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经典之战之十四
老山作战一等功臣团打出经典之战
——在一个团指挥所,同时指挥的一场防御和进攻大战,攻防一体的“抗反出击战斗”,史称“1.15大捷”
文|严 杰
第十四篇章:殊死决战(中)
上篇讲到敌一次次冲击被击败,却任凭尸横遍野、血肉横飞,又一次次地发起新的冲击,表现了“不惜一切代价”不夺回阵地不罢休的疯狂而顽固。
15日丢失阵地的敌356师,连夜完成了反冲击部署的调整后,于16日8时0分开始持续实施2个小时的疯狂炮击,密集程度达到平均每平方米落弹30.4发。密集的炮火不仅使我伤亡人员绝大部分为敌炮火杀伤,而且阵地上储存的大部分食品和部分弹药也被敌炮火炸毁。
10时00分,敌炮火延伸,转向重点封锁通往116号阵地通道,拦阻杀伤我后续增援梯队。同时,敌步兵利用其炮火打击效果,疯狂向我负2号、负3号高地实施反冲击。此时负2号高地包括轻重伤员在内仅剩15人。为减少伤亡,有效打击敌人反扑,排长王宏把阵地上人员分成3个小组,轮流占领表面阵地抗击敌人。5人突击组的黄仲虎、吴建林、朱学猛等先后不同程度的多处负伤,仍坚守在阵地上。
【一等功臣、1连1班长罗太树(右1)和1班战友】
在负3号高地的战斗中,罗太树被敌炮弹片击中,面部受伤两眼充血,双下肢被炸得血肉模糊,仍以顽强的毅力带领战友们多次击退了从正面和右翼负4号高地向负3号高地反冲击之敌。新战士熊安腾刚刚占领射击位置,1发60炮弹在他附近爆炸,右肩、右手和左腿4处负伤,仍不下火线。
战斗还在继续,伤亡就在继续。接下来赢得“步兵对决”的关键是有“兵”可“对”。即敌对双方在负2号、负3号高地攻防对决背后比拼的是,看谁的后续梯队增援力量上得去、上得快。因此,双方都把阻止杀伤对方后续梯队增援力量作为赢得“殊死决战”的重要筹码,以大小口径火炮和己方阵地步机火力,在对方前出的必经通道上实施严密锁封。
从战场观察和技侦情报看,敌后续梯队仍在向负2号、负3号高地前沿机动,企图拼死一搏。敌人增兵我必增兵,在15日夜增兵的基础上,16日上午团又令1营抽调3连1个排的兵力赶赴116号阵地。
16日昼间的增援行动,缺少夜幕掩护的兵力机动比15日夜间的艰巨危险程度更大。在遭敌炮火封锁拦阻的情况下,又多了直接受敌周边阵地直射火力杀伤威胁。
(一等功臣、3连副连长耿平)
3连副连长耿平奉命执行16日昼间的第1批增援任务,带领该连4班、6班及配属的重机枪班共23人赶赴116号阵地增援负2号、负3号高地战斗。
11时左右,我在通往116阵地必经的634高地遇到身上脸上全是焦土烟尘的耿平,他气喘吁吁地对我说:“严参谋,现在敌人封锁太严,刚冲出去3个,伤1亡2,你给团指发个报,请示等一会过去行不行?”我立马叫电台兵宋登国给团基指发报请示,团基指当即回电:“务必迅速赶到116号阵地,一个一个冲过去”。耿副连长从我手中接过电报看了一眼说:“执行命令!”并解下系在背上的大衣:“严参谋,大衣留给你,我准备冲了”,他这是要豁出去了!
634高地到116号阵地之间是道山谷,从634高地到116号阵地山脚为下坡,原有的交通壕已被敌炮火炸平,使这条向116号阵地前出路线暴露无遗,直接受634高地东南侧即右前方敌负4号高地(又称小尖山)直射火力瞰制。耿副连长在通道口再次组织通过百米生死线时,要求战士们拉开距离一个一个往下滑(冲),动作要快,不行就滚过去(即利用战术动作上的滚进)。当战士们一个一个冲出时,负4号高地之敌步机火力全开,战士们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场面十分惨烈,前进再次受阻。
从我方阵地到我方阵地有这么艰难危险吗?大家熟知的上甘岭战役也有一个从我方阵地到我方阵地送苹果的故事,15军军长秦基伟下令,能送进前沿阵地坑道1筐苹果立二等功。可见何等艰难危险!从通过敌密集火力封锁区看,“1.15”战斗艰难危险与上甘岭如出一辙。增援途中的危险在15日上午左翼方向就已经显现,仅2团6连先后向142号阵地从班至排的反冲击分队,包括梁元信副连长、陈细荣排长在内的11人牺牲、22人负伤,绝大部分是在向142号阵地反冲击途中通过敌火力封锁区的伤亡。这两条百米生死线上倒下的血肉之躯和散落的残肢断臂足以见证,在敌我犬牙交错阵地胶着的态势下,决战不仅仅只有前沿阵地的血腥,也有增援途中突破敌火力封锁区的惨烈。
耿副连长跟我简要讲了再次通过百米生死线的情况:“敌封锁的火力太猛,伤亡增大,连我还有7个人,另有好几个伤员,我先安排送他们去救护所,再组织剩下的人员冲过去。”他的还要“冲过去”,让我看到了耿副连长直面流血牺牲的坚定勇敢。
耿副连长离开后,我把3连增援分队伤亡和受阻的情况报团基指不久,电台兵宋登国交给我一份电报:“严,令你带3团8连1排迅速赶到116号阵地1号洞,增援负2号、负3号高地,该排由副连长带领正在赶赴634高地。”落款是“315”,团长陈传发的代号。
我把电报递给2连连长石智卿:“连长,我要上了,有啥吃的没有?”我在2连当过排长,跟老连长不用客气。连长看了电报,摸出1个水果罐头:“就这个了,你吃了再上吧”。
15日战斗打响后我没正儿八经吃顿饭,从662.6高地跑到123号阵地,再到634高地,阵地上奔来跑去,体力消耗不小,确实是饿了。我考虑强行通过百米生死线,要跟炮弹和子弹赛跑,得补充点能量。
石连长看着我:“刚才,3连副连长……”我看出来连长的担心:“放心吧,地形我熟悉,跑过好几次啦。”石连长说:“这样艰巨的任务,团长想到你,是相信你。不过,今天敌人的炮火太猛、封锁得太严了!”我说:“封锁再严也有空隙,说不定我运气好呢?吃掉这几口,我去观察一下情况”。
正准备出去观察时,3团8连蔡学华副连长到了:“严参谋是哪位?”我迎上去:“是我,你是3团8连副连长?”他说:“是的!”我问:“带了多少人?排长在吗?”他说:“建制不全,共23人,排长在的。”又把排长介绍给我,叫应国飞。我分别跟他们拉了拉手:“你们动作挺快,先叫大家防炮,我们商量一下。” 蔡副连长说:“团里命令我们听1团指挥,听你的。”我接过话:“我也接到我们团长的命令,由我负责把咱们这个排带到116号阵地负1号高地。”接着我把有关地形特点和敌火力封锁情况跟蔡副连长和应排长作了简要介绍,特别说到注意防炮火的同时,要防右前方负4号高地之敌直射火器杀伤,去通道口看看就清楚了。
我跟石连长等告别:“我上了!”石连长拉着我的手:“严杰,小心啊”,我说“你们也不能大意,今天敌人在634高地落弹不少。”
3连增援分队伤亡较大前进受阻,让我倍感压力也提醒我要更加谨慎。我知道,因为双向作战我们1团没有机动兵力了,师首长已经动用了坚守老山主峰的3团机动兵力对我团实施增援,无论如何要尽快把这个排带上去。谨慎有必要,但决不能磨蹭,要抓紧行动。
我和蔡副连长、应排长来到634高地通往116阵地的通道口趴卧着观察,隐约看见通道口坡下有几位烈士遗体。此时,随着一阵呼啸的尖叫,“轰隆、轰隆”敌人的数发炮弹在周围的山坡和山谷爆炸,掀起的阵阵硝烟尘土夹带着石子飞洒而来,我们几个赶紧埋头躲避。“噹噹”!是弹片撞击到我头上的钢盔发出的声响,没有钢盔就要头破血流。
我们晃晃脑袋,抖了抖尘土,我继续跟8连两位干部介绍敌炮击规律和敌负4号高地火力点的方向,并说这次采取“小间隔、逐个跃进通过敌火力封锁区”的战术。具体通过的时机由我掌握,人员编组及前后顺序由8连干部确定。编组3个批次,应排长、我和蔡副连长分别带第1、2、3批次。8连两位干部说可以,我说那就抓紧准备,弹药箱不要带了,叫战士们身上能装子弹的地方都装满。
在他们准备的同时,我跟坚守在115号阵地2连排长丁志松说要尽最大努力组织好火力掩护,主要是压制和削弱负4号高地敌直射火力。此前丁排长的火力掩护也在进行,但这种掩护在敌炮火威胁中实施,压制敌洞穴火力点不易。
在将要通过百米生死线时,我面对有些紧张的战士们说:“这一带的地形和敌情我非常熟悉,我们要去的116号阵地我去过多次,今天确实敌人封锁严,但只要大家听我指挥,做好通过炮火封锁区的战术动作,就一定能过得去。”特别交待了要把握冲出的时机(在敌一波炮弹爆炸后立即冲出,可有效利用敌炮火间隙和爆炸后的烟雾尘土作掩护,大幅降低敌发现概率和直射火器命中率)、动作要猛越快越好、姿势尽量压低,不到116阵地山脚绝不能停留等关键注意事项。
布置完毕,我趴在堑壕通路口一个便于指挥观察的位置,待一波炮弹落地后,下达了“第1名准备,过!”这名战士借助炮弹爆炸烟尘的掩护冲了出去,我凭感觉这个战士是安全的,又接着按这个时机方法组织。在敌火威胁下,我只能趴着观察,因坡度较大视角受限,战士们冲下坡十来米后至谷底就观察不到,到了对面116号阵地山腰可通视位置便可观察到。但应排长带的几名战士冲出去了好几分钟,连1个人影都没见到,我心想“情况不妙”,但表面上还是镇定。我叫第2组的1名班长过来,交待他一定要冲过去,发现先期冲过去的有活着的叫他们不能停留,要以最快的速度贴近116阵地死角往上冲。如果都负伤牺牲,到对面山腰能通视的位置,举一下钢盔向我示意。大概5分钟,这个班长到了能通视的位置,举起了钢盔。“糟糕!真有这么大的伤亡?”但也不容多想,把剩下的战士带过去。我跟副连长说,我带第2组开始过,接下来由你指挥。
我紧了紧钢盔带,拧着冲锋枪(我已习惯不带手枪套,手枪放在军衣右下口袋),等一波炮弹爆炸后,我冲了出去,并连续以跃进、滚进等战术动作,躲避呼啸而来的子弹。我能真切地感到敌人的子弹把几处尘土打得噗噗冒烟,子弹咝咝咝地从头顶和身边飞过,刚刚在山谷炮弹爆炸的烟尘尚未散去,这显然是敌人的盲射。当我接近两山之间的谷底时,一看有好几个人在谷底附近移动,一阵高兴又心急如焚,高兴的是先期冲过去的战士还有不少活着的,心急如焚的是这里还不是炮弹死角,如果1发炮弹掉下来,这几个战士就会变成炮灰肉泥。我一着急,跃起身体指着前方吼道:“这里危险,赶快往上冲”(说是往上冲,实际上面临近70度的石壁只能借助绳索往上攀爬)。话音刚落,“叭!”一声清脆的枪响,一个猛烈的点状冲击力作用在我的右下腹,“他妈的,中弹了,千万不能再吃第二枪”!我赶紧顺势翻滚到了前面的洼地。我十分清楚这一枪来自敌负4号高地,且绝非盲射,而是精确瞄准(此时爆炸的烟尘已散)。我刚才一跃而起“吼”那句话时候可能停顿了两、三秒,给敌人提供了开这一枪的机会。我脑袋秒闪了一下,这个射手不到3秒钟就完成了据枪、瞄准、击发,绝对是“狙击高手”,决不能让他狗日的再补一枪,就要进入他的射击死角。我喘着大气,虽然体能几乎耗尽,翻滚到洼地后,仍然手脚并用以最快速度攀爬到116号阵地山脚一处死角。我一边喘着气,一边看看伤在哪里,想给自己包扎一下。我一摸右下腹,触到了放在口袋的手枪,即掏出手枪再看看伤在什么部位?这一掏枪,惊得我倒吸一口凉气,实实在在中了“一枪”——1发狙击步枪弹(用的是重机枪钢弹)卡在手枪上,嵌入枪体,复进机和复进簧被打裂,手枪报废,再摸摸看看,皮肉完好,“哈,老子命大!” 死里逃生的我又接着指挥陆续冲过来的战士,借助绳索贴着116号阵地山体往上攀爬,赶到了1号洞。我收拢清点人数,让我十分惊喜,赶紧让电台兵给团基指发报:“13时15分我带领3团8连1排赶到1号洞,应到23人,实到22人,1人在634高地负伤,已就近在1营救护所救治。”
【二等功臣欧阳骥见习排长(右2)与7连指导员汪建平(左1)、9班长孙志林(左2)、二等功臣副连长杨林华(中)、连通信员陈连军(右1)“1.15”战斗之前在116号阵地1号洞】
已先期于15日傍晚亲赴116号阵地组织攻占久攻不克的负3号高地的张景华副团长看到我有些激动:“严杰,你真冲过来了,带多少兵来了?”我把情况给首长作了汇报。汇报完不久,耿副连长带6名战士也赶到了。张副团长随即就增援负2号、负3号高地作了部署安排。由耿平副连长带领3连1个班的兵力迅速增援负3号高地防御并负责阵地指挥,3团8连1排随时做好在负2号、负3号高地投入战斗准备。
我眼前的116阵地炸得就象一个胡乱开采的采石场,目至所及,一片狼藉。与采石场不同的是大大小小石块中有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弹片,在一些石块和弹片上染着斑斑血迹。脚下悬崖边走的这条弯曲起伏的南北横向运动的“悬崖路”被炸得有几处不到50公分,稍不留神就会掉下30多米深的悬崖。1连1班长罗太树在15日下午带领战士们赶赴116阵地1号洞时,战士张健康不慎摔下悬崖重伤。
根据张副团长指示,我把3团8连1排先带到屯兵洞并带干部熟悉阵地后,便来到2号洞,这场战斗的激烈惨酷再次呈现我的眼前。借着洞口透进的光线,我看到了形状不太规则,地面高低不平,正常容纳1个排(挤挤还可以更多一些)的洞内挤满了躺着和半躺着的伤员,走进洞内只见头、脸、肩、背、胸、腰、腿、脚等各个部位緾着纱布绷带的伤员都有,有的伤员是多个部位都包扎着纱布,有的纱布绷带已经干涸成为暗红色,有的纱布还有殷红的渗血。他们大都是利用战斗间隙从负2号、负3号高地抢救下来中度以上的伤员。其中有我认识的刚刚被抢救下来的2连8班长邓明远,他的右脚脚踝以下被防步兵地雷炸掉,右小腿下端露着的骨头还在滴血,军医卫生员正在准备处理。
(火线入党、抢救生命的团卫生队军医韩醒与战友在前线)
这个救护功能前移的前沿救护所虽然只有2名军医(团卫生队军医韩醒和炮团加强过来的1名军医)、2名卫生员(团卫生队杨士章和9连卫生员程志旗),但在挽救生命、减少牺牲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15日10时10分攻击发起不到半小时,就对送来的5个伤员进行了救治,至战斗结束一直没有停下来。
洞外是与敌人争夺阵地的流血战斗,洞内则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止血战斗。几乎对所有伤员都要实施止血、包扎;对手脚炸断和伤及大血管失血过多的伤员及时通过静脉短时间大剂量输入代血浆,保持血压维持血容量;对有骨头炸断的进行固定,同时肌注杜冷丁防止疼痛。伤口处理完毕即填写伤票,伤票随伤员一起后送。但因敌封锁,伤员一时送不下去,洞内伤员有增无减。用今天的话说这个只有4名军医卫生员的简易救护所早已发生了“医疗挤兑”,而他们却克服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昼夜不息地抢救每一位负伤的战友。从15日战斗打响到18日战斗基本平息,共抢救伤员146名。
(7连见习排长欧阳骥:面部负伤及近照)
让韩醒军医印象最深的是,16日下午由9连军械员兼文书高可真去负2号高地送作战文书,返回途中救回的7连见习排长欧阳骥(南昌陆军学院见习学员)。为策应负3号高地战斗,欧阳骥用冲锋枪射击吸引敌火力,在他第5次端着冲锋枪占领一处便于发扬火力的突出部射击时,被1发飞来的敌炮弹击在石壁边缘炸伤面部。弹片削去了他左侧面部皮肤和肌肉组织,裸露出了骨头,面动脉、上颌动脉、颞浅动脉3支动脉同时断裂,有节奏的向外喷射血液。军医韩醒第1次面对这么危重的伤员,他迅速伸出左手用拇指压住了伤员左颈总动脉。血虽止住了,但韩军医的手也没法松开。怎样同时止住3支动脉喷血?用止血带绑定颈总动脉显然不可行。韩军医的脑子飞转,想起了临出发时软磨硬泡领到的两把止血钳可以在此派上大用场,当即叫卫生员杨士章在自己的左下衣口袋中取出止血钳。考虑到颈静脉窦也在边上,为避开颈静脉窦,韩军医右手拿着止血钳小心从左手拇指下钳住伤员左颈总动脉,慢慢松开左手拇指,止血成功。韩军医接下来和卫生员杨士章一起对其进行头面部包扎,再重点固定止血钳,防止后送途中脱落。由于欧阳排长的伤情耽误不得,负责后勤保障的9连副指导员胡国斌决定,在夜幕降临,抓住敌炮火明显减弱和封锁间隙之机,专门由轻伤的7连班长孙志林和军工一起将欧阳排长火速后送,经634高地、662.6高地、南榔三级保障点接力护送,危重伤员欧阳骥左颈带着止血钳被送进了师野战医院。这个年轻的生命得以延续,书写着自己的军旅人生。
16时左右,耿副连长电告张副团长,已带6名战士赶到负3号高地,与该阵地包括轻伤2人在内仅存的6名战友会合。
(增援分队攀上阵地)
除担负主攻任务的9连以外,至16日下午仅在负3号高地先后投入的增援力量至少涉及有4个连的建制(不含配属给步兵连的机炮连)5个以上的步兵班,2连7班、3连8班和1连1班、2连8班的兵力,7连也有兵力在16日上午从116阵地增援负3号高地。那么,耿副连长“与仅存的6名战友会合”,意味着除了转移撤下负3号高地的伤员外,均已阵亡,可见“殊死决战”之惨烈。
会合后,耿平副连长作为负3号高地的阵地指挥员,非常清楚这样的“殊死决战”还要继续。他迅速对阵地地形、敌情和我情进行了勘察了解和判断。我虽已占领负3号高地顶端,但敌凭借着负3号高地复杂的地形,顽固地占着反斜面,在该反斜面离我占领的顶端阵地仅30多米处还有个山洞,是敌人天然的藏身之地,洞口有比较坚固的工事,并以此为依托向我实施偷袭和反冲击。根据敌情、地形和我兵力情况,耿副连长对阵地哨位作了适当调整,对人员进行了分工,明确了任务。
16时50分敌反冲击规模达到高峰,集中了3个加强连的兵力,沿延伸的堑壕、谷地同时对我只有不足2个排兵力的负2号、负3号高地展开汹涌冲击,由于及时得到了增援,加之我炮兵火力准确打击,敌人此次攻击始终未能突破我既得阵地。
耿副连长带上阵地的6名战士中,配属3连的1机连新战士刘兰君在接近负3号高地半山腰时,被在附近爆炸的敌炮弹冲击波掀翻,刘兰君只觉得头上一热,用手一摸粘乎乎的全是血,他顾不上包扎,又想继续往前冲,可刚一迈步就摔倒了,这才发现右腿骨头被炸伤,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用双手和一条腿,在战友们帮助下爬上主峰,坚守在阵地上。在抗击敌反冲击中,已经带伤战斗的刘兰君又被落在他左侧的1发炮弹炸断了左臂,仍竭尽全力向敌人投出1枚手榴弹后壮烈牺牲。
(压子弹的伤员)
黄昏,耿副连长向战士们交待,夜晚除了防敌炮击外,特别要注意防敌偷袭。听到山下反斜面有响动,就扔手榴弹。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开枪,因为夜间射击容易暴露目标。当晚阵地上依旧不时落下敌人的炮弹,有几股敌人企图悄悄摸上来,均被战士们发现以手榴弹杀伤击退。
面对负3号高地战士的伤痛、饥饿、疲惫,为激励士气,耿副连长利用战斗间隙进行了针对性的动员鼓劲:“下阵地以后我要给同志们请功。不是党员的,我做你们的入党介绍人。”说着耿副连长掏出1个烟盒,让大家每人留下一句话。有战士写了“我牺牲后请在我的墓碑刻上‘共产党员’4个字,用我的抚恤金交最后一次党费。”7连战士张新华写了“只要还有一个人、一口气,就要与敌人拼到底,誓与阵地共存亡,决不当俘虏”。每个战士都留下了自己的誓言,耿平最后写道:“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每个人都给自己准备了1枚“光荣弹”,准备在万不得已时与敌同归于尽。
17日上午,王宏排长组织肃清了负2号高地洞内之敌。负3号高地南侧因敌火力控制较严,反冲击行动不断,加之我预备兵力不足,地形不利,暂未组织搜剿。
下午,敌人到负3号高地左侧抢尸体,耿副连长和战士们用冲锋枪向敌人射击,打了一阵之后,突然发现又一股敌人从右翼扑了上来。敌人端着枪、猫着腰,嘴里哇哇乱叫,拼命往上冲。敌人的距离越来越近,耿副连长指挥战士们开火,枪声、爆炸声响成一团,阵地上硝烟弥漫,经40分钟激战,战斗已到白热化,在敌横尸阵前的同时,我坚守人员相继出现伤亡。其中在16日晚上11时奉命带领3名战士从116号阵地到负3号高地1连3班副班长陈鹰,在向敌人射击中,被敌手雷击中头部,光荣牺牲。耿副连长一边指挥、一边战斗,一颗手雷在他右侧爆炸,他被掀翻后就地顺势一滚,迅速恢复射击姿势毙伤逼近之敌。
将敌击退之后,耿副连长发现自己右脚胶鞋满满是血,眼睛发花,嘴里全是黑色焦土,喉咙难受之极。再一看,旁边还有一名战友负伤的腿不断在流血。他们一边寻找活着的战友、一边收集弹药,准备抗击敌下一轮的攻击。
【敬请关注连载第15篇:殊死决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