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六日”(二)



  根据伤寒论“六经六日”(一),来看《伤寒论》涉及到“日”的条文。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在这里,仲景祖师爷就明确说了,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与《黄帝内经•热论》中“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相吻合。
  后面又说到,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传到那一经了呢?太阳往后传应是阳明和少阳。为什么颇欲吐,燥烦就是传经了?来看原文第185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这里提到“呕不能食”是阳明经的一个症状。再看原文第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这里提到“胃中燥烦实”,也是阳明经的一个症状。
  这就清楚明了了,仲景祖师爷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太阳病如果出现阳明经的症状那就是太阳病传阳明病了。同样如果出现少阳经症状也可以判断是传经了,在这里传经仲景祖师爷说的是一个普遍规律,如果出现太阴经症状,可别千万认为只有出现“颇欲吐“和“燥烦”的症状才是传经。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二三日应是经行至阳明和少阳,但是没有阳明和少阳的症状所以“伤寒”并没有随经行而下传。六经的运行交接是不变的,不管“伤寒”是否随六经传导,六级依然运行连接不止。自病人“伤寒”开始,六经已经运行至阳明、少阳了,没有出现阳明、少阳的症状,故还停留在太阳经。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对于这里的六日、七日,诸多学说不能让人信服。我还是信服胡希恕先生之说:“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是一种附会之言。古人有拿这十个数,一二三四五,这几个谓之生数了;六七八九十,叫成数,这是五行学说。你们排一排,一二三四五在上头,六七八九十在底下,一对六,二对七,不就这样子嘛。这个“一”呀是奇数,属于乾,乾坤的乾,就是天。偶数属于阴,属于地。他说天一生水,“一嘛”,属于天了,阳嘛,天一生水。你看看对应的是六,地六成之,这六是地呀,总得天地交媾万物生成啊,他是这么看的。他说天生则地成之,地生则天成之。数一摆就看出来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那个“二”,又是地了。“地二生火”,你看二底下是七,就是天了,天七成之。你看三又该轮到天了,“天三生木”,底下呢又该是地了,八,地八成之。“三”过去不就是“四”了嘛,“四”又是地了。“地四生金”,底下是九,九是天,“天九成之”。到五又是天了,“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他这个五行啊,是瞎造的,这么捣出来的。那么阳数七,阴数六啊,就是根据这个,这是瞎说,所以我向来不讲这个东西。这就是五行的生成,十个数字。这个没什么意思,但是头前的那几句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是一种约略之词,不关乎五行生成的关系。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这也是佐证,到第七日,完整的六经经行完成又开始了新的经行。与第384条的十三日同理。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个经行周期搞不定,那就再来一个周期。

(祖师爷张仲景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