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9年,正在江西剿匪的王阳明,忽然找到巡抚孙燧说:“孙兄,宁王可能要反!”孙燧苦笑道:“你才知道吗?”



公元1519年,在江西剿匪的王阳明,忽然急匆匆地找到江西巡抚孙燧,声音沉重地说:“孙兄,宁王可能要反。”孙燧深没有惊讶,反而苦笑着说:“你才知道吗?”
 
王阳明奉命到江西剿匪。在和土匪的接触中,他敏锐地发现,这些人背后似乎都有宁王朱宸濠的身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刻去禀告老友江西巡抚孙燧。
 
然而,孙燧的反应却让他摸不着头脑:好像宁王要反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却没有人放在明面上来讲。
 
他问孙燧,怎么回事?孙燧回答:在他之前的两任江西巡抚都离奇死亡,他是抱着必死的心来上任的。而且,宁王已经买通了朝廷上下,自然没有人揭发。
 
王阳明听后,陷入了沉思。
 
作为世袭王爷,宁王朱宸濠为什么要反呢?这还要追溯到靖难之役说起。
 
靖难之役时,那一任宁王手握兵权,无论倒向哪一方都能成为对方的助力。恰巧,朱棣发动战争时,宁王在朱棣那里做客。
 
朱棣便裹挟着宁王,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反了朱允炆。为了说服宁王,朱棣承诺:如果夺得了天下,我愿与你平分。
 
宁王又不傻,可是身边无人无兵,只好默认跟随。当然,他也没有蠢到真要和朱棣双日照天。而且靖难之役后,朱棣好像彻底忘了他当初的承诺,对宁王置之不理。
 
宁王憋屈呀,好歹算是功臣,要一块封地不过分吧?宁王本来想着朱棣至少不会亏待自己,就打算在江南地区要地。可是,朱棣全都一一否决。
 
后来更是大笔一挥:你去江西待着吧!
 
江西地处偏远,宁王被气到了。他觉得自己不仅被忽悠而且还在用过之后被抛弃了。所以,宁王这一脉,始终憋着一股气。
 
到了朱宸濠这一代,正德帝朱厚照年少轻狂,不理国事。几个太监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百官暗暗叫苦。朱宸濠觉得自己机会来了。
 
他买通了来江西监管的太监,买通了朱厚照身边的红人太监钱宁,甚至买通了内阁大学士杨廷和。朝廷上下,收受他贿赂的人不在少数。所以,他的小动作被人看在眼里,却无人告发。
 
他还暗中支持当地的许多土匪,让他们祸害村民,给江西百姓造成一种大明已经民不聊生的假象。
 
虽然宁王准备了很多,但还是有一件事让他苦恼:手下没有人才。
 
明朝实行科举制,有才能的人全都通过科举跑去做官了。他手下只有两个落魄先生李士实、刘养正在混口饭吃。好在刘养正给他推荐了一个人:唐伯虎。
 
唐伯虎自从科举考试失败后,就在杭州隐居了下来,以卖画为生。朱宸濠找到唐伯虎,花重金请他来给自己出谋划策。
 
唐伯虎以为自己时来运转,很开心地去了江西。可是到了之后没多久,他就发现宁王频繁接触一些盗匪和各路三教九流。唐伯虎脑子一转就想明白了:宁王怕是要反!
 
唐伯虎只想谋一份差事发挥才能,可不想作死。于是,他准备离开。但是,宁王哪里肯允许?无奈之下,唐伯虎开始装疯。他经常大庭广众之下,当着女子的面脱下裤子,然后大喊:我是宁王的贵客!搅得当地不得安宁。
 
宁王以为唐伯虎真疯了,也害怕被人耻笑,就把唐伯虎放了,让唐伯虎逃过一劫。
 
而宁王也在慢慢“积蓄”力量。
 
话说回王阳明和孙燧这一边。两个人商议之后,觉得不能坐以待毙。既然朝廷不能求援,王阳明就通过私人关系,给兵部尚书王琼写了一封信,要求借调兵符。
 
王琼很快派人把兵符送来。可是,孙燧却一脸沉重。王阳明问有什么不妥?孙燧说:即使我们现在拿到兵符也没有用,宁王毕竟是藩王,我们还能主动派兵攻打他吗?
 
沉默片刻后,孙燧对王阳明说:你先离开吧,我留下来镇守。
 
王阳明明白,孙燧是想以自己为饵,宁王反后杀掉他,王阳明就有证据调兵了。对于孙燧的选择,王阳明很钦佩,转身一拜后离开去借兵。
 
不久之后,宁王果然反了,只是反的有些仓促。
 
宁王买通了朱厚照身边的太监钱宁,可是锦衣卫指挥使江彬和钱宁不和。为了争宠,他撺掇朱厚照去查一查和钱宁来往密切的宁王朱宸濠。
 
杨廷和收到消息后,抢先派人给宁王传递了消息。可是,宁王自己心里有鬼,误会了杨廷和的意思。和手下谋士刘养正商议后得出结论: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很快,朱宸濠借寿宴杀掉孙燧,集结了号称十万大军的杂牌部队。王阳明此时也收罗到了各地府兵共计八万人。两边兵力看似还有差距,不过王阳明比朱宸濠强一点,他会打仗!
 
朱宸濠手底下大多是土匪,都是王阳明的手下败将。王阳明动用计谋,很快结束了这一场仓促闹剧,活捉了朱宸濠。这一场宁王作乱虎头蛇尾,彻底失败。
 
宁王很倒霉,也很活该。
 
宁王失败,一方面是准备不足,另一方面是遇上了堪称大明中期战神的王阳明。俗话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靖难之役后的一百来年里,宁王一脉只管吃喝享乐,祸害当地百姓,哪有一分争天下的心气?只是自觉抓到了机会后仓促行事,失败在所难免,也不可能再有机会能让他重来,活该......
看完点个关注、在看和赞吧,我们明天再见!
公众号:【狐沐说】,每天和你分享历史故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