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了夜班以后我又去跟杨永龙老师门诊,看到一点半才把早上的病人基本处理完,因为有些病人做了检查还没有回来开药,早上一共是90个病人,复诊病人占三分之一以上,处理起来也相对快一些。 大概是因为快过年了,病人也要储备一点药物过个身安体舒的年,不过没病谁又愿意吃药呢。 从早上一屁股坐下到下午一点半结束的时间里,八九十个病人,平均下来每个病人只有五分钟不到的时间,或许你会说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张仲景祖师爷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教训我们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如果短期就知道决诊了呢?而且还保证了短期决诊的疗效呢?有些技能比如游泳,你开始学估计要花好长时间才能学会,可你一旦学会后,就算十年你没再下过水,有一天你再入水时也依然能够浮得起来。
学中医当如是,花费功夫学深学透以后便可留神去形,不再追求面面俱到,不再需要望、闻、问、切俱悉便能遣方处药,直达病根。这也正是“快即是慢,慢即是快”的一种解释。 杨老师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一定以一种非常缓慢的状态去研究中医和运用中医,去研究各种疾病,所以才能在一上午处理八九十个病人时还能游刃有余,既保证疗效又保证速度。 我常常心浮气躁的追求过某一方某一药治疗某一病的快速疗效,如治疗咳嗽病人以前多加桔梗、浙贝母、杏仁,可实践下来后我很郁闷,明明以前很有效果的,原来那是我一厢情愿的以为这几味药对咳嗽有用,从而忽略了更多治疗咳嗽药物、方剂的学习。以一种浮躁求胜的心去追求快速疗效的同事也失去了快速进步的机会。现在想想,年轻总是沉不住心的。 杨老师处理临床病人是快,临床之外是慢。任正非曾说:“创新没有突破就是一地鸡毛”。在临床,遣方处药没有效果,你态度再诚恳,花两个小时去给病人查体、把脉等,说的不好听,狗屁都不是。也不过是虚有其形。 如何知道自己不知快与慢,很简单,回想一下最近看了多少病人,又看了多少书,背了多少方子便一目了然。面对同一疾病,你是否能给出很多种不同的治疗呢?面对不同病人同一疾病你是否又能根据病人情况作出不同的药物加减呢?就算一天背一个方子,一年也有三百多个方子装在肚子里,也够用了,又何必三五年过去了到处寻仙问道呢? 现在跟师,有的疾病我能大概看出其证形,如果长此以往跟师下去,接触很多个同样疾病的病人后,我便能在日后接诊病人时,直中要害,快速解决病人病痛。我幻想那种感觉应如万军丛中取敌上将首级般畅快,不带一丝迟疑。为了那短暂的畅快,或许我要花三五年去磨砺。 人生短短几个秋,又或者粗俗一点的说:人生短短急个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