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瘤月飘雪 回复日期:2010-05-05 19:30:11
楼主把朱元璋喷成流寇
又说朱元璋搞什么 深挖洞 光积粮 没有陈友谅光棍
哈哈 我就奇怪了
天底下竟然有 深挖洞 广积粮 的流寇啊?
楼主说朱元璋内战内行 外战外行
不过龙湾之战是谁先打的谁啊 古代中国唯一北伐成功的就是这个“外战行家”了
没错 朱是个小农 从思维到出身都是
但楼主却非要硬给安上什么其他的“光荣称号” 欺负死人不能说话么
楼主还说来自当地的武装力量伟guang正
不过我看最鱼肉百姓的就是那些团练 城管了
楼主前几篇扯历史的多少还能看
这篇硬伤多的没法看了
作者:瘤月飘雪 回复日期:2010-05-05 19:30:11
再补充一个
楼主说袁崇焕内心中对君王(崇祯)充满着幻想
认为崇祯是无比英明神武的 结果自己惨遭折磨而死
借此来批判 对权力者的盲目崇拜
即所谓的——某某领袖动机还是好的 只是……——这样的思维
对这种 只反贪官不反朝廷 的思想的批判很有意义
但是你不能为了说明观点 歪曲历史
袁崇焕真的认为崇祯英明神武么?
错了 最看不起崇祯这个年轻人的可能就是袁督师了
崇祯不到20即位 花了1年多干掉了死太监魏忠贤
而后把赋闲在家的袁崇焕叫到北京予以重任——督师蓟辽
(注意袁主要的功劳宁远大捷是天启年间的事)
期间崇祯问袁对于平辽有何安排
袁回答“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明显是吹牛了 就像营销人员忽悠外行客户一样
这点袁自己私下都承认了 说这只是 聊慰上意
很明显 袁根本不像楼主说的那样认为崇祯英明神武
万事都不用解释 君王都能明白
恰恰相反袁手握大军不太拿领导当回事了 满嘴胡扯
同时也造就了自己的悲剧
(胡扯完刚半年 袁就干掉了毛文龙
又过了半年 女真都打到北京城下了
试问这时才明白袁是胡扯的崇祯早就不能忍耐了
何况崇祯本来就不是脾气好的人)
楼主要说明的道理很好 但是你不能通过歪曲历史来说明这个正确的结论啊
这么干不合适
---------------------------------------------------------------------------------------------------------------------------
你的这两个论点跟“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类似。 我就你的这些观点回应一些我的思考。
插播: 中国文化浅思 -- 文化思想论 之 战争与和平
透过各种社会文化成果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文化思想的实质。 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社会文化思想可以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手段,三种关系。 “利益争夺”是贯穿历史发展的中心思想,通过“战争”与“和平”两个基本手段(历史的关键驱动力)而实现,并且形成“人人平等”(西方现代文明)、“人压/迫人(野蛮社会)”和“人奴/役人(中国文化)”三种文化关系形态。 在一个人、群体和社会文化系统中,思想核心是对于利益的认识,对“利益”进行定义,也就是“道”。 定义了利益之后,人们就开始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争夺利益,也就是“法”。 争夺利益的方法一是战争,二是和平。战争是和平的手段,和平是战争的准备。 每一次战争都是社会利益格局的突变过程,决定和平时期的利益分配格局,影响和平时期的发展进程;同时,和平是利益格局的渐变过程,反过来影响下一次战争的势力对比,主导下一次战争的利益争夺方向。 那么,每个人在争夺利益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必须寻找自己的朋友,共同对敌。 所以,战争与和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定义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的过程。 正确定义“朋友”和“敌人”的人,获得生存和发展;敌友不清、认敌为友、认贼作父的人,往往走向灭亡。 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就是人们被洗脑后形成奴隶思维,导致敌友不清和认敌为友。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从相对开明的封建文化,在一次次被屠杀、被深入洗脑奴役的过程中,变成深刻的奴隶文化的过程。 深刻的奴隶文化意味着,整个社会民众身为奴隶而不自觉,认为跪着说话是天经地义的社会文化氛围。
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德国风景如画、绿草如茵、建筑优美结实、产品先进可靠,同时看到中国污染严重、黄沙漫天、建筑丑陋粗糙、产品劣质低价。 这些物质成功的差异,是社会文化差异的最浅层次的表象。 而这种物质差异是由“人人平等”和“人奴/役人(压迫+洗脑=奴隶)”的不同文化关系所决定的。 或者说,“人人平等”首先表现在居住环境平等,也就是城乡环境差距很小,不论大城市、小城镇、还是乡村,人们自然的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比较平均,各有好处;另外,人们的生活质量平等,核心是教育平等,还包括医疗、养老和产品质量等基本社会保障;而最主要的体现是消费者的平等权益,包括消费者不受大企业的侵害,不同的消费者花同样的钱能够买到同样质量的产品,比如说,一栋房子卖给谁都是那么多钱。 而人奴/役人结果是,大城市繁华、权贵的生活设施豪华,同时农村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主要的学校、医疗、文化设施等社会资源都聚集在大城市,都为少数人服务;在消费层面,体制内的人买房子的价格可以只是平民的1/5-1/10,同时体制内的人们高消费买德国产品,而民众在为体制的高消费买单后,自己则消费质次价高的国产产品。 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洗脑灌输,让民众在自己生活日益困苦的时候,还要为权贵们加大压榨自己的措施而称赞。 比如说,当权贵们大量购买进口奢侈品,让世界觉得中国非常富有的时候,普通民众还非常高兴,认为权贵们的消费增加形成的“经济增长”也是自己的骄傲。 大量的中国民众作为“中国崛起”的一员,看着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虽然自己吃着地沟油、喝着三聚氰胺、跪求领导的“赏赐”,心理上也觉得自己“站”起来了,生活非常“幸福”! 这时候,“阴谋论”告诉大家,“美帝国主义”要来捣乱,企图瓦解现在的中国模式,不让中国民众过这样的“幸福生活”。 结果,广大民众既害怕又愤怒,认为美国是自己的敌人。 这个世界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奴隶群体!
一个从暴力家庭和暴力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根深蒂固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电影《盲区(the Blind Side)》就是通过文化的冲突表现,反映出不同人的不同命运。 迈克尔从小生活中暴力氛围非常浓厚的社区中,但是他遇到了好心人,说服了教练,让他这个智力较低的黑人穷孩子进入一所很好的学校。 而图奥西一家通过温情的方式,把迈克尔包容到自己家庭中,让迈克尔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对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形成很强的感情。 然后,母亲通过激发迈克尔强大的“保护性”本能,引导迈克尔走上成功之路。 更重要的是,当迈克尔离家出走之后,白人母亲看到迈克尔从小生活的暴力环境,尤其是她遭遇的“小混混”,使她更急迫地需要找回迈克尔,希望他回到这个温情的家庭。 而迈克尔本身是个很腼腆、很内向、很被动的孩子,但是当他听说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要威胁到自己白人母亲的安全的时候,开始发怒,并且跟小时候的伙伴发生肢体冲突。 在这个电影中,白人母亲和她自己日常同伴的观念冲突、白人母亲和“小混混”的语言冲突、迈克尔和自己小时候的伙伴(现在的“小混混”)的肢体冲突,形成了几个关键的矛盾点。 白人母亲因为自身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强烈的同情心,收留迈克尔在家过夜;然后,经过双方的互动,让她决定领养迈克尔。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一家都支持她,所以家庭关系更加融洽,家庭内部更加团结;她的同伴反对她,所以她跟她们决裂;“小混混”威胁她,所以她坚决回击。 也就是说,支持她收养低智商学习差的大胖黑孩子的人,就是她的朋友,大家和平相处,关系更紧密;反对她、阻挠她的人,就是她的敌人,大家决裂,而且她不怕“战争”。同理,迈克尔也是在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而“战”。 从这个意义来说,迈克尔传承了图奥西家庭的文化,并且大家共同为了这个家庭的完整而“战”。 而且通过冲突的过程,这个家庭的关系更加坚固致密。 另外,朋友与敌人、和平与战争,也通过家庭层面表现出来。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主要环节。 西方社会对于家长的要求是,保护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免受暴力和恐怖,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 美国的教育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的思想得到贯彻的结果。也就是说,以合乎孩子心理、发挥孩子天赋的方式,给予孩子相应的引导和矫正,让他像在真实生活中那样得到教育,并且能够过一种生机勃勃的生活。 那么,只有家长爱孩子,才能够了解孩子心理,才能够发现孩子的天赋。 就像迈克尔在橄榄球训练时找不到感觉,母亲让他想像自己是在保护母亲、救弟弟的场景之下。 结果,迈克尔强大的“保护性”潜能激发出来,获得了让教练都目瞪口呆的结果。 而迈克尔就凭借这个优势,获得了多所大学教练的青睐。 然后,母亲再给他请最好的家教,让他的学习成绩基本上达标,他就踏上了明星之路。 另外,白人母亲在迈克尔的问题上,可以与以前的朋友决裂,表达出自己为了孩子的付出精神。 同时,他们又尊重迈克尔的选择,让迈克尔自由地成长。 在无数大学都争抢迈克尔的时候,白人父母都希望迈克尔上他们的母校。 这时候,政/府调查人员开始介入,迈克尔在调查人员的诱导下,认为白人母亲是有目接近自己,然后想控制自己,让他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 于是,迈克尔想不开,就离家出走。 后来,白人母亲到处找迈克尔,找到他以后告诉他,他们尊重他的选择,他应该上他觉得最好的学校,不用上他们的母校。 反过头来,迈克尔自己也想清楚了,他既然成为他们的孩子,那么他们的母校也是他的优先选择。 可以说,《盲区》中的黑人孩子迈克尔能够融入白人家庭,然后获得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就是源于这样的一个社会对于家庭的要求。
那么,有了白人母亲与黑人孩子的真实故事,我们再看看中国家长的教育。 中国的家长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的? 大多数中国家长爱自己的孩子吗?否! 不要说漂亮话,谁都会说自己爱孩子! 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在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和兄弟姐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自己周围的人对他们的孩子中, 有几个家长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呢? 甚至说,有几个家长关心过自己孩子的心理呢? 有几个家长用心去观察自己的孩子,发现自己孩子的天赋呢? 有几个家长通过与外界为“敌”,保护自己孩子的自由成长空间呢? 相反,大多数中国家长都在协助外部力量,压抑自己的孩子、摧残自己的孩子。 比如说,学校围着“高考指挥棒”转,把孩子当作死记硬背的机器和考试工具,教改后又把孩子当作敛财的工具,为自己学校的升学率而折磨孩子。 那么,不论孩子是否喜欢死记硬背,不论课本里的内容多么荒谬,都必须得让孩子死记硬背下来。 如果孩子不顺服,必然要受到老师的压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不是保护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而是按照学校的意思,进一步摧残孩子。 另外,家长们不管孩子是否喜欢,是否已经很疲惫,督促孩子做作业、花钱陪孩子上课外补习班、上各种所谓的兴趣特长班。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锻炼、过早地戴上了眼镜、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结果是越学越没有兴趣、越学越傻。 这时候,家长们不是要求学校对孩子减负,而是更变本加厉地要求孩子。 很多家长懂不懂就斥责孩子,骂孩子笨。 而且斥责的时候,往往是拿孩子当“出气筒”,把自己在社会上受的气,发泄在自己孩子身上。而且,孩子如果弄坏什么东西,往往非打即骂。 就这样地虐待孩子,家长还说自己是“对孩子好”,如果不这样的话,孩子就“没有出路”。 多么经典的谎言,多么颠倒黑白的说法!
孩子不是傻瓜,知道家长对自己好不好。 孩子本身在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孩子们尤其对于家长有一种天生的依赖,家长对孩子真正的爱,孩子必然能够感受得到。 而且,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爱是那种细腻、持续、稳定的温情,那么孩子的体会更强,孩子的性格心理也会更稳定。 所以,多数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都很可爱,很安静、爱微笑、守规矩。 另外,孩子也会以相应的方式回报父母的爱,按照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形成基因的优化发展。 这就是图奥西一家对于迈克尔的爱的方式,也得到了迈克尔的爱的回报。 这种爱的回报不是钱,因为父母自己的钱都花不了。 母亲的回报是得到了迈克尔这个儿子,获得了母子之间的感情,儿子也进入了自己的母校,后来成为当年价格最高的联盟新秀,形成文化上的基因传承。这些回报看上去很“虚”,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金钱物质关系,但是这种回报让父母获得了最大的心理满足。这就是西方的教育思想,教育孩子本身是义务,回报是孩子能够成为发挥自己天赋潜质的成功者,然后他们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发挥自己孩子的天赋。 那么,为什么大量的中国孩子跟父母达不到这样的关系?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特别爱哭、爱嚎、爱闹?关键就在于,中国的家长们大多数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教育孩子,而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压抑折磨孩子。人们生活在黑白颠倒的冷酷社会中,大多数家长不是为了孩子而抗争,而是帮助社会坑害孩子。所以,孩子从小在心理上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培养,大多数都生活在孤独、恐惧的状态下,心理和行为自然会变得扭曲。 而且,在孩子扭曲的时候,家长不是理解孩子、关心孩子,而是进一步压抑折磨孩子,让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扭曲。 家庭中这样的“教育”,造成大多数孩子都成为失败者。 现在,生于60年代之前的权/贵们,绝大多数极度自私、阴险、冷酷、唯利是图,缺乏基本的人性;而60后的人们虽然好得多,但是也明显的自私、懦弱、是非不清。现在,大多数80后生活得非常痛苦,原因就在于父母是被50、60年代毁掉的那一代。而因为父母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对于西方教育的了解、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没有保护孩子的意识,结果让孩子受到更多的痛苦。 所以在西方教育中,越多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往往自信心越强,个性越鲜明,人生越成功;而在中国教育中,越多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生活得就越痛苦、心理越扭曲,反而是那些放任自流的孩子,才有幸福的童年回忆。
本来,年轻人应当反对社会和家庭对自己的折磨摧残。 但是,谎言的灌输在中国文化中“无孔不入”,一次次给孩子们“洗脑”,让孩子们失去了自我价值判断能力。 我从小被认为是非常受宠的孩子,物质条件和周围的孩子相比也不错,看上去我得到的爱也特别的多,还有不少书可读。 但是,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因为母亲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缺乏给我正确的人生引导,给我造成的心理伤害和人生经历的伤害。 后来,我跟我母亲讲起中国的教育问题,讲起我姐、我哥和我的童年,说如果她或者我的父亲能够多一点时间来教我们,我们的人生也就不会那么坎坷。 说到这里,我母亲不止一次地说起她的愧疚。 她说我小的时候特别爱问问题,特别喜欢让她给我读书,但是她以前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培养我。 另外,她工作起来对工人们很有耐心,但是对我却根本没有那个耐心。 当然,我还有姐姐、哥哥的照顾,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小集体。 再加上院子里年龄相仿的孩子很多,大多数都是男孩,大家一起玩各种游戏,所以在父母放任自流的情况下,童年仍然比较快乐。 而80后开始,孩子们既没有天天在一起的兄弟姐妹,又没有父母的放任自流,大多数的孩子经历的是家长的专 制和严密监控,家长帮助学校和社会来摧残折磨孩子。 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有几个是身体健康、精神健全、快乐向上的? 我的一个同学准备移民,就是因为她觉得孩子不快乐! 虽然她尽量保护孩子,让孩子有个相对自由成长的空间,但是扛不住学校和老师给孩子的压力,所以她决定移民。但是,有几个家长能有我同学这样的觉悟(她本身就是很反叛的性格),体会到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的压迫,然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免受这样的摧残(现在的“教育”比1980年代要变态得多)? 但是,绝大多数不是她这样的想法,经常会觉得学校摧残不够,要求学校给孩子增加负担,然后让孩子晚上和周末上各种班,学各种技能。 很多孩子迷茫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承受这样的苦难。少数孩子变得反叛,让家长更加担心,也就更加压制孩子;而大多数孩子则变得非常麻木,越学越傻、越学越差,人也变得冷漠,不关心自己,也不关心他人的感受。
最近,所谓“感恩”思想的传播,进一步奴化孩子们,让孩子们更加失去方向。 我看到一个给整个学校孩子讲“感恩”的视频,是有的老师觉得非常好,传给我的让我评判的。在这个视频中,宣讲的人面对整个操场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然后讲孩子应该感恩,应该想想自己的母亲给自己付出的操劳,然后让孩子爱自己的母亲。 我看了这个视频以后,觉得如吞了苍蝇般的感到恶心。 因为,这种看似温情的洗脑比恶狠狠的训斥更加可恶。 我们看审讯嫌疑犯的过程中,大多数成人能够承受得住和颜悦色的审讯,少数人能够承受得住刑讯逼供,但是在刑讯逼供+温情诱惑下,几乎没有人的心理意志不发生崩溃。 那么,连成年人都承受不住的“软硬兼施”手法,用在孩子身上,基本上没有孩子能够幸免。 那么,一方面,家长们通过压抑折磨孩子,让孩子失去做少年儿童的乐趣,失去做人的活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貌似温情的洗脑,让孩子失去“叛逆”的能力,失去寻求是非判断的能力,也就是失去自我的能力。 最终,在父母的压制下,在“感恩”的诱导下,孩子成为社会进行牟利的工具,奴隶就是这样炼成的。 我现在看一些孩子,非常替他们担心。 大家都知道,大多数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开始产生厌学情绪,很多孩子自暴自弃,让家长们非常担心。 但实际上,一些典型的“好学生”更令人担心。 这些“好学生”学习成绩好、聪明、听话、多才多艺,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喜欢。 如果这些孩子将来能够出国,那么他们还是很有前途的;如果这些孩子是生活在1980年代,那么他们可能也是有前途的。 但是,这些“好孩子”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尤其他们还需要面向未来的时候,一个“听话”就能把他们害死。 奴隶是最听话的,而奴隶再多才多艺也是没有未来的,因为他们不把自己当人,不具备独立的人格,不会为自己的利益抗争。 过去,不多的收入就能够让这些奴隶感觉到“欢欣鼓舞”,然后工作任劳任怨。 现在,“听话”的中国大学生们进入社会连基本生活都面临困难,所以盲目地考研、考公务员,或者成为“蚁族”的一员,成为血汗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员。 这标志着,这些家长二十多年的辛苦终于到了必然要到达的目的:不仅自己做毫无主见的奴隶,而且把自己的孩子也变成奴隶,这就是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