者。 “低能儿”爱迪生能够成为伟大的发明家、企业家和科学家,也是母亲教育的结果。而母亲教育的前提是,不论老师是什么态度,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 推而广之,在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是通过这样的温情得到维护。 当重大事件发生时,这种温情就变成凝聚整个民族的强大力量,比如说“9.11”时的相互扶助。 另外,因为这种温情所代表的爱,超越了人们的生命。 因此,有大量的英雄人物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为了救助他人而牺牲自己。 “9.11”伤亡最惨重的是消防队员和警察,还有一些志愿者。 这些人知道大厦将倾,但是为了更多人能够活出来,义无反顾地冲进去。 他们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们的价值不仅仅是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而且让这种温情能够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来,感动更多的人,并且把这种爱的情感延续下去。 那么,在武力的保障下和温情的维护下,美国人关心经济,关心自己赚更多的钱、住更大房子、开更好的车。
但是在中国,人们既没有武力保障自己,又没有温情的文化维护社会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经济”,实际上等于在建设“空中楼阁”,或者给自己“画饼充饥”。 当自己手里没有枪的时候,穷和富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每个人都缺乏自我保障的手段。 当年,李自成进北京城的以后,通过对富人动刑,从富人口袋里榨出银子。 今天,这些“不人道”的方法都不需要。 因为,只需要轻轻搭建一个“股市”,弄点数字在电子屏幕上跳来跳去,国企大股东和“大小非”就赚得盆满钵满;只需要弄个房地产“刚需”,地方财政就有了收入来源;然后,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能够支持房地产“刚需”,然后国企、地方财政、房地产和汽车等相关系统就大把地来钱。 同时,没有温情的文化,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敌人,而其他人也是自己的敌人。 每个人现在都像一个孤岛,生活在孤独和恐惧之中,害怕自己眼前的钱哪天被别人算计走,因此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钱财。 但是,就在人们都孤立地想保护自己的收入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的财富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挖走”,只剩下表层的“空架子”。 人们都像演戏一样,追逐着最表面的钱财,而忽视了支持钱财的根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社会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毛孔。 当人们关注GDP谈经济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在“中国经济”这出戏的背后,真实的经济已经全面瓦解。 经济的意义在于创造财富,但是看看周围的人们又有几个人在创造财富? 人们不仅不创造财富,还在肆意破坏自然财富的积累。另外,因为缺乏文明社会的教育和武装,缺乏野蛮社会对于自然的敬畏,中国人几千年来持续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没有减轻,而且是变本加厉。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实质就是:大灾难(社会大破坏) -- 人口大减损 – 人口重新快速繁殖 – 大灾难。 从环境角度来说,每一个朝代的人口大减损的根源是自然承载力无法承受众多的人口,导致人口大减损;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缺乏武装和温情的社会,必然导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引发社会寄生群体的奢侈与浪费,以及社会劳动群体流离失所,形成大规模的流民,然后转为流寇,形成新的大灾难,导致人口大减损。那么今天,大灾难也在快速逼近整个社会。 如果人们不能及时反思整个社会文化,新的灾难可能意味着新一轮的人口大减损。
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的第三个儿子。 当时,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朱常洵是最有福的人。 朱常洵在万历29年被封为福王,当时神宗想立他为太子,但是被众大臣所阻拦。 当时,福王结婚的费用高达三十万两白银,而且营建洛阳的福王邸府,又花费白银二十八万两,超过常规费用的十倍,引起朝廷内外一片哗然。 42年,众大臣力劝明神宗遣福王就藩。 为了安慰爱子,神宗又下诏赐福王庄田四万顷。后来,朱常洵本人也觉得有点太过分,上疏奏辞,才减为二万顷。这两万顷意味着,把中州的沃土肥田占净仍不足额,无奈又到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圈定了一部分。 另外,明神宗通过税务官员、矿产官员弄到巨额金钱、奇珍异宝,很多也给了朱常洵。 另外,要求把原来抄没宰相张居正的财产,以及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杂税并四川榷茶、盐井收入全赏给自己,又请淮盐引千三百,设店洛阳,垄断洛阳盐市。天下皆知“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一个亲王能够比皇帝都富,这样的福气看上去已经登峰造极了。 不仅如此,福王还横征暴敛,千方百计搜刮。 福王当时已经300多斤,但是仍然胡吃海喝,遍淫女娼,花天酒地。 后来,陕西流贼猖炽的时候,河南又连年旱蝗大灾,人民相食,福王不闻不问,仍旧收敛赋税,连基本的赈济样子都不表示一下。福王的这种行为,让去讨贼的士兵们非常愤怒。 当时,退养在家的明朝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多次入王府劝福王,劝他说即使只为自己打算,也应该开府库拿出些钱财援饷济民。但是,福王与其父明神宗一样,嗜财如命。 而且,当李自成进攻洛阳的时候,朱常洵不仅不好好犒赏当时前来救驾的军队,反而不让这些军队入城休整。 结果,军队反叛,朱常洵翻墙逃走,但是因为体重太重,无法成行,被李自成的军队抓住。 然后,李自成的军队做了一道菜叫做“福禄宴”。 就是架一口大锅,号称“千人锅”,中间煮汤,汤的主料有鹿,还有崇祯朱由检的亲叔叔、明神宗最宠爱的儿子、体重达三百多斤的“福王朱常洵”,因此叫做福禄(鹿)宴。这时候,最后,福王朱常洵和鹿都成为李自成军队的美食。
我们无法知道,朱常洵在锅里被煮熟的那个过程中,他是怎么想的。 福王朱常洵一辈子享尽荣华富贵,突然之间发现自己成为他人锅里的肉,活生生地被煮熟。这时候可能会怨恨哗变的军队,认为他们大逆不道。 因为,从朱家的文化传统来说,思维定式永远是:自己是正确的,错误是别人的。 这就像崇祯朱由检,因为众叛亲离而死到临头的时候,不是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埋怨满朝文武“不忠”。 但是,朱元璋的孝子贤孙们可能不去思考,为什么别人要叛变。 如果一个人两个人叛变,那么错误可能是别人的;但是,当所有人都叛变的时候,只能说这个王朝已经腐/败黑/暗到了极点。 当外患来的时候,人们通过完全不抵抗外患,表达自己反抗朱家王朝的意向。 当时,不仅仅是福王,其他像周王、郑王、崇王、唐王、潞王等都封在河南就藩,他们的田庄遍及各地。当时仅十五家朱家的贵族就占去河南一半以上的土地。 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大量破产流亡。 另外,明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还要对剩余土地的农民们拼命加派赋税,其名目之多,数量之大,让河南人民无法生存。 当时,广大农村呈现出“村落丘墟,人烟断绝”的凄惨景象。就是繁华一时的洛阳附近,也是一片荒凉。 到了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蝗,人相食”。 洛阳周围死人相弃于道,无人埋葬。 在这样的背景下,福王还继续加紧对人民进行搜刮。朱家的子孙们让百姓无法生存下去,那么失地的流民们纷纷揭竿而起。 李自成本来已经是穷途末路,但是在河南因为大量的流民归附,立刻又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当时,李自成提出了“除暴恤民”,“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开仓济贫”等口号,让各地的百姓对他充满了期待。
有一个词叫做温情。 在词典里,它的解释是:温和体贴的情意。 举个例子,不论在现在的中国,还是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其实每个人生活得都不容易。 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数的人们都在为了基本的生存而挣扎(虽然欧美的生存概念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即使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也大都在为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努力,因为社会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经常会觉得非常无助,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必须依靠自己来过,别人帮不了自己,所以只能自己去挣扎前行。 当人们挣扎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很孤独。 不过,人们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发现其他人在关心着自己,可能仅仅是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也可能是在自己困难的时候,有温暖的手伸出来扶一下自己。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这种关心和扶住,让自己在困难的时候,度过人生的“槛”。很多人其实不需要物质上的帮助,只是需要因为理解与支持,得到心理上的温暖,支持自己前行,有勇气度过艰难困苦。 迈克尔•奥赫是2009年NFL(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首轮新秀,现在效力于巴尔的摩乌鸦队,这个大黑个的第一份职业合同高达5年1380万美元。但是谁会想到,他智商不到80,而且仅仅几年前,他还是一个流落街头无人过问、性格孤僻的弃儿。 2010年奥斯卡获奖影片《The Blind Side(盲区)》就是很好反映“温情”这个词的影片,讲的就是他从一个弃儿变成各大学争抢的橄榄球新秀的故事。 性格内向的黑人孩子迈克尔 奥赫年幼被抛弃,从小在非常贫穷的环境下长大,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和任何机会去改变。 但在遇到莉 安妮 图奥西后,他似乎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迈克尔成了相当富有的白人图奥西家庭一员,并且他在橄榄球场上的天分被逐渐开发出来。 而且,请来的家教专门给他补习功课,让他的学习成绩达标,并且进入大学,最终成为国家橄榄球联盟的高价新秀。 而接纳迈克尔的图奥西一家,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开始发现已经遗忘的家庭温情。 当我看到影片结尾原型人物的照片,硕大的黑人儿子和娇小美丽的白人母亲的合影的时候,心里非常感动。 这就是爱通过温情这种方式,浇灌出来的美好的果子。 这种温情让一个很可能沦落成为底层黑社会的迈克尔(他的儿时玩伴虽然也很有运动天赋,但是因为缺乏这样的机会,结果在黑帮火拼中丧生)--身高1.93米,体重达280斤的小巨人,乖乖地让一个娇小的女人带领着,走上一条艰难但是光明的道路。迈克尔现在“发达”了。 在美国,人们追溯他过去“发达”的原因,感受到温情的意义;而假如他在中国,人们则更加关注他每年赚多少钱。 举个例子,姚明去NBA打球,获得对于中国人来说的天价收入。 这时候,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姚明赚多少钱,有多少人关注、分析姚明如何成长的呢?
现在,随着经济开始一步步走入困境,人们开始思考中国的经济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社会机制问题,并且将教育看作的根源问题。 人们认识到,这几十年最大的失败是教育的失败。 既然这几十年的教育是失败的,那么什么时候教育是成功的呢? 当我们对历史进行回顾的时候,就会发现:中国从社会整体来说,就像是明清时期的翻版(清朝统治是明朝的翻版,只不过在经济上更加宽和,在思想控制和奴役上更加严厉,这也就是现在为什么辫子戏能够充斥电视屏幕的原因)。在前三十年,思想控制和奴役上比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思想开始逐渐重新进入,中国民众才开始重新开化。那么,教育的失败是通过两个维度的对比得出的:一是跟民国时期进行纵向对比,当时中国建立了一批高等学府,而这些高等学府到今天依然传承着一些民国时期的精神,让这些高等学府维持现在中国的重点大学地位。 在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支持下,众多大师纷纷从欧美日归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在当时,整个社会穷不要紧,整个社会相对愚昧也不是问题。 如果能够让这些人才发挥作用,形成一个精英阶层,带领中国进行发展,那么中国的强大是顺理成章的。 二是跟世界进行对比。当越来越多的人出国留学,并且告诉人们国外的情况,人们越感觉到中国教育的失败。 那么,并不是30多年前中国教育不失败,而是当时大家都处于蒙昧之中,连教育的地位和意义都不知道,穷怕了的人们只想着让自己的生活好一点,能够吃饱饭。 而上大学的人们因为和外界的联系太少,根本无法理解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 而今天,人们认识到教育的失败,是因为人们开始从中外教育的对比上,知道什么是教育失败,而且开始知道在哪些领域失败。 当然,即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教育的失败。但是这几十年来持续以明清时期的思想控制和奴役的实质来驯化人们,导致人们在无意识之中,实际上仍然生活在明清时期的思想之中。
而人们在思想文化的无意识状态之下,正在走向深刻的社会灾难。 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如果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有什么不同,那么就是核心关注点不同,也就是核心价值观的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是“先保命,再要钱”,而中国人是“要钱不要命”。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阐述了军队的作用意义。 欧洲通过军队的专业化,有效地抵御了野蛮民族的进攻与占领,保护了各国民众不受外族奴役;而随着民\主机制的建立,军队国家化让国内民众不受君主的奴役。 另外,《论道德情操》则分析了情感与品德的作用。 那么,在武力的保障下,人们通过对情感和品德(也就是人性化)的深入探索,实现文化的发展。 而这一武一文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让“经济”发展成为可能。 美国的大学发展(文化代表)、企业发展(经济代表)和全球扩张,都是在美国武力的保障下实现的,而文化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支持武力的发展。 而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又靠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关键技术援助,以及在美国强大武力的保护下得以实现。 美国通过“军备竞赛”导致苏联垮台,让东欧各国实现自/由,也获得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外,在美国社会内部,人们也因为拥有枪支而更加安全。 在电影《盲区》中有这么一段对话,迈克尔离家出走,安妮去他以前住的黑人区找他。 当她碰到了黑社会小混混,小混混威胁她的时候,她强硬地进行语言的回击,告诉小混混她是枪支协会的会员,同时是人民陪审团机构的会员(潜台词的意思是,如果小混混敢动她,她随时可以掏出枪来击毙小混混,然后人们会认为她是自卫行为),结果小混混自己退缩了。 一个娇小的女人因为有了一把小小的手枪,让凶狠的亡命徒(实际上只是欺软怕硬的暴/民)都胆寒。 因为这时候,双方比的是谁拔枪更快,谁打枪更准。 更重要的是,娇小的女人打死亡命徒是自卫,而亡命徒如果打死娇小的女人则是一级谋杀罪。 这就是恐怖平衡,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安全, 所以,美国的黑社会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而且美国黑社会也需要通过交易赚钱(只不过交易的是非法的毒品等),而不敢通过暴力赚钱。 因为,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拿起枪来,比亡命徒更加勇敢、机智、团结,这就是现代文明在今天能够遍布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所说的邪不压正。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从经济角度来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可以说是显性经济思考,而《论道德情操》是深层次的隐性经济思考。 在中国,人们说起良好的教育,往往就直接想到上名牌的大学,最好是哈佛大学。 一个“哈佛女孩”的故事在中国能够卖掉上百万本书,说明了中国家长的主要取向。 因为,人们直接的条件反射是,通过让孩子在名牌大学读书找到好的工作,获得好的收入,自己也能在别人面前扬眉吐气。 所以,人们强迫孩子刻苦学习,然后自己省吃俭用给孩子请家教,买房子让孩子进入好学校的片区,花费巨资供孩子读完大学,或者出国留学。 但实际上,教育并不是这样的,大多数中国人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如果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话,上学最多占到其中的20%。 而良好的教育,首先来自于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或者说对孩子的人性引导。 比如说,在很多白人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把每天晚上给孩子读书讲故事作为必修课,而很多孩子经常就是在父母给自己读书的声音中进入梦乡。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说,给孩子读书是一种非常平和但是充满感情(温情)的行为,父母的爱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变化,持续地浇灌到孩子的心中,这就是一种温情。 日复一日地通过这种温情把爱浇灌到孩子的心灵之中,就像以色列发明的根部滴灌技术一样,用最低的物质成本(加上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耐心)滋养着孩子的心灵,支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而在电影《盲区》中,白人母亲安妮给包括迈克尔在内的三个孩子读书的时候,自己也突然感觉到失去多年的对孩子们的温情。 当孩子受到温情的持续滋养之后,人格能够更健全,自信心更强,更有力量面对长时间的困难和逆境(比如说持之以恒地专注于某个专业的发展与精通),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也能够更加平和理性地加以对待和解决。 这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教育即成长”,当一个人从小在温情的浇灌下成长后,就会拥有一种内生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像光和热,能够在困难之中给他人以温暖。 而人们则在温暖之中,相互携手共同应对困难。
在现代文明中,整个社会可以说就是以温情为内在的纽带而维系的。 白人母亲安妮因为同情而让黑人孩子迈克尔住在客厅,然后逐渐开始对迈克尔产生了感情,而这种感情的进展是通过一个个细微的动作完成的。 迈克尔也从客厅开始搬到自己的房间,而整个家庭也因为迈克尔而能够坐到一个餐桌上吃饭聊天。 小儿子首先接受迈克尔这个巨大的哥哥,并且成为大哥哥的教练,两个人开始形影不离,而女儿也逐渐认可了迈克尔。 相信电影出于表演的需要,将一些细节戏剧化,显得有些过于做作。而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应该是很自然的表达。 通过母亲的坚持和父亲的支持,再加上两个人对于孩子心理的理解,一步步形成表面很平和很无意的举动,经过时间的流逝,变成强大的无可抗拒的力量,将迈克尔包容进整个家庭,让迈克尔理所当然地成为家庭的一份子。可以说,在美国多民族、多种族、离婚、再婚、领养非常频繁的社会环境中,良好的家庭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情感来维系的。 而情感的培养是通过父母从小给孩子读书、做孩子的朋友、在关键时刻以强有力的态度引导孩子而形成的。 那么,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迈克尔逐渐融入图奥西家庭,成为家庭的一员。 而且在温情的强大力量之下,迈克尔有自己很大的独立空间,但是大方向上由父母所掌控。 就这样,在整体上的爱的滋养和具体的技术指导下,迈克尔很快开始了发现自己的优势,走上自己的成功之路。 从这点来说,图奥西一家的收益是最大的,通过不长时间的培养,一个低智商的孩子变成了众多大学争相“抢购”的香饽饽,大学毕业后又成为最赚钱的新秀。 不过,对于这一家来说,迈克尔赚的钱并不是很重要,因为这一家非常有钱,自己赚的钱都花不了。 而真正重要的是,一个母亲通过温情收获了一个儿子,而且让这个儿子成为社会中的成功者。 “低能儿”爱迪生能够成为伟大的发明家、企业家和科学家,也是母亲教育的结果。而母亲教育的前提是,不论老师是什么态度,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 推而广之,在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是通过这样的温情得到维护。 当重大事件发生时,这种温情就变成凝聚整个民族的强大力量,比如说“9.11”时的相互扶助。 另外,因为这种温情所代表的爱,超越了人们的生命。 因此,有大量的英雄人物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为了救助他人而牺牲自己。 “9.11”伤亡最惨重的是消防队员和警察,还有一些志愿者。 这些人知道大厦将倾,但是为了更多人能够活出来,义无反顾地冲进去。 他们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们的价值不仅仅是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而且让这种温情能够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来,感动更多的人,并且把这种爱的情感延续下去。 那么,在武力的保障下和温情的维护下,美国人关心经济,关心自己赚更多的钱、住更大房子、开更好的车。
但是在中国,人们既没有武力保障自己,又没有温情的文化维护社会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经济”,实际上等于在建设“空中楼阁”,或者给自己“画饼充饥”。 当自己手里没有枪的时候,穷和富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每个人都缺乏自我保障的手段。 当年,李自成进北京城的以后,通过对富人动刑,从富人口袋里榨出银子。 今天,这些“不人道”的方法都不需要。 因为,只需要轻轻搭建一个“股市”,弄点数字在电子屏幕上跳来跳去,国企大股东和“大小非”就赚得盆满钵满;只需要弄个房地产“刚需”,地方财政就有了收入来源;然后,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能够支持房地产“刚需”,然后国企、地方财政、房地产和汽车等相关系统就大把地来钱。 同时,没有温情的文化,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敌人,而其他人也是自己的敌人。 每个人现在都像一个孤岛,生活在孤独和恐惧之中,害怕自己眼前的钱哪天被别人算计走,因此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钱财。 但是,就在人们都孤立地想保护自己的收入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的财富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挖走”,只剩下表层的“空架子”。 人们都像演戏一样,追逐着最表面的钱财,而忽视了支持钱财的根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社会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毛孔。 当人们关注GDP谈经济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在“中国经济”这出戏的背后,真实的经济已经全面瓦解。 经济的意义在于创造财富,但是看看周围的人们又有几个人在创造财富? 人们不仅不创造财富,还在肆意破坏自然财富的积累。另外,因为缺乏文明社会的教育和武装,缺乏野蛮社会对于自然的敬畏,中国人几千年来持续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没有减轻,而且是变本加厉。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实质就是:大灾难(社会大破坏) -- 人口大减损 – 人口重新快速繁殖 – 大灾难。 从环境角度来说,每一个朝代的人口大减损的根源是自然承载力无法承受众多的人口,导致人口大减损;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缺乏武装和温情的社会,必然导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引发社会寄生群体的奢侈与浪费,以及社会劳动群体流离失所,形成大规模的流民,然后转为流寇,形成新的大灾难,导致人口大减损。那么今天,大灾难也在快速逼近整个社会。 如果人们不能及时反思整个社会文化,新的灾难可能意味着新一轮的人口大减损。
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的第三个儿子。 当时,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朱常洵是最有福的人。 朱常洵在万历29年被封为福王,当时神宗想立他为太子,但是被众大臣所阻拦。 当时,福王结婚的费用高达三十万两白银,而且营建洛阳的福王邸府,又花费白银二十八万两,超过常规费用的十倍,引起朝廷内外一片哗然。 42年,众大臣力劝明神宗遣福王就藩。 为了安慰爱子,神宗又下诏赐福王庄田四万顷。后来,朱常洵本人也觉得有点太过分,上疏奏辞,才减为二万顷。这两万顷意味着,把中州的沃土肥田占净仍不足额,无奈又到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圈定了一部分。 另外,明神宗通过税务官员、矿产官员弄到巨额金钱、奇珍异宝,很多也给了朱常洵。 另外,要求把原来抄没宰相张居正的财产,以及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杂税并四川榷茶、盐井收入全赏给自己,又请淮盐引千三百,设店洛阳,垄断洛阳盐市。天下皆知“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一个亲王能够比皇帝都富,这样的福气看上去已经登峰造极了。 不仅如此,福王还横征暴敛,千方百计搜刮。 福王当时已经300多斤,但是仍然胡吃海喝,遍淫女娼,花天酒地。 后来,陕西流贼猖炽的时候,河南又连年旱蝗大灾,人民相食,福王不闻不问,仍旧收敛赋税,连基本的赈济样子都不表示一下。福王的这种行为,让去讨贼的士兵们非常愤怒。 当时,退养在家的明朝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多次入王府劝福王,劝他说即使只为自己打算,也应该开府库拿出些钱财援饷济民。但是,福王与其父明神宗一样,嗜财如命。 而且,当李自成进攻洛阳的时候,朱常洵不仅不好好犒赏当时前来救驾的军队,反而不让这些军队入城休整。 结果,军队反叛,朱常洵翻墙逃走,但是因为体重太重,无法成行,被李自成的军队抓住。 然后,李自成的军队做了一道菜叫做“福禄宴”。 就是架一口大锅,号称“千人锅”,中间煮汤,汤的主料有鹿,还有崇祯朱由检的亲叔叔、明神宗最宠爱的儿子、体重达三百多斤的“福王朱常洵”,因此叫做福禄(鹿)宴。这时候,最后,福王朱常洵和鹿都成为李自成军队的美食。
我们无法知道,朱常洵在锅里被煮熟的那个过程中,他是怎么想的。 福王朱常洵一辈子享尽荣华富贵,突然之间发现自己成为他人锅里的肉,活生生地被煮熟。这时候可能会怨恨哗变的军队,认为他们大逆不道。 因为,从朱家的文化传统来说,思维定式永远是:自己是正确的,错误是别人的。 这就像崇祯朱由检,因为众叛亲离而死到临头的时候,不是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埋怨满朝文武“不忠”。 但是,朱元璋的孝子贤孙们可能不去思考,为什么别人要叛变。 如果一个人两个人叛变,那么错误可能是别人的;但是,当所有人都叛变的时候,只能说这个王朝已经腐/败黑/暗到了极点。 当外患来的时候,人们通过完全不抵抗外患,表达自己反抗朱家王朝的意向。 当时,不仅仅是福王,其他像周王、郑王、崇王、唐王、潞王等都封在河南就藩,他们的田庄遍及各地。当时仅十五家朱家的贵族就占去河南一半以上的土地。 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大量破产流亡。 另外,明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还要对剩余土地的农民们拼命加派赋税,其名目之多,数量之大,让河南人民无法生存。 当时,广大农村呈现出“村落丘墟,人烟断绝”的凄惨景象。就是繁华一时的洛阳附近,也是一片荒凉。 到了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蝗,人相食”。 洛阳周围死人相弃于道,无人埋葬。 在这样的背景下,福王还继续加紧对人民进行搜刮。朱家的子孙们让百姓无法生存下去,那么失地的流民们纷纷揭竿而起。 李自成本来已经是穷途末路,但是在河南因为大量的流民归附,立刻又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当时,李自成提出了“除暴恤民”,“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开仓济贫”等口号,让各地的百姓对他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