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有哪些不知道)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可能消耗了五分之一的生命,而到我知道我不知道这个阶段已经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惶恐,之前在探索我知道的这个过程中是无忧无虑的,可以自由自在,自想自测,即使没有年长人的指点,也能在自我意识里面触碰到那些自己喜欢的,为什么说自己喜欢的,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你就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接触甚至花费更多的生命去深入研究它,我还是赞同喜欢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共识。
随着认知的增长(我在这里没有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因为认知没有增长,即使你已经八十岁也没用)对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已经不要求最好了,而是最适合就是最好的,再也没有精力去筛选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那一种方式了。实际是情况是最好的方式你也适应不了,故而你能用的,能用好的方式才是与你相匹配的。
再说当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惶恐从何而来?实在是因为在时间轴上跳入了另外一个阶段,比如小学跳到大学,大学跳到社会一般,每一次都有一种新的冲击,一种新的认识撞击着你,而你引以为傲的是你以前知道的,已经成形的认识,固有的和刚接触的一摩擦就知道进入了新的环境,需要新的认知,重新定义当下的这片天地。现在我知道了我不知道的,而认知的方式依然是之前知道的,这种情况下怎么不会产生惶恐呢?
可见,我的反脆弱性是多么的差,稍有改变就仿佛高楼大厦轰然倒塌,于是趁着我能知道我不知道的时候,赶紧把反脆弱性的能力提高,因为我不能祈祷我的世界一如既往的平静和没有一丝丝波澜,谁能保证,谁也不能保证。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最大的付出去做好更多反脆弱性的准备,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我已经溜之大吉,即使暴风雨来了我也能风雨不动安如山。广厦三千,终会有一间在暴风雨面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探索知道之前犹如在海滩上寻找宝石,找到一块是一块,在知道我不知道之后,犹如在海滩寻找宝石,你知道海滩并没有多少宝石,面对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滩,你顿失兴趣,连提脚继续走出下一步的意志都没有了,渺小和恐惧在支配着本来可以串越穹宇的想象力。可见要继续去知道,需要深层次的坚定和自信。
平庸和平凡的人需要永远保持平庸的心态,在神光乍现的一瞬间也能慎始慎终,好像这是一种自我鼓励,可是自我鼓励的有用性是在有余力发出鼓励的那一刻才有作用,不然便是自我麻痹,导致神经受损,溃烂丛生也不知其痛。
今天我知道我又一点不知道,明天就会知道很多不知道,最终不知道汇聚成汪洋大海,再经过很多年,我能把我不知道改变为我知道,于是就有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那是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