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狐沐说 - 关注我
1528年,罗显走进寺庙,发现自家祖坟被一堆瓦砾压盖。一打听,是和尚佛熙偷偷指使工匠扔的。罗显喊来族人堵门,准备让佛熙认罪。却只等来一个小沙弥传话:把你家祖坟迁出寺院!罗显气得发抖,感到十分荒唐。
罗显是黄山脚下呈坎镇人,世代居住在这儿。晚唐时期,一世祖罗秋隐和堂弟罗天真为躲避战乱来此,觉得此地风水极好,就把族人迁徙到这儿,分别在上溪东和下溪东定居,发展出坎前罗氏和坎后罗氏两支。
罗秋隐死后,亲人为他建立了墓祠,专门划出田地款项管理。到了南宋时期,因为罗氏族人繁衍兴盛遍居各地,在祭祀时就出现了麻烦。一些住的较远的族人,年龄大的来不了,年龄小的来一趟也不方便。为了不怠慢先祖,当时的族长罗鼐提议在祖坟外围建一座禅院,并割出田产请僧人主持。
这种寺叫作坟寺。宋朝时崇尚佛法,很多大家族都会给祖坟修建坟寺。一是为了请人时刻看护祖坟,便于修葺;二是借寺内的香火,为祖先烘托阴德。罗氏一族向来团结,于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就修好了一座禅院。
同时,罗鼐请老丈人,当时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的程凤元,推荐了一位靠谱僧人觉晓,迁移了宁泰乡的杨干禅院来此修行。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寺院得信众香火,罗家祖坟也得到看护,实现双赢。然而,时过境迁,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到杨干禅院上香的人越来越多,寺院逐渐发展壮大;而罗氏却疏于对祖坟的祭祀,来的人越来越少。
到了明朝时,罗氏和杨干院和尚之间发生了更大的矛盾。一是杨干院想要扩大,并且把罗氏祖坟迁走;二是杨干院已经成为了藏污纳垢之地。
此时的杨干院,风气已经大不如前,庙里几乎没有认真修佛的。明朝虽然对僧人管理严格,但是寺院里还是会招纳流民做私奴,干得好被看重的就由师傅钻空子花钱买一张度牒,从此合法遁入空门。
僧人们除了敛财诓骗之外,没事还勾搭民间妇女。罗氏一族和杨干院关系密切,看到和尚们乱搞自然心生不满。有一次,杨干院竟然公然搞起白莲秘法,把时任罗家族长的罗显吓得够呛。白莲教被朝廷严厉禁止,他真害怕自家被牵连进去。
所以,当罗显发现祖坟被瓦砾压住后,才更加怒不可遏。杨干院本来就是为了看护自家祖坟才建立的,这群和尚竟然如此忘本,欺人太甚!
在听到让自己把祖坟迁走的要求后,罗显内心非常崩溃,决定找个机会好好跟和尚们算个账。可让他没有想到的事,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佛熙竟然抢先出手了,他一纸讼状把罗显给告了。
罗显一头雾水地来到县衙,心里却是自信满满。罗家祖坟建在杨干院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不只有人证、实证,还有县志、碑文为证,怎么查自己都能赢。可是,他大大低估了佛熙和尚颠倒是非黑白的能力,和谋求罗氏田产的决心。
佛熙和尚串通了县令高琦,称杨干寺里的那座坟是罗显伪造的,目的是侵占寺院产业,还称杨干寺的建立和罗氏无关,并且官方登记寺院属于杨干寺所有。罗显申请同乡作证,没想到来的里老乡邻都已被收买。其中两个从罗家分出去的支脉族人还跳出来斥责罗显,气得罗显大骂:“你们连祖宗都不要了吗?”
罗显无奈败诉,但是不甘祖坟被推平,决定上诉。他召集了罗家各房家长,说:“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得把这场官司打下去。”族人们也深知其中利害,于是纷纷捐钱,家庭富庶的捐几百两,次一点的捐一两百,比较困难的也捐了十几两,最终一共凑了4000两银子。
罗显激动地说:“我们全族上下一心,祖先会保佑我们赢得这场官司。”他很聪明,没有向府衙上诉,而是直接找到了徽州府巡案察院。明代有一个官职叫作“巡按御史”,代表皇帝巡视各地,专门监察地方问题,相当于现在的巡视工作小组。
此时的巡按御史刘乾亨新官上任,正想有一番作为。罗显见到刘乾亨,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控诉杨干院种种恶行:招募流民、习演白莲教法、勾搭妇女......以及县令高琦收受贿赂、屈打成招,直到最后才说了罗家祖坟的事。
刘乾亨明辨是非,立刻命令宁国府审理。待到重新调查取证,终于还了罗氏公平。
此事过后,罗显无不感慨,如果不是祭祀祖先让族人团结在一起,遇到事情后要是一盘散沙,自家祖坟或许真的就被随意推平了。自己即使再有委屈,也没有能力申辩。于是,罗显把这件事写成了一部《杨干院归结始末》留给子孙后代,希望他们能够永远铭记,把对祖先的尊敬融刻进骨子里。
祭祀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罗氏因为祭祀先祖才能紧紧联系在一起,发展成一个大家族。在遇到危机时,才能团结一致共度艰难。清明节快到了,在家乡的朋友,有条件出行的不要忘了祭拜。不在家乡的朋友,也别在心里忘了这一份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