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冰“塌房”事件的可怕之处,不是那么简单!


点击上方↑ “黄启团”,看看有多少位朋友关注

作者:凯特
团长主创专栏作者
ID:nlpteam
这两天大家都被王冰冰的事件刷屏了。
简单回溯,就是一直被网友“宠爱”、在B站上粉丝百万的央视记者王冰冰,因为被“人肉”出大学英语四级考了两次,才300多分;19岁时就谈恋爱,写“露骨”恋爱博客;现在已32岁,已经结婚并离过婚;觉得被“欺骗”了的网友将其推向了网暴的旋涡。

这个事件里,值得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她的“塌房”到底有多惨烈,而是大家对她前后评判的“两极性”。
事前的王冰冰,是“最美初恋脸”“985学霸”“你可以永远相信央视审美”的“神仙老婆”。

事后的王冰冰,就成了“假学霸”“烂裤头”“私生活混乱”的代言人。
刚火那会儿,她是冰清玉洁完美无瑕的,“塌房”后她就成了“妖艳J货坏女人”。
留意过这个事件的读者都知道,这样的转折毫无道理。
爆红的时候王冰冰从没说过自己是学霸,相反,她在各大采访中,都觉得自己和其他主持人相比还有距离。

一个艺考生,四级没过又考了一次,有问题吗?
一个19岁的女孩,在热恋期间总想和男友腻一起,在博客中记录心事,有错吗?
一个成年女性,结婚后发现双方不适合,最后决定离婚,又能说明什么?
豆瓣有知情人士透露,这次人肉王冰冰的爆料者,曾经也是她的粉丝,可能因为发现了她不符合心目中“完美”的模样,就狠狠揪住各种蛛丝马迹发酵,恨不得王冰冰在网络的舆论环境里被狠狠“批斗”。
好在,还有网友是明智的,这件事情也以媒体发言“病态追星不可取,人肉与曝光他人隐私已经触及底线”收场。

但这场“塌房”,还是让我想起来脊背发凉。现在作为局外人我们会觉得一切发生得毫无道理,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各自的生活中成为同样的始作俑者。
之所以今天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抨击男性,网上已经有大量文章是这个观点,但我觉得将其上升到“女性今日之地位”没有必要。因为这个事情不是发生在某个性别的群体之中,而是大部分人身上都可能存有的思维模式。
去年张文宏医生仅仅因为说了句“早餐要喝牛奶”,就从“讲科学,有理性”的医护工作者变成了“崇洋媚外”之人。罗翔律师也因为一篇读书笔记被曲解而“退网”。
东京奥运会的00后小将杨倩,在为中国队摘得首金后,极短时间内,身上的标签就从年轻、实力派、“清华学霸”,变成了“学霸塌房”。尽管她和王冰冰一样从没说过自己是学霸。
央视女主持是这样,奥运冠军是这样,医护人员,法律工作者是这样。我们只是普通人,和名人没关系,就能逃过这样的宿命吗?
不能!
心理学课堂中往往也是两极性思维曝光的“案发现场”,有太多对他人非黑即白的判断了。爱来得迅猛,恨也来得汹涌!
比如妻子会控诉丈夫“男人为什么结婚之后就大变样?结婚前,我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结婚后,我压根使唤不动他,真是瞎了眼”。
但丈夫一脸茫然地说:“我没有啊。结婚之前,你只要求我对你好,结婚之后,你又要求我给你的弟弟找工作,给你的小姐妹介绍男朋友,还要带你妈出去旅游,我做不到你就说嫁给我是瞎了眼,扎心不扎心?”
还有父母骂孩子,小时候又乖又听话又可爱,怎么上学后就开始喜欢调皮捣蛋了,“哪有这样的孩子,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这一吼把孩子的心都吼碎了。

那个自己曾经觉得是天使的人,现在看起来就是“魔鬼”,所以要带到课堂上来好好把对方修炼一番。
但更无奈的是,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并不仅仅只是存在于我们对他人的标准中。我们对自己也是同样,现在恨不得手捧奖杯告诉所有人“我好厉害,快来欣赏我”,转过身就能把自己鞭策、贬低到鲜血淋漓。
我一朋友,在参加单位考试之前,和我说过这样一段经历。她发现有些题自己“竟!然!不!会!”,而同事却应付自如时,她马上把自己归为“人头猪脑”的行列当中。我边安抚她边想,学霸的她要是都“人头猪脑”,那我简直是“猪头猪脑”了……
因为她从小无论是学习还是各种比赛,总是拿第一,每当这时候,她都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优秀的、有能力的。一旦哪次没考好,她就气得连饭都吃不下。
所以,不光是对个人,家人,朋友,还是明星,甚至是对自己的工作、企业、国家,人们都会容易陷到这样黑白思维的模式里——成功与失败、有钱与没钱、聪明和愚笨。
殊不知这种思维实际上是我们众多心理问题的来源,因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是二分的,而人也不是正反两面的,而是一个有着诸多侧面的复杂而立体的存在。
而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行为呢?

02
心理学家艾利斯,在了解了类似的大量实例后提出了“ABC”理论,他告诉我们:
让我们有情绪的并不是事情本身,是对于这个事件产生的信念。而每个人对于事件的信念并不一样。所以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这个理论用公式表示的话就是:
A(事件)XB(信念和认知)=C(产生的情绪)
其中A(accident)代表诱发事件或者逆境,
B(belief)代表你的信念,想法和认知,
C(consequence)代表情绪或者行为结
……
产生关键的就是B,我们的信念。
比如,为什么有些人愿意去运动,因为运动的时候他的信念是运动有利于健康,当他运动时,即便很累,他也是充满活力的。
但有些人就不愿意运动,让他出去散散步他都十分抗拒,他会告诉你“我最讨厌动了,乌龟一动不动活千年”。
所以,决定人们做或者不做一件事的,就是“信念”。
而信念并不都是好的,也有把我们推向极端化的非理性信念。
我们前面说到,决定人们做或者不做一件事的,就是“信念”。有一些信念是会让我们受苦的,艾利斯把这种让人受苦的信念称为“非理性信念”。
什么是非理性信念?简而言之,非理性信念是不合理的、夸张的、绝对化的、完美主义的、缺乏清楚思考的、易引起负面情绪及造成困扰的荒谬想法,会让你的人生受苦的信念,非理性信念是前文提到的“限制性信念”的一种表现。
非理性信念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
①绝对化(demandingness):
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常常带有“必须”和“应该”的特点。持有这种非理性信念的人很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导致失落、自责或忧郁等情绪、行为困扰。
比如:常常使用“必须……”、“应该……”等字眼,“我肯定不行”“周末我一定起不来床”“我不适合健身”。
②极端化(至阴至阳):
即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的、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非理性信念常使个体陷入羞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不安、极端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这些想法常常是与个体对已、对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要求绝对化相联系的。
同理,觉得自己一定可以也是一种极端,任何东西走向两极,都是对人生的破坏。
③以偏概全(overgeneralization):
即凭借自己对某一事物所做的结果好坏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表现为:一方面对自己的非理性评价,常凭自己做某件事结果的好坏来评价自己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就是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另一方面是对别人的非理性评价,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其结果就是一味责备他人,并产生敌意和愤怒的情绪。比如孩子迟到了一次,就说他总是迟到,孩子撒谎一次,就说他完全不守信用。被异性伤害过一次,就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等。
比如前文提到的我朋友,就是典型的极端化信念。
这让她无法看到能力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是有和无的二分问题。其实,过去的经验足以证明她自己是有能力的,只是同事的能力更大一些而已。而且无论同事的能力比她大多少倍,都无法抹杀她自己本身具有的能力。
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影视剧不好看,就是因为用非理性的视角去塑造角色,快速划分对错,快速划分好人坏人,女性只有两种,不是圣女,就是D妇,男士也一样,不是英雄,就是流氓。
号主拾遗说得好:“记得早些年电视剧《黑冰》播出时,无数观众被王志文塑造角色的立体性所打动,他心狠手辣,作恶多端,但这并不妨碍他孝顺母亲,他跟母亲道别的那场戏,看哭了很多人!”
非理性信念往往与我们幼年的经验有关,如果你也觉得你已经有了这样的信念,该怎么办呢?

03
认知行为疗派中,有个“坐标轴”法可以学习。
1.先给自己面临的糟糕状况打个分数,0分表示一点糟糕的状况都没有,10分表示非常糟糕。
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这时都会把分数打得很高。
举个例子,陈妈妈觉得她的困惑是:“我女儿早恋,她以前是个乖孩子,但发生这样的事,她这辈子算是毁了!糟糕值9分!”
2.接下来的步骤很关键,叠加“砝码”:
问陈妈妈:“如果女儿身上同时出现两件糟糕的事,比如早恋+成绩下滑,打几分?”
按惯例,陈妈妈这时候内心的分值会更高,飙到9.5分!
3.继续“加码”:
“既然早恋+成绩下滑是9.5分,那么早恋+成绩还好该给多少分呢?”
这时,陈妈妈内在的标尺就松动了,说7.5分吧。
4.这时不要停,继续往上叠加“砝码”,重复刚才的步骤。
“如果早恋+成绩差+还影响了心理健康,这种情况该打几分呢?”
陈妈妈果断说:“10分。”
5.开始“减码”。
“那早恋+成绩差,该调整为多少分呢?”
陈妈妈:”7.5分。”
6.继续“减码”。
“你女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成绩还好,就只有早恋这一项,你觉得评多少分恰当一点?”
陈妈妈想了想说:“5.5分吧。”
最后询问:“当你意识到女儿早恋这件事的糟糕程度是5.5分,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这时,陈妈妈会觉得轻松多了,事情本没有自己原本以为的那么严重,差点因为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伤害了女儿的心灵,那将成为不可逆的创伤。这就是用坐标法扭转非黑即白信念的示范。

05
有网友说,现在流行造神,也流行毁神,一点优势就把你吹成神仙,一点瑕疵就把你踩到地里,殊不知这一捧一踩间,和敢爱敢恨的真性情没半毛钱关系。
生活中我们也会这样,原本相依相偎的两个人,变得互相揣测,口出利剑。
 
有人说:人生的本质,是要在灰度中寻找光明。我想,大概是因为灰度中包含开放的心态,多样的视角吧。
 
最后来回味一句话:检验一个人能力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共勉!END

<喜欢这篇文章就随手转发到您朋友圈吧>
- 作者简介 -

凯特/ 团长说心理主创团作者
心理学撰稿人,欢迎来听我摆龙门阵

  为 你 推 荐  
这一生,你受够了什么模式?
如此努力为什么赚不到钱?
你是否正被原生家庭的命运套牢?
你是否觉得自己在重复着上一辈的命运?婚姻?教育方式?
大多数人的问题,都是思维模式中了某种“病毒”。
为此,我们组建《反套路:跳出思维圈套,实现圈层突破》训练营,邀请专业导师作为带领导师,黄启团老师任总督导,用一年时间,带你觉察16种行为模式,10种思维模式,22种情绪模式,并掌握49种训练方法。帮助你轻松应对生活难题!
加入我们,你能收获——
1、模式:看见你的16种常见思维模式,跳出思维圈套
2、情绪:穿越22种情绪,绽放生命活力
3、突破:10种突破方法,迈上更高层次
4、关系:解决因人际关系而造成的困扰
5、婚姻:解码幸福婚姻秘密,用关系滋养生命
6、亲子: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增加心理营养
7、语言:改变说话的方式,扭转一生境遇
8、信念:消除惯性财富信念,拆掉思维的墙

扫码报名咨询
添加好友备注:训练营

 值得看|许愿的秘密
儿童教育心理学 | 内在动力|NLP 
问答栏目 |内卷躺平| 关系秘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