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


  
    昨日在跟郑老师门诊时,一个毕业的师姐说到如何选择工作地点有些纠结,想着在省上落脚,即使所在的医院只有一个中医科,而且这个中医科还没有住院部。该医院除了地处省上以外,并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
      郑老师对那个师姐说到,何必在一个没有中医氛围的地方受委屈和排挤。去到地州,没有几年就能做出很多的成绩来,到时候去哪里都有人抢着要。他就说了师姐本地医院的一个院长,在地方非常的出名,医术非常高,省上想把他调来工作都被他拒绝了。

      这些话任何一个毕业的人都能想得到,但是作为一个有丰富阅历的老中医说出来,其意义便不同了。
      意义不同在哪里?作为刚毕业的医学生来说选择在哪里工作,她们的着眼点局限在眼前的三五年,而郑老师的着眼点是放在二三十年的长度上以此来衡量在哪里工作的价值。
      对我来说,又有什么触动?
      年轻人嘛,总是爱幻想,在脑子幻想出一个完美的结果,仿佛在第二天就能实现这个幻想。在自己没有足够能力的时候,想去哪里总会抱怨自己没有人脉关系,把自身的无能寄希望于人脉关系,而你祈望以此来满足无能时的欲望。毛不易歌词很适合此情此景:行李箱里装不下我想去的远方。

      此时此刻,我算是逐渐明白了,所谓经历和阅历就是现在站在已逝时间的背后看着之前的样子,这时候已经明白回不去了,便有了对待日后时间的大度和不慌不乱。
      所谓的稳重,也不过是站在已逝时间之后,不再愿意浪费日后的光阴,从而对待其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同挚爱一般。
      风物长宜放眼量,说一千,道一万,一个人该受的苦,该承受的累,在时间的日程上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分。该来的,该承受的,该经历的同样会如约而至。提前明白的好处是在面对该受的苦时不会手足无措,以一种提前的准备轻松度过,就好像在45岁的时候就准备好了如何度过更年期一般。

      都说放宽眼界是往前看,其实并不是最好的解释,放宽眼界是把着眼点放在前面,而眼前到着眼点的这段绳索的坚固程度就是决定眼界高高的因素,而作为一个稳重的人来说,要做的就是加固这段绳索的坚固程度。
      哪怕每天坚固五厘米都是一种前进。假设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二十年,一个人他可以博学多识,无所不能,在这二十年没有去实际检验,那么,就算是所谓的知行合一了他依然是知行分离的。王阳明所说知得精明觉察便是行,行的真切笃实便是知。这话没问题,我的理解是,在做到以上知行合一的前提下,要承认是知还是行得分在不同的时间,在未行之前理论上是知行合一的,在行的时候是实践的知行合一。至于一个人是要停留在理论上的知行合一还是实践上的知行合一,看他在生命一步步流逝的时间里如何选择。
      往回看,方是放开眼量的可靠靠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