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公立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好好睡了一觉,舒服多了。孩子中午没吃饭,把家里所有的零食都收起来,告诉他什么都不能吃了,没想到他鸡贼地找到小烧饼,吃了好几个。
  昨天以前的一个同事邀请我们去他老家聚一聚,另一个同事也一起过去,四个男人此前歃血为盟过,经常在群里云喝酒。大家在饭店吃过午饭后,拿出自制的冰车在小河里滑冰,男人们明显喝多了,四个人拉着手又唱又跳,跟一群疯子一样。我虽然很讨厌老公和他们聚在一起就是喝高吹牛的状态,但是也管不了那么多,喝完酒不来麻烦我就万事大吉了。
  晚上他们继续喝,又喝高了还到市里去唱歌,折腾两点多才睡下。今天一早大家就都起来吃口饭,各干各的了,我是憋了一肚子气,一路上没有搭理他,回到市里我要自己下车逛一逛,取点钱,给公婆买衣服,顺便买了点元宵。
  其实我们都无比讨厌这种社交,男人们喝酒吹牛,说来说去无非是很多没什么营养的东西。现在交流的大多数朋友,我们好像没有办法从他们身上汲取更多的能量,没有办法拓展你的眼界,没有办法丰富你的知识,更是没有办法提升你的思想。我们迫切地感受到,身边真的很缺少志同道合,能引领我们进步的朋友。
  可是如何能拓展朋友圈,如何能认识对我们更有帮助的朋友,我们两夫妻好像都不是很擅长去教朋友,更多地时候更愿意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
  做完第三次核酸,今天正赶上老公生日,我们一家三口回县里过元宵。各种乱七八糟的事弄完都快十二点了,高速因为下大雪被封了,只好走下道,颠颠簸簸,昨天晚上睡得不太好,感觉坐着很不舒服。
  在一辆大车后面跟了一段路,老公突然发现车顶上站着一只鸭子,这只可怜的鸭子肯定是从笼子里钻出来的,潇洒地在车顶上随风颤抖。老公本来要伺机超车的,看到这只鸭子,马上开玩笑说,“我们再跟一会儿吧,看这只鸭子会不会掉下来,正好给你烧新鲜鸭子吃。”
  我和儿子都被逗笑了,使劲盯着大卡车车顶上的鸭子,寒风中鸭子坚强地颤抖着,丝毫没有要掉下来的意思。罢了罢了,鸭子我们就放过你了,我们超我们的车,你喝你的西北风。
  晚上老二定了一个包间,既可以在里面吃烧烤和海鲜,也能随时唱歌,还比较方便。老二媳妇定了蛋糕,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谈谈笑笑,很开心!
  昨天老公又喝大了,回来的时候都十二点多了,我带着孩子先睡,公婆和老二三个人弄他都费劲,又是吐又是耍酒疯。今天还要回市里填表格,照这个状态,他根本就起不来。一看到他那个死样子,我就来气,根本不想搭理他。他愿意起来就起来,起不来耽误事也是自己造成的,真的懒得管他。
  昨天车上聊天就说起喝酒这事,我反复和他说在喝酒这件事上有点自制力,喝完酒太失态了,自己难受得要死,也给别人造成很多麻烦。清醒时他也很自责,可是一喝点酒就完全不是他自己了。
  我特别想不明白他在喝酒这件事上为什么会屡次失控,因为喝酒这件事我们打过,也吵过,在于他来说有点改善,但是喝多了发酒疯这件事一直就没有改,头疼死了!
  说说弟弟家的闺女小一一吧,这个孩子太独特了。
  她的身材很独特。一般的小女孩都是清清瘦瘦,身材不错的,但是小一一呢,圆圆滚滚,就像小陀螺一样。别看她小小的,身上的肉特别结实,两条大腿都快挨上了。这样的独特身材,导致特别不好买衣服,我和姐姐逛了两次街,每次一个多小时,愣是没有给她买下一件外套。
  她的胃口超级好。姐姐怕她吃得太多,每顿饭都只给她盛小半碗。但是她一上桌,就开始往碗里夹菜,夹得满满一大碗才罢休,把这些菜吃完还得吃不少菜。不仅如此,吃完饭她还要把青菜的菜汤都喝光,吃完面不仅要把自己的面汤喝光,其他人碗里的面汤这都要喝光。胃口好的,能秒杀家里的两个哥哥。
  不仅吃得多,还吃得杂。我见过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比较挑食,姑姑家的大孙子每顿饭基本都是大精肉配大米饭,偶尔吃点胡萝卜和包菜。我家的儿子也很挑食,爱吃的也就几样菜。小一一呢,面对吃得简直就是来者不拒,什么素菜、肉菜、辣的、不辣的,稀奇古怪的,她都能吃得很香。
  她的性格特别外向。隔壁店里有个跟她一般大的小男孩,比较腼腆,不敢出来玩。她没事就在店门口吆喝,“朋友、朋友,出来玩呀,把你的玩具带出来,我们一起玩!”二姐家的闺女佳佳比她小一岁,两个人一起出去,碰到别的小朋友,佳佳都是远远地站在一边。小一一呢,无论哪个小朋友,上去就说,“朋友,你在干什么,能给我玩一下吗?”几句话就和小朋友玩到一起去了。
  不仅如此,面对大人她也一点儿都不怯场,一回到老家,家里特别热闹,小一一呢,充分发挥她社交达人的秉性,只要看到年轻男子,就往前一凑,伸出两只手,“大伯,抱抱!”甜甜的小奶音,谁听到都得抱她好几分钟。
  即使没见过几次面,她也能跟大人搭上话,经常说的也都是让人心花怒放的话。“姑父,你的眼镜真好看!”“奶奶,你做得菜真好吃!”“大伯,你抱抱我,我想你了。”“姑姑,我就想要你喂饭,你喂得最好了。”……这些话没有人教她,但是她好像天生就都能脱口而出。
  她也真的很调皮。去年她才两周多的时候,我和姐带她去厦门玩,坐地铁的时候一眨眼,她就自己窜没醒了,吓得我和姐姐赶紧拼命找。一行人去商场吃小吃,小朋友们都坐在桌子上好好吃东西,只有她不断地上下椅子,围着各个摊位转悠,姐就得时不时地紧盯着她。上次回老家没一会儿,就脚扎钉子,流血不止。又有一回,稍微没看着,她就磕到楼梯扶手上,脑门上马上起一个大大的包。小磕小碰呢,对于她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也正因为她皮实,恢复得也快。
  这么个独特的小孩儿,是要好好记录一下。
  这几天一直在老二家呆着,我和老公商量想提前回去。老公自然不太乐意,说这家没请、那家没请,接下来几天都安排好了,我也很不乐意,我们一起回来,什么时候回去他就决定好了,凭什么,在我家我都经常性地照顾他的情绪,他不高兴希望我们一起回来,我们也就一起回来,凭什么在他家他就给我安排好了。
  夫妻间有不高兴要表达,遇到问题如何处理要互相商量。我努力去做好,但是不意味着对对方没有要求。在我们小家,老公做饭我就会洗碗,老公洗衣服我就会拖地,老公给花浇水我就会收拾衣服……所有的事情不是谁一个人在付出,家是一家人的家,每个人都有他的责任和义务,让一个人承担大多数的事情,我不干!
  所以我会理直气壮地要求儿子扔垃圾、放碗筷、晒衣服、叠衣服、洗袜子,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分配给他。不会因为你是孩子,你就可以躺下来等吃等穿,凭什么,父母没有那个义务把孩子伺候得跟大爷一样。同样的,夫妻任何一方也没有义务把另一方伺候得跟大爷一样。
  在老公的原生家庭,我就看到了三个被伺候得像大爷一样的人。婆婆堪称是传统好婆婆的天花板,勤劳、能干、隐忍、大度,可她经常抱怨自己过得不轻松,为什么?因为她对家人的要求太低了,长期以来她一个人奉献着所有来服务全家人。
  公公呢,吃饭时挑三拣四,挑肥拣瘦,吃完后回屋躺着玩手机;老二呢,天天睡到中午饭起来,孩子很少带,家务不沾;老二媳妇也是,除了工作和孩子,家务也极少帮忙……外人看这样的家庭很不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可实际上呢,懒懒散散,各自没有各自的责任。
  婆婆总和我们说公公也不干活,老二和媳妇就更没法要求,自己不干能怎么办,总不能大家都不干,都不吃不喝吧。我几次和她说,公公躺着你就叫他起来干,老二不愿意干,你也就不要什么都抢着干,你自己什么都愿意干,也不知道要求,还怨别人让你干活太多,不知道承担。归根到底,就是对对方要求太低了,牺牲自己,懒惰他人。
  我和老公说你们家是挺宽容自在的,但是也太拖延、懒散了。老公和他弟的拖延、懒散是一种性格缺陷,和长期父母要求过低有很大的关系。值得让人高兴的是,老公现在好多了,我也经常督促他,希望和他一起进步,否则要像他弟弟那样,一天我也受不了。
  今天来聊聊过年给压岁钱这个事。
  一、压岁钱对于曾经的我来说意义重大。
  压岁钱,孩子拿到高兴,父母想到头疼。我小时候家里穷,从初中开始就盼着过年能收点压岁钱,把这些钱攒着,接下来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就得靠压岁钱了。直到读大学,我还在收各位亲戚们给的压岁钱,留着当自己的生活费。
  二、压岁钱是糟糕亲子关系的集中反应。
  学生时代就是跟爸爸的钱过不去,倔强地含着泪就不要他的钱,倔强地想,他能在麻将场上一输输两千,我上大学的拿点生活费就叫死叫活,那我就一分也不要他的。等到研究生了,压岁钱也不好意思拿了,老爸那里更是全部断供,基本生活全靠做兼职和男朋友接济(现在的老公)。
  所以压岁钱对于我来说,始终是抬不起头的存在。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我曾经多么贫穷,过了很多年那样的日子,更可气的是那样的日子丝毫给不了我自豪,只会让我更自卑。乃至现在逢年过节,我甩给我爸的就是钱,他要痛痛快快收了,我就会觉得他一如既往地就在乎钱。他要推脱两下很快又收下,我又会觉得他装腔作势,我们之间搞得好像就剩下金钱交易。我知道这种亲子关系很有问题,但是现在隔得远了,双方都眼不见心不烦,少联系少受罪。
  三、给压岁钱最好是要“礼尚往来”
  前一段时间去前同事老家玩,我们一家和同事二哥也处得不错。去之前商量说就不给压岁钱了,给来给去一个样,买点东西上门就行。没想到一见面,二哥就塞给孩子一百元压岁钱,同事爸爸也塞给孩子二百。我还正发愁没带红包呢,老公私自就还了二哥六百压岁钱(二哥两闺女)。
  我给他讲,在压岁钱这方面要讲究“礼善往来”,他们给一百,你突然给个六百,你让人压力多大,下一年怎么给你孩子压岁钱。我们是可以适当多给,多给一二百都没问题,但是给出太多了,就有点不按规则办事,让别人不好办,还容易显得别人小气。
  四、我不喜欢撕巴压岁钱
  父母间撕巴压岁钱的场景大家肯定都见过,轮到我自己当父母,我特别不喜欢和别人撕巴压岁钱。一方面和自己相对冷漠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我实在是缺这方面的知识,撕巴时都不知道说什么话。
  初六和姐去看了一下二姨,临走时二姨非得给三个孩子拿压岁钱,姐非不要。二姨把钱塞进孩子口袋,姐瞅准机会从电梯扔回去,二姨又迅速冲回电梯给孩子。我们都以为结束了,没想到电梯门又开了,姐重新把钱扔回二姨脚下,速度之快,让我叹服。这场压岁钱撕巴大战总算结束了,我在心里感叹,要是我就做不出把钱扔到二姨脚下的举动。出来后,姐念叨着就怕这样扔来扔去,把钱给扔丢了,那就太不好意思了。
  所以,鉴于对撕巴压岁钱场面的无法操控,亲戚朋友给孩子压岁钱我就让孩子大方拿上,表示感谢。同时也想着法地还回去,说辞就是,“这钱是给孩子的,也不是给你的,别撕巴了。”
  五、压岁钱能干啥
  儿子今年才知道接下压岁钱并表示感谢。去年谁给他压岁钱,他都一副大义凛然誓死不要的姿态,脸一扭,手一摆,吐出三个生硬的“我不要!”逼得急了,他直接把压岁钱扔地上,弄得我煞是尴尬。
  今年看他拿压岁钱拿得挺欢,顺便给他讲了讲压岁钱可以干什么,买玩具、买好吃的、上幼儿园,很多东西和事情都可以用压岁钱。今天看搅拌车视频看得兴,要求我给他买一样的搅拌车,我果断拒绝。六岁的孩终于知道搬出压岁钱了。
  “妈妈,那用我的压岁钱买不行吗?”
  “不行,搅拌车你有很多了,再说不是什么玩具你想要就可以买的。”
  “你不是说压岁钱是我的,可以用来买很多东西吗?”
  “我是说过,但是妈妈也给了很多压岁钱出去,所以压岁钱不全是你的。”
  “那我还是想买。”
  “不行,现在的搅拌车太多了。”
  儿子已经习惯我拒绝他了,只要理由合理他一般很快缴械投降。只是今天他突然说到压岁钱的用处,多少让人觉得六岁的孩子是比五岁的孩子懂点事了。
  早上我们还在屋里睡,老二家孩子已经起来,并开始大哭大叫要看动画片了。一岁多的孩子鬼精得很,妈妈不同意,孩子就哭哭咧咧要去找爷爷,因为爷爷早上都给她看动画片。
  老二媳妇一直在温柔地坚持原则,不能看就是不能看,但是因为太温柔,孩子干嚎了十几分钟才停。由这个事我就想起了给小孩子制定规则的几个事项。
  1.每次都和孩子强调规则。很多时候,孩子不讲道理,一直哭闹,是因为他不懂规则,如果我们能不断地强调规则,让他明白,成为他的认知。例如,老二媳妇就可以反复和孩子强调早起不能看动画片,每天只能看三集。
  2.平静和孩子强调规则。小孩子很能摸透家长,一哭二闹的把戏他们玩得很溜。公公就经常无奈地说,你不给她就哭呀,你看老人太容易对孩子心软了。但是他们忘了以后走入社会,哭是最没用的规则,要是哭有用,谁还工作,靠哭就能挣来钱。
  所以,孩子嚎得再厉害,控制情绪,保持理智,反复告诉她,你哭也没用,哭得再厉害我也不会给你看,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3.不要哄骗孩子。很多人为了不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想着各种理由要哄骗孩子。例如手机坏了,没有动画片了,哄骗得了一时,哄骗不了长久。哄骗还容易让孩子也习得这种方式,所以就是冷静地告诉她规则是什么。
  4.严肃地制止孩子撒蛮行为。你再同情孩子、理解孩子、强调规则,孩子也会因为意愿得不到满足而哭闹。这个时候就要让她体会到一些消极情绪了,让她对自己的不符合规则行为有所畏惧。
  或者妈妈严厉地训她,或者有一些举动让她害怕,总之就是以后她一想起自己这个不符合规则的行为,她会有忌惮,不敢轻易撒蛮。
  5.适时转移注意力。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这招还挺管用。大点的孩子就是坚定地冷静地执行规则。
  6.可以暂时离开,不搭理孩子。或者把他带离到一边,直到他情绪稳定。很多时候越是安抚他,孩子越来劲,嚎得要让家里人都知道。暂时让她冷静或者带离现场,更有利于她情绪稳定,停止哭闹。
  聊聊和公婆相处吧
  我承认,我在和公婆相处方面也很是忐忑,内心戏不断。但是我学了心理学,知道如何不断调整自己。
  第一,我不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谴责自己,批判自己。有一段时间,只要和公婆在一起。我就像只高度紧张的刺猬,全身都炸炸着,看公婆哪哪都不顺眼,把隐隐的气会发在老公头上。但是我受到的传统教育又不断地提醒我,要做个好儿媳妇,不能不孝顺,我看公婆不孝顺,就是我不对。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我谴责和批判,让我和公婆相处时消极、焦虑情绪更高。
  我时常问自己,为什么明明不喜欢那样对待,却控住不住自己?说实话我还真找到了答案,答案就是我缺乏大量的如何和公婆相处的知识,以及我的大脑中存在大量婆媳相处的错误知识。我妈妈去世得早,我自然无法习得她是如何和我奶奶相处的,就缺乏大量的婆媳相处的知识。大妈是个极其不好相处的人,和奶奶矛盾不断,这些婆媳之间的矛盾反复在我脑海中强化,让我误以为婆媳矛盾不可调和。再加上身边全是婆媳矛盾的例子,基本上让我形成婆媳是天敌的观念。以至于我自己当儿媳妇了,知识缺乏加错误观念,引发强烈焦虑情绪,更没法和公婆放松相处。
  我明白了原因,我还知道调整方法。现在,一面对公婆,我就反复提醒自己,没有关系,我就是情绪又高了,我及时调整就可以;没有关系,我只是缺知识了,只要我不断补上知识就行;没有关系,我已经很有进步了,一点点来,我能做得更好……就是靠着这些内心的调试,现在基本能做到面对公婆时,不自我谴责和批判。
  第二,我以为,面对公婆时,也应该有一定的底线和鲜明的态度。这是我在和公婆相处时总结出来的,不知道适不适用于别的家庭。
  老二媳妇是个嘴特别甜,处处维护公婆的好儿媳妇,我自知根本无法做到她这一点,常常暗自叹服。拿这一次孩子吃坏肚子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公总给孩子吃零食,没法消化。但是老二媳妇全程没有一句埋怨,也总说孩子自己贪嘴,自己要吃。事实上一周多的孩子只要一哭,公公就赶紧给孩子拿零食。
  要是我,没有办法像老二媳妇这样高情商。一般会选择让老公私底下去和公公沟通,或者是找个机会把不给孩子多吃零食这个事再和公婆强调强调。毕竟老人的观念和我们很不一样,为了避免更多冲突,不断地重申原则还是有好处的,别等到矛盾深了再互相指责,那就更不好弄了。
  再比如带着孩子刷抖音这个事情,之前公婆经常会带着儿子刷抖音,对于这种原则性的事情要亮明自己的底线。所以没事我就和二老磨叨,长时间刷抖音怎么不利于孩子大脑发育,也经常会在孩子跟着看手机时,把他叫出来,以孩子的口吻去说说二老。
  我一个朋友经常会说,感觉一和公婆说一些原则、底线的事情,自己心里就特别不得劲,怕对方会觉得自己怎么事事的。我都会告诉她,没关系啊,大家在一起就是要彼此磨合,说的时候心平气和,时间长了,都知道你是怎么样的人了,担心啥。
  也可能是我遇到的公婆特别明事理,我们需要磨合的点不是很多,只是我自己内心戏比较多,我自己在不断调整。公婆还是那个公婆,关键自己要不断改变,这是最根本的。
  学会拒绝也要补知识
  一、场景展示
  朋友遇到一个难题,小区里的大嫂因为工作原因,请她帮忙接三个月孩子(两人的孩子在一个学校,且放学时间相隔十分钟),朋友不想帮忙,但又怕对方觉得自己冷漠,以后不好相处。
  虽然我们经常被教导要热心帮助他人,但学会拒绝也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背后也有很多知识需要补充。
  二、学会拒绝的知识
  (一)首先,要审视对方提出的要求。大的原则不能违法乱纪、有损他人;小的原则从自身承受考虑。在这个例子中,对方提出的要求就在朋友的承受范围以外,时间太长,没办法完成。
  (二)其次,要明白别人提出要求时的心理。一般来说,对方提出要求希望得到帮助时,都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对方之前心理肯定也这样想过,“让人帮忙接三个月的孩子,这个要求可能会被拒绝,不管怎么样,先试试吧。”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拒绝他人时,心理压力不会那么大。
  (三)再次,真诚得体地拒绝他人。真诚地说明自己拒绝的理由,摆明自己的困难,越是真诚,越能获得对方的谅解。接对方孩子三个月,谁也保不准自己没有点事,自己也有自己的安排,有很多切实的困难。
  (四)最后,即使拒绝别人,也可以表明自己想帮忙的意愿。朋友虽然不能帮忙接孩子三个月,但是可以表明自己还是很乐意偶尔接一接,或者帮帮其他忙。
  拒绝他人,很多人会觉得不好意思,说不出口。怕对方觉得自己小心眼,不乐意帮忙。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真的没办法帮忙的就应该大方拒绝,有原则、有底线、有知识,让拒绝双赢!
  对聪明的重新认识
  说起聪明,我们的第一感觉可能就是“哇撒,这个人怎么这么聪明,唉,他天生脑子好使。”我们很多时候会把一个人的聪明归结于先天。传统心理学则认为一个人很聪明,体现为这个人智力很高,他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很强。
  于是我们认为,或许我们没办法像其他人那么聪明吧,因为我们天生就很不聪明。或者说我们认为只有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才能达到聪明。我们找到各种方法去训练自己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想办法让自己和孩子变得聪明。
  现在我给大家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来解释一个人的聪明,就是“智力知识观”,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聪明,智力是否高,都取决于他拥有怎么样的知识,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运用。拥有了“智力知识观”,我们对聪明才有合理的认知,也能让我们变聪明有途径,那就是不断地完善各方面的知识。当我们犯错了,感到自责和挫败时,也能很快地和自己和解,“没关系,我只是缺知识而已,当我把这方面的知识都补上,就不会再犯这方面的错误了。”
  从正月开始,一直追一个帖子,楼主是深神棍催眠师,帖子名称为“考进名校985的学霸真没你那么努力。”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m/post_share_weilun.jsp?id=6140717&item=free&f=a
  昨天夜里一点来钟,终于把帖子全部看完。就像楼主说的,看帖不能白嫖,能用于自己身上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只要遇到写的好的,对我有帮助的部分,马上复制粘贴到记事本,及时整理到电脑。前前后后花了很长时间做这些细致的事情。
  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因为楼主本身的水平很高,认知比我这个小老师高得不是一两个等级,对于这种能提高自身认知水平的老师,我特别心怀感激,只能再三表达感激之情。
  虽然我自己也是小学老师,也在教育孩子,也在研究心理学。但是很多观点,很多方法,都是从这个楼主那里打开大门,真需要再拜为上。
  比如,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居然不知道要教方法,教总结,教专项突破……教了这几年都是东一榔锤,西一棒头,自己教的云里雾里,学生学得稀里糊涂。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也没有系统研究过脑科学、神经科学,凭着大脑旧有的范式去教学,真是贻害无穷。
  真心感谢楼主,不吝分享,造福一方。哈哈,我不会白嫖的,接下来就要拿楼主的无私分享,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心理咨询,调整自己的生活。
  楼主分享提升他人认知,胜造七级浮屠!有兴趣大家可以收藏起来,为自己所用。
  今天去做产检,二胎的产检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两个来月才做一次。我对自己的身体特别有信心,带着大圆球做家务、教老大、自己学好几个小时,偶尔会有点累,但大部分时间感觉比头胎轻松很多。今天和刘姐一聊,原因就在于自身状态的调整,现在能保持平和情绪,能对自己积极评价,能处理好和老公、孩子的很多问题,这样的状态肯定比前几年好很多。
  昨天看神棍老师帖子里说到的人分为主动性和客体性人,我特别赞同这个观点,主动性的人会不断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寻找办法。而客体性的人呢,把很多问题的解决都寄托在他人身上,遇到问题就抱怨甩锅,自身不去改变。反思自己这段时间主体性方面,还算做得不错的,总结总结,也是对自己的积极肯定评价。
  1.不纠结小事,或者让自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老二过年帮我们买东西送给各家亲戚,花了一千来块钱,老公微信给他发,他没收。婆婆私底下提醒老公,这个钱还是要给老二媳妇,虽然我心里也不太乐意,之前一个月的贷款利息老二也没给,是我们垫的,也跟老公说过这件事。后来一想,可是没必要纠结这种小事,老公疼他弟弟,婆婆维护家庭和谐,我就大度一些,给就给了,没什么大不了。
  2.果断放弃不必要做的事情。去年一直在记家庭支出,每天都要问老公花销,每月统计。今年果断停了这件事,记账的目的是监督家庭消费,从去年的消费来看,我们的家庭消费基本特别合理,没有报复消费,断舍离做得很不错,所以就没必要再纠结花多花少。
  3.果断放弃不好的习惯。往常我在用手机学习之前,都会这看看,那瞅瞅,在各个软件之间来回切换,浪费不少时间,之后还挺自责。后来慢慢养成习惯,心理给自己定量或定时,到点马上打开学习平台,达到了就不断肯定自己。现在越来越自律,基本没什么拖延和浪费。
  各位朋友也可以多审视审视自己,尽量做有主体性的人。
  薪火群里一直在推荐《向上生长》这本书,今天到了,读了第一章。其中有一篇文章说到怎么背英语单词,答案就是机械地背,机械地抄写,把每个单词都抄三十遍,过几天再抄三十遍,因为“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基本一辈子都忘不了。”
  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们先从作者自己在前面提到的观点找到反驳点。前面作者提到“碎片化”的阅读,提到人的大脑是“关系型数据库”,新学习的知识必须和头脑中旧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成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如果学英语单词只是死记硬背,建立不起英语单词之间的联系,那么死记硬背记单词,效果恐怕不会那么好。
  前两天看马林老师的观点,认为死记硬背记单词最要不得,英语单词里最主要的一些词根词缀可以死记硬背,这些是最基本的陈述性知识。但是不记住英语的构词规律,不知道英语的拼写规则,不思考新单词和原有单词的联系,很多时候记得越多,头脑中反而更乱。
  回顾我们学习英语单词的经历,从初中开始老师就让我们背单词,读背课文。我们就硬着头皮背呀、读呀,这种学习单词的模式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我报名参加考研英语的学习,才听到老师说要根据词根词缀去记单词,知道一个词根词缀,能记一串英语单词。那个时候我恍然大悟,和着我们记英语单词这么多年,都只是量的积累,根本不知道后面的规律。如果我们从小学、初中一开始学习英语单词,就把握很多构词规律,岂不是能学得更有效率,更轻松。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有规律,拿我们的汉字来说,如果只是单纯地记一个一个汉字,耗时长,并且效果不好。但是我们在教学时经常要教孩子好方法记汉字,比如同偏旁记忆法,知道草字旁和草、树木有关,下次见到这一类的字就会自动往草、树木去靠。比如换偏旁记忆法,通过一个字记住一串字。这些记忆汉字的方法都是根据汉字的组词规律来的。很多汉字记忆不牢固的孩子,就是没有掌握方法去记,而是单个单个的死记硬背。
  所以,结合九边自己的观点,马林老师的观点,还有自身学习英语单词,教汉字的的体会,斯以为“死记硬背学英语单词”不可取,不可尽信书呀。
  识字学习的规矩
  孩子每天认一课《四五快读》已经有两个来月了,虽然都能将就认下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常动不动下座,或者时不时亲我几口,或者反复让我讲一个故事。这些都是认字分心的行为,虽然知道他这个年纪必然会经历这些行为,但是随着他慢慢长大,不能任由他认字学习时有这么多小动作分心,得让他明白该认字时就要利利索索、集中精力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完成作业。
  那就要规矩来执行。奖励规矩是认完一句话贴两个大拇指,认完所有字词都贴两个大拇指,认字特别大声马上奖励大拇指贴贴。但是对于认字过程中各种的行为,我一直没有想好处罚措施。想到儿子每天必须要看几集搅拌车或几集maisy的动画片,我决定从他最爱的动画片入手。
  今天刚开始,他先是好几次让我给讲第三个故事,然后认第一句话时又几次去看第二句话,在他第二次要求亲我的时候,我决定执行惩罚措施。我马上把书合起来,平静地告诉他,“你没有按照规则认字,今天不用认了,搅拌车动画片也取消了。”同时把书收走。
  小儿马上号啕大哭,边哭边叫唤,“妈妈,妈妈,我好好认字,你就让我认吧,让我认完就看动画片。”
  我始终平静地告诉他,今天不能认了,因为他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快快地认,今天的搅拌车动画片就取消了。同时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让情绪做主,一定要让规则行事。说实话,在他号啕大哭,不停地求我让他认字时,我有那么一点心软,想放过他一次,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我放过他这一次,看他可怜,下一次他就还不会按规则来,那我就还得忍受他不专心认字,忍受他下一次号啕大哭。
  于是我继续平静的地坚持我们的规则,小儿看暴哭无望,转为了愤怒,气冲冲地跑过来要打我,我也不说话,转过头,朝他瞪大眼睛,他立马也害怕了,不再想攻击我。但是哭声明显小了,也坐下来开始拿别的玩具。
  过了一会儿,他请求到,“妈妈,你能抱抱我吗?”
  “可以,当然没问题。”我放下扫把,把他抱在怀里,同时看到他的情绪,“你很伤心是吗?今天妈妈没让你认字,也取消了你的搅拌车动画片。”
  “妈妈,明天就能认字,明天也能看搅拌车,是吗?”小儿在我怀里很平静了。
  “是的,明天你认真一个字一个字地认,快快地完成,就能看搅拌车了。”
  一场风波到此停止了。其实每天在让他认字之前,我都做好了思想准备,反复告诉自己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可以冷静地提醒规则,但一定要控制好情绪,让规则行事,不要被情绪主宰。今天我控制得很好,以后我也能不断地好好实践。
  昨天研究生时一个同学发来信息,说了自己的烦恼,我把信息贴在下面。
  最近有点烦恼,跟你咨询一下,我现在不愿意看见孩子,看她哭,看她不吃饭,我就生气。她说我训她,其实我没有,这种情况我也还生气,我知道她是孩子,可忍不住冲她大发脾气。今晚也是如此,她不吃饭,我板起脸来说了很多遍让她坐下好好吃,她不听,我说那你别吃了,她又哭,让我抱,这个时候我特别讨厌抱她,烦的不行。后来她坐在老人身上,喂着吃,我一生气又把正在吃着东西的她拽到椅子上,她就呛着了。我现在讨厌孩子,也讨厌自己控制不住脾气。对其他人我都宽容,唯独对孩子不吃饭哭闹没有办法好好处理。结果现在她哭闹的更加厉害,吃饭也完全没有改善。而我越发不愿意和她呆在一起。这种心情真难受啊。
  晚上把孩子哄睡后,跟她聊了一个半小时,我给她说了好几点,1.明白自己焦虑情绪的来源。2.自己要察觉情绪并控制情绪。3.吃饭立规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立规矩。4.怎么协调和两边老人的育儿矛盾。5.在孩子情绪崩溃时先安抚情绪再教育。
  结束后,她给我回信息说,“情绪已经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孩子的发展,还有我的生活质量。今晚谢谢你呀,跟你聊了这么长时间觉得收获不小,意识到了很多问题,自己之前只是想,但想不透,常常陷入僵局,你今天说的这些让我觉得自己是正常的,同时也是需要积极改变的。”
  情绪问题很多人都存在,育儿问题很多家长也在经历,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及时调整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些朋友问我看了哪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回想自己学习心理学到现在,陆陆续续有六七年了。学生时代开始接触潜意识流派,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也看了,但是对于其“性压抑”说不太赞同。后来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张德芬的个人灵修系列书,当时挺有感触,但是现在完全记不起来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内容。
  然后就是读武志红心理学的一系列书,陆陆续续读了其他的一些心理学的书,再到系统地学习元认知心理干预。如果业余对心理学感兴趣,网上一搜就能搜到很多经典著作,挑一两本开始读。
  很多人总认为心理学特别高深,特别不好学。从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来看,其实不是那样的。心理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情绪调整、状态改变、人际交往、学习提升,到团队合作、商业规则、游戏设置……可以说,心理学无处不在。我们如果学点浅易的,能改善生活的心理学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承蒙网友夸奖,觉得我的生活井井有条,安排挺妥当。其实这跟我本身的性格有关系,我就是追求稳定的性格,很多时候会因为生活的无序而紧张,例如老公一喝酒,感觉他陷入无序状态,我就比较焦虑。
  除了和性格有关,我觉得,能把生活安排好的能力还取决于内心是否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且坚定努力地去实现。小语界有一个特级教师郭学萍,一辈子做的事情就是教书,每天都在公众号发推文。她内心深处是有深深的教育情怀和伟大的职业理想的,围绕这个理想总在不停地努力。其实每个行业做得优秀的人都能围绕理想有条不紊地去努力。
  我内心坚定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语文教学,学好心理学,让自身和家庭幸福。同时传播心理学,服务更多孩子和家庭。有了这个目标,我才能知道要往哪方面去努力,坚定不移地一点点去做。我不是多么聪明的人,但是真的挺努力,这种努力带来的一点点进步,也能让我更安心地前行。
  但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各种短视频、快餐文化很容易搅得人迷茫,越来越多的人看不上踏实努力,而渴望一夜暴富、短期成功。老公的两个朋友蛋哥和龙哥就是这样,他们不断地在更换职业,做几个月这个,弄一两年那个,没一件事情能长久坚持下来,所以他们现在的日子依旧很窘迫。越是这样浮躁的环境,内心越要坚定,尽量远离那些容易让人浮躁的短视频和快餐文化,多修炼自己笃定的内心。静下心来看书、坚持跑步、尝试开始静坐、好好睡觉……很多时候,生活越简单,内心反而越从容。
  生活安排得有条理,还取决于安排事情的能力。我发现生活中很多人缺乏合理安排事情的能力。比如,重要的事情优先做,紧急的事情马上做,重要的任务分解做,不重要的事情抽空做……每天根据自己的精力合理安排各种事情,才不至于时间花了不少,事情感觉没做多少。老公只要一回到弟弟家就什么事情也干不了,我多次和他说,就是因为他没有安排好时间。如果知道自己这一天有应酬,要和家人相处,那就抽出早上的时间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起码不会让自己感觉很糟糕。
  这也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吧,比我成功,比我忙的人多得多,大家可以多看看他们的经验。
  说说低预期,高评价。
  我目前实践的一些事情,就很符合“低预期、高评价”,所以实践起来很有动力,对自己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第一件事情就是听课,元认知的课通常都是三个多小时,如果要一口气听一课或是一天听到晚,结果就可能是吐了。我就给自己定个很低的目标,有时间就听半个小时,没时间呢,那就听十分钟。对于整天在家带孩子的人来说,这个目标够低了吧,因为够低,所以我完成起来没压力,相反总是能超额完成,一天常常听一个多小时,每天完成这项任务后,我都忍不住给自己吹彩虹屁,“你瞅瞅,你多有毅力,你多牛,只要求自己完成半个小时,你超额完成了一半多,不简单!”
  第二件事就是整理马林老师帖子里的精华。前期看帖时很爽,把精华全都一点点复制在便签里,现在到了要整理便签的时候,二十来个便签内容要一点点整理没点耐心可不行,我体会过一次性整理一个多小时的烦躁,深感不能给自己太多整理任务。于是我就又开始原谅自己,给自己减压,我就一天完成两个标签的整理,早晚有一天得让我弄完。哈哈,一天两个,不算多难,很容易就完成了。心情不太好,整理完两个就打住,心情好就多整理几个,多整理的就是自己额外完成的。马上又给自己吹彩虹屁,“你看我,多厉害,一天就要求完成两个,我常常完成三四个,厉害厉害!”
  第三个事情就是看书写分享。这两天看的是九边的《向上生长》,里面有价值的观点不少,我要做的就是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解读作者提到的一些观点。看时不思考,这样很轻松,但是把思考的压力留到最后总结,总结的压力就会很大。于是我给自己定个目标,看完一章,就一个观点写一点分享,还别说,在这样低目标的要求下,我通常都能写两个分享,字数还都能达到一千来字。我这心里又忍不住地夸起了自己,“你看看,你看看,要不说我能坚持呢,我就是很能坚持!”
  三件小事一总结,背后遵循的心理原理都是做事时“低预期”,做完后给自己“高评价“。这样做一件事才能产生动力,才能一直坚持下去。马林老师在回答一个家长的提问时给出的意见,也是“低预期、高评价”,这个家长说孩子数学计算老是错,一篇三十几道题能错二十多道,气得家长总想骂娘。吼叫批评没有用啊,只能慢慢“低预期”,先做三道题,有一道做对,就狂夸孩子;然后做五道题,有一道甚至两道更是狂夸孩子;慢慢滚雪球似的,使孩子做计算题的成就感爆棚,自信心暴涨,你说结果还会差吗?
  说了这么多事例,是时候说说“低预期、高评价”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了,如果制定过高的期望,却实现不了,会导致信心迅速丧失,变得消极,什么都不想做,久而久之,就是心理学上讲得“习得性无助”。采用“低预期、高评价”,容易让自己和孩子获得习得性成功,因为成功是成功之母呀。
  昨天和朋友聊到要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这件事,我说了我的看法和做法。我们俩的孩子差不多大,快五周,她还没有这个意识,也没有着手培养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首先说一说为什么要培养孩子做家务吧。一个家庭成立,要想维系这个家庭长久稳定的发展,每个家庭成员就要承担起他的义务。不能因为你是男人(女人)或孩子,就可以躺下来等吃等穿,父母没有义务把孩子伺候得跟大爷一样,夫妻任何一方也没有义务把另一方伺候得跟大爷一样。 所以我会理直气壮地要求伴侣分担很多家务,也会理直气壮地让孩子扔垃圾、放碗筷、晒衣服、叠衣服、洗袜子。
  但是现在很多家庭里,都是妈妈特别勤劳能干,任劳任怨,家庭其他成员呢,没有付起相应的家庭义务。于是男人和孩子,在家里就像大爷一样只享受着自己的权利:油瓶倒了也不扶,饭菜好了也不端,躺着等吃饭,吃完饭两手一甩。妈妈累得要死,其他人无动于衷,认为理所当然。
  我们从长远了来看,这种模式有利于孩子以后组建自己的家庭,有利于他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吗?不利于呀!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去剥夺孩子对这个家庭的义务呢,没道理呀!所以,为了培养一个孩子的家庭责任心,必须让他从小做家务,爱劳动。
  再往深了聊,才知道朋友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被要求做这做那,但是她并不快乐,所以她现在培养孩子就觉得,不想做家务就别做家务,要不然也像她一样心理不舒服。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所有的孩子在刚开始培养时都不喜欢做家务。朋友本身对做家务是没有抵触的,而是爸妈对她要求做这做那,而对弟弟根本没有要求,这种对做家务的不公平要求,致使她对做家务产生了消极情绪,从而以为自己特别讨厌做家务。
  乃至到现在回到娘家,妈妈依然是区别对待,弟弟一回家妈妈就端茶送水,好生伺候,洗个碗妈妈就到处夸。而她呢,好像做多少妈妈都看不到,更别谈什么端茶送水了。
  事实上,我们成家了,都愿意勤快地把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我们本身也不断地享受着做家务带来的能力的增强,可以说爱做家务带来的既是能力优势,也是性格优势,基于此,必须培养孩子做家务、爱劳动。
  最后,我调侃了从小不培养孩子,尤其是儿子做家务的后果。从小不培养,以后他成家了,他也会觉得媳妇做什么都理所当然,自己继续当大爷好了,可是天下哪有那么美的事。要是遇到一个爱干但不要求的老婆,还能继续当大爷。但是如果遇到一个也不爱干活的老婆,他俩就一起榨干自个的妈。要是遇到一个爱干也要求的老婆,那就得蜕两层皮。
  这些结局孰轻孰重,孰优孰劣,做妈妈的自己肯定能判断,要不要培养,自己也能掂量清楚了。
  昨天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虽然早上嘟囔了几次不想去幼儿园,但是老公反馈送孩子的整个过程还是很顺利的。下午我去接他,老公下班再接上我俩,我先带他认完字,吃完饭让老公带他数数,用豆子做5以内的加法。
  老公把黄豆和云豆都倒在沙发上,让孩子先数200个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走神,老公马上提醒。我泡着脚,没有多管他们。数完数该用两种豆子做5以内的加法了,老公去卧室捣鼓出5个江米条让孩子练加法,谁知孩子一看到好吃的,就非要先吃,老公没办法只好让孩子先吃,然后再数数。吃完江米条呢,你以为孩子会老老实实地做加法了吗?想多了,孩子不愿意数了,老公马上很生气,指责孩子说话不算话,让孩子把吃的东西吐出来。我一看不对劲,马上牵过孩子,辅导他在餐桌前,用两种豆子做完加法。
  今天觉得还是有必要和老公就昨天辅导数学的事情沟通一下,我们习惯先在微信里沟通。我先自我反省,昨天在老公教育孩子的时候,我没有忍住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公发生了冲突,这是我自己的错,向老公道歉。然后也表示理解老公因为有些事情,情绪不好,还能一直忍着没有冲孩子发更大的火。最后,说了说自己的想法。
  1.尽量还是要给孩子保证在固定的地方做固定的事情,以前认字、学数学都是在餐桌上完成,今天老公在沙发上让孩子数豆豆。比较重要的事情,尽量要在固定的地方去做,因为这样会让形成一种肌肉记忆,其实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到这个地方我就知道我要学习了,就能比较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就跟我们自个儿坐在沙发上很难看进去书,但是一到书桌前就更能集中学习一样。
  2.要尽量给孩子积极评价。我观察老公在孩子数数的整个过程都没有什么积极评价。很多时候反而是通过父亲的权威吓唬孩子,这种方式虽然也能让孩子专心数数,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始终体会到的不是积极情绪,而是相对压抑的学习情绪。
  积极情绪对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要,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所以,我们要经常夸孩子学得认真,学得专注,给予孩子更多的积极情绪,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3.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正面管教更好。当孩子吃完东西不愿意做加法时,老公就比较生气,指责孩子怎么说话不算话,还让他把吃的东西吐出来。我们现在来看孩子的行为正常吗?很正常,好逸恶劳,投机取巧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这样,所以在和孩子讲好规则之前,就要想到孩子可能破坏规则,这很正常。
  我们要做的就是冷静地执行规则就行,孩子吃完不愿意做加法了,我不和你生气,就是冷静地把他带到餐桌前,告诉他要遵循规则。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情绪来了,给孩子负面评价,“你怎么说话不算话”,事实上,这个说话不算话的机会是我们给孩子创造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创造条件让他说话算话,平静地带他执行规则就是在培养他说话算话。
  当我在微信里和老公沟通完这几点后,老公表示理解,也说到自己因为课还没备完,情绪比较焦虑,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在状态。教育孩子无小事,通过这样一件小事,我们就能知道家长和孩子相处时控制情绪有多重要了。
  九边在《向上生长》里说到注意力的问题,有三处。
  第一处讲家长面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便又打又骂。这就提醒家长面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吼叫打骂态度的不对,殊不知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注意力更不集中。因为父母的吼叫打骂是情绪的一种发泄,孩子在接收到父母的强烈情绪后,他的情绪也会陡然升高,整个大脑就开始启动情绪控制模式,理智基本被挤占到了一边,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孩子还能平静地学习吗?还能理智地去思考问题吗?所以,你看,孩子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让家长不正确的管教方式给破坏掉了。
  其次九边说到,家长自己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例如注意力集中不了十分钟,做事情很容易心烦,容易放弃,家长的这种注意力不集中就会遗传给孩子。这个观点不算新颖,但确实也能引发人思考。
  注意力不集中会由父母遗传到孩子,我更愿意理解为这不是一种生理的遗传,而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遗传,就是说孩子从家长的行为方式上习得遗传。试想一下,如果父母总是沉浸在刷短视频中,总是做什么事情心浮气躁,沉不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父母这样不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肯定会影响到孩子做事情是否注意力集中。相反,如果父母总能专注地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沉浸在专注做一件事中,对孩子来说也就是学习的榜样,慢慢他也就知道该集中注意力去做事情了。
  九边第三次谈到注意力,说注意力跟肌肉差不多,也是越练越强,长期不用就废了。如果小孩长期不集中注意力干一件想干的事,时间长了就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干任何事。训练注意力,就是在训练我们的大脑细胞和神经元,改变它们联结的方式。就拿我训练孩子专注地认字来说,以前他可能认一个字就玩一会儿,或者认一句话就要和我说句话,如果长期是这种认字行为,他的大脑就把认字任务和随意行为联系在一起,长期肯定不利于他学习的注意力集中。
  所以我会在认字初期进行干预,和他定好规则,如果他不集中注意力认字,规则就会不允许他认字,同时剥夺他的其他权利。如果他能集中注意力好好认字,权利就会被允许。运用这样的规则,慢慢地把他认字学习和专心集中注意力相联系,通过正强化不断巩固。
  结合九边的观点和我自己的实践,如何训练孩子的注意力。首先家长情绪平和,不急不恼。其次,还是规则行事,用规则来强化正面行为,效果最佳。
  关于知识量的积累和知识质量的思考
  “智力知识观”告诉我们,决定人在不同方面智力不同,归根结底就是他在这方面所掌握的知识不同。知识的不同,既涉及到知识的数量,更要关注知识的质量。拿很多孩子的学习来举例,学习的背后就是学知识。
  首先要看一个孩子知识掌握的量如何,很多学困生就是知识的量掌握不够,知识之间存在明显的断层。例如,学到乘除法,他加减法的知识掌握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他乘除法的学习。这就启示我们,要关注学生头脑中知识的量。
  这和九边在《向上生长》中强调的要重视量的积累的说法是一致的。运动健身要有效果,至少要坚持两年;程序员起码要写好几万个基础程序;写作好的人要不断地写,不断地调整……学任何一门学科,掌握任何一门技术,知识的大量累积才能达到复利的效果。
  其次,要重视知识的质量。什么样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地思考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元认知心理学认为“上位化的知识”,是决定一个人思维广度和深度的知识,也就是说“上位化的知识”才是质量更好的知识。
  所谓的“上位化的知识”就是理论性更强,更具概括性的知识。教学中会发现有些孩子在做阅读题时,前面的解释词语、拼音题掌握得很不错,可是一到理解性的题目,就理解不好,答题不规范。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知识的量是没有问题的,他缺乏的是如何答理解题这种更“上位化的知识”。
  这又让我想到了马林老师不断地提到的学习时要“深度总结”,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很多教师在教书时(我自己就很典型)只是学或者教了很多“下位化的知识”。导致学一道题是一道题,而不会通过一道题去深度总结一类题,没有通过深度总结获得更多的“上位化知识”。
  至此,我对马林老师反反复复强调的深度总结学习方法,才算是想通了一点。为什么要深度总结?为了获得更有价值的“上位化知识”。如何进行深度总结?遵循“上位化知识”的抽象概括的特点,深度总结就要得出抽象概括的规律性知识。
  学习的魅力就在于此吧。元认知的学科知识,九边《向上生长》的观点,马林老师反复强调的观点,我自己实践中的困惑…脑海中很多很多相关的知识,能在不断的思考中找到融合点,发现共通的秘密,让人沉迷其中。
  人际交往的很多知识要及时补充给孩子
  过年回家时,有几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是小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不恰当言行,导致对方比较尴尬的例子。下面我一一呈现。
  首先是我儿子的事例。要回来之前,我们去医院做核酸检测,排队时,儿子看到一个拄着两根拐杖的人从我们身边经过,马上用手指着,大声问我,“妈妈,那个人怎么拄着两根拐杖啊?”我当时连忙跟孩子摇头,不赞同他的言行。
  其次是弟弟女儿一一的事例。我们带一一回老家,碰到小婶的哥哥也在,她哥哥有一只眼睛不太好,白眼球翻在外面。一一倒好,追着小婶的哥哥不断地问,“你的眼睛怎么样了,怎么是那样的?你看不看得清楚?”弄得对方很尴尬,小婶在一旁也不高兴。
  第三个事例,就是姐姐的儿子天天。天天有一次跟我们到乡下表妹家抓鱼,表妹和公婆住在一起,她公婆把鸡鸭都养在家里,家里味道比较重。天天一直站在门口,和我抱怨,“小姨,我不想进去,里面真的好臭,全都是鸡屎!”我只能瞪瞪他,让他不要再说。回到便利店,来来往往有很多的客人,碰到一个弄了卷发的小学生,天天也是指着人家的头发说好怪呀!
  这几个事例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说,就是因为它们反应的都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缺少知识,一些言行会让对方很尴尬。
  如何处理呢?
  第一,私底下一定要纠正孩子的不当言行。三个孩子方面指出人身体的不便,当面说他人身体的缺陷,当面表达自己的嫌弃,都是人际交往中不当的言行。这种言行会给他人带来尴尬和不便,私底下一定要纠正。
  第二,平时要经常补人际交往的好知识。很多人际交往的知识抓住时机就要埋藏在孩子脑海中,不是说等到遇上才教。例如,一到公开场合,一和他人相处,就要经常跟孩子讲,什么样的言行是让人舒服的言行,什么样的言行可能会让对方尴尬,提前埋伏,为以后做准备。
  第三,可以设置程序性的知识代替孩子头脑中的错误程序。像我儿子,他一见到别人拄拐杖,就要大声问,这是一种错误程序。我就重新设计程序,让他一见到别人拄拐杖,尽量不要去关注,如果好奇可以低声问身边的人,这是一种新程序。我把这个新程序和他演了两遍,以后没事还和他演,他的程序性知识就改变了,言行也就可以改变。
  咨询小记:为孩子包办一切的高焦虑妈妈
  来访者说到教育孩子,承认自己对孩子确实包办很多,我让妈妈思考这三个问题。
  第一,这么给孩子包办一切,自己压力大不大?来访者说压力很大,从早忙到晚,都在操心两个孩子的事情,晚上辅导孩子作业到十、十一点,有时候都能累得睡着了。压力这么大的事情,坚持这么久,总有一天会转移或崩盘。
  第二,这么给孩子包办一切,孩子除了学业优异,其他方面是相对理想的状态吗?不是,孩子有不少毛病,做事丢三落四,写作业拖延磨蹭,连扎个头发都扎不好,洗个澡还要妈妈帮忙,独立自理能力没有形成,各种生活和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第三,这么给孩子包办一切,从长远看,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吗?每个孩子就像一只小鸟,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蓄积力量准备展翅高飞,可是来自父母的过度包办,不断地在剪断它的翅膀,使它慢慢失去了凌空飞翔的能力。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理智的爱是智慧,是需要父母不断学习的。
  现在每天晚上躺下都会和儿子聊一会天,之前的睡前聊天基本没办法实现,因为问着问着,儿子就不爱说。倒是大了一岁,最近聊的话题挺好玩的。
  第一个话题就是大人也会哭这件事。
  某一天晚上,儿子问, “妈妈,是大人也会哭,对吗?”
  我想起那会老公在外出差,我一个人带他时压力太大,当着他的面哇哇大哭过一次。“是的,大人也会哭,当大人伤心或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大人也会哭。”
  “妈妈,大人为什么要哭?”
  “大人和你们小孩子一样,当遇到困难,感到伤心、挫败、失落(这些情绪词我平时都给他讲过)时,就会哭。”
  “妈妈,你看到过你哭,是爸爸不会哭对吗?”
  “爸爸也会哭,不过爸爸哭得少。你和妈妈哭都很正常,当我们很难受的时候就要哭,哭过就好多了。等弟弟出生了,弟弟也会经常哭。”
  “弟弟也很难受吗?”
  “嗯嗯,弟弟还不会说话,他饿了、渴了、尿尿了、拉屎了,或者肚子不舒服了,就会哭,到时候你要多安慰小弟弟。”
  儿子不再说什么了,转过身一会儿就睡着了。
  某一日话题是关于死亡的。老公有一次伤感地和儿子说,等他老了,爸爸妈妈就都不在了,昨天儿子又说到这个话题。
  “妈妈,等我老了,你和爸爸是不是都不在了。”
  “嗯,但是还有很多很多年,放心吧。”
  “可是等我老了,你们就都不在呀。你们老了要走的时候能不能带上我?”
  “爸爸妈妈还要陪你和弟弟好多年。”
  “你们老了要走的时候要带上我,牵着我的手啊。”
  “好好,放心吧,会带上你的。”跟他解释还有很长时间他也不太懂,所幸就同意他的要求了。
  过了一会儿,儿子又郑重地嘱咐道,“妈妈,你们老了要走的时候记得带上我,还要带点吃的啊。”想到儿子一本正经的样子,本来挺伤感的,一下子被逗笑了,这个小吃货。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自己不想去幼儿园,我表示理解,问他去幼儿园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是忧伤还是愤怒(睡前刚看完情绪小怪兽的书),儿子说是愤怒。我问他为什么愤怒,他说,“每天我们进教室,老师让我们拿下水杯,脱掉外套,就不准玩幼儿园的玩具!”
  “哦,是吗?不让你玩玩具你很不高兴是吗?老师让其他小朋友玩玩具吗?”
  “老师让我们都不能玩,但是白嘉琪和吴忧可以玩,我们都不开心。”
  “哦,那我知道了。你可以去和朋友玩更开心的游戏。”哈哈,儿子提到的那两个孩子是幼儿园老师的孩子,看来幼儿园的“特权”也能让小孩子感到不开心呢。
  让孩子体会自然后果
  下午睡起来要带儿子去一个老街逛,儿子要拿一个玩具出去,这是他一直以为的习惯,只要他拿的玩具不是很大,我们也都会同意他的要求。碰到他想拿大的出去,我们也通常会劝说,或者直接制止。可是,今天怎么都劝不动,他非要拿大盒子的轨道火车出去。
  这个大盒子竖起来有他那么高,横着拎也够呛,我和老公好说歹说,他还是坚持要拿。老公突然松口,决定让他自己承担坚持要拿后果。我们接下来告诉孩子,这个玩具他那么想玩可以拿上,但是全程得他自己拎着,我们不会帮忙,因为是他自己要拿,自己要玩。如果中间他拿不动了,我们也不会帮忙,剩下的只有自己把玩具送回车里,或者就近找个垃圾桶扔了。
  儿子高高兴兴地答应了。拎着大盒子晃晃悠悠地开始下楼,我和老公走在后面,假装冷静地看着他,其实绷不住笑,那场面太滑稽了,一个六岁多点的小屁孩,或拎、或抱着一个跟自己差不多高的大盒子,艰难地下着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下楼了,儿子边对付他那大盒子,边念叨,“这大盒子还真不好拿,我看看怎么拿。”然后就看到他一会横着抱起盒子,一会儿竖着抱起盒子,一会横着拎盒子,一会放在地上推着……总之,无论怎么折腾这个大盒子,就是不舒服,要么拿一会儿就拿不动,要么拎一会儿觉得沉,要不看不到路,要么盒子绊脚。
  终于折腾到车上了,看到儿子心情还不错,我主动给他找台阶下,“儿子看你刚才拿大盒子挺不容易的,一会儿下车了咱就不拿了吧,把他留在车上。”谁知这个犟脾气,还正式地跟我说自己要拿。那就遂了他的愿,拿玩具那么不舒服他也体会过,还坚持要拿,看样子是痛苦还没体会够。那就让他一次体会个够,我和老公决定闭嘴,只是重申规则。
  到地了,儿子又不死心地折腾起他的大盒子,走出大概一百米,他终于投降,不想拿,但是也不想自己送回去,哭着让他爸爸给他送回去,他爸爸有些情绪,决定给他点说教尝尝。我赶紧小声地叮嘱他,不要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落井下石”,我们就是情绪平和,让他体会自然后果。他爸也是很有原则的人,再次平静地重申两个后果,要不自己送回去,要不就地找垃圾桶扔了。儿子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又和他爸把大盒子折腾回去了。接下来儿子特别安静地跟着我们走,不再提拿大盒子的事情。
  有了这一次的教训,相信以后在出门拿玩具时,儿子会好好自己掂量掂量,什么玩具能拿,什么玩具不能拿了,这样一次体会好过多次说教和暴力制止。
  吃饭规则的执行
  上周六早上我说话算话,骑共享单车半个小时,给孩子买回一个汉堡和一个牛角包,中午吃饭时孩子就不好好吃了,盛的小半碗饭基本就没怎么吃。我冷静地问他还吃不吃,得到的回答是不想吃了,于是和他重申规则,“如果这会不想吃了,可以下去,但是接下来你什么都不可以吃,零食水果都不能吃,得一直饿到晚上吃饭。”他表示同意,于是就平静地放他下桌了。
  下午三点多带他去一个老街玩,四点半出来时,他估计很饿了,看到路上有卖烤肠的,一直央求说自己太饿了,特别想吃烤肠。我表示同情,但同时强调规则,中午饭没有好好吃,所以晚饭前什么也不能吃。他可怜地再次求情,“妈妈,你听听我的肚子,都饿得咕咕直叫了。”
  我假装凑到他的肚子上去听,装作很同情说,“你肯定很饿,因为中午没吃饭,所以只能等到晚上吃饭了。”
  走到卖水果的小摊上,老公又要买点大枣和柿饼,儿子看到买了柿饼,两眼冒光,抢着要拎柿饼。回到车上就要吃柿饼,我冷静地抢过袋子,告诉他没吃晚饭前什么都不能吃。他终于委屈地在车上大哭起来,我也不说他,也不安慰他,只是他一要求,我就冷静地重复吃饭的规则。没过一会儿,他就妥协了,说要去吃拉面,在吃了满满一碗拉面之后,我痛快地给他拿了个柿饼吃。
  吃饭这件事本来就是他自己的事情,所以吃不吃在他自己,但是我们大人得保证他的营养,那就要制定规则,并且坚定地执行规则。就怕在这个过程中,大人情绪失控,过分指责和奚落孩子,或者因为过于心疼孩子,而经受不住孩子的哭闹主动破坏规则。在给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规则并冷静执行,是最省事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
  “说做就做,行动力真强”品质的培养。
  进门脱衣服、脱鞋、摆放好鞋子、叠衣服这些事情,是一直在培养孩子的习惯。但是孩子动力不足,总要我说好几遍他才去慢慢腾腾地做。我也烦,他也不愿意。
  那应该怎样改变这个局面?试试和积极评价结合起来。于是昨天还没进家门我就给孩子戴好高帽子,“我儿子行动力可强了,说做就去做。一会儿到家了,说脱衣服就脱衣服,说摆好鞋就摆好鞋。”听着我描的大饼,儿子有点心动了。
  进门后,我不断地强调说做就做,行动力强的好品质。尽管他也不是马上就去做,也不是利索地叠衣服,但我一直控制着情绪,不给他消极评价。也在他自己完成了之后,用贴大拇指的方式奖励他的说做就做,行动力真强的品质。
  三八节放假半天,中午一回到家,看到孩子情绪很高。我马上和他强调“说做就做,行动力真强”的品质,鼓励他马上去脱衣服脱鞋,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我再一次夸奖他,真利索!
  关于这个品质的塑造,我们在他摆放碗筷时也不断地在强调。很多次,我叫他去摆放碗筷,他立马就去,或者说玩完马上就去,我就去立刻表扬他“说做就做,行动力真强!”昨天他爸爸让他去摆放碗筷,放完了,他对爸爸说,“爸爸,我马上就来摆放碗筷了,你说我是不是行动力很强!”
  我在屋里听到他那么说话,觉得很高兴。其实孩子的很多品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他的行动,用语言总结赋予的。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正向强化。可惜的是,在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喜欢负面强化,不断地赋予孩子“拖延、丢三落四、不负责、不讲道理…”等各种负面的品质,让孩子慢慢认同语言所赋予他的角色,可悲可叹!
  关于规则的制定
  昨天来访者的老公聊到要开始给孩子制定规则了,给我发了一页纸的规则制定。我赶紧问之前有没有和孩子制定过规则,对方反馈没有过。我马上和他说,愿意尝试和孩子制定规则是好事,但是不要一上来就这么多规则,怕规则太多,孩子达不到,后期对规则反感不配合。把预期目标降低,带着孩子一点点去完成,增强她的自信心,才能让规则继续发挥作用。
  就拿我规范孩子认字来说,孩子端端正正坐在桌前认字,有不少的规则:比如要坐端正,不要歪来歪去;要始终坐在桌上,不能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要左手按书,右手指字,手不能这里抠那里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中间不能停,也不能说别的事情。之前我对孩子提的要求特别高,总希望他一上来就能把这些规则都做好,因为他达不到要求而没少说他。后来,我放低了要求,我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最影响他认字速度的是不一个字接一个字认,而是认一会儿就玩一会儿。于是抓住这个主要问题,我用了一周时间提醒他一个字接一个字认,中间不要停,不要走神,还因为这个事执行过一次惩罚措施,这个问题很顺利地就解决了。
  接下来的时间,我就规范他好好坐在椅子上,不能上下;然后慢慢规范他左右手怎么放,其实在整个过程就是抓住重点,逐个突破,循序渐进。不能一上来就希望一把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不现实,也容易让孩子逆反。
  孩子执行规则另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有能力去执行规则。之前,他家孩子被包办的多,比如早上自己起床、收拾东西上学这件事之前都是妈妈代办,突然让孩子自己去执行,她可能还不太熟悉呢,导致规则没有办法实行,孩子也会有比较强的挫败感。所以在规则发挥作用之前,要手把手教会孩子怎么做事情,从而更好地保证规则的执行。
  很多时候忍住不要管
  报道那天带孩子去学校玩,顺便也看着一个同事的孩子(称为小黑吧,比较小比较黑),操场上还有其他老师的孩子在玩球,五六个大大小小的男孩在操场疯跑。
  儿子带了平衡车和变形火车,小黑什么也没带,盯着儿子的玩具就想要。我鼓励儿子和小黑分享,儿子不乐意;我威胁说如果不分享,搅拌车动画片就取消,儿子也不乐意。无奈,我只好作罢,只能带小黑玩其他的先转移注意力。但是小黑是一个特别迷恋奥特曼的宝宝,时不时要挥舞拳头冲到儿子跟前,作势想抢一个玩具过来,我只有不断地给他俩解围,搞得我也很累。
  后来,我借口去上厕所,不上跟前管他们,只是远远地看着。我看到儿子先爬到篮球架旁边说是要开火车,小黑也上去了,儿子不让,小黑不干,他俩互相叫嚷了一阵,我忍着不上去。然后踢球的几个大小子把球不断地踢到篮球架上,儿子很气愤,骑着车要把球撞开,小黑也很气愤,跟着去踢球,于是儿子和小黑就组成了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外界不断踢到他们“火车头”上的球。
  儿子试过几次用平衡车阻止球无望后,转而攻击坐在他们“火车头”上的大哥哥,他气汹汹地举起自己的小拳头,砸在大哥哥身上,大哥哥呢,狠狠地盯着他,也作势要打他,吓得儿子不敢再动手了,只是跟在他们后面,一起追满场跑的球。
  我在旁边看了半个多小时,顿时觉得轻松和有趣很多。你看,我之前想要解决儿子和小黑分享玩具的问题,没有考虑到两个孩子还不是很熟,以失败告终。后来我索性不管了,儿子和小黑反而能协商好一起“开火车”,儿子也能在大哥哥的权威下收敛起自己的怒火,儿子还可以慢慢地加入踢球的队伍。
  这让我意识到,有些时候不需要对孩子管教那么多,很多人际交往的规则, 他自己在实践中自然就能慢慢体会到。
  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品质的渗透
  昨天放学接上儿子,在幼儿园外玩了一个多小时,跑跑跳跳没有停歇。然后去吃了他心心念念的披萨,吃完往停车的地方走,走到三分之一的路程,儿子叫着有点累,不想走。他这么表现就是想让他爸爸抱着,或是背着,爸爸当然可以满足他,但是我们决定鼓励孩子战胜困难,坚持走下去。
  “你玩了那么久,是有点累了对吗?”
  “嗯,我有点走不动了。”
  “你那么累还坚持走了这么久,真不错呀!这样爸爸妈妈走慢点,牵着你走怎么样。”
  “可是我有点累,不想走了。”
  “没关系,妈妈也有点累,妈妈的大肚子也很不舒服。但是妈妈不怕困难,我要坚持走到停车的地方。你也是一个不怕困难,能坚持不懈的小男子汉!”
  儿子在我们的鼓励下,不再叫着累了,只是走得确实没有那么快。那我也很高兴,不断地鼓励他真能坚持,真能克服困难,一点也不放弃,一点点地走离目的地越来越近。走了十来分钟,终于到车上了,我再一次表扬他克服困难,不断坚持的品质。
  人的精神品质特别重要,很多时候就是那些优良的精神品质支撑着我们在俗世中不断坚持,不断突破自我。就拿我自己来说,虽然这会休产假在家,但是我一直注重塑造自己不怕困难,坚持积累的品质;我也一直在培养自己说做就做,行动力强的品质;也一直在培养自己合理规划、努力学习的品质。塑造自己的品质,在日常的生活修炼中;给孩子塑造好品质,也在日常生活教育中。
  “要勇敢,摔倒了就爬起来”的品质培养
  每天幼儿园放学接上儿子,都要在外面玩一个多小时,幼儿园和一个5A级的景区相连,地方宽敞,特别适合孩子跑跑跳跳。这不,今天儿子又拉着我和他玩大灰狼、小白兔的游戏,我是小白兔,他这只大灰狼不断得上“我家”偷东西,偷玩具,我看到了要假装很生气地去打他。
  “大灰狼”一激动,从“我家”跑出来时被拌了一跤,“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在地上。“大灰狼”哇哇地哭起来,“小白兔”赶去安慰他,“没关系,大灰狼,勇敢地爬起来,摔倒了也没事,快爬起来。”
  “大灰狼”看出没有要拉他起来的意思,哭咧咧地自个儿爬了起来。我一看双手,没有破皮,只是毛衣和裤子上都蹭满了土。“大灰狼,没关系,手都没有破皮,不严重。你自己爬了起来,可真勇敢!”这会我想起来给儿子读的好几本有关流血结痂的绘本,从小就让他知道摔破了皮,裂了口子也不要紧,白细胞和免疫细胞会赶紧过来帮忙,结成痂很快就会好。有了这些生理知识做基础,每次儿子受了点小伤,我们一解释,不当回事,孩子自己也就不在意。
  “大灰狼”勇敢地爬起来之后,眼睫毛上的泪还没干就又跑开了。晚上我把他跌倒马上爬起来的事和娃爸又说了一遍,娃爸也鼓励他很勇敢。儿子小的时候,公婆带他,老人甚是心疼孩子,每次孩子一摔跤就赶紧好个安慰,又是打地板,又是骂凳子,让孩子又娇气还容易把自己的过错怪罪在他人身上。儿子这会有时做不好什么事情就怨东西,怨别人,和老人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后来和老人沟通过几次,不要那样疼孩子,事情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们可以教孩子避免很多伤害,但是决不能把自己受的伤都怪罪在外界上。我们更应该教孩子的是,跌倒了、摔倒了没什么大不了,我再勇敢地爬起来,下次注意就是了。
  早起闺蜜发来信息,表达对公婆的不满,“这几天我们小区封控了,我没和我婆婆他们说,他们看新闻,每天我婆婆和公公一人一条微信,让我别瞎跑,我就很反感。”
  她老公在部队,之前她自个儿带孩子和公婆相处了三年,后来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带孩子随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和公婆相处时积攒了太多的矛盾,心情很糟糕。这不,余波还延续到现在,公婆一给她发信息,她就很心烦。
  因为之前和公婆的相处,对于公婆,她心理积攒了很多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使得她一面对公婆的信息,就进入单向思维,觉得公婆就是对她不放心,觉得她照顾不好小孩。从而想起更多的和公婆相处时不愉快的事情,加重自己的消极情绪。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消极情绪推动单向思维,单向思维又反过来加重消极情绪,也就能理解两条信息这种小事会让闺蜜那么反感。
  最主要的是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消极情绪一来,就要能觉察到,并意识到自己要进入单向思维了,会出现不符合常理的判断。等到她通过深呼吸或者运动,让情绪降下来了,就能进入正常思维:我公婆这是担心我们呢,一人发一条信息,才显示他们的特别关心;不给儿子发,是因为他在部队,本来就出不来,给我发是特别关心我;公婆把我当成家人,一有点事就赶紧关心我,我很感谢他们;公婆不理解我平时想带孩子出去多做运动,认为我是瞎跑,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想法不一样,我不怪他们,他们只是缺知识……如果能进入这些思维,自己的消极情绪就能很快消失,也就能正常面对公婆的信息关心了。
  你看,他人的言行没问题,是我们的感觉出了偏差。即使他人言行有问题,只要我们及时调整感觉,也能很快放下。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烂事,遇到消极情绪,能提醒自己很快放下,心有大格局,内有大胸怀,专注积极的事情和情绪,很多事情就没什么大不了。
  昨天闺蜜跟我说完公婆“过度”关心她的烦恼,我从心理学上安慰她。没想到过一会儿,她说事态严重了,原来她心情不太好,和老公打电话倾诉,顺带抱怨了公婆的做法,谁知她老公就是直男,挂了她的电话马上就打电话给自个的妈反应问题,弄得她婆婆电话里就哭了。
  你就说说,这男的要做不好,往往是婆媳矛盾的挑起者。这件事其实闺蜜自己消化消化,也就没啥事,可她老公非得捅到婆婆那里去。想想我家老公,在处理婆媳关系方面真是做到顶级。平时我跟他抱怨婆婆,他要不就听着,要不就宽慰我。在婆婆那里都是说我好话,在我这也是说婆婆的好。没事跟婆婆聊聊,听老人发发牢骚,提供情感价值。婆婆想让我干什么,老公都是和我商量着来。这样我也舒服,婆婆也舒服。
  能处理好婆媳关系,这背后也是有很多知识要去学的。晚上和老公说到这个话题,老公还提到其实在婆媳关系中,还有一个人特别重要,那就是公公。公公如果明事理,他能做婆婆的思想工作,弱化矛盾;公公如果跟着起哄,不明事理,那婆媳矛盾就会更严重。
  我和闺蜜开玩笑,别气了,打起精神好好教咱们儿子,毕竟儿子们以后都要做“夹心饼干”,这会好好教,给孩子多补好知识,以后婆媳矛盾至于那么头疼。
  说两件搞笑的事
  昨天我老公,堂堂一个挺著名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又和他的几个好哥们上山结拜了!去年就搞过一次,老公和我几个前同事玩得不错,经常聚在一块喝酒吹牛,某一日谈得兴起,四人要学“桃园四结义”,买上香,拿上针,排上行,四人钻到山上完成了结拜。我一直很好奇他们究竟是什么流程,在现代文明社会,他们这种行为让我尤觉得匪夷所思。
  没想到,昨天他们又加入了一个哥们,原来的四兄弟变成了五兄弟。又钻上山一次,又放血一次,又喝血水一次,哈哈哈,以后是不是再加入兄弟,还得放血喝血水!
  晚上又和老公说到给老二取名字,老公开始上网上各种查,输入老大的名字,评分九十多;输入想好的老二的好几个名字,也都是九十来分。我不停地吐槽他找了个没有底线的网站,什么名都评分高,然后我俩输了个“一一”名,评分依然很高;再输个“大屁”,评分依然很高;最后实在忍无可忍,输了“屎尿”名,哈哈,结果是“不推荐名字”……哈哈哈哈看来这个网站还是有底线的。
  今天又带着孩子和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早上儿子没吃多少饭,我也没管。小飞带了一些零食,十一点多给了孩子们一些,还多给了儿子一根肠,本来我是告诉他吃完午饭才能吃的,后来两个小妹妹也要吃,我就同意给他打开,但也强调要分享给两个小妹妹,儿子很乐意地吃了三分之一肠。中午痛痛快快地吃了一大碗面,下午吃了点水果和甜点,晚上又吃了一大碗饭,特别省心。
  反观朋友小飞家的大闺女(小畅),中午和晚上两顿饭都吃得让小飞极其火大。孩子上午跳了三个小时舞,本来应该很饿的,但是孩子一上来就喝饮料,盘子里的面条和鸡肉没怎么吃。小飞一直催她吃,不要光喝饮料,过了一会儿,孩子说是牙疼,真的吃不下去,午饭就只好作罢了。
  下午小畅也没怎么吃东西,上来还是先喝饮料,先吃黄桃罐头。然后就各种磨蹭、拖延,不愿意吃米饭和菜。小飞忍不住,不时地催孩子快点吃,不要玩,把脚放下去,后来直接把孩子的碗拿过来,拨走大部分米饭,只给孩子留了一小口。小畅呢,一看到饭被拨走了,又开始叫唤,嫌自己碗里的饭少。
  小飞气得和我抱怨,“每次吃饭都这样,给她多盛点,她又不好好吃。把她的饭拨走点,她又嫌少开始叫唤,快烦死我了。”
  “那不行就让她下去不要吃了,饿她一顿。”我试着从立规矩的角度给他建议。
  “可是真要把她拉下去,不要吃,她又会开始大哭大闹,非要回来吃饭。”
  “哭闹让她哭闹去,饿几次就好了。”
  “饿一两次管用,但是几次之后就不管用了。一到吃饭我就特别火大。”
  我们没有再聊这个话题,因为感觉自己还没有想好,我得再琢磨琢磨孩子吃饭的这种异常表现背后的行为。我开始反思我们家孩子吃饭前后的变化,从中找出一些有价值的做法。曾经我也因为孩子的吃饭问题发愁,一到吃饭就催他、说他、批评他,也三番两次因为吃饭问题和他生气。后来慢慢进行调整,和老公一起商量改变做法,现在大部分时间,孩子的吃饭问题很省心了,我基本不用管他。
  孩子能改变的背后,是我作为家长改变了,应该是以下几点原因吧。
  第一,就是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放下焦虑,往长远了看,哪个孩子长大了能不好好吃饭,饿了要吃,吃得还要好,这是人的本能。假如现在孩子吃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些问题不足以抵抗孩子吃的本能,所以,大可不必担心。
  如果我们特别焦虑孩子吃饭这件事,就会不断地去关注他吃饭的行为表现,就会累积他吃饭时的各种不好表现,必然还会导致自己的情绪更焦虑,焦虑情绪推动单向思维。一到吃饭点,想到的全是孩子不好好吃饭的表现,必然更火大。
  所以,家长们如果从长远来看,放下焦虑,不过分关注孩子吃饭的问题,更不要不停地去催他,说他,指责他,让吃饭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事情。我后来就是尽量在吃饭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先告诉自己不要焦虑,尽量和老公聊天,不去关注孩子吃饭时的问题,慢慢地因为不关注所以也就不那么焦虑了。
  第二,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和孩子吃饭时的各种“问题”共处。成年人很容易因为孩子表现出“问题”来,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就地改正,其实回想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照样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嘛。我小时候就经常和人吵架,欺负弱小的女生,还偷拿别人家的面包,去老师办公室改卷子的分数、作业没写完扔到竹林里谎称丢了……可以说,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伴随着无数问题,这些在成人看来很严重的问题,不过是孩子必经的阶段。已经长大了的成年人,为什么就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像自己小的时候那样,带点小问题呢,这对于孩子来说未免太不公平了。
  再说孩子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也并不是真的问题。我观察过我家孩子吃饭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他先前总用手抓菜,那是因为我没有教他两只手怎么放;比如说他有时候会停一会儿,不是在磨蹭,而是因为他发现了碗里的蒜苔很像一座山,他很想我和分享……如果能耐着性子去观察孩子,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
  第三,就是要明白孩子愿意做一件事一定是和积极情绪联系在一起的。要想孩子愿意痛痛快快吃饭,就要把积极情绪和吃饭建立联系。但是反观我们的很多做法,其实是在让孩子把吃饭和消极情绪建立联系。在孩子吃饭的过程中不断地催她,不停纠正她各种行为,因为她不吃什么就批评她,或者强制让他吃什么菜,很多很多的行为都给孩子吃饭制造了消极情绪。
  试着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大人一吃饭就有个人在旁边不断地唠叨、催促、批评,你想想,谁还有胃口,谁还愿意好好吃饭。所以,尽量避免一些给孩子吃饭制造消极情绪的言行,即使是强调吃饭的规则,也尽量冷静地就说规则。这就和我前面第一点说到的,放下焦虑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少制造消极情绪。
  最主要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创造积极情绪,让吃饭和积极情绪建立联系,有积极情绪就愿意做,这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这样的。我采用的方式就是夸,各种夸,看到他吃饭一口接一口,会夸他吃饭专心;看到他吃饭速度快,会夸他吃饭真利索;看到他吃饭坐得好,会夸他姿势真好;看到他拿纸擦手,会夸他真爱干净……不仅在家夸他,还在各种聚会场合夸他,不仅和爸爸夸他,还还和奶奶、大姨很多亲戚夸他。这些夸奖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孩子表现好,更主要的是我真心实意地在关注孩子,我看到他的进步,我欣赏他的很多行为,打心眼地赞同他,欣赏他的夸奖。
  真正得到认同的孩子,表现就会越来越好,因为他心理认同我们给他的语言塑造,—他是一个很爱吃饭,很会吃饭的孩子。这不就是心理学上积极自我暗示和正向强化吗?
  简单地总结就是:往长远了看,放下焦虑;换位思考,和孩子的“问题”共处;不关注不好的表现;花式夸孩子,制造积极情绪。这些个点,其实适合教纠正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
  老公临时接到通知要下部队,早上六点多就走了。今天早上我送儿子上幼儿园,小心翼翼地骑上共享单车,顺利地把孩子送进学校。本来想去麦当劳吃个早餐,突然特别想吃油条,就又拐进了中餐店,一碗南瓜粥,一根油条,吃得好撑。
  臭儿子玩到十点半才睡踏实,九点四十他自己看完书关灯说要睡觉,我没管他,睡自个的。迷迷糊糊中听到摆弄东西的声音,仔细一听,臭儿忍不住还在玩他今天刚收到的心爱搅拌车。我马上严肃地让他别玩了赶紧睡觉,他睡了,我又清醒了。
  睡不着就睡不着吧,我很少在睡眠这块勉强自己,因为学过心理学中有关睡眠的知识,知道人累了自然就会想睡,只要你心里不焦虑睡眠这件事,晚点睡也没关系。我经常睡了一觉中途醒了,于是就学学课程,看看书,写写感想,等到感觉困了,就又睡了。可以说,只要从心理真正放下睡不着这件事,不为它焦虑,长期来说睡眠都不会有问题。怕就怕那种,一睡不着就开始焦虑不安,越焦虑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焦虑,恶性循环很容易导致长期失眠,而焦虑情绪特别消耗人的能量,所以长期失眠的人一般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太好。
  老公今天弄儿子识字,我在旁边泡脚。生字的教学他基本上采用的是动作场景演示,儿子学得很开心,教学的效果也不错。中途儿子去拉屎,我跟老公商量,可以有意识地带着孩子用形声字的方法认字,比如“认”字,左边是言字旁,是形旁,形旁表意,说明这个字和说话有关。右边的“人”是声旁,声旁表音,决定了这个字的读音。我们在教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认右边的“人”来记住“认”这个字。
  应该是我说话语气不好,老公很抵触我给他提到的这个方法。理由是有一次我做咨询,他弄孩子认字,用的就是自己的方法,第二天我夸效果特别好,他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说那么多就是否认他的教学方法。而我也有情绪,我认为我是在和你沟通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我们语文老师经常用的,你却根本就不接纳,也不采用,什么人嘛,听不得人提意见的。
  我俩拌了几句嘴,各自冷静,他看他的书,我做我的事。当我冷静下来,我重新思考这件事,它似曾相识,经常出现在我和老公相处的日常中,我还真想到了几个以前没想到的点。
  首先,就是老公受不了别人提意见这件事。经常我和他提什么意见,或者商量什么事情,他反应就很大,认为我就是对他不满意,最后就会演变成争吵。老公有这样的反应,肯定是他在这件事情上积攒了比较多的消极情绪,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应该是父母在这块没有处理好,给予他比较多的消极情绪。例如,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和孩子商量什么事情,或者要提什么意见,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对,让孩子以为父母就是在指责、挑剔自己,从而产生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形成自动反应,乃至我们现在一进入这个情境,老公就消极情绪升起,进入单向思维了。
  其次,我在和他相处的过程中,一直比较挑剔,要求比较高。当我们能平心静气地讨论很多问题时,老公还是很能听进去别人的意见。但是有时候我没有调整情绪,说话语气不好,老公的反应就比较激烈。也就是说老公在面对我提意见时也有一部分消极情绪。
  再次,如何面对他人给自己提意见,和自己商量事情,这是一种知识,老公一直以来就比较缺这方面的知识。我学了元认知,会有意识地去调整,当老公给我提意见,和我商量事情时,我会克制内心的一些情绪冷静地听他分析,适时做出反应。但即使是这样,很多时候面对老公提的意见,我也不淡定。我脑海中这部分知识不扎实,不熟练,更何况老公脑海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这么一想,就真的不能怨他,他只是缺知识。
  最后,我突然想到老公说的一句话,“我也在像你那么教,但不是每个字都能想到。”这句话其实反应的是什么?反应的是老公对形声字教学的不了解呀,而我作为语文老师,想当然地认为他也很了解这种方法,并且给他提出那么高的要求。他因为不了解这种方法而受指责,自然心理很不舒服,这就是两个人在沟通上没有做到“同步表征”。所谓的“同步表征”,就是两个人在沟通的同一件事情能同步理解,最终达成共识。生活中很多矛盾的产生就在于沟通的双方没办法“同步表征”。
  能把这件事往深了想,往和最近学习的知识上想,也不枉费我睡不着了。哈哈哈,再玩一会儿真要睡了,明天还要早起做产检。
  由儿子早起自己穿衣、洗漱想到的。
  以前因为我和老公都要上班、做饭、收拾,所以早上都是我们帮儿子穿衣服和洗漱。现阶段我能休产假一直到九月份,我决定开始放手,培养他早上自己洗漱和穿衣服的习惯。
  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有犹豫,虽然平时不着急时,都是儿子自己做,但是担心早上刚睡醒,他情绪不好,不愿意自己去做。可是还有一年半就要上小学了,到时候这些事情都得他自己去做,从小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很多事情,这是我们一贯的宗旨。
  我预先想到了很多困难,于是在前天晚上就开始给儿子打预防针,“儿子,你看你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洗脸,自己看书,自己做很多事情,你经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妈妈来帮忙。妈妈觉得你很棒!”儿子认真地听着我说话,基于事实的积极评价对小孩子来说很受用。
  接下来,我就亮出我的要求,“从明天早上开始,你要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爸爸妈妈不再帮你,因为妈妈要准备早饭,收拾家里,这是我的事情;爸爸要洗漱吃饭,那是他的事情;穿衣服和洗漱是你自己的事情。”
  儿子没有反驳,只是问了一句需要他自己做这些事情吗,“对呀,这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继续从玩玩具方面诱惑他,“你看,你早上起来,如果能利利索索地穿衣服、洗漱,就能多出一些时间来玩玩具了,你不是最爱搅拌车吗?你就可以多出时间来玩搅拌车了。”从孩子本身的利益出发,去和他商量一些事情,这件事他就能慢慢意识到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干不干、怎么干,和他自己的行为休戚相关。
  “是不是我要快快地做完这些,还能在家里吃点早餐?”儿子还是不忘了他的吃。
  “对呀,你有时间的话我可以给你拿点早餐吃。”
  第一天晚上的“渗透”就这样结束了,儿子没有异议,更没有反抗。昨天早上,我早早地起床,同时把孩子叫醒,和他强调他自己要去洗漱,要穿衣服。然后就去做早饭了,回来看到他已经坐起来了,忍不住夸奖他,“儿子,妈妈一叫你,你就起来了,行动力真强,接下来你是愿意先穿衣服还是先洗漱?”
  儿子选择了先洗漱,我又忍不住夸他,“第一天自己洗漱完成地这么快,你可真是利索!我觉得你穿衣服肯定也特别快。就两件衣服,自己去穿吧。”儿子顺利地穿好了衣服,我按照约定好的给了他一小块面包。同时又忍不住和他爸爸夸奖了儿子一番,把他自己起床、自己洗漱、自己穿衣服的事情又刻意表扬了一遍。娃爸和娃高高兴兴出门了,我也倍感轻松。
  为了巩固效果,这两天我没事就夸他自己早上能收拾了,睡前跟他强化利弊,今天早上也挺顺利的,希望通过半年的培养,他早上自己收拾的习惯能慢慢养成。
  絮絮叨叨这么久,也是想说明教育孩子的一些原则。第一,就是很多时候要从长远培养孩子。我们大可利利索索什么都帮孩子弄好,这样我们也省心,孩子也有更多的时间玩。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包办的后果是孩子形不成独立自主的能力,他会认为很多事情是父母的事,不是自己的事,在生活上不能独立自主的孩子,在学习上也就不能独立自主。所以,教育孩子要看长远,有些事情短期来看是省心了、不麻烦了,但是长期来看是不省心,是给自己增添麻烦。
  第二,和孩子沟通一件事情,制定一个规则时,尽量和孩子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在和孩子商量他自己洗漱穿衣服时,是从他爱玩搅拌车入手,这样他就能明白能不能玩上搅拌车,能玩多久,取决于他自己的表现,不取决于父母的心情。有些家长在和孩子制定规则时,经常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比如说你不按时完成作业妈妈会很不高兴,孩子就会想,妈妈你不高兴就不高兴呗,和我有什么关系。假如我们说,你不按时完成作业,你特别喜欢到小区里玩,那个时间就要缩短10分钟了。孩子就能明白,我到小区玩的时间取决于我做作业的表现,要怎么表现他自己就能掂量清楚。
  第三,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积极、正面。语言能塑造一个孩子,同样能毁掉一个孩子。我们总是渴望培养一个优秀正面的孩子,但是却总在使用负面、消极的语言。我想培养孩子利索,我就要看到并夸他的利索,而不是指责他的磨蹭;我想要培养孩子大方,我就要看到并夸他的大方,而不是指责他小气……父母们如果能深谙语言的力量,就一定会谨慎选择和孩子说的话。积极、正面的语言能带给孩子很多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是推动他更积极行动的保证。
  昨天晚上没睡好,今天早上睡了个懒觉,老公又收拾自己,又倒腾孩子去幼儿园。这两天下很大的雪,晚上给孩子定的外卖都没办法送到。老公翻出冰箱里的披萨坯子,没一会儿就烤出了好吃的小披萨,简单的一顿饭就凑合了。
  晚上给一个家长做远程咨询,这是第三次给她做了,我一直在跟她沟通,进行认知调整,希望她不要那么焦虑,不要总是采用批评、指责、打骂等负面管教方式去教育孩子。有时候说话的语气真不客气,也是挺为她着急,我不可能像有些心理咨询师那样,为了哄家长开心,什么都夸对方、表扬对方,那样昧着良心做咨询,是违背我的职业道德的。错误的认知必须要沟通,负面的管教方式必须要指出,太焦虑的情绪一定要调整,我只有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对方,才对得起对方对我的信任。
  做心理咨询很多时候很有成就感,这是一份成己成人的事业。上周和朋友聚在一起聊天,都说我对他们的调整很有效果,感觉教育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善;研究生时的同学一直说我的分享很有用,经常能给她带来启发;同事也经常和我互动,感谢我对她的调整……所有的这些都是心理咨询带给我的成就感。但有的时候心理咨询也不是万能的,前一段时间遇到一个来访者,我不断地在试着给她做调整,但是她自己不去实践、不去改变,我果断地推掉了她的咨询,如果来访者是这种状态的话,既浪费她精力金钱,也很浪费我的时间精力,那我宁愿不做。
  就像老公说的,很多时候医生也不是能给所有来的病人看好病,遇到遵医性特别不好的病人,你没办法给他看病,只能任由他自己。
  这两天大雪,下午高速的冰化得差不多,老公带上儿子回县城接公婆。因为我晚上五点约了咨询,就和孩子商量让他跟爸爸一起回去,原本以为他不会同意,毕竟两个小时的车程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也不短,以前每次回去都跟我一起,没想到和孩子说了一次他就同意了。收拾好背上自己的小背包,高高兴兴和我说再见,老公说他自己在后座还睡了一个多小时。
  我自己呢,六点钟多做完心理咨询,炒个菜,吃点饭,看会电影,听会课,悠悠哉哉挺自在。刚刚视频,儿子和他二叔家的小妹玩疯了,在床上使劲蹦哒,可劲叫唤。她二婶也是特别的好性子,很疼儿子也很愿意陪孩子。
  一会儿早点睡,明天还约了一个咨询,边做咨询边学习边等老二发动,生活真的蛮有意思。这段时间萌生出一个想法,等生完孩子我就要整理自己学过的知识,从自我提升,父母课堂等方面录制视频课。接触的咨询越多,越发感觉父母自我提升特别重要,与其总给单个的来访者讲一些共性的问题,不如录制好视频课服务大家。这个想法从冒出到成型肯定有一段时间,接下来又有事情可以做了。
  玲妹利索地把房买好了,年前我一直跟她说趁有能力,做销售挣钱多,想买房就赶紧买,要不然钱也留不住。家里那些亲戚还可能盯着她手里那些钱,想着法地问她借钱。玲妹说姐姐(我自个的姐,玲妹是大叔家的妹)用信用卡给她贷了二十万,她才得以付了50万的首付。
  我听到时也蛮感慨的,出嫁的姐妹之间还能这么帮忙,真是挺难得的。之前姐姐换房子,慧姐(大姑家的表姐)借她二十万,帮她过渡,这一次又是姐妹之间的帮衬。可是玲妹的妈妈,玲妹自己的哥哥,一分钱都没给她拿,要知道她哥结婚买房,大婶从玲妹这拿走了十万,这十万就是玲妹的彩礼钱。
  买房这件大事,自己的哥哥、自己的老妈居然一分钱都不给,做得也真是够可以的。感觉他们怎么能这样对待女儿,女儿就不是人吗?女儿嫁出去了难道就不应该得到家里的任何支持吗?大婶、她哥、她嫂子三个人挣钱,难道一年几万块钱都存不下来?居然一分钱都不帮忙,未免太过分了。
  玲妹够不容易的了,嫁了个不靠谱的老公,娘家人还做得这么寒心,只能自己争气,靠姐妹们帮忙。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给她加油打气。
  我们家算是大家族了,我爸他们兄弟姐妹六个,我们同一辈的兄弟姐妹十多个,基本全都成家了。看看其中的男的,不是沉迷赌博,就是好吃懒做,我弟反而是特别上进的那个。我们这些女孩子呢,都很善良,彼此都很关照对方,也都挺努力的,不知道家里为什么会是这种风气,男人立业立不起来,女人只能拼命努力,特别不喜欢这种风气。
  给来访者做了五次咨询后,我欣喜地看到来访者慢慢地在改变。这是一位特别焦虑,要求很严格的妈妈,尽管一直以来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和心血来培养孩子。但是孩子目前呈现出的状态却很不理想,生活习惯培养得不太好,学习状态不太理想,性格也有待调整。
  这就是特别典型地想好好培养孩子,却没用对方式,导致结果南辕北辙。深入接触的家长越多,越发现很多家长的认知是需要调整,需要提高的。比如,很多家长特别在意分数,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抓孩子学习上,孩子成绩是好了。可是孩子极其重要的习惯培养,没有!自己不会穿衣收拾书包,自己不会规划一天作业,自己不知道作业和玩耍如何安排,这样的孩子,成绩好只是暂时的,诸多不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早晚会拖这个孩子的后腿。
  还有对于孩子来说极其重要的性格和品质的培养,也没有!在家里享受父母鞍前马后的照顾,以自我为中心,一言不合就发脾气;不尊重老人,不尊重父母,不尊重老师;遇到一点问题就轻言放弃,碰到点挫折就要死要活。没有优秀性格和品格的孩子,即使他成绩再好,也只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活得自私,活得没有价值。
  对于孩子来说特别重要的心理健康培养,也没有!孩子遇到困难心理如何调试,和同伴发生冲突怎么调节,进入新环境有落差如何适应,太多需要家长帮孩子心理疏导的地方,家长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也不知如何去做,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乃至孩子一上初中、高中就开始抑郁、休学甚至轻生。
  做父母的教育孩子,真的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知道从长远看,什么对于孩子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培养!
  老二还是没有任何发动的迹象,个头也不小,和老公商量,今天就住院,明天一早就剖。中午老公先去上班办住院,我自己骑着车去学校拿个文件,然后又慢悠悠地骑到医院。
  虽然天气还很冷,风凉飕飕地疵到手上不舒服,但是感觉异常轻松。经过儿子的幼儿园,我不由地笑出来,这两天一直在和他说,爸爸妈妈要住院几天,等下周就能看到小弟弟了。路上遇到六中的学生,估计参加什么活动,排成好几队前进着。年轻真好,我读初中、高中的时候,烦恼的都是些什么呀,跟现在比起来,只能是小芝麻。
  老公在医院口碑很不错,我一住进医院,各种检查、术前准备就有条不紊地开始了。晚上点了个冒菜外卖,还挺香,这一顿恐怕是最近一两个月吃得最油腻的一顿。和儿子视频,他也不爱搭理我们,就顾着玩玩具,真是大了。
  明天一早就手术,啥也别想了,好好迎接新生命吧。
  睡了一夜好觉,尽管在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尽管隔壁的病人大晚上还在折腾。也不影响我呼呼入睡,打着震天响的呼噜(老公说的),吵得他好久没睡着。骗人,一定是骗人的,我还听到他打呼噜呢,正所谓中年夫妻一起睡,打起呼噜不让谁。哈哈这个梗可以对应前两天看到的一句话,“中年夫妻亲两口,互相恶心好几宿!”
  隔壁的大哥无论什么时候都在讲道理,语气还是很有耐心的,妻子呢,大部分时候都是沉默着。偶尔听到连声叫唤,“哎呦,哎呦,疼死了,疼死了”。之前护士也跟我提前打过招呼,说这病人可能会折腾一宿。我和老公一说,他马上反应过来,白天这个病人他会诊过,外阴全部溃烂,诊断为感染,非常痛苦。
  唉,可怜的女人,虽然没有看到她长什么样,她在隔壁动静挺大,但是我一下子就从心里很同情她。晚上根本没在意什么,睡得很香,中途肚子不舒服翻身时,迷糊中听到丈夫在讲道理,也很快就进入了梦想。晨起留完尿和便,发现内裤上有点异常,应该是见红了。肚子确实比以前要感觉坠胀,老二应该是开始入盆。
  和老公说要不要等等,今天见红,应该快要生了。老公反驳说手术同意书都签了,别折腾人了。没见红之前决定剖,很心安理得,觉得孩子大自己条件不适合。见红了呢,母性的本能决定我还是会想要自己把他生出来,想要体会体会努力生孩子的过程。和老公一分享,这个人就开始批判了,哼,什么人,女人倾向于分享感受,男人就擅长评判。
  剖腹产术后的四十个小时终于熬过来了,我慢慢在恢复,孩子也渐渐好带。身体的不适被能喂母乳的喜悦冲淡了不少,头胎没有顺产,母乳也没吃几口,有一段时间特别挫败,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妈妈一样,还疯狂地追过一段时间奶,搞得老公压力也大。
  这一胎我早早做好了准备,无论手术后怎么难受,一定要让孩子尽早吃母乳,这样他才不会被奶瓶吸引得不想吃费劲的母乳。现在看来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昨天下午孩子就开始吃上母乳,并且我慢慢能满足他。
  就是讨厌的老公,总说孩子没吃饱,趁我睡觉时偷偷喂了好几次奶粉,我反复和他讲,喂母乳就是这样费劲很多,哪有奶粉那样方便,吃一顿顶好几个小时。但是你想要后期有母乳,就得不停地让孩子吸,越吸越有。你这会喂奶粉省事了,后期都不好脱离奶粉。
  虽然因为这个事和老公闹了几句嘴,但是真的特别感谢他。疫情管控,只能留一个人在医院,全程都是他照顾我和宝宝,一个人伺候一个孕妇和新生儿,难度相当不小,如果满分是100分,我能给老公打98分。什么事情他都是先想到我和宝宝,今天下午全身突然大汗后特别饿,老公赶紧出去买饭,回来后先把我喂饱。有很多这样的小事,不断地提醒着我,真的找到了一个勤劳上进,有责任感的老公。
  还要感谢公公婆婆每天接送大儿子上下学,弄他认字读书;感谢婆婆不辞辛苦,几次送来缺少的东西;感谢老公科里的同事,今天一大早就送来一大桶萝卜汤;感谢医院里老公的同事们,轮流来看我和宝宝;心存感恩,常念人好,养好身体,积极向上。
  早上第一次尝试自己下床,折腾了五六分钟准备坐起来,但是右边的伤口太疼了,我又重新跌坐回了床上,实在疼得受不了。老公有点着急,鼓励我忍一忍就过去了,再痛就那么两下,等下地就好多了。我一想也是,这个时候不勇敢,不咬咬牙,受罪的还是自己。我就又试了一次,一口气就下地了,尽管很痛,尽管快要站不住,但是我还是下来了,在床上躺了两天重新下地,真是太骄傲了。
  下地之后我慢慢扶着床边走了两圈,腰那块还是很难受。但是内心被战胜自己的满足充盈着,也不觉得很难受了。下午又下了一次床,感觉没有第一次那么难受。等到晚上第三次下床,我都没用老公帮忙,自己就下来了。下来后自己刷了牙,洗了脸,抱了孩子,溜达了好多圈,那种身体恢复了的喜悦让我特别开心。
  我从那么痛苦的手术中慢慢恢复过来,生命有的时候真的很神奇,它有着强大的自愈能量,再加上积极的心态,能让人恢复的更快。还要感谢婆婆炖了鸡汤大老远送来,看到我们的炖锅不好了,马上又买了个炖锅;感谢老公每天细心的照顾,感谢他愿意平心静气和我沟通喂母乳的问题;也很感谢朋友,能随时倾听我的烦恼,帮我开导;还要感谢来访者对我的信任,有问题及时沟通,愿意去实践改变。
  过得虽然是俗世生活,但是心态不同,生活的味道也会不同。
  在医院的一天照常过着,做治疗、输液、喂奶、吃东西,大部分时间还得躺着,躺得我浑身酸痛,心情也不美丽。佐宝(大儿叫佑宝,二儿就叫佐宝了)基本实现了母乳自由,吃饱了就睡,睡醒了接着吃,其他时间他爸爸全程打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头奶牛,负责吃东西产奶就是。
  昨天晚上佐宝一直吃不上母乳,饿得哇哇大哭,娃爸跟我吵了一架。我一直不同意他添加奶粉,他呢觉得我不会变通,想母乳喂养也得慢慢来,适量加点奶粉不影响什么。我俩你一句我一句,不分上下,声量还挺大。一想到外面就是护士站,听到我们因为这点事吵架,就觉得很丢脸。再加上头脑中一直有个声音提醒自己,“你现在情绪很高,你很容易单向思维,不要再和他说下去,否则就会吵得更厉害。”
  于是我马上停嘴了,但是老公不罢休。他吵架的风格就是一直叨叨叨,要在语言上胜过你。这个套路我太熟悉了,以前总会上他的套路,一直和他说来说去。现在我有能力不按他的套路走,当他再一次生气地陈述时,我努力控制着语气,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现在情绪都很高,不适合再说下去,你先不要说话好吗?”
  老公真的停了,这也是他有进步的地方。我呢,因为还是有情绪,委屈地躺床上掉眼泪。但是我可不会傻傻地任由自己哭,赶紧上天涯,翻出饮食板块,看几个帖子,情绪就没那么糟糕了。今天我们又讨论起这个问题,老公抱怨说你一生气就不会听别人怎么讲,废话,谁生气不那样,情绪比较高时很容易进入单向思维,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谁还听得进别人讲什么。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两个人都停止,等情绪好了再沟通。我俩今天一起好好查了母乳喂养的各种注意事项,基本达成共识,老公完全同意我的纯母乳喂养,我也同意他的偶尔加点奶粉补充。和老公相处得越多,越发觉夫妻关系本质也是知识,很多夫妻关系不好,是因为他们缺乏大量的两人如何相处的知识。还有就是两个人在沟通时积攒了太多的消极情绪,在消极情绪推动下沟通效果就很容易不理想。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如何从每次的吵架中学知识,调情绪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有了佐宝后的睡眠变成碎片化的了,想睡的时候十分钟就能睡上一小觉。即使是这种小睡,梦却多又新鲜。拿刚刚的一个梦来说吧,真实地让人感觉历历在目。
  哗哗大雨的黄昏,我带着佑宝走在路上,突然出来一辆无后棚三轮车,后面用平板铺着,露出点缝隙。骑车的男人着急地叫到,“我是季羡林(真的没有对季老不公,可能是因为看了十多本的季老文集,印象比较深)家的工人,他今天突然发病不行了,我现在就送他去医院。”我向三轮车后座瞅一眼,模糊中真的瞅到了季老躺在车里,一动不动。
  顿时我也着急了,请求男人让我和他一起送季老去医院,路上我开始不停地哭,同时痛诉,“季老一生那么大贡献,怎么病了都没人管,他的子女去哪了,国家难道也不管吗?就这样躺着送到医院去,怎么能行呀!”边哭边痛诉,那种心痛的感觉特别真实。男人刚开始还回我一两句,后来基本就不说话,只顾快速蹬车。我自己呢,也有点觉醒了一样,终于在车快要上一座大桥前意识到可能被骗了,于是马上带着佑宝跳下车蹲在一边,眼瞅着那个男人真的要把车拐到另一条路上去,他真的是人贩子,这要是我们娘俩落入人贩子之手,后果不堪想象啊。
  唉,这样一个梦,情节挺荒诞,但是也确实反应了我内心深处的恐惧。对于孩子,我最大的恐惧就是他们的安全出问题,有时候把佑宝放在家里十分钟出去买个菜,我都会设想到最坏的事情;或者在外面玩着玩着,一件恐怖的事情会涌上心头。这种恐惧不足以影响到日常正常的生活,理性把它们压抑到了潜意识,于是它们时不时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梦境中。
  人际关系小咨询
  朋友和我说人际关系上遇到的小烦恼,就是她和楼下邻居间的小摩擦,让我帮着分析分析。
  事件呈现:
  就前几天团购玉米,我买了一箱,她想买已经不团购了我就分她一半,她给我钱我没要(20元)推脱半天,然后支付宝给我了。过几天我问群里咋买鸡蛋,她微信我说给门上挂了鸡蛋,我谢了然后说不用了,家里还有12颗呢,就给她挂回去了。
  今天小区可以下楼了,我和她说话她就不回应,她孩子看到我孩子要过来玩,她就喊:人家不愿意玩你就回来。
  咨询分析:
  我以前也经常会像这个朋友一样,在和他人交往时在意太多,很多时候就觉得欠人家的了,非得还回去。老公经常说,和朋友交往要往长远了想,不用在乎一两次。交往的时间长了,咱们不亏待对方,对方也能感受得到你这人实在,好交。
  在朋友的这个案例中。第一个事件朋友做得没有问题,对待邻居热情大方。第二个事件中呢,朋友也不是存心不要邻居的鸡蛋,就是觉得家里还有鸡蛋。但是在邻居看来,朋友把鸡蛋挂回去,好像就是心里介意前一个事件非不要她的鸡蛋。于是误会就产生了,由此也能看出邻居是一个比较敏感,心胸不太宽广的人。
  咨询意见
  和朋友分析对方的心理后,我给出的建议是既然邻居比较敏感,心眼不大。那咱们就不能也那么敏感,要不然因为这点事搞僵了,抬头不见低头见,多尴尬。
  咱就借此机会培养自己心胸开阔,不计较这种小事的优秀品格。所谓“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你不是不理我嘛,我不计较,就当没发生过那两件事,我见面了照样主动热情打招呼,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呢。回头做点孩子爱吃的送过去,两个人心中的疙瘩也就解开了。
  要是邻居真的心眼小到从此再也不理朋友,那也没有必要相处下去了。但是我想,如果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自己主动热情,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总会遇到更好的人际关系。
  住院很容易让人烦闷,与其坐等着烦闷,不如积极行动,抓紧时间多做点事情,让自己没有多少时间烦闷。又开始抽空写“夸奖自己”系列,和“感谢家人”系列。
  一、夸夸自己。为什么要写“夸夸自己”系列,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自我的认同不高,总是在谴责、批评自己,导致自己在负面情绪和评价中痛苦。总是贬低自己无意于自我的提升,只有知道自己表现得不错才有动力更加表现不错,所以我会毫不吝啬地经常肯定自己,夸奖自己,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提升。下面就是“夸夸自己”的范例,做了什么事情,自己拥有什么品质。
  1.学习热火群里知识一个半小时,听元认知关于优秀性格的课半个小时,及时在热火群里打卡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我很能坚持不懈,一直坚持学习心理学。
  2.早上起来,边做治疗边学习,我的行动力很强,注意力很集中,我很会利用时间。
  3.老公又不同意我们之前商量好的二宝的名字,当时我很生气,心中有一团火。但是我及时觉察到了,马上进行深呼吸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再说话,让情绪暂时先消散。我对自己的情绪有强大的控制能力,我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4.坚持听千课万人上语文优质课十五分钟,并进行整理。我说到做到,并能分类整理相关知识,我的总结能力又得到了提高。
  二、“感谢家人”系列。一家人相处,很容易因为生活琐事发生矛盾,久而久之和对方相处时体会到越多的消极情绪,找到的也更多是对方的缺点和毛病。如果我们总能“感谢家人”的付出,在和家人相处时创造更多的积极情绪,家庭关系也会持续得到改善。所以,我的“感谢家人”系列,就是留意生活中家人让你感动的方面,及时记录下来。
  1.感谢婆婆花了两个多小时把燕窝挑好,婆婆眼睛本来就不好,一千七百多的近视,挑燕窝里的小细毛真是为难她了。我在喝燕窝银耳汤时没有吃到任何异物,婆婆真是特别有耐心,并且特别心疼我。
  2.感谢公公耐心地和儿子一起完成幼儿园的作业,公公经常陪孩子玩游戏,看书。
  3.感谢老公开车回家拿汤、买饭、买水,每天为了我和佐宝辛苦奔波。
  4.感谢老公同事熬了美味可口的小米粥,给孩子买了两套衣服和小单子。(这是“感谢”家人系列的拓展,可以把生活中遇到的让你感动的人和事及时记录下来。)
  关于孩子课堂上爱乱接话的案例分析
  昨天有涯友说到自己家的孩子二年级,班主任反应几乎在所有课上孩子都爱乱接话,老师说东,他可能说西,扰乱课堂秩序,影响老师教学,家长多次教育效果不好。我把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在下面。
  分析一个问题,有最简单的三个步骤,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我们就按照这个最简单的思考逻辑来分析这个案例。
  一、是什么,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爱接话具体是什么状况。
  涯友添加了我的微信后,我具体了解到,孩子乱接话的场合不仅限于课堂上,生活中也经常乱接话。孩子接话的内容与老师的上课内容无关,在生活中与谈话的内容也无关。孩子乱接话的频率很高,几乎发生在每节课上,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由这些具体的情况能判断出孩子爱乱接话已经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元认知心理学上叫做潜意识条件性的情绪反应。这种行为习惯和条件性情绪反应形成后,只是言语教导甚至训斥打骂进行纠正,效果不会太好,有时候甚至会起负性强化的作用,加重孩子爱乱接话的行为习惯。
  二、为什么,我们接下来就要思考孩子形成爱乱接话行为习惯的原因。
  元认知心理学主张分析孩子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入手:情绪、知识、和性格品质。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一一来分析。
  首先是情绪方面。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和情绪体验有很大的关系,情绪体验好的事情,就愿意一再重复,情绪体验糟糕的事情,本能就会去避免。孩子爱乱接话,肯定是在一次次乱接话的过程中体验到比较多的积极情绪,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一行为。家长可以回想回想,早先孩子有乱接话的行为时,我们是不是没有严厉制止,没有给予他消极情绪体验。而是觉得孩子这样说话挺好玩,挺可爱,甚至表扬孩子的这种行为。
  孩子在肯定和表扬中收获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觉得乱接话这件事挺有成就感。于是一到可以接话的情境(元认知称为S),他的情绪就是积极的,快乐的(E),他就会不断地重复乱接话的行为(R),这种不正确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SER就自动形成了,孩子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
  其次是知识方面。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大多也和缺乏相应的知识有关,这个孩子爱乱接话,就是因为他头脑中有一些接话的错误知识,比如说谁讲话都可以接话,课堂上接老师话也是可以的,接话还能让别人关注自己。同时,他的头脑中缺乏接话的很多正确知识,比如说什么情况下可以接话,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接话;什么场景下该接什么话,不该接什么话;别的孩子是怎么接话的,怎么接话别人才愿意听,喜欢听等等。
  再一个就是性格和品质方面。接话的背后反应的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自我,很少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三、怎么办,如何才能纠正孩子爱乱接话行为习惯。
  1.从情绪入手。在他乱接话时及时严厉制止,给予他消极情绪体验。同时针对原有的SER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设置新的SER反应,以非临床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干预。
  2.从知识入手。平时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进行认知调整,输入正确的关于接话的知识,纠正头脑中错误的接话的知识。
  3.从性格品质入手。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多为他人着想,不能一味地逞自己的口舌之快,培养他心里多装着他人的优秀性格和品质。
  因为子宫和膀胱有粘连,手术伤到了膀胱,我就一直插着尿管,至少七天,再加上做核酸耽误一天,明天才能出院。老公今天开始上班,就在一个院,有事他也能过来,明天上午他开完会就能收拾出院了。
  说到插尿管,真是很难受,好好的一个人,天天带着个尿袋在身上,特别不舒服不方便,尤其是还要坐着喂孩子。三天前我就期待着拔尿管,无奈一直忍受着,明天终于能拔,感觉人生都美好了。
  佐宝特别好带呀,我又遇到一个天使宝宝,吃完就是睡,睡醒接着吃,吃一次母乳能顶两三个小时,洗完澡更是一睡三四个小时,有一天晚上加一顿奶粉睡了六个多小时。遇到这么省事的孩子,我和他爸有时候都不知道干什么,各自躺在床上聊聊天,追追剧,学学习。二胎我们也有经验了,孩子就会被照顾得舒服一些,想想头胎走的那些弯路,经历的那些心路历程,现在真的好轻松呀。
  记录佐宝几个搞笑的事情吧。佐宝睡觉的时候喜欢把一只手压在脑袋下,刚刚他挪动了一下手,我一看手压的那个地方,有一个坑,哈哈哈哈,脑袋都睡扁了。还有他经常吃奶时突然很安静,很淡然,好像他对吃奶完全不感兴趣一样。可是下一秒,他就跟疯了一样地找奶头,前后的反差,常常把我逗得哈哈大笑。
  尽管我每天喂奶累得腰酸背痛,但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能收获那么多快乐。
  中午在主卧喂奶,我换衣服时,门突然被打开,婆婆进来了。尽管老公就在旁边,那一刻我还是比较慌乱,也比较抵触。内心除了对婆婆突然闯进来的反感外,还有一种谴责,谴责自己不该对婆婆的突然进来产生抵触。
  中午睡起来,我出去拿洗洁精,婆婆听到动静马上开门出来,问我干什么,我说把衣服洗一下,怪脏的,婆婆马上阻止,嘱咐我不要接触凉水。我告诉她没关系,我戴手套洗,边说我边把门关上,让她回屋好好休息。在这个场景中,我又出现了对婆婆言行的轻微反感,尽管知道她一心是为我好,怕我月子期间用冷水着凉,但是一种被管束的不耐烦自动就升腾起来。随着轻微反感和不耐烦升腾起来的还有对自己的谴责,谴责自己不该总是不听婆婆的劝告,不愿意和她过多交流。
  我在卫生间洗衣服,婆婆又开门进来看孩子怎么样,我马上告诉她,快去睡吧,孩子不用管,吃饱了就睡。说这话时我心理也有些不乐意,不乐意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自己的谴责,婆婆只是很关心孩子,想帮我减轻负担。
  在以上的三个场景中,我面对婆婆时,产生的都是轻微反感和谴责自我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我想尽量去孝顺,可是一面对婆婆的介入就会很警惕;警惕过后呢,又觉得自己不该那样,应该更温和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了接下来不产生更多更大的矛盾,我知道我要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让婆媳关系能更加得和谐。
  首先,就是我在面对公婆时消极情绪还是比较重,尤其是形成了很多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虽然意识到自己不该那么对公婆说话,但是一到那个情境下就控制不住自己。这方面我会在设置新的程序反应,在放松状态下让自己能慢慢改善。
  其次,继续培养自己大度、不计较小事、不纠缠琐事的优秀性格和品质。公婆明事理、三观正,所以其实和婆婆之间的矛盾都是琐事、小事,无外乎消费观念、饮食习惯、说话方式等小事上不一样罢了,面对这些小事要尽量不在意,不计较,把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不断地培养自己大度、不计较小事、不纠缠小事的优秀性格。
  再次,一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解读事情。公婆年纪大了,很多理念和我们不一样是正常的,不期望事事改变他们,但一定尽量理解他们。例如,婆婆开门进来我们屋,是因为听到孩子哭她担心;婆婆不让我接触水洗衣服是因为关心我;婆婆经常询问我饭菜的味道也是想让我尽量吃得舒服。
  一、场景展示
  中午在主卧喂奶,我换衣服时,门突然被打开,婆婆进来了。尽管老公就在旁边,那一刻我还是比较慌乱,也比较抵触。内心除了对婆婆突然闯进来的反感外,还有一种谴责,谴责自己不该对婆婆的突然进来产生抵触。
  场景2:
  我在卫生间洗衣服,婆婆又开门进来看孩子怎么样,我马上告诉她,快去睡吧,孩子不用管,吃饱了就睡。说这话时我心理也有些不乐意,不乐意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自己的谴责,婆婆只是很关心孩子,想帮我减轻负担。
  (一)针对这以上两个场景的认知调整:婆婆平时很尊重我们的隐私,没有事情很少到主卧来,是一个很有边界感的人。我带着孩子回来,她开门进来也不是随便就进来的,而是听到孩子哭,想进来看看孩子怎么样,比较关心孩子。
  (二)新的程序性反应:下次一遇到婆婆进来(场景S),我就马上调整自己的情绪(E),告诉自己不要着急,努力地深呼吸,控制好情绪。随后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R),温和地跟婆婆说,“佐宝,你看奶奶过来看你了,奶奶可关心你了。你告诉奶奶要好好休息,妈妈会把我照顾得很好的。”或者温和地说,“妈,你一天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怪累的,快去休息吧,孩子好带,吃饱了就睡,不用担心我。”
  二、场景展示
  中午睡起来,我出去拿洗洁精,婆婆听到动静马上开门出来,问我干什么,我说把衣服洗一下,怪脏的,婆婆马上阻止,嘱咐我不要接触凉水。我告诉她没关系,我戴手套洗,边说我边把门关上,让她回屋好好休息。在这个场景中,我又出现了对婆婆言行的轻微反感,尽管知道她一心是为我好,怕我月子期间用冷水着凉,但是一种被管束的不耐烦自动就升腾起来。随着轻微反感和不耐烦升腾起来的还有对自己的谴责,谴责自己不该总是不听婆婆的劝告,不愿意和她过多交流。
  (一)认知调整:婆婆是特别温柔,特别会为他人着想的性格,在生活中他已经习惯了操心和照顾所有人,包括已经成年了的儿女,这是做父母的天性。婆婆他们那代人知识不够,所以伺候月子都比较遵循传统,看到我的一些行为可能就会制止,这很正常。
  (二)新的程序性反应:下次一遇到婆婆阻止我洗衣服,或是拿其他事情说月子里做下病就不好了(场景S)。我先不着急,不生出反感情绪,深呼吸调整情绪(情绪E)。然后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R),对婆婆说,“放心吧,妈,我戴手套洗,不会着凉的。”“放心吧,妈,我听您的,会照顾好自己的。”
  昨天是大儿的生日,上午老公带着他们去超市采购,我的两个同事带着家人过来瞧月子。老公的高中同学小飞夫妻带着孩子也过来玩,因为提前和他们说了孩子过生日,今天到家里聚一聚。
  小儿原本是要睡觉的,大家一来,就得“被迫营业”了,一直玩了一个多小时,接下来睡得异常安稳和惬意,整个下午都在酣睡。晚上朋友们都过来给大儿过生日,我很感激,朋友们总是能在特别的时刻相聚在一起。
  七点半到八点半做了一个咨询,忙忙碌碌一天就过去了。有了老二,明显感觉没多少时间陪老大,弄认字和数数都是他爸爸在弄,中午我带老二睡觉他也是一个人在外面玩。他特别想靠着我,亲近我,无奈我总是在弄小弟弟,有时候还会烦躁地让他先自己去玩。从老大的表现来看,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我和老公都以为,老大之前挺粘我,有了老二他会不会很不适应,会不会经常哭闹着要妈妈陪,但老大真的很听说,我让他给弟弟扔垃圾,拿东西,他都特别利索;叫他出去玩一会儿,妈妈要哄小弟弟,他都很听说;让他在屋里,但是要小点声,他都很配合。
  曾经看过一本书里说到,即使有了老二妈妈的时间特别紧,也应该每天都拿出一些时间专门陪老大,这段特殊的时光就属于老大,让他的情感能得到抚慰。我一直有这个意识,一有空就会去抱抱老大,和他聊聊天、看看书,或者仅仅是和老大挨着躺着,搂一搂,也能让我们异常开心。
  虽然现在更忙,身体更累,但是始终保持情绪平和,心情愉悦地对待孩子和家人,是我要不断修炼的课题。
  来访者谈到自己八岁的儿子很爱说一些负面的话,例如“屎尿屁”一类的话,曾经在幼儿园时说得很疯狂,现在这个毛病依然没有改掉。
  养过孩子的父母都有经验, 孩子大概从四岁开始,就特别热衷于讨论“屎尿屁”,我六岁的儿子就经常会说。某一天我们夜聊,他突然说到屎的话题,我开玩笑地说他就知道“屎尿屁”,听到这三个字,他嘎嘎笑得不能自已。我趁机说了好几遍逗他开心,并开玩笑地说他以后就叫“屎尿屁”,弟弟叫“屎尿屎”,爸爸就叫“屎尿屁屁”。生下老二后和他视频,他看到老二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屎尿屎”,哈哈,这个梗只有我们娘俩知道。
  为什么孩子会在4-6岁特别喜欢说“屎尿屁”之类的话?心理学上认为在这个时期,孩子进入了喜欢探索身体的“肛欲期”,排尿排便让他很有成就感,这会给他带来更多的掌控感和力量感,也会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心理能量。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喜欢说一些“屎尿屁”之类的话题,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和成就,等过了这个阶段,自然就会说得少了,所以家长不用在意这些听似粗俗的话。
  那为什么来访者的八岁,已经过了“污言秽语期”,可他还是很喜欢说“屎尿屁”之类的话呢?这背后有好几点原因。
  1、大人强硬地制止。父母在面对孩子说“屎尿屁”这一类话时,如果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就会认为这些话是脏话,很野蛮,不符合文明要求。父母可能会严厉制止,甚至粗暴惩罚,父母的过激反应让孩子体会到自身的语言很有力量,会加重孩子使用这些语言的频率和强度。
  2、孩子自身情绪的宣泄。有些时候孩子借助“屎尿屁”这些话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有些孩子对小伙伴说“你就是臭狗屎”,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点矛盾,又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于是就用“屎尿屁”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那面对孩子爱说“屎尿屁”,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多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污言秽语期”是特定阶段的表现。把眼光放长远,就知道孩子过了这个阶段自然就好了。
  2、对于孩子的这些话不要去在意,冷处理。若爸妈面对孩子的这些语言显得惊讶、尴尬、羞愧或愤怒,这些强烈的情绪会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兴趣。所以,在孩子说“屎尿屁”等话时,我们就像平时听到其他话一样去反应,孩子从中得到的恶趣味也自然会减少,时间长了他自己就会觉得没意思不去说。
  3、识别“屎尿屁”背后的情绪需求,合理进行引导,适当进行话题转移。例如,前面说到的“你就是臭狗屎”这句话反应的是孩子有愤怒情绪,而他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可以引导他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老婆为什么对自己给她安排的工作不尽心?
  最近面对一个来访者,夫妻之间因为老婆喝酒唱歌、老婆对自己家开的店工作不尽心、老婆爱打麻将等事情,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希望我能给他做一些调解和咨询。
  来访者很执着地认为,老婆就是不上进,明明家里开了店,她也总是不尽心看店,找各种借口不好好工作。老婆对待工作的这种态度让来访者认识恼火,屡次因为这件事和老婆发生矛盾。
  心理咨询的作用,很多时候不是我告诉你方法,你跟着做就行。而是给来访者讲明一些心理学原理,给他介绍一些分析问题的角度,从而能跳出自己的心理执念。像这个来访者就是很典型的认知需要调整,因为在很多事情上,他单纯地就认为我是对的,老婆不按照我的要求来就是错的。拿老婆不尽心工作这件事来看,来访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要求没有错,错都在爱人身上。
  我引导他试着站在爱人的角度想想,假如他现在就是他的爱人,面对这样一份看店的工作,可能会因为什么原因不喜欢。来访者直言他根本想不出来爱人会怎么想,我只好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去帮他分析,为什么爱人可能不喜欢看店这份工作。
  第一个原因。爱人自从和他结婚后,十多年都是在家相夫教子,缺少在职场工作的经验和知识。面对看店这份工作,爱人可能也缺乏相应的经营知识,导致她做不好这件事,而不是她不用心去做。这背后我们得看到爱人工作知识的缺乏,这是一个客观因素。
  第二,爱人常年围绕着老公孩子转,她生活的重心基本就是家庭和孩子。当一个人生活重心是家庭时,她就会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家庭中。这也会导致她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这在来访者看来就是对工作不尽心。
  第三,来访者的爱人性格偏外向,比较开朗乐观。这种性格更适合一些相对于比较自由、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例如开烧烤店时,爱人通过和他人喝酒应酬,这种工作是比较适合她的。而看店这份工作相对来说更单调、更沉闷。所以爱人会不太喜欢这样一份和自己性格不相匹配的工作。
  当我这么和来访者分析过后,他还是愿意坚持自己的看法,唉,做信息咨询很多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人的思想执念很深的话,一时半会很难得到改变,慢慢来吧。
  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习惯于这样说话的人?
  “你真笨,连这个都打不开。”
  “你骑都不敢骑,还比不上你小妹呢。”
  “这丸子做得不好,都不成型。”(其实丸子捏得挺好的。)
  “就那个孩子,脾气大着呢。”
  “就你还上过研究生呢,连这点人情往来的知识都不懂。”
  ……
  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一出口就是这里不好,那个不对,像霸王一样把每个人、每件事都指责一遍。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人—我公公。我以前也是这样的,一出口就是挑剔和指责,好像全世界都要为自己服务一样,你没按我的要求来,就是不对,我就不满意,我就要说出来。
  这样的人多自私呀,只想着自己的那点事,心里容不下别人。这样的人多负面呀,思想决定语言,总说负面的话,他的思想必然是负面大于正面。这样的人也挺可怜的,不会说正面积极的话,周围人都不喜欢和他(她)相处,他(她)还总以为是别人的错,其实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
  如果自己曾经是这样满嘴负能量的人,一定要有自我觉察能力,从说正面积极的语言开始,改变自己的语言,重塑自己的思想。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那么告诉自己,“真好,他的出现就是让我有机会修炼自己的。”修炼什么呢?修炼自己容人缺点,大度包容的优秀性格和品质。
  昨天饭桌上,面对婆婆辛苦做出来的羊肉丸子,公公的第一个评价就是丸子没做好,都散了。往常听到公公这样的负面评价,我和老公都会下意识地去反驳纠正公公,但长期以来,公公依然是那样说话。由此可见,改变一个成年人很难,唯一能变的,就是改变自己和对方相处的方式。
  静下心来,我尝试去理解公公。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公公的优点很明显,善良、老实、本分、疼孩子,缺点呢也突出,就是总在挑剔指责。当我全面地去看待公公,才不会因为公公的一些缺点而全盘否定他,他爱挑剔指责是他的缺点,谁还没个缺点。
  从公公的成长经历来看,他已经习惯了负面的说话方式,他没有学过心理学,不知道那种负面说话方式的危害,长时间形成的负面说话方式已经成为习惯,习惯支配着他下意识就会那样说话。所以,我理解他,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教他正面积极说话的方式,他自己也因为文化局限改变不了,我何必和一个缺知识的人较劲呢,周国平说“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
  最近有几句话我常想起。人生大致就三件事,我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我的事,想办法改变;别人的事,尽量不去管;老天的事,乐乐呵呵接受。公公爱挑剔指责的矛头很少对准我,一般都是挑剔婆婆和老公。说到底,这些事和我没有关系,公公的挑剔就是别人的事,别人的事,我尽量不去管。再说婆婆和老公都没觉得公公说话不好听,我一个做儿媳妇的更不必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么想过之后,面对公公负面的说话方式,我虽然还会有轻微的不满情绪,但我总能及时觉察情绪,控制好情绪,不去在意公公怎么说话。我们自身不去关注那些负面的说话方式,不想着挑他人的毛病,一点一点改进,就是在锻炼自己理解他人、容人缺点,大度包容的优秀性格和品质。
  最近做了好几个咨询,有亲子关系,也有夫妻关系。老公颇有不悦,责怪我月子期间也不好好休息,还在不停地工作。我坦诚地跟他沟通,坐月子该好好休息我也知道,但如果只是全身心地带娃,我的情绪很容易波动,做心理咨询是一种调剂。我需要让自己的身心从带孩子的疲惫中暂时得到缓解。
  心理咨询需要全情投入,你需要仔细聆听来访者说的每一句话,迅速辨别哪句有用,哪句价值不大;不断地记忆各种信息,进行前后联系;适时调动头脑中储备的相关知识,对各种表象进行分析指导。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工作,通常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消解长时间带孩子的疲惫和烦躁。
  可能男人没有办法理解,带一个孩子怎么会那么累。但即使是我这种二胎妈妈,了解孩子各种睡眠和喂养规律,面对孩子能得心应手一些,但每天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孩子的各种问题:吐奶、打嗝、放屁、拉屎、漏尿、胀气、肠绞痛……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孩子的状态。当你终于喂完奶,抱了二十分钟以为能安然放下时,小孩子在睡梦中打起了嗝,又醒了,又兴奋了,只好等下一个睡点来了重新哄睡。上午、下午、晚上都在这些事情上不断循环,这不仅是体力的巨大消耗,也是耐心的极大考验。
  为了自己不产后抑郁,真的要趁孩子睡着赶紧干点别的事情。带孩子是一件很没有成就感、很容易体会到强烈挫败情绪的事,必须要去做一些很确定,很有掌控感的事情来调节自己。
  今天老公又带公婆和大儿出去玩了,清明三天假他们都出去玩,我一到假期就怂恿他们出去,不要都呆在家里。两个老人每天在家忙忙碌碌,就怪累的,孩子上学一周也够憋的,周末赶紧出去放松放松。婆婆总是不太忍心,觉得把我一个坐月子的人扔在家不合适,大姨(老公的大姨)也为这事说她。我好几次宽慰她,只要我觉得没什么她就不要有心理压力,我更喜欢自己在家带孩子,让他们都在家围着我转我还不习惯呢。
  下午一点多,预约好的上门给老二拍照的工作人员过来,我匆忙吃口饭,孩子刚睡下,工作人员就负责捣鼓孩子了。不一会儿,老公他们也回来了,我陪老大,老公看着拍照。拍好后,让我选照片,4张免费,超出一张20元。在五六十张照片里,我果断地就留下了五张,那女的反复问我这张也不要嘛,那张也蛮好,留下吧。二胎老母亲微笑地从容拒绝,嘿嘿,老母亲的钱袋子捂得很紧,多一分都不想掏呀。
  对于各种照片,我特别冷静。结婚前和老公去厦门拍婚纱照,拍好后左选右选,哪张也舍不得删,做了一堆相册相框,后来两次搬家没给我们搬吐了,这才深深地体会到照片这个东西太鸡肋了。往后每次照照片我都特别克制冷静,套餐里包括多少张,我就保留多少张,绝不让工作人员的热情冲昏了头脑。还有一个是特别怕东西多,收拾起来好烦恼。
  周六晚上定为老公带老二睡,我带老大睡。哈哈,我高兴地差点要原地转三圈了,能完整地睡一个晚上,那种滋味太美了。在这之前,我还要带着老大认完字、做完加法、学完英语自然拼读、读完书,终于,九点半老大睡着。寂静的、漫长的夜属于我的,啥话也不多说了,我要睡个好觉!
  一、不要随便脱孩子裤子
  吃完午饭,老公躺在地板上,儿子在旁边玩。突然,老公又把儿子的裤子都扒拉下来。我不知道老公怎么想的,总觉得男孩子没什么,偶尔开个玩笑就会脱光孩子的裤子。因为这个事,我屡次生气地和他强调不要这么做,但是这货就认为自己就是在开玩笑,没什么。
  今天面对他这个行为,我又很上火。但我马上意识到,如果还跟之前生气地把老公批评一顿,这货还是不会改。于是我马上调整情绪,控制情绪。镇定地跟儿子说,“儿子,面对别人脱你的裤子,你可以像妈妈这样,抬起头,看着对方,大声说你不可以脱我的裤子,那样是不对的。”
  儿子学着我说话的语气,把我教的话严肃地和他爸爸重复了一遍。没想到老公立刻就跟儿子道歉,并说以后不这么做了。我还是不放心,下午又在微信里和老公沟通,“关于脱孩子裤子这件事,我觉得还是不妥,毕竟这会孩子大了,在幼儿园老师都教他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如果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注重保护他的隐私,以脱他裤子为乐,那不利于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和安全教育。”这货貌似听进去了。
  二、谁先认错谁受益
  中午他们回来,老公马上进屋里看我,我马上把他赶出去。孩子一上午没怎么睡,我很是心烦意乱,好不容易睡着了,也睡得不安稳。老公识趣地出去了,我呢,边看孩子边整理咨询记录。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的肚子咕咕直叫,心里嘀咕怎么还没做好饭呢。老公这时进来,看到我逍遥地在床上躺着,孩子还睡着,上来就批评我,“孩子睡了你怎么不出来,菜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出来开始做。”
  “我还等着你们做好饭再出去呢,原来你们还没做呀。”我不甘示弱。
  “你没弄好孩子我们也不能做呀,做了你又吃不上。”老公继续批评。
  “那我弄没弄好,你来看一眼不就知道吗?”
  “我敢进来吗?刚刚进来就被你疵一顿。”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个人有个人的理,再这样说下去会没完没了。于是马上转变观念,“哎呀,确实是我的错,孩子睡了我应该马上出去,要不然你们也不知道呀。我错了我错了,下次我就知道了,好饿呀好饿呀,赶紧去炒菜吧。”
  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赶紧吃上饭,既然他不愿认错,那我就赶紧主动认错,认个错又不会少块肉,自己还锤炼了勇于认错的优秀性格。谁先认错,谁受益呀!
  这两天经历着情绪的低低谷,带孩子的劳累,身体的不适,精力的不足,让我的情绪一直在深谷徘徊着。明明我很想把自己拉起来,明明我很想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可是我的身体和大脑就跟瘫痪了一样,机械地哄着孩子,哄完孩子后机械地在床上躺着,任由泪水溢出眼眶。
  对抗低落情绪的失败,让我陷入更深的情绪深渊。那时的我,尤其想家,想念家里的一草一木,想念家里的亲人,甚至想念那记忆中早起模糊早逝的妈妈。要是她还在有多好,我可以打电话给她,哪怕只是号啕大哭一通。
  有那么一瞬间我想清楚了,当低落情绪来临时,我要做的不是反抗,不是谴责自己,而是和它共处,抱抱自己。后来我看了一部电影,《走出非洲》,主人公凯伦的一生遇到很多磨难,不幸的婚姻、羞耻的梅毒、不孕的痛苦、农场的火灾、情人的远离……可是我始终看到她坚毅的眼神,微扬的下巴,和永远也不会被打败的倔强。
  我的低谷期也会过去的,即使很难。
  前两天情绪低落时,看到老友发他培育的鲜花,养的兔子,心情甚好。嘱咐他把开好的鲜花剪下来插瓶子里,我还要买个花瓶寄存在他那,多弄点架子,培植更多品种的鲜花,给每只小兔子取上名字。
  说起这个同学,缘分也是挺奇妙的。我们相识于高三补习,虽然我当时成绩还行,他的成绩平平,但一点也不妨碍我们交流。那会他走读,我住宿,每天都会让他带一份《环球时报》,借着这份报纸,我们说的话慢慢多了起来。我才发现他那平凡外表后面一颗不平常的心。
  他也很敏感,即使他很少说话,每次见到面总是微微抿嘴一笑,两个眼睛立刻就眯得没缝了。我们时不时会聊聊政治、聊聊同学的一些事,友情就这样淡淡的,就像君子之交。高考后我学医、考研、结婚、生孩子,他呢,远赴齐齐哈尔读大学,然后去云南的小县城开了几年布鞋店,前年回到老家镇上当村官。在这期间,我们通过信,偶尔发发短信,微信里聊两句,打电话说半个小时。
  大部分时候,都是我觉得很难受时才会找他吐槽两句,他呢,也就跟着吐槽两句。有时候觉得他真不是一个好的安慰者,但是过后才发现,我也不需要多少安慰,只不过需要有个人听我吐槽就够了。
  他至今没有成家,我知道这中间他也经历过情伤,只是从没聊过这方面。他想不开时,跟我吐露过想自杀,我也想过呀,但只是单纯有那样的想法,从没有考虑过付诸实践,那都是白搭。所以我们两个自嘲地说,那就苟且地活着吧,活着活着就不想死的事了。现在偶尔看他朋友圈里晒自己培植的花,晒活蹦乱跳的好多种兔子,我知道,他应该不经常想死的事。
  有这样一个朋友相伴,真好。
  老二的作息时间现在基本上很固定了,每天傍晚六点来钟醒,跟大家玩一会儿,然后婆婆哄睡一小觉,八点多老公接着哄睡。在让他们带的这两个小时中,我虽然辅导着老大学习,但是焦虑情绪一直没有放下来。
  昨天八点来钟进屋里拿电脑,婆婆把老二放在床上揉肚子,没有哄睡,我有点不高兴,孩子已经很安静了,正好适合哄睡。但我也没说什么,出来辅导老大学习。随后老公继续弄老二睡觉,一直到九点多才弄睡。我带老大刷牙时正好听到孩子哭,走进去问需不需要帮忙。老公拒绝了,继续哄睡着。
  等到十多分钟他过来,把奶瓶往桌上重重一放,直抱怨孩子怎么这么难哄睡,看得出来他很烦躁。我就开始责怪他们到点了不哄睡,孩子醒了三个来小时,已经很烦躁了,很不好睡,中间婆婆就应该哄孩子睡一会儿。但是她又不知道,孩子不吃饱奶是睡不踏实的,抱着睡行,一放下就要醒。听我这么一说,老公就跟刺猬一样马上攻击我,说我又挑婆婆的不是,说我这个人没办法相处,然后我们在微信里又吵了半个多小时。
  因为同样的哄睡问题已经吵过两次了,我不想再为这样的事情吵架,真的很烦,也吵不出个所以然来,改变还要从自身开始。
  第一,认知上要调整。不能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评他人,我是总在带孩子,比他们有经验,也在不停地学习科学睡眠的知识。但是婆婆和老公不是不想好好哄孩子睡觉,他们只是缺知识。我不能因为结果不满意就否认他们的努力,就像老公说的,婆婆更愿意为我分担,更想得到我的认可。
  第二,情绪上要调整,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先提醒自己稳住情绪,调控情绪,情绪不起来,就不会失去理智地总挑东挑西。
  第三,要为自己设置新的程序性反应。下次再遇到他们哄睡不成功,或者没有按时哄睡。我先保持情绪平和,然后微笑地对他们说,“辛苦了,孩子这一觉就是不好哄睡,你已经累了这么久,快休息休息。”最后挑双方都情绪好的时候,把我知道的睡眠的知识和对方沟通交流。
  家庭中其实都是小事,能把这些小事处理好,能把婆媳关系处好,夫妻关系处好,也需要自己不断地努力。
  聊一聊老大和老二的相处
  昨天老公和我说,回到家他要进来看老二,老大尾随在他身后,也想进来看小弟弟和妈妈。但是老公进来后,告诉老大先别进来,然后把门关上,老大就默默地自己玩去了,没有一点异议。老公忍不住感慨,自从有了老二,老大真的特别讲道理。
  关于老大和老二的相处,是不少二胎家庭头疼的问题。我生之前去做产检,妇产科的一个护士就拉着我说了很久,主要意思就是有了老二后一定要多关注老大,她家老大面对老二就出现过一段时间的行为异常,陪伴了很久,老大的行为异常才消失。我确实很注意这个方面,每天晚上老大从幼儿园回来,我都要先抱着他说会话,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就陪他学习、阅读,一个星期还有几天陪他睡觉。可以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面对家里有了老二的情况,老大已经能从容地接纳。
  除了给予老大必要的关注和陪伴,为了营造和谐的二胎氛围,我还刻意地对老大进行正面引导。什么是正面引导?我们先来考虑教养两个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两个孩子,能尽量和平共处、相亲相爱。为了达到这个正面效果,很多家长采取的却实负面的管教方式,反过来还埋怨老大不懂事,不知道照顾、礼让老二。
  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等小弟弟出来,就要分享你的玩具了,你愿意分享吗?”
  “我不愿意,那是我的。”
  “哎呀,你真小气,你那么多玩具,都不愿跟弟弟分享。”
  我们想让老大愿意分享,上来就告诉他老二会要来分享玩具,把小气的帽子扣在老大的头上,让老大产生一种感觉,小弟弟的到来,就是来分享我的玩具,来抢走我的东西。父母无意识地通过语言为两个孩子制造冲突。
  再比如,老大一放学,就兴奋地冲进屋里来看老二,旁边的老人马上嘱咐,不要动弟弟,不要在弟弟跟前跳,小心踩到弟弟。这种嘱咐忽略了老大特别愿意亲近老二的心情,而假定老大一定会不小心弄到老二,这是一种对老大的不信任,必然会让老大感觉很受挫。
  既然我们的管教目的是正面的,那我们的管教方式就应该是正面的,通过负面的关键方式只会带来负面的效果。面对分享玩具的问题,我经常的做法就是在老大拿了一个玩具过来,然后惊喜地夸他,“哇,你真大方,把自己喜欢的蛋糕(假的蛋糕)分享给弟弟,弟弟肯定吃得很开心。”
  面对老大想亲近老二的问题。我经常在孩子冲进来时,就大声说,“哥哥放学回来就来看你了,哥哥多疼弟弟呀。”在哥哥靠近弟弟时,我马上又说,“你肯定特别想亲亲弟弟,亲一口吧。”哥哥小心翼翼地亲了弟弟几口,我又夸他,“你真疼弟弟,那么小心地亲他,弟弟肯定很开心。”哥哥在床上蹦哒,我也表扬他,“你看到弟弟很开心,高兴地蹦来蹦去,离弟弟那么远,弟弟真安全。”
  面对老大照顾老二的问题。我经常会让老大给老二做点什么,比如拿个纸尿裤、衣服啥的,只要老大做到了,马上夸他,“你给弟弟拿东西了,妈妈和弟弟有了你的帮助很开心,弟弟换上干净的衣服会很舒服,谢谢你的帮助。”只要老大为老二做了一点事情,一定要言语予以肯定,这样老大才愿意为照顾老二做更多的事情。
  面对两个孩子,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他们和谐共处,我们的思想就要信任老大肯定愿意照顾老二、让着老二,即使他暂时可能还做不到。我们的方式呢,就是多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去引导老大和老二好好相处。
  刚自夸老二是天使宝宝,吃完就睡,睡醒吃完接着睡。可这两天把我和老公折磨得够呛,好几个小时不睡觉,睡着了也不踏实,我哄完上午腰疼地直接躺平睡觉。下午老公接着来,两个多小时后,他灰着一张脸,连我进屋拿双袜子,他都嫌弃地恨不得用眼神杀死我,觉得我影响他哄睡。
  哄孩子这件事我是想通了,老大那会都是宁愿自己辛苦,全程基本自己哄,以至于老公还不理解,“孩子睡着了,捣鼓两下没关系的。”这是他经常说的话,现在经常甩手给他哄,哈哈,这货比我还紧张,比我还疲惫。
  我睡了一大觉起来,弄老大洗澡、学习、阅读,老公弄着老二,已经疲惫到怀疑人生了。我们俩呢,是分场次地轮流疲惫到怀疑人生,哈哈。有时候跟老公吐槽,我俩是脑子被驴踢了,好好的一胎逍遥日子不过,弄个二胎折腾自己。熬着吧,熬到孩子能睡整觉,我就会开心地想飞。
  这两天老二一家从县里过来看孩子,带来六只鸽子、几个大红包,老公照例去买了很多海鲜招待他们。老公这边的家庭关系,融洽得简直太美好了,反观我们家,前几天我爸特意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家里要修谱,我要交100,钱赶紧微信里转给他。这样的事情太多,我都无力吐槽,降低自己对他们的期待,才不会每次都那么伤心。
  这几天状态回来了,生活又过得很充实,即使偶尔累得要命,大不了就躺平。
  前几天看完《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这本书真是宝藏书呀,把教孩子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四个步骤,讲得异常清楚明白,同时给出六对字词,在生活中不断训练孩子“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面对问题时,让孩子把这种方法迁移到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位化的知识需要下位化的实践来落实,我运用书里的一些方法,尝试和孩子沟通。
  一、玩“是/不是”的游戏
  “儿子我们来玩我能解决问题的游戏。妈妈先来,我是妈妈,不是搅拌车。”
  儿子学着我的样子说,“我是佑佑,不是火车。”
  “我是妈妈,不是沙发。”
  “我是佑佑,不是凳子。”
  “我是妈妈,不是飞机。”
  “我是佑佑,不是自行车。”
  “这是飞机,不是桌子。这是飞机,不是积木。这是飞机,不是树木。这是飞机。不是图书。”我一口气说了好几个“是/不是”的句型。
  第一次训练“是/不是”字词,大儿还不太熟练,没关系,慢慢来。
  二、“和/或者”的字词的践行
  1.刷碗和帮忙搭磁力片不能同时进行
  我正在刷碗,大儿在客厅大叫,说他的磁力片搭不好,让我去帮忙。我平静地让他到厨房,冷静地问他,“妈妈能同时刷碗和帮你搭磁力片吗?”
  大儿摇摇头,我给他补充“不能”,“那能不能你自己先去搭磁力片,稍后妈妈来帮你?”
  “好的。”说完,大儿就噔噔噔地回去自己搭磁力片,没有再大叫大嚷了。
  2.学自然拼读和吃芒果干不能同时进行。
  学自然拼读时,大儿手上还拿着一大块芒果干,我先把视频暂停,问,“我们能同时看小老师和吃芒果吗?”
  “不能。”大儿边说边摇头。
  “那现在我们要学小老师了,可以怎么做?”
  大儿沉默了一会儿,没有思考出解决办法。我提醒他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你可以先吃完芒果干再看小老师。”
  受我的启发,他马上想出另一种方法,“妈妈,我也可以先把芒果干放在一边,看完小老师再吃。”我很惊喜,孩子在第二次练习“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就自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马上表扬他,“你很会思考,想到了另一种办法。”
  面对问题,我们养育者习惯于直接代替孩子思考,给出解决办法。如果我们能教给孩子“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掌握了思考的主动权,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这段时间身边生孩子的朋友很多,我就建了个哄娃群,天天后半夜在群里吐槽娃不睡觉,太费妈了。昨天晚上两点十五醒,到四点十五才睡,五点多又醒了要吃奶,小小孩到底是什么物种,我即使养了老大,面对老二,还是经常怀疑孩子就是上天派来折磨人的。所幸白天睡得还行,我还能看看书,听听课,补充补充大脑。
  老公自从我老二出生就总感觉不舒服,先是右边肩膀疼抬不起来,然后是踝关节有点肿痛,有一天晚上腰还疼得要死,连抱小孩给我都费劲。我一直催他找相关科室看看,可是这货说自己这不舒服都不知道找什么科室看。某天晚上听一个大家讲课,正好讲到他这情况,于是自作主张,蒙上被子开始发汗,第二天说是好多了,第三天又回到原来那个鬼样子。不行我还得催他去别的医院看看,别小问题拖成大问题。
  这段时间和公婆相处得很不错,我只要能多发现他们的优点,不挑三拣四,不多管闲事,关系就会好处很多。还是要多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才没有那么多的闲工夫管其他的那么多事。
  大儿从幼儿园回来,兴冲冲地要去包饺子。他爷爷已经在包,看到大儿包的饺子,忍不住说,“你这包的什么东西,一会儿你自己包的自己吃哈。”
  大儿听爷爷这么一说,顿时就不高兴了,甩着脸子就要从凳子上下来,边撤还边埋怨爷爷不该说他。他奶奶在旁边也说爷爷,让爷爷不要总是打击孩子,我赶紧劝住奶奶,这个时候谁要说一句立场不同的话,大儿更会借题发挥。
  我没让孩子下去,严厉地让他必须回来包饺子,“爷爷说几句怎么了,说完就要甩脸子,就要生气,我很不喜欢你这种行为!哪也不能去,继续包饺子!”
  大儿看我发威了,抹抹眼泪继续包。等大儿出去,婆婆又数落公公,不要总是挑剔孩子,其实对于公公的行为,我也很不喜欢,但是我不能当面去指责他,我能做的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公公就是那样的说话方式,只能慢慢培养孩子对于爷爷说的话尽量不在意、不生气的大度性格。
  吃完饭看大儿玩得挺开心,我把他拉到一边,认真地拉着他的手说,“爷爷说了你,你就生气了,大喊大叫,妈妈批评了你。但是你马上就改了,不再大喊大叫,还坚持包了好几个饺子,你勇于认错,知错能改的好品质妈妈特别喜欢!”过了一会儿,又认真地夸了他一遍。
  生活中孩子总是会犯错,我能做的就是尽量不护短,不溺爱。以后他走进学校,走进社会,受到的批评打击会比家里多的多,那何必让孩子有一颗玻璃心?但是批评也要达到批评的目的,批评不是在发泄情绪,也不是在歪曲夸张,更不应该是对孩子人格的侮辱。批评应该是态度严格基础上的陈述事实,批评之后还要借机表扬孩子,让批评更进一步,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世界读书日,我来推荐书,近期看的两本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让看书成为和呼吸一样自然的存在,有书便心安!
  一、传统管教孩子的方式,误区在哪里。
  在父母管教孩子的日常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类问题,例如孩子哭闹、不愿分享、动手打人、不按要求来……面对孩子的各种管教问题,传统的管教方式是示范、禁止、要求、解释等,这些管教方式通常都不太好使。
  为什么?这是因为父母在管教孩子的出发点基本都在自己这里,面对问题,大人在替孩子思考,教孩子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剥夺了孩子自身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权利,父母完成了所有的思考。但是每个人都喜欢自己思考,因此传统的管教方式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甚至是对抗。
  二、“我能解决问题”的管教方式
  “我能解决问题”是作者提出的一种管教方式,这种管教方式强调养育者着重教会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的内容,教会孩子面对问题时,自己积极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从而让他们自己决定还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样做。
  经过“我能解决问题”管教方式的训练,能比较顺利地处理以后遇到的新问题。在受到挫折时,能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
  三、两种管教方式的对比
  案例呈现:二年级的小男孩和学霸同学玩,但是学霸同学不允许他和其他小朋友玩,小男孩觉得很委屈,自己明明很想和其他朋友玩,却迫于学霸同学的压力,只能跟学霸同学一个人玩。
  妈妈传统的管教方式:在了解了事情之后,不断地教育孩子要容忍,学霸同学有要求咱们忍着就行,不容忍,不谦让,别的小朋友也不愿意和你玩。这是一种站在大人角度,剥夺孩子思考权利的管教方式,孩子自然会比较抵触。
  “我能解决问题”的管教方式。首先明确孩子存在的问题,孩子既想和学霸玩,又想和其他朋友玩。接下来,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遇到这个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可以想出以下几种办法①直接跟学霸沟通,表达自己既想和学霸玩,也想和朋友玩的意愿,试着说服学霸和朋友玩。②跟学霸渗透,朋友身上的很多优点,比如善良、搞笑、大胆等,吸引学霸和更多的朋友玩。③和朋友商量一个游戏,吸引学霸加入。④把时间分成两段,前一段和学霸玩,后一段和朋友玩。⑤直接和朋友玩,礼貌拒绝学霸,学霸可能会反思然后跟自己玩。
  “我能解决问题”让孩子积极思考,明白一个问题不止一种解决办法,每一种办法有优劣,我们可以恰当选择解决办法。
  出月子了,但是还没出门,窗外的树枝上,总有小鸟在“啾啾啾”地向我报告着天气的转好。站在窗台上看阳光,觉得很刺眼,不远处的小山上,树慢慢变成了嫩绿。儿子幼儿园外面,粉红色的桃花开得一簇一簇,异常热闹。
  自然富有生机的一切呼唤着我,想到自己还身处狭小的居室,每天过着规律单调的生活,时不时就会烦从中来。我要去改变了,今天开始准备下午去图书馆静心学习,傍晚接大儿放学,再出去慢跑一会儿。每天有一段时间从单调的事中,从狭小的居室里脱离,对于我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阅读、看电影、写作,是我暂时脱离苦闷生活的手段。近来想了很多:想遥远的家乡和亲人,想内心对事业的渴望,想更美好的感情,想对孩子的各种教育……各种满意的,不太理想的场景和想法不停地在我脑海中翻滚,想得多了,自然就会有焦虑。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你想就能想出来的,必须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才能走出来。
  多告诫自己,“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昨天去接大儿放学,带着他在幼儿园附近玩了很久。幼儿园附近是一个5A级景点,场地开阔,古香古色,我们在一个酒店门口玩了很久,门口一边有水池,水池里立着四小一大五个酒壶,另外一边是三个铜塑像。
  还有一个小女孩,是中三班的,也在酒店门口玩。兴许是两个孩子比较投脾气,一会儿他俩就玩到一块了。两个人一会儿摸摸塑像,一会儿看看酒壶,一会儿又在台阶上蹦上跳下的。我们两个妈妈坐在一边,开始闲聊。
  女孩妈妈先开口,“你家儿子真爱说,小嘴一直说个不停。”
  我笑笑着承认,确实大儿一直嘴没闲着。
  女孩妈妈继续夸奖,“你儿子五官长得真好,眼睫毛还那么长。”
  “可不的,男孩子长那么长的睫毛。”我笑笑附和着。
  “我家女儿就不爱说话,特别内向,胆小。”女孩妈妈有点焦虑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那她就是天生比较内向的孩子。”我试着去安慰她。
  说到这里,我能明显感觉到女孩的妈妈不喜欢孩子的这种性格,大部分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胆、热情、自然、大方。包括老公,都会时不时地抱怨大儿,说他很多时候很软弱,没有男孩样。我经常和他说,每一种性格都有他的合理性,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不能轻易地就否认孩子哪种性格就好,哪种性格就不好。
  就像我家大儿,我坦然接受他的内向、慢热和安静,因为我知道,这种性格的孩子虽然看上去好像没有男孩子的活力,好像很胆小,一点儿也不调皮。但我能清楚地发现他身上的很多优点:专注力强、有耐心、坚持不懈、同理心很强。这些优点足以支撑他怡然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思绪回到我们的聊天上,我把大儿拉过来,跟他说奶奶等我们回家做饭,我已经定好了闹钟,十分钟后闹钟响了就回家,大儿爽快地答应了。女孩妈妈赶紧趁机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人家小朋友说好什么时间回家就什么时间回家,做事多利索。你看看你,平时经常磨叽,要向小朋友学习呀。”
  听到女孩妈妈这样说,我只能尴尬地在旁边笑笑。女孩妈妈的初心是好的,借表扬我的儿子去鼓励她的女儿,但是她的方式却是负面的。扬他人孩子抑自家孩子,看似谦虚的做法,却会产生负面的效果,孩子能听到的就是那句“你看看你,平时经常磨叽。”等于又一次负面强化了,你说,自家的孩子能爱听吗?
  何不如把这话改为,“你看人家小朋友说好什么时候回家就什么时候回家,做事多利索。妈妈相信,你肯定也能像小朋友一样,做一个利索的好孩子!”带着孩子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同时给孩子肯定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东北的一对夫妻辅导女儿背乘法口诀,但是孩子背了四五遍都背错了,怎么也背不下来,呜呜直哭。江西台的家庭幽默录像配上文字,拿来逗笑嘉宾。
  多年前看这个视频哈哈一乐,今天再以元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视频,不禁心里一沉。为什么呢?我们从元认知的两条理论来看妈妈的教育效果。
  1.元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学习受情绪的影响。简单点说,积极情绪状态下,大脑细胞活跃,记忆力强,知识的学习效率就高,效果就好。反之,亦然。视频中的小女孩全程都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所以原本很简单的3乘以5,她屡次算错。
  2.元认知心理学还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潜意识观,认为我们的很多行为是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也就是到某种情境(简称S),出现某种情绪(简称E),会导致某种反应(R),简称为SER。小女孩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已经形成了自动化的SER,一进入学乘法的情境,她的情绪就是消极的,学习的效果就是很差的,所以3乘以5她始终做不对。这种在数学乘法上形成的SER反应,如果不及时干预调整,会泛化到整个数学学习,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情绪对知识的学习如此重要,情绪还会影响孩子的一个个SER反应。视频中的爸爸妈妈始终是冷漠的语气,焦虑的情绪;小女孩始终是哭着的状态,消极的情绪;我们还怎么去要求学习效果,怎么还能笑得出来?!
  这段时间接了一对夫妻关系咨询的个案。老公对老婆偶尔出去和朋友喝酒唱歌应酬很反感,几次因为这个事和老婆大吵。老婆呢,觉得自己就是正常的朋友间交往,老公反应这样强烈让她很不舒服。
  在前两次的咨询中,我引导夫妻双方既站在自身的立场审视自己的想法,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想法。明白自己的需求有其合理性,他人的需求也有其合理性。
  老公反感老婆偶尔出去喝酒应酬有其合理性,原因如下①老家喝酒的风气比较淡,男人为了应酬工作喝酒能理解,但是女的出去喝酒的现象比较少见,所以爱人出去喝酒,来访者很反感。②来访者心目中理想的爱人形象,是比较传统的女性形象,在家里安心相夫教子,尽量减少出去喝酒唱歌等应酬。所以,一涉及到爱人出去喝酒唱歌,来访者就消极情绪就很高。③来访者本人接触过一些喝酒唱歌的女性,目睹过一些不太好的现象,因此对女性出去喝酒唱歌就比较反感。
  站在老婆的角度思考“出去喝酒应酬”这件事,有其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来访者爱人出去喝酒唱歌不是一直以来的习惯,在2021年以前,爱人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是相夫教子,很少出去喝酒,所以,爱人偶尔出去喝酒唱歌没有形成习惯,这和常年在外面喝酒应酬的女性有着本质的区别。②来访者表示没有发现过爱人因为喝酒唱歌出现一些言行上的偏差,由此可以推断,来访者的爱人在喝酒这件事上是比较节制的,只是和朋友之间的消遣和放松。③来访者的爱人经历了十多年的全职妈妈时期,全职妈妈的生活比较单调,精神压力很大,没什么方式排解。等到孩子终于长大一些,爱人通过和亲戚朋友喝酒找到了一种排解生活压力和丰富生活的方式,所以爱人认为自己出去喝酒唱歌没有多大影响,只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作为咨询师,我的目的不是说让老婆就听老公的,从此以后不喝酒不应酬;也不是说让老公就不理解老婆,就是不让她喝酒。在两个人亲密关系中,不是只有非黑即白的思考和处理模式。你非得听我的,或者我非得听你的,这样很容易产生矛盾。既然都理解对方的需求有合理性,老公不让老婆喝酒有他的理由,老婆出去喝酒也有她的理由。双方需求都合理的话,单纯地让任何一方改变或者妥协都没办法解决矛盾。
  还有第三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呀,找到一种解决办法,既满足老公的需求,又能满足老婆的需求。所以在喝酒这件事上,夫妻二人接下来就可以试着去协商,商量出一种办法让两个人都满意。
  这就是解决矛盾冲突的第三条路:同时满足,这让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种沟通方法,“谁也不会输”。其实不仅仅是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中如果经常能秉持这个原则,矛盾会少很多。
  用元认知心理学帮朋友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当孩子害怕站在高处时,我们要不要强迫孩子?
  一、问题呈现:
  朋友家老二今年一岁十个月,小名叫小花。朋友最近遇到一件事让她特别头疼的事情,小花前段时间站在凳子上玩的时候摔了几次,当时她就跟孩子说以后不能站在凳子上玩了太危险了容易摔到,结果最近她孩子别抗拒在椅子上吃饭站在小凳上洗脸,凡是高一点的地上她都不去,每次站在凳子上洗脸都哭的不行不行。妈妈告诉孩子没事的,妈妈站在这保护你不会让你摔到的,可还是不行。
  今天上午朋友就跟孩子叫上劲了,孩子越是害怕站在凳子上我朋友是让她站,就这样僵持了一上午,小花也一直都在哭,朋友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就是跟孩子,杠上了像这种事情该怎么去引导孩子?
  二、问题诊断分析
  1.孩子在这件事情上的情绪始终没有被关注到,家长只是在讲道理,告诉她不要害怕。
  2.朋友认为孩子就是不愿意站到高处,想通过“暴露疗法”消除孩子的症状。但是她没有看到孩子对于站在高处产生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小花从高处摔倒了,有生理上的疼痛感,最主要是有从高处摔下来的害怕和恐惧情绪,这种害怕恐惧情绪导致她现在很畏惧站在高处。
  就是说小花对站在高处形成了一个潜意识自动的条件反应。一遇到站在高处这个情景(我们称为S刺激点),她就出现害怕恐惧的情绪(称为E),然后她就不敢去高处(称为R),这条SER已经自动形成了,所以她现在害怕站在高处是自动反应的,是她也控制不了的。这种SER泛化到了其他方面,让孩子出现但凡有一点高的地方,她就不敢上去了。这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反应,通过意识层面的告诉孩子不要害怕,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家长强迫她站在凳子上,实际上是强化了孩子的SER反应,加重了她对于站在高处的恐惧情绪。
  三、处理策略
  (一)家长认知调整。教育孩子是要学习的,出现了问题不要着急想着立马就要解决。当我们没有好方法、好思路教育孩子时,那就先不要教育,等我们准备好了好知识再去教育。很多时候,盲目的错误教育还不如不教育。
  (二)家长情绪的调整。孩子出现任何问题,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一定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去看到孩子的情绪。例如在这里,面对孩子从高处摔下来,朋友如果第一时间看到,并安抚孩子的情绪,试着抱住孩子,边摸她的后背边说,“你刚刚从高处摔下来了,很害怕对不对?不要害怕,妈妈在这里,妈妈抱抱,妈妈摸摸。”
  (三)非临床设置游戏,给孩子输入新的SER程序性反应。
  1.第一个游戏:我能在小凳子上站得稳。
  爸爸先在凳子上站好,小心地把一只脚放在凳子上,然后把另一只脚也放上去,边放边说,“我小心地先抬一只脚,再抬另一只脚,就能稳稳当当地站在凳子上了。”等站到凳子上,再骄傲地说,“我真勇敢,不怕站在小凳子上。”
  妈妈也重复爸爸刚才的操作,姐姐也一样。轮到妹妹了,鼓励妹妹按照大家做的一样做,如果妹妹还是不敢,不要着急,让她在旁边看着,你们多玩几轮,如果第一次玩妹妹还是不敢,还是不要着急,再选下次她高兴时再玩这个游戏,妹妹应该会被带动玩这个游戏。
  只要妹妹玩了一次,全家每个人都鼓励她一次,“妹妹一只脚一只脚地站到凳子上,站得那么稳,你真是太勇敢了,为妹妹鼓掌!”鼓励她多玩几次,直到妹妹不害怕站在小凳子上。
  2.第二个游戏:我能从小凳子上跳下来。
  在第一个游戏的基础上,玩第二个游戏。前面的流程跟上面的游戏一样,多加一步就是,站稳后,再稳稳地跳下来,说“我能稳稳地从小凳子上跳下来,我真勇敢!”爸爸,妈妈,姐姐分别演示一遍,鼓励小花也一样去做。
  这两个游戏的目的,都是在调整小花面对高处的恐惧情绪,给她站在高处创造积极、快乐的情绪。让她一想到站在小凳子上这个情境(S),就自动产生积极、骄傲的情绪(E),然后就能勇敢地站上去(R),给她建立新的SER程序性反应。
  四、总结:把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运用在教育孩子上,分析问题会特别快速而准确,干预起来效果也会比较好,因为这是一种一对一的靶向干预。
  下午感觉累劈了一样,中午给孩子接上觉,我赶紧填报名表,元认知第8期研修生开始报名,我想今年一次性就通过,毕竟竞争还是蛮激烈的。等我把琐碎的报名表填完,各种资料准备全,孩子又醒了,于是喂奶继续哄睡,两次放下都失败,抱在怀睡得好好的,过一会儿突然又睁开眼,无比清醒地看着我,我的内心是绝望的,强打着精神哄了一次又一次。到了三点多,实在是腰酸背痛,果断放弃哄睡,敲开公婆的门,让他们带了一个小时,我躺尸睡了二十分钟。
  这两天傍晚都约老公出去走走,把老二放在家里,带着老大去家附近的山上溜达溜达。有了老二后,我和老公说话的机会都少了很多,两个人轮流看两个孩子,不是他在哄老二,就是我在辅导老大学习,要不就是我守着老二,他陪老大玩。趁着这两天出去溜达,彼此都谈了谈最近的状态。
  他呢,抽空带小孩备课,终于给本科生上完了课,给这群小年轻上课,老公做的课件很精致,很符合他们的品味,年年被学生们评为优秀教师。经常臭美地和我说,有几个女学生很愿意亲近他,有一回还邀请他一块出去玩,他回应说,“家有糟糠之妻,嗷嗷待哺,着实不便。”气得我追着他打了好几圈。
  但是他膝盖和胳膊还是有点不舒服,又拍了彩超去找风湿免疫科,也在“好大夫在线”预约了北大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看。我也就纳闷了,就他这个腿疼、胳膊疼,找了这么多科室,没一个人能给出确切的诊断,这还成疑难杂症了。
  我俩“约会”了两天,能聊一聊,都感觉不错,看样子不止是我需要放空,老公也经常需要放空。
  请看见自己的情绪并明确表达出来
  晚上九点半,我带大儿洗漱,屋里老公在哄小儿,小儿一直哭闹不止。我进屋,想替换他。
  老公把手机灯打开倒扣在床头,所以屋里很黑,我一下子从亮的客厅进去,漆黑一片。“怎么样,不好哄吧,我来吧,你休息休息。”我边说边要接过孩子,“把灯打开,我都看不到孩子在哪了?”
  “放屁!怎么会看不到孩子在哪?”老公生气地反驳道。
  被他这么一说,我心里就像平地惊起一声雷,但我马上意识到老公是哄孩子有情绪了,情绪高了自然说话都带刺。我只能马上调整调整状态,尽量不去在意他极其难听的“放屁”二字。把孩子横抱着安抚一会儿,孩子很快安静下来。我催促老公,“去吧,赶紧去休息,我来哄,今天晚上你就不用过来,好好休息一晚上,看胳膊能不能好点。”
  “那胳膊是休息一个晚上能休息过来的嘛!”
  老公抛出第二个雷,但是我已经比较平静了,因为不断提醒自己,他这会消极情绪很严重,我如果还绷不住情绪,两个人势必要大吵。老公愤怒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孩子在你手里跟在我手里完全不一样,我要一横抱他,根本就哄不住。”
  “我知道你哄孩子累了,孩子还这么哭闹,感觉很挫败,很难受。但是我丝毫没有指责你的意思,一进来我没有说你哪里不对吧,我都是说我来哄,你去休息。有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所以我们尽量情绪平和地去哄孩子。”我尽量看见他的情绪,同时陈述事实。
  “我怎么情绪不好了。他一醒了就哇哇大哭,根本哄不住,你一进来搞不清状况就说我,还说什么看不清孩子在哪,简直就是放屁!”老公狠狠地撂下这两句话出去了。
  我抱孩子坐在床头,心里特别堵得慌,尝试大口大口喘气来调整情绪,边喘气边觉得特别心酸,眼泪情不自禁流了下来。当时特别想抱着孩子去书房找老公理论,即使说不过他,但是好歹也能让自己不那么难受。
  忍了忍,哄孩子要紧吧,强打起精神全心全意地哄老二。十几分钟后老二睡了,我坐在床头,突然发现对老公的怨气全都消散了。我一下子笑了,那种由衷地发自内心地笑,“刚才那么难受的情绪下都没有找老公理论,因为知道两个人在气头上,很容易把吵架扩大化。现在我情绪下来了,不那么难受了。好像历练了一番一样,老公的话也伤害不到我,我始终在调整自己,修炼自己不被他人伤害的能力!”
  外界总有很多不如意,如果我们不保护自己,总是被外界的很多伤害所牵绊,那我们也一样会受伤害。有些朋友和我说,小时候妈妈怎么打她,让她一想起就很难受,我和她说,如果你不放下妈妈对你的这些伤害,你就会一直难受下去。有的朋友说月子里和婆婆闹得很不愉快,月子仇要记一辈子,我会劝她,何必呢,路要往前走,人要往前看,何苦用那些矛盾来折磨自己。我们有不受他人伤害的能力,要改变他人很难,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对外界的伤害说不,才能真正地活得舒坦一些。
  我能不受老公伤害,不在意他说的那些话,是因为我理解他,我知道他不是故意要那么说,他只是不知道怎么说会更好,而在情绪起来时任由本能支配,这可能就是佛家讲的“因为理解,所以慈悲!”虽然我还到不了那个境界,但是对他人慈悲,也就是放过自己。
  我理解老公的什么呢?首先,他很少看见并正视自己的情绪。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养育者很少看到并安抚他的情绪,所以他没有形成时刻正视自己情绪的能力。当他哄孩子心烦,烦躁情绪很严重时,在他头脑中没有办法居高临下地看到自己的情绪。
  其次,老公没有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多人一有了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会选择把自己的情绪外移,通过抱怨、指责、批评他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这种把情绪外移的方式能减轻自身的很多压力。但是他人感受到了抱怨、指责、批评后,也会本能地对抗,于是两个人就不是交流情绪,而是互相指责。我们一方面要练就自己的眼力,通过他人抱怨、指责、批评这些富有攻击性的外衣,看到他内在的情绪需求。
  另一方面,尽量告诉对方,有情绪了请明确地表达出来。虽然在我们这个社会,特别讲究克己守礼,作为男人,更是从小就被灌输表达情绪是很羞耻的,你看看有多少家长会骂孩子,“哭什么哭,男孩子哭哭啼啼像什么样”,但是为了和他人更好地沟通,我们真的要学着去明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否则那种扭曲的表达方式特别容易引发矛盾。如果老公在我进来就说,“孩子一直哇哇大哭,我哄不了,这种感觉真挫败,我这会儿很心烦。”那么,他的消极情绪就有通道表达出来,并且能够得到理解和安抚。
  老公要学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正视自己的情绪,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也是我以及很多人需要去学习的。
  最近在学的元认知心理课程里,讲到要用四大动机去调整自己的很多认知,认知高了很多烦恼就不成烦恼,问题也不再是问题。这段时间都在实践,今天就用四大动机思考为什么要守住自己的边界,时刻思考并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有这样一个思考,也是因为同时在听李松蔚老师讲的亲密关系的课程。把两个课程同时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
  一、认知动机
  每个人都有他的需求和主张,我们在沟通交流时,如果能始终守住自己的边界,不侵犯他人的边界,并关注和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就能和他人更和谐相处。
  二、提升动机
  如果时常守住自己的边界,关注自己的需求,就能提高自己内观的能力,让自己的各种需求和各种生命能量能得到很好地满足。
  三、附属动机
  关注并表达自己的需求,能让他人感到你始终守在自己的边界里,没有侵犯到他人的边界,他人不会感到被冒犯,就会想办法去满足你的需求,接下来两个人沟通就会更好。
  四、焦虑动机
  如果不时刻关注自己的需求,不正向表达出这种需求。就会总是以抱怨、批评、指责他人的方式去隐晦地表达自身需求。而抱怨、批评、指责特别容易激发矛盾,使沟通失败。
  事例反思:昨天老公送公婆回县里,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很累,到了下午五点多他还没有往回走,我给他打电话,当时是这样说的。“你还没走呢?我觉得自己已经够让步了,你说要送爸妈回去,我觉得送就送吧。你说吃完饭就往回赶,我也等着。可是后来你又说要去挖野菜,说七八点就到家,这会你还没走呢!”
  老公一听我这么说,本来准备吃完晚饭回来的,赶紧就往回赶了。到了七点来钟,我又给他打电话,问还有多久回来,老公说大概八点多回来。
  我又没好气地说,“八点多是多少,八点半也是八点多,八点五十也是八点多。”
  老公也生气了,“八点多就八点多一点,能是八点半和八点五十吗?挂了!”
  从昨天我们的沟通来看,两次效果都不太好并且两个人都不愉快。原因就是我侵犯了他人的边界,并没有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在这两次沟通中,我始终不侵犯老公的边界,不指责他的行为,并明确表达希望他快点回来的意愿,沟通效果会好很多。
  所以,以后遇到事情,可以有三步来实践守住边界并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昨天我的需求就是希望老公能早点回来,我一个人在家带一个多月点的小孩,身体很疲惫,心里会烦躁,希望有一个人能分担。内心其实是希望他不去送公婆的,他去送了公婆又希望他马上就能往回返,他说七八点到家就希望他能早点到家。我的需求其实很简单,我就希望他早点回来,替我分担。
  二、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要侵犯别人的边界。
  老公送公婆回去,我没有异议,没有侵犯他的边界。但是后来老公说还要挖完野菜才能回来,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边界已经被冒犯了,但还是假装大度地说,去吧好不容易回去一趟,这就是没有守住自己的边界。
  后来指责老公走得晚,指责老公说话不明确(八点多,没有给我确切的时间),都是侵犯了老公的边界。这当然会让老公也感到很不舒服,进而反抗。
  三、守住边界并表达需求
  如果始终秉持这个原则,第一次沟通我就可以这样表达,“老公,你坚持要送公婆回去时,我就已经有些不舒服了,但是考虑到你特别孝顺,我也不好坚持什么。我满心期待着你送完他们马上就能翻回来,可是你又告诉我说挖完野菜七八点才回来,我带孩子很累,一听到你这么一说更是心烦。我只是希望你能早点回来,帮我分担。”
  第二次沟通我就可以这样说,“我特别希望你们早点回来,因此想知道确切的回来的时间。所以你说八点多一点,我觉得很没有安全感。”
  始终明确“我”想要什么,“我”需要什么,在自己的边界里表达自己的需求。
  用四大动机分析为什么要积极主动刷牙、洗脸,给孩子补充知识。
  大儿今年六岁,我细致地教过他如何刷牙、洗脸。但是他在这件事情上不积极、主动,有时我叫他他也不愿意去,很多时候我得牵着他的手去,即使牵着他也不愿意去。学了陈老师讲的用四大动机调整认知,我试着用四大动机帮孩子分析为什么要积极主动刷牙、洗脸,给孩子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一、认知动机
  1.刷牙、洗脸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妈妈来帮忙。你能自己做很多事情,自己洗袜子,自己洗碗,自己穿衣,自己叠衣服。你是一个对自己的事情很负责任的孩子,所以,你肯定也愿意自己主动去刷牙洗脸。
  2.主动刷牙才能保护好牙齿。我们每天要吃很多的食物和东西,食物残渣会附着在牙齿上,产生细菌,侵蚀我们的牙齿。我们好好刷牙,把细菌刷走,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牙齿。牙齿保护得好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吃东西,吃起东西来也能更香。
  二、提升动机
  1.我们现在把自己的小乳牙保护好,以后的恒牙才会更健康,牙齿更健康了,我们就能吃下更好、更美味的食物,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好处。
  2.我们每天坚持自己刷牙、洗脸,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才能越来越好。
  3.我们每天都坚持自己刷牙、洗脸,自己做事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我慢慢就能成为一个自理能力越来越强的孩子。
  4.我能坚持天天自己刷牙洗脸,我是一个很能坚持的孩子,有了这种坚持,我能做成很多事情。
  三、附属动机
  我坚持天天积极、主动刷牙,牙齿就能白白的、亮亮的。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都会说,“看赵佑安的牙齿保护得多好,白白的,亮亮的,很健康。他在家一定积极主动地刷牙,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爱刷牙的好孩子!”
  四、焦虑动机
  你要是不自己积极主动刷牙,爸爸妈妈有时很忙,顾不上你。时间长了,牙齿上的细菌就会越来越多,细菌会咬烂你的牙齿,让你很痛很痛,就像书里讲到的那个小朋友一样,到时候你也吃不了饭和好吃的东西了。
  反思:我以前让孩子做一件事情,很少用前面的三大动机,即认知动机、提升动机和附属动机。孩子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也不知道他做这件事情到底对自己哪里有益,所以导致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动机不足,自然不愿意积极、主动去做。
  相反,我采用的更多的是焦虑动机,经常拿不做一件事就会怎么怎么样,来“威胁”孩子,给他制造焦虑。例如,“你不刷牙就不能吃饭哈,那么多好吃的你也吃不到。”“你不刷牙,牙齿就会烂掉,到时候我就带你去医院打针、吃药。”这就导致一些情况:有时候孩子宁愿不吃饭、不吃好吃的,也不愿意刷牙;他还没体会过牙齿烂掉,去看医生的经历,所以这种焦虑对他影响也不大。
  学了四大动机才明白,想要调动孩子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尽量采用前三大动机,减少使用“焦虑动机”,这也符合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同时,多强调前三大动机,少强调焦虑动机,也是对孩子多进行正向强化,少进行负向强化,效果自然会不一样。
  傍晚跑步回来,大儿给我开了门,却见他一脸泪水,有点恐惧地看着我。我赶紧脱下鞋,抱着他安抚了一会儿,询问原委。
  “妈妈,那个东西坏了。”大儿哭着说。
  “什么东西坏了?你带妈妈去看看。”
  大儿把我引到沙发那边,指着沙发上的纪念品。原来是一个学生送给我的一个迪拜塔的纪念品,这个纪念品是前几年他去迪拜玩买的。在大儿玩之前我就告诉他,这是大哥哥送给妈妈的珍贵礼物,要玩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
  大儿把高塔旁边的小塔掰坏了,弄掉下来了,怪不得吓得一直哭,见了我也不敢抬头看我。我内心马上提醒自己,这个时候更不能生气发火,于是抱着他,柔声说,“你这会肯定很害怕对吗?因为你玩妈妈的纪念品,妈妈跟你说那是哥哥送给我的珍贵礼物,你把旁边的小塔掰坏了,害怕妈妈会骂你,甚至打你,是不是?”
  大儿点点头,泪水再一次涌出来。
  “你掰坏了小塔,哭着跟妈妈说,证明你自己也知道错了,妈妈这次不怪你。知错能改是好孩子,你再玩时就要小心了。现在我们能为小塔做点什么?”
  大儿听我这么说,终于擦干了眼泪,努力地想自己能做点什么补救措施,“我可以叫爸爸用那个热的胶给它粘回去。”
  “好孩子,你真会想办法,等爸爸回来你就和爸爸说。”
  最近在听得课程强调家长解决孩子问题的几大流程。第一步是科学诊断,大儿犯的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第二步,搞定自己,先让自己情绪平和,认知不断得到提高。第三步,备课找知识,调认知。这一步包括搞定孩子的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本身。这里我进行了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先看见并安抚孩子的情绪。第四步情感组织者。从塑造大儿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不怕犯错,错误是学习的机会这些角度去设计情感组织者。第五步,给适应性的程序。就是通过这件事,教会孩子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可以怎么做。第六步,重复加积极评价。
  整个事件的处理,我在前三步做得还可以,但是从第四步到第六步还需要改进。第四步可以这样改进,让孩子过去的良好行为作为情感,推动他这次的改进,和孩子说,“你把小塔掰断了,能第一时间告诉妈妈,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妈妈很喜欢你这种勇敢。你还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你看以前你对妈妈发脾气了你就跟妈妈道歉,好好跟妈妈说话。”
  第五步,可以这样和孩子说,“以后自己做错事情了,不要害怕。第一步勇于认错,勇敢地和爸爸妈妈承认错误,勇于认错的孩子特别棒。第二步积极补救,好好想一想我们能做点什么,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这次你能想到用热熔胶给他粘上,就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第三步知错能改,下次妈妈说珍贵的礼物时你就不能拿出来玩,玩其他玩具时也尽量小心,不要弄坏。”
  第六步,可以把第四步和第五步多给孩子重复几遍,以后一遇到机会孩子做到了就可以对孩子积极评价,表扬他勇于认错,积极补救,知错能改!
  把孩子的问题还给孩子
  晚上花了将近一个来小时继续看《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第六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还能怎么做?》这一章花费的时间很长,是因为边读边不断地在联想,联想到近期听李松蔚老师讲亲密关系里的“边界问题”,有了下面的思考。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8-12岁的孩子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同伴之间,与家长之间和与老师之间的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以及利用这些问题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是这一章在阐述的主要内容。
  父母们如何面对孩子的各类问题?估计大多数父母一遇到孩子的问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好麻烦,怎么又有事,就不能让我消停点。于是父母们为了赶紧解决问题,就会采取“权威法、解释法、建议法”,父母主动地帮助孩子以便更快地消除问题。
  父母为什么会有以上的想法以及做法?原因就在于父母认为这些问题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们想要快速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把问题的边界弄混了,把原本属于孩子的问题归属于自己身上,于是就替孩子着急,替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孩子的书包很乱,这原本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但是父母把这个问题归属于自己,就会不停地催促孩子收拾书包。孩子在学校和朋友闹别扭,这原本也是孩子自身的问题,父母同样把问题归属于自己,就会迫不及待地给孩子提供各种方法和朋友和好。
  父母把原本属于孩子的问题归属于自己身上,所采用的“权威法、解释法、建议法”,都只是父母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剥夺了孩子思考的主动权。这些方法对于发展孩子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真正的帮助。
  如果我们让问题归属于它原来的主人,很多问题和矛盾是不是就能很好地解决?孩子的书包很乱,这是孩子自己的问题,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在学校和朋友闹别扭了,这也是孩子自己的问题,父母同样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和朋友的矛盾。
  当我们不把孩子的问题抢过来,“占为己有”,而是让孩子的问题回到孩子自己身上,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孩子就成了问题的主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孩子自我力量的证明,自信的来源和价值感的体现。
  今天实在是写不动东西了,因为大脑累到懒得思考。昨天晚上为了让老公多休息一会儿,有更多的时间缓解他的脚痛,我一个人带了一整晚孩子,今天一整天还是自己带,公婆回县里有点事还没有回来。
  上午孩子醒了三个小时都不睡,给我累得把他扔被子上,自己躺在旁边哇哇大哭。身体的累,心里的烦,根本无处排解,也没力气去排解,本能地就想大哭。哭了十多分钟感觉好多了,边哭还边奢望小儿能自己在被子上睡着,听到他哼哼唧唧的声音,才明白做白日梦呢,擦干眼泪,强打精神继续哄。
  这样的时候想找人发泄吗?也想呀,可是找谁呢?老公呢,他上着班,我要找他哭一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让他着急上火。朋友呢,远水解不了近渴,孩子还照样得自己哄。所以,想哭就哭,一个人默默流泪,一个人号啕大哭,不管怎样,总能度过这艰难的时候。以前有那么多难熬的日子,咬咬牙也就过来了,现在带老二虽然很累,但是日子不会一直这么累。
  下午老二基本在睡觉,中间接觉三四次,我忽忽悠悠一会儿来一小觉,一会儿做个梦。四点半老二清醒,我马上去洗头、洗衣服、收拾收拾,心情低落的时候越是啥也不干越难受,所以这个时候我一般都会开始各种收拾。然后抱着老二,跟着手机开始唱《挪威的森林》,唱着唱着心情好多了。
  晚上洗洗刷刷,弄老大学习,接着弄老二睡觉,艰难的一天不也过来了吗?明天接着战斗!
  抱怨、愤怒、指责、委屈、伤心等负面情绪的的背后,都有一份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我们要善于通过这些外在的负面情绪,去看清自己以及他人真正的心理需求。
  当我带孩子特别累想抱怨爱人的时候,我识别到抱怨的背后,其实是我想要被认可、委屈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当孩子特别愤怒地说,“妈妈,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时,其实是孩子渴望被理解,被安慰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当爱人指责我总是对他做菜指手画脚时,其实是爱人想被信任、被认可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我们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到负面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尝试去满足自己自己他人的心理需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少很多。
  知道上面的这个原理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断地锻炼识别自己情绪,并表达内心情感需求的能力。同时摒弃我们所熟悉的通过抱怨、指责、愤怒等负面情绪去曲折地表达需求的方式。
  出月子那天,下午去图书馆看了会书,然后去幼儿园接老大。回到家,老公在哄老二,看到我,开玩笑地说,“玩嗨了吧?”这句话让人听着特别不舒服,我表达了自己的不舒服,老公随即反问,“我这样问不对吗?难道我应该说你玩得不好?”按照往常我肯定会不加思索地指责他,“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说话?非黑即白!”但是我知道我想指责的背后,有我自己未被老公理解和满足的心理需求。
  晚上孩子们都睡了,我俩躺在床上聊天,我又捡起那个话题聊,“你知道吗,老公。晚上你说的那句玩嗨了吧,我听着很不舒服。虽然知道你是在关心我。但这句话让我听着好像我就是特意出去嗨,我听出了嘲讽的感觉,虽然你没有嘲讽的意思。我为什么出去,是因为憋了一个月,带孩子很累很心烦,我不过是想出去让自己的情绪得到一些排解,人稍微放松点。你哪怕这样说,老婆,回来轻松点没?这样会让我觉得我带孩子的辛苦被看到了,被理解被安慰了,我也会好受很多!”
  我一口气说完这些话,老公没有反驳,也没有指责。识别自己的心理需求,并直接表达出来,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吵。
  昨天晚上十一点钟睡下,两点钟老二醒了要吃奶,我实在是困得不想弄,打开门叫老公。婆婆、老公和他弟弟三个人一直在客厅吃东西、聊天,老公很快就进来弄孩子,我就自顾睡着了。
  早上我不耐烦地问老公他们到底聊什么,到两点多了还在聊,老公反问你回家不也和家人一直聊天嘛。我的不耐烦,我对老公他们聊天到那么晚的生气,背后都是我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羡慕老公经常能和家人见面,能和家人聊天;我伤心自己很想见家人,很想和他们聊天时,基本实现不了;我生气每年暑假自己想回去时,老公都是这个理由、那个理由反对。
  常年在这边呆着,每一次和老公他们的家人相聚,都刺激着我心理需求没有满足的伤痛。可是能怎么办?我自己明明知道没有办法解决,我们不可能抛下这里的一切回到我的老家,即使回老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可是每每这个时候我还是会忍不住伤感,忍不住觉得不公平。
  昨天弟弟发信息说年底准备买房,问我能借给他多少钱,和老公商量了一下,给弟弟回了话。一收到弟弟的信息,我盘算着家里的钱,恨不得尽自己最大所能地帮助他。老公迟迟不给我回信息,我又担心没有及时回弟弟,让弟弟会不会觉得我没有诚心借这个钱。
  那一刻,悲从中来。试问从我嫁到外地到现在,我的家人给了我什么支持?我们买房、买车,没有一个人说帮一分钱,平时也是我更多地帮助他们。借钱给我姐买房、开店;我弟订婚、开店,都有给他借钱,平心而论,我真的一直在努力帮他们。可是自己呢,得到了什么!还会因为没有及时回弟弟的信息而害怕,也会因为没有借那么多钱给他而心亏,我的这些想法让自己都感到可悲。
  今天阴天,昨天下了一场大雨,雨下到了我的心里。
  昨天半夜十二点幼儿园发通知,说今天不用上学。三点多我起来喂奶,赶紧把截图发给公公,想着他爱玩手机,一早应该就能看到。谁想大家都没看手机,等老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看到门口空荡荡,才想起看手机,又匆忙把孩子送回来。班级群里也通知说开始居家上网课,原来是周边县城已经有一例阳性,网课到了是来了。
  昨天还收到一个通知,说是区财政吃紧,已经跟省市反应,省市财政准备给予救济。资金一到位就给我们这些单位的人发工资,怪不得发工资的日子没收到短信呢,原来是区里又没钱。我和老公调侃说,咱们区又要去找爹妈要钱了,你瞅瞅这不要脸的,别的孩儿都是给爹妈拿多少钱,咱们市这个孩经常伸手要,惹爹妈烦死了。
  疫情下的日子有安稳,也有很多不确定。在这样大时代的裹挟下,人很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心里会乱。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保持相对稳定的作息,多做一些自己能确定的事情,尽量保证心里的稳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