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经典之战之十五
老山作战一等功臣团打出经典之战
——在一个团指挥所,同时指挥的一场防御和进攻大战,攻防一体的“抗反出击战斗”,史称“1.15大捷”
文|严 杰
第十五篇章:殊死决战(下)
上篇讲到将敌击退之后,耿副连长发现自己右脚胶鞋满是血,眼睛发花,嘴里全是黑色焦土,喉咙难受之极。再一看,旁边还有一名战友负伤的腿在流血。他们一边寻找活着的战友、一边收集弹药,准备抗击敌下一轮的攻击。
此时,已是17日黄昏,耿副连长在负3号高地坚守了1天1夜达26个小时,带领战友们击退了敌人多次反冲击和偷袭。霎时,他突然感到战场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这才觉得从下肢传来了一阵阵剧痛,他知道自己双腿都伤了,右下肢伤得更重。仔细一看,右脚掌被炸穿,脚趾被炸烂。他和另一位同样腿部受伤的战友,以顽强的毅力拖着满是血污的双腿,强忍伤痛在阵地上艰难爬行,一边寻找活着的战友,一边收集子弹、手榴弹和手雷,还要选择1个可做哨位的隐蔽工事,既可观察射击,又可防炮藏身。
(一等功臣,3连副连长耿平)
透过夜幕,耿副连长在爬行中看到一片狼藉的阵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多具越军的尸体,也有不少牺牲战友的遗体。让耿副连长深感痛心的是,他们未能看到活着的战友。
在负3号高地顶部左侧,耿副连长看中了1个小洞穴。这个小洞穴不到2米长,前后贯通。小洞穴前端洞口“直径”约30多公分,后端洞口“直径”约80多公分(当然这并非中规中矩的圆形洞口“直径”,只是描述这个洞穴大小),洞内最高处约1米,顶部石层较厚,地面凹凸不平。前小后大的小洞穴是天然的隐蔽观察工事,只要不被直射火炮直接命中前端洞口,防炮没有问题。耿副连长和负伤的战友爬进了这个即可隐蔽藏身、又能观察射击的小洞穴。
耿副连长趴在洞穴前端洞口,看到左侧有一条陡峭的小道,他知道这里可通往反斜面敌人占据的那个用蛇皮袋垒成的工事洞口,也是敌人从左翼偷袭负3号高地的必经之地。耿副连长选择此处藏身,考虑可防敌偷袭。
但敌人的胃口不仅仅是小打小闹搞点小股偷袭,他们企图利用夜幕的掩护在殊死决战中掰回一局,并最终锁定在负3号高地的胜局。
夜越来越黑,夜幕笼罩下,死一般的寂静之后,耿副连长听到的是敌人向负3号高地行零星炮击,每隔几分钟“轰”的一声后,就是“咣”的一响爆炸,炮弹落在负3号高地右侧的山坡上。同时,耿副连长从负3号高地前沿的爆炸声响和火光中知道我炮火在对敌进行火力监视。但他不知道是,敌1个加强连的兵力正避开我炮火打击的死角地带,悄无声息地向负3号高地摸进。危险正在向负3号高地接近,也在向两个下肢几乎不能动弹的伤员逼近。
此时,身处险境的耿副连长对这个即将降临的致命危险浑然不知。那么,团指挥所对敌1个连向负3号高地摸进的情报掌握吗?
我把作战时间调回到天黑前的18时15分,并把镜头转向627高地团基本指挥所。
已经连续3个昼夜实施不间断指挥的指挥所作战室坑道,眼睛布满了血丝的首长、参谋和电台兵,仍像一部上足了发条的指挥机器高速运转。
18时15分,接116号阵地报告:观察发现,负3号高地正面有敌1个加强排的兵力正在展开;在138号至140号阵地之间,有敌约200余人正在机动,准备向我发起攻击。同时,位于116号阵地的团炮群前观向群指挥所报告:发现敌1个营的兵力从138号至140号高地凹部向负2号高地方向冲击。
同在一个作战室、同用一幅作战图的步兵1团团长陈传发和师炮兵团长兼炮兵群群长唐全东,在同一时间分别接到了各自侦观网的敌情报告,配合默契的两位首长迅即作了处置。
18时16分,陈传发团长令团炮兵群对该敌实施火力覆盖的同时,令团轻炮群组织火力对进攻之敌实施压制射击。
团炮兵群群长唐全东团长即令团炮群以4个榴弹炮连对A127号目标(按300x300米,冲击步兵)行压制射击。
(炮兵在战斗支援步兵作战)
于是,刚刚停息片刻的阵地前沿火光冲天,一群群炮弹掠过116号阵地上空像长了眼睛一样不断飞向敌群。向负2号高地汹涌攻击的多波次反冲击之敌,因遭我炮兵火力猛烈打击和坚守分队的顽强阻击,均被挫败。
18时21分,陈传发团长指示662.6高地(团前指和1营):密切注视143号、左9号、541高地、115号阵地当面情况,防敌在正面攻击的同时实施特工偷袭,102号、103号阵地要加强观察;组织兵力机动时防止人员丢失。
这个指示体现了指挥员清晰的战场全局视野和应有的战场驾驭能力。越军擅长偷袭,不排除在正面攻击时在其它方向使这个“惯用之招”。而且我部分防御阵地因抽调兵力增援9连战斗,防御兵力不足,极易被敌偷袭得手。
果然,战至17日黄昏,敌孤注一掷,利用夜暗多点出击。敌为配合其向负2号、负3号高地的反冲击,从18时余开始,分别对我右翼108号、124号、119号、115号等阵地实施了小股兵力的偷袭袭扰和火力佯动,并于18时54分和19时30分以1个班和2个排的兵力分别向我左翼2营防守的169号、111号阵地实施牵制性攻击,均被我步炮火力击退。
18时24分,在1团指挥所的师前指马西稳参谋,根据刘广平副师长指示,将1团有关情况通报了右邻步兵第3团,并令其注意观察,必要时,组织火力向牛昆塘之敌射击。
这个通报和指令非常及时。保障1团与3团接合部的安全就是保障1团右翼防线的安全,对于右翼方向116号阵地地区仍在激战的1团整个防御稳定至关重要。
18时27分,陈传发团长电示在116阵地前沿指挥的张景华副团长:严密监视敌地面情况,可及时请求炮火支援。
18时30分,张景华副团长报:遭我炮火打击之敌现已退至14号、15号目标向南延伸200米位置。
陈传发团长当即命令:团炮群压制后退之敌;团轻炮群向14号、15号目标南侧射击。
18时35分,陈传发团长向师报告:进攻之敌已被我炮火击退,大约退后了200米,我正组织炮火压制。同时,我搜剿并炸毁了敌在负2号高地至541高地之间的石洞1个。
我们再看看“团指挥所对敌1个连向负3号高地摸进的情况掌握了吗?”
116阵地18时15分上报的就有“观察发现,负3号高地正面有敌1个加强排的兵力正在展开”的情况。那么,天黑后未能观察到的“敌1个加强连的兵力向负3号高地摸进”,是否与观察发现的“1个加强排的兵力正在展开”有关。从时序和空间看,极有可能是同一个波次的敌人,观察到的应该是“先头排”,其余2个排并没有在其后跟进,而是在“先头排”遭我炮火打击之后,选择了沿“死角地带”摸进。
18时42分,陈传发团长指示团前指刘新元副参谋长:令小炮对负3号高地反斜面实施监视射击。
18时44分,陈传发团长命令:团轻炮群对14号、15号目标行等速射击。
18时47分,陈传发团长指示:加强对138号至140号阵地之间的敌情观察。
18时52分,陈传发团长指示:轻炮群对14、15号目标行监视射击。
从这些“严密监视”“加强观察”和“监视射击”等简洁明了的命令指示中可以看出,陈传发团长基于对敌情的判断,指挥重心始终指向负2号和负3号高地,而且对敌人在负3号高地会有所动作高度警觉。在116号阵地前沿指挥的张景华副团长多次指示9连要加强对负3号高地情况的掌握,与陈团长的高度警觉是一致的。
18时54分,师通报:敌168炮兵旅将对662.6高地进行炮击。
总体弱于我军炮兵的越军炮兵这次硬是下了血本不断向我主要阵地倾泻炮弹,可见其在殊死决战的最后关头步攻炮轰拼死一搏的疯狂。
前面讲了我方观察到,向负2号高地反冲击之敌遭受挫败并后退了200米,继续被我炮火追杀。
但观察不到的是,随着天黑浓厚的夜幕的垂直遮障,避开我炮火打击的死角地带之敌,正悄无声息地向负3号高地方向摸进……
由于与负3号高地通信联络中断,加之夜间观察受限,在116号阵地1号洞的团营连三级前沿指挥员天黑之后都没有得到负3号高地的准确信息。就在研究如何与负3号高地恢复联系、查明情况的时候,1名从负3号高地撤至116号阵地负伤的战士报告“负3号高地表面阵地失守”。从这名负伤战士的报告中得到的大致情况是:敌人在负3号高地南侧残敌配合下,以1个连的兵力突然袭击了负3号高地,3连副连长耿平牺牲,电台被炸毁,防守人员只剩下几个伤员。
虽然这位伤员对问到的细节情况说不清楚,但在暂时没法验证的情况下,没有理由不信。
事发突然,军情突变。在敌我阵地犬牙交错的态势下,尽管一些阵地反复争夺也属正常,但已经在15日19时夺下并坚守了48小时的负3号高地“得而复失”,兹事体大,不能不报,不能缓报,116阵地前沿最高指挥员张景华副团长亲自上报团基本指挥所。
627高地团指挥所作战记录显示:
19时03分,317报:19时许,敌以1个加强连的兵力,在负3号高地南侧石洞内残敌配合下,向我发起突然袭击,负3号高地表面阵地失守。
团指挥所作战室坑道立时紧张起来。所有人的眼睛都转向陈传发团长,参谋人员一手抓着电话听筒,一手握着笔;电台兵一手按着报话机耳机,也一手握着笔,随时准备记录传达团长的命令指示。
19时04分陈传发团长指示前指:如能够确定负3号高地上确实没有我们的战士了,立即组织火力压制敌人,并准备把预备队用上反击负3号高地。同时命令炮兵群拦阻负3号高地反斜面,大口径火炮向138号高地射击。
19时08分,陈传发团长向师报告了负3号高地表面阵地失守的情况。
19时10分,陈传发团长进一步指示前指刘新元副参谋长:组织火力控制负2号和负3号高地接合部;同时116号阵地以直射火力控制负2号、负3号高地接合部;命令140号、541高地迅速抽调1个班的兵力向负2号高地机动,增援负2号高地战斗;命令张副团长将侦察兵投入战斗。
19时13分,陈传发团长命令:团炮兵群1个连,在负2号、负3号高地之间打“适宽射向”,形成一道拦阻线。
上述几道命令指示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这些命令指示不是原则性的,都是具体的处置措施。军情如火,下达命令要迅速果断;令出即行,口述命令要简明准确。这个命令把炮兵打“适宽射向”都指挥到了,跟影视剧中的师长团长命令炮兵“给我狠狠打”是不是不一样?陈传发团长真要下一个“狠狠打”的命令,恐怕炮兵兄弟要懵圈。
我有必要“军普”一下:适宽射向,是指炮兵连(排)射击时,当其他各炮向右或向左依次递增或递减转动适当角度并与目标宽度相适应的射向。也就是说根据此时要打的敌目标,由集火射向改为“适宽射向”,逐段实施拦阻射击。敌人往哪边跑,火力就往哪边打。当然,炮兵指挥员又要下达一连串专业精准的指挥口令,这个“适宽射向”才能打出效果,而决非“狠狠打”这么简单的口令,炮弹就打出去了。否则,指挥员也太好当了。
在负3号高地“失守”且并不清楚该阵地是否还有我方人员的情况下,陈传发团长的命令主要是对负3号高地反斜面及相邻的敌138号阵地以炮兵火力实施拦阻和压制,并特别强调在组织炮兵火力控制负2号与负3号高地接合部的同时,116号阵地要以火力(直射)控制该接合部。这样的处置措施,既可对占领负3号高地表面阵地之敌进行有效控制,又对更多在负3号高地反斜面和138号阵地之敌以火力杀伤,还可拦阻占领负3号高地之敌向负2号高地实施攻击。在运用火力的同时,按就近用兵优先的原则,指挥必要的兵力机动作好反击准备。
19时15分和19时22分 ,陈传发团长分别电询张景华副团长,与负3号高地是否取得联络,是否还有我们的兵在负3号高地以及负3号高地之敌兵力有多大等。张景华副团长作了回答后,两位首长进行了研判。
19时25分前指刘新元副参谋长请求炮火对1号目标向后延伸50米射击。
陈传发团长指示:轻炮群对1号目标向后延伸30米射击。
19时30分,陈传发团长指示前指刘新元副参谋长:6连1个排往前机动到662.6高地地区,放在119号、123号,接替3团8连1排原来的位置,做好向116号阵地机动准备,机动前防守阵地。
19时31分,3营营长吴长峰报:预备队已经向前机动。
19时35分,陈传发团长指示前指刘新元副参谋长:向3号高地反斜面200米处行压制射击,向左修30。
19时37分,陈传发团长指示:命令从541高地向2号高地机动的1个班动作要快,8连1个班沿143号,经541高地增援2号高地。
19时41分,陈传发团长命令:1号反击的兵力,反击动作一定要快。反击战斗中,计划好防敌抢我伤员和烈士。炮兵要不断向3号顶部和反斜面射击,防敌抢我伤员和烈士。
19时55分,陈传发团长指示:到541号阵地的8连1个排,留1个班在541高地,2个班机动到负2号高地。命令1营炮火要不断向负3号高地顶部和反斜面射击,炮击可弱一点。
19时59分,增援负2号高地的8连2个班于18时40分已经到位。陈传发团长命令其与张景华副团长联络,并将上述情况通报张景华副团长。
20时04分,陈传达团长命令:炮兵群向14、15号目标射击。
20时07分,陈传达团长命令:对负3号高地射击的火力向后延伸10米。
20时39分,陈传达团长指示前指:在组织增援分队向前机动时注意防炮,利用间隙前进,不要盲干冒进。当前要固守负2号高地和116号阵地,特别是1号洞,反击时要组织抗反。
20时47分,张景华副团长报:负2号高地前沿计划团炮兵群1个炮兵连火力;负2号与负3号高地之间计划1个炮兵连火力。
21时07分,陈传发团长指示张景华副团长:
1、做好增援分队的接应工作;2、要及时报告增援分队情况,要牢牢守住阵地;3、要做好充分准备,对负3号高地用1个战斗小组试探性先摸一下。尔后,视情况采取小群多路的战术手段,攻击队形要疏散,一定要注意防炮。反击时机夜暗不行的话,可利用拂晓。
21时09分,陈传发团长指示刘新元副参谋长:对3号高地的反击,已令317号计划方案。向3号高地组织火力行监视射击,可时紧时松。
21时30分,师前指刘广平副师长电示张景华副团长:
1、一定要坚守2号高地,防敌从其他方向上来;2、反击负3号高地计划方案报团基指;3、白天反击要考虑到敌直射火炮;4、增援部队随后就到;5、负2号高地人员要坚守现有石洞防炮。
根据刘广平副师长和陈传发团长的指示,张景华副团长迅速形成了对负3号高地的反击方案并报团基指同意。
由增援分队3团8连1排加强该连新增援的部分兵力(共1个加强排)担任对负3号高地反击任务,并利用夜暗预先秘密贴近负3号高地,次日拂晓发起攻击;团临时轻炮群夜间以火力控制负3号高地,攻击发起后支援步兵战斗。
团基指同时计划了在反击分队攻击发起前团炮兵群压制敌纵深炮兵阵地的火力和支援火力。
张景华副团长给反击分队具体布置了反击战术并进行了简短的战斗动员;同时对116号阵地及负2号高地组织直射火力配合支援对负3号高地的反击行动明确了任务协同和相关保障。之后,又指示负2号高地坚守人员和3团8连1排加强对负3号高地敌情的观察,并进一步查明是否有我方人员。
团基指的作战记录记载:23时12分,317(张景华副团长)来电,反映负3号高地有我们的人员。
这与首长们之前的分析研判一致。我问耿平17日这一夜是否昏迷过,我想解开这个迷团:是否因为昏迷,敌人把他俩当作“尸体”而放过了这两个活人。因为敌人确实袭击并占领了负3号高地表面阵地,而耿平副连长他俩居然奇迹般坚守在那个小洞穴内躲过一劫。耿平告诉我,由于流血过多,意识产生过迷糊,但有没有昏迷?他也说不准。夜间太黑,什么也看不见,神经高度紧张,全靠听觉,一有异常响动,就扔出一颗手榴弹。敌人也被我们炸懵了,知道有人,却不知道有多少人。耿平说,如果越军知道只有两个下肢不能动弹的中国伤兵,后果不堪设想。他俩“光荣”事小,第2天增援分队反击就会面临极大的困难。耿平还特别提到,这一夜他们俩紧紧依靠在一起,互相勉励,坚信天亮之后增援部队一定会上来。同时也都为自己准备了一颗光荣弹。
耿副连长他们之所以能“躲过一劫”,我想真有“天时地利”护佑。天时,正如耿平所言“夜间太黑,什么也看不见”;地利,耿平藏身的小洞穴位于负3号高地左侧,而左侧靠近我已攻占的负2号高地,敌不便从左侧对我实施袭击,而从与敌负4号高地相连的负3号高地右侧实施袭击并首先占领右侧表面阵地,之后或占领大部表面阵地,但始终未能占领左侧阵地。再则,我一直以火力控制占领负3号高地之敌,使其立足不稳,难以在占领大部表面阵地之后对负3号高地进行全面尤其是对左侧仔细搜索。当然,更重要的是耿副连长应对行动的巧妙和坚守待援的信心。他听到异常声响“就扔手榴弹”,不暴露自己,“把敌人炸懵了”,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而且“坚信天亮之后增援分队一定会上来”。
耿副连长的“坚信”即将成为现实。18日6时0分,随着一阵阵清脆而刺耳的“轰隆、轰隆”炮弹出膛声,从我炮兵阵地飞向敌阵的炮弹拖着一串串火焰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点燃了殊死决战最后反击的怒吼。按照反击火力计划,1团炮兵群正分别以1个榴弹炮营的火力压制纵深敌炮兵阵地,以1个榴弹炮营火力对敌138号、140号高地和411高地地域之敌进行监视射击,以1个130火箭炮营的火力压制432高地之敌火力。
6时50分,团临时轻便炮兵群对负3号高地反斜面进行了10分钟火力急袭,随后向高地南侧延伸火力。7时0分,我反击分队在应国飞排长指挥下兵分两路向负3号高地发起冲击。左路由应国飞排长带领沿负2高地西南侧向负3号高地之敌实施主要攻击,右路由见习排长杨春水带领从负3号高地西北侧向负3号高地之敌实施辅助攻击。杨排长命令右路先头向负3号高地右侧发起冲击,并首先开火吸引敌火力,为左路主攻创造条件。担负主攻方向的左路在应国飞排长的带领下冲击到负3号高地北侧山脚时,遭敌投掷手雷压制。顿时,负3号高地周围硝烟四起,枪声炮声和手雷的爆炸声不绝于耳。敌负隅顽抗拼死抵抗,战斗异常激烈血腥,在我左右两路均遭敌炮火拦阻和步机火力的阻击尤其是在牺牲负伤多人的情况下,应国飞、杨春水两位排长身先士卒,指挥果断,我反击分队打得勇猛坚决,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交替掩护,强行突破,仅用11分钟就收复了负3号高地表面阵地,全歼了表面阵地之敌。在与耿副连长等2名阵地内坚守人员取得联系后,反击分队迅速组织巩固阵地、抢救伤员,一边把牺牲和重伤的战友转移至石缝或天然洞穴里,一边转入防敌反扑。再次丢失阵地的敌人,像输红了眼的赌徒,企图趁我立足未稳夺回阵地。至18日黄昏,敌向负3号高地实施了6次班排规模的反冲击,均被我歼灭和击退,我牢牢锁定“1.15”战斗殊死决战的胜局。在赢得殊死决战的最后一击,3团8连排长 应国飞、排长杨春水、代理排长夏毅、班长李晓东、孙加荣、副班长蔡建强、战士张建华、刘金龙、张志亮、冯国君、曹顺根及配属该连的3团3炮连战士邱新国等12名同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英名与“1.15”战斗中英勇牺牲的133名英烈同载“1.15”大捷的辉煌史册,永远铭刻在老山战役的历史丰碑上。
从15日凌晨敌我双方步兵展开攻防对决,至18日黄昏,已激战4天3夜。敌因伤亡惨重停止兵力反扑,但仍以炮火和周边阵地步机火力发泄失败的愤懑,血腥焦土的1团阵地硝烟未散。
【敬请关注连载第16篇:硝烟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