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物竞天择的时代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物竞天择”的时代拉开帷幕。 在过去60多年,中国人的目标似乎一直是“更好的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一次次经历贫穷与饥饿死亡之后,发现“更好的生活”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人们又将重新开始意识到,“生存”仍然是中国人的首要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现在,人们面临三大问题:社会经济解体、资源环境毁灭、以及社会文化惯性。 在这三个问题相互作用下,绝大多数人重新回归到“贫穷起跑线”,人们将为生存而挣扎。 因为,中国的资源环境已经被破坏到无法承载如此多的人,而社会经济解体将会导致资源承载力进一步降低,社会文化惯性则引发社会内部的非理性冲突。 如果这三大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可能会爆发新的一轮“人口大减损”。 问题在于,留给中国的机会不多了 ,这些问题还在继续恶化。那么,大多数人将很忙开始面临生存与死亡的考验,人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竞争,走错一步都可能满盘皆输。 忽略了这些宏观问题、仍然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赚钱”上的人们,以及对未来的危机缺乏足够准备的人们,可能将很快被社会所淘汰,失去生存的机会。
  
  对于很多事物,起点往往也是其终点。 我们要分析其如何终结的,经常只需要看它是怎么样开始的。 通过对起点的分析,终点的结果往往也就一目了然。现在,很多人处于痛苦绝望之中,起因就是缺乏对起点的认识,因此也就无法想像出终点的状况。 所以,人们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对未来的思考和判断。 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只能困于事物的过程之中,然后与其它大多数人一道共同走向失败。这就像中国股市涨到5000、6000点的时候,人们不知道股票因何而涨,所以也就无法理解其将为什么而跌。 然后,到股票跌到2000点以下的时候,人们只能体会严重亏损的痛苦。 同理,人们没有关注中国过去数十年的起点,也就无法理解其终点,难以作出正确的准备。 而当终点突然来临的时候,缺乏准备的人们将经受相应的后果。 具体地说,西方有重农学派、重商学派、货币学派等不同经济学派,这些不同的学派根据自己对经济的理解,以不同的思考起点,来指导不同国家的经济,那么不同的国家经济也就形成不同的结果。 而中国则延续着暴民文化,在过去的数十年由失去土地的农民而开始,通过折腾土地而起家,形成了现在的社会。 那么,经过数十年的折腾,中国土地(包括耕地、森林和草原、河流与湖泊、能源与资源矿产)已经基本上折腾得差不多了。 当然,能够把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折腾到全面枯竭,是个浩大的工程,这是个“全民参与”的过程。 广大民众为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数十年致力于实施“断子绝孙”的折腾。 而广大民众则在重复中国数千年以来的行为,这就是中国文化。 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能力的提升,民众实现了更全面、更彻底毁坏土地的目标。 而中国经过数千年、尤其是过去数十年的折腾,终于到了无法折腾的地步。 从折腾土地开始,到土地全面毁坏为结束,中国人又经历了一个轮回。而在现在城市与乡村隔离,加上现代的纸币和电子货币时代,土地的问题一般不会被城市人所认识,而是最终由纸面货币反映出来。 比如说,在1960年代初的大饥荒中,凭票供应的白面1毛多钱一斤;那么到了“黑市”,一个饼子可以卖到10元钱。 这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票证”加上人民币纸币,构成了纸币的主要部分。 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各种各样的票证成为历史,人民币纸币和电子货币成为社会经济的单一主导因素。 在过去三十年,人民币成为中国经济的起点,持续增发的货币推动着GDP增长。 尤其从1990年代开始,货币增发成为改变中国的核心驱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货币增发更成为中国GDP增长的唯一因素。 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货币增发将持续增大,最后也将成为关键的终结点。
  
  
  一、货币印刷
  
  假设,路人甲每个月收入10000元,面对两种状况。 状况1:路人甲租房子住,坐公交车上下班,自己带饭中午吃。 在这样的情况下,路人甲每个月有5000元的结余,并且有了10万元 的存款。 那么,如果有一天失业没有收入了,路人甲可以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正常生存3年以上。 有这3年的时间 ,路人甲既可以慢慢找工作,也可以进行自我学习和充电。 状况2:如果有一天,路人甲突然决定,贷款买车买房,而且中午吃饭下馆子。 买车买房的首付吃掉了路人甲所有的积蓄,而且还贷款按揭和中午吃饭下馆子,让路人甲每个月的收入只剩下1000元的结余。 那么,如果有一天失业没有收入,路人甲第二个月可能就没钱付按揭,并且被人把房子和车子收走。 不仅如此,路人甲也失去了所有积蓄,随时面临饿肚子的局面。 那么可以说,路人甲在状况1中,处于财务比较健康的状态,对经济波动不敏感;在状况2中,随时处于财务为主之中,对经济波动非常敏感。 中国过去的二十多年,就是从状况1向状况2的演变过程。而2009年开始,以14万亿钞票印刷开始的,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的举措,就是将中国经济引入极端的状况2的变化过程。 2010年二季度的表现说明,一旦巨额投资减缓,那么中国经济运行会在半年之内全面瓦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形成了2009年的金融财经政策(大家都知道),也就是后来14万亿的放款(4万亿财政+10万亿银行贷款)。 而这14万亿的放款,可以看做是钞票印刷。当财政往外花钱、银行往外贷款的时候,就没打算进行资金回收。 因为,当时如果准备回收这些投资和贷款的话,就会对投资和放贷条件非常严格,放贷人员就会慎之又慎,防止出现投资失败或者呆坏账。 而如果对投资和放贷条件极为严格的话,那么结果就不是巨额的投资和贷款增量,而新的贷款放不出去,旧的贷款还要加紧回收。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如果旧贷款加紧回收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对于城市人口来说,最直观的反映将是,房地产价格暴跌。 很多人都记得,到了2009年初(金融危机之后仅仅几个月),房地产价格一路下行,到了难以为继的边缘,当时很多房地产商开始酝酿“跳楼价”,有的房地产商已经准备自己去“跳楼”。 这时候,4万亿的巨额财政投资“横空出世”,引导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 而更为强劲的刺激措施,是暗中进行的更加巨额的银行贷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经济刺激并不是真正从经济角度考虑的问题,那么投资收益率和贷款风险就不是问题了。 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数据统计口径并不是按照收入来计算的,而是按照投入计算的。进行财政投资和财政担保投资的时候,人们只需要考虑投进去多少钱,不用考虑收回多少钱。 那么,在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情况下,财政如何考虑资金回收呢?答案是,不需要考虑资金回收。 因为每个人的目的,都是自己在任的时候,尽可能把能够花掉的钱花出去,造出一个个大规模的政绩工程,然后可以借此顺利升迁,把问题留给后任。 而投入口径(而不是收入口径)的统计,保障了这个尽可能花钱的机制。 2008年末,各部门、各央企、各地区都面临收入急剧减少的困境,没钱可花的问题困扰着人们。 幸亏,财政刺激出台了,大规模贷款出台了,这就如同龟裂的土地遇到了畅快的大雨,人们花钱的欲望开始充分迸发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铁公基”项目上马,本来规划了很多年的项目,都在同一年开工建设。 多条高铁线路开工建设,而建成之后的高速度、高成本、高价格的高铁为了保持上座率和利润率,将一般快车和很多动车组都停掉,然后基本上“独霸”一些线路。 而且,铁路系统还投入巨资,进行火车站建设;而民航系统投入巨资,进行机场航站楼升级建设。 可以说,大家都是靠山吃山,根据财政投资给予的额度,尽可能进行大规模建设。一些大型的项目也快速立项施工。 比如说,在石化行业,大型乙烯项目大规模上马。 乙烯项目属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的项目,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开工建设这样的项目需要进行极为严格的经济评估和环境评估。 当然,为了刺激经济,这些建设项目很快就快速上马了。 所有的政策都是“上行下效”,当中央和核心垄断国企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时候,也刺激了地方的建设需求。 各省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希望“跑步前进”实现超越其它省的GDP增幅。 重庆搞了个2万亿的刺激计划,让人们睁大了眼睛;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湖北出台了12万亿的刺激计划,弄得人们瞠目结舌。 这12万亿是什么概念?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湖北有6000多万人口,平摊到湖北每个人身上,就是20万。 还有,很多城市开始规划修建地铁,修更多的广场,或者开始大规模“造新城”。 就这样,在14万亿的货币印刷的刺激下,相关各部门、各企业、各地方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希望从“经济刺激计划”中,尽可能多得分得一杯羹。 可以说,在2009年这一段时间,当西方都“愁云惨淡”的时候,中国却“热火朝天”的大干快上。 结果,大管家的脸色从年初的阴霾变成了年底的灿烂,GDP超额完成任务。 可以说,如果不是统计故意压低数字,中国GDP增长必然是大的两位数增幅,高居全球前列。 很容易理解,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是按照货币进行计价的,市场上增长的货币数量(流通数量x流通速度)就是一个国家的GDP增幅。 当然,在货币刺激经济的方面,中国还不如津巴布韦,因为津巴布韦更善于制造新钞票。 所以,中国还需要向津巴布韦看齐,只需要通过印刷更多钞票就可以实现GDP的持续增长。
  在各种基建项目的刺激下,房地产和相关产业获得了高速增长。 在巨大投资的刺激下,的在天量货币的支持下,楼价开始跳涨。 而房地产商从接近跳楼的边缘,变得“信心爆棚”。 于是,房地产商又开始大规模高价拿地,同时大规模进行房地产施工建设。 当然,央企参与房地产,在各地以极高的价格拿地,也对房地产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些高价的地款变成地方财政收入,支持地方财政的刺激,反过来再支持房地产及其附属产业汽车业的“火爆”。 与房地产相比,汽车业的表现一点也不逊色,在2009年获得前所未有的增长。在年初的时候,各大汽车企业都预计,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就像美日等国汽车业所经历的状况,可能将面临超过20%的萎缩。 所以,主要汽车企业都采取了比较保守的生产计划。 没想到,中国在2009年一举超过美国,汽车产销量突破了1360万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 因为,人们都在疯狂抢购汽车。 而2009年汽车销售的火爆让所有汽车生产厂商都措手不及,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都“卖断货”。各汽车生产厂家都在后悔,自己在年初没有做好扩产的计划,没有协调好钢材和零部件的供应,结果失去了最好的产品销售时机,损失了很多利润。根据汽车厂家已公布的产能计划,今年已经建成投产与即将完工的新增汽车产能将超过500万辆,外加去年1350万辆的基础,2010年全国汽车总产销规模计划接近2000万辆。房地产和汽车业的火爆,又直接刺激了它们上游产业的火爆:钢铁、水泥、玻璃、机械电子、施工机械等等。 这些行业在房地产和“铁公基 ”巨大的需求刺激下,成为中国经济主要增长点。中国的钢铁、水泥和玻璃的产量早就占据了世界产量中相当的份额。 而据说世界上所有施工机械的70%都集中到了中国,忙着进行各种工程建设。 另外,中国粗钢产量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5倍,中国钢铁总产量相当于世界其它前十大产钢国的总产量之和。 2009年,中国全年钢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粗钢产量达5.68亿吨,比上年增长13.5%。2009年,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5.65亿吨,比上年增加1.12亿吨,增长24.8%.
  
  到2009年底,房地产和汽车业的持续火爆,刺激房地产商和汽车厂商制定更大的扩张计划。 2010年,更多的楼盘在酝酿销售和建设,更多的汽车生产计划制定出来,更大的产能也在建设之中。 而且,根据他们的计划,他们向上游的行业企业提出了相应的采购计划,这些采购计划刺激上游行业的生产扩张。 比如说,2009年中国市场的表现,让预期悲观、准备不足的企业非常懊悔。 于是,汽车业普遍估计2010年的汽车销量将继续增长,可能达到1500万辆,乐观的人甚至预测1800万辆。 那么,为了迎接汽车销量的“新高潮”,汽车厂商做出了更大的钢材采购计划,并且在年初采购了大量汽车钢材,随时准备应对“高潮”。那么,钢铁、机械等上游行业基于房地产、汽车、家电等终端行业产能扩张的判断,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产能扩张计划和建设。 例如,钢铁行业根据汽车行业的预测,生产计划提升20%左右,以准备应对1500-1800万辆汽车的销售目标。另外,房地产和铁公基的上游产业,同样进行着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 2010年4月31日,由江苏造船企业熔盛重工投资设立的熔安重工举行工程机械基地项目建设论证会,其选址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的工程机械基地项目总投资达6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液压挖掘机3万台、履带起重机1000台、塔式起重机5000台、汽车起重机1.786万台、旋挖钻机500台的制造能力,其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5月20日,中铁南方装备制造基地举行开工仪式,中国中铁将投资30亿元建设五大项目:桥梁钢结构、铁路工程机械、海洋工程机械、港口工程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等。预计2012年初投产,到2014年,项目年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就这样 ,通过一级级的生产扩张和产能建设扩张规划,房地产与附属及上游产业的扩张规划的倍数越来越大。 这样的扩张规划又支持了“铁公基”建设,刺激地方进行地铁、公路和“造新城”的规划。从这个过程中,一切似乎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似乎所有的进程都很顺利。
  
  当然,在大家“轰轰烈烈”地建设的时候,人们普遍忽视了一个小小的问题。 那就是,钱不够了。 当1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笔巨款。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14万亿是个什么概念。 从来源上说,平均一个中国人要出1万元供财政和贷款来花。 当然,中国很多人连1万元的存款都没有,所以这些钱就平摊其他有钱的人身上了。 从花钱的方向上,如果按照14万一辆的马自达6这样的中级车,可以生产一亿台。 但是,当这些钱分配到不同的领域,那么这些钱就变得很少。 从国家的“铁公基”,到垄断央企的大规模扩张,再到各个省的上万亿甚至十几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再到各城市的地铁建设、广场建设和“造新城”,而这只是zf花钱的部分。 与zf花钱相配合的,是房地产和汽车业,以及支持房地产和汽车的上游上千个产业或者行业。将各级zf加国企、房地产和汽车及其上游产业准备的花钱计划积累起来的话,那么就是一个难以估算的数字。 如果按照湖北省的12万亿投资规划,进行一个10倍数的乘数,那就是120万亿的全国相关投资。 而从全国各地2009年“如火如荼“的建设来看,人们预计进行的总投入,比120万亿元人民币只多不少。或者说,中国的各种建设投入已经成为一个“童话”。 那么,2009年印刷出来的14万亿货币,对于这个“童话式”规模的投资,只能说算是个“首付”,或者叫做建设的“开工费用”。 而这个开工费用,在2009年二季度开始发挥效用,起作用的时间基本上到了2010年的第一季度。 当然,2010年第一季度的M2继续增加了5万亿,说明资金还在继续进行投入,以保持施工的“顺利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还在继续上涨,房地产销售仍然保持极为强劲的势头。房地产销售又拉动了家电的销售,也支持了汽车业的良好业绩。
  
  但是,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央开始试图减少货币投入。 因为2009年,随着14万亿的投入,房价开始跳涨,让很多希望房价下跌、然后买房自住的人们非常愤怒。 另外,14万亿的效果开始显现出来,2009年-2010年冬天的蔬菜与前一年相比,可以说实现了价格暴涨,有的品种价格翻了几倍。 房价和蔬菜价格的变化,开始威胁到人们的基本生活,并且对粮价形成很大的上涨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抑制房价的继续快速上涨。于是,中央开始运用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并且增加央票的发行,从银行手中收回一定的资金。 通过这两个手段,商业银行开始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明显放缓对外的放贷步伐。 不过,可能令中央没想到,放贷额度只需要减少两个月,整个经济形势就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房地产交易量大幅减少,房地产销售迅速向2008年底的形势发展。 原因也很简单,只要市场上流动的资金额度开始减少,那么人们立刻就进行反应,推迟买房计划。 毕竟,买房是非必需品,人们是可买可不买。 但是,这时候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 人们总觉得,房地产行业一直是暴利行业,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房地产商们在2009年更是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房地产业应该一点也不缺钱。 但实际上,房地产“有钱”只是一个假象。 房地产销售在第二季度开始冷却,进入6月份后成交变得很清淡。 而在这仅仅三个月的过程中,甚至仅仅是6月份一个月成交很少的情况下,即使是全国知名的大房地产商们,也开始出现明显的资金紧张的状况。 不同的房地产商正在酝酿自己的促销方式,希望通过“保持价格稳定”的方式,实现房价打折促销。 而这些方法手段可以从侧面说明两点:1、房地产商不敢让房间下跌,害怕房价越跌人们就越不买房,所以通过保持名义房价的方式,稳定住人们的买房心态;2、房地产商急需用钱,如果他们资金充裕的话,完全可以采取推迟楼盘销售的方式往过挺,毕竟很多房地产商在2008年-2009年挺过了将近半年的困难时期。 但是,这次仅仅两三个月的交易比较清淡的时期,就迫使很多房地产商准备进行房屋打折销售。 这说明,这些房地产商的处境与2008年相比,资金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不少房地产商甚至可以说是明显恶化。
  
  如果连房地产商的资金状况都有问题的话,那么其它行业的状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房地产的利润可以这样描述:房地产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可以顶两套房子砸在手里的成本(如果没有天价拿地,而是根据zf协议价搞到地的话),也就是毛利率可以达到200%,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状况。 而对于大多数生产建筑机械的企业,其毛利率达到20%就不错了。也就是说,当房地产商大把大把赚钱的时候,这些企业最多是跟着“喝汤”。 以建筑机械为例,高利润的高端市场基本上为外资品牌所控制,众多的中国建筑机械企业产品都拥挤在中低端,整个市场供过于求,大家只能依靠价格战生存。 比如说,一台数十万元的装载机,经过价格战的“洗礼”,最后利润不到一万元。 因为企业只能通过低价竞争,根本体会不到中国建设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利润。 同时,建筑机械企业的综合成本极大。 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空手套白狼”赚钱,除了土地成本之外,基本上没有其它的固定资产和设备成本。 而建筑机械企业则需要大规模的土地和办公与厂房,然后安装巨大而昂贵的设备,而且很多设备都是进口的。 因为,建筑机械行业竞争极为激烈,各厂家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持续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 而提高产品质量,就需要高质量的制造设备,而高质量设备的价格又非常高。 那么,当大规模的国家建设、央企建设和房地产建设上马的时候,刺激了这些建筑机械企业也纷纷扩大产能,并且进行技术和设备升级,希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在如此高昂的投入之后,是利润较薄的毛利。 可以说,在2009年,虽然房地产和汽车销售极为火爆,但是众多上游企业并没有明显受惠。 因为,上游企业的产能扩张超过市场需求扩张,大多数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只能牺牲价格和利润。 这导致企业利润反而更薄,有的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因为这些企业缺乏足够的销售利润,无法实现自身的资金积累,所以严重依赖贷款解决自身的产能扩张、市场竞争等内容所需的资金投入。 也就是说,即使市场极为“火爆”的时候,大多数企业都赚不到钱,只能依靠银行贷款生存,随时会面临资金枯竭的生存危机。 可见,上游产业已经到了“弱不禁风”的程度。 那么,一旦建筑市场需求或者银行出现问题,行业出现大规模倒闭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
  
  屋漏偏逢连阴雨,祸不单行,雪上加霜等等成语,都可以用来描述上游行业。 当上游行业积极进行产能扩张的时候,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突然变得冷清起来。 而下游市场销售冷清不仅仅是市场本身的问题,它主要是由资金短缺引起的。 央行紧缩了货币供应,导致商业银行无钱可贷,进而导致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的冷清。那么,商业银行无钱可贷,同时也掐紧了上游行业的“脖子”。首先,银行本身也极为缺钱,而银行又希望尽可能保留住客户,保持与所有的客户的正常业务关系。所以,银行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减少对每个客户的贷款。 其次,银行看到房地产形势清淡,而这样的形势直接影响上游行业的收入和利润,也会促使银行限制对于上游行业的贷款额度。 因为,越到艰难的时候,银行的信贷自然就越向可靠的优质客户转移,尽可能防止“次贷危机”。 所以,市场冷清加上资金匮乏的状况,严重影响了银行对于上游行业的授信额度,各个上游行业企业开始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那么,为了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些企业必须通过降价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 比如说,建筑机械行业的各个企业,在面临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通过更加凶狠的价格战,占领市场,保持自己的生存。 那么,有人会问,难道他们不考虑利润吗? 答案是,在这个时候,没有机会考虑利润了。 现在,大多数企业面对清淡的市场,再加上自身利润微薄和巨额贷款,所以都面临“资金链”随时断裂的问题。 而资金链是各个企业的头等大事,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就会立刻关门。 所以,为了保住企业自身在清淡市场中的销售额,各个企业必须进行“价格战”。 随着房地产和汽车销售停滞的时间延长,各个企业必然会为了保持资金链的运转,在激烈竞争中进行“割喉式”的价格战。 这样的“价格战”结果,将是大量企业可能很快倒闭,甚至形成大家“同归于尽”、整个行业崩溃的局面。
  
  現在對於大家來說,最需要關注的是速度。 這些上游行業的崩潰,可能將以極快的速度實現。 在理論上,鋼鐵行業屬於最上游的產業,對於經濟的敏感程度低。 消費終端的房地產、汽車和家電行業的銷售冷清,會以比較慢的速度向鋼鐵業傳導。 但實際上,目前的形勢快速波及到上游的鋼鐵業,鋼鐵業對市場的變化反應非常迅速,房地產和汽車業的冷清迅速在鋼鐵業顯現出來。 在中國經濟“火爆”的時候,中國鋼鐵的產能過剩也是上億噸,水泥產能過剩數億噸。 產能過剩的影響在2009年似乎表現的不明顯。 但實際上,巨大的產能過剩,讓鋼鐵行業對整個市場變化已經變得非常敏感, 只要汽車、房地產等行業的銷售出現波動,這些上游很快就會受到明顯影響。 2010年3、4月份的時候,汽車和家電銷售高漲,因此鋼鐵行業的日子就相對好過。 進入5月份之後,這些行業的銷售轉冷,於是鋼鐵行業立刻就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根據鋼鐵協會的資料,目前全國鋼材庫存量已經達到1600萬噸。而隨著房地產更加清淡,汽車和家電行業進入淡季,7月開始的鋼鐵行業訂單非常少,跟3、4月份旺季相比下降將近一半左右。 加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預計2010年,中國粗鋼產量將超過6億噸。 如果平均分配到每個季度,就是1.5億噸。 而且,中國汽車業的庫存也居高不下,具相關統計數字,中國汽車庫存在4月達到一百萬輛左右的數字,5月份繼續增加10萬多輛,而且6月份銷售更加冷清。 在汽車銷售遇阻的情況下,汽車業的庫存鋼材也非常多。 那麼,如果第三季度汽車銷量繼續冷清,汽車生產企業為了減少庫存壓力,一方面會減少汽車產量;另一方面還將首先消化自己的庫存鋼材。 這樣“雙管齊下”的結果是,繼續大量減少鋼材的採購。 除了汽車業之外,房地產、家電、建築機械等行業,都會隨著經濟的停滯,大幅減少鋼材的購買。 那麼到了第三季度,如果鋼鐵企業繼續按照現有進度生產,那麼鋼材庫存很容易超過5000萬噸(合美國半年的鋼鐵總產量)。 現在,各大鋼廠和經銷商手中,已經積壓了大量的鋼材,很多鋼材堆放場所已經爆滿。 如果庫存繼續大幅增加,將壓垮整個鋼鐵的生產和銷售鏈。 而如果鋼鐵企業減少生產,就意味著大量的高爐熄火,將造成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 而不論鋼鐵企業是否減產,現有鋼材的生產速度都將高於銷售速度,都意味著鋼材的持續積壓,然後鋼鐵價格大幅下跌。 而鋼鐵價格價格的下跌,又會對鋼鐵行業的利潤造成嚴重影響。 根據中國鋼鐵協會的資料顯示,2005年到2007年大中型鋼鐵企業的銷售利潤率不足8%,2008年下降至3.3%,2009年則低至2.46%。 也就是說,即使考慮到鋼鐵生產成本下跌,鋼鐵銷售價格下跌10-15%的話,就意味著大多數鋼廠要開始面臨虧損。而且,中國的鋼鐵企業普遍擔負著沉重的貸款壓力。那麼,如果汽車房地產銷售減少的時間稍長,鋼鐵行業中的大多數企業將在貸款壓力和銷售虧損的雙重壓力下,經歷破產倒閉的過程。 而鋼鐵行業只是房地產和汽車的上游行業的代表之一,而大量其他行業的企業同樣面臨著在短時期內大規模倒閉的危險。
  
  缺錢的不僅僅是企業,地方財政實際上更加缺錢。 據中國銀監會 劉明康在銀監會召開的2010年第二次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通報會議上介紹,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餘額為7.38萬億元,僅2009年就新增貸款3.05萬億元,占全部新增一般貸款的34.5%。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新增貸款是地方財政收支相抵後,增加的負債。 那麼,還需要考慮到,2009年全國各地方政府土地出讓總價達1.5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60%(國土資源部統計資料)。 而且,土地出讓金只是地方財政中,整個房地產收入的一部分。 地方財政還能夠從房地產銷售的各個環節,收到大量的稅費收入。 也就是說,如果不考慮房地產相關收入增加的部分,那麼地方財政融資平臺的負債增幅可能要超過5萬億。 也就是說,14萬億的貨幣超發過程中,有差不多三分之一變成了地方財政的負債。 而地方財政基本上只有通過房地產相關收入進行沖抵,如果房地產銷售停滯,土地賣不出去,那麼整個地方財政的負債將成為無法解決的包袱。 更主要的問題是,地方負債的包袱還在繼續擴大。 根據資料顯示,在湖北2012年前開工的6萬億元投資計畫中,湖北省政府財政只能拿出4300億元,其餘的基本上要通過舉債方式解決,專案的資產負債率高達90%以上。 而在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持續增加的時候,地方財政並沒有可持續的方式,增加自己的收入。而一旦房地產交易繼續清淡,賣地收入和相關稅費減少,那麼地方的負債額將繼續快速增加,而負債增加的速度會比2009年更快。 更重要的是,人們看到地方融資平臺增加3萬億元的時候,還忽略了細節問題,負債增加的時間點。 這些負債的增加並不是在2009年全年創造出來的,而更多的負債增加應該都集中到了後半年。 因為,各地推出經濟刺激計畫,已經是較晚的時間了。 而從推出刺激計畫,到把計畫變成實實在在的資金投入,還有相當一段時間。 也就是說,即使地方財政開始花錢投入地鐵、公路和造新城,時間也相對滯後,所以不少地方針對刺激計畫的建設,到下半年才全面展開。 即使這樣,如果刨掉收入和房地產相關稅費,地方財政負債的增加量也超過5萬億元。 而進入2010年,地方的各種建設全面展開,對於資金的渴求更加顯著。 舉個例子,到2009年底,國務院又批復了22個城市的地鐵建設規劃,總投資達8820.03億元。 這些新的規劃要從2010年才開始大規模實施,因此其資金需求和負債增加也是從2010年才完全計入。 那麼,在自己需求大規模增加的同時,地方財政並沒有更多的方式獲得自己來源。 這就讓銀行對於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的依賴更加嚴重。 但是,到了第二季度,房地產交易迅速變得清淡,讓地方財政的收入開始明顯縮水;另外,地方融資平臺已經被視為高風險貸款,銀行開始嚴控對於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讓地方財政借錢的路子迅速被堵住。 而這就意味著,地方財政的資金鏈斷裂,可能比房地產、汽車等產業鏈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來得更早。
  
  另外,大量的資金給了利潤豐厚的壟斷央企或者一些收費部門,通過這些部門實現巨額的鐵公基投入。 比如說,根據鐵道部最新規劃,預計2010年到2012年,新線投產達到2.6萬公里,其中客運專線9200公里。到2012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1萬公里以上,其中客運專線和城際鐵路將達到1.3萬公里。按照客運專線每公里造價1億元計算,未來3年高鐵的投資額將達到9000億以上。 其中,京滬高鐵項目總投入超過2200億元,其目前股東中,除了鐵道部和平安保險牽頭的財團以及社保基金按股權比例出資,沿線省市的地方政府股東,都是以京滬高鐵在當地征地拆遷補償費用入股,其餘的建設資金則可能通過銀行貸款獲得。 那麼,即使這些單位組織起來,也無法滿足京滬高鐵的資金需求。因此,據鐵道部消息人士透露,預計在2012年投入運營的京滬高速鐵路有望在2010年內上市,融資規模將達300億至500億元。 那麼,高鐵的效益如何呢? 投入這麼多錢,能不能收回投資呢? 2010年7月1日,滬寧高速鐵路正式開通。這個高鐵線路在開通的同時,滬寧之間原有的不少動車組停運或改至虹橋站到發。那麼,由於高鐵票價比原滬寧線動車組還要貴,比長途汽車更貴出不少 ,迫使 大量旅客“轉投”公路。 昨天上海長途客運總站滬寧線班次的客流出現“井噴”, 長途總站在滬寧線上共發了126個班次,加班班次達到了50余班,總的實載率也攀至89%以上。 本來,滬甯線開通動車組後,長途客運總站滬寧線班次的客座率大幅下降,其中南京班次的實載率甚至跌至50%以下,為此總站不得不將每天發往南京的班次削減至5班。 但是,通過動車組改高鐵,車票價格更貴,乘車更不方便,所以形成了公路客運的“火爆”場景。 這也意味著,隨著鐵路投資的持續擴大,不少動車和普通列車被停掉,為價格高昂的高鐵“讓路”。 但是,大量旅客因為票價高昂,反而選擇公路運輸,導致鐵路的實際收入減少。 這種投入鉅資,結果反而收入下降的情形,對壟斷國企和部門形成沉重的資金壓力。 而根據歷史的軌跡,壟斷國企和部門將通過兩種方式化解這樣的壓力:1、通過漲價,把投資虧損轉嫁給全國的消費者;2、進行更多的貸款,維持自身的運營,如果實現維持不下去了,那就搞資產剝離,讓貸款“打水漂”,把投資虧損轉嫁給銀行的儲戶。
  
  綜上所述,現在各行業、各部門、各地區都面臨嚴重的“資金饑渴症”,資金需求極為迫切。 從2009年到2010年第一季度,印刷鈔票將近20萬億(2009年將近14萬億+2010年1季度的5萬億),這讓大家日子都比較好過。 但是,2010年第二季度,由於採取了一定的緊縮調控措施,印刷鈔票的數額估計在3萬億左右,立刻就引起了各行業的資金嚴重緊缺。 僅僅第二季度的3個月時間,整個形勢“急轉直下”,銷售出現大滑坡,資金鏈已經到了最為緊繃的狀態。 如果中央不能在第三季度迅速採取措施,大規模向社會投放貨幣的話,那麼整個房地產與相關產業的資金鏈就會斷裂,而房地產經濟的運行將出現嚴重混亂。 現在處於困境中的房地產和上游建材與傢俱、汽車和上游零部件、建築機械、鋼鐵、水泥等行業中的企業,都將被迫通過大幅降價來促進自己的銷售。 而從宏觀經濟來說,這些企業的微觀價格戰行為,會引起市場交易進一步減少,因為上述行業都屬於“買張不買跌”的市場。 那麼,交易的冷清將引發慘烈的價格戰,將把大批企業淘汰出局。 可以說,如果中央不再進行大規模的貨幣投放,只需要三季度的三個月時間時間,就能夠讓眾多的房地產商打折促銷。 問題在於,越打折促銷,就越引發人們的觀望心態。 而且,房地產的銷售冷清會迅速蔓延到其他行業、讓眾多的鋼鐵高爐熄火,眾多的汽車流水線、工程機械流水線停工,它們的上游零部件企業停產,眾多家居建材市場中的租戶將被迫關門。 而且,房地產經濟變化會直接傳導到金融領域。 現在,銀行貸款中有相當的份額屬於房地產貸款,一旦房地產價格下跌超過30%,這些貸款中的相當部分就開始變為壞賬。另外,銀行對房地產、汽車、家電的上游行業和企業進行了巨額貸款,一旦高爐熄火、流水線停工、零部件企業停產,不僅僅意味著這些貸款難以歸還,相關企業連貸款利息可能都付不出來。 如果這些銀行壞賬一旦成立,會讓現在資本金已經嚴重不足的銀行直接陷入資不抵債的境地。
  
  而且,這些行業對於資金的需求是極其巨大的,應該達到2009年的兩倍。 從2009年到2010年一季度,中央通過將近20萬億的貨幣投入,支持了房價的翻番。 比如說,北京北五環之外的房子從9000元/平方米啟動,漲到20000多元/平方米。 僅僅按照價格本身的比例,如果要保持房地產的價格穩定在20000元,就最少需要繼續投入20萬億的貨幣。 但是,維持房價穩定並不是目標。 因為,如果房價不能持續上漲,而是僅僅保持穩定的話,那麼眾多炒房的人們看到持有房產無利可圖,那就要賣掉自己手中的房子。如果這樣的趨勢一旦開始,別說20萬億的資金支撐不住,就是40萬億也無法承受。而從6月份開始,炒房市場的心理氛圍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隨時有可能出現大手筆拋售的風潮。 而且,市場的脆弱之處就在於,現在已經沒有人願意買房,如果大手筆拋盤出現,房價就會直接出現無量空跌,直接跌下去30%也是正常的。另外,地方財政也承受不住房價“穩定”的結果。 現在,各大房地產商手裏都擁有巨大數量的土地。 如果房地產價格不能持續上漲,這些房地產商就會停止拿地,先集中精力將自己手裏的地蓋房子賣出去。 那麼,地方財政就會失去賣地的收入。 那麼,賣地收入佔據個地方財政重要的比例,如果土地賣不出去,那麼地方債務就會急劇增加。 在目前地方融資平臺已經非常困難的狀況下,如果賣地收入減少,那麼會導致地方財政直接被壓垮。 可以想像,如果融資困難、失去賣地收入,那麼地方財政在第三季度就會直接陷入“無錢可花”的地步。到時候,地方體制內的人們會突然發現,地方財政開始拖欠工資和醫藥費(像1990年代那樣),然後拖欠銀行貸款利息和供應商貨款。 和1990年代有所不同的是,當時體制內人員較少、收入較低,地方財政也比較節儉,沒有像現在這樣各種巨大的花費。 經過過去十幾年的演化,地方zf的高樓建設起來,大量豪華車買了進來,地鐵、公路弄出來,無數gwy和准gwy衍生出來,醫藥費價格實現暴漲,這些都是巨大的花費。同時,如果剔除通貨膨脹因素,再剔除賣地和房地產稅費收入,地方財政收入這些年的財政收入能力並沒有得到顯著增長,有的甚至出現萎縮。 當然,這樣的情況也容易理解,因為高價房地產把大量其他行業都擠垮了。 所以,一旦房地產無法維持火爆局面,那麼地方隨時會出現工資停發、貸款利息和供應商款項停付的狀況。 而且,結果也不是1990年代那樣,出現斷斷續續工資停發和部分醫藥費停付,而是大多數人的工資全面停發和醫藥費停付。 那麼,考慮到這個問題,中央財政在下半年的資金投入要極為巨大,才能夠將大量“獲利了結”的炒房者置換出來,並且支持房價實現一定程度的上漲,然後促使房地產商繼續高價拿地,並且維持地方財政的運轉。 那麼,考慮到房價已經是2009年價格的兩倍、考慮到開發商在新的高價大量銷售樓盤,再考慮到很多炒房客“獲利了結”的需求,那麼銀行的貨幣投放也需要成倍增加,才能夠實現房地產價格在一定程度的上漲。 或者說,過去1年投入20萬億的數額已經遠遠不夠了。 在2010年的下半年,中央可能就需要投入20萬億,才能夠穩定住局面,保持房地產價格穩中有升。 而且,這些資金的投入必須堅決,才能夠穩定住市場“信心”,保持房地產市場的穩定。 考慮到大量開工的房地產、大規模建設的各種生產設施、大規模建設的鐵公基,大規模建設的地方專案,下半年投入20萬億並不算多。 另外,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0年1-5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30189萬平方米,銷售面積增速為22%;商品房銷售額為15760億元,增速為38%。 這還是五月份開始,房地產銷售迅速變得冷清的結果。 從這個增速的比例來看,如果沒有20萬億,整個房地產和基建經濟很有可能“熄火 ”。
  
  面對這樣的形勢,解決的手段不多了。 其實,1990年代也遇到過經濟“熄火”的狀況,也就是所說的“內需不足”,而當時有很多手段可以用。 當時,首先通過工人 下崗甩包袱的方法,讓很多人自謀出路,在很大解決了企業效益差的問題。 而對於效益無法提升的企業,採取了甩賣的方式,也解決了問題。 對於有救的企業,就通過上市融資圈錢,也讓一些企業生存了下來。 另外,對於核心央企,則大力打擊民營,形成國進民退,讓這些核心央企形成壟斷,並且通過高價或者超高價銷售社會必需品,以賺取超額壟斷利潤。同時,通過住房商品化、教育產業化、醫療市場化、養老自助化,把人們的存款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迫使人們花錢來提振“內需“。 可以說,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居民開始花錢了,國家開始有錢了。 這種情況,就像路人甲在最初,手裏有一些存款,而且花錢的地方比較少,所以當需要花錢的時候,還是有錢可花,別人也能夠從他身上“榨出油來”。 於是,國家開始大手筆花錢,進行大規模的建設,進行大型工程、開建公路鐵路、造新城發展房地產。 再到後來,出口形勢“一片大好”,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國際熱錢大量湧入中國,更為這些工程提供了“動力”。 當然,由於工程越建越大,錢總是缺少的,所以開始大規模進行上市融資、大規模進行賣地擴招大學生和醫藥與公用事業提價,同時進行大規模信貸增發。 這些大規模的行動,刺激了經濟熱火朝天的增長。說到這裏,我想起了小時候的兒歌:“一座座高樓平地起,一排排廠房多整齊,社會主義新面貌,越看心裏越歡喜”。當然,我們做所有的事情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而1990年代開始的措施和後來大規模建設的代價就是,廣大民眾手裏沒錢了。 就像人們說的:“房改把腰包掏空,教改把二老逼瘋,醫改提前給你送終”。 不僅如此,各個壟斷央企、鐵公基和地方各級單位,都張開了大口“嗷嗷待哺”。 2005年開始的股市“大牛市”創造了“全民炒股”的氛圍,更是一次性“殲滅”了人們手中的流動性(大量的余錢)。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賺錢的路幾乎全部被堵死。 當然,國家還有一個關鍵的“殺手鐧”,那就是印刷鈔票。 古代的時候,國家缺錢就需要大規模徵稅,因為當時貨幣是金屬實物,徵稅需要一點點把金屬搜上來,速度慢、環節多、成本高,而且經常弄得雞飛狗跳,很不利於和、諧穩、定。 現代社會已經不需要如此原始落後的方式,,只需要開動印鈔機或者在電子系統裏添加幾個數字,那就一切搞定。 從1990年代開始,這樣的工作持續進行,而且速度越來越快,大家的情緒都很穩定。 在2009年,印刷貨幣的手段在其他手段都已經進行不下去後,成為主要手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那麼,在2010年下半年,面臨比2009年初更加嚴峻的局勢,只有更大的印刷鈔票刺激,才能夠讓房地產和相關行業重新“振作起來”。
  
  所以,從第三季度開始,中央面臨兩個選擇:選擇1、繼續貨幣從緊:像第二季度那樣,按照每季度3萬億左右的水準進行貨幣增發。 如果繼續採取這樣的措施,那麼中國的房地產和鐵公基經濟會在第三季度全面“熄火”,房地產、汽車、建築機械、鋼鐵水泥、建材家居會出現價格重挫+缺乏交易的局面。 那麼,依賴房地產和鐵公基的經濟部分,也會很快面臨全面瓦解的狀況,包括各企業員工和地方體制員工被拖欠工資。 選擇2、重新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貨幣增發:從第三季度開始,快速而堅決地向房地產等經濟環節注入大量資金,恢復人們對於房地產價格的信心,支持房地產銷售。 那麼,考慮到現在的房地產和各種投資規模,中央增發的金額在下半年也需要達到20萬億(如果不達到這個數量級,就不容易提振人們的“信心”,更不容易將這個龐大的產業從快速下滑轉化成購銷兩旺)。 而只有規模巨大的資金注入,事關整個房地產的產業鏈才會“盤活”,房地產、汽車、建築機械、鋼鐵和水泥、建材家居等行業才能夠實現“去庫存化”,讓已經熄火減速的龐大產業重新加速動起來。 那麼,在這兩個選擇中,選擇1對於掌控者是無法忍受的。 因為,這意味著,僅僅需要3-6個月,從這些房地產相關產業,到金融機構,再到地方財政,面臨全面瓦解的問題。 而這些產業和部門瓦解,也就意味著壟斷央企和部門經濟基礎的瓦解。 可以想像,如果房地產、汽車、建築機械和鋼鐵水泥等經濟停下了,誰還會給電力、石油和石化、公路和鐵路這些經濟單位送錢呢? 所以,掌控者只能(必需)在下半年對貨幣進行“開閘放水”,讓整個房地產經濟運轉下去。 而且,貨幣印刷的數量不能少,如果少了也同樣起不到效果。 這就像把水燒開,如果能量只燒到99度,還是等於白費。 而要確保把水燒到100度,就要備足能量。 在2009年初,這鍋水是M2=49萬億人民幣,然後印刷了14萬億人民幣把“水燒開”了;到了2010年中,M2=66萬億人民幣,而且各種工程大規模開工,比2009年初的時候資金更加缺乏,因此估計需要印刷20萬億人民幣才能夠解決問題。另外,因為恢復房地產經濟鏈條的運轉,需要大量資金的快速注入,所以印刷貨幣是寧多勿少。 需要明確的是,根據目前掌控者的心理狀態,應該不願意在前期就大劑量進行貨幣增發,而是想在前期通過少量貨幣增發“試試水”。 然後,他們發現資金注入不夠,而且是遠遠不夠的時候,就會開始非常著急。 然後,就會在匆忙之中,猛烈地增加貨幣供應。 所以,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下半年印刷貨幣的數量超過20萬億。而且,印刷貨幣的過程,可能將會從少到多,在第三季度增量少一些,希望能夠解決問題;然後,發現形勢迅速惡化,最後猛只能烈增加。 如果這樣的情況出現,那麼2010年下半年的貨幣增發有可能要超過25萬億,全年有可能達到30萬億(也就是2009年增發貨幣的兩倍)。
  
  二、資源分配
  
  如果能夠理解目前各個房地產相關行業“資金饑渴”的緊迫形勢,而且理解下半年需要的20萬億以上的貨幣印刷來刺激經濟,那麼一切問題分析就變得簡單清晰了。從20萬億或者以上的貨幣增發,我們可以延伸出來對於人民幣匯率、房地產與相關行業、以及其他民生行業的思考。 這些思考,是從“國家財富”的角度進行的,而“國家財富”主要包括人口與土地兩個資源要素。
  
  在理論上,貨幣的實質是社會資源符號,貨幣的分配代表社會資源分配。 打個比方,10年前,路人甲有2萬元人民幣存款,,到2010年一季度末,他手裏有6.5萬元人民幣存款,那麼他是富了,還是窮了呢? 這時候,路人甲考慮自己窮富的問題,並不是看自己手裏有多少錢,而是要關注兩個宏觀因素:1、國家資源是多少(絕對財富量):一個國家的貨幣總量代表其國家所佔有的總資源,那麼國家的資源是充裕還是貧乏,決定他手裏的錢多還是錢少,這是絕對意義上的資源概念;2、貨幣的比例(相對財富量):他手中的貨幣則代表自己在社會總資源中所佔有的份額。 比如說,1999年,中國M2(通常意義上的貨幣總量)差不多是12萬億元人民幣,當時他個人2萬元的財富占中國資源總量的6億分之一。 那麼,到了2010年一季度末,中國的M2總量是65萬億人民幣,那麼意味著他6.5萬元的個人財富占中國資源總量的10億分之一。 從相對財富角度來說,路人甲的存款表面上看上去增加了3倍,但實際上他的財富減少了將近一半。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很簡單,因為中國M2超過5倍的增長,讓他個人的相對財富值大幅縮水。 再假設,2010年下半年,貨幣印刷達到20萬億,最後市場貨幣總額M2達到85萬億人民幣(總貨幣增長量達到30%)。 那麼,路人甲手中的6.5萬元存款就變成了13億分之一的中國資源總量,也就是說,他個人的財富與1999年末的個人財富相比,縮水將的數量超過一半。 那麼,他辛辛苦苦賺錢、攢錢之後,為什麼財富會持續嚴重縮水呢? 這是因為,路人甲只是一個財富分配的被動承受者,真正決定財富的是國家公權的擁有者,也就是印鈔機按鈕的擁有者。 擁有者決定誰能夠富起來(相對財富),套用一個對聯:“讓你富,你就富,不富也富;讓你不富,你就不富,富也不富。” 那麼,在過去10年間,什麼人富起來了呢? 房地產及其附屬和上游行業就是主要的受益者。 比如說,北京的房價在過去十年上漲超過10倍,遠遠跑贏M2的增長幅度。 而且,大多數開發、炒房的人都是依靠80%的貸款,很多人更是“空手套白狼”,獲得了超額的財富。 比如說,路人甲1999年開始把錢放到銀行進行存款,到2010年的時候,還把自己陸續賺的將近3萬元的辛苦錢存到了銀行,存款從2萬變成6.5萬。 但是,因為M2是以前的5倍多,因此從整個經濟的角度上說,個人的相對財富仍然遭遇很大的縮水。 這時候,出來一個路人乙,他在1999年的時候,也有2萬元。即使他拿錢簡單地買房,到2010年。2萬可能變成20萬,甚至40萬,個人的相對財富增長2-4倍。 而如果路人乙通過貸款購買房產,2萬元首付+8萬元貸款(30年貸款)=10萬元房產,然後把自己陸續賺的5萬元還貸。 到了2010年,這個房產價格已經超過100萬。 而路人甲和路人乙的不同際遇,反映出相對財富的變化狀況。
  
  路人甲和路人乙之間相對財富的變化,反映出社會資源的不同方向配置。 在過去十年,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和附屬行業,大幅推高了房價。 掌控者一方面壓低銀行存款的利息,然後將這些低息的銀行存款引導進入房地產;另一方面,印刷出5倍的鈔票,也主要投入房地產有關的產業。 由於M2在十年間增長了4倍多,再加上存款基數,這些資金都湧入房地產和相關行業,因此房地產價格的變化就不是好5倍了,而是好10倍、15倍。 而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推動了城市擴張,以及相關行業的興旺。人們覺得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之間,應該通過大量的高速公路、動車和高鐵、飛機航線相連。 所以,城市擴張反過來又支持了鐵公基的建設,鐵公基的建設反過來又刺激了“城市化進程”,與城市擴張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的迴圈狀態。 不論是房地產價格、城市建設、鐵公基建設、建材家居行業發展,都屬於投資巨大、收益集中的行業。 通過這些行業,一方面地方財政解決了吃飯問題,不用像最初那樣經常拖欠工資和醫藥費,而是獲得了城市擴張的資金;另一方面,這個財富集中的產業鏈,造就了很多或明或暗的富豪,讓很多掌控者什麼都不做,就可以讓巨大的財富流入自己的口袋。 有的分管房地產和城建的掌控者,被發現貪污受賄數目極為巨大。 而這也是大力開發房地產及相關產業鏈的好處,如果沒有這個規模巨大的產業,大家弄錢都不容易。 從中央來說,自從分稅制把大部分財權弄到自己手裏之後,地方財政遭遇經濟困難,對中央意見很大。 那麼,房地產及相關行業的出現,最終實現了中央甩包袱,地方財政“自己食自己”的目標,那麼中央的錢就可以更隨意地進行消費了。 而且,通過中央的大量集中消費,GDP能夠更快、更好地實現增長,讓社會民眾感覺到自己也變得富裕強大了。 另外,各地駐京辦的大量存在和“跑部錢進”的過程,同樣對很多人意味著財富自動向自己靠近。 所以,考慮到各種利益關係,房地產與相關行業都成為資源傾斜的場所。 那麼,積極向房地產和附屬產業靠近的人們,就能夠在掌控者“吃肉”的時候,跟著“喝湯”。
  
  當然,房地產“吃肉喝湯”不是白來的,而是吃的其他人的“肉”。在房地產“吃肉”的時候,大多數行業就就成為了“魚肉”。比如說,那些把錢存到銀行的人們,就經歷了個人財富在10年間縮減到只有原來1/5或者1/4的水準。 同時,糧價在10年間基本上沒有上漲,也等於是糧價跌到以前的1/5之一。 而把錢存銀行是民眾靜態的相對財富減少,糧價不漲是農民動態財富相對收入的減少,而這些財富的減少不知不覺地轉移到了房地產和鐵公基行業財富顯著增加的過程中。 另外,在動態過程中,房地產還在持續把消費者當成“肉”。 比如說,最近城市菜價上漲達到了讓大量民眾感覺到無法承受的地步。 而如果進行分析就會發現,主要的成本也是來自於房地產、鐵公基和壟斷國企。 農村地頭只需要2、3毛甚至幾分錢一斤的蔬菜,經過收購和運輸(高油價+過路費+批發商利潤)到了城市批發市場(高房租+各種稅費+損耗),然後再批發市場到零售市場(高油價+高攤位費+各種稅費+零售小販利潤),價格從變成了1塊多,甚至好幾塊。尤其是在零售環節,日益高昂的房租(攤位費)迫使小商販更多地把價格加到蔬菜中,讓蔬菜價格無法真正降下來。 與之相對比,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並不補貼房地產,而是進行大量的農民補貼,讓農民普遍比較有錢。 農民有錢後,把錢大量投入耕作機械化、管理科學化、銷售市場化的農業運作。而菜價的關鍵就在於銷售市場化,農民有錢之後,有能力自己進行市場開發,直接進行蔬菜銷售。 比如說,北美農民在收穫了蔬菜之後,自己駕駛低溫保鮮車直接送到超市,消滅了一切不必要的中間環節(以及中間環節的損耗和利潤)。 由於油價便宜、不交過路費、攤位費,另外國家對基礎農產品免除各種稅費,所以農民的銷售價格高,而消費者也能夠享受到價格相對較低的蔬菜。 在北美,經營情況較好的農民一年可以賺二三十萬美元,而中國農民種菜不錯的賺個兩三萬人民幣,兩者收入相差數十倍到上百倍。同時,超市蔬菜水果價格跟在中國相當(比如說,冬天美國的番茄6毛錢美元一磅,中國番茄3.5元一斤)。從蔬菜運作的環節就可以看出來,中國蔬菜價格從地頭到消費者手中,中間高達幾十倍的差價,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功於”國家資源支持的房地產和鐵公基的興旺。 菜價高漲只是受房地產和鐵公基興旺影響的一個小小部分,人們衣食住行中幾乎每一個重要環節,都跟房地產和鐵公基有著直接的關係。 通過房地產和鐵公基,中國人享受著非洲的收入和歐洲的價格,為GDP增長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相對財富變化反映出來的資源配置,決定整個“國家財富”的增長或者減少。 所謂的“人心齊、泰山移”,說的就是中國人。 在過去10年,中國人買房已經成了世界現象。 很多美國人買了房子之後,不願意犧牲自己大手大腳的生活方式,最後還不了房貸,並且申請破產。 這時候,銀行來收房子,很多人就開始嚷嚷,說自己要流落街頭 了。 於是,次貸危機爆發,造成了失業率稍微高一些,股市跌一些,物價漲一些,結果大家就都出來嚷嚷了。 然後,本來勢力強大的共和黨就失去了影響力,不論在國會還是總統選舉,都輸給了民/主黨。 另外,歐元區危機爆發後,要求歐洲人福利和收入少一些,工作稍微多一些,結果大家就不幹活,都上街散步了。歐美社會中的這些情況,把他們的民眾養得膘肥體壯,而且很有侵略性。 在世界盃上,美國隊在場上不知疲倦地奔跑,一次次把比分扳平或者反超;德國隊更是全攻全守,目的就是完全打垮對手,讓對手的意志崩潰。 與之相對比,而中國人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高價買房,把自己的“肉”讓別人來吃,這是多麼偉大的精神! 在1999年,中國還有很多企業,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自己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實現“世界500強”的目標;當時,無數的年輕人湧入“高科技”領域,在刻苦地學 各種知識和技術,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比爾蓋茨和楊致遠、索羅斯和巴菲特;當時,傑克 韋爾奇還在盛讚中國,說中國有知識、有技術、有熱情的年輕人將成為推動中國發展的力量。 不過,人們都沒有想到,在以後的十年,通過金融資源的導向作用,中國人民開始共同努力,共同為了房子而奮鬥。 大量上市公司開發依靠房地產獲得利潤,浙江民企百強7成涉足房地產,大量年輕人為了房子而結婚或者不結婚,大量商人和小企業主紛紛把事業資金轉移到房地產,於是房價成功地“趕英超美”,並且創造了中國富豪榜絕大多數的房地產富豪,以及無數的隱性富豪。 全民共同炒房,把房價炒到天上,然後還說房價不夠高,這就是中國人的“人心齊、泰山移”。
  
  當然,在大家忙著“移泰山”的時候,其他的事情就顧不了了。 從宏觀經濟層面,中國的房地產在經濟中“一枝獨秀”,占到整個中國經濟相當大的比重。 而從產業特徵來說,房地產屬於原始落後的產業,而在中國這個特徵表現得尤其明顯。 當中國人都把關注點放在房地產上的時候,中國的人口知識和技能也在迅速走向原始和落後。美日德的跨國公司佔據了世界跨國公司排行榜和品牌榜絕大多數的席位,這些公司都是通過國際競爭實現生存與發展,而它們的跨國公司也反映出三國的人口素質和能力。 而中國作為15億人口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除了房產價格可以在世界名列前茅之外,“中國製造”找不出什麼東西能夠拿得出手的。 中國企業對外出口主要致力於“血汗工廠”,對內主要進行“山寨”生產,創新主要方向是三聚氰胺。年輕人已經不是希望去學 知識和技術,不是資金想著去創業,而是想著怎麼樣混社會,怎麼樣進入體制當公務員,然後弄錢買房子。很多中國人貸款買房子後,就買最便宜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便宜沒好貨;另外,還有很多人或者被繁重的工作毀壞了身體,或者讓酒肉整垮了內臟,或者被生活本身壓彎了腰。 就是到了國外,中國人也開始為了買房而節衣縮食,並且去幹非常辛苦的工作,很多人當上了“房奴”。 在這樣的工作生活環境中,中國人總體上既沒有國際競爭的精神、國際競爭的技能、更沒有國際競爭的身體。到2010年,中國甚至都湊不出一個11人的足球隊去世界盃game一下。 “國家財富(也就是經濟)”包括人口和土地兩個要素,而中國在2010年,雖然有將近15億人口,但是在科技引領世界發展的“知識經濟”潮流中,中國人除了給世界做奴工,拿不出什麼可以在世界上具有競爭領先地位的技術 。 可以說,中國人口基本上沒有什麼價值了,算不上是財富。 更重要的是,最近幾年中國人口快速老去,相對年輕的人也因為過勞而未老先衰,很多人疾病纏身。 也就是說,現在能夠幹活賺錢的人在急劇減少,需要被餵養的人越來越多,年輕人做奴工越來越養不起已經被耗光了的大量老弱病殘了。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財富的人口因素負數,而且是個巨大的負數。 那麼,人們手裏拿的鈔票所代表的人口資源,也等於是負數。 這就像中國股市裏一些股票,雖然人們都在爆炒,每股可以賣到幾元錢。 但實際上,這些股票背後的公司已經資不抵債,完全破產了。那麼,為什麼還有人炒這些資不抵債公司的股票呢? 因為,人們買的不是股票,而是玩的“擊鼓傳花”。 “擊鼓傳花”停止的時候,這些股票也就一錢不值了。
  
  在中國的人口資源價值為負數的時候,中國的土地資源要素的價值如何呢?俄羅斯是個人口問題極為嚴重的國家,出生率持續下降,男少女多,因為酗酒、吸煙、吸毒、性病等各種原因導致的疾病和死亡問題極為嚴重,人口品質不斷惡化。而且因為雙親的健康出現問題,致使嬰兒出生時就殘疾的數量在不斷增加。 另外,俄羅斯犯罪人數也在急劇增加,同時因工作勞累、失業、失戀、家庭暴力等各種原因自殺的俄羅斯人平均每年增加10%。近10年來,俄羅斯人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下降,而且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嚴重, 可以說,俄羅斯的人口狀況也可以被看做是負數。 不過,俄羅斯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在過去10年裏,光賣資源就讓俄羅斯“暴富”起來。 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不論種糧的土地多麼富餘(像美國、加拿大和澳洲)或者多麼短缺(比如說日本),國家都將大量的資源投入農業補貼和土地保護上。 資源貧乏的日本為了保持其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森林覆蓋率,保持其水資源的充裕、保護土地不受到污染,採取全民教育和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措施,嚴格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污水和工業污水分類淨化、雨水回收再利用等措施,保持日本的國土品質,讓國土品質不受到經濟的影響。 在農耕機械上,國家對農民的補貼到了等於白送農民農耕機械的地步。 而農民們在大量補貼的支持下,對土地進行精工細作,保持土壤的肥力。 另外,日本通過“一村一品”特色農業和農業保護措施,讓日本農產品價格保持在非常高的位置,也就是通過補貼和農產品高價兩頭來保證農民的利益。 而農民利益保證了,農民就會保證土地的利益,保持土地的肥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是通過對工業和服務業的收入進行課稅,然後轉移支付到農業上。 而在資源和能源非常豐富的美國,則有意封存大量的資源礦產,即使進行開發,也採取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 BP漏油事件引起了美國民眾的極大憤怒,於是有相關文章指出,美國本土的石油公司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海灣重大漏油事故,因為美國公司的態度極為認真,而且管理非常完善。 而歐美日的環境保護措施更體現在前期,一個專案在開始之前,必須要經過國家法律和地方民眾共同許可後,才能夠開工建設。 對於一些高污染或者其他毀壞環境的行業專案,整個國家直接就不允許開工。
  
  而在中國,人口資源價值迅速變成負數的時候,沒有像俄羅斯那樣豐富的資源,也缺乏像歐洲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嚴厲措施保護環境的努力。 相反,中國人在科技手段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在“變本加厲”地毀滅現有已經非常貧乏的資源、能源和環境。數十年來, 通過“剪刀差”的方式,一直是剝削農業來支持工業。 農民因此生活在困境之中,當農民連自己都吃不飽的時候,自然不會善待土地。 另外,發展房地產傳承了“大煉鋼鐵”的勢頭,而力量更加強大。 建一棟高樓需要大量的鋼筋、水泥、玻璃、沙子、裝飾材料、家電、傢俱,這就需要挖煤、開採銅鐵礦、炸山弄石灰水泥原材料、並且煉鋼燒玻璃石灰水泥、到河裏挖沙、砍樹弄木材、建化工廠等等工作,並且修建大量公路,大量建設火電廠、石油石化加工廠,支持這些工作的展開。 所以,當房地產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大量的水源被污染或者直接乾枯,耕地被徵用、森林被毀滅。 西北乾旱和持續荒漠化早已經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而西南地區也成為乾旱地區,讓很多人覺得難以理解,而西南乾旱在將來可能將成為常態;華東、華南和(尤其是)中南在最近一些年不是經歷暴雨襲擊,就是經歷暴雪襲擊,讓人們陷入週期性生存困境。 華北早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地質“漏斗區”,人們需要向地下150米深的地方打井,才能抽上水來。 另外,近些年來除了煤炭之外,大量資源和能源接近枯竭,讓中國人越來越需要進口資源和能源才能夠生存。 而且,城市污染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而水資源問題、污染問題、荒漠化問題等各種問題,都需要投入鉅資來進行恢復,可以說中國的資源環境已經是嚴重的負值,或者說已經破產。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將近15億人口生活在一個森林被砍光、水資源被污染或者乾枯、土地快速變成沙漠或者水泥叢林、資源和能源面臨全面枯竭的環境中,那麼這樣的資源環境需要投入多少錢,才能恢復到60多年以前呢? 可以說,整個中國的人口和土地兩個要素,都已經是非常明顯的負數。
  
  總結上述分析,考慮到相對財富比例和資源狀況(絕對財富比例),路人甲就需要重新對自己的財富進行思考了。 路人甲在1999年的時候,如果存到銀行1元錢,那麼到2010年一季度,連利息會變成2元錢(實際上遠遠到不了),看上去他的財富增長了1倍。 但是,如果將他的財富放在整個貨幣系統中就可以看出來,因為M2從1999年開始到2010年第一季度,增長到將近5.5倍,所以他個人在社會中的相對財富縮水到以前的將近1/3。 這就是相對財富概念,路人甲的相對財富大幅縮水。 而相對財富也仍然只是一個表面的內容,真正有意義的是絕對財富(路人甲的個人財富占國家資源的比例)。 那麼,國家資源包括兩個方面:1、勞動力人口:中國在短短十年之內,就從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社會,很快變成老齡化嚴重的老齡社會,即使是大量中青年勞動力人口,也都面臨著勞累、疾病、心理壓力、技能缺失等等因素的困擾,國民身體素質也在持續下降。 也可以說,中國“人口紅利”已經終結,未來中國社會面臨的將是大量的“人口負債”,越來越沉重的人口包袱將壓在越來越少的中青年身上。 那麼,從中國勞動力人口的角度考慮,中國的國家勞動力資源價值為負數。 2、自然資源狀況:在過去的短短數十年時間,尤其是過去的十年,大量的農田被毀掉、大量的礦藏已經或者接近枯竭、大量的河流和湖泊不是乾涸就是嚴重污染難以使用、大多數的森林被砍伐。 可以說,中國的環境經過幾千年的持續破壞,經過過去六十多年的加速,再加上過去十年的“衝刺”,實際上已經全面崩潰。未來,如果想恢復土地的品質,就需要巨大的投入。 也就是說,從中國人口和土地資源的絕對財富角度來看,不論是路人甲的2元錢,還是全國的M2,都已經僅僅是個數字,或者是一張鈔票印刷品上的數字,或者是金融電子系統裏的一個數字。而這個數字因為背後的人口和土地資源已經沒有價值,所以這個數字也就沒有了價值。
  
  不過,需要重點關注的是,雖然路人甲手裏6.5萬元人民幣所代表的中國人口和土地資源的價值為零,但是並不意味著現在6.5萬元的價值就為零。 因為,一個國家的財富總額=國內財富+國外財富。 恰巧,中國擁有2萬億美元的國外財富,也就是外匯儲備。 而這兩萬億美元的儲備是通過外資進入,以及大量消耗國內勞動力和資源實現的。 那麼,路人甲手裏有6.5萬存款,在中國M2為65萬億人民幣的情況下,就意味著他擁有10億分之一的所有國內資源+2000美元外匯。當然,這僅僅是靜態的貨幣思考,並沒有考慮到動態因素。下半年貨幣印刷達到20萬億,最後市場貨幣總額M2達到85萬億人民幣(總貨幣增長量達到30%)。 那麼,路人甲手中的6.5萬元存款就變成了13億分之一的國內資源+1500多美元外匯。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路人甲願意把自己所有的6.5萬元存款變成美元,那麼他就擁有了將近1萬美元的財富。 而如果單單以美元計算他的個人財富的話,那麼他是比以前相對富裕了。 因為,人民幣匯率從1999年的1美元等於8元多人民幣,升值到了最近1美元將近6.7元人民幣。 現在,路人甲面臨兩種選擇:1、繼續手持人民幣: 那麼,隨著印鈔機加大開動,自己手裏的錢占整個財富的比例越來越小。 其中,因為國內財富已經不能稱其為財富,所以比例大小都無所謂,關鍵的問題是個人擁有的比例美元數額會持續減少。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一旦外資開始撤離,或者國內的資金開始大規模換購美元,那麼自己手中的等比例美元就不成比例。 如果美元資產大量撤離中國,那麼自己手中人民幣所代表的美元也就沒有了。 2、將人民幣換為美元:美元作為世界性儲備貨幣,具有堅實的價值基礎。 首先,美國的資源豐富,而且緩慢進行開採,所以美國的自然資源損耗很小。 再加上美國越來越注意環保問題,所以水、空氣、森林、草原等保護越來越嚴格,所以環境的自然損耗也很小;其次,美國的科技水準和跨國公司競爭力,在全球仍然保持無可匹敵的競爭能力,這也反映出美國人口勞動力價值水準。 這兩點讓美國貨幣保持穩固的基礎價值。 另外,美國貨幣發行受到嚴格控制,M2數額緩慢增長,目前仍然保持在8萬億美元的水準,這又讓美元持有者的相對財富保持穩定。 所以,持有人民幣是個風險極高的行為,而持有美元則相對安全得多。
  
  更需要關注的是,現在人民幣的價值基本上已經依賴于這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了。 現在,人們說起人民幣幣值、人民幣匯率、中國經濟增長,這三者加起來,也就是人們對於人民幣的信心,都是基於這2萬億美元的儲備。 因為這兩萬億美元的儲備,所以人們相信人民幣匯率還有可能升值。 因為這些儲備,國際遊資還在繼續進入,賭人民幣還能夠升值。 因為,所有人都在盯著這兩萬億。 人們都在覺得,自己的資金進入中國,只要有這兩萬億頂著,自己的資金就是安全的。 問題是,現在國內已經積累了巨額的國際熱錢,這些錢在1美元等於人民幣8元多的時候進入,並且進入股市和房地產進行炒作,股市從1000點最高炒到6000點,房價也翻了好幾倍,很多進入的資金也積累了豐厚的利潤。那麼,現在人民幣已經升值到1美元等於6.7人民幣,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和炒作資金利潤,相當一部分熱錢已經翻倍或者以上。 假設最初進入的熱錢為5000億美元(據有的資訊來源,遠遠不止這個數字)的話 那麼,這些熱錢隨時可以撤出,而撤出的資金就要達到上萬億美元。 而一旦這些熱錢開始撤退,就會引發人們的恐慌,人們會紛紛把自己手中的人民幣換成美元。 但是,根據現在65萬億的人民幣數額(到2010年底,可能達到80萬億以上),那麼一旦有“風吹草動”,引發人們換購美元熱潮,那麼這兩萬億美元(合13萬億多的人民幣)是遠遠不夠換的。 另外,人們不知道,這些外匯儲備投入到國外,已經虧損了多少。 比如說,中國手持數千億美元的“兩房”債券。 現在,人們並不知道這些錢是安全的,還是高風險的。 如果兩房債券是美國zf擔保的,那麼還好說;如果債券是無擔保的,那麼人們的信心動搖的就更快,隨時引發搶購美元的風潮。 因此,現在國家號召“藏匯於民”,那麼大家就應該響應號召,大量購買美元,讓人民幣貶值的影響不會波及到自己的身上。 當然,不僅僅要購匯,更要換成現鈔,如果資金比較多,完全可以匯到海外,減低國家的外匯儲備壓力。 現在,很多人都覺得人民幣對美元會繼續升值,因此都在坐等觀望。 而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因為如果大多數人發現,國際遊資開始換美元逃跑的時候,人們再想換到美元可能就來不及了。 這就像股市中的莊家,他們必須在股價上升的時候出貨,邊拉抬股價邊出貨。 等一般的散戶看價格上漲,跟風進入的時候,莊家已經開始出貨了。 而等出貨差不多之後,再反手砸盤,把剩下的一部分籌碼不計成本地邁出,完成盈利迴圈 。 所以,如果大家都看到人民幣沒有升值空間的時候,說明一般人已經換不到美元了。
  
  三、物競天擇
  
  出來混,欠下的總是要還,這就是規律。 如果這句話不成立,那麼規律就不是規律了。 58年大躍進後,餓死數千萬人,就是因為規律不可違,違背規律就要受到懲罰。 任何一個社會只要違背規律,結果就將是餓死人,違背規律的狀況越嚴重,餓死的人就越多。 2010年,就是規律開始發揮作用的一年,人們將需要考慮,未來去哪里找飯吃。
  
  在2010年下半年,中國將面臨內部印鈔和外部匯率兩個主要問題。 對內,中國發行20萬億的貨幣似乎不可避免。 現在,中國面臨嚴重的通脹壓力。 因為2009和2010年第一季度的將近20萬億的貨幣投放,推動各種物品價格的快速上漲。 尤其是蔬菜價格和綠豆等雜糧品種的翻倍或者幾倍上漲,引發了大米白麵的價格上漲,並且人們對於大米白麵成倍漲價的擔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開始控制第二季度的貨幣投放。 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讓掌控者更加無法解決,這就是房地產相關產業的“急轉直下”。 可以說,現在掌控者面臨兩個難題:1、如果在第三季度開始,加大印鈔速度,那麼會引發大規模的通貨膨脹,尤其是基本糧食的翻倍上漲。 而糧食的翻倍上漲將引發社會各種產品價格的翻倍上漲,這是現在口袋裏已經快空空如也的廣大民眾難以忍受的。 2、但是,如果不加大印鈔速度,那麼房地產、汽車、建築機械、鋼鐵水泥、家電家居建材等行業企業,將直接陷入全面破產的境地。 如果現在不大量印鈔,從現在到企業開始大規模破產,可能只需要一個季度到半年。 而這些行業企業的破產,將導致地方財政破產,鐵公基失去收入。 所以,從掌控者的角度來說,現在只能採取第一種措施,大量印發鈔票,雖然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但是不至於在一到兩個季度之內就破產。 當然,一旦開始大規模印鈔,會引起大規模童話膨脹,並且引發基本糧食價格的翻倍上漲,但是與不發鈔票相比,情況會好的多,能夠堅持的時間也長一些。 同時,需要明確的是,一旦新的印鈔行動開始,大規模通脹加劇,這時候房地產行業雖然能夠維持下去,但是房價上漲已經空間不大。 同時,人們就會開始擔心自己吃飯的問題,然後人們會把自己手裏的錢盡可能變成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那麼,被壓制了10年的糧食價格可能會因為人們的恐慌性購買,而導致翻番式的報復性價格上漲。 因為,現在房地產價格和糧價的極度扭曲的價格比率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如果真的繼續維持的話,那麼大家都把農田變成房子,都別吃飯了。 所以,下一步糧食價格報復性上漲似乎已經難以避免 。
  
  在對外匯率上,人民幣已經進入“升值陷阱”。 現在,真正推升人民幣匯率上漲的,並不主要是貿易資金,而更多是國際遊資。 這些國際遊資的特點是“買升不買跌”,如果人民幣預期升值,那麼它們會持續進入;如果人民幣預期貶值,它們會“奪路而逃”。 那麼,現在人民幣已經升值到1美元等於6.7人民幣,比5年前的1美元等於8.2人民幣有著顯著的升值。 這樣的升值意味著什麼? 大量的出口加工企業從比較高的利潤變成利潤非常微薄。 但是,這並不能完全說明中國出口加工企業的狀況。 因為,在過去5年間,中國的M2增加了一倍多,2005年底,M2為將近30萬億元人民幣,而到2009年則增加到60萬億。 M2翻倍導致的通貨膨脹進一步吃掉出口加工企業的利潤,也讓眾多企業倒閉。 而這樣的資料仍然不能完全反映人民幣面臨的困境。 在過去人民幣升值的幾年期間,美元對其他貨幣(尤其是歐元)普遍大幅貶值,因此人民幣升值表面上看是升值,實際上對歐元貶值。 這樣對歐元貶值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效果。 但是,隨著美元見底,並開始大幅反彈,人們開始面臨空前的困境。 一邊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另一邊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升值,那麼依靠“血汗工廠”生存的中國出口就無法持續。 所以,如果人民幣兌美元不貶值,再如果美元繼續回到上升軌道上,那麼中國的貿易出口將遭遇重大挫折。 不僅如此,隨著中央大幅加印鈔票,即使美元對其他貨幣不升值,也將導致大量的出口加工企業成本大幅上升,按照現在的美元報價,大量出口加工企業將無法生存。 而如果這些出口加工企業提高美元報價,那麼大量訂單就會流失。 所以,不論如何,下半年的出口形勢都將非常困難。 同時,隨著鐵公基建設的加速,以及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進口還會增加,將導致貿易順差局面越來越難以維持。 如果出口難以維持,那麼出口這個“發動機”熄火,中國經濟又將面臨一個新的難題,尤其是大量的農民工就業、鐵公基收費和地方財政稅收。 而一旦貿易順差結束,那麼大量的境外遊資就要考慮逃跑,因為遊資是不會在貿易逆差的國家久呆的。如果下半年希望保持出口,那就需要實現人民幣貶值。 但是,人民幣貶值同樣會導致國際遊資奪路而逃,因為大家看不到升值的希望。 所以,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出口面臨的困境越來越難以克服,同時大量遊資出逃的時間越來越迫近。
  
  那麼,如果加印貨幣和外資出逃的效應疊加起來,效果將是什麼? 關鍵在於,人們將失去對人民幣的信心。 紙幣是印刷貨幣,屬於信用貨幣。 人們使用紙幣的原因,就是人們相信手裏的紙幣值那麼多錢。 而一旦外資出逃,加上繼續印鈔,人們對人民幣的價值就會失去信任,也就是說紙幣就失去信用,失去信用的紙幣只是一張紙而已。 那麼,一旦外資出逃,首先中國將失去對於鐵礦、石油、糧食等基礎資源的進口能力。 同時,資金外逃也將給人們的心理造成衝擊,人們就會瘋狂把自己手裏的錢換成生活必需品。 那麼,什麼是生活必需品?早就已經供過於求的房子不是必需品,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會紛紛離開生活成本極高的大中城市,讓大量房子空置。 汽車不是必需品、家電不是必需品、鋼鐵水泥不是必需品,建材傢俱不是必需品。 可以說,與 房地產行業緊密相關的大多數行業都不是必需品行業,而過去價格被一直壓制的糧食、水、生活用品等產品是必需品。 這樣的話,人們的需求將推倒重來,人們不再抱怨自己買不到房子、結不了婚了;人們將考慮,自己還又沒有飯吃,又沒有水喝。 過去,依靠房地產業舒舒服服蓋房子賣房子,獲得金錢地位的人,將發現自己突然之間一無所有。依靠賣地而生存的地方財政,也將失去豪華生活空間。 不過,需要更加重點思考的問題是,一旦紙幣失去其信用,那麼不僅僅是現在占經濟大頭的房地產和相關行業失去生存空間,而且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機制也將瓦解。 因為,貨幣是一個社會的血液,血液多了會爆血管,但是如果人們都不相信一個貨幣了,那麼就沒有貨幣,結果造成血液乾枯。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將選擇新的貨幣方式進行替代,以維持日常的交易。 而從宏觀經濟角度考慮,失去基礎信用貨幣的狀況,將導致社會經濟無法正常運行。 打個比方,本來中國已經是在非常緊繃的狀態下,進行糧食生產。 如果信用貨幣失去信用,那麼人們首先將開始爭奪水源,然後爭奪其他的基本生產和生活資料,來保持自己的生存,導致社會秩序發生混亂。 這樣的混亂又會進一步導致物品更加短缺,很多人就會吃不上飯。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就必須想方設法,通過競爭而生存。 缺乏主動競爭能力的人們,將導致自己和後代失去生存空間。
  
  希望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但是現在的形勢在一步步像這個方向邁進。
  
  (希望理性跟帖,最好不回帖,不鼓勵討論)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