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阅读书目:
  
  有朋友让我推荐书目,我就我所知道的一些书(个人视野有限),做一些阅读建议:
  
  一、《圣经》: 这是照耀历史2000年的真理之书,是西方世界能够实现文明发达的根源。 不读《圣经》就无法理解西方历史,也无法真正理解现代文明。 建议读《圣经》从“新约”开始,内容和思想都相对通俗易懂。 读“旧约”的时候,建议借助一些参考书,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所写内容的目的。 在未来的困难时期,从《圣经》中汲取的思想营养,将是最能够创造价值的部分。
  
  二、中国古代著作:
  1、 武经七书: 中国文化著作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当然,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过时,但是思想性的内容,非常值得思考。 其中,《吴子兵法》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思考军事;《孙子兵法》是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思考军事。 对比阅读这两本书,将获益匪浅。
  另外,对比阅读《战争论》和《君主论》。
  
  2、 《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其中,“老庄”是中国文化思想中,最接近真理,最接近自然和生活规律的思想(可惜离真理还有距离,打个比方,只能说看到了泉眼,但是没有看到泉源)。 很多人把老庄看得消极遁世,我个人认为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他们的思想中,其实具有非常强的积极意义。
  
  3、《左转》、《战国策》、《鬼谷子》、《史记》、《贞观政要》、《长短经》、《资治通鉴》:
  
  三 西方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史是一个理性思辨的过程。 中国人讲“知易行难”,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 杜威则说“知难行易”。 这种认识的差异源于(同时也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都浮于表面,而西方哲学史就是探索知识,了解“知难”的过程。 按照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西方哲学家的思考过程展现了西方社会发展强大的过程,人类思想文明进步的过程。 比如说,很多人都在进行“投资理财”,但是大多数人都亏钱。 为什么? 如果缺乏对哲学思想的探索,亏钱基本上是“铁板钉钉”了(当然学了哲学也不一定能够赚钱)。
  
  教育与心理问题。 成功的教育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对孩子和成人实施的教育。另外,心理问题的本质是教育问题。 现在中国社会的心理疾病问题日趋突出,让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们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我个人仍然对“心理学”这个学科存在怀疑,因为我知道的不少心理学案例,都是心理医生以失败告终。 而且,有的朋友跟我描述一些心理医生的理论和行为,我觉得他们本身就有心理疾病。 另外,根据我解决了十多个朋友的抑郁症问题的个人经验,如果以《圣经》为基础,以哲学为工具,以身体锻炼为辅助,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抑郁症的效果,重度抑郁症的效果最明显。 (我见到的重度抑郁症,归根结底是人生缺乏方向,导致心理极度压抑。 有的虽然表面上是因为具体事业遭受挫折而引发的抑郁,但是归根结底仍然是人生缺乏方向。)
  
  1、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思想历史的索引,所有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基本上“一网打尽”。 它是西方哲学的入门书籍,但是读起来会感觉到相当吃力,因为是对整个哲学史的思考性总结。
  
  2、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柏拉图对话录》和《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他们的思想虽然有很多内容在现在看来相对粗糙、也显得过时,但是读他们的著作,思考他们为西方哲学奠定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3、在《西方哲学史》的列表中,大多数近代哲学家的著作都非常值得学习。 我个人学习思考的最多的是培根、笛卡尔、叔本华的作品。 我看黑格尔的著作觉得过于费劲(难以理解他逻辑学背后的逻辑),我个人卢梭、马克思作品的思想内容不感兴趣,对尼采作品的风格不太感兴趣。 需要强调的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 杜威。 他的著作最接近于现在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而且对20世纪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杜威对于教育的思考仍然是现代西方教育的主流方向,因此他的思想值得系统学习。 如果理解了杜威的教育思想,那么就能够理解,现在的所谓中国教育普遍来说是“负加值”,家长和孩子如果按照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方式,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越大,孩子的未来就越失败。
  
  4、关于社会的观察与实用社会学的思考: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是必读之作。另外,边沁的《道德与立法原理》、柏克的《法国革命论》,潘恩的《常识》也都是辅助思考中国社会的很好著作。
  
  三 经济学思想:
  
  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是通过资源要素的配置分析与思考,提升社会可延续性的学科。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分两个层次:定性与定量。 其中,定性的意义大于定量,一个定性因素的增减或者变化,可能会导致整个数理模型的崩溃。 所以,不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现代货币主义,都有很大的问题。 同时,新自由主义、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学派,强调自由竞争,并且把经济学思考因素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强调了定性的意义,但是他们又难以对经济进行精确定量。 而现代经济又是以信用货币为基础的经济,需要尽可能进行精确量化,保证货币投放与经济进程相匹配。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又给各国的货币发行量的问题造成不可预测的因素,进而影响本国和其它国家的经济进程(通胀或者通缩无法预知)。 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有严重的缺陷,定性为主的经济学思想很粗糙,对于国家货币政策很不好用;而定量主导的经济学模型虽然精确,但是随时可能崩溃。 那么,因为无法用任何的经济学理论套用现实,或者说人们无法预知未来,所以世界经济反映出紊乱系统(chaos)的特征。
  
  经济学本身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经济学的学习和分析可能不容易让人们找到发展的出路,但是能够告诉人们什么是必定无出路的,这就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巨大价值。 所以,我个人建议,在这样的背景下,非经济学博士方向的读者如果读经济学读物,可以学习那些研究分析原理性的经济学内容,然后跳过一些具体性的数理模型的建模思考(因为这些思考往往很不可靠)。 而原理性或者定性的经济学内容,往往又源于哲学与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人性。 所以,经济学的读者可以考虑多思考经济学思想背后的人性假设与人性发展。 然后,在定性主导的经济学和定量主导的经济学中间,思考一条相对折中的思考道路。
  
  1、 亚当 斯密: 《国富论》和《论道德情操》。
  2、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日本、以色列等国通过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提升了自然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而中国则一次次陷入马尔萨斯所阐述的灾难,这一次似乎也难以幸免。
  3、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4、 康蒙斯的 《制度经济学》。
  5、 米塞斯: 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影响力巨大,其多部著作都值得中国人学习思考。
  6、 弗兰克 奈特: 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影响力巨大,多部著作都值得中国人学习思考,尤其是《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
  7、 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经济学代表;
  8、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9、 萨缪尔森:《经济学》
  10、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11、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12、曼昆:《经济学原理》
  13、“博弈论”的书籍
  
  四、 管理学思想: 管理学思想可以说是经济学思想的微观化、实证化。 学习管理学、提升管理能力,需要哲学和经济学基础,同时对战争理论的学习和思考。
  
  1、 德鲁克: 通过学习德鲁克的著作,思考他思考未来的思维方式。
  2、 迈克尔 波特: 战略理论。
  3、 菲利普 科特勒: 《营销管理》
  4、斯蒂芬 罗宾斯:《管理学》。 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了解管理到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本书帮助大家对管理有个整体的概念。
  5、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
  
  五、 历史书籍: 尽可能大量阅读历史书籍,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个人传记、企业历史、战争史、艺术史等。
  
  
  對《資本論》的簡要分析:
  
  我在前面曾經說過,《資本論》是“生產導向型經濟”的理論基礎,而“生產導向型經濟”經過歷史的實踐已經破產。 那麼,從實踐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個理論的大方向正確,人們依據相應的理論執行,即使執行中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也會向好的方向發展;而如果遵照一個錯誤的理論,那麼人們越努力,命運也就越悲慘。 《資本論》的影響曾經極為廣泛,不僅僅是在蘇聯、中國、印度、東歐等國,還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法兩國(美國是自/由經濟的堅強堡壘,並且決定著德日的經濟方向,讓德日能夠一直在正確的道路上快速發展)。 而英法經濟的國有化和壟斷,讓其經濟“深陷泥潭”。後來,柴契爾夫人的強有力私有化,才把英國經濟挽救回來。 但是這時候,英國經濟已經落後於德日,尤其是英國曾經非常強的汽車產業(擁有勞斯萊斯、賓利、路虎、捷豹、羅孚、迷你等眾多品牌)。 而英國汽車產業及其上游的機械、電子等產業的衰落,對後來英國經濟的落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這些國家當時倒退的經濟,與《資本論》的影響密不可分。
  
  從理論上來說,《資本論》的思想也是極其原始落後的,可以說是倒退回封建時代的思想(因此,也就迎合了封建思想和暴民文化氛圍濃厚的國家的民眾心理)。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學 任何一個理論思想,最關鍵的是研究其核心定義! 核心定義是理論思想最最重要的基石,一個正確的定義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一個錯誤的定義就意味著全部的失敗。 而《資本論》的核心定義,就是基於封建時代的產物,即使馬克思用了巨大的篇幅來自圓其說,但是都在紙上談兵,毫無現實依據,只能說是憑空捏造。 那麼,我就從論點、論據和論證這三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一、 核心定義: 《資本論》的開篇就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那麼,“龐大的商品堆積”或者說“商品”就成為整個《資本論》的起點,也是《資本論》的核心。 然後,馬克思說“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 那麼,馬克思繼續對“商品價值”進行定義,“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 然後,馬克思又說“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可是勞動產品在我們手裏也已經起了變化。如果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勞動產品成為使用價值的物質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們不再是桌子、房屋、紗或別的什麼有用物。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到的屬性都消失了。它們也不再是木匠勞動、瓦匠勞動、紡紗勞動,或其他某種一定的生產勞動的產品了。隨著勞動產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也消失了,因而這些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也消失了。各種勞動不再有什麼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 就這樣,“勞動”與“商品價值”掛上了鉤,後來推導形成了“剩餘價值理論”,宣揚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理論問題:
  
  1、 關於“龐大的商品堆積”: 這個社會財富的定義對於封建時代、發展極其緩慢的小農經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因為,在小農經濟中,人們才會熱衷於囤積各種商品,作為自己的財富和社會地位象徵,然後慢慢進行消費。 而對於資本家和資本主義社會來說,最害怕的就是“龐大的商品堆積”,也就是積壓。因為,商品的積壓就意味著資本停滯、風險加大、成本增加,對於資本主義來說是致命的。 資本家想的是,如何用最高的價格,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價值),儘快把商品全部賣掉,通過零庫存獲得最大利潤。 就像三星的李健熙說,三星的商品就像菜場的魚,每個小時都在快速貶值。 所以,“邊際效用學派”(與馬克思同時期),提出“邊際效用”(消費者價值)和“邊際生產力分配”,就是從“消費者價值”角度思考社會生產和銷售,也就是實現快速銷售的目的。 但是,“邊際效用”這個抽象的術語對於視野狹窄、以物質為主導的小農們來說,是很難理解的。 打個比方,我在大學學 經濟學的時候,雖然知道“饅頭效用”,但是一年多都沒有想明白關於“邊際效用和邊際生產”的公式;我在MBA學 的時候,不少同學也是不懂這個概念。 下了課之後,我給他們反復講這個概念和公式,他們也是似懂非懂。 從學 的角度來說,人們容易接受自己知道、易懂的內容,而往往會忽略正確的內容。 而馬克思的“龐大的商品堆積”,就迎合了廣大商業文化落後地區的人們的認知,然後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 當然,現在大家知道了,沒人要的東西就是做得再好,就是堆積如山,勞動成本再高昂,也是一堆垃圾,一錢不值。 但是,信奉“商品堆積”理論的小農型經濟決策者,則往往會相信“龐大的商品堆積”就是社會財富的資本論基礎。 然後,這些小農決策者大建基礎設施、大建工廠、大量開採礦山和其他資源、大力發展大城市,結果造成一次次的社會災難和自然生態災難。
  
  2、馬克思說:“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 這個思想同樣是發展緩慢的小農經濟時期的思想。 在資本主義社會,真正的定義應該是“物的競爭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 而交換價值往往也不是使用價值的量的關係,而是質的關係。 比如說,在中國2000多年的奴隸制小農經濟時期中,人們長期使用算盤進行計算。 那麼,有用性讓算盤具有了使用價值。 那麼,自從中國加入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加入世界經濟迴圈,就發現了資本的力量。 90年代中後期還有人用算盤,但是現在誰還會去買算盤? 那麼,算盤有用嗎? 還是像以前一樣具備有用性,但是它有使用價值嗎? 沒有! 因為,在電腦的競爭下,它變得毫無“消費者”價值。 同理,現在一個CPU是P II的電腦就是扔到大街上,可能都沒人要。 它耗費的勞動可能不比現在一個CPU是Core i7的筆記本電腦少,但是它一錢不值,並不是它不具備有用性了(P II用來簡單碼字還是可以的,我現在用Core i7的電腦也主要只是碼碼字而已),而是它不具備競爭性了。但是,這裏的有用性的比例結果是,PII電腦的交換價值是-30美元(電子垃圾回收處理費),而Core i7電腦的交換價值是+1300美元。 當然,一直處於封建制或者奴隸制小農經濟文化中,生活在社會發展極其緩慢的環境中的人們,很難想像“競爭性”這個概念。 而且,人們非常害怕競爭,希望在既有的文化環境中,就能夠實現所謂的社會發展。於是,俄國、中國、印度這些落後國家,紛紛採取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政策。
  
  3、 “……各種勞動不再有什麼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 在這裏,馬克思通過排除價值,強調“勞動產品”概念,成功地“過渡”了概念,然後到達了“勞動產品”,也就是“生產導向型”思考上來。 然後,他在後面再回過頭來,再把價值和勞動這兩個毫無邏輯關係的兩個東西,硬拼湊到一起,形成了所謂的“剩餘價值”,也就是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結論,《資本論》的主導思想也就建立起來了。 而這裏面最絕的就是“勞動不再有什麼差別”,極具“人人平等”的一個觀念,一個典型的工業領域中“等貴賤、均貧富”的概念,馬克思說出了“廣大民眾”的“心裏話”。 通過“無差別勞動”這個概念,讓廣大的工人不是追求技藝上的發展,通過提高技術水準而提高收入,而是希望通過“階/級鬥爭”來瓜分資本家,實現增加收入的目的。 當然,在非常理性、人們都在追求技藝上“精益求精”的德國,馬克思“相同人類勞動”的思想沒有什麼市場。 但是在英國,尤其是後來的暴/民動盪的法國,馬克思受到了高度重視。但是,法國雖然小農經濟味道濃厚,暴\民社會的色彩濃厚,但是當時仍然屬於先進國家,所以最後也沒有實現,於是後來在俄國“開花結果”。 而在具有“均田免糧”口號傳統的中國,這樣的“新世界”更讓人們感到振奮,覺得人們完全平等了,只要勞動就有飯吃了。 結果沒想到,蘇中、朝等國都發生了餓死達到總人口1/10的大饑荒 。 現在,優秀的德國工人的工作時間很短,而且收入很高,因為他們相信勞動有差異,巨大的差異,所以他們持續地通過提高勞動的質(而不是量)來保障自己的收入。 而中國人相信“無差異勞動”,所以沒有人通過精益求精,提高自己的工作的質,所以中國人累死累活地做事,人們的命運都很悲慘。
  
  二、論據和論證。 經濟學思考和解決的是現實問題,每一個歷史上的重要經濟學家,都要進行社會觀察,並且根據社會觀察和實例進行分析。 但是,馬克思的《資本論》裏,大多數舉的相關例子都是自己隨意杜撰出來的內容,根本沒有現實世界什麼事。 這讓《資本論》跟經濟學著作差異很大,確切地說像是“社會幻想小說”。
  
  那麼,考慮到《資本論》的上述關鍵問題,我並沒有將其放入參考書的科目。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