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经典之战之七
老山作战一等功臣团打出经典之战
——在一个团指挥所,同时指挥的一场防御和进攻大战,攻防一体的“抗反出击战斗”,史称“1.15大捷”
文|严 杰
第七篇章:一触即发(下)
前面讲到越军二军区司令武立中将已亲赴前线忙着坐镇指挥,他的老同学1军军长傅全有当然也没闲着。
针对敌围绕“第三战役”展开的一系列前奏行动,特别是敌负2号、负3号高地对我116号阵地方向防御稳定的威胁,1月6日傅全有军长主持召开军作战会议,贯彻军委总部和昆明军区关于“为彻底粉碎越军的第三战役计划,推开贴近之敌,改善我防御态势,争取防御作战主动权”的指示精神,重点研究“1.15”进攻作战的问题。到会指导的昆明军区前指张参谋长指示:“这次进攻出击作战是经总部批准的任务,歼敌1个排至1个连。”傅全有军长指出:“此次出击作战,选定116号阵地方向和968高地是可行的,能实现军委总部和昆明军区的意图。”并特别强调“仗小影响大,既有军事意义,又有政治意义。要攻必克、打必歼、守必固。”
(傅全有军长(中)指导作战)
“仗小影响大”,这就是边境战争的特殊敏感之处,就象今天的中印边境对峙“打了一架”都会让国人关注,举世瞩目,火遍全网。当然,那个年代没有网,但每一仗还是牵动着世界各大媒体电波的敏感神经。
敌对我实施大规模反扑迹象已十分明显的情形下,按常规1团应该全力以赴抗击敌反扑进攻,用坚守防御、阵前阻击的战术手段大量歼敌,确保“寸土不丢”,稳定防御后再相机出击拔点。据我所知,1月15日在1团116号阵地方向对敌负2号、负3号高地和右邻3团对敌968高地出击拔点是军师既定的出击拔点方案,而敌欲对我实施大规模反扑的征候虽然非常明显,但在哪一天反扑并不知道,敌情通报也只是说近期敌将对我进行大规模反扑。军作战预案明确要求在实施进攻作战的同时,做好抗敌大规模进攻的准备。
为贯彻和实现军首长“攻必克、打必歼、守必固”的决心意图,1团着眼最复杂最困难的“抗反出击”同时打,围绕“攻防一体、双向作战”周密组织战斗,重点是:
第一,受领任务下达命令。1月8日,师向1团下达了前推防御阵地出击拔点的命令。令1团在1月15日以1个加强连的兵力攻占敌负2号、负3号高地,歼灭负2号、负3号高地之敌,粉碎敌堑壕延伸式的围逼,改善并稳定我防御态势,于14日18时前完成一切进攻准备。
(团长陈传发(前排左一)、政委赵传喜(前排左二)、副团长张景华(后排)、参谋长杨顺清(前排右一)指挥作战)
1团受领任务后,立即召开团党委会,经研究决定:步兵第9连担负攻占负2号、负3号高地的任务。1月8日上午,团首长在团指挥所向9连连长孟启荣明确了战斗任务及配属、协同和保障等有关事项。并于1月10日下达由团长陈传发、政委赵传喜、参谋长杨顺清签发的《116号阵地地区进攻战斗命令》。摘要如下:
一、敌情(略)
二、团奉命在守点防御作战期间,出击116号阵地东侧负2号高地、东南侧负3号高地,歼灭守敌,改善116号阵地地区的防御态势。团决心集中1个加强连兵力,采取多点打击,重点突破,偷袭与强攻相结合,小群多路,边打边剿,步步前推的战术手段,歼灭负2号和负3号高地之敌,实现拔钉子、反封锁、阻渗透,稳定我116号阵地防御之目的。
三、战斗编成及任务区分
1.步兵第3营9连配属7连2班,8连2班,步兵第2团5连1排,师侦察连6班,团侦察排6班(欠1个组),工兵排7班(欠1个组),3机连7、8班,3炮连2、5班,步兵2连、7连、8连60迫击炮班,师防化连喷火13班1个组,担任攻占负2号、负3号高地任务。(注:原文战斗编成此处略,详见后面9连战斗编组)
2.坚守541高地的8连2排和坚守116号阵地的7连1排,担负协同9连作战的任务,组织阵地火力直接支援9连战斗,具体任务见协同计划。
3.步兵第2连负责在115号阵地组织火力压制116号阵地南侧无名高地敌火力点,保障进攻分队的右翼安全。战斗打响时,组织各种火力摧毁或压制前沿前敌火力点和屯兵工事,具体任务见协同计划。
4.步兵第2营担负对156高地火力佯动任务,组织各种火力压制和摧毁156高地、168号、166号、142号阵地南侧无名高地的敌工事和火力点,具体任务见协同计划。
5.团炮群、轻便炮群担负火力打点和火力佯动任务,具体任务见协同计划。
四、各分队均于1月14日18时前完成一切战斗准备。
五、团前指在662.6高地,9连连指在1号高地,救护所分别在116号阵地石洞和左9号阵地,均于14日10时前开设完毕。
六、此次行动代号为“102”。
从上述命令“战斗编成及任务区分”可以看出几个重要信息:一是这个进攻战斗命令不只是给担负攻击任务的步兵第9连下达的,而是给各营、直属及配属部(分)队下达的。二是从给9连的加强配属分队看,此次进攻战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分队战术“连进攻”,而是由师团11个连抽组加强的步兵、机炮、侦察、工兵、喷火等兵力组成的合成攻击群的进攻作战。三是赋予了步兵1、2营相关坚守分队组织阵地火力摧毁和压制敌火力点,支援9连进攻战斗的协同任务,并明确了团炮兵担负火力打点和佯动任务。
第二,调整组织完善预案。为确保粉碎敌大规模反扑和完成攻占负2号、负3号高地的双重作战任务,1团着重进行以下调整组织工作:一是明确指挥所编成任务。由317号(副团长张景华)、321号(副参谋长刘新元)、炮兵团321号(副参谋长朱灼青)、作训股长李林、炮兵股长程正芳、通信股长高敬俊等带参谋人员,组成团前进指挥所(下称团前指),配置在662.6高地,主要负责指挥“102行动”。团基本指挥所(下称团基指)由315号(陈传发团长)、316号(赵传喜政委)、319号(杨顺清参谋长)和炮兵团315号(唐全东团长)及机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抗敌反扑进攻和指挥协调“双向作战”。团基指作训参谋分工:沈永强、李辉峰、韩铁军专项负责1营方向(主要是“102行动”基指与前指的联系);杨卫兵、闵全发、张志华专项负责2营方向;我随团前指行动。二是适当调整防御部署。将5连2排接替因一直坚守142号阵地已有多次战斗极度疲惫且伤亡较大的4连3排,还将5连其余的兵力前推至262高地与146号阵地地区。将配属的2团1连由128号阵地前推至148号阵地地区屯积,各连各阵地均制定了防御作战方案和机动“添油”(增兵)方案。并将配属给2营那拉方向作战的9连46人收拢归建。三是调整炮兵火力计划。以2个100迫击炮连、2个82迫击炮连(共24门火炮)组成临时轻便炮兵群,由团前指直接指挥,负责支援步兵完成攻占负2、负3号高地任务;同时明确团炮群以1个榴炮营的火力支援步兵进攻战斗,团炮兵群和轻便炮兵群的其它火炮继续赋予其支援步兵抗敌大规模反扑的任务。同时,针对团首长对敌反扑进攻主要方向在142号、145号阵地的判断,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防御预案和协同计划。
第三,组织现地抵近侦察。1月9日至11日,团前指组织9连及配属分队的班长以上人员33人分批次分方向到116号、负1号高地及其东南侧进行抵近侦察,进一步查明了进攻地域有关地形和敌情。
地形:以116号阵地为主峰的13个岩溶石山,在清水西侧2公里的清水河北岸构成了一个独立“群体”。东瞰清水、黄罗,西守老山东侧门户,负2号高地位于独立“群体”中央。比高380米,山势陡峭,坡度在60至75度以上,西与116号阵地主峰相峙,东瞰541、140号诸高地。负3号高地位于负2号高地西南100米处,是116号阵地主峰南端往东延伸的弧形山梁,比高385米,坡度在35度左右,西南接负4号高地(又称小尖山),东连138号高地。
敌情:116号阵地东南地域守敌为越军356师153团的1个营。负4号、负2号、138号高地地域有敌1个加强连的兵力,负2号高地有敌1个加强排,负3号高地有敌2个班,敌连指挥所可能在负2号高地。并查明负2号高地有10多个洞穴火力点和4个哨位。
第四,确定进攻战斗编组。11日,9连根据团的进攻战斗命令进一步确定了进攻战斗编组,按左、中、右三路建立突击、预备、保障三个方向梯队。一是方向突击队:左路突击队由8连2班加强9连1个组、师侦察连6班和团工兵1个组编成,依托541高地向负2号高地东侧实施辅助攻击;中路突击队由9连5人突击组(均为战、技术尖子)、9连1、4班、团侦察兵1个组、团工兵1个组编成,依托负1号高地向负2号高地西北侧实施主要攻击;右路突击队由9连7、8班,团侦察兵1个组,师喷火兵1个组编成,依托116号阵地向负3号高地西侧实施攻击。二是方向预备队:中路为9连6班,右路为7连2班。三是方向保障队:由2团5连1排担任,左、中、右路各一个班。同时,由重机枪、82无座力炮、60迫击炮编成火力队,依托116号阵地、左9号阵地,以火力直接支援突击队战斗。
第五,组织攻防协同动作。围绕攻防“双向”作战任务,1团多次组织营、连长熟悉战斗方案和协同计划,包括防御分队各营、连和各阵地的协同动作,防御分队与进攻分队的协同动作;步兵和炮兵的协同动作。防御分队进一步落实作战中的“六定”,即定人、定位、定火器、定任务、定协同、定保障,进行阵地实兵演练,熟悉打法;营属炮兵和支援炮兵对防御地域的42个目标拟制了火力计划,区分射击任务;对防御地域和进攻目标进行了反复连测和试射,求得了射击诸元。14日12时前,9连再次在沙盘上组织了战斗协同,明确了各种情况下的处置方案;并进行了强有力的战前思想动员。
第六,构筑工事补充弹药。上篇专门讲到1团针对工事毁坏严重情况,抓紧构工固阵,工兵分队在116号、146号阵地构筑了9个屯兵洞,全团构筑了各种掩蔽工事101个,观察工事78个,射击工事142个,新挖交通壕、堑壕3400米,对原有工事进行了加固加修,并设置地雷近2000枚。为确保抗敌大规模反扑和进攻作战需要,战前在各前沿阵地加大了弹药粮秣的储备量,手榴弹4个基数以上,各种炮弹1个基数以上,其中2营方向手榴弹达20个基数,各种枪弹达7个基数以上;干粮罐头加大了2至3日份。同时还完成了通信、医疗救护器材的准备。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2营根据团指示调整防御部署,由5连2排接防因一直坚守142号阵地并经数次战斗极度疲惫且伤亡较大的4连3排这步棋被接下来的惨烈战斗证明下得非常及时、非常高明。我留些篇幅让读者了解142阵地指挥员接防后的战前准备,5连2排排长邵选告诉我:
“1月7日晚7时左右,我接到上级指令与副连长杨少华带领本排接防142阵地。8号晚上从262高地出发,沿146阵地直插142阵地。我决定分2批次前进,越过146阵地通往142阵地的一段“生死线”,当晚11时全排无一伤亡到达142号阵地,整晚未眠,9号凌晨与4连交接防完毕。趁黎明前的黑暗我与副连长杨少华勘察142号阵地,整个阵地只有两个篮球场大小,表面阵地一片焦土,堑壕、交通壕最深处只到小脚肚子弯曲部,防御没有纵深、弹性,7个主哨位除4号哨位外连60迫击炮弹的打击都承受不了。整个小山头属土质山包,只有1个较为隐蔽完整的小坑道,兵力部署、火力配置难以展开。实际情况与教科书及平时所学完全是两码事......就这现状,如何守住阵地、打败越军反扑,改善防御状况、弥补这些不足?我与副连长制定了弥补预案。”
(142阵地一线指挥员、副连长杨少华(右)与排长邵选有1.15战斗前 )
这就是有勇有谋的一线指挥员对自身防御阵地所处危险境地的灵敏反应和制定“弥补预案”的高度自觉。我跟邵选排长说,142号阵地我去过,给我的感觉是“142号阵地这道防御门槛随时有被敌踏破的可能”。邵选说,“你说的太对了,142号阵地实施正面防御很难,确实随时有被敌踏破的可能”。我问道:“你和副连长的预案有什么高招?”邵选告诉我:
“2排是5连军政素质最好的排,3位班长各有所长:4班长潘洪祥沉稳、刚烈,5班长孙述标素质全面,5班是全连战技术先行班;6班长潘正福机灵、点子多、无畏无惧。阵地无优势,人有优势,在天、地、人三者之间我先取人势!用其所长,这是第一案。这里重点说一下6班,6班防御在14️2阵地我方右侧1个天然山洞内,洞穴口微微朝天,外小内大、视野开阔、便于观察、不易被发现,从洞口可直视146、145号阵地,对保障我营防御翼侧安全至关重要!6班充分利用自然山洞优势,准备了多个方向107火箭弹简易发射蹧,后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对越军发挥了极大的杀伤威力......
第二案:少摆多屯、掌控要点。142号阵地被炮火翻过多遍,土质疏松,脚一蹬一大坑,防御正面受敌三面火力瞰制,最近的敌人离我们只有十几、二十几米远,就在阵地左侧小山崖背后,静夜时都能听到说话声。表面阵地7个哨位,只有4个哨位勉强能守,我不得不放弃3个哨位,防御要点我只能选择两翼与坑道排指形成犄角之势。令5班接防4个哨位,构筑4个哨位之间堑壕、交通壕相连接的小型防御阵型,加固哨位、增强抗打击能力。每哨位2至3人配小型步话机1台,机枪、狙击步枪和随身冲锋枪。我讲一个细节:白天无雾时基本无法加修工事,只能在夜晚作业,还不能发出太大的声响,一旦声响被敌发现,黄罗、清水敌方的炮火就打了过来。阵地上缺水,战友们大量出汗得不到及时补充,761压缩饼干吞食困难,体力消耗都到了极限。全排连续4天4夜修复、加固各种工事,为大战到来做好了准备。4班为排预备队随排指,战斗打响后听从排指指挥。
第三案,在脑子里构成时间最长。坚守坑道、死守1号、四号哨位保证两翼及坑道安全,放弃部分正面难以坚守的表面阵地,采取“绞杀战术”(俗称“饺子战法”),超前掌握战场主动权,把敌人放上阵地打。此案是在与敌人形成拉锯胶着后,利用我方炮火优势最后取得胜利关键之案。
作为一个最基层的指挥员,我感到142阵地现状真是考验我的时候了。交战之前脑子里面有一幅双方对战画面:这是一场常规战,步兵对步兵各有各的优势,炮兵优势在我方。142阵地大部分表面阵地难以坚守,但是1号、4号哨位可控两翼相对安全,坑道较坚固隐蔽,炮火不易直接命中,完全可以考虑在不利于我表面阵地交战时,可以利用坑道和炮火优势与敌抗衡,反复争夺!在拉锯战过程中,并发挥上级配属的1个重机枪班的作用,以重机枪火力瞰制扫射我142整个表面阵地,随时掩护我反冲击。至此,这‘三案’才逐步形成。”
从这“三案”的形成和执行,我看到了最基层最前沿的一线指挥员,面临最艰难最危险的防御任务,对上级意图的深刻精准把握,对战场态势的灵敏精确感知,对战术手段的反复精心琢磨,对作战准备的周密精细完善。实际上各阵地一线指挥员都在抓紧进行作战准备,琢磨一套自己的打法。
讲到战斗准备,不能不讲大炮,刚才邵选排长也讲到炮兵优势。而这个优势,是要经过精心组织计划才能形成。团炮兵群首长于13日下午组织机关进一步完善了火力计划,并连夜召开了由各营营长参加的作战会议,分析了敌情、地形,传达了出击和抗敌反扑的作战任务,明确了由副参谋长朱灼青率1名作训参谋和有、无线兵各1人,组成前进指挥所(随1团前指),于14日10时前在662.6高地开设完毕。各前观电台参加前指指挥网;榴炮2营、加农炮2连1排直接以火力支援攻击分队战斗,由前指指挥射击,在攻击点的前方组成一道火墙。并根据敌我贴得近与地形呈我高敌低的特点,规定榴弹炮对前沿目标全部行高射界射击。同时,根据敌炮击规律,明确了减员操作和防敌炮击的措施。各分队进行了战斗动员,连夜构筑高射界阵地,检查了火炮,精确计算了诸元,并下达到各炮;阵地增大弹药储备量,研究了各种情况处置方案。至14日10时,完成一切作战准备。
我在这里科普一下,高射界射击,就是地面炮兵用45°以上的射角进行的射击。特别适用于此次战斗对低射界不能射击的高大遮蔽物后、深沟、峡谷和反斜面上的敌目标进行射击。你可以看作是对敌另一种“吊打”,即“高吊打击”。
关于炮兵使用,时任炮团参谋长王树森老首长跟我讲了一件幕后秘闻:“我当时的笔记本也找到了,1月10日参加1团首长碰头会原始记录都有!陈团长当时发言一段话很有担当:‘请师炮指给一点炮弹打近处,不得以500米不打,这是让我们上吊自杀的指示。我们定的,我们负责任,把这个禁令去掉!’(这是原始记录,一字不差)”。
我接过王树森参谋长这天的会议记录看:“刘广平副师长:炮团请示师炮指,162附近,141、140凹部,142西侧—140之间,明日要计划火力。”首长说的这几个点也全是“打近处”!接着刘副师长强调了关于116阵地前推的意义后作了三点指示,第一条就是“火力运用要权力下放,榴弹炮2—3个连归前指指挥,不通过基指,直接指挥到炮阵地,1团炮群归1团指挥。”诸位看明白了,这些指示就是刘副师长力挺陈团长。打仗就怕死搬教条的循规蹈矩,当然突破规矩会有风险,要敢负责任,要有人担当。“把这个禁令去掉”的担当,能让更猛烈的炮兵火力支援,换来更多的步兵战友活着回来。
(军政委史玉孝(左1)与郭师长、李政委、刘副师长与李扣修侦察科长研究作战情况)
师317号(刘广平副师长)率师作训科杨敬正副科长等师司令部有关人员,此前已在627高地(团基本指挥所)开设师前进指挥所。
需要说明的是,1团14日18时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中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即完成了对战区气象的观察,判断15日11时之前进攻地域均有浓雾。什么意思?我进攻战斗发起时间确定在15日10时,选择这个并非人困马乏的时间,就是要利用浓雾这个天然伪装网作掩护出其不意。
敌我双方完成作战准备,大战一触即发,一场决定“鹿死谁手”的攻防对决即将展开。
【敬请关注连载第8篇:展开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