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蓝玉平叛有功,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太傅,他却跟人抱怨说:我难道不配做太子太师吗?



1391年,蓝玉平定西番叛乱。朱元璋大喜,封他为太子太傅。等传旨的宫人回来后,朱元璋问蓝玉是否感恩戴德。没想到宫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诚惶诚恐地说:“将军说他难道不配做太子太师吗?”朱元璋听后面色铁青。
 
蓝玉为何如此狂傲?因为他此时手握兵权,是大明朝仅存的最能打仗的将军。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是太子朱标的妻舅,但是他本来在明朝的开国将领中并不出众。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有常遇春、徐达、冯胜、郭英等名将,各个骁勇善战。蓝玉只能排在第二梯队,是配合这些名将打天下的小兵。
 
不过,蓝玉很有天赋。常遇春就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蓝玉,夸他会带兵。朱元璋对蓝玉的印象也不错,尤其他还和太子朱标关系亲密,便准备把他培养成朱标的武将班底。所以,蓝玉有了很多跟着前辈出战的学习机会。
 
1387年,蓝玉以征虏左副将身份跟随老将冯胜出征辽东。当时,北元20万大军在辽东盘踞,对明朝虎视眈眈。大军抵达通州后,蓝玉冒着大雪,带领一支轻骑兵出击,杀掉了平章果来,生擒他的儿子不兰溪。
 
北元将军纳哈出投降,蓝玉兵不血刃地俘获了这支20万大军。在宴会上以和平的手段,令纳哈出心悦诚服。这是蓝玉打仗的特点,不战而屈人之兵。
 
得胜归朝后,老将冯胜因为被诬陷获罪,被朱元璋剥夺了兵权,幽禁在老家不得外出。直到此刻,朱元璋把兵权彻底交给了蓝玉,蓝玉也即将迎来自己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1388年,朱元璋将十五万大军交给蓝玉,派他去消灭北元。在进入草原后,蓝玉的大军一度迷失方向。草原深处环境恶劣,北元皇庭地点隐秘。蓝玉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和北元大军决一死战,而是要在己方消耗完之前找到他们。
 
好在这一支明军足够强悍,在草原行进数个日夜后仍然善战。蓝玉自己也顶住了压力,仔细搜寻敌人的踪迹。靠着敏锐的战争嗅觉,判断出敌人就在捕鱼儿海不远的地方。终于,在捕鱼儿海的东北边,发现了正在宴饮享乐的北元朝廷。
 
抵着漫天黄沙,蓝玉大军将他们一举击溃,俘虏了除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外的所有大臣。从此北元名存实亡,给明朝北方换来了二十多年的安宁!朱元璋听到消息之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夸奖:“蓝玉真是我大明的卫青和李靖啊!”
 
所谓福祸相依,当一个人开始膨胀,他就注定走向灭亡。蓝玉覆灭了北元,成为明朝最有声望的大将,这也成为了蓝玉最高光的人生时刻。
 
蓝玉是领兵打仗的人才,可惜他不懂得鸟尽弓藏、为人低调的道理。仗着和太子朱标的妻舅关系,以及朱元璋的恩宠,蓝玉越来越狂妄。
 
得知蓝玉得胜之后,朱元璋准备封蓝玉为“梁国公”。得此封号的都不是一般人,比如唐朝的房玄龄、狄仁杰,宋朝的赵普等,可见朱元璋对于蓝玉的欣赏。可是,蓝玉却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让朱元璋改变了想法。
 
蓝玉大军在回程经过喜逢关时已是深夜,按照规矩,蓝玉要么在关外驻扎等待天明,要么通告关内守卫请求通过。可是,志得意满的蓝玉竟然选择让人攻破了喜逢关,强行闯入。打破自家的关卡,简直闻所未闻。
 
不止如此,蓝玉还欺负元主的妃子,逼得这位刚烈的妃子自尽。

 
事情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考虑到蓝玉功劳很大没有动怒,只是压后了对蓝玉的封赏。并且把“梁”改为“凉”,封他为“凉国公”,在赐给他的丹书铁券上写下他的过错作为警告。
 
蓝玉却没有收敛,反而继续放任自己,不断在军中安排亲信。一次,朱元璋召见几位军中将领后,示意其余人先下去,他准备和蓝玉单独谈话。几个将领都无动于衷,直到蓝玉一挥手,他们才离开。
 
朱元璋心中不满,但是并没有惩处蓝玉。因为作为太子朱标的妻舅,蓝玉一直是朱标的鼎力支持者,这对朱元璋来说很重要。因为他最想要的就是朱家天下的安稳。
 
1391年,西番叛乱,蓝玉领兵平叛。归来之后,朱元璋决定加封他为太子太傅。除了继续对蓝玉施以恩宠外,还有让蓝玉和朱允炆打好关系的意思。没想到蓝玉却大言不惭,称自己难道不配做太子太师吗?
 
这把朱元璋气得够呛,同时也让朱元璋意识到一件事情:蓝玉支持朱标,但是不一定会支持朱允炆。因为朱允炆不是蓝玉姐姐的儿子,朱允熥才是!但是,朱元璋钦定的隔代继任者是朱允炆。这让朱元璋感受到了危机,直到1392年朱标去世。
 
朱标的去世让朱元璋更加多疑,而蓝玉也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保护伞。朱棣利用入朝的机会,向朱元璋说:“公侯纵恣不法,将有尾大不掉忧”。这一句话,给蓝玉的结局盖棺定论。
 
当然,朱元璋决定除掉蓝玉,也是因为他找到了蓝玉的替代者,自己的儿子朱棣,同样出色的将领。朱元璋相信,朱棣会为替他守好大明江山。朱棣也确实做到了,只不过是取而代之罢了,这或许是朱元璋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蓝玉的死,令人惋惜。
 
一代名将,因为自己的狂妄送命。他用自己的生命印证了一句话,“天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如果蓝玉能收敛自己的性情,未必不能如朱元璋安排的那样,守好大明江山。能力出众却如此不智,实在令人可惜......
到顶部