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看各种各样的文章,其目的自然是能够从浩如烟海的且凌乱的知识当中获取更高级的知识,以此来弥补当前暂缺的思想空虚。
对新颖独特思想的追求,固然是好事情,可是在一天内获得了某种独特的思想后将何去何从呢?就好像日常生活中追一部电视剧一样,每天都期望更新,或者更期待一天之内就刷完整部剧情,以此来获得满足。但一般情况是,这种行为会不断循环下去,看完一部还想看另外一部,直到精疲力竭才稍作休整。
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期望更好思想的出现,那何时是尽头?我们几十年以来的学习算得了什么?只是累积的过程吗?只为了如花一般,一生只开放一次吗?人的一切所谓的厚积薄发?可是回想一下,说厚积薄发的人是苏轼,你看苏轼的一生他自二十多岁便到处开花,文坛笔墨随意挥洒,混迹官场,还到处做吃播;似乎,人家的一生从二十多岁就已经开始不停的绽放了。以此来看,我所说的对知识的追求指的是对更成熟知识的追求。比如你有了治疗感冒的能力,但并不是能治好所有病人,此时去追求全面系统治疗感冒的知识,诸如此类是在追求更成熟的思想后。
当下的问题是,出现了太多猴子下山的现象,当然以我自身最为明显,对于学了几十年的知识,像猴子一样,看见玉米想着西瓜,有了西瓜想着火龙果,总是在不断的丢弃,并不是所谓高大上的扬弃,是丢弃。总结的来说是指没有能够运用其已经拥有的能力水平来解决当下还水平可以解决的问题,一味想着拥有了更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再来解决当前问题。也正如猴子在拥有玉米后并没有拿玉米来填充饥肠辘辘的肚子,而是幻想更好吃、更美味的食物,幻想在拥有更美味食物的那一刻就能起死回生。
二十几岁的人说了一句我没有车没有房就不能结婚,房和车可能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人才拥有的物质条件。而想在二十几岁就拥有四十岁才达到的水平,这就回避了可以用当前的条件来解决的问题,比如先结婚这件大事。
学中医的人,若现在就只掌握了荆防败毒散、银翘散、四君子汤、大黄牡丹汤、当归补血汤这五个方子,你敢给病人看病吗?老实说如果只掌握五个方子去给人看病是会畏手畏脚的,不敢给病人遣方处药,总要等到积累到一百个方子的时候才敢予患者治疗,那么在拥有一百个方子之前,你就丧失了能够运用那五个方子治疗疾病的机会。不必等到方子掌握足够才去看病,只要能用五个方子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多运用。
有句症谚语叫:看山跑死马。望着远处的山近在眼前,实际距离可能是几十公里到百公里不等。看着远处的山不停的奔跑,看似在前进,可要明白一生之中不是可以很多次到达山顶的。在此之前的所见所闻也是可以被仔细描述为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