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1年的一天,北京城一个小媳妇岳氏傍晚独自回家,被一个锦衣卫校尉醉酒尾随。等进了小胡同后,忽然被他从身后猛得抱住。岳氏使劲扭动身子,挣脱不开,情急大喊:“相公快过来!”校尉心虚,慌忙逃跑。
不久,岳氏丈夫杨安竟然染疾而死。校尉后来也自知被骗,心怀恨意,便状告岳氏伙同他人谋害亲夫,将她连同三个无辜邻居一同捉拿。
明朝对于此类案件判罚很重,按《大明律》要判斩绝。曾有一邱氏妇人和小叔子私 通,被丈夫发现后暗中下毒。事情败露后被判凌迟,小叔子也被判死罪。
所以,这个锦衣卫校尉使得是绝户计。偏偏锦衣卫身份特殊,顺天府又对他偏听偏信。很快,岳氏四人被屈打成招,判了死罪。
事情似乎成为了定局,但是幸运的是,明朝对死罪案很看重,顺天府没有定夺权,还得把案子往中枢移交。案子由刑部、督查院、大理寺三轮覆审。
刑部、督查院都批复了同意,可是到了大理寺这一步却卡主了,因为它的主官很牛很厉害。
此时,大理寺的主官是薛瑄。薛瑄开创了河东学派,在明代能和阳明心学并称。不仅如此,薛瑄审案也很厉害,他曾只身前往湖广银场,一个人就把当地的陈年旧案涤荡一空。
所以,薛瑄一眼就看出了岳氏的供词前后不一,断定这必然是冤假错案。
于是,尽管刑部一再批复没问题,都被薛瑄一一驳回。督查院不干了,你薛瑄太过分了,我们两个部门的人又不是傻子,能看错吗?都御史王文跑到大理寺拍了好几次桌子。
王文为什么这么生气?除了薛瑄油盐不进之外,还因为他此时投靠了大太监王振。此时是明英宗当政,他十分宠信王振,宦官乱政初显。
王振曾派人给薛瑄送礼,想拉拢这位大理寺少卿被拒绝。友人劝薛瑄登门拜谢,薛瑄不屑:“我是朝廷授予的官职,谢私人算什么道理?不去!”
王文抱上了大腿,自然要为主子出气。薛瑄也厌烦一直被打扰,就把案子呈报给了皇上决断。
明英宗才懒得蹚浑水,转手又把案子发回了督查院:“命督查院派一个有经验的老御史好好查一查,有结果后再来回报给朕。”
这一次督查院不敢含糊了,派了御史潘洪查案,潘洪是个老实人,也是个认真的官。他仔细走访查看,最终确定杨安是得了痢疾死的,岳氏几人是被诬告。
案子结果交给明英宗,英宗一看写得明明白白,就批准通过了。但是他还是很生气:这样一件小事打扰我两回,你们这群人实在是太混账了。
于是,一纸申饬下,从刑部到督查院,凡是经手此案的官员都被罚了三个月的薪水。督查院觉得自己很委屈,就把诬告的校尉以及锦衣卫都告了。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真是躺着也中枪,不过他没有恨手下的校尉,也没有恨督查院,而是恨起了薛瑄。为什么呢?因为马顺也是大太监王振的人。
我们都知道,明朝皇帝有两大亲信机构:锦衣卫和宦官集团。明中后期之后,宦官势大,锦衣卫也逐渐依附于宦官集团之下。
马顺悄悄运作,把查案的御史潘洪打成欺君之罪,发配到大同戍卫。又把岳氏四人严刑拷打,硬是让他们重新招供罪行,并污蔑大理寺徇私枉法。
马顺拿到“证据”后,联合王文将大理寺官员全都逮捕,一番严刑拷问后,得出了一个荒唐的结论:大理寺官员同乡众多,相互包庇罪行。明英宗听后非常震惊,命令马顺严查。
最终,岳氏四人被叛死罪,大理寺官员降职的降职,充军的充军。薛瑄也被判了死罪。
到此,案件告一段落。明英宗看似有了锦衣卫和宦官这样的情报机构,可一旦他们有了私心,明英宗就变得眼瞎耳聋。薛瑄倒是镇定,在牢中气定神闲,拿着《易经》慢慢品读。等到午门会审时,把王文骂得哑口无言。
一般而言,朝堂相对都是有底线的。文官集团虽然对锦衣卫和宦官集团发怵,但是也不是就此任人宰割。于是,朝廷官员联合上奏,力保薛瑄不死。最终,薛瑄被削职,回家养老。直到景泰帝即位后,才被重新启用。
而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后来则被愤怒的朝臣在午门打死,成为了锦衣卫史上唯一被殴打致死的指挥使,也算是一朵奇葩。
岳氏的案子,本来只是一件普通案件,可是它背后暴露出来的,是明朝宦官乱政的逐渐显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最严重的朝代。本来作为皇帝情报机构存在的锦衣卫,后来也成为了宦官集团的下属机构。
明英宗宠信王振,是明朝宦官乱政的开始。影响了明朝未来的朝堂格局,慢慢侵蚀明朝的内里。明中后期的宦官乱政局面,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