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于谦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斩于街市,京城百姓痛哭不已。然而,首辅徐有贞却冷笑着说:“斩得好,他早该死了!”消息传到宫里,明英宗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淡淡地说:“杀得没错。”
话音刚落,有宫人前来禀告:“太皇太后因于谦被杀哭得晕过去了。”明英宗听后一惊,急忙朝太后寝宫赶去。 有人痛骂,有人惋惜,大明于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于谦是浙江杭州人,23岁就考取了进士踏上仕途,他一生刚正清廉。年轻时,于谦曾随明宣宗朱瞻基平叛“高煦之乱”。一个人把汉王朱高煦骂得跪地不起,连称自己“罪该万死”,得到朱瞻基的青睐。后来也因为官清廉,处事伶俐,被杨士奇等人看重。 明英宗继位后,太监王振权倾朝野。他定了一条规矩:来京参加朝会的人,都得给他送礼,白银百两起。而于谦呢,每次都不去孝敬。有朋友劝他:“你若是没有钱,带点土特产去也行啊!”于谦摆了摆袖子说:“只有清风,爱要不要!” 王振因此把于谦记恨上了。一次,他派人把于谦捉拿入狱。当朝中大臣前来求情的时候,王振轻描淡写地说:“是他啊,不好意思,我们抓错人了。” 1449年,瓦剌进攻大明,王振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我们这位年仅22岁的小皇帝,可能以为打仗只是一场好玩的游戏,竟然同意了,然后战败被俘。瓦剌趁机要挟大明,直取北京城。 消息传来,朝堂上争吵不休。彼时还叫徐珵的徐有贞,跳出来说:“我夜观星象,我们只要把都城南迁就能躲过一劫。”保守派大臣一片附和。 而此时仅仅是兵部左侍郎的于谦,直接走出来呵斥道:“所有提议南迁的人都该被杀!”怒吼声让徐有贞等人惊惧不已。想想也能明白,朱棣当年迁都北京,除了这里是自己的势力大本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天子守国门。 王直等人支持于谦,众大臣纷纷表示坚决不退。不过冷静下来后,一个重要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没兵了。明英宗带走了守卫京师的精锐力量,全都在土木堡战役中折损。忽然,有人恨恨道:“王振该死。” 百官们好像找到了宣泄口,纷纷大骂“王振该杀!”。王振的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站出来呵斥百官,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用拳头把马顺打倒,其余人一看,一拥而上,把马顺在殿上活活给打死了。 刚刚上位的景泰帝,见识了文官们的“强悍武力”后,被吓得连连后退。于谦穿过众人扶住景泰帝说:“陛下别怕,马顺罪该万死,打死勿论。”其他人听后附和说:“是的,您别怕,我们也不打您。”景泰帝看着于谦被扯烂的袖子,努力地点了点头。 于谦无形中成为了朝堂上的主心骨。在于谦的调控下,紧急调来周边省的大军拱卫京师。朝廷上下一心,严肃备战。大将石亨建议闭门固守,于谦说:“何必以弱示敌,那会让瓦剌觉得我们怕了。”于是,二十二万士兵全都摆阵迎敌。 瓦剌大军久攻不下,派人来讲和,于谦毫不留情地回绝,继续开战。瓦剌威胁说:“你们的皇帝还在我们手里呢!”于谦回答:“没关系,我们有新皇帝了。”无奈,瓦剌最终把明英宗放了回来,并且请求通市。 京城保卫战,大明赢了,又延续了200年的国祚。于谦成为了朝廷上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过他的危机也来了。 瓦剌打算把明英宗放回来,刚刚即位的景泰帝不乐意:“他回来了我怎么办?我当初也不愿意上位,是被你们推上来的。”于谦回答说:“您做了皇帝,就不会更改。不过,把英宗接回来也在情理之中,他不会捣乱的。”景泰帝看着于谦,有些畏惧地回答:“好吧。” 在朝堂上,于谦的权力越来越大,很多决议景泰帝都依赖他。官员的升迁调任,也都由于谦说了算。不过,于谦从来都是任人唯贤,从不假公济私。 当然,于谦为人太过正直,引来了许多人的嫉恨。不断有官员上奏,说于谦专权,要景泰帝削减于谦的权力。景泰帝看后全都一笑了之,他相信于谦的人品和能力。不过,有时候也会彰显一下自己的存在。 比如,于谦曾建议趁北边内斗出兵讨伐,景泰帝就拒绝了。景泰帝重用于谦,却不想做一个明英宗般的牵线木偶。而明英宗被放回来后,就一直被囚禁在南宫之中。 景泰帝病逝后,石亨、徐有贞等人趁乱救出明英宗,明英宗重新登基。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徐有贞摇身一变成了内阁首辅,而于谦则成了阶下囚。 明英宗本来并不准备杀于谦。不过,徐有贞却仍记恨于谦当年在朝堂上斥骂自己,让他成为笑料。并且,徐有贞把自己多年来的仕途不顺,全都归结于于谦的打压。 于是,徐有贞编造了“于谦要迎藩王入京做皇帝”的谎言,逼得明英宗痛下杀手。1457年,大明一代忠臣于谦被斩,刽子手在行刑后羞愧难当,自杀谢罪。
于谦被抄家之后,人们发现这位景泰帝的重臣,家里竟然别无长物,生活十分节俭。连景泰帝赐给他的蟒袍和宝剑,都被他锁在屋子里从不示人炫耀。
每次读到这一段史实的时候,我都不禁泪如雨下。幸得青山埋忠骨,我愿忠臣在人间。明英宗可能也后悔了吧,只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点击关注和赞,我们明天再见!
公众号:【狐沐说】,每天和你分享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