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诊笔记最好的自然是有病人的病历信息,老师的用药以及随访的记录,最最好的还是有老师的点评在内,包括对病人疾病的诊断,对治疗用药的思路,以及最后选方处药的讲解。
可是,在跟有名老师的门诊时,往往因为病人多,时间不够用,老师看病的时间尚且不够,如果再给学生讲解,那会严重影响之后的病人看病。所以,在名老中医门诊跟诊所用到的便是所谓灵性、悟性、机灵、耳聪目明、眼疾手快等等。用得最多的是烂笔头和眼睛。
要从老师们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学到临床知识,在有幸跟郑老师门诊后,对于跟诊我有一些想法:
第一,最好的是本身就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对经典、方剂、中药、中医诊断等烂熟于心,这时候对应老师所处方药再结合病人情况便能多角度应证,从而一下子就明白老师为什么如此用药。更好的一点是对于自己欠缺,没有想到的方面,一下子就能领悟,不用花太多的精力。当然,这是建立在自身本领过硬的基础上。比如老师对一个突然头晕晕倒的病人开了天麻、羌活、胆南星、远志、菖蒲等药物,你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因为这个方子在正常情况下出现的频率并不多,非专科的医生也不会去记忆;但是如果你基础扎实,一下子就能想到这是“解语丹”,再联想病人头晕晕倒的症状,可能考虑有癫痫的可能,从而使得整个诊疗过程在脑海中清晰构建。
第二,看你跟师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解决一个临床疾病问题还是要解决一系列临床问题。你想解决肺病系统疾病,在跟诊过程中有目的去注意、记忆比如咳嗽、咳痰、喘促、呼吸困难、咳血等相关病人,从一个方面扩展知识,扩展对于这个系统的处方用药思路。再细化一些,比如你只是想要知道对于咳嗽的病人老师是如何治疗的,单纯留意咳嗽病人就能获益颇丰。
第三,如果是个小白鼠,基础知识尚未构建稳定,跟诊是很困难的。你也许会说可以去学啊,可是人一旦远离学校的环境,参加工作以后很难有人能保持学校氛围中那种学习劲头,如果有那为什么在学校时要浪费那么多时间。这时候的跟诊就变成了持久战,别人一周能对老师各种用药处方基本掌握,而你一点头绪都没有,没关系,花一年的时间去跟诊,面对一个咳嗽的病人,即使基础再差,跟诊一年,就算是依葫芦画瓢也能做得像个八九分。
跟诊的目的是解决自身知识缺陷的问题,包括遣方处药的能力,如何从患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等等,最终目的是要炼就一双慧眼,三言两语就能直中病人疾病之要害。
老中医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比如郑老师常用小红参、积雪草、蜘蛛香等地方道地药材,换作别人一样的给病人用上大多是差强人意,效果无法作出评价。没有郑老师那样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依葫芦画瓢是很危险的,比如郑老师常用柴胡类方治疗咳嗽,可是面对咳嗽的病人你敢用柴胡类方加减吗?在高手眼里,一根树枝也是绝世武器,在菜鸟眼里,拥有绝世武器也是废柴一个。他们能够纯熟的运用一个看似相同的方药去治疗疾病,是在他们的掌握中可以随意变换。跟诊倒不是学习他们能够随意变化的本领,而是给你自身意识一种提醒,你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改造自己不曾拥有的能力。
下面是几个郑老师的门诊病案:
一、马某,男,50岁,腹胀,头项痛,口干,焦虑,睡觉时流汗较多,舌暗苔薄白,舌下静脉迂曲。
处方:柴胡、郁金、小红参、荷叶、桂枝、炒黄芩、法半夏、莱菔子、党参、土鳖虫、丹参.、浮小麦、五味子、枳实、白芍。
二、彭某,女,复诊,自诉胃痛减轻,舌苔薄黄,舌质红,舌中间裂纹。
处方:桂枝、白芍、炙黄芪、茯苓、白术、樟木子、炒莱菔子、蜘蛛香、党参、鸡内金、吴茱萸、大枣、甘草。
你看,能从门诊跟中获得一些明明白白的临床知识吗?不太容易。
不管看书也好还是跟诊,都是一个自我整合的过程,有的人看书就能很好的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有的人通过跟诊则更上一层楼。
在有进取之心加持时,无论从那一个方面入手去学习中医都能带来不同效果的丰收。不必因为资质愚钝而畏惧不前,也不必因为机缘不够而妄自菲薄。如果说以上是鸡汤的话,现实的残酷是资质出众的人已经成为了名老中医的研究生、博士生;除此以外,其他人也已经自学成材,能精通医术,守护一方百姓。没有进取之心,鸡汤也是毒药。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公众号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