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朱棣突然病逝,二皇子朱高煦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对王妃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逝。朱高煦收到消息后悲从心来,然后又止不住欣喜道:“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王妃韦氏慌张,连忙避退左右,朱高煦却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是父皇欺骗了我。” 朱高煦接着说:“父皇曾许诺,我才是大明太子。”韦氏抱着他说:“你莫要胡说了。”朱高煦冷哼一声,“这种事我怎么会骗你?”实际上,朱棣也确实说过这句话。所以,在兄长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后,朱高煦觉得自己被骗了。 靖难之役时,世子朱高炽留在北平主持大局,而作为二儿子的朱高煦则跟着朱棣南下作战。朱高煦长得英武挺拔,打仗也十分勇猛,很受朱棣的喜欢。 白沟河之战,燕军被困,朱高煦领着数千骑兵突破重围,帮朱棣反败为胜。在东昌之役时,名将张玉战死,又是朱高煦英勇作战,救了朱棣一命。朱棣大喜,就许诺事成之后封朱高煦为皇太子,还不断暗示他:“我老了,你大哥身体不好,你的机会很大啊!” 朱高煦听了十分开心,打起仗来更加卖力。我想朱棣在做承诺的时候也是真心的,因为二儿子朱高煦和他很像,一样的英俊,一样的能征善战。而反观长子朱高炽,又矮又胖,一只腿还有残疾,反应也慢,实在不是自己心里的最佳选择啊。 然而,朱棣却忽略了一件事:皇帝家立谁为太子,从来都不是皇帝一个人的事。而且,人也是会变的。 朱元璋在世时,并不喜欢朱高煦,认为他为人轻佻。对朱高炽却宠爱有加,认为他仁义,特地封他为燕王世子。所以,朱棣想要立朱高煦为皇太子,还要过朝臣那一关。毕竟,不管是从礼法还是从朱元璋的遗命上来看,朱高炽都是正统。 1404年,朱棣和大臣们商议立谁为皇太子,此时他心里中意的还是朱高煦。淇国公丘福提议说:“二殿下劳苦功高,应该被立为太子。”朱棣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而一旁的解缙却说:“大皇子朱高炽仁义孝顺,才是坐拥天下的人选。”朱棣听了皱了皱眉,这不是他想要的答案。解缙见状,走上前低声说:“好圣孙。”朱棣听后愣了一下,随即拍板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解缙说的“好圣孙”是谁,为什么能让朱棣改变心意呢? 他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和他的父亲不同,朱瞻基不仅长得很帅,而且还很聪颖,很受朱棣的喜欢。如果把大明天下交给朱瞻基,朱棣是一百个愿意。朱高炽很幸运,父凭子贵,坐稳了皇太子的位置。 额外补充一个小知识,其实淇国公丘褔支持朱高煦和解缙支持朱高炽都有迹可循。丘褔是武将出身,和同为武将的朱高煦算是袍泽;而解缙是个儒生,对于仁孝的朱高炽则更加推崇。两个人的不同选择,本质上是文武两股势力的较量。 朱棣选择了朱高炽,算是摆了朱高煦一道,朱高煦因此怨恨不满。后来,朱高煦又被封在云南为藩王,更加生气:“我做错了什么,要把我丢到万里之外?”于是就赖在南京不走。 朱棣心有愧疚,便也没有强求朱高煦去云南。不过,这却给朱高煦释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老爹还是喜欢我的。朱高煦在不满和得意的双重心态下,变得骄纵跋扈。 他不断派人中伤诬陷东宫,让太子朱高炽的手下多有被罚,还打击不给自己说话的解缙,让朱棣对解缙越来越不满,把他贬谪。不过,朱高煦越来越高调,也终于害了他自己。 朱高煦留在南京后,请了天策卫保护自己,还不止一次地对外炫耀:“唐太宗有天策卫,我也有。我英明神武,难道和唐太宗不像吗?”消息传到了朱棣耳朵里,朱棣十分恼火:傻儿子,你就不知道低调一点儿吗? 更让朱棣不满的是,朱高煦把自己类比为李世民。李世民做了什么?囚禁自己的老爹,杀了自己的兄长。朱高煦,你到底想干什么?一怒之下,朱棣又把朱高煦封到了乐安州(今山东广饶),命令他即日离开南京,算是一次小小的惩处。 不过,这更加激起了朱高煦心中的不满。此时的他,对于朱棣和朱高炽,都充满了怨恨。 1424年朱棣病逝后,朱高煦蠢蠢欲动。等到1425年,朱高炽也去世后,朱高煦终于按捺不住了,举起了叛乱的大旗。有趣的是,朱高煦打出的旗号也是“靖难”,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朱棣要是知道了,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然而,朱高煦并没有她老爹朱棣的好运,他很快就被朱瞻基拿下。 朱高煦的结局也很惨。据史料记载,朱高煦在被幽禁后依然不老实,还在朱瞻基看望他时用腿绊倒了朱瞻基。气得朱瞻基命人用一个300斤的大铜缸罩住他,并且在外面点火,活活烧死了朱高煦。当然,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也无从考据。 朱高煦对朱棣心中不满,情有可原。毕竟,确实是朱棣欺骗了他。但是,他想要效仿李世民行事,就有些不自量力了。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是一对仁君。在他们的治下,明朝体制逐渐完善,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史称“仁宣之治”。 在仁宣时期国家安定,经济恢复,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四年靖难之战破坏了明初经济,百姓流离失所。仁宣二帝做的,类似于汉初的文景之治。朱元璋想让孙子朱允炆做的事情,被朱高炽父子做成了,也算是一件幸事吧……
点击关注和赞,我们明天再见!
公众号:【狐沐说】,每天和你分享历史故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