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天择的时代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物竞天择”的时代拉开帷幕。 在过去60多年,中国人的目标似乎一直是“更好的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一次次经历贫穷与饥饿死亡之后,发现“更好的生活”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人们又将重新开始意识到,“生存”仍然是中国人的首要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现在,人们面临三大问题:社会经济解体、资源环境毁灭、以及社会文化惯性。 在这三个问题相互作用下,绝大多数人重新回归到“贫穷起跑线”,人们将为生存而挣扎。 因为,中国的资源环境已经被破坏到无法承载如此多的人,而社会经济解体将会导致资源承载力进一步降低,社会文化惯性则引发社会内部的非理性冲突。 如果这三大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可能会爆发新的一轮“人口大减损”。 问题在于,留给中国的机会不多了 ,这些问题还在继续恶化。那么,大多数人将很忙开始面临生存与死亡的考验,人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竞争,走错一步都可能满盘皆输。 忽略了这些宏观问题、仍然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赚钱”上的人们,以及对未来的危机缺乏足够准备的人们,可能将很快被社会所淘汰,失去生存的机会。
对于很多事物,起点往往也是其终点。 我们要分析其如何终结的,经常只需要看它是怎么样开始的。 通过对起点的分析,终点的结果往往也就一目了然。现在,很多人处于痛苦绝望之中,起因就是缺乏对起点的认识,因此也就无法想像出终点的状况。 所以,人们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对未来的思考和判断。 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只能困于事物的过程之中,然后与其它大多数人一道共同走向失败。这就像中国股市涨到5000、6000点的时候,人们不知道股票因何而涨,所以也就无法理解其将为什么而跌。 然后,到股票跌到2000点以下的时候,人们只能体会严重亏损的痛苦。 同理,人们没有关注中国过去数十年的起点,也就无法理解其终点,难以作出正确的准备。 而当终点突然来临的时候,缺乏准备的人们将经受相应的后果。 具体地说,西方有重农学派、重商学派、货币学派等不同经济学派,这些不同的学派根据自己对经济的理解,以不同的思考起点,来指导不同国家的经济,那么不同的国家经济也就形成不同的结果。 而中国则延续着暴民文化,在过去的数十年由失去土地的农民而开始,通过折腾土地而起家,形成了现在的社会。 那么,经过数十年的折腾,中国土地(包括耕地、森林和草原、河流与湖泊、能源与资源矿产)已经基本上折腾得差不多了。 当然,能够把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折腾到全面枯竭,是个浩大的工程,这是个“全民参与”的过程。 广大民众为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数十年致力于实施“断子绝孙”的折腾。 而广大民众则在重复中国数千年以来的行为,这就是中国文化。 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能力的提升,民众实现了更全面、更彻底毁坏土地的目标。 而中国经过数千年、尤其是过去数十年的折腾,终于到了无法折腾的地步。 从折腾土地开始,到土地全面毁坏为结束,中国人又经历了一个轮回。而在现在城市与乡村隔离,加上现代的纸币和电子货币时代,土地的问题一般不会被城市人所认识,而是最终由纸面货币反映出来。 比如说,在1960年代初的大饥荒中,凭票供应的白面1毛多钱一斤;那么到了“黑市”,一个饼子可以卖到10元钱。 这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票证”加上人民币纸币,构成了纸币的主要部分。 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各种各样的票证成为历史,人民币纸币和电子货币成为社会经济的单一主导因素。 在过去三十年,人民币成为中国经济的起点,持续增发的货币推动着GDP增长。 尤其从1990年代开始,货币增发成为改变中国的核心驱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货币增发更成为中国GDP增长的唯一因素。 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货币增发将持续增大,最后也将成为关键的终结点。
一、货币印刷
假设,路人甲每个月收入10000元,面对两种状况。 状况1:路人甲租房子住,坐公交车上下班,自己带饭中午吃。 在这样的情况下,路人甲每个月有5000元的结余,并且有了10万元 的存款。 那么,如果有一天失业没有收入了,路人甲可以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正常生存3年以上。 有这3年的时间 ,路人甲既可以慢慢找工作,也可以进行自我学习和充电。 状况2:如果有一天,路人甲突然决定,贷款买车买房,而且中午吃饭下馆子。 买车买房的首付吃掉了路人甲所有的积蓄,而且还贷款按揭和中午吃饭下馆子,让路人甲每个月的收入只剩下1000元的结余。 那么,如果有一天失业没有收入,路人甲第二个月可能就没钱付按揭,并且被人把房子和车子收走。 不仅如此,路人甲也失去了所有积蓄,随时面临饿肚子的局面。 那么可以说,路人甲在状况1中,处于财务比较健康的状态,对经济波动不敏感;在状况2中,随时处于财务为主之中,对经济波动非常敏感。 中国过去的二十多年,就是从状况1向状况2的演变过程。而2009年开始,以14万亿钞票印刷开始的,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的举措,就是将中国经济引入极端的状况2的变化过程。 2010年二季度的表现说明,一旦巨额投资减缓,那么中国经济运行会在半年之内全面瓦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形成了2009年的金融财经政策(大家都知道),也就是后来14万亿的放款(4万亿财政+10万亿银行贷款)。 而这14万亿的放款,可以看做是钞票印刷。当财政往外花钱、银行往外贷款的时候,就没打算进行资金回收。 因为,当时如果准备回收这些投资和贷款的话,就会对投资和放贷条件非常严格,放贷人员就会慎之又慎,防止出现投资失败或者呆坏账。 而如果对投资和放贷条件极为严格的话,那么结果就不是巨额的投资和贷款增量,而新的贷款放不出去,旧的贷款还要加紧回收。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如果旧贷款加紧回收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对于城市人口来说,最直观的反映将是,房地产价格暴跌。 很多人都记得,到了2009年初(金融危机之后仅仅几个月),房地产价格一路下行,到了难以为继的边缘,当时很多房地产商开始酝酿“跳楼价”,有的房地产商已经准备自己去“跳楼”。 这时候,4万亿的巨额财政投资“横空出世”,引导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 而更为强劲的刺激措施,是暗中进行的更加巨额的银行贷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经济刺激并不是真正从经济角度考虑的问题,那么投资收益率和贷款风险就不是问题了。 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数据统计口径并不是按照收入来计算的,而是按照投入计算的。进行财政投资和财政担保投资的时候,人们只需要考虑投进去多少钱,不用考虑收回多少钱。 那么,在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情况下,财政如何考虑资金回收呢?答案是,不需要考虑资金回收。 因为每个人的目的,都是自己在任的时候,尽可能把能够花掉的钱花出去,造出一个个大规模的政绩工程,然后可以借此顺利升迁,把问题留给后任。 而投入口径(而不是收入口径)的统计,保障了这个尽可能花钱的机制。 2008年末,各部门、各央企、各地区都面临收入急剧减少的困境,没钱可花的问题困扰着人们。 幸亏,财政刺激出台了,大规模贷款出台了,这就如同龟裂的土地遇到了畅快的大雨,人们花钱的欲望开始充分迸发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铁公基”项目上马,本来规划了很多年的项目,都在同一年开工建设。 多条高铁线路开工建设,而建成之后的高速度、高成本、高价格的高铁为了保持上座率和利润率,将一般快车和很多动车组都停掉,然后基本上“独霸”一些线路。 而且,铁路系统还投入巨资,进行火车站建设;而民航系统投入巨资,进行机场航站楼升级建设。 可以说,大家都是靠山吃山,根据财政投资给予的额度,尽可能进行大规模建设。一些大型的项目也快速立项施工。 比如说,在石化行业,大型乙烯项目大规模上马。 乙烯项目属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的项目,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开工建设这样的项目需要进行极为严格的经济评估和环境评估。 当然,为了刺激经济,这些建设项目很快就快速上马了。 所有的政策都是“上行下效”,当中央和核心垄断国企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时候,也刺激了地方的建设需求。 各省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希望“跑步前进”实现超越其它省的GDP增幅。 重庆搞了个2万亿的刺激计划,让人们睁大了眼睛;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湖北出台了12万亿的刺激计划,弄得人们瞠目结舌。 这12万亿是什么概念?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湖北有6000多万人口,平摊到湖北每个人身上,就是20万。 还有,很多城市开始规划修建地铁,修更多的广场,或者开始大规模“造新城”。 就这样,在14万亿的货币印刷的刺激下,相关各部门、各企业、各地方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希望从“经济刺激计划”中,尽可能多得分得一杯羹。 可以说,在2009年这一段时间,当西方都“愁云惨淡”的时候,中国却“热火朝天”的大干快上。 结果,大管家的脸色从年初的阴霾变成了年底的灿烂,GDP超额完成任务。 可以说,如果不是统计故意压低数字,中国GDP增长必然是大的两位数增幅,高居全球前列。 很容易理解,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是按照货币进行计价的,市场上增长的货币数量(流通数量x流通速度)就是一个国家的GDP增幅。 当然,在货币刺激经济的方面,中国还不如津巴布韦,因为津巴布韦更善于制造新钞票。 所以,中国还需要向津巴布韦看齐,只需要通过印刷更多钞票就可以实现GDP的持续增长。
在各种基建项目的刺激下,房地产和相关产业获得了高速增长。 在巨大投资的刺激下,的在天量货币的支持下,楼价开始跳涨。 而房地产商从接近跳楼的边缘,变得“信心爆棚”。 于是,房地产商又开始大规模高价拿地,同时大规模进行房地产施工建设。 当然,央企参与房地产,在各地以极高的价格拿地,也对房地产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些高价的地款变成地方财政收入,支持地方财政的刺激,反过来再支持房地产及其附属产业汽车业的“火爆”。 与房地产相比,汽车业的表现一点也不逊色,在2009年获得前所未有的增长。在年初的时候,各大汽车企业都预计,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就像美日等国汽车业所经历的状况,可能将面临超过20%的萎缩。 所以,主要汽车企业都采取了比较保守的生产计划。 没想到,中国在2009年一举超过美国,汽车产销量突破了1360万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 因为,人们都在疯狂抢购汽车。 而2009年汽车销售的火爆让所有汽车生产厂商都措手不及,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都“卖断货”。各汽车生产厂家都在后悔,自己在年初没有做好扩产的计划,没有协调好钢材和零部件的供应,结果失去了最好的产品销售时机,损失了很多利润。根据汽车厂家已公布的产能计划,今年已经建成投产与即将完工的新增汽车产能将超过500万辆,外加去年1350万辆的基础,2010年全国汽车总产销规模计划接近2000万辆。房地产和汽车业的火爆,又直接刺激了它们上游产业的火爆:钢铁、水泥、玻璃、机械电子、施工机械等等。 这些行业在房地产和“铁公基 ”巨大的需求刺激下,成为中国经济主要增长点。中国的钢铁、水泥和玻璃的产量早就占据了世界产量中相当的份额。 而据说世界上所有施工机械的70%都集中到了中国,忙着进行各种工程建设。 另外,中国粗钢产量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5倍,中国钢铁总产量相当于世界其它前十大产钢国的总产量之和。 2009年,中国全年钢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粗钢产量达5.68亿吨,比上年增长13.5%。2009年,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5.65亿吨,比上年增加1.12亿吨,增长24.8%.
到2009年底,房地产和汽车业的持续火爆,刺激房地产商和汽车厂商制定更大的扩张计划。 2010年,更多的楼盘在酝酿销售和建设,更多的汽车生产计划制定出来,更大的产能也在建设之中。 而且,根据他们的计划,他们向上游的行业企业提出了相应的采购计划,这些采购计划刺激上游行业的生产扩张。 比如说,2009年中国市场的表现,让预期悲观、准备不足的企业非常懊悔。 于是,汽车业普遍估计2010年的汽车销量将继续增长,可能达到1500万辆,乐观的人甚至预测1800万辆。 那么,为了迎接汽车销量的“新高潮”,汽车厂商做出了更大的钢材采购计划,并且在年初采购了大量汽车钢材,随时准备应对“高潮”。那么,钢铁、机械等上游行业基于房地产、汽车、家电等终端行业产能扩张的判断,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产能扩张计划和建设。 例如,钢铁行业根据汽车行业的预测,生产计划提升20%左右,以准备应对1500-1800万辆汽车的销售目标。另外,房地产和铁公基的上游产业,同样进行着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 2010年4月31日,由江苏造船企业熔盛重工投资设立的熔安重工举行工程机械基地项目建设论证会,其选址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的工程机械基地项目总投资达6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液压挖掘机3万台、履带起重机1000台、塔式起重机5000台、汽车起重机1.786万台、旋挖钻机500台的制造能力,其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5月20日,中铁南方装备制造基地举行开工仪式,中国中铁将投资30亿元建设五大项目:桥梁钢结构、铁路工程机械、海洋工程机械、港口工程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等。预计2012年初投产,到2014年,项目年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就这样 ,通过一级级的生产扩张和产能建设扩张规划,房地产与附属及上游产业的扩张规划的倍数越来越大。 这样的扩张规划又支持了“铁公基”建设,刺激地方进行地铁、公路和“造新城”的规划。从这个过程中,一切似乎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似乎所有的进程都很顺利。
当然,在大家“轰轰烈烈”地建设的时候,人们普遍忽视了一个小小的问题。 那就是,钱不够了。 当1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笔巨款。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14万亿是个什么概念。 从来源上说,平均一个中国人要出1万元供财政和贷款来花。 当然,中国很多人连1万元的存款都没有,所以这些钱就平摊其他有钱的人身上了。 从花钱的方向上,如果按照14万一辆的马自达6这样的中级车,可以生产一亿台。 但是,当这些钱分配到不同的领域,那么这些钱就变得很少。 从国家的“铁公基”,到垄断央企的大规模扩张,再到各个省的上万亿甚至十几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再到各城市的地铁建设、广场建设和“造新城”,而这只是zf花钱的部分。 与zf花钱相配合的,是房地产和汽车业,以及支持房地产和汽车的上游上千个产业或者行业。将各级zf加国企、房地产和汽车及其上游产业准备的花钱计划积累起来的话,那么就是一个难以估算的数字。 如果按照湖北省的12万亿投资规划,进行一个10倍数的乘数,那就是120万亿的全国相关投资。 而从全国各地2009年“如火如荼“的建设来看,人们预计进行的总投入,比120万亿元人民币只多不少。或者说,中国的各种建设投入已经成为一个“童话”。 那么,2009年印刷出来的14万亿货币,对于这个“童话式”规模的投资,只能说算是个“首付”,或者叫做建设的“开工费用”。 而这个开工费用,在2009年二季度开始发挥效用,起作用的时间基本上到了2010年的第一季度。 当然,2010年第一季度的M2继续增加了5万亿,说明资金还在继续进行投入,以保持施工的“顺利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还在继续上涨,房地产销售仍然保持极为强劲的势头。房地产销售又拉动了家电的销售,也支持了汽车业的良好业绩。
但是,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央开始试图减少货币投入。 因为2009年,随着14万亿的投入,房价开始跳涨,让很多希望房价下跌、然后买房自住的人们非常愤怒。 另外,14万亿的效果开始显现出来,2009年-2010年冬天的蔬菜与前一年相比,可以说实现了价格暴涨,有的品种价格翻了几倍。 房价和蔬菜价格的变化,开始威胁到人们的基本生活,并且对粮价形成很大的上涨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抑制房价的继续快速上涨。于是,中央开始运用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并且增加央票的发行,从银行手中收回一定的资金。 通过这两个手段,商业银行开始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明显放缓对外的放贷步伐。 不过,可能令中央没想到,放贷额度只需要减少两个月,整个经济形势就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房地产交易量大幅减少,房地产销售迅速向2008年底的形势发展。 原因也很简单,只要市场上流动的资金额度开始减少,那么人们立刻就进行反应,推迟买房计划。 毕竟,买房是非必需品,人们是可买可不买。 但是,这时候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 人们总觉得,房地产行业一直是暴利行业,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房地产商们在2009年更是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房地产业应该一点也不缺钱。 但实际上,房地产“有钱”只是一个假象。 房地产销售在第二季度开始冷却,进入6月份后成交变得很清淡。 而在这仅仅三个月的过程中,甚至仅仅是6月份一个月成交很少的情况下,即使是全国知名的大房地产商们,也开始出现明显的资金紧张的状况。 不同的房地产商正在酝酿自己的促销方式,希望通过“保持价格稳定”的方式,实现房价打折促销。 而这些方法手段可以从侧面说明两点:1、房地产商不敢让房间下跌,害怕房价越跌人们就越不买房,所以通过保持名义房价的方式,稳定住人们的买房心态;2、房地产商急需用钱,如果他们资金充裕的话,完全可以采取推迟楼盘销售的方式往过挺,毕竟很多房地产商在2008年-2009年挺过了将近半年的困难时期。 但是,这次仅仅两三个月的交易比较清淡的时期,就迫使很多房地产商准备进行房屋打折销售。 这说明,这些房地产商的处境与2008年相比,资金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不少房地产商甚至可以说是明显恶化。
如果连房地产商的资金状况都有问题的话,那么其它行业的状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房地产的利润可以这样描述:房地产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可以顶两套房子砸在手里的成本(如果没有天价拿地,而是根据zf协议价搞到地的话),也就是毛利率可以达到200%,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状况。 而对于大多数生产建筑机械的企业,其毛利率达到20%就不错了。也就是说,当房地产商大把大把赚钱的时候,这些企业最多是跟着“喝汤”。 以建筑机械为例,高利润的高端市场基本上为外资品牌所控制,众多的中国建筑机械企业产品都拥挤在中低端,整个市场供过于求,大家只能依靠价格战生存。 比如说,一台数十万元的装载机,经过价格战的“洗礼”,最后利润不到一万元。 因为企业只能通过低价竞争,根本体会不到中国建设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利润。 同时,建筑机械企业的综合成本极大。 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空手套白狼”赚钱,除了土地成本之外,基本上没有其它的固定资产和设备成本。 而建筑机械企业则需要大规模的土地和办公与厂房,然后安装巨大而昂贵的设备,而且很多设备都是进口的。 因为,建筑机械行业竞争极为激烈,各厂家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持续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 而提高产品质量,就需要高质量的制造设备,而高质量设备的价格又非常高。 那么,当大规模的国家建设、央企建设和房地产建设上马的时候,刺激了这些建筑机械企业也纷纷扩大产能,并且进行技术和设备升级,希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在如此高昂的投入之后,是利润较薄的毛利。 可以说,在2009年,虽然房地产和汽车销售极为火爆,但是众多上游企业并没有明显受惠。 因为,上游企业的产能扩张超过市场需求扩张,大多数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只能牺牲价格和利润。 这导致企业利润反而更薄,有的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因为这些企业缺乏足够的销售利润,无法实现自身的资金积累,所以严重依赖贷款解决自身的产能扩张、市场竞争等内容所需的资金投入。 也就是说,即使市场极为“火爆”的时候,大多数企业都赚不到钱,只能依靠银行贷款生存,随时会面临资金枯竭的生存危机。 可见,上游产业已经到了“弱不禁风”的程度。 那么,一旦建筑市场需求或者银行出现问题,行业出现大规模倒闭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
屋漏偏逢连阴雨,祸不单行,雪上加霜等等成语,都可以用来描述上游行业。 当上游行业积极进行产能扩张的时候,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突然变得冷清起来。 而下游市场销售冷清不仅仅是市场本身的问题,它主要是由资金短缺引起的。 央行紧缩了货币供应,导致商业银行无钱可贷,进而导致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的冷清。那么,商业银行无钱可贷,同时也掐紧了上游行业的“脖子”。首先,银行本身也极为缺钱,而银行又希望尽可能保留住客户,保持与所有的客户的正常业务关系。所以,银行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减少对每个客户的贷款。 其次,银行看到房地产形势清淡,而这样的形势直接影响上游行业的收入和利润,也会促使银行限制对于上游行业的贷款额度。 因为,越到艰难的时候,银行的信贷自然就越向可靠的优质客户转移,尽可能防止“次贷危机”。 所以,市场冷清加上资金匮乏的状况,严重影响了银行对于上游行业的授信额度,各个上游行业企业开始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那么,为了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些企业必须通过降价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 比如说,建筑机械行业的各个企业,在面临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通过更加凶狠的价格战,占领市场,保持自己的生存。 那么,有人会问,难道他们不考虑利润吗? 答案是,在这个时候,没有机会考虑利润了。 现在,大多数企业面对清淡的市场,再加上自身利润微薄和巨额贷款,所以都面临“资金链”随时断裂的问题。 而资金链是各个企业的头等大事,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就会立刻关门。 所以,为了保住企业自身在清淡市场中的销售额,各个企业必须进行“价格战”。 随着房地产和汽车销售停滞的时间延长,各个企业必然会为了保持资金链的运转,在激烈竞争中进行“割喉式”的价格战。 这样的“价格战”结果,将是大量企业可能很快倒闭,甚至形成大家“同归于尽”、整个行业崩溃的局面。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物竞天择”的时代拉开帷幕。 在过去60多年,中国人的目标似乎一直是“更好的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一次次经历贫穷与饥饿死亡之后,发现“更好的生活”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人们又将重新开始意识到,“生存”仍然是中国人的首要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现在,人们面临三大问题:社会经济解体、资源环境毁灭、以及社会文化惯性。 在这三个问题相互作用下,绝大多数人重新回归到“贫穷起跑线”,人们将为生存而挣扎。 因为,中国的资源环境已经被破坏到无法承载如此多的人,而社会经济解体将会导致资源承载力进一步降低,社会文化惯性则引发社会内部的非理性冲突。 如果这三大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可能会爆发新的一轮“人口大减损”。 问题在于,留给中国的机会不多了 ,这些问题还在继续恶化。那么,大多数人将很忙开始面临生存与死亡的考验,人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竞争,走错一步都可能满盘皆输。 忽略了这些宏观问题、仍然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赚钱”上的人们,以及对未来的危机缺乏足够准备的人们,可能将很快被社会所淘汰,失去生存的机会。
对于很多事物,起点往往也是其终点。 我们要分析其如何终结的,经常只需要看它是怎么样开始的。 通过对起点的分析,终点的结果往往也就一目了然。现在,很多人处于痛苦绝望之中,起因就是缺乏对起点的认识,因此也就无法想像出终点的状况。 所以,人们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对未来的思考和判断。 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只能困于事物的过程之中,然后与其它大多数人一道共同走向失败。这就像中国股市涨到5000、6000点的时候,人们不知道股票因何而涨,所以也就无法理解其将为什么而跌。 然后,到股票跌到2000点以下的时候,人们只能体会严重亏损的痛苦。 同理,人们没有关注中国过去数十年的起点,也就无法理解其终点,难以作出正确的准备。 而当终点突然来临的时候,缺乏准备的人们将经受相应的后果。 具体地说,西方有重农学派、重商学派、货币学派等不同经济学派,这些不同的学派根据自己对经济的理解,以不同的思考起点,来指导不同国家的经济,那么不同的国家经济也就形成不同的结果。 而中国则延续着暴民文化,在过去的数十年由失去土地的农民而开始,通过折腾土地而起家,形成了现在的社会。 那么,经过数十年的折腾,中国土地(包括耕地、森林和草原、河流与湖泊、能源与资源矿产)已经基本上折腾得差不多了。 当然,能够把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折腾到全面枯竭,是个浩大的工程,这是个“全民参与”的过程。 广大民众为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数十年致力于实施“断子绝孙”的折腾。 而广大民众则在重复中国数千年以来的行为,这就是中国文化。 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能力的提升,民众实现了更全面、更彻底毁坏土地的目标。 而中国经过数千年、尤其是过去数十年的折腾,终于到了无法折腾的地步。 从折腾土地开始,到土地全面毁坏为结束,中国人又经历了一个轮回。而在现在城市与乡村隔离,加上现代的纸币和电子货币时代,土地的问题一般不会被城市人所认识,而是最终由纸面货币反映出来。 比如说,在1960年代初的大饥荒中,凭票供应的白面1毛多钱一斤;那么到了“黑市”,一个饼子可以卖到10元钱。 这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票证”加上人民币纸币,构成了纸币的主要部分。 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各种各样的票证成为历史,人民币纸币和电子货币成为社会经济的单一主导因素。 在过去三十年,人民币成为中国经济的起点,持续增发的货币推动着GDP增长。 尤其从1990年代开始,货币增发成为改变中国的核心驱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货币增发更成为中国GDP增长的唯一因素。 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货币增发将持续增大,最后也将成为关键的终结点。
一、货币印刷
假设,路人甲每个月收入10000元,面对两种状况。 状况1:路人甲租房子住,坐公交车上下班,自己带饭中午吃。 在这样的情况下,路人甲每个月有5000元的结余,并且有了10万元 的存款。 那么,如果有一天失业没有收入了,路人甲可以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正常生存3年以上。 有这3年的时间 ,路人甲既可以慢慢找工作,也可以进行自我学习和充电。 状况2:如果有一天,路人甲突然决定,贷款买车买房,而且中午吃饭下馆子。 买车买房的首付吃掉了路人甲所有的积蓄,而且还贷款按揭和中午吃饭下馆子,让路人甲每个月的收入只剩下1000元的结余。 那么,如果有一天失业没有收入,路人甲第二个月可能就没钱付按揭,并且被人把房子和车子收走。 不仅如此,路人甲也失去了所有积蓄,随时面临饿肚子的局面。 那么可以说,路人甲在状况1中,处于财务比较健康的状态,对经济波动不敏感;在状况2中,随时处于财务为主之中,对经济波动非常敏感。 中国过去的二十多年,就是从状况1向状况2的演变过程。而2009年开始,以14万亿钞票印刷开始的,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的举措,就是将中国经济引入极端的状况2的变化过程。 2010年二季度的表现说明,一旦巨额投资减缓,那么中国经济运行会在半年之内全面瓦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形成了2009年的金融财经政策(大家都知道),也就是后来14万亿的放款(4万亿财政+10万亿银行贷款)。 而这14万亿的放款,可以看做是钞票印刷。当财政往外花钱、银行往外贷款的时候,就没打算进行资金回收。 因为,当时如果准备回收这些投资和贷款的话,就会对投资和放贷条件非常严格,放贷人员就会慎之又慎,防止出现投资失败或者呆坏账。 而如果对投资和放贷条件极为严格的话,那么结果就不是巨额的投资和贷款增量,而新的贷款放不出去,旧的贷款还要加紧回收。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如果旧贷款加紧回收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对于城市人口来说,最直观的反映将是,房地产价格暴跌。 很多人都记得,到了2009年初(金融危机之后仅仅几个月),房地产价格一路下行,到了难以为继的边缘,当时很多房地产商开始酝酿“跳楼价”,有的房地产商已经准备自己去“跳楼”。 这时候,4万亿的巨额财政投资“横空出世”,引导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 而更为强劲的刺激措施,是暗中进行的更加巨额的银行贷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经济刺激并不是真正从经济角度考虑的问题,那么投资收益率和贷款风险就不是问题了。 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数据统计口径并不是按照收入来计算的,而是按照投入计算的。进行财政投资和财政担保投资的时候,人们只需要考虑投进去多少钱,不用考虑收回多少钱。 那么,在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情况下,财政如何考虑资金回收呢?答案是,不需要考虑资金回收。 因为每个人的目的,都是自己在任的时候,尽可能把能够花掉的钱花出去,造出一个个大规模的政绩工程,然后可以借此顺利升迁,把问题留给后任。 而投入口径(而不是收入口径)的统计,保障了这个尽可能花钱的机制。 2008年末,各部门、各央企、各地区都面临收入急剧减少的困境,没钱可花的问题困扰着人们。 幸亏,财政刺激出台了,大规模贷款出台了,这就如同龟裂的土地遇到了畅快的大雨,人们花钱的欲望开始充分迸发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铁公基”项目上马,本来规划了很多年的项目,都在同一年开工建设。 多条高铁线路开工建设,而建成之后的高速度、高成本、高价格的高铁为了保持上座率和利润率,将一般快车和很多动车组都停掉,然后基本上“独霸”一些线路。 而且,铁路系统还投入巨资,进行火车站建设;而民航系统投入巨资,进行机场航站楼升级建设。 可以说,大家都是靠山吃山,根据财政投资给予的额度,尽可能进行大规模建设。一些大型的项目也快速立项施工。 比如说,在石化行业,大型乙烯项目大规模上马。 乙烯项目属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的项目,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开工建设这样的项目需要进行极为严格的经济评估和环境评估。 当然,为了刺激经济,这些建设项目很快就快速上马了。 所有的政策都是“上行下效”,当中央和核心垄断国企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时候,也刺激了地方的建设需求。 各省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希望“跑步前进”实现超越其它省的GDP增幅。 重庆搞了个2万亿的刺激计划,让人们睁大了眼睛;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湖北出台了12万亿的刺激计划,弄得人们瞠目结舌。 这12万亿是什么概念?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湖北有6000多万人口,平摊到湖北每个人身上,就是20万。 还有,很多城市开始规划修建地铁,修更多的广场,或者开始大规模“造新城”。 就这样,在14万亿的货币印刷的刺激下,相关各部门、各企业、各地方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希望从“经济刺激计划”中,尽可能多得分得一杯羹。 可以说,在2009年这一段时间,当西方都“愁云惨淡”的时候,中国却“热火朝天”的大干快上。 结果,大管家的脸色从年初的阴霾变成了年底的灿烂,GDP超额完成任务。 可以说,如果不是统计故意压低数字,中国GDP增长必然是大的两位数增幅,高居全球前列。 很容易理解,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是按照货币进行计价的,市场上增长的货币数量(流通数量x流通速度)就是一个国家的GDP增幅。 当然,在货币刺激经济的方面,中国还不如津巴布韦,因为津巴布韦更善于制造新钞票。 所以,中国还需要向津巴布韦看齐,只需要通过印刷更多钞票就可以实现GDP的持续增长。
在各种基建项目的刺激下,房地产和相关产业获得了高速增长。 在巨大投资的刺激下,的在天量货币的支持下,楼价开始跳涨。 而房地产商从接近跳楼的边缘,变得“信心爆棚”。 于是,房地产商又开始大规模高价拿地,同时大规模进行房地产施工建设。 当然,央企参与房地产,在各地以极高的价格拿地,也对房地产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些高价的地款变成地方财政收入,支持地方财政的刺激,反过来再支持房地产及其附属产业汽车业的“火爆”。 与房地产相比,汽车业的表现一点也不逊色,在2009年获得前所未有的增长。在年初的时候,各大汽车企业都预计,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就像美日等国汽车业所经历的状况,可能将面临超过20%的萎缩。 所以,主要汽车企业都采取了比较保守的生产计划。 没想到,中国在2009年一举超过美国,汽车产销量突破了1360万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 因为,人们都在疯狂抢购汽车。 而2009年汽车销售的火爆让所有汽车生产厂商都措手不及,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都“卖断货”。各汽车生产厂家都在后悔,自己在年初没有做好扩产的计划,没有协调好钢材和零部件的供应,结果失去了最好的产品销售时机,损失了很多利润。根据汽车厂家已公布的产能计划,今年已经建成投产与即将完工的新增汽车产能将超过500万辆,外加去年1350万辆的基础,2010年全国汽车总产销规模计划接近2000万辆。房地产和汽车业的火爆,又直接刺激了它们上游产业的火爆:钢铁、水泥、玻璃、机械电子、施工机械等等。 这些行业在房地产和“铁公基 ”巨大的需求刺激下,成为中国经济主要增长点。中国的钢铁、水泥和玻璃的产量早就占据了世界产量中相当的份额。 而据说世界上所有施工机械的70%都集中到了中国,忙着进行各种工程建设。 另外,中国粗钢产量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5倍,中国钢铁总产量相当于世界其它前十大产钢国的总产量之和。 2009年,中国全年钢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粗钢产量达5.68亿吨,比上年增长13.5%。2009年,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5.65亿吨,比上年增加1.12亿吨,增长24.8%.
到2009年底,房地产和汽车业的持续火爆,刺激房地产商和汽车厂商制定更大的扩张计划。 2010年,更多的楼盘在酝酿销售和建设,更多的汽车生产计划制定出来,更大的产能也在建设之中。 而且,根据他们的计划,他们向上游的行业企业提出了相应的采购计划,这些采购计划刺激上游行业的生产扩张。 比如说,2009年中国市场的表现,让预期悲观、准备不足的企业非常懊悔。 于是,汽车业普遍估计2010年的汽车销量将继续增长,可能达到1500万辆,乐观的人甚至预测1800万辆。 那么,为了迎接汽车销量的“新高潮”,汽车厂商做出了更大的钢材采购计划,并且在年初采购了大量汽车钢材,随时准备应对“高潮”。那么,钢铁、机械等上游行业基于房地产、汽车、家电等终端行业产能扩张的判断,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产能扩张计划和建设。 例如,钢铁行业根据汽车行业的预测,生产计划提升20%左右,以准备应对1500-1800万辆汽车的销售目标。另外,房地产和铁公基的上游产业,同样进行着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 2010年4月31日,由江苏造船企业熔盛重工投资设立的熔安重工举行工程机械基地项目建设论证会,其选址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的工程机械基地项目总投资达6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液压挖掘机3万台、履带起重机1000台、塔式起重机5000台、汽车起重机1.786万台、旋挖钻机500台的制造能力,其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5月20日,中铁南方装备制造基地举行开工仪式,中国中铁将投资30亿元建设五大项目:桥梁钢结构、铁路工程机械、海洋工程机械、港口工程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等。预计2012年初投产,到2014年,项目年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就这样 ,通过一级级的生产扩张和产能建设扩张规划,房地产与附属及上游产业的扩张规划的倍数越来越大。 这样的扩张规划又支持了“铁公基”建设,刺激地方进行地铁、公路和“造新城”的规划。从这个过程中,一切似乎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似乎所有的进程都很顺利。
当然,在大家“轰轰烈烈”地建设的时候,人们普遍忽视了一个小小的问题。 那就是,钱不够了。 当1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笔巨款。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14万亿是个什么概念。 从来源上说,平均一个中国人要出1万元供财政和贷款来花。 当然,中国很多人连1万元的存款都没有,所以这些钱就平摊其他有钱的人身上了。 从花钱的方向上,如果按照14万一辆的马自达6这样的中级车,可以生产一亿台。 但是,当这些钱分配到不同的领域,那么这些钱就变得很少。 从国家的“铁公基”,到垄断央企的大规模扩张,再到各个省的上万亿甚至十几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再到各城市的地铁建设、广场建设和“造新城”,而这只是zf花钱的部分。 与zf花钱相配合的,是房地产和汽车业,以及支持房地产和汽车的上游上千个产业或者行业。将各级zf加国企、房地产和汽车及其上游产业准备的花钱计划积累起来的话,那么就是一个难以估算的数字。 如果按照湖北省的12万亿投资规划,进行一个10倍数的乘数,那就是120万亿的全国相关投资。 而从全国各地2009年“如火如荼“的建设来看,人们预计进行的总投入,比120万亿元人民币只多不少。或者说,中国的各种建设投入已经成为一个“童话”。 那么,2009年印刷出来的14万亿货币,对于这个“童话式”规模的投资,只能说算是个“首付”,或者叫做建设的“开工费用”。 而这个开工费用,在2009年二季度开始发挥效用,起作用的时间基本上到了2010年的第一季度。 当然,2010年第一季度的M2继续增加了5万亿,说明资金还在继续进行投入,以保持施工的“顺利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还在继续上涨,房地产销售仍然保持极为强劲的势头。房地产销售又拉动了家电的销售,也支持了汽车业的良好业绩。
但是,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央开始试图减少货币投入。 因为2009年,随着14万亿的投入,房价开始跳涨,让很多希望房价下跌、然后买房自住的人们非常愤怒。 另外,14万亿的效果开始显现出来,2009年-2010年冬天的蔬菜与前一年相比,可以说实现了价格暴涨,有的品种价格翻了几倍。 房价和蔬菜价格的变化,开始威胁到人们的基本生活,并且对粮价形成很大的上涨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抑制房价的继续快速上涨。于是,中央开始运用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并且增加央票的发行,从银行手中收回一定的资金。 通过这两个手段,商业银行开始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明显放缓对外的放贷步伐。 不过,可能令中央没想到,放贷额度只需要减少两个月,整个经济形势就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房地产交易量大幅减少,房地产销售迅速向2008年底的形势发展。 原因也很简单,只要市场上流动的资金额度开始减少,那么人们立刻就进行反应,推迟买房计划。 毕竟,买房是非必需品,人们是可买可不买。 但是,这时候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 人们总觉得,房地产行业一直是暴利行业,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房地产商们在2009年更是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房地产业应该一点也不缺钱。 但实际上,房地产“有钱”只是一个假象。 房地产销售在第二季度开始冷却,进入6月份后成交变得很清淡。 而在这仅仅三个月的过程中,甚至仅仅是6月份一个月成交很少的情况下,即使是全国知名的大房地产商们,也开始出现明显的资金紧张的状况。 不同的房地产商正在酝酿自己的促销方式,希望通过“保持价格稳定”的方式,实现房价打折促销。 而这些方法手段可以从侧面说明两点:1、房地产商不敢让房间下跌,害怕房价越跌人们就越不买房,所以通过保持名义房价的方式,稳定住人们的买房心态;2、房地产商急需用钱,如果他们资金充裕的话,完全可以采取推迟楼盘销售的方式往过挺,毕竟很多房地产商在2008年-2009年挺过了将近半年的困难时期。 但是,这次仅仅两三个月的交易比较清淡的时期,就迫使很多房地产商准备进行房屋打折销售。 这说明,这些房地产商的处境与2008年相比,资金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不少房地产商甚至可以说是明显恶化。
如果连房地产商的资金状况都有问题的话,那么其它行业的状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房地产的利润可以这样描述:房地产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可以顶两套房子砸在手里的成本(如果没有天价拿地,而是根据zf协议价搞到地的话),也就是毛利率可以达到200%,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状况。 而对于大多数生产建筑机械的企业,其毛利率达到20%就不错了。也就是说,当房地产商大把大把赚钱的时候,这些企业最多是跟着“喝汤”。 以建筑机械为例,高利润的高端市场基本上为外资品牌所控制,众多的中国建筑机械企业产品都拥挤在中低端,整个市场供过于求,大家只能依靠价格战生存。 比如说,一台数十万元的装载机,经过价格战的“洗礼”,最后利润不到一万元。 因为企业只能通过低价竞争,根本体会不到中国建设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利润。 同时,建筑机械企业的综合成本极大。 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空手套白狼”赚钱,除了土地成本之外,基本上没有其它的固定资产和设备成本。 而建筑机械企业则需要大规模的土地和办公与厂房,然后安装巨大而昂贵的设备,而且很多设备都是进口的。 因为,建筑机械行业竞争极为激烈,各厂家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持续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 而提高产品质量,就需要高质量的制造设备,而高质量设备的价格又非常高。 那么,当大规模的国家建设、央企建设和房地产建设上马的时候,刺激了这些建筑机械企业也纷纷扩大产能,并且进行技术和设备升级,希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在如此高昂的投入之后,是利润较薄的毛利。 可以说,在2009年,虽然房地产和汽车销售极为火爆,但是众多上游企业并没有明显受惠。 因为,上游企业的产能扩张超过市场需求扩张,大多数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只能牺牲价格和利润。 这导致企业利润反而更薄,有的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因为这些企业缺乏足够的销售利润,无法实现自身的资金积累,所以严重依赖贷款解决自身的产能扩张、市场竞争等内容所需的资金投入。 也就是说,即使市场极为“火爆”的时候,大多数企业都赚不到钱,只能依靠银行贷款生存,随时会面临资金枯竭的生存危机。 可见,上游产业已经到了“弱不禁风”的程度。 那么,一旦建筑市场需求或者银行出现问题,行业出现大规模倒闭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
屋漏偏逢连阴雨,祸不单行,雪上加霜等等成语,都可以用来描述上游行业。 当上游行业积极进行产能扩张的时候,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突然变得冷清起来。 而下游市场销售冷清不仅仅是市场本身的问题,它主要是由资金短缺引起的。 央行紧缩了货币供应,导致商业银行无钱可贷,进而导致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的冷清。那么,商业银行无钱可贷,同时也掐紧了上游行业的“脖子”。首先,银行本身也极为缺钱,而银行又希望尽可能保留住客户,保持与所有的客户的正常业务关系。所以,银行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减少对每个客户的贷款。 其次,银行看到房地产形势清淡,而这样的形势直接影响上游行业的收入和利润,也会促使银行限制对于上游行业的贷款额度。 因为,越到艰难的时候,银行的信贷自然就越向可靠的优质客户转移,尽可能防止“次贷危机”。 所以,市场冷清加上资金匮乏的状况,严重影响了银行对于上游行业的授信额度,各个上游行业企业开始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那么,为了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些企业必须通过降价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 比如说,建筑机械行业的各个企业,在面临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通过更加凶狠的价格战,占领市场,保持自己的生存。 那么,有人会问,难道他们不考虑利润吗? 答案是,在这个时候,没有机会考虑利润了。 现在,大多数企业面对清淡的市场,再加上自身利润微薄和巨额贷款,所以都面临“资金链”随时断裂的问题。 而资金链是各个企业的头等大事,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就会立刻关门。 所以,为了保住企业自身在清淡市场中的销售额,各个企业必须进行“价格战”。 随着房地产和汽车销售停滞的时间延长,各个企业必然会为了保持资金链的运转,在激烈竞争中进行“割喉式”的价格战。 这样的“价格战”结果,将是大量企业可能很快倒闭,甚至形成大家“同归于尽”、整个行业崩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